❶ 小鼠實驗性缺氧實驗的分析怎麼寫
如下:
小鼠跳台實驗:跳台實驗屬一次性刺激迴避反應實驗.跳台法的實驗裝置一般為一長方形反射箱,其長徑被黑色塑料板隔為若干區間,底部鋪以間距為5mm的銅柵,可通適當的電流.每個小的區間有一個高和直徑均為4.5cm的小平台.實驗時,首先將小鼠放在銅柵上,當銅柵通電時,跳在銅柵上的小鼠受到電擊,其正常反應是躲避電擊跳上平台,大多鼠有可能再次或多次跳下平台受到電擊,受到電擊時又會迅速跳回平台.如此訓練5min,並記錄每隻鼠受到電擊的次數(錯誤次數),以此為學習成績.24h後重新測驗,此次測驗時,首先將鼠放在跳台上,記錄第一次跳下的時間(潛伏期)、受電擊的動物數和3min內的錯誤次數,以此反映記憶保持情況.
該方法的優點為:操作簡便易行,一次可同時觀察多隻動物,能較客觀地反映動物經過一次刺激後記憶獲得的情況,尤其適用於葯物篩選實驗.因為不同的葯物引起記憶障礙的機制不同,因而通過觀察益智葯物對這些模型的葯效可分析益智葯物的作用機制.缺點:動物的躲避性反應的個體差異較大.
❷ 什麼是視崖實驗
視崖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這種裝置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把嬰兒或小動物放在視崖上,觀察他們是否能知覺這種懸崖並進行躲避。
視崖裝置的組成:一張 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 米寬的中間板。
這項研究的被試是 36 名年齡在 6 ~ 14個月之間的嬰兒。這些嬰兒的母親也參加了實驗。每個嬰兒都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先讓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自己孩子,然後再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
(2)小鼠懸尾實驗裝置怎麼設計擴展閱讀:
為了比較人類與小動物的深度知覺能力,對其他種類的動物也進行視崖實驗(當然沒有母親的招手和吸引)。這些動物被放在視崖的中間「地帶」,觀察它們是否能區別淺灘和深灘,以避免摔下懸崖。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檢測深度知覺是後天習得的還是天生的。
這個實驗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為可以回答或至少開始回答這個問題。畢竟,我們無法向嬰兒或小動物詢問他們是否知覺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過的那樣,他們也不能在真正的懸崖上進行試驗。
❸ 視崖實驗名詞解釋
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台式裝置。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
如果想找到動物或人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深度知覺的關鍵點,一種方法是把他們放在懸崖邊上,看他們能否使自己不掉下去。這個建議十分可笑,因為從理論上說,這可能傷害到無法知覺深度(特別是高度)的被試。
(3)小鼠懸尾實驗裝置怎麼設計擴展閱讀:
一、研究方法
視崖裝置的組成:一張 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 米寬的中間板。
這項研究的被試是 36 名年齡在 6 ~ 14個月之間的嬰兒。這些嬰兒的母親也參加了實驗。每個嬰兒都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先讓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自己孩子,然後再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
為了比較人類與小動物的深度知覺能力,對其他種類的動物也進行視崖實驗(當然沒有母親的招手和吸引)。這些動物被放在視崖的中間「地帶」,觀察它們是否能區別淺灘和深灘,以避免摔下懸崖。
二、結果與討論
在研究中 9 名嬰兒拒絕離開中間板。雖然研究者沒有解釋這個問題,但這可能是因為嬰兒太過固執。當另外 27 位母親在淺的一側呼喚他們時,只有 3名嬰兒極為猶豫的爬過視崖的邊緣。
當母親從視崖的深淵呼喚孩子時,大部分嬰兒拒絕穿過視崖,他們遠離母親爬向淺的一側;或因為不能夠到母親那兒而大哭起來。嬰兒已經意識到視崖深度的存在,這一點幾乎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