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思考題
【】正常條件下,CO2的飽和濃度是0.04 mol/L
【】CO2的飽和濃度是0.04 mol/L是的 PH = 3.89
❷ 二氧化碳的吸收與解吸實驗數據處理
以傳來質速率G與傳質源面積F和傳質推動力△均成正比為依據。傳質面積是相際接觸面積。推動力可採用各種不同濃度差或壓力差的平均值。即G=KF△均。式中的K就是傳質系數。由於傳質速率和傳質推動力可採用各種不同單位,傳質系數必須採用相應的單位,使等式兩邊的單位互相一致。例如K的單位為千摩/米2·小時·(千牛/米2)或千摩/米3·小時·(千牛/米2),等等。由於相際接觸面積不能直接求出,往往用體積傳質系數Ka,單位為公斤分子/小時·米3·大氣壓,等等。傳質系數並能反映這一具體傳質過程的強化程度(在單位面積、單位濃度或壓力差時,單位時間內物質從一相傳遞入另一相內的數量)。用相似論或因次分析,根據實驗數據整理得出。
❸ 吸收與解析實驗
定量進組已知濃度品採用流全進峰面積進量比峰高即濃度比
進口即濃度等於品該氣化溫度體積除柱流量;
口即濃度等於品即濃度除柱流量加尾吹總
❹ 大學物理實驗 :空氣比熱容比的測定的相關思考題 若空氣中混有5%二氧化碳,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二氧化碳的比熱小於空氣,故結果應小於正常值。(空氣的定壓比熱大約為0.24,二氧化鈦約為0.2)。
❺ 圖是同學們熟悉的三套實驗裝置(註:氫氧化鈉能吸收二氧化碳),請認真分析並回答問題: (1)A裝置可以
(1)用A裝置來驗證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需要以二氧化碳為變數設置一組對照實專驗,即對照組屬裝置中的燒杯里放清水. (2)為了使B裝置的實驗現象更加明顯,B裝置的塑料袋應用黑色的,以免光線透入使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而影響實驗效果. (3)C裝置常用來驗證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水分,但該裝置的設計有一個問題,即塑料袋連同花盆一起罩住了,這樣,塑料袋內壁上凝結的水珠就不能排除花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因此 塑料薄膜應只罩住植物,不應連花盆一起罩住. 故答案為:(1)二氧化碳;清水 (2)呼吸作用;黑色 (3)塑料薄膜應只罩住植物,不應連花盆一起罩住. |
❻ 吸收實驗中氣相二氧化碳用什麼方法測定吸收操作及分析操作需要注意什麼
一、實驗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結構、性能和特點,練習並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過實驗測定數據的處理分析,加深對填料塔流體力學性能基本理論的理解,加深對填料塔傳質性能理論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傳質能力和傳質效率的測定方法,練習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
二、實驗內容
1. 測定填料層壓強降與操作氣速的關系,確定在一定液體噴淋量下的液泛氣速。
2. 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氣二氧化碳的濃度,在液泛速度下,取兩個相差較大的氣相流量,分別測量塔的傳質能力(傳質單元數和回收率)和傳質效率(傳質單元高度和體積吸收總系數)。
3. 進行純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氣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練習,同時測定填料塔液側傳質膜系數和總傳質系數。
三、實驗原理:
氣體通過填料層的壓強降:壓強降是塔設計中的重要參數,氣體通過填料層壓強降的大小決定了塔的動力消耗。壓強降與氣、液流量均有關,不同液體噴淋量下填料層的壓強降與氣速的關系如圖一所示: 圖一 填料層的~關系
當液體噴淋量時,干填料的~的關系是直線,如圖中的直線0。當有一定的噴淋量時,~的關系變成折線,並存在兩個轉折點,下轉折點稱為「載點」,上轉折點稱為「泛點」。這兩個轉折點將~關系分為三個區段:既恆持液量區、載液區及液泛區。
傳質性能:吸收系數是決定吸收過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參數,實驗測定可獲取吸收系數。對於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設備(填料類型與尺寸),吸收系數隨著操作條件及氣液接觸狀況的不同而變化。
1.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實驗
根據雙膜模型的基本假設,氣側和液側的吸收質A的傳質速率方程可分別表達為
氣膜 (1)
液膜 (2)
式中:—A組分的傳質速率,;
—兩相接觸面積,m2;
—氣側A組分的平均分壓,Pa;
—相界面上A組分的平均分壓,Pa;
—液側A 組分的平均濃度, —相界面上A組分的濃度
❼ 二氧化碳臨界狀態觀察實驗的思考題
增大壓強,可以縮小氣體分子之間的距離,當這個距離小到一定程度,氣體就液化了。
由CO?的三相圖知,在31.1°C,需要73個大氣壓,才能達到液化的臨界狀態,
溫度越高,液化需要的壓強也越大。
❽ 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在研究植物時,設計了如圖實驗裝置,請據圖分析回答(註: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
(1)實驗前應將甲、乙兩個裝置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讓葉片內原有的淀專粉運走耗盡;光照幾小時屬後,從甲裝置和乙裝置中各取一片葉,經酒精脫色後,滴加碘液,變藍色的是乙裝置的葉片,因為乙裝置中含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因此乙裝置中的綠色植物進行了光合作用,而甲裝置中的二氧化碳被小燒杯里的氫氧化鈉吸收了,由於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甲裝置中的植物沒有進行光合作用;比較甲、乙裝置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結論: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黑暗環境中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若要使乙裝置中的清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則應將乙裝置放在黑暗環境中,目的就是防止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而影響實驗現象的產生.
(3)水分以氣體狀態通過葉片表皮上的氣孔從植物體內散失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實驗過程中植物進行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會凝結在玻璃罩內壁上.
故答案為:(1)讓葉片內原有的澱粉運走耗盡;乙;二氧化碳
(2)黑暗;光合作用
(3)蒸騰作用;氣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