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握桿渦輪傳動裝置技術要求不符合要求對傳動有哪些影響
如果握桿渦輪傳動裝置技術要求不符合要求,會造成傳遞運動不平穩;造成齒輪在傳遞動力時因載荷分布不勻而使接觸應力過大,引起齒面過早磨損。
齒輪本身(蝸輪蝸桿)的製造精度,對整個機器的工作性能、承載能力及使用壽命都有很大的影響。根據其使用條件,齒輪傳動應滿足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傳遞運動准確性。要求齒輪較准確地傳遞運動,傳動比恆定。即要求齒輪在一轉中的轉角誤差不超過一定范圍。
2、傳遞運動平穩性。要求齒輪傳遞運動平穩,以減小沖擊、振動和雜訊。即要求限制齒輪轉動時瞬時速比的變化。
3、載荷分布均勻性。要求齒輪工作時,齒面接觸要均勻,以使齒輪在傳遞動力時不致因載荷分布不勻而使接觸應力過大,引起齒面過早磨損。接觸精度除了包括齒面接觸均勻性以外,還包括接觸面積和接觸位置。
4、傳動側隙的合理性。要求齒輪工作時,非工作齒面間留有一定的間隙,以貯存潤滑油,補償因溫度、彈性變形所引起的尺寸變化和加工、裝配時的一些誤差。
⑵ 齒輪傳動的使用要求有哪些
在機器和儀器的生產和加工過程中,齒輪傳動的應用極為普遍。且其工作性能與其齒輪傳動的精度密切相關。因此,對齒輪傳動提出了多方面的使用要求,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 運動精度
運動精度是指傳遞運動的准確性。保證齒輪傳遞運動的理論速比要恆定。為了保證齒輪傳動的運動精度,應限制齒輪一轉中最大轉角誤差△i∑。
2)工作平穩性精度
工作平穩性精度要求齒輪運轉平穩,沒有沖擊、振動和雜訊。要限制一齒距角范圍內轉角誤差的最大值i R。
3) 接觸精度
接觸精度要求齒輪在接觸過程中,載荷分布要均勻,接觸良好,以免引起應力集中。對重載傳動的齒輪,例如起重機、運輸機中的齒輪,載荷分布要求均勻。
4) 齒側間隙
在齒輪傳動過程中,非接觸面一定要有合理的間隙。一方面為了貯存潤滑油,一方面為了補償齒輪的製造和變形誤差,間隙過小,甚至會造成齒輪安裝上的困難。但側隙也不宜過大,對於經常需要正反轉的傳動齒輪副,側隙過大會引起換向沖擊,產生空程。
在上述4項要求,對於不同用途、不同工作條件的齒輪其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如:對於分度機構,儀器儀表中讀數機構的齒輪,齒輪一轉中的轉角誤差不超過1′~2′,甚至是幾秒,此時,傳遞運動准確性是主要的;對於高速、大功率傳動裝置中用的齒輪,如汽輪機減速器上的齒輪,圓周速度高,傳遞功率大,其運動精度、工作平穩性精度及接觸精度要求都很高,特別是瞬時傳動比的變化要求小,以減少振動和雜訊;對於軋鋼機、起重機、運輸機、透平機等低速重載機械,傳遞動力大,但圓周速度不高,故齒輪接觸精度要求較高,齒側間隙也應足夠大,而對其運動精度則要求不高。
根據齒輪的誤差特性,每一個公差組又劃分為幾個誤差檢驗組。在驗收齒輪時,從每一個公差組中選取一個檢驗組即可。
有些是綜合指標,可全面反映誤差特性,有的卻只能反映它的部分特性,故有的可單獨檢驗,有的項目卻需組合檢驗
⑶ 試論述數控機床各組成部分為保證滿足主傳動系統的功能和要求所採取的各項措施。
3.1 數控機床進給傳動系統要求
為了確保數控機床進給傳動系統的傳動精度和工作平穩性,在設計機械傳動裝置時,應注意以下要求。
(1) 提高傳動精度和剛度。數控機床本身的精度,尤其是進給傳動裝置的傳動精度和定位精度對零件的加工精度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數控機床的特徵指標。為此,首先要保證各個傳動件的加工精度,尤其是提高滾珠絲杠螺母副(直線進給系統)、蝸桿副(圓周進給系統)的傳動精度。另外,在進給傳動鏈中加入減速齒輪以減小脈沖當量(即伺服系統接收一個指令脈沖驅動工作台移動的距離),從系統設計的角度分析,也可以提高傳動精度;通過預緊傳動滾珠絲杠,消除齒輪、蝸輪等傳動件的間隙等辦法,來提高傳動精度和剛度。
(2) 減少各運動零件的慣量。傳動件的慣量對進給傳動系統的啟動和制動特性都有影響,尤其是高速運轉的零件,其慣量的影響更大。在滿足傳動強度和剛度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小執行部件的質量,減小旋轉零件的直徑和質量,以減少運動部件的慣量。
(3) 減少運動件的摩擦阻力。機械傳動結構的摩擦阻力,主要來自絲杠螺母副和導軌。在數控機床進給傳動系統中,為了減小摩擦阻力,消除低速進給爬行現象,提高整個伺服進給系統穩定性,廣泛採用滾珠絲杠和滾動導軌以及塑料導軌和靜壓導軌等。
(4) 響應速度快。所謂快速響應特性是指進給傳動系統對輸入指令信號的響應速度及瞬態過程結束的迅速程度。快速響應是伺服進給系統的動態性能,反映了系統的跟蹤精度。工件加工過程中,工作台應能在規定的速度范圍內靈敏而精確地跟蹤指令,在運行時不出現丟步和多步現象。進給傳動系統響應速度的大小不僅影響到機床的加工效率,而且影響加工精度。設計中應使機床工作台及傳動機構的剛度、間隙、摩擦以及轉動慣量盡可能達到最佳值,以提高伺服進給系統的快速響應性。
(5) 較強的過載能力。由於電動機頻繁換向,且加減速度很快,電動機可能在過載條件下工作,這就要求電動機有較強的過載能力,一般要求在數分鍾內過載4~6倍而不損壞。
(6) 穩定性好,壽命長。穩定性是伺服進給系統能夠正常工作的最基本條件,特別是在低速進給情況下不產生爬行,並能適應外加負載的變化而不發生共振。穩定性與系統的慣性、剛度、阻尼及增益等都有關系,適當選擇的各項參數,並能達到最佳的工作性能,是伺服進給系統設計的目標。
所謂伺服進給傳動系統的壽命,主要指其保持數控機床傳動精度和定位精度的時間長短,即各傳動部件保持其原來製造精度的能力。為此,應合理選擇各傳動部件的材料、熱處理方法及加工工藝,並採用適當的潤滑方式和防護措施,以延長其壽命。
(7) 使用維護方便。數控機床屬於高精度自動控制機床,主要用於單件、中小批量、高精度及復雜的生產加工,機床的開機率相應就高,因而進給傳動系統的結構設計應便於維護和保養,最大限度地減少維修工作量,以提高機床的利用率。
⑷ 分析影響機械傳動裝置傳遞運動平穩性因素有哪些
(1)結構簡單、操作抄方便、自動化程度高數控機床需要根據數控系統的指令,自動完成對進給速度、主軸轉速、刀具運動軌跡以及其他機床輔助功能(如自動換刀、自動冷卻等)的控制。
(2)高的靜、動剛度及良好的抗振性能。
(3)採用高效、高精度無間隙傳動裝置數控機床進行的是高速、高精度加工。
(1)齒廓偏差:為了齒輪質量分等,只需檢驗齒廓總偏差即可。
(2)切向綜合偏差:主要反映由刀具好分度蝸桿的安裝及製造誤差所造成的,齒輪上齒形、齒距等各項短周期綜合誤差,是綜合性指標。
(3)一齒徑向綜合誤差:在齒輪與測量齒輪雙面嚙合一整圈時,對應一個齒距的徑向綜合偏差值。
(4)單個齒距偏差:單個齒距精度的檢測,常用兩種裝置,一種是齒距比較儀,另一種是角度分度儀。沿齒輪圓周上同側齒面間的實際齒距與理論齒距做比較測量。
(5)基圓齒距偏差:由於單個齒距PT與基圓齒距pb有固定關系,故可用基圓齒距偏差做檢測項目。基圓齒距偏差時在沿基圓切平面上測量,與齒輪軸線無關。
⑸ 萬向節等速傳動的條件是什麼
萬向節等速傳動的條件是使用等速萬向節。
將軸間有夾角或相互位置有變化的兩轉軸連接起來,並使兩軸以相同的角速度傳遞動力,它可以克服普通十字軸式萬向節存在的不等速性問題,特別適合於轉向驅動橋的使用。
轉向驅動橋中,前輪既是驅動輪,又是轉向輪,轉向時偏轉角度很大,最大可達40°以上,這時就不能採用傳統的、偏轉角度很小的普通萬向節。
普通萬向節在偏轉角較大時,轉速和扭矩會有很大的波動,汽車發動機的動力很難平穩可靠地傳輸給車輪,同時也會造成汽車的振動、沖擊和雜訊。因此,必須採用偏轉角度大、動力傳輸平穩、角速度均勻的等速萬向節才能滿足要求。
(5)傳動裝置需要滿足什麼擴展閱讀
萬向節的結構和作用像人體四肢上的關節,它允許被連接的零件之間的夾角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為滿足動力傳遞、適應轉向和汽車運行時所產生的上下跳動所造成的角度變化,前驅動汽車的驅動橋,半軸與輪軸之間常用萬向節相連。
但由於受軸向尺寸的限制,要求偏角又比較大,單個的萬向節不能使輸出軸與軸入軸的瞬時角速度相等,容易造成振動,加劇部件的損壞,並產生很大的噪音,所以廣泛採用各式各樣的等速萬向節。
在前驅動汽車上,每個半軸用兩個等速萬向節,靠近變速驅動橋的萬向節是半軸內側萬向節,靠近車軸的是半軸外側萬向節。在後驅動汽車上,發動機、離合器與變速器作為一個整體安裝在車架上,而驅動橋通過彈性懸掛與車架連接,兩者之間有一個距離,需要進行連接。
汽車運行中路面不平產生跳動,負荷變化或者兩個總成安裝的位差等,都會使得變速器輸出軸與驅動橋主減速器輸入軸之間的夾角和距離發生變化。
因此在後驅動汽車的萬向節傳動形式都採用雙萬向節,就是傳動軸兩端各有一個萬向節,其作用是使傳動軸兩端的夾角相等,從而保證輸出軸與輸入軸的瞬時角速度始終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