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檢測裝置發展歷史

檢測裝置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7 02:08:29

A. 測溫系統的發展歷史、現狀和動態

這是俺論文的第一部分,希望對你用!!!!!
1.1 國內外溫度檢測技術研究現狀
溫度是在工業、農業、國防和科研等部門中應用最普遍的被測物理量。有資料表明,溫度感測器的數量在各種感測器中位居首位,約佔50%左右。因此,溫度測量在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能源,安全生產,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1.1 常用的溫度測量方法
根據測溫方式的不同,溫度測量通常可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測溫兩大類。
接觸式測溫的特點是感溫元件直接與被測對象相接觸,兩者進行充分的熱交換,最後達到熱平衡,此時感溫元件的溫度與被測對象的溫度必然相等,溫度計就可據此測出被測對象的溫度。因此,接觸式測溫一方面有測溫精度相對較高,直觀可靠及測溫儀表價格相對較低等優點;另一方面也存在由於感溫元件與被測介質直接接觸,從而影響被測介質熱平衡狀態,而接觸不良則會增加測溫誤差;被測介質具有腐蝕性及溫度太高亦將嚴重影響感溫元件性能和壽命等缺點。根據測溫轉換的原理,接觸式測溫又可分為膨脹式、熱阻式、熱電式等多種形式。
非接觸式測溫的特點是感溫元件不與被測對象直接接觸,而是通過接受被測物體的熱輻射能實現熱交換,據此測出被測對象的溫度。因此,非接觸式測溫具有不改變被測物體的溫度分布,熱慣性小,測溫上限可設計的很高,便於測量運動物體的溫度和快速變化的溫度等優點。兩類測溫方法的主要特點如下表1.1所示。
表1.1 兩種測溫方法的主要特點
方式 接觸式 非接觸式
測量條件 感溫元件要與被測對象良好接觸;感溫元件的加入幾乎不改變對象的溫度;被測溫度不超過感溫元件能承受的上限溫度;被測對象不對感溫元件產生腐蝕。 需准確知道被測對象表面發射率;被測對象的輻射能充分照射到檢測元件上。
測量范圍 特別適合1200度、熱容大、無腐蝕性對象的連續在線測溫,對高於1300度以上的溫度測量比較困難。 原理上測量范圍可以從超高溫到超低溫。但1000度以下,測量誤差比較大,能測運動物體或熱容小的物體溫度
精度 工業用表通常為1.0、0.5、0.2、0.1級,實驗室用表可達0.01級。 通常為1.0、1.5、2.5級
響應速度 慢,通常為幾十秒到幾分鍾 快,通常為2-3秒鍾
其他特點 整個測溫系統結構簡單、體積小、可靠、維護方便、價格低廉。儀表讀數直接反映被測物體溫度,可方便的組成多路集中測量與控制系統。 整個測量系統結構復雜、體積大、調整麻煩、價格昂貴;儀表讀數通常反映被測物體表面溫度(需進一步轉換);不易組成測溫控溫一體化的溫度控制裝置。

從溫度檢測使用的溫度計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利用物體熱脹冷縮原理製成的溫度計
利用物體熱脹冷縮製成的溫度計分為如下三大類:
(1)玻璃溫度計:利用玻璃感溫包內的測溫物質(水銀、酒精、甲苯、油等)受熱膨脹、遇冷收縮的原理進行溫度測量。
(2)雙金屬溫度計:採用膨脹系數不同的兩種金屬牢固粘合在上一起制的雙金屬片作為感溫元件,當溫度變化時,一端固定的雙金屬片,由於兩種金屬膨脹系數不同而產生彎曲,自由端的位移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指針指示出相應溫度。
(3)壓力式溫度計:由感溫物質(氮氣、水銀、二甲苯、甲苯、甘油和沸點液體如氯甲烷、氯乙烷等)隨溫度變化,壓力發生相應變化,用彈簧管壓力表測出它的壓力值,經換算得出被測物質的溫度值。
2.利用熱電效應技術製成的溫度檢測元件
利用此技術製成的溫度檢測元件主要是熱電偶。熱電偶發展較早,比較成熟,至今仍為應用最廣泛的溫度檢測元件。熱電偶具有結構簡單、製作方便、測量范圍寬、精度高、熱慣性小等特點。常用的熱電偶有以下幾種。
(1)鎳鉻一鎳硅,型號為WRN,分度號為K,測溫范圍0-900℃,短期可測1200℃。
(2)鎳鉻—康銅,型號為WRK,分度號為F,測溫范圍0-600℃,短期可測800℃。
(3)鉑銠一鉑,型號為WRP,分度號為S,在1300℃以下的使用,短期可測1600℃。
(4)鉑銠3旺鉑銬6,型號為WRR,分度號為B,測溫范圍300-1600℃,短期可測1800℃。
3.利用熱阻效應技術製成的溫度計
用熱阻效應技術製成的溫度計可分成以下幾種:
(1)電阻測溫元件,它是利用感溫元件(導體)的電阻隨溫度變化的性質,將電阻的變化值用顯示儀表反映出來,從而達到測溫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有鉑熱電阻和銅熱電阻。
(2)半導體測溫元件,它與熱電阻的溫阻特性剛好相反,即有很大負溫度系數,也就是說溫度升高時,其阻值降低。
(3)陶瓷熱敏元件,它的實質是利用半導體電阻的正溫特性,用半導體陶瓷材料製作而成的熱敏元件,常稱為PCT或NCT熱敏元件。PCT熱敏分為突變型及緩變型二類。突變型PCT元件的溫阻特性是當溫度達到頂點時,它的阻值突然變大,有限流功能,多數用於保護電器。緩變型PCT元件的溫阻特性基本上隨溫度升高阻值慢慢增大,起溫度補償作用。NCT元件特性與PCT元件的突變特性剛好相反,即隨溫度升高,它的阻值減小。
4.利用熱輻射原理製成的高溫計
熱輻射高溫計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單色輻射高溫計,一般稱光學高溫計;另一種是全輻射高溫計,它的原理是物體受熱輻射後,視物體本身的性質,能將其吸收、透過或反射。而受熱物體放出的輻射能的多少,與它的溫度有一定的關系。熱輻射式高溫計就是根據這種熱輻射原理製成的。
1.1.2 國內外溫度檢測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近年來,在溫度檢測技術領域,多種新的檢測原理與技術的開發應用,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新一代溫度檢測元件正在不斷出現和完善,它們主要有以下幾種:
1.晶體管溫度檢測元件
半導體溫度檢測元件是具有代表性的溫度檢測元件。半導體的電阻溫度系數比金屬大l~2個數量級,二極體和三極體的PN結電壓、電容對溫度靈敏度很高。基於上述測溫原理己研製了各種溫度檢測元件。
2.集成電路溫度檢測元件
利用硅晶體管基極一發射極間電壓與溫度關系(即半導體PN結的溫度特性)進行溫度檢測,並把測溫、激勵、信號處理電路和放大電路集成一體,封裝於小型管殼內,即構成了集成電路溫度檢測元件。目前,國內外也進行了生產。
3.核磁共振溫度檢測器
所謂核磁共振現象是指具有核自旋的物質置於靜磁場中時,當與靜磁場垂直方向加以電磁波,會發生對某頻率電磁的吸收現象。利用共振吸收頻率隨溫度上升而減少的原理研製成的溫度檢測器,稱為核磁共振溫度檢測器。這種檢測器精度極高,可以測量出千分之一開爾文,而且輸出的頻率信號適於數字化運算處理,故是一種性能十分良好的溫度檢測器。在常溫下,可作理想的標准溫度計之用。
4.熱雜訊溫度檢測器
它的原理是利用熱電阻元件產生的雜訊電壓與溫度的相關性。其特點如下:
(1)輸出雜訊電壓大小與溫度是比例關系;
(2)不受壓力影響;
(3)感溫元件的阻值幾乎不影響測量精確度;
因此,它是可以直接讀出絕對溫度值而不受材料和環境條件限制的溫度檢測器。
5.石英晶體溫度檢測器
它採用LC或Y型切割的石英晶片的共振頻率隨溫度變化的特性來制的。它可以自動補償石英晶片的非線性,測量精度較高,一般可檢測到0.001℃,所以可作標准檢測之用。
6.光纖溫度檢測器
光纖溫度檢測器是目前光纖感測器中發展較快的一種,己開發了開關式溫度檢測器、輻射式溫度檢測器等多種實用型的品種。它是利用雙折射光纖的傳輸光信號滯後量隨溫度變化的原理製成的雙折射光纖溫度檢測器,檢測精度在士1℃以內,測溫范圍可以從絕對0℃到2000℃。
7.激光溫度檢測器
激光測溫特別適於遠程測量和特殊環境下的溫度測量,用氮氖激光源的激光作反射計可測得很高的溫度,精度達l%;用激光干涉和散射原理製作的溫度檢測器可測量更高的溫度,上限可達3000℃,專門用於核聚變研究但在工業上應用還需進一步開發和實驗。
8.微波溫度檢測器
採用微波測溫可以達到快速測量高溫的目的。它是利用在不同溫度下,溫度與控制電壓成線性關系的原理製成的。這種檢測器的靈敏度為250kHZ/℃,精度為1%左右,檢測范圍為20~1400℃。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當前溫度檢測的發展趨勢組合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a.擴展檢測范圍
現在工業上通用的溫度檢測范圍為一200~3000℃,而今後要求能測超高溫與超低溫。尤其是液化氣體的極低溫度檢測更為迫切,如10K以下的度檢測是當前重點研究課題。
b.擴大測溫對象
溫度檢測技術將會由點測溫發展到線、面,甚至立體的測量。應用范圍己經從工業領域延伸到環境保護、家用電器、汽車工業及航天工業領域。
C.新產品的開發
利用以前的檢測技術生產出適應於不同場合、不同工況要求的新型產品,以滿足用戶需要。同時利用新的檢測技術製造出新的產品。
d.加強新原理、新材料、新加工工藝的開發。
如近來已經開發的炭化硅薄膜熱敏電阻溫度檢測器,厚膜、薄膜鉑電阻溫度檢測器,硅單晶熱敏電阻溫度檢測器等。
e.向智能化、集成化、適用化方向發展。
新產品不僅要具有檢測功能,又要具有判斷和指令等多功能,採用微機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向機電一體化方向發展。
1.2課題的工程背景
在工業領域,溫度、壓力、流量是最常見的三大被檢測的物理參數,其中最廣泛的還是溫度量的測量,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現場溫度的測量也由過去的刻度溫度計、指針溫度計向數字顯示的智能溫度計發展,而且,對測量的精度要求也越來越高。當然,對不同的工藝要求,其測量的精度要求不盡相同,這些是顯而易見的,譬如,在測量電機的軸溫時,可能測量的允許差達l℃以上,但在某些場合,溫度的檢測與控制需要達到很高的精度。以化工生產中聯鹼行業為例,聯鹼外冷器液氨致冷技術作為80年代中期化工部重點推廣的技改項目之一,已被各聯鹼廠相繼採用,並在生產實踐中得到不斷改進,已成為業內公認的一項成熟、有效的節能降耗技術。但至今仍存在外冷器生產能力偏低、運行周期短和節能效果不理想等問題。而外冷器進出口母液溫差是影響外冷器生產能力和運行周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長期的生產經驗看,混合溶液每次流經外冷器時,進、出口溫差以0.5℃為宜。因此,精確測量與控制通過外冷器混合溶液的進、出口溫差是指導該生產工藝的一個重要環節。
事實上,由於精度要求較高,在實際生產中該環節的溫差測控問題一直沒能得到很好解決。經調研知,在全國范圍內幾乎所有化工集團的聯鹼行業的生產情況都如此,他們迫切希望能解決這一問題。在其它許多場合(如發酵工藝)中,溫度的准確測量與控制同樣具有相當強的實踐指導作用。目前,雖然國內外已有很多溫度測控裝置,但溫度測量的精度達到0.5℃,並能適用於類似制鹼工藝要求的外冷器低溫差的精確檢測與控制在國內尚屬空白。該課題的研究能實現外冷器溫差的高精度檢測與控制,可推廣應用到其它化工生產過程及其相關領域中需要對溫差與溫度進行高精度實時測控的場合。因此,研發高精度溫度與溫差測控系統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B. 視覺檢測的發展歷史

視覺檢測國內起步較晚,大約從2000年左右才慢慢引入國內,視覺檢測設備在2005年才在國內慢慢出現,最早是歐美國家的設備,這幾年已經應用很多了,可以說隨處可見了。

C. 微機繼電保護測試儀的發展歷史

微機繼電保護測試儀是一個新型智能化測試儀器
可對各類型電壓、電流、頻率、功率、阻抗、諧波、差動、同期等繼電器以手動或自動方式進行測試,可模擬各種故障類型進行距離、零序保護裝置定值校驗和保護裝置的整組試驗,可自動掃描微機和數字型變壓器、發變組差動保護比率制動曲線,具備GPS觸發功能。
繼電保護微機型測試裝置是保證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一種重要測試工具。隨著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應用最新技術成果不斷推出新型高性能微機繼電保護測試裝置是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繼電保護測試裝置是保證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一種重要測試工具。隨著現代電力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對電力系統運行和管理的可靠性、高效性要求的不斷提高,繼電保護人員的測試工作變得更加頻繁和復雜。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應用最新技術成果不斷推出新型高性能繼電保護測試儀是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繼電保護測試儀是在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准《繼電保護微機型試驗裝置技術條件》(DL/T 624 ─ 1997)的基礎上,充分使用現代先進的微電子技術和器件實現的一種新型小型化微機繼電保護測試儀。它採用可單機獨立運行,亦可聯接其它電腦運行的先進結構,主機內置高性能工控機和高速數字信號處理器,真16位DAC模塊、新型模塊式高保真大功率功放,自帶TFT真彩色LCD顯示器和嵌入式微機鍵盤。既可以單機獨立操作,也可以連接筆記本電腦操作。操作功能強大,體積小,精度高。既具有大型測試儀優越的性能、先進的功能,又具有小型測試儀小巧靈活、操作簡便、可靠性高。

D. 二極體陣列檢測器的發展歷史

光電二極體陣列檢測器的開發是近10多年內高效液相色譜技術最重要的進步。1975 年Talmi首次報道了二極體陣列系統的使用,後來Yates、Kuwanan和Milano)(35等人對該項技術做了進一步發展。1982 年惠普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二極體陣列檢測器HP 1040A(圖4-3-14),是根據該公司開發的第一台光電二極體陣列分光光度計技術設計而成的。從此液相色譜分析獲得許多重大發展,一次進樣可得到更多的信息,數據處理更快,不僅可以克服普通紫外可見吸收檢測器的缺點,而且還能獲得色譜分離組分的三維光譜色譜圖,為分析工作者提供十分豐富的定性定量信息。此後該種檢測器又有一些新的改進,獲得了更好的波長解析度和更高的靈敏度。光學多通道檢測技術不僅僅可以採用光電二極體陣列做為光電檢測元件。硅光導攝像管是首先被應用到液相色譜陣列檢測器的光電檢測元件,但由於紫外響應弱,成本比光電二極體陣列高,響應慢等缺點而較少應用。電荷耦合陣列檢測器(charge-coupied device array detector,CCD檢測器)具有很多優異的性能:光譜范圍寬、量子效率高、暗電流小、雜訊低、線性范圍寬等。但CCD檢測器的紫外響應弱,信號收率低,有礙它的進一步發展。其它的光電檢測元件同樣具有以上這些缺點,因此光電二極體成為目前最主要、最常用的光學多通道檢測技術的光電檢測元件。
現有的光電二極體陣列檢測器的製造商主要有:Beckman Instruments Inc(貝克曼儀器公司)、Dionex Corp(戴安公司)、Groton Technology Inc.、Hitachi Instruments Inc.、Hewlett-Packzrd Co.(惠普公司)、Perkin-Elmer Corp.( 珀金-埃爾默公司)、Shimadzu Scientific Instruments Ins.( 島津公司)、Thermo Separation Procts(熱電公司)、Varian Znstruments(瓦里安公司)和Waters Corp.(沃特斯公司)。幾乎所有的國外主要分析儀器製造商都開發了二極體陣列檢測器。二極體陣列檢測器的技術發展已比較成熟。

E. 入侵檢測系統的發展史

1980年的4月, James P. Anderson為美國空軍做了一份題為「計算機安全威脅監控與監視」( Computer Security Threat Monitoring and Sur- veillance ) 的技術報告,這份報告被公認為是入侵檢測的開山之作。
1986年,為檢測用戶對資料庫異常訪問,W. T.Tener在IBM主機上用COBOL開發的Discovery系統,成為最早的基於主機的IDS雛形之一。 1987年,喬治敦大學的Dorothy E. Denning提出了一個實時的入侵檢測系統抽象模型——IDES(Intrusion Detection Expert System,入侵檢測專家系統)
1990年是入侵檢測系統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
1994年,Mark Crosbie和Gene Spafford建議使用自治代理(autonomous agents)以便提高IDS的可伸縮性、可維護性、效率和容錯性,該理念非常符合正在進行的計算機科學其他領域(如軟體代理,software agent)的研究。 1995年開發了IDES完善後的版本——NIDES(Next-Generation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可以檢測多個主機上的入侵。 另一條致力於解決當代絕大多數入侵檢測系統伸縮性不足的途徑於1996年提出,這就是GrIDS(Graph-base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的設計和實現,該系統使得對大規模自動或協同攻擊的檢測更為便利,這些攻擊有時甚至可能跨過多個管理領域。 近些年來,入侵檢測的主要創新包括:Forrest等將免疫原理運用到分布式入侵檢測領域。1998年Ross Anderson和 Abida Khattak將信息檢索技術引進到入侵檢測。

F. 自動識別技術的發展歷史

1940-1950年:雷抄達的改進和應用催生了射頻識別技術,1948年奠定了自動識別技術的理論基礎。

1950-1960年:早期自動識別技術的探索階段,主要處於實驗室實驗研究。

1960-1970年:自動識別技術的理論得到了發展,開始了一些應用嘗試。

1970-1980年:自動識別技術與產品研發處於一個大發展時期,各種自動識別技術測試得到加速。出現了一些最早的自動識別應用。

1980-1990年:自動識別技術及產品進入商業應用階段,各種規模應用開始出現。

1990-2000年:自動識別技術標准化問題日趨得到重視,自動識別產品得到廣泛採用,自動識別產品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後:標准化問題日趨為人們所重視,自動識別產品種類更加豐富,有源電子標簽、無源電子標簽及半無源電子標簽均得到發展,電子標簽成本不斷降低,規模應用行業擴大。

G. 試驗機的發展歷史

試驗機行業研發至今已經有50年的悠久歷史,它主要是針對生產材料廠家生產出產內品的一些材料生產容出來性能檢測,其發源地在我國的東北吉林省長春市。隨著各行各業對試驗機產品需求的增長,隨著我國生產製造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測試技術的飛速發展,目前試驗機發展的最好的是蘭博三思的試驗機

H. 監控系統的發展歷史

發展
視頻監控系統發展了短短二十幾年時間,從模擬監控到火熱數字監控再到2012年方興未艾網路視頻監控,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在IP技術逐步統一全球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視頻監控系統發展歷史。從技術角度出發,視頻監控系統發展劃分為第一代模擬視頻監控系統(CCTV),到第二代基於「PC+多媒體卡」數字視頻監控系統(DVR),到第三代完全基於IP網路視頻監控系統(IPVS)。
第一代視頻監控:傳統模擬閉路視監控系統(CCTV):依賴攝像機、纜、錄像機和監視器等專用設備。例如,攝像機通過專用同軸纜輸出視頻信號。纜連接到專用模擬視頻設備,如視頻畫面分割器、矩陣、切換器、卡帶式錄像機(VCR)及視頻監視器等。模擬CCTV存在大量局限性:有限監控能力只支持本地監控,受到模擬視頻纜傳輸長度和纜放大器限制。限可擴展性系統通常受到視頻畫面分割器、矩陣和切換器輸入容量限制。錄像負重用戶必須從錄像機中取出或更換新錄像帶保存,且錄像帶易於丟失、被盜或無意中被擦除。錄像質量不高錄像是主要限制因素。錄像質量隨著拷貝數量增加而降低。
第二代視頻監控:當前「模擬-數字」監控系統(DVR):「模擬-數字」監控系統是以數字硬碟錄像機DVR為核心半模擬-半數字方案,從攝像機到DVR仍採用同軸纜輸出視頻信號,通過DVR同時支持錄像和回放,並可支持有限IP網路訪問,由於DVR產品五花八門,沒有標准,所以這一代系統是非標准封閉系統,DVR系統仍存在大量局限:
復雜布線「模擬-數字」方案仍需要在每個攝像機上安裝單獨視頻纜,導致布線復雜性。有限可擴展性DVR典型限制是一次最多隻能擴展16個攝像機。
有限可管理性仍需要外部伺服器和管理軟體來控制多個DVR或監控點。
有限遠程監視/控制能力仍不能從任意客戶機訪問任意攝像機。您只能通過DVR間接訪問攝像機。磁碟發生故障風險與RAID冗餘和磁帶相比,「模擬-數字」方案錄像沒有保護,易於丟失。
第三代視頻監控:未來完全IP視頻監控系統(IPVS):全IP視頻監控系統與前面兩種方案相比存在顯著區別。該系統優勢是攝像機內置Web伺服器,並直接提供乙太網埠。這些攝像機生成JPEG或MPEG4數據文件,可供任何經授權客戶機從網路中任何位置訪問、監視、記錄並列印,而不是生成連續模擬視頻信號形式圖像。
第三代全數字監控系統
第三代視頻監控系統以網路為依託,以數字視頻的壓縮、傳輸、存儲和播放為核心,以智能實用的圖像分析為特色,並與報警系統、門禁系統完美的整合到一個使用平台上,引發了視頻監控行業的一次技術革命,迅速受到了安防行業和用戶的關注。與第一代傳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CCTV)和第二代半數字式監控系統(DVR)相比,第三代監控系統基於TCP/IP網路協議,以分布式的概念出現,將監控模式拓展為分散與集中的相輔相成,無限度的拓展了監控的范圍。在硬體設備方面,第三代系統運用了更為先進的D/A、A/D轉換設備視頻伺服器,或內置處理器的網路攝像機把圖像處理(採集、壓縮、協議轉換、傳輸)設置在監控點,利用無處不在互聯網和區域網,達到全范網范圍內的即插即用,實現了從圖像採集、傳輸、錄像、最終輸出的全過程數字化以該系統也更加委屈定,因而是真正意義的全數監察院網路監控系統。特別是在現場環境的惡劣或不便於直接深入現場的效果。可以完美的解決跨地域的監控需求在實際運用中,安防系統常常因使用的需求增加而必需做規模上擴充,前置規劃與預期容量的考量直接關繫到未來擴充成本的高低。一般來說,一個系統的每一個組成組件均可能變成未來擴充成本的不定數,組成組件愈多,不定性愈大,成本愈不易控制。所以,在系統容量足夠的前提之下,每新增一個監看點所需的成本,傳統CCTV系統無法預期,然而第三代全數字監視系統則可預期與掌握。
數字化是未來的趨勢。瀏覽器已成為當今整個軟體業界最被接受的前端應用工具,Internet與Intranet環境里最簡便與風行的前端應用程序就是Browser,透過Internet的WAN存取更是如此,為了使一個企業的資源可被無遠近地分享出來,應用系統應支持Browser介面。
布線本身是一件龐大的硬體工程,管理與擴充的費用也是逐日漸增。隨著資訊工程技術的進步,傳統的應用系統如今均已可實現數字化,進而在這一個架構上執行。因此,在評估引進一個新系統時,是否可以利用現有的IT架構,以節省龐大的布線費用,成為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綜上所述,一個完整的系統設計必需考量的重要因素包括,新增系統與舊有系統的兼容性、整合性、與包容性。
第三代全數字監控系統市場現狀
數字化是未來的趨勢,瀏覽器已成為當今整個軟體業界最被接受的前端應用工具。網路攝像機和視頻伺服器進入中國市場已經有四、五年時間了,雖然「網路化」的概念一早就已深入人心,但真正這些網路型產品的推廣應用又談何容易。在網路攝像機和視頻伺服器市場開發過程中,一些早期投入的廠商付出了許多的艱辛,也走了不少的彎路,直到2012年,特別是到2002年12月MPEG-4標准公布以來,網路攝像機和視頻伺服器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市場的認同度和需求也有大幅提升。
監控系統發展至今,除了監控技術不斷革新,監控產品也開始與其他產品組成強大的安防監控系統,該系統利用電子圍欄將受監控區域圍成封閉區域,電子圍欄具備了阻攔和警報系統,是一種主動入侵防越圍欄,對入侵企圖做出反擊,擊退入侵者,延遲入侵時間,並且不威脅人的性命,一旦有人入侵,系統啟動報警,監控系統也同時監控,並把入侵信號發送到安全部門監控設備上,以保證管理人員能及時了解報警區域的情況,快速的作出處理。

I. 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的發展歷史

1979年10月20日 國務院以國發 [1979]249號文件,批准在國家勞動總局鍋爐局下建立「鍋爐壓力容器檢測中心站」。
1980年3月 國務院勞動總局發布[80]勞總鍋字10號文件,將「鍋爐壓力容器檢測中心站」更名為「國家勞動總局鍋爐安全監察局鍋爐壓力容器檢測中心」。
1982年7月 國家勞動總局與國家人事局、科干局、編制委員會合並成立勞動人事部後,更名為「勞動人事部鍋爐壓力容器檢測中心」。
1984年7月 明確鍋爐壓力容器檢測中心為勞動人事部直接領導的局級事業單位。
1984年12月 勞動人事部批准更名為勞動人事部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
1988年9月 國家機構編制委員會發布國機編[1988]24號文件(關於勞動部所屬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的批復),將勞動人事部分為勞動部和人事部,原「勞動人事部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歸勞動部所屬,更名為「勞動部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為勞動部直屬事業單位,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
1998年6月24日 根據國務院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原「勞動部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隨政府職能機構部門也正式劃轉到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
1998年7月17日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領導前來正式宣布接收「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
1999年3月15日 中編辦發布中編辦字[1999]15號文件,將原「勞動部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劃歸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後更名為「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原批150名事業編制相應劃轉。
1999年4月12日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以質技監局人發[1999]98號文,正式通知「勞動部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劃轉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管理後,更名為「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
2002年2月 國家質檢總局辦公廳發布質檢辦人[2002]25號文件(關於轉發《關於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直屬事業單位更名及明確隸屬關系的批復》的通知(中央編辦復字[2001]227號)),將「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更名為「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
2004年2月13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國質檢人[2004]65號文件(關於轉發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質檢總局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更名的批復》的通知中央編辦復字[2004]8號)),批准「鍋爐壓力容器檢測研究中心」更名為「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中心」。
2007年8月7日 國家質檢總局辦公廳發布質檢辦人[2007]413號文件(「關於轉發中央編辦《關於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中心更名的批復》的通知」(中央編辦復字[2007]90號)),批准「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中心」更名為「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

J. 測量工具的發展史

首先,我們見到的最古老的測量儀器是最早發明的一部分經緯儀,水準儀。其實關於測繪的發展可以說是歷史悠久,甚至是可以開始說最初的尺規也是屬於測繪學儀器的,直到17世紀,偉大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測繪學的發展開始邁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各種根據望遠鏡發明的光學測繪儀器開始問世,這里我們看到了最初的水準儀,經過初步的觀察我們開始分析水準儀的工作原理,在分析水準儀的工作原理之初,我們首先要先分析水準儀的工作目的,一切的儀器都是從自己的所需要的工作目的出發進行設計的,儀器的結構也必須要符合他所要達到的實驗目的。

我們通過對水準儀的觀察和了解我們知道了水準儀的工作目的是測量地面兩點之間高差的儀器。這里我們觀察到了最初發明的水準儀,是17世紀製作的。可以說是望遠鏡帶了變革中誕生的偉大的儀器。最初的水準儀是望遠鏡與水準器的結合。通過對兩點之間的高程的觀測從而能夠確定兩點之間的高差。因為望遠鏡的光路是一條直線,所以通過望遠鏡能夠達到與觀測點之間形成一條直線,這樣能夠方便的進行觀測。由此我們分析最初的水準儀的工作原理應該是這樣的:藉助於微傾螺旋獲得水平視線的一種常用水準儀。作業時先用圓水準器略整平,每次讀數前再藉助微傾螺旋,使符合水準器在豎直面內俯仰,直到符合水準氣泡精確居中,使視線水平。微傾的精密水準儀同普通水準儀比較,前者管水準器的分劃值小、靈敏度高,望遠鏡的放大倍率大,明亮度強,儀器結構堅固,特別是望遠鏡與管水準器之間的聯接牢固,裝有光學測微器,並配有精密水準標尺,以提高讀數精度。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最初的水準儀器是不是很精確的,而影響水準儀器觀測的主要儀器的整平,可以說儀器的整平直接影響到了水準儀的觀測。我們可以知道望遠鏡的觀測主要是因為光線的直線傳播,可是如果沒有將水準儀整平,也就是水準儀的望遠鏡部位就是傾斜的,內么所觀測的到的高程也必定是有誤差的。所以我們後來發明了自動整平的水準儀。這個從一定的條件上解決了水準儀的精度問題。這個就是水準儀的一場變革,在制出內調焦望遠鏡和符合水準器的基礎上生產出微傾水準儀大體出現在20世紀初,可以說這個是一項將水準儀的精度提升的巨大舉措,直到進入50年代之時,出現了自動安平水準儀1。後來隨著激光技術的發明與完善,測繪學在60年代將激光技術引入測繪儀器的製作之中,由此測繪儀器也有光學儀器成功進入了激光儀器的時代,對光學儀器的一系

閱讀全文

與檢測裝置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勁客低配單色儀表盤怎麼使用 瀏覽:236
管道和閥門安裝順序 瀏覽:585
四缸多少個軸承 瀏覽:717
料斗式上料裝置的設計 瀏覽:161
機械表怎麼避免消磁 瀏覽:675
第五人格怎麼轉移設備 瀏覽:611
中石油天然氣閥門 瀏覽:844
理正結構工具箱70鎖 瀏覽:57
深圳轉盤軸承價格多少 瀏覽:195
網上買的汽車排氣閥門好嗎 瀏覽:150
實驗室氣體收集裝置圖 瀏覽:733
球閥門手柄上os代表著什麼 瀏覽:673
貼牆儀器精度不高怎麼調整 瀏覽:288
機械設備的磨損有哪些階段 瀏覽:727
東成電動工具廠家直銷 瀏覽:408
麵包車機械表公里數怎麼調少 瀏覽:313
摩托車啟動電機軸承多少錢 瀏覽:275
電梯機房內消防器材什麼材質 瀏覽:687
葯品檢驗哪些設備需要校驗 瀏覽:373
回轉窯支撐裝置的作用 瀏覽: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