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離提取番茄紅素實驗兩次濾液為什麼要混合在一起
分離提取番茄紅素實驗兩次濾液為什麼混啊?在這里混合在舊社會了,兩種色素能夠溶解在一起,然後能夠導致那些
㈡ 胡蘿卜素的提煉方式
胡蘿卜素用萃取的來提煉。萃取胡蘿卜素的有機溶劑應該具有很高的沸點,能夠充分溶解胡蘿卜素,並且不與水混溶。最佳萃取劑為石油醚。
安裝水蒸氣蒸餾裝置,加熱萃取液,萃取劑揮發,得到胡蘿卜素。
注意事項:
1、萃取前,要將胡蘿卜進行粉碎和乾燥。
2、一般來說,原料顆粒小,萃取的溫度很高時間長,需要提取的物質就能夠充分溶解,萃取效果就好。
3、萃取的最佳溫度和時間可以通過設置對照實驗來摸索。
4、新鮮的胡蘿卜含有大量的水分,在乾燥時要注意控制溫度,可以用烘箱烘乾,也可以用熱風吹乾。
(2)胡蘿卜素和番茄紅素的提取分離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胡蘿卜素主要存在於深綠色或紅黃色的蔬菜和水果中,如:胡蘿卜、西蘭花、菠菜、空心菜、甘薯、芒果、哈密瓜、杏及甜瓜等,大體上,越是顏色強烈的水果或蔬菜,含β-胡蘿卜素越豐富。
深色蔬菜可以焯著吃,也可以燉著吃。深色蔬菜因含熱量、蛋白質極少,所以在做菜或食用時,最好能和肉、魚、蛋搭配,並和米飯、麵包等穀物食品一起吃。
類胡蘿卜素是大分子量的有機化合物,能溶於大部分有機試劑中,一般不溶於水。葉黃素類化合物由於含有羥基、羰基、甲氧基或環氧化結構而極性較強,故在極性較強的有機溶劑中溶解度較大,如丙酮、乙醚、三氯甲烷等。
由於類胡蘿卜素的分子結構中存在類異戊二烯共軛雙鍵,故吸光性能強,在400~500nm內有強的吸收,能呈現出紅、橙、黃色。類胡蘿卜素遇氧、遇酸、強光照及高溫下不穩定,易降解變化或異構化,在鹼性條件下一般較穩定。
㈢ 番茄紅素和胡蘿卜素的提取 最好請給我一個實驗設計方案
(我就不按正規格式寫了)
1.將胡蘿卜切碎,充分研磨,後放入試管
2.向試管中加入酒精
3.把試回管用試管夾夾住,放入加有水答的燒杯中(注意:不要將試管挨著燒杯壁)
4.用酒精燈加熱燒杯(水浴加熱),這樣它們就溶在酒精里了
㈣ 番茄紅素和胡蘿卜素的提取 最好請給我一個實驗設計方案
清洗鮮番茄→100℃熱燙去皮→用高速攪拌機打漿粉碎→添加0.2%~0.5%的果膠酶、纖維素酶,版在50℃條件下處理3h,除去權90%的果膠、纖維素等非色素物質→離心→沉澱用96%的乙醇洗滌、過濾→乙醇和植物油提取→分離油相、產品。
㈤ 番茄紅素的制備
1.1浸提法:
番茄紅素不溶於水,難溶於甲醇、乙醇,可溶於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於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機溶劑。利用這一性質,可利用親油性有機溶劑浸提番茄紅素。一般工藝為:番茄皮進行乾燥後用有機溶劑提取;過濾後濾渣繼續用有機溶劑進行二次浸提,濾液部分濃縮後成為粗產品,精製可得番茄紅素。
在提取過程中,為了分離葉黃素與番茄紅素,一般先用有機溶劑洗去葉黃素,再加另一有機溶劑提取番茄紅素,常常使用不止一種有機溶劑,給最後的精製帶來一定麻煩。為此又有人對此工藝進行改進。改進一為利用皂化反應使晶體析出,其工藝為:將番茄皮或製品進行乾燥,加入一定量的植物油,研磨成細小顆粒,加入丙二醇、氫氧化鉀、水使之發生皂化反應;加水並靜止擱置使晶體析出。這一過程關鍵是皂化反應時控制提取物、丙二醇、氫氧化鉀與水的比例在4~5:3~4:1:1皂化反應原料添加順序靈活,最佳為將鹼液緩緩加入番茄紅素油溶脂與丙二醇的均相液中,以保證晶粒的最好析出。
改進二為利用有機溶劑在不同濃度、溫度下對不同物質的溶解度不同,採用單一溶劑二次萃取。工藝為:番茄及製品進行洗滌,破碎等預處理;加入72%的酒精加熱沸騰15min,過濾後的不溶物繼續用94%的酒精在72℃下浸提3~4次每次10min;將濾液合並,在10℃下靜止2~12h晶體析出。該工藝以含水20%~30%(最好28%)的酒精進行預處理即可洗脫極性物質如葉黃素、胡蘿卜素及農葯,又可避免溶解番茄紅素。
1.2超臨界萃取法:
具有工藝簡單,能耗低,萃取劑便宜、無毒、易回收,可低溫處理,適於番茄紅素等熱敏性成分的優點。
Enzo等研究了溫度在40℃~80℃,壓力在1.8X105~2.88X105Pa,操作參數對β胡蘿卜素與番茄紅素分離的影響,日本一專利報道了超臨界流體萃取精製番茄紅素。將粗番茄紅色粉末和己烷(1:2)放入抽提罐,形成均質混合系,使原料中的色素從己烷中溶出,在35℃~50℃300kg/cm2的條件下,接觸超臨界CO2;,用減壓法進行色素回收,在分離罐中得到精製番茄紅素(含量13.7%)。孫慶傑等報道了此方面的研究,並建立了一套實驗裝置。該裝置可取得90%以上的番茄紅素,經超臨界萃取的番茄紅素無異味,無溶劑殘留。
1.3酶反應法:
日本一些專利」』介紹了利用番茄皮自身酶反應來提取或制備番茄紅素的方法。在微鹼條件下(pH=7.5~9),使番茄皮中的果膠酶和纖維素酶反應,分解果膠和纖維素,使得番茄紅素的蛋白質復合物從細胞中溶出。所得色素為水分散性色素。
1.4生物及化學合成法:
由於番茄紅素在天然產物中的含量較低,提取代價較高,各國學者又相繼在生物及化學合成領域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一些突破。由絲狀真菌三孢布拉霉Blakesleatrispora生物合成β胡蘿卜素的過程中,通過pH控制環化即可合成番茄紅素。Gavilou等在三孢布拉霉的生長介質中加入工業番茄廢水,發現抑制了β—胡蘿卜素的生產並刺激番茄紅素的合成。Obata等通過對蜂房芽孢桿菌DC—1在6~7klx光照下培養生產番茄紅素。Matsmural等開發了能積聚番茄紅素螺旋藻的生產方法,通過發酵並在培養基中加入尼古丁200~500mmol/L生產番茄紅素,該方法成本較低。
羅氏公司所採用的合成番茄紅素工藝是由三苯基(3,7,1l—三甲基—2,4,6,10—十二四烯基)—氯化磷與2,7—二甲基-2,4,6—辛三烯二醛用甲醇鈉甲醇在2—丙醇中進行Wittig烯化反應,製得番茄紅素,收率65%。此外,Wegne等也完成了由三苯基(3,7,11—三甲基—2,4,6,10—十二四烯基)—甲磺化磷與2,7—二甲基—2,4,6—辛三烯二醛經Wittig烯化反應得到番茄紅素的工藝開發,並在歐洲提出專利申請,1999年10月獲批准。
1.5其他方法:
在各國學者的不斷努力下,又開發出許多高科技的生產技術。日本KirinBrewerry公司採用代謝工程技術,即通過DNA重組技術改變細胞的代謝系統生產番茄紅素。Kajiwara等從產生蝦黃素的酵母Pharffi'arhosozyma和雨生紅球藻中分離出cDNA編碼異戊烯焦磷酸酯(IPP)異構酶,將編碼IPP異構酶cDNA轉入E.codi菌株JMl01能增加番茄紅素的產量3.6~4.5倍。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這些技術會更加完善和成熟。
㈥ 番茄紅素的提取方法
1.1浸提法:
番茄紅素不溶於水,難溶於甲醇、乙醇,可溶於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於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機溶劑。利用這一性質,可利用親油性有機溶劑浸提番茄紅素。一般工藝為:番茄皮進行乾燥後用有機溶劑提取;過濾後濾渣繼續用有機溶劑進行二次浸提,濾液部分濃縮後成為粗產品,精製可得番茄紅素。研究表明乙醇、正己烷、丙酮及其混合液是有效的萃取劑。
在提取過程中,為了分離葉黃素與番茄紅素,一般先用有機溶劑洗去葉黃素,再加另一有機溶劑提取番茄紅素,常常使用不止一種有機溶劑,給最後的精製帶來一定麻煩。為此又有人對此工藝進行改進。改進一為利用皂化反應使晶體析出,其工藝為:將番茄皮或製品進行乾燥,加入一定量的植物油,研磨成細小顆粒,加入丙二醇、氫氧化鉀、水使之發生皂化反應;加水並靜止擱置使晶體析出。這一過程關鍵是皂化反應時控制提取物、丙二醇、氫氧化鉀與水的比例在4~5:3~4:1:1皂化反應原料添加順序靈活,最佳為將鹼液緩緩加入番茄紅素油溶脂與丙二醇的均相液中,以保證晶粒的最好析出。
改進二為利用有機溶劑在不同濃度、溫度下對不同物質的溶解度不同,採用單一溶劑二次萃取。工藝為:番茄及製品進行洗滌,破碎等預處理;加入72%的酒精加熱沸騰15min,過濾後的不溶物繼續用94%的酒精在72℃下浸提3~4次每次10min;將濾液合並,在10℃下靜止2~12h晶體析出。該工藝以含水20%~30%(最好28%)的酒精進行預處理即可洗脫極性物質如葉黃素、胡蘿卜素及農葯,又可避免溶解番茄紅素。
番茄紅素(加工)
1.2超臨界萃取法:
具有工藝簡單,能耗低,萃取劑便宜、無毒、易回收,可低溫處理,適於番茄紅素等熱敏性成分的優點。
Enzo等研究了溫度在40℃~80℃,壓力在1.8X105~2.88X105Pa,操作參數對β胡蘿卜素與番茄紅素分離的影響,日本一專利報道了超臨界流體萃取精製番茄紅素。將粗番茄紅色粉末和己烷(1:2)放人抽提罐,形成均質混合系,使原料中的色素從己烷中溶出,在35℃~50℃300kg/cm2的條件下,接觸超臨界CO2;,用減壓法進行色素回收,在分離罐中得到精製番茄紅素(含量13.7%)。孫慶傑等報道了此方面的研究,並建立了一套實驗裝置。該裝置可取得90%以上的番茄紅素,經超臨界萃取的番茄紅素無異味,無溶劑殘留。
1.3 酶反應法:
日本一些專利」』介紹了利用番茄皮自身酶反應來提取或制備番茄紅素的方法。在微鹼條件下(pH=7.5~9),使番茄皮中的果膠酶和纖維素酶反應,分解果膠和纖維素,使得番茄紅素的蛋白質復合物從細胞中溶出。所得色素為水分散性色素。
1.4 生物及化學合成法:
由於番茄紅素在天然產物中的含量較低,提取代價較高,各國學者又相繼在生物及化學合成領域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一些突破。
由絲狀真菌三孢布拉霉Blakesleatrispora生物合成β胡蘿卜素的過程中,通過pH控制環化即可合成番茄紅素。Gavilou等在三孢布拉霉的生長介質中加入工業番茄廢水,發現抑制了β—胡蘿卜素的生產並刺激番茄紅素的合成。Obata等通過對蜂房芽孢桿菌DC—1在6~7klx光照下培養生產番茄紅素。Matsmural等開發了能積聚番茄紅素螺旋藻的生產方法,通過發酵並在培養基中加入尼古丁200~500mmol/L生產番茄紅素,該方法成本較低。
羅氏公司所採用的合成番茄紅素工藝是由三苯基(3,7,1l—三甲基—2,4,6,10—十二四烯基)—氯化磷與2,7—二甲基-2,4,6—辛三烯二醛用甲醇鈉甲醇在2—丙醇中進行Wittig烯化反應,製得番茄紅素,收率65%。此外,Wegne等也完成了由三苯基(3,7,11—三甲基—2,4,6,10—十二四烯基)—甲磺化磷與2,7—二甲基—2,4,6—辛三烯二醛經Wittig烯化反應得到番茄紅素的工藝開發,並在歐洲提出專利申請,1999年10月獲批准。
1.5 其他方法:
在各國學者的不斷努力下,又開發出許多高科技的生產技術。日本Kirin Brewerry公司採用代謝工程技術,即通過DNA重組技術改變細胞的代謝系統生產番茄紅素。Kajiwara等從產生蝦黃素的酵母Pharffi'arhosozyma和雨生紅球藻中分離出cDNA編碼異戊烯焦磷酸酯(IPP)異構酶,將編碼IPP異構酶cDNA轉入E.codi菌株JMl01能增加番茄紅素的產量3.6~4.5倍。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這些技術會更加完善和成熟。
㈦ 番茄紅素和β-胡蘿卜素的提取分離與測定的實驗
1.將胡蘿卜切碎,充分研磨,後放入試管
2.向試管中加入酒精
3.把試管用試管夾夾住,放入加有水的燒杯中(注意:不要將試管挨著燒杯壁)
4.用酒精燈加熱燒杯(水浴加熱),這樣它們就溶在酒精里了
㈧ 提取類胡蘿卜素可以用什麼方法代替柱色譜分離番茄紅素和β胡蘿卜素急!!!在線等!!!
層析
㈨ 番茄紅素的提取 實驗設計方案
清洗鮮番茄→100℃熱燙去皮→用高速攪拌機打漿粉碎→添加0.2%~0.5%的果膠酶、纖維專素酶,在50℃條件下屬處理3h,除去90%的果膠、纖維素等非色素物質→離心→沉澱用96%的乙醇洗滌、過濾→乙醇和植物油提取→分離油相、產品。
㈩ 番茄紅素和β-胡蘿卜素的提取分離與測定
簡單的講,標準的方法是先通過色譜柱分離,然後打紅外譜,核磁譜,質譜,就基本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