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北京城裝置設計

北京城裝置設計

發布時間:2022-08-26 22:50:24

A. 北京城的皇城設計布局是怎樣的

作為皇城正門的承天門就坐落在這條中軸線的中段上。從中軸線上宮城與皇城的建築布局,可以看出承天門所具有的重要地位。這一切的設計布局,以及由此構成的宏偉建築和空間,烘托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威嚴。承天門雖是皇城的正門,但它與紫禁城的建築是融為一體的。為了增加紫禁城前肅穆、深透的庄嚴氣氛,設計者將紫禁城與正陽門的距離拉長了1.5千米之遙,在其間興建了大明門、承天門和端門等建築,一方面給紫禁城增加了意境的序幕,更主要的是為了符合《禮記》所載的三朝五門之制。從高聳的正陽門進大明門後,開始步入帝王的統治中心,建築物的節奏也隨之有了變化。但見漫長、幽深的中心御路縱長伸遠至森嚴、神秘的內宮,御路兩旁通脊聯檐的千步廊及兩側文東武西對稱排列著的五府六部等中央官署,構成了一個錯落有致的空間,使人目不斜視地直往天安門遙望。

金水橋前,寬闊的「T」字形廣場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朱紅城台的背景前,五座精美的漢白玉石橋與金水橋兩岸的欄牆,遠遠望去彷彿纏繞著一片白雲,承托著宏偉壯麗的皇城正門承天門。承天門往北側端門之間僅140米,兩旁工整一致的平排朝房,與天安門、端門兩個高大建築相比顯得相形見絀;東有陶左門,西有闕右門,按照「左祖右社」的規制,在承天門東側建有祭祀祖先的太廟建築群,西側有一組祭祀土地、五穀神的社稷壇建築群。午門以內,驟然出現一個廣闊的庭院,前面橫亘著內金水河,它與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群體建築,構成了一個龐大而宏偉的宮廷建築群。由此可見,承天門是中軸線上的第一重門。而中軸線上這一有收斂、有放縱、有高昂、有低回的精美設計,體現了藝術上的抑揚頓挫的韻律,靈活地表現出起伏錯落、平中出奇的建築格局。

B. 元朝北京城是誰設計的

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區的劉秉忠負責規劃設計,另外還請了一個名叫黑迭兒的阿拉伯人幫助他設計。當時任都水監的郭守敬也參加了建築工作。

北京城最初設計者是穆斯林

也許有人會問:北京城不是劉伯溫為了防止水患建造的「八臂哪吒城」嗎?怎麼說是按照巴格達的樣式建造的呢?劉伯溫建「八臂哪吒城」是民間傳說,本不足信。再者劉伯溫是明朝人,而北京在元朝就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都市了,劉伯溫不可能是北京的創建者。
北京第一次成為全國首都是在元朝,元大都的設計者是也黑迭兒。也黑迭兒在北京建設史上的功績,我國近代著名歷史學家陳垣先生、白壽彝先生等都作過詳細的考證,並對也黑迭兒的功績作出了高度評價。白壽彝先生說:「今北平庄嚴富麗之宮殿城郭之馳名於世界史者,也黑迭兒之功實多。明、清時對於北平宮城雖亦屢興工程,但亦不過增損元時之舊而已。」
正史記載,也黑迭兒本是「大食人」,在元世祖手下掌管建築工程,先為元世祖設計了瓊花島(今北海公園),後負責設計並監督元大都宮殿及城市建設。回教學者馬明道認為也黑迭兒是一位「伊朗血統、阿拉伯(當時是在安巴斯王朝時代)國籍的回教信士」。「也黑迭兒」是伊朗語,「也黑」意為「獨一」,「迭兒」意為「抓住者」,「也黑迭兒」即是「抓住獨一主」的人。
歷來在回教社會上都有傳說,北京是由回教工程師仿照巴格達、哈里發的皇宮建造的,這種說法尚須考證。但北京城最初的設計者是回教徒,他在設計和建造北京城時,受到阿拉伯建築風格的影響是很自然的事。而當時巴格達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在設計建築北京時適當借鑒巴格達的城市建築也是很有可能的。希望大家以後在游覽北京城時,能夠想起這里的建設還有穆斯林的一份功勞。

C. 北京奧運火炬設計是怎樣的

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雲」圖案。祥雲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人類文明隨著紙的出現得以傳播。源於漢代的漆紅色在火炬上的運用使之明顯區別於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紅銀對比的色彩產生醒目的視覺效果,有利於各種形式的媒體傳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勻分割,祥雲圖案和立體浮雕式的工藝設計使整個火炬高雅華麗、內涵厚重。

目錄

火炬簡介
外觀創意
技術特點
工作流程
火炬組件
設計研發
設計團隊
全新亮相
編輯本段火炬簡介
奧林匹克火炬是經國際奧委會批準的、用於奧林匹克聖火燃燒的、可手持的火炬。奧林匹 火炬設計創意過程
克火炬是奧林匹克聖火的載體。從1936年柏林奧運會開始,每屆奧運會都誕生一支體現主辦國家文化特色並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並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遺產。
編輯本段外觀創意
北京奧運會火炬長72厘米,重985克,燃燒時間15分鍾,在零風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
在強光和日光情況下均可識別和拍攝。在工藝方面使用錐體曲面異型一次成型技術和鋁材腐蝕、著色技術。火炬外形製作材料為可回收的環保材料。 北京奧運會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雲」圖案。祥雲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人類文明隨著紙的出現得以傳播。源於漢代的漆紅色在火炬上的運用使之明顯區別於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紅銀對比的色彩產生醒目的視覺效果,有利於各種形式的媒體傳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勻分割,祥雲圖案和立體浮雕式的工藝設計使整個火炬高雅華麗、內涵厚重。
編輯本段技術特點
北京奧運會火炬在燃燒穩定性與外界環境適應性方面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能在每小時65公里的強風和每小時50毫米的大雨情況下保持燃燒。在工藝上採用輕薄高品質鋁合金和中空塑件設計,十分輕盈。下半部噴塗高觸感塑膠漆,手感舒適不易滑落。北京奧運會火炬是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產物,擁有完全的知識產權。 北京奧運會火炬使用燃料為丙烷,這是一種價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氫,燃燒後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沒有其他物質,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編輯本段工作流程
航天芯,也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的燃燒系統,包括燃料供應系統(燃料瓶、穩壓裝置和回熱裝置)和燃燒器兩大部分。工作時,利用開關工具順時針打開燃料瓶上的常閉開關閥,瓶內的高壓丙烷蒸汽經過穩壓裝置進行減壓,並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某一壓力值附近,然後經過有五個通氣孔的燃料分配器的側孔進入回熱銅管,在流經燃燒室和燃料瓶後重新進入燃料分配器,並從兩路分別進入預燃室和主燃室進行燃燒。
編輯本段火炬組件
燃料瓶 燃料供應系統的主要構成部件是穩壓裝置和燃料瓶,都是採用國內先進工藝和技術自主研發的。燃料瓶採用無縫冷拉工藝,直徑為32毫米,即用一整塊板拉成現在的形狀,因此非常耐壓(達14兆帕),相當於可承受水下1400多米的壓力。由於火炬燃燒有時間要求,一瓶燃料需要保證燃燒15分鍾以上,而燃燒器除要保證火炬形態外,也有一定的流量要求,因此為了既能保證和火炬外殼的匹配,又能滿足燃燒時間,燃料瓶只能做得又細又長。這從工藝上講,難度大大增加。因為是整體成型,且燃料瓶壁的壁厚不到1毫米,在長細比達到7.5倍的情況下是很容易拉裂的。 燃料的選擇 燃料用的是99%以上純度的丙烷。歷史上的奧運火炬用混合燃料的較多。採用丙烷燃料是為了能在火炬傳遞路線范圍內,滿足環境溫度的要求。其次顏色也是一個考慮,丙烷燃燒後火焰是橙色,具有較好的可視性。 穩壓裝置 穩壓裝置也是特別研製的。從燃料瓶里出來的氣體壓力是不穩定的,隨著溫度降低而減小。而火炬的燃燒需要一個穩定的流量,穩壓裝置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定壓力,一定流量的燃料供應,這和一般穩壓裝置的原理是一樣的。氣態的燃料以相對較高的壓力進入穩壓裝置的進口,以高出環境壓力一定范圍的壓力流出,保證燃燒所需的燃料壓力和流量。穩壓器的設計要求一般就是小巧輕便和多功能。現在的穩壓裝置共有四個功能:第一是將火炬開關設計到穩壓裝置上,這就少了一個零件;第二是減壓;第三是穩壓;第四就是在意外跌落的情況下,還能確保火炬繼續燃燒,不會發生危險。 燃料瓶和穩壓裝置的連接 燃料瓶和穩壓裝置採用螺紋連接,燃料瓶口用外螺紋,穩壓裝置用內螺紋。這個雖不是獨創,但在火炬上用得比較少。以前的一些火炬用的是現成的燃料瓶,多數是採用直接的頂壓方式。這種沒有螺紋的連接方式,如果氣體壓力過大,頂針會頂得很緊,用起來費勁;如果壓力過小,由於使用時的振動,容易松脫,造成漏氣;同時由於是非精確定位密封,在壓緊的過程中或使用過程中也容易密封不嚴而漏氣,既不安全,也容易熄火。我們吸取了國外火炬的經驗和教訓,採用了螺紋介面。
回熱管 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的火炬都採用了保溫裝置。因為對於氣相燃燒而言,若沒有有效的熱量補充,燃料瓶的溫度是下降的。燃料在低溫狀態下,蒸汽壓會降低,有可能會影響火炬燃燒性能。最初的設計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剛研製時燃料瓶容積較大,因此它降溫慢。現在燃料瓶小了,而燃燒時間要求提高,所以必須要加回熱裝置。要給它加熱,就要有熱源,於是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火炬自身的火焰熱量——燃料出來後不是直接進燃燒室,而是通過回熱系統給燃料瓶進行加熱,減緩溫度降低的速度,滿足燃燒時間。回熱管還有個好處,就是熱交換不可能把所有熱量都交換掉,所以管內的氣體溫度也是升高的,有利於燃燒,這是個額外的好處。 燃燒器 雙火焰是一個核心設計,並在國內第一次運用。燃料經過回熱之後,分兩路,一路進入預燃室,一路進入主燃室,基本上按1:2的比例進行分配。預燃室底部中心是噴嘴,其周圍是進空氣的孔。火炬外殼底部也有一定面積的進氣通道。預燃室燃料往上噴時,會帶動周圍空氣上升進入預燃室,這就是引射作用。 預燃室中燃料和空氣混合後再燃燒,火焰像我們家裡的煤氣灶一樣,摻混得比較好,燃燒充分,火焰溫度比較高,形狀短,是藍色的,在強光下不易看見。而主燃室的燃料沒有經過預混,燃料噴出後和空氣混合,先擴散再燃燒,火焰溫度稍低些,呈不透明的橙色。火焰高度高於25厘米。預燃室相當於一個穩定的火源,保證它始終不滅,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滅,它會馬上把主火焰點燃。 國外也有類似雙火焰的設計,但不太一樣,不是預混氣的。像2006年都靈冬奧會,也是前後兩個燃燒室,但兩個都是擴散火焰。我們考慮用預混火焰,主要是它的溫度比較高,復燃主火焰比較容易些。另一方面,主火焰在上,預燃火焰在下,受外界影響相對就小,保護火焰就容易些。 這個設計實際上是受了吸氣式發動機的啟發。因為有的發動機也有一個小的預燃室。應該說這種方案在火炬的使用中是第一次。主火焰從圓形管道上均勻的小孔中噴出,這也是特別之處。國外有很多是從一個小口噴出,或者雖是多個噴口,但尺寸較大。我們也做過這樣方案的試驗,一方面不太利於火焰的穩定,另一方面燃燒時煙較大。我們現在這個設計,火焰能從一個環的小孔中噴出,好處之一是噴出的燃料比較均勻,是圓形的火焰;另一個就是噴出來的燃料能與空氣摻混的比較均勻,燃燒比較充分,煙就會小,有利於觀賞性和環保。 在火炬研製中發現,風速對火炬工作的影響最大,在專用設備上進行了大量實驗,做到大風小風條件下,都不熄火。我們很希望得到一支性能可靠、穩定的火炬。我們認為今後應在實際環境中,繼續對火炬進行各項參數考核,並經嚴格的生產過程,保證研製質量。我們期待著北京奧運火炬將在同一個世界,傳播同一個夢想。
編輯本段設計研發
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研究規劃工作從2005年8月開始。結合北京奧運會舉辦理念,通過對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經驗的分析,確定了火炬設計理念、設計要求和創作方式。根據火炬工業設計的特點,為使設計方案達到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經北京奧組委辦公會批准,確定了火炬設計方案以藝術造型為主導,燃燒技術與工業設計同時徵集、公開徵集和定向委託創作相結合的創作方式。 2005年12月6日,北京奧組委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出公開徵集火炬設計的邀請。截至2 鳥巢上方的巨型火炬
006年2月28日,北京奧組委共收到海內外設計機構和設計師提交的應征參賽作品847件,其中有效應征作品388件。 經過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徵集活動初評評審委員會對應征作品初評和復評,按照評審程序的規定,選出3件作品提交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2006年6月至8月,根據選擇最好藝術設計和技術設計方案的原則,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確定由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創新設計中心設計的火炬外形祥雲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藝術設計方案,由航天科工集團設計研發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技術方案,並確定由航天科工集團在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協助下完成火炬外形與燃燒系統結合的火炬樣品製作工作,形成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的完整設計,並於2007年1月經國際奧委會批准。
編輯本段設計團隊
祥雲火炬由聯想集團創新設計中心設計 火炬設計總指導:姚映佳 創作總負責人:李鳳朗 創作指導:仇佳鈺 創作工藝:負責人韓小勤 火炬主創設計:章駿。
編輯本段全新亮相
2011年1月18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又添一處新景觀。完成「搬家」移建施工的北全新火炬(5張)京奧運主火炬塔正式在鳥巢東北側的空地亮相,色調與奧運期間保持一致。據介紹,全新的奧運主火炬塔地面高31米 ,基座埋入地下7.8米。[1] 2008年曾在北京奧運會熊熊燃燒了16天的奧運主火炬16日正式結束了為期三個多月的「搬家工程」,亮相「鳥巢」東北角的空地,吸引了眾多遊人拍照留念。17日清晨,紅色蒙皮、印有祥雲圖案的主火炬在寒風中與國家體育場內的冰雪世界相映成趣,紅白交映,幾位遊客正圍著拆除了腳手架的奧運火炬合影留念。 據工作人員介紹,全新的奧運主火炬塔地面部分高31米,埋入地下基座部分深7.8米。奧林匹克公園近期還將在奧運主火炬塔旁建造一面冠軍牆,形成總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火炬廣場」,面向遊客開放。 長32米、重45噸的奧運主火炬塔2010年9月底拆離「鳥巢」,主體鋼結構返廠維修後進行了再次翻新、加固和「瘦身」,新增加基座、蒙皮、燃燒器和外網。全部組裝完的主火炬塔在造型和色調上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火炬點燃時一致。[2]

D. 明朝北京城布局有何特點

「宮城居中,四方層層拱衛,主座朝南,中軸突出,兩翼均衡對稱」.這是明北京城在規劃布局上的最大特色.
朱棣在奪取皇位之後,便於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1406年)決定遷都,並於第二年即下詔開始營建宮殿、壇廟.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步完工,第二年正式遷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建成的,但比元大都更加雄偉壯麗.從整個城的平面布局來看,明北京城是一座呈「凸」字形結構的城,且外城包著內城的南面,內城包著皇城,皇城又包著紫禁城.從外城到紫禁城,城牆的外面繞以寬且深的護城河.這樣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為全城的中心,處在層層拱衛之中.在城的四周再布以天、地、日、月壇,紫禁城儼然是「宇宙的中心」了.
北京城的建築,又是以一條縱貫南北的中軸線為依據進行布設的.外城南邊正中的永定門,是這條中軸線的起點,皇城後門——地安門以北的鍾鼓樓,則是這條中軸線的終點.全城最宏大的建築和場景都安排在了這條中軸線為基礎,在其兩側作有機的布置和組合,其周圍再部署以低矮,青灰色的四合院.整個城的規劃布局形成了一個完整和諧,舉世無雙的巨大建築群.金碧輝煌的宮殿,在數以千計,布置有序,掩映在綠陰底下的四合院的襯托下,更顯得宏偉壯麗了.
已故的建築大師、原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先生曾經這樣說過:「北京城正是在全盤的處理上,完整地表現出偉大中華民族建築的傳統手法和都市計劃方面的智慧與氣魄.」
一位曾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到北京的葡萄牙作家平托, 在他所寫的「游記」中這樣寫道:北京是個「富足、文明、宏偉」的「世界大都會」、「城高牆厚」、「樓閣相直」,城中商店林立,百貨充塞於市,「行走於街市之中,如入幻境」.
明朝人對北京城的設計建造是雙龍布局形狀
圖有關專家對北京景山地區的遙感航攝照片進行了研究,發現這里的古代建築群的整體設計形狀貌似一組擬人化的建築.地質礦產部地質遙感中心的科學家對此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們利用遙感技術所拍攝的全北京城鳥瞰照片,翻閱了大量有關史料,相互印證.他們驚奇地發現,明朝人對北京城的設計建造是雙龍布局形狀.一條水龍和一條陸龍衡山環水,蔚為奇觀.
(一)紫禁城 紫禁城(今故宮)是京城的核心.明初攻克大都後,將原來的元皇宮、除隆福宮改為朱棣的燕王府外,其餘大部分宮殿為了"滅王氣"全部拆毀了.因此遷都北京,就需重新建造紫禁城皇宮.紫禁城於永樂十八年完工,周約六里余,南北960米,東西760米.城外護城河(稱筒子河)寬52米.城四門:南午門,北玄武門、東東華門、西西華門.四角有壯麗的角樓. (二)皇城 包圍紫禁城、西苑(三海)、景山之城曰皇城.長約十八里,有七門.最南大明門,大明門內為正門,即承天門(清改天安門),門前為廣場,廣場東北為長安左門(俗稱東三座門),西北為長安右門(俗稱西三座門),皇城東門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 (三)內城 公元1368年徐達攻克大都後,便著手改建城池.當時元順帝退走蒙古高原,為防其南侵,遂將大都城北部比較空曠荒落的地方放棄,北垣南縮5里,另築新城.永樂十八年(1420)命營繕司郎中蔡信為工部右侍郎,加修築東、西、南三面城垣.東、西垣在元舊土城基礎上包磚砌成.南垣已於永樂十七年(1419)向南推展了二里,亦用磚包砌.城周長四十里,共九門,即明京城,後稱內城. (四)外城 蒙古騎兵多次南侵,時常迫近京城.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兵就曾到南郊.世宗朱厚為加強城防,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於嘉靖三十二年增築外城.原計劃築城一百二十里,四麵包圍內城,但因財力不足,只修包了南郊,成了"凸"字形,全長二十八里,有七門.嘉靖四十二年又增修各門瓮城,至此時完成了北京城的規模.外城的建成,形成了一條自正陽門通往永定門的筆直的大道,也是全城中軸線的南端.中軸線全長近8公里,南起永定門,穿正陽門、紫禁城的正中心和景山中峰,最後止於鼓樓和鍾樓. (五)城門 明京城城門"內九外七",明初內城各門之名皆沿用大都舊名.正統四年(1439),修建北京內城九門城樓竣工,這年改麗正為正陽,文明為崇文,順承為宣武、齊化為朝陽,平則為阜成.內城九門是:正陽、崇文、朝陽、東直、安定、德勝、西直、阜成、宣武.外城的七門是:東便門、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西便門.1古都城門十二景"正陽石馬"、"崇文鐵龜"、"朝陽谷穗"、"阜成梅花"、"東直鐵塔"、"西直折柳"、"安定真武"、"德勝石碣"、"西便白羊"、"彰儀金人"、"右安花畦"、"宣武水平".2進城車輛之規定正陽門為京城正門,走皇輦宮車.崇文門設魚、酒納稅之所,故走酒車.朝陽門為南米漕運入京之門.東直門為木材入京之門.安定門走糞車.德勝門為出兵之門.西直門走水車,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阜成門為西山煤炭入城之門.宣武門清代走囚車.3入門稅當時規定,凡是男子負重、騎牲口、推車一律上稅,每年有10萬兩之多.1930年底取消入門稅之後,發展成站崗人員向進城人任意索取.在解放後徹底取消入門稅或變相的入門稅. (六)其他建築 明代京城是按"左祖右社"的封建傳統規制而建的,在皇城左建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用以祭祀皇帝的祖先,右建社稷壇(今中山公園)用以祭祀土地和五穀之神.在內城南郊建天壇,以祭天,北郊建方澤壇(地壇),以祭地,東郊建朝日壇(日壇),以祭太陽,西郊建夕月壇(月壇),以祭月亮.此外,在今天橋南還建有先農壇,太歲壇等.明朝各皇帝為死後也能居於超人的地位,生前就在昌平縣的十三陵大興土木,為自己修築了規模浩大的陵寢.拱衛著北京的萬里長城,是明朝北京的主要防禦建築,從徐達攻下大都後,為防備元皇室卷土重來,就開始重新加固、修築居庸關等處長城,城牆不但加高加寬,而且一律用磚包砌,使得居庸關、八達嶺等處長城格外雄偉險絕.

E. 明朝北京城是如何修建的有什麼特點

明朝北京城布局特點如下
一、總體特點:有內外城之分(如下圖)

二、內皇城內門多:明朝增加和修建了好多不同性質的門(如下圖)

三、整齊,對稱
城內外總體平面整齊劃一,自南向北延伸的中軸線把全城一分為二,左右布局對稱,體現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

四、立體感強,主要體現在城的防禦設計上
城防建築的設計上,北京城池也吸取了北宋《武經總要》和南宋時期已經發展健全的城池建造經驗,以磚石城牆為基礎,箭樓、角樓、瓮城、敵台、閘樓、城壕等為依託,組成了平面和立體的綜合防禦體系,是中國古代城市建築史上防備最完善的都城之一,反映了封建社會後期建築工程技術的極高水平

F. 北京城的構造原則是什麼

一、元時期形成宮城為中心,城市沿中軸線對稱分布的原則。

二、明清時期北京布局特點。

1)城市布局的雙重性

上層建築部分,包括城制、宮殿、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設施等按照傳統宗法禮制思想進行布局;

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設布局,如府邸、民居、商業市肆、會館、園林等因地制宜,具有自發形成的特點,有較大的靈活性。

2)強調中軸線的手法

以宮城為中心,按中軸線對稱的原則進行設計,以宮城為中心,「前朝後 市,左祖右社」兩側有華表、橋梁、廣場,使中軸線長但並不單調,還加強了宮殿庄嚴的形象,顯示了帝王的權威和至高無上的威嚴。

3)街道

街道和坊都沿用元大都的規劃系統,由於皇城位於城市中央,阻礙了東西之間的直接聯系,所以城內的主要道路以平行於城市中軸線的左右兩條大街為主,其它的街都與這兩條幹道聯系在一起。

居民區分為37坊,開放式的布局,多為四合院並聯

三、現代北京布局特點。

城市格局基本延續明清以來的風格和原則。新中國建國以來的規劃如下表所示。

G. 明清時期北京城的城市布局是如何設計規劃的

明清的首都北京城,其布局特點是嚴格按照古代奴隸社會王城制度——「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格局來規劃與建設的。以皇城為主,位於南北中軸線上,占據城市中心部分。從大清門起經紫禁城直達地安門,這一軸線完全為帝王宮廷建築所佔有。於紫禁城前左側建太廟,右側建社稷壇,並在城外四方建天(南)、地(北)、日(東)、月(西)四壇。因為皇城居中,實際上將整個城市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給城市交通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在整個城市布局的設計思想上充分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所推行的儒家思想。

H. 紫禁城特別的宏偉,到底是由誰設計出來的它與其他建築物有何區別呢

故宮是中國古代宮殿藝術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宮殿建築群之一,關於故宮文獻記載和實物珍寶都是非常豐富的,然而讓人遺憾的是關於建築的設計師的詳細數據是少之又少,紫禁城的設計者是誰終究還是成為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底。然而根據考古研究者的一種說法是,故宮的設計者是一比特名叫蒯祥的著名設計師(生於洪武31年,死於成華17年),然而蒯祥是否真的是紫禁城的設計者,他到底有什麼過硬的本事讓朱棣委任他來設計紫禁城也有很多讓人懷疑的。

雖然最後都是默默無聞,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但是對於炎黃子孫來說,這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值得後人去學習和挖掘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

閱讀全文

與北京城裝置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儀表盤不顯示電瓶電量 瀏覽:838
深溝球軸承體積重量怎麼算 瀏覽:622
恆溫裝置里的浮球作用 瀏覽:521
機械設備長用什麼字母表示 瀏覽:87
德東五金機電 瀏覽:383
正品瓦房店軸承怎麼分別 瀏覽:929
醫用防護器材有哪些 瀏覽:784
機械基礎課如何上好 瀏覽:861
電動工具改發電機 瀏覽:507
王牌戰爭自動追蹤裝置怎麼破 瀏覽:163
暖氣閥門是什麼樣 瀏覽:33
軸承內外圈是怎麼加工的 瀏覽:668
世達有哪些好用的工具箱 瀏覽:305
如何禁止qq顯示其他設備登錄 瀏覽:370
什麼儀器可以體驗疼痛等級 瀏覽:747
集線設備包括什麼 瀏覽:229
360工具箱不見了 瀏覽:113
海信變頻空調製冷劑壓力多少 瀏覽:91
山西有哪些比較大的機械工業企業 瀏覽:493
電力系統信息自動傳輸裝置 瀏覽: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