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化學「噴泉實驗」具體內容是什麼
要注意的地方:噴泉來實驗成功的自關鍵是:
①盛氣體的燒瓶必須乾燥,否則甁中有液體,會使瓶口留下空氣,形成的噴泉壓力不大(噴泉「無力」)
②氣體要充滿燒瓶;
③燒瓶不能漏氣(實驗前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④所用氣體能大量溶於所用液體或氣體與液體快速反應。
某同學用HCl氣體做噴泉實驗時,噴入燒瓶內的水不足燒瓶容積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燒瓶潮濕 (B)裝置氣密性不好(C)水裡沒有加石蕊試液 (D)燒瓶內未集滿HCl
噴泉實驗失敗的原因很多,要弄清本質進行大膽假設。很明顯(A)(B)(D)都能使噴入燒瓶內的水不足燒瓶容積的1/3,所以答案為(C)。
⑵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其產生原因是存在壓強差.(1)圖1為化學教學中所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在燒瓶中
(1)該裝置中形成噴泉的條件是燒瓶中的氣壓變小;
A、HCl易溶於2O,所以能使燒瓶中的氣體迅速減小,能形成噴泉,故A不選;
B、O2不易溶於H2O,所以不能使燒瓶中的氣體減小,不能形成噴泉,故B選;
C、NH3易溶於H2O,所以能使燒瓶中的氣體迅速減小,能形成噴泉,故C不選;
D、CO2和NaOH溶液能迅速反應,能導致燒瓶中的氣體減小,所以能形成噴泉,故D不選;
故答案為:B;
(2)圖2是在錐形瓶中加入的物質能導致錐形瓶中氣壓變大才能形成噴泉;
①A、Cu與稀鹽酸不反應,所以不能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故A錯誤;
B、NaHCO3與NaOH溶液反應不生成氣體,不能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故B錯誤;
C、CaCO3與稀硫酸生成的硫酸鈣微溶於水,阻止反應進一步發生,生成二氧化碳比較少,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化不大,不能形成噴泉,故C錯誤;
D、NH4HCO3與稀鹽酸反應生成大量氣體,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所以能形成噴泉,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②在圖2錐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後,再加入足量的物質,結果也產生了噴泉,就必須要求水槽中加入的物質後能使錐形瓶中的溫度明顯升高;
濃硫酸溶於水放出大量的熱使酒精蒸發產生大量酒精蒸氣,使錐形瓶內壓強大大增加;食鹽、硝酸鉀、硫酸銅溶於水不會使水的溫度升高,所以不能形成噴泉;
故答案為:A;
③由以上的分析知圖2形成噴泉的原理是使錐形瓶中的壓強變大,故答案為:錐形瓶中的壓強變大.
⑶ 我們知道「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存在壓強差。(1)圖甲為化學教學中所用的噴泉實
(本題共7分,每個問題均1分)1.( A) 2.① D;原理是 ![]() ⑷ 幫忙解釋一下右圖噴泉實驗原理,謝謝
將膠頭滴管中的水擠入錐形瓶中,NH3極易溶於水,導致燒瓶內氣體迅速減少,氣壓降低, ⑸ 噴泉實驗裝置圖及原理 噴泉實驗的基本原理是:使燒瓶內外在短時間內產生較大的壓強差,利用大氣壓將燒瓶下面燒杯中的扒茄世液體壓入燒瓶內,在尖嘴導管口形成噴泉。 實驗現象和結論: 實驗現象:下方燒杯內的水被迅速倒吸入倒置的燒瓶中,呈現出噴泉狀,且水迅速變紅,呈現出紅色噴泉。隨著反應的進行,紅色的水最後幾乎充滿整個燒瓶。 實驗結論或原因:氨氣極易溶於水,常溫常壓下,1L水可以溶解大約700L的氨氣。假設膠頭滴管春肢里的水有3mL,那麼這3mL的水可以吸收超過2L的氨氣。一個圓底燒瓶的體積大約100mL——500mL不等,很顯然這點氨氣會被膠頭滴管里的水吸收完全。 然後,這個燒瓶壓強變小,幾乎就成了真空狀態。打開彈簧止水夾,燒杯下方的水就會被猛烈地倒吸入燒瓶中形成氨水噴泉,氨水為弱鹼性,故溶液變為紅色。 ⑹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其產生原因是形成壓強差.(1)圖Ⅰ是化學教材中常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夾持儀
(1)極易溶於水或氣體與溶液易發生化學反應可形成圖中噴泉,A、C、D均可內形成噴泉容,而B中氧氣不易溶於水,則不能形成噴泉,故答案為:B; ⑺ 大氣壓對許多物理實驗和化學實驗有著重要影響。下圖是噴泉實驗的裝置圖(圖中夾持裝置均已略去)。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