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校學生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設計如下圖所示實驗裝置,用來驗證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回答下列問題:(1)
(1)實驗室用鹽酸和石灰石製取二氧化碳,該反應放出的熱量導致鹽酸揮發,所以製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氫氣體,為除去氯化氫氣體,選取的試劑應能除去氯化氫氣體且不和二氧化碳反應,則只能選取可溶性的飽和碳酸氫鹽,常用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
故答案為:飽和碳酸氫鈉溶液;除去CO2混有的HCl;
(2)濃硫酸具有吸水性,且和二氧化碳不反應,所以能乾燥二氧化碳,若實驗中沒有裝置C,從B裝置出來的氣體中含有水蒸氣,碳和水蒸氣反應生成的氫氣也能還原氧化銅,從而造成干擾,
故答案為: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水分;
(3)高溫條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所以D裝置中的黑色固體是碳,反應方程式為:CO2+C
高溫 | .
⑵ 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在實驗室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氨的催化氧化」實驗.(1)A中製取氣體時
(1)銨鹽受復熱分解產生氨氣制,過氧化鈉在此裝置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製取氨氣的葯品可以用NH4HCO3或(NH4)2CO3,葯品均為固體,選擇的裝置符合固體加熱制氣體,故答案為:NH4HCO3或(NH4)2CO3;e、f、g、h; (2)氨氣極易溶於水,實驗會倒吸,在裝置C與D之間增加一個防倒吸裝置,氨氣有毒,需要尾氣處理,要在D後增加一個尾氣吸收裝置,故答案為:①在裝置C與D之間增加一個防倒吸裝置;②在D後增加一個尾氣吸收裝置; (3)①過氧化鈉的作用是用來吸收銨鹽分解產生的CO2和水蒸氣並發生反應,生成氨的催化氧化所需要的O2,故答案為:①吸收CO2和水蒸氣,並生成O2; ②氨氣的催化氧化方程式為:4NH3+5O2 催化劑 | .
⑶ 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
(1)磷與氧氣在點燃條件下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磷+氧氣 點燃 |
⑷ 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如圖實驗裝置,驗證「二氧化碳與水接觸時才能和過氧化鈉反應」.(1)過氧化鈉與二氧
(1)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方程式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所以反應物的總能量大於生成物的總能量, 故答案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大於; (2)鹽酸和碳酸鈣反應時可能會帶出一部分氯化氫,為了使實驗更准確應該可用稀硫酸和小蘇打反應制二氧化碳,故答案為:bc; (3)根據實驗目的可以知道,先通入乾燥的二氧化碳,來判斷乾燥的二氧化碳是否能夠和過氧化鈉反應,所以打開的止水夾為K 2 ,故答案為:K 2 (4)(3)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當二氧化碳通過過氧化鈉時,不可能全部反應,所以應該除去二氧化碳,再用帶火星的木條來檢驗是否產生了氧氣, 故答案為:除去未充分反應的CO 2 ; ②根據查閱資料部分可以知道,水也能夠和過氧化鈉反應生成氧氣,所以不能判斷是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發生了反應,故答案為:水與Na 2 O 2 反應生成氧氣; (5)Ⅲ中固體若有碳酸鈉,鹽酸可以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故答案為:加入稀鹽酸,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
⑸ 某學校課外活動小組為了探究銅與稀硝酸反應產生的氣體主要是NO而設計了下列實驗
(1 )利用生成的CO2將整套裝置內的空氣趕盡,以排除對Cu與稀HNO3反應氣體產物觀察的干擾打開K,當裝置C中產生白色沉澱時,關閉KCaCO3+2HNO3===Ca(NO3)2+CO2↑+H2O(2)銅絲上產生氣泡,稀硝酸液面上氣體仍為無色,溶液變為藍色3Cu+8H++2NO===3Cu2++2NO↑+4H2O(3)驗證無色氣體為NO將注射器F中的空氣推入E中.(4)防止污染空氣,防止溶液倒流
⑹ 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了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該實驗中紅磷應過量,目的是_____
(1)該實驗中紅磷稍過量,目的是將空氣中氧氣完全反應掉. (2)本實驗中剩餘氣體主要是氮氣,因此氮氣具有不燃燒、不支持燃燒的化學性質. (3)該實驗中為加速裝置降溫,應在集氣瓶中放少量的水. (4)拉瓦錫實驗所用時間長,操作麻煩等. (5)除了紅磷過量外,該實驗還應滿足裝置氣密性良好、可燃物燃燒產物為固態、可燃物不與空氣中的其它氣體反應等. 故答案為:(1)將空氣中氧氣完全反應掉; (2)不燃燒、不支持燃燒; (3)沒有在集氣瓶中放少量的水; (4)拉瓦錫實驗所用時間長,操作麻煩; (5)裝置氣密性良好、可燃物燃燒產物為固態、可燃物不與空氣中的其它氣體反應等.
⑺ 下列圖示是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的製取氨氣並進行氨氣溶於水的噴泉實驗等實驗的裝置示意圖。
(1)2NH 4 Cl+ Ca(OH) 2 4NO+6H 2 O、2NO+O 2 =2NO 2 |
⑻ 某校學生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設計下圖甲所示實驗裝置,用來驗證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回答下列問題.(1)
(1)裝置A中是鹽酸和石灰石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鈣和水,其反應離子方程式為:CaCO3+2H+═Ca2++H2O+CO2↑;故答案為:CaCO3+2H+═Ca2++H2O+CO2↑; (2)實驗室用鹽酸和石灰石製取二氧化碳,該反應放出的熱量導致鹽酸揮發,所以製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氫氣體,為除去氯化氫氣體,選取的試劑應能除去氯化氫氣體且不和二氧化碳反應,則只能選取可溶性的飽和碳酸氫鹽,一般常用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故答案為:飽和碳酸氫鈉溶液; (3)高溫條件下,二氧化碳和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所以D裝置中的黑色固體是炭,反應方程式為:CO2+C 高溫 | .
⑼ 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共同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夾持儀器略),並用其進行下述實驗:實驗1:製取並
實驗1:①若製取並收集H2,應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則應打開K1,氫氣收集在C中,同時關閉K2, 故答案為:打開;關閉;C; ②氯氣不溶於飽和食鹽水,可用排飽和食鹽水法收集,故答案為:b; 實驗2:驗證酸性HCl>H2CO3>C6H5OH,大理石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用碳酸氫鈉除去HCl,在E中反應驗證苯酚和碳酸的酸性強弱; ①苯酚鈉溶液應該裝入E中,發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6H5O-+CO2+H2O→C6H5OH+HCO3-, 故答案為:E;C6H5O-+CO2+H2O→C6H5OH+HCO3-; ②為防止HCl干擾實驗結論,大理石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應用碳酸氫鈉除去HCl,然後在用二氧化碳和苯酚鈉反應, 故答案為:用碳酸氫鈉吸收CO2中混有的少量HCl; 實驗3:①D中只能加入固體,應加入氯化鈣作為乾燥劑,故答案為:b; ②D為乾燥裝置,則E中應為乾燥的有色布條,則潤濕的有色布條應放在C中,故答案為:C;E.
⑽ (2012東城區二模)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如圖實驗裝置,驗證「二氧化碳與水接觸時才能和過氧化鈉反應」.
(1)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方程式為:2Na2O2+2CO2=2Na2CO3+O2,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所以反應物的總能量大於生成物的總能量, 故答案為:2Na2O2+2CO2=2Na2CO3+O2;大於; (2)鹽酸和碳酸鈣反應時可能會帶出一部分氯化氫,為了使實驗更准確應該可用稀硫酸和小蘇打反應制二氧化碳,故答案為:bc; (3)根據實驗目的可以知道,先通入乾燥的二氧化碳,來判斷乾燥的二氧化碳是否能夠和過氧化鈉反應,所以打開的止水夾為K2,故答案為:K2 (4)(3)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當二氧化碳通過過氧化鈉時,不可能全部反應,所以應該除去二氧化碳,再用帶火星的木條來檢驗是否產生了氧氣, 故答案為:除去未充分反應的CO2; ②根據查閱資料部分可以知道,水也能夠和過氧化鈉反應生成氧氣,所以不能判斷是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發生了反應,故答案為:水與Na2O2反應生成氧氣; (5)Ⅲ中固體若有碳酸鈉,鹽酸可以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故答案為:加入稀鹽酸,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與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下列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排氣閥門氣泵
發布:2025-09-18 20:20:25
瀏覽:57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