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知道潛水艇的構造原理和潛水艇的圖
所有在水面上的船隻,包括上浮後的潛艇,它們所受的正浮力一定大於重力。如要潛下去,潛艇必須得到負浮力,即或將自身的重力大於其所受的浮力,或降低其排水量。這都可通過「沉浮箱」的排水量來控制。
對於普通的下潛和上浮動作,潛艇通常用前後二個稱為主沉浮箱來完成。需要下潛時,主沉浮箱水口完全開啟並注水,以增大潛艇的重力。而需要上浮時,在主沉浮箱注入壓縮空氣並打開箱口排水,以減少重力。
主沉浮箱主要負責潛艇大幅度沉浮動作,通常也安置在漂浮吃水線以下。如要更精確控制潛艇所處深度,則要用深度控制水櫃或稱硬水櫃。這種水櫃可放在潛艇中心附近,也可放在艇身上。當潛艇下沉時,潛艇殼體通常可承受水壓達四兆巴(相當於400米水深的壓強)。
現代潛艇一般是雪茄型的。這比最早海龜號的」蛋型「已有了很大改進。通常稱這樣的殼體為「水滴型殼體」,經過長時間實踐證明,水滴型殼體是當前水下阻力最小的殼體形狀。但這種形狀在海面漂浮時抵禦海浪的能力也差一些。
潛艇上部突出的艦橋圍殼部分可以增長潛望鏡和無線電的使用長度。艦橋圍殼內通常都有無線電設備,雷達,電子設備,通氣管等設備。早期潛艇中,指揮艙都設在潛艇的艦橋圍殼中,常稱為」指揮塔「。但大部潛艇的指揮艙通常都設在潛艇中了。
(1)潛水艇實驗裝置圖擴展閱讀:
艇型結構:雙殼潛艇艇體分內殼和外殼,內殼是鋼制的耐壓艇體,保證潛艇在水下活動時,能承受與深度相對應的靜水壓力;外殼是鋼制的非耐壓艇體,不承受海水壓力。
內殼與外殼之間是主壓載水艙和燃油艙等。單殼潛艇只有耐壓艇體,主壓載水艙布置在耐壓艇體內。一個半殼潛艇,在耐壓艇體兩側設有部分不耐壓的外殼作為潛艇的主壓載水艙。
潛艇艇體多呈流線型(先進的潛艇一般設計成水滴形或者雪茄形),以減少水下運動時的阻力,保證潛艇有良好的操縱性。
耐壓艇體內通常分為艏、舯、艉三大段,分割成3~8個密封艙室,艙室內設置有操縱指揮部位及武器、設備、裝置、各種系統和艇員生活設施等,以保證艇員正常工作、生活和實施戰斗。
現代潛艇在艏段安裝有大型球形聲納基陣和魚雷艙,在魚雷艙內一般安裝有4-8具533-650mm魚雷發射管。
舯段有耐壓的指揮室和非耐壓的水上指揮艦橋。在指揮室及其圍殼內,布置有可在潛望深度工作的潛望鏡、通氣管及無線電通信、雷達、雷達偵察告警接收機、無線電定向儀等天線的升降裝置。
艉段主要安裝有動力裝置和傳動裝置。在艇身兩側一般還安裝有聲納基陣。潛艇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是因為它具有以下特點:能利用水層掩護進行隱蔽活動和對敵方實施突然襲擊;有較大的自給力、續航力和作戰半徑,可遠離基地,
在較長時間和較大海洋區域以至深入敵方海區獨立作戰,有較強的突擊威力;能在水下發射導彈、魚雷和布設水雷,攻擊海上和陸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