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實驗室氨氣的原理,裝置,收集及檢驗
加熱固體銨鹽和鹼的混合物
反應原理:2NH₄Cl+Ca(OH)₂=加熱= CaCl₂+2NH₃↑+2H₂O
反應裝置:固體+固體加熱制氣體裝置。包括試管、酒精燈、鐵架台(帶鐵夾)等。
凈化裝置(可省略):用鹼石灰乾燥。
收集裝置:向下排空氣法,驗滿方法是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置於試管口,試紙變藍色;或將蘸有濃鹽酸的玻璃棒置於試管口,有白煙產生。
尾氣裝置:收集時,一般在管口塞一團棉花球,可減少NH₃與空氣的對流速度,收集到純凈的NH₃。
注意事項:
不能用NH₄NO₃跟Ca(OH)₂反應制氨氣。硝酸銨受撞擊、加熱易爆炸,且產物與溫度有關,可能產生NH₃、N₂、N₂O、NO。
實驗室制NH₃不能用NaOH、KOH代替Ca(OH)₂。因為NaOH、KOH是強鹼,具有吸濕性(潮解)易結塊,不易與銨鹽混合充分接觸反應。又KOH、NaOH具有強腐蝕性在加熱情況下,對玻璃儀器有腐蝕作用,所以不用NaOH、KOH代替Ca(OH))₂制NH₃。
用試管收集氨氣要堵棉花。因為NH₃分子微粒直徑小,易與空氣發生對流,堵棉花目的是防止NH₃與空氣對流,確保收集純凈;減少NH₃對空氣的污染。
實驗室制NH₃除水蒸氣用鹼石灰,而不採用濃H₂SO₄和固體CaCl₂。因為濃H₂SO₄與NH₃反應生成(NH₄)₂SO₄。NH₃與CaCl₂反應能生成CaCl₂·8NH₃(八氨合氯化鈣)。
(1)銀川伍德設計的裝置擴展閱讀:
氨氣的工業製法:
空氣中的氮氣加氫
隨著大型化的發展,氨合成圈已成為降低合成氨能耗的主要單元之一。近代大型氨合成裝置的代表設計有三種:
1、布朗的三塔三廢鍋氨合成圈
布朗三塔三廢鍋氨合成圈由3個合成塔和3個廢鍋組成。塔內有催化劑筐,氣體由外殼與筐體的間隙從底部向上流過,再由上向下軸向流過催化劑床。三塔催化劑裝填量比二塔多,最終出口氨含量可以從16.5%提高到21%以上,減少了循環氣量,節省了循環壓縮功。
合成塔控制系統非常簡單,各塔設有旁路用閥門調節氣體入塔溫度。由於氨合成反應平衡的限制,決定了催化劑溫度,不需要調節催化劑床層反應溫度。
2、伍德兩塔三床兩廢鍋氨合成圈
伍德兩塔三床兩廢鍋氨合成圈採用兩個較小的合成塔,3個催化劑床,兩塔塔後各連一個廢鍋。這種結構使反應溫度分布十分接近最優的反應溫度,氣體的循環量和壓降小,投資和能耗節省,副產高壓蒸汽多。
3、托普索兩塔三床兩廢鍋氨合成圈
托普索S-250系統採用無下部換熱的S-200合成塔和S-50合成塔組成。
還包括:
(1)廢鍋和鍋爐給水換熱器回收廢熱;
(2)合成塔進出氣換熱器,水冷器,氨冷器和冷交換器,氨分離器及新鮮氣氨冷器等。合成塔為徑向流動催化劑床,採用1.5mm~3mm小催化劑,壓降為0.3MPa。由S-200型塔出來的合成氣,經廢熱鍋爐回收熱量,並保證入S-50型塔的合適溫度,以提高單程合成率。
『貳』 火柴,鋼琴,火箭,自行車,宇宙飛船都是哪國發明的
一 談火柴的發明
近年來,關於火柴是中國南北朝時北齊的宮子於公元577年發明之說盛行。1986年英國人坦普爾在《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這本書中說:「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國人於公元577年發明的。」當時「北齊兩面受敵,物資奇缺。特別是缺火種來燒飯和取暖。絕望中,北齊的一群貧苦宮女竟神奇地發明了火柴。」
坦普爾立論的根據應是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的《輟耕錄》,其中《發燭》條說:「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黃塗木片頂端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粹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史載周建德六年(即公元577年),齊後妃貧者以發燭為生,豈即杭人之所制與。」但從文中分析可見,原始火柴(發燭)不是什麼貧苦宮女神奇地發明的,只是這些過去養尊處優的後妃們亡國後窮得沒辦法,只好做發燭出售謀生。在《資治通鑒》中查得「陳宣帝太建九年,齊後妃貧苦,至以賣燭為業」。「發」與「賣」一字之差,造成認識上的混亂。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五代時陶谷在《清異錄》中已明確「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黃,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所以原始火柴,即發燭應在公元950年(《清異錄》成書年代)之前發明。在宋代,發燭已成為通用的小商品了(見《武林舊事,小經紀》)。關於這種原始火柴的發明,還有一則重要史料。宋代高承在《事物紀原》的《法燭》條中記載:「漢淮南王招致方術之士,延八公等撰《鴻寶萬畢方》,法燭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於世,然則法燭之起,自劉安始也。」這里所說的法燭就是後來的發燭。如高承的記述可信,原始火柴應發明於公元2世紀,是早期煉丹家發明的。由於硫磺是煉丹家的主要葯物,他們發明原始火柴是合情合理的。
坦普爾的說法完全是無根據的臆測,他說是因為缺乏火種才發明火柴。實際上他並沒有弄清發燭的作用是快速由火種引出火焰以點燃燈燭。由火星而引燃到生出火焰是較困難的,發燭的發明的確是急民所急,製作方法又簡單,所以很快大行於世。關於發燭的使用,在羅貫中的《三遂平妖傳》第十三回「永兒賣泥燭誘王則」中描述得很清楚:「有一個沒安死屍處專一幫閑的沈待詔,替他去坊里討些火種,把與婦人。那婦人去藍兒內取出一片硫磺發燭兒,在火上淬著,去泥蠟燭上從頭點著。」
發燭又名引光奴,到清代又名取燈,它確實是一項偉大發明,其作用是由火種迅速得到火焰以點燃燈燭,使人類用火的本領跨進一大步,雖不能直接生火,但卻是現代火柴的前身。它不是南北朝時齊國的宮女發明的,而是公元前2世紀時西漢淮南王手下的術士們(八公)所發明的。
據史料介紹,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法國化學家錢斯爾發明的硫酸火柴。
火柴的真正問世,當屬磷頭火柴的使用。1845年,德國人施羅脫將白磷隔絕空氣加熱到250℃製成了紅磷。從此,人們開始用紅磷制火柴,最初是由瑞典製造的,故又稱為瑞典火柴。1855年,瑞典人倫斯特姆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
二 鋼琴的發明
鋼琴是一種高檔的鍵盤樂器,最早出現於希臘,是在一種供音樂家審度音律或研究樂理的音樂工具的基礎發展起來的。
最初的鋼琴 ,只是一塊木板上綳幾根絲弦,下邊裝有可移動的弦碼,用以限定音律,後來,有人對這種工具進行了改進,大約在12世紀時發展成古鋼琴。
1709年前後,義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又對古鋼琴進行改進 ,發明了可以擊弦的小槌鍵裝置。1770年,德國的制琴師斯坦因發明了一種 「棘輪裝置」,用在古鋼琴上,使擊弦槌在擊弦後可立即移開,讓弦自由震動,產生出平滑的音色,音域寬廣,不刺耳。不久,英國的布羅德伍德父子公司又在鋼琴上增加了一種使音域更寬廣的機械裝置,並創造了一種持續音踏板,使氈制的制音裝置離開所有的琴弦,讓弦自由振動。為了使鋼琴中的機械裝置能向一側移動,他們還加裝了柔音踏板,使敲弦機能單獨地敲擊某一根弦,而不是像原來那樣敲擊一對弦。
1811年,倫敦牛津大學的鋼琴製造商把水平式的琴弦和敲弦裝置改為豎式,製成了第一架豎式鋼琴,1830年以後,又不斷有人對鋼琴的構造、音調的強度、操縱的速度進行了改進,使鋼琴不論是在品種上,還是在琴形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三 火箭的發明
火箭的發明最早出現在中國,在中國古代的記載中,火箭的含義比較廣泛,比如在電影電視中經常可以看到箭頭點燃,靠弓弩發射的竹箭也稱為火箭,而真正的火箭是在火葯出現後才發明的。從唐末到宋初火葯武器開始使用,但由於其配方和製作方法還處於初級階段,所以不足以作為推進的燃料。隨著火葯配方和製造技術的進步,12世紀初研製成功了固體火葯,並把它用於製造火器和焰火煙花,在使用這些火器與煙花特別是手持使用時,人們感到火葯燃燒會產生很強的後坐力,於是有心人在這種啟示下發明了新的火葯玩具。大約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出現的玩具「穿天猴」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利用反作用原理的火箭,將這種原理的火箭作為武器使用具有相當的殺傷力,所以在戰爭中也開始頻繁地使用它。
公元1128年南宋政權建立後,南宋、金和蒙古頻繁交戰,各方都使用了火器。1161年11月,金國侵略中原時,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連年的交戰使火箭技術逐漸被金和蒙古所掌握,於是當時各方兵工廠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火葯製造,在這種情況下火葯的配方有所改進,製造工藝漸趨成熟,其燃燒速度和爆炸力也得到增強。13世紀蒙古在先後三次的大舉西征中,採用了南宋的火器技術,用漢人工匠製造大炮。當時在歐洲戰場使用的火箭已有多箭齊發的火箭筒,這種集束式火箭發揮了絕大的威力,使歐洲人大為吃驚。當然在這幾次西征中,阿拉伯人從中掌握了火葯和火箭的技術,並進一步把它傳入了西方。
明代中國火箭發展進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出現了很多種類的火箭,除了單級火箭,還發展了各種集束火箭、火箭彈和原始的多級火箭,並且對各種火箭的製造、應用、配備和發射劑原料配比及加工製造等都作了詳盡的敘述。在當時的水、步、騎兵中火箭武器已作為必備的武器,甚至還有專門的火箭部隊,有關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陣、作戰技術和管理也都有條例規定。明代的《武備志》中曾有過這些火箭的記載。
《武備志》所記載火箭
名稱 射程
五虎出穴箭500步
七星箭 不詳
九龍箭 不詳
火弩流星箭不詳
火龍箭 不詳
長蛇破陣箭200步
一窩蜂箭 300步
群豹橫奔箭400步
四十九矢飛簾箭不詳
百虎齊奔箭300步
明代的火箭雖然種類繁多,但發展主要體現在火箭樣式的更新上,有關火箭的尺寸、規格、裝葯劑量、發射距離方面卻少有討論。而在火箭的穩定方面,仍然是傳統的箭桿加羽毛方式,精度不能得到顯著的提高,這就使火箭的尺寸和射程難以提高。進入清代火箭雖然也有一定的發展,但其發展基本停留在原地。一方面看這是因為長時間的和平以及封建君主所推行的封閉政策所影響,但從技術的發展來看主要還是缺少相應科學知識的指導。縱觀中國古代火箭技術的發展過程,所走的基本是經驗式的道路,沒有對火葯的燃燒機理,火箭的推進原理,箭羽的穩定原理等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而仍局限於用陰陽五行說來解釋爆炸原理,這就使得火箭技術的較大改進難以出現。
而火箭技術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國家後,又逐漸傳入歐洲,意、法、德、波蘭、英、俄等國都先後掌握了火箭技術。尤其出於戰爭的需要,這些國家在使用火箭的過程中,深入研究火葯配比,火箭形狀、大小及穩定裝置和火箭材料,在這些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進。很快歐洲的火箭在重量、射程和精度等方面就超過了中國火箭。公元18世紀初(大約清康熙~雍正年間),波蘭就已生產出了重達22.7千克甚至54.4千克的大型火箭,德國也試驗了多種帶導向桿的重45.4千克的火箭。
但有趣的是正如火箭沒有在他的故鄉中國得到巨大發展一樣,對歐洲近代火箭技術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不是歐洲那些較早使用火箭武器的國家,而是英國。這里不能不提的就是威廉姆·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研製的火箭,而實際上「康格里夫火箭」並不是歐洲大陸火箭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也很少受到其影響,主要借鑒的卻是印度的火箭技術。
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1772~1828)
英國人康格里夫1793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是學文科的,由於其父經管英國皇家兵工廠的影響,他對兵工機械懷有濃厚興趣,因此後來便棄文習武,進入這家兵工廠,並且開始在英國士兵從印度帶回的火箭資料的基礎上,研究改進火箭的速度和射程。經過幾年的探索,1805年,康格里夫採用新型火葯製造出了一種實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長1.06米,直徑0.1米,並且裝了一根4.6米長的平衡桿,射程可達1800米。這種火箭在英國擊敗拿破崙軍隊的戰爭中建立了卓著的戰功。由於康格里夫在火箭方面做出的貢獻,英國政府於1814年授予他爵位榮譽,並在1817年被選為議會議員。然而,康格里夫火箭還未能解決制導和控制問題,精度較差。1844年,英國的威廉·霍爾發明了一種自旋穩定器,並用來對康格里夫火箭進行改進。雖然與現代火箭相比,所有的這些火箭都十分簡陋,應用也不廣泛,但它們的出現卻為現代火箭的誕生奏響了序曲。
康格里夫研製的火箭在射程、精度及穩定方式上都作了改進,其性能已經近乎達到了火葯火箭的極限。由於其巨大的殺傷力,使各國紛紛開始重視火箭的研究和使用。此後,戰爭火箭的另一項重大進步就是穩定性的提高。19世紀中葉英國的發明家威廉姆·黑爾在火箭的尾部裝上3隻傾斜的穩定螺旋板,當火箭發射時由於空氣動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轉從而達到穩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火葯火箭的發展已臻於完善。它的基本結構是由裝有火葯的火箭筒,中間裝有發射葯作為推進劑,頭部裝有高爆炸葯和引信,尾部為噴口,另外採用尾部穩定翼起穩定作用,在發射裝置上採用發射架或發射筒。比較著名的就是蘇聯的火箭炮——卡秋莎。
火葯火箭:其工作原理和固體燃料火箭是一樣的,以火葯燃燒產生的推力。早在唐代初年(約在7世紀)火葯就出現了,南宋時代火葯用來製造煙火。大約在13世紀製成火箭。我國古代製造的火箭和起花所用的是黑色火葯。
火葯火箭是第一種實用的反作用推進裝置,雖然有許多局限證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運載工具,但它的基本原理卻完全適用於航天運載工具的需要,這樣運用火箭作為宇宙航行基本運載工具的想法在先驅者腦中逐步醞釀。後來液體燃料火箭出現,進一步為航天推進器的實現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也讓航天先驅者看到了使用火箭來完成航天運載的曙光。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早期試驗,火箭作為太空飛行的推進裝置逐漸得到證實,最終為人類通向太空架起了橋梁。
四 自行車發明
自行車發明以來,經歷了三次變革:第一代:實心胎,行駛吃力。第二代:充氣胎,易破易磨損。第三代:高分子內胎,不用打氣,不怕扎,彈性好,騎著輕。
法國人西夫拉克在一個下雨天,在街頭浸步時被經過的四輪馬車濺了一身泥,這一濺使他突發奇想:四輪馬車這么寬,應當把馬車順著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於是,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誕生了。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中間連著橫梁,上面安了一條板凳,像一個玩具。剛剛出現的新東西肯定不是那麼完善。這輛「木馬輪「既沒有傳動鏈條,又無轉向裝置,自然需要改進。
到1818年,一個德國看林人叫德萊斯的,也是偶爾的一個想法,也製做了一輛木輪車,樣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過,他在前輪上加上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時依然要用兩只腳蹬地,才能推動車子向前滾動。當時的德萊斯騎著他的「小馬崽」上路試驗時,遭到不少人的嘲笑。新東西的出現總會被這樣或那樣的傳統勢力所嘲笑,但人類的發明者永遠不會因這些嘲笑而停止。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在德萊斯發明的「小馬崽」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制.前輪大,後輪小。這樣一來,人的雙腳真正離開了地面,由雙腳的交替踩動變為輪子的滾動。1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千米。
到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在前輪上安裝了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他們把這輛車冠以「自行車」的雅名,並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層出,讓觀眾大開眼界。
從西夫拉克一直到雷諾,他們製做的自行車與現代自行車差別較大,真正具有現代化形式的自行車是在1874年誕生。英國人羅松在自行車上別出心裁地裝上鏈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但仍然不夠協調與穩定。
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斯塔利,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裝上前叉和車閘,前後輪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產和推廣應用開辟了寬闊的道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他所設計的自行車車型與今天自行車的樣子已經基本一致了。
人類的智慧真是無所不在。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將自家花園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並打足氣裝在自行車上,這是充氣輪胎的開端。充氣輪胎是自行車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創舉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而且完善了自行車的使用功能。從1791年到1888年,摩托車的始祖——自行車的發明和改進,經歷了近100年中這些發明者的不懈奮斗。我們不得不為人類的發明創造所感動。
五 宇宙飛船
20世紀中葉,許多有志於探求宇宙奧秘的科學家,都在試圖研製一種能載人在太空中遨遊的飛行器——宇宙飛船。
在這一領域,前蘇聯和美國走在各國的前面。50年代,前蘇聯政府撥出大量資金作為宇宙飛船的研製經費。成千上萬的科學家、航天技術專家聚集在一起,研究外層空間的飛行、宇宙飛船的材料和結構等技術。他們考慮的問題,大到宇宙飛船的模型設計,小到宇航員上廁所的問題。要在茫茫的宇宙中航行,任何的細節問題都是馬虎不得的。
經過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艘宇宙飛船誕生了!它是由球形密封座艙和圓柱形儀器組成,除了具備一般人造衛星基本系統設備外,還設有生命維持系統、重返地球用的載入系統、應急跳逸系統及回收登陸系統等。
1961年4月12日,這艘名為「東方1號」的宇宙飛船,載著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在空間繞地球一圈,飛行了1小時48分鍾。在「東方1號」宇宙飛船返回地面前,拋掉了末級運載火箭和儀器艙,只剩下座艙單獨進入大氣層;當座艙下降到離地面只有7公里時,飛船座艙彈出宇航員,然後,宇航員用降落傘單獨著陸。
「東方1號」宇宙飛船的航行成功,意味著人類已經可以飛出地球,在宇宙空間中航行了。廣大的科學家也深受鼓舞,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宇宙飛船的研製中去。
1961年8月6日,前蘇聯發射了「東方2號」宇宙飛船。這艘飛船在空中飛行了25小時18分鍾,飛行距離達70萬公里。宇航員蓋爾曼·季托夫,在空中失重的狀態下,品嘗了裝在儀器管中的宇宙食品,還美美地睡了一覺。
接著,前蘇聯在1962年8月11日,發射了「東方3號」、「東方4號」宇宙飛船;在1965年3月18日,發射了「上升2號」宇宙飛船,都獲得了成功。
與此同時,美國也抓緊宇宙飛船的研製工作。終於在多次成功和失敗的研製、發射基礎上,製成了「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這艘宇宙飛船長25米、重45噸。在飛船內,有3把靠椅,在靠椅的上方,安裝了各種控制飛船的儀器。用於發射「阿波羅11號」的三級火箭有85米長,重達2700噸。這個巨大的工程耗資達240億美元,有40多萬人參加了它的研製工作。
1969年7月16日,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了載有3名宇航員的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升空後,先用兩個多小時繞地球一圈半,然後飛向月球。又經過73小時的飛行,宇宙飛船於1969年7月20日到達月球。
到達月球後,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坐登月艙登月,而宇航員科林斯則繼續駕駛指令艙繞月球飛行。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月球上做了一系列的實地考察,並採集了22公斤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標本。他們在月球上逗留了21小時18分鍾後,駕駛登月艙進入軌道。然後,登月艙與科林斯駕駛的指令艙對接起來,又形成了完整的飛船,向地球飛去。
「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登月的創舉,震動了全世界,人們歡呼人類這一偉大的勝利。
事後,阿姆斯特朗在一次回答記者時說:「對個人來說,跨到月球雖是極小的一步,而對人類來說,卻是極大的一步。」
確實,從宇宙飛船的誕生,到逐步完善,以至將人載到月球上「走」了一趟,是人類跨出的「極大的一步」。
『叄』 韋奇伍德有哪些設計作品
在英國,韋奇伍德創辦的埃多努尼亞工場,生產了一大批模仿古希臘陶瓶的陶器。韋奇伍德既製作實用瓷,也生產裝飾用瓷。他最著名的裝飾瓷器是用「黑瓷」和他發明的「碧玉炻器」製成的。
『肆』 二向色玻璃藝術是什麼
彩虹是非常神奇的,雖然我們被它吸引,但自然現象是完全無形的。彩虹是一種視光錯覺,它的可見取決於光和水在天空中的反應。但如果我們能用人造材料重現類似的光譜呢? 二向色濾光片可以濾除來自白光源的光,從而產生看起來顏色高度飽和的光。當在玻璃上使用時,藝術家能夠創造出充滿活力、耀眼效果的美麗物體。
什麼是二向色玻璃? 二向色玻璃是一種材料,顯示兩種不同的顏色,這取決於照明條件。高科技「變色龍玻璃」是由美國宇航局幫助保護宇航員的視力免受太空中未經過濾的陽光的刺眼。它是通過在玻璃表面添加一層薄薄的金屬薄膜製成的。塗覆的玻璃起到屏蔽作用,不受宇宙輻射的有害影響。 二向色玻璃的發明不僅解決了空間問題,也為玻璃藝術家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創作機會。在金屬薄膜中塗覆玻璃的過程允許光和顏色反射並產生各種迷人的圖案。
藝術中的二向色玻璃 使用二向色玻璃作為藝術形式的先驅之一是前航天工程師穆里·施瓦茨。20世紀60年代,他為NASA承包商Wallin光學系統公司(WallinOpticalSystems)工作,提供圍繞光學繼電器設計的項目。1971年,施瓦茨離開了航天工業,開始製作彩色玻璃窗、手機和其他藝術品。「我對薄膜物理非常感興趣,」他承認。「我對二向色玻璃也有很強的吸引力,因為它的色帶很窄,非常漂亮。」他接著說:「再加上顏色的變化,這種材料非常迷人,幾乎是神奇的,當然也很有吸引力。所以我決定用它做點小生意。」 今天,用於二向色玻璃的薄膜是商業化生產的,許多藝術家用它來創造不可思議的改變顏色的作品,這些作品與光線完美地相互作用。繼續閱讀,了解五位當代二色玻璃藝術家。
當代藝術家使用二向色玻璃
雷·豪利特 雷·豪利特是二向色玻璃藝術的另一個早期先驅。這位雕塑家在70年代末發現了這種材料,此後就再也沒有回頭看過。「我的藝術成長最重要的方面是我發現加利福尼亞的航空工業生產了『二向色光濾光』,」他說。「這些反光性很強的薄膜能使不同視角下的顏色發生變化。」 Howlett開始在玻璃上用鏡子和透明反光塗層進行實驗,以創造出類似水晶的雕塑形式。他經常在作品中加入電燈,以增加多維效果。Howlett聲稱他的作品「從光學上擴展了空間」。當觀賞者在他的一個雕塑周圍移動時,內部的形狀和顏色發生了變化,似乎漂浮在半透明的形式中。
克里斯·伍德 克里斯·伍德工藝品迷人的裝置,提供「短暫的一瞥,在自然界的時刻。」以光為媒介,她設計雕塑和其他安排,以創造模式,以回應他們所處的環境。每一件五顏六色的藝術作品的外觀取決於光線如何擊中它。「材料本身是透明的,」她解釋。「然而,它從反射像一面金色的鏡子,變成了充滿活力或幾乎透明的顏色,取決於視點和光的角度。」
安德魯·朗 安德魯·朗稱二色玻璃為「痴迷」。他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才開始做玻璃製品。然而,今天,他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朗創造手吹球體,圓盤和其他形式,其中包括超薄層石英晶體和金屬氧化物熔合在玻璃上。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雕塑看起來就像把整個星系藏在閃閃發亮、透明的表面之下。朗說:「希望我的手吹的二向色玻璃物體能把觀眾從我們混亂和焦慮不安的世界中帶走,把他們帶到一個和平和快樂的地方。」
斯蒂芬·克納普 在鮮艷的色彩和醒目的構圖背後,斯蒂芬·克納普「的」光畫「探索空間和維度。他使用二向色玻璃形成三維構圖,將光線折射和反射到表面和周圍的空間。在他經過改造後的畫廊空間中,觀眾沉浸在「彩虹般的光輝」中。 Knapp說:「我一生都對光明著迷,無論是因為它能做什麼,也因為它對我們的影響。在我以前所有的靈媒中,我使用光的方式並不總是顯而易見的。當我找到一種在光明中獨特地表達自己的方式時,我完全擁抱它。用我的光畫,我把白光分離成純顏色,用光來畫「畫」。每一件作品都有一個遠遠超過其物理維度的存在。它們同時提醒我們,夢想、希望和願望是藝術能夠觸及人類精神的中心。」
琥珀·斯特凡尼 英國藝術家琥珀·斯特凡尼創造五顏六色的戶外裝置和燈具。她手工製作的「感官藝術」把環境變成了神奇的、充滿光線的空間。Stefani的更大的安裝作品邀請觀眾更接近該作品,以享受溫暖的感官體驗。Stefani說:「一旦你走進去,你就會被充滿活力的顏色和圖案的萬花筒效應迷住,相互反射和折射,當你在裡面移動時,你會通過金屬彩虹和彩虹色波進行切換。雕塑是一個堅固的結構,可以放置在任何環境,並能承受所有的天氣條件。
『伍』 70年代的「朋克」被運用在哪些地方
1976年開始出版的「朋克」刊物《撕破與撕破或輕蔑膠粘》便集中反映出「朋克」的這種追求。下恤衫、唱片封面和廣告、海報都具有「朋克」反社會的特色。英國時裝設計家維維尼·韋斯特伍德便將「唯有無政府主義最美」的口號印在她設計的刊血衫上。詹米埃·里德為搖滾樂隊「性感手槍」所作的拼貼畫、廣告和錄音機套設計曾引起軒然大波。他為1977年伊麗莎白二世結婚50周年紀念設計的招貼畫《上帝拯救女王》極大地冒犯了英國女王,造成了巨大的反響,畫面有一幅女王頭像,抽象拼貼的字母穿過她的眼睛和嘴唇使之毀容。「朋克」青年佩戴的「上帝拯救女王」徽章,徽章設計借鑒了詹尼·里德設計的同樣題材的招貼畫和唱片封套,因為將女王毀容,設計當時在英國引起了軒然大波。「朋克」敢於冒犯神聖不可侵犯的事物、敢於喊叫著向法律和秩序挑戰,得到了不滿現實的年輕人的贊揚和仿效,盡管他們並不可能從根本上動搖西方社會的根基,但是他們的挑戰、喊叫和挑戰也還不是毫無意義的。「朋克」式的服裝設計、裝潢設計等裝飾藝術很快在英國城市的商業中心、尤其是時裝店中大量出現。盡管這樣做並不夠有力,「朋克」們仍然盡力來使英國設計恢復生機,使古老的英國成為一個新的、具有原始生命活力的設計中心。時裝設計家維維尼·韋斯特伍德的設計便是這種「頹廢」文化的反映。她那種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設計,受到70年代80年代英國追求時髦年輕人的熱烈歡迎。雖然韋斯特伍德的時裝設計未能成為西方時裝設計的主流,但是正如60年代的瑪麗·奎恩特一樣,她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服裝觀念,也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方傳統的裝飾藝術觀念。1970年,韋斯特伍德在倫敦國王大街開設了一間名為「伊甸園」的小商店,銷售50年代流行的搖滾音樂和其他樂曲唱片,她不久便設計出第一套服裝,完全擺脫了傳統服裝約束的、採用怪誕、荒謬樣式的服裝設計式,贏得了頹廢青年的喝彩。70年代末期,韋斯特伍德的時裝設計更加怪誕,材料多使用皮革、橡膠,作成像鼓一樣膨脹的褲子、頭上是用線纏上布的巨大的氈禮帽,用黑色皮革作成的下恤衫,在華麗昂貴的衣料上有意撕出破洞或撕成破條的「跳傘服裝」……到80年代她則揚言要將家中的一切秘密公開,設計出服裝內衣外穿使之外衣化,甚至將胸罩穿在衣服的外面,在裙褲外加穿女性的內襯裙和內襯褲。她設計的服裝衣袖一隻長一隻短,或者將衣料撕成碎片,拼湊出極不協調的顏色,縫紉線十分粗糙。這種反抗社會、反抗傳統的服裝,使穿著的年輕人看上去像大屠殺後的受難者,但又像是心靈上得到幸福、得到滿足的殉難者。指導維維尼·韋斯特伍德的設計思想是「讓傳統見鬼去吧!」,這正是60年代到80年代西方「反叛的一代」所信奉的思想。從維維尼·韋斯特伍德開設的服裝精品店不斷改換奇怪的名稱和商店的內外裝飾也可以看到設計家這種反叛的思想。
『陸』 工業製取氨氣在什麼裝置中進行
工業合成氨在高壓合成塔中完成,由於合成氨需要加壓、催化,所以合成塔中有催化室;
由於合成氨的過程釋放大量熱量,所以合成塔中還有熱交換室,用於預熱反應氣體。
至於合成氯化氫,就沒有合成氨那麼麻煩了,首先不需要高壓(反而是負壓);
其次不需要催化劑,而是直接往過量的氫氣中噴入(其實是負壓吸入)氯氣點燃即可。
氫氣始終保持過量,火焰保持不滅,就不會進入爆炸極限區域,
沒有氣體混合爆炸的危險,因此不需要任何特殊材料!
燃燒產物氣體溫度很高,需要耐腐蝕的石墨熱交換器進行熱交換,然後才能用稀鹽酸吸收。
『柒』 魏德伍德陶瓷設計的理想是
設計是一種自覺的手段。
對於魏德伍德來說,設計是一種自覺的手段,通過設計所具有的「趣味價值」使不同的產品能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
魏德伍德的產品是與新古典主義相聯系的。新古典主義不只是影響設計風格,也寓意著一次意味深長的理性變化,是與正在興起的理性主義思潮齊頭並進的,即設計依賴於一系列的原理、規則和方法。這樣,設計就不再是某種捉摸不定的東西了。
魏德伍德1730年出身於一個陶匠家庭,他在將以家庭手工生產為基礎、產品十分粗糙的陶業轉變成大規模工廠化生產的巨大轉變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正如他墓碑上寫的:「他將一個粗陋而不起眼的產業轉變成了優美的藝術和國家商業的重要部分。
『捌』 復寫紙的發明者是誰
復寫紙的發明在19世紀初,發明人是英國的韋奇伍德。那時,他正在倫敦經營一家文商店。韋奇伍德經常用鉛筆給他的固定客戶寫信,向他介紹商店裡新進的幾種文具。這些信的內容幾乎一樣,他機械地寫著,有些厭煩。「能不能同時寫成兩封、三封信呢?」看著後一張紙上留下的上一張紙的字痕,韋奇伍德腦中突然冒出了這個念頭。
要實現這個念頭似乎不很難,韋奇伍德很快就琢磨出了方法:將一張薄紙放在藍墨水中浸潤,然後夾的兩張吸墨紙之間使之乾燥而成。書寫時,可將其襯在一般紙之下,從而獲得復製件。1806年,韋奇伍德獲得了他的「復制信函文件裝置」的專利權。
韋奇伍德的發明問世時,英國的商業活動已很發達,復寫紙大有用武之地。眼看他的發明大受歡迎,韋奇伍德干8脆辦了一家工場,專門生產這種特殊紙張。後來,法國人改用甘油和松煙滲透進紙里的方法製造復寫紙。大約到1815年,德國人再進行革新,以熱甘油加上煤焦油中提煉的染料,經細磨調研,塗於韌性的薄紙上製成新的復寫紙。以後人們又在這種復寫紙的塗料中加入蠟料,以降低粘度,這就是我們今天常用的復寫紙了。
『玖』 初二物理題
這篇不是太長,也不是太深,適合你抄
聽不見的雜訊——次聲波 提到雜訊,我們很容易聯想起火車站旁邊震耳的汽笛聲,交通要道上無休止的鳴叫聲,發動機發出的轟鳴聲。這些耳朵聽得見的雜訊,已經使我們吃了許多苦頭。可是在我們周圍,還有一種耳朵聽不見的雜訊——次聲,也在干擾著我們的安寧,危害著我們的健康,使我們防不勝防。根據測試,人的聽覺只能感覺頻率在20-20000赫茲的聲波。低於20赫茲的聲波人耳聽不見,所以又稱之為次聲波。 次聲波雖然不能使人的耳膜振動,但是它能悄悄地影響人體器官,如心臟、肺、肝、胸腔、腹腔、腦腔,使之發生強振盪或者共振,從而使人煩躁不安、心神不定、胸悶、耳痛、心動過速、心悸、血壓上升、渾身難受等等,嚴重時還可能引起死亡。自然界的交聲源很多,如電閃雷鳴、流星撞擊、火山爆發、地震地裂、大海咆哮等等都會產生次聲波。而人為的次聲源則更多,如核爆炸、火箭發射、機動車發動機、鼓風機等等在工作時,除了產生聽得見的雜訊外,還會產生人耳聽不見的次聲。次聲波的頻率很低,但是波長很長,在傳播中能量衰減極少,所以傳播距離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