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能質量無線監測系統是如何實現的
電能質量無線監測系統分為信號採集、數據處理、數據傳輸、上位機軟體顯示、資料庫等組成。
1、信號採集主要通過電流、電壓互感器採集母線上的電流電壓值,也可以採集開關狀態信息。採集信息送入現場電能質量採集裝置(這種設備國內外都有合格產品,高端電能質量監測設備有法國施耐德ION7650,ABB,NI都有相關產品)。
2、在電能質量採集裝置內進行數據處理,監測電壓,電流值是否報警,高級一些的設備可以監測功率因數,有功功率,無功功率,視在功率,諧波狀態等信息。
3、電能質量採集裝置通過連接無線設備把數據發送給上位機,無線設備可以通過GPRS傳輸(這種需要購買手機卡,走流量),也可以通過無線電波傳輸,公用無線頻帶為433MHZ左右。電力系統有專用無線頻帶230MHZ。總之無線傳輸是手段,只要能合理、合法、准確、及時的把數據發送到上位機就可以了。一般還是用有限傳輸數據可靠。
4、上位機軟體通過數值顯示,波形圖,頻譜圖,報表顯示,報警輸出等,顯示電能質量採集裝置發送的數據。並幫助監測人員分析電能質量問題。
5、資料庫軟體用於存儲原始數據,波形數據等相關信息。
② 隔空取電的徹徹底底地實現「無線」
雖然特斯拉線圈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推行,但後人從理論上完全證實了這種方案的可行性,經過多年研究,科學家們認為進行無線電力傳輸是可能的。無線電力傳輸是一種區別於有線傳輸的特殊供電方式,目前它存在電磁感應、電磁共振和微波三種不同的方式,這三種技術分別適用於近程、中短程與遠程電力傳送。
其中電磁感應是將線圈中的電流直接以電磁波形式進行1cm以下的近距離收發,收發設備需要有較高的識別能力,由於電磁波是向四面八方輻射而大量散失,因此效率較低,通常它只適合相互「貼著」的小功率電子產品。電磁共振方式是利用電流通過線圈產生同頻率的磁場共振實現無線供電,磁場的強弱決定了它的傳輸距離和效率,它可以實現10m左右距離的室內供電。微波方式是將電力以微波或激光形式發射到遠程的接收設備,然後通過整流、調制等處理後使用。幾種技術各有特點,近來電磁感應和電磁共振技術取得了突破,更適合我們平時的日常應用。 在中學的物理課本上,我們都知道電力是由線圈旋轉切割磁場產生的。當兩個設備中分別使用了一個具備振盪電路特性的線圈組成一對收發天線,讓其中一個天線發送能量,另一個天線則接收能量。當向其中的發送線圈載入數兆赫茲的交流電場之後,其天線周圍產生磁場,通過相同頻率共振向處於一定距離之外的另一根天線傳輸電力,從而實現了無線電力傳輸。Intel西雅圖實驗室就試制出了這樣的磁場耦合共振電力收發器,可以在兩米距離內無線給60W燈泡提供電力。Intel首席技術官Justin Rattner表示,未來可以將無線充電裝置安裝在辦公桌內部,只要將筆記本、手機等放在桌上就能夠立即供電。
磁場耦合共振電力收發器點亮燈泡在未來,我們可以將無線充電裝置放在辦公室、旅館和機場的頂部,只要身處發射共振有效工作距離之內,就能立即為筆記本、手機無線充電,就像現在已經十分普及的WiFi無線上網一樣簡單。我們不再需要隨身攜帶充電器,不再為各種不匹配的介面而發愁,也不必為延長待機時間而使用笨重的電池了。或者我們可以在自家的牆上安裝一個電力發射器,這樣所有的家用電器也可以實現無線充電。
微軟設計出無線供電桌面,只需將筆記本、手機等隨意放置在桌面上便會自動地開始供電3.線圈決定效率Intel等眾多研發團隊正在考慮如何將無線充電系統嵌入小型設備中,這需要克服諸多難題,如接收裝置的大小、傳輸距離的局限、傳輸過程中能量的損耗等。無論是電磁感應,還是電磁共振技術,效率都和產生磁場的線圈大小有關。如果要將它內置到充電裝置和筆記本、手機等便攜設備中,就必須精簡線圈尺寸,由此發送和接收效率自然也會隨之下降,由此需要更先進的控制晶元以及收發電路設計使無線電能的傳輸效率提升到75%以上,從而讓無線供電的效率更高,充電時間更短。同時,距離也是無線電力傳輸一大障礙,距離越遠損耗越大,接收端能感應到電能也就越少。然而在通常情況下,當接收端天線的固有頻率與發射端的磁場頻率一致時,就會產生共振,此時磁場耦合強度明顯增強,無線電力的傳輸效率大幅度提高。不過,這種電磁場的頻率可能對設備內部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擾。成品讓應用更為便捷經過多年的討論和研究,關於無線充電技術並非空談,目前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不少此類產品推出,一些公司也都擁有各自的技術專利。這些技術不盡相似,它都有一個專門的供電發送端,內部有許多線圈,通電後可產生磁場,而接收端內部也內置了一個接收線圈,放在供電發送端附近時就可以接收其內部磁場產生的電能,並將它傳輸給待充電設備內部的電池。有許多廠家為Apple、摩托羅拉等手機提供了不少無線充電方案,WildCharge公司為其設計了一種接頭套件,接頭內部由電感線圈組成,將它與手機的充電介面連接。安裝好後,只要把手機放到充電板上就可以開始無線充電了,這個接頭和充電板總價約80美元。也就是說,即使現在的手機、MP3產品中沒有嵌入無線接收線圈也同樣可以實現無線充電,這無疑可以讓普通產品邁入無線充電的門檻降低。另外,WildCharger還推出了功率較大的產品,除了可以給多種手機和MP4充電,還可以為筆記本充電。WildCharge通過特殊介面能給多種手機充電SplashPower公司推出了形同滑鼠墊的無線充電器Splash pads,只需要把要充電的設備放在上面就可以開始充電,可以同時對多個設備充電。在Splash Pads的塑膠薄膜裡面裝有產生磁場的小線圈陣列,而內置磁性接收線圈的接收端可以貼在電子設備的電池上。Splash pads能為多種設備充電Splash pads的結構示意圖在今年的CES上,Powercast公司展出了一種可以安裝在牆上電源插頭的發送器,以及可以安裝在任何低電壓產品中的微型接收器,可在半徑約1米范圍內為不同產品的電池充電。整個系統並不復雜,而且造價低廉,只需5美元。Powercast聲稱已與生產手機、汽車配件及助聽器等的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尤其是植入人體的儀器,往往需要動手術才可以換電池,假如使用無線充電系統,病人就不會有再次開刀的痛苦了。想要普及無線充電技術,需要形成一個國際通行的標准,收發設備之間需要具備廣泛的兼容性,各家產品之間也要能互換。目前由包括飛利浦、奧林巴斯、三洋和德州儀器等八家大廠組成了無線充電技術協會,該協會已經為使用5W以下的低功耗電子設備制定了標准,這意味著無線充電技術的標准化正式走向實施階段。在不久的將來,新的標准能讓攜帶型設備具備無線電力傳輸的功能,並讓這個充電過程更為方便,省去了插拔接頭的過程。寫在最後無線充電技術的推行為我們帶來了更為方便的應用,真正實現「無線」的意義,當所有家用電器實現無線充電時,我們就可以對電線及插座說「再見」了。同時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無線電力傳輸可以帶動其他科技領域的發展,比如衛星、飛機、汽車之間的能量傳輸都可以使用無線方式。任何技術都是雙刃劍,在將其應用到實踐中,尤其是應用到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家電產品中時,難免會讓人對其產生質疑。因為電磁波在空間傳輸的定向性差,使本來不多的能量衰竭得更快,無線傳輸功率低,整體效率差,而且會對空間造成很大的電磁污染,在未屏蔽的情況下會影響用戶健康,這些都是無線充電技術一直沒有得到很好應用的原因。無線充電技術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即使在實現了無線充電後,如何進行頻率管理也是一個問題。同時需要我們對目前的手機或者設備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造,使得其擁有一個能夠接受電磁波的裝置,這可能也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廠家在技術的研究中需要仔細權衡其中的利弊得失,讓科技最大程度地惠及人類。
③ 如何提高無線電能傳輸的功率傳輸效率
無線傳輸速率涉及很多不定因素包括環境所以注意幾點:
1、無線路由器的功率版設置,開到最大,穿牆模式等權。
2、無線信道設置固定,不要自動切換,避免頻繁切換。
3、路由的安全管理控制,限制最少的客戶端數量,只家人可用就夠了,防止多人蹭網佔用網路。
4、最好客戶端與路由保持無干擾的環境,盡量無槍間隔,物理上減少傳輸損耗。
5、有可能可以更換路由器天線,換成高增益天線。
使用最大功率傳輸定理的注意事項:
1、最大功率傳輸定理用於一埠網路的功率給定,負載電阻可調的情況;
2、一埠網路等效電阻消耗的功率一般不等於埠網路內部消耗的功率,因此當負載獲取最大功率時,電路的傳輸效率並不一定等於50%;
3、計算最大功率問題結合應用戴維寧(也叫戴維南)定理或諾頓定理最方便。
④ 又無遠距離無接觸 傳輸能量的裝置
遠程能量傳輸系統簡介
遠程能量傳輸系統是一種用激光遠距離無接觸傳輸能量的新技術,主要應用於飛行器上,該項發明擁有三項國家專利,它主要是解決飛行器的續航能力問題。
該項發明通過三項技術創新用激光能量傳送的技術方案解決了飛行器續航問題。具體方案如下:利用激光方向性強、不易擴散、傳送距離遠的特點在地面設立多點基站式發射裝置;在飛行器上安裝光伏電池、導熱系統、半導體溫差電池、散熱器。飛行器上的光伏電池接收到激光後將一部分能量轉化為電能,另一部分轉化為熱能,熱能由導熱系統傳送到半導體溫差電池,由半導體溫差電池將熱能轉化為電能。從而增強了飛行器的續航能力。
由於中小型飛行器由於載重能力有限,所攜帶的燃料不多導致其航能力弱,無法長時間工作,因此得不到普遍使用,於是想到要研發一種續航能力強且易推廣的中小型飛行器。由此想到在其飛行過程中用激光補充能量。
研究過程
1、確定了通過發射激光,太陽能光伏電池做接收轉化裝置的方案;2、用鹵素燈和太陽能光伏電池做了模擬實驗;3、對單一能量發射點做了修改,改為多點基站式激光發射;4、經過試驗,又對出現的問題--光電轉換效率低做了改進。採用了光熱復合式激光接收轉化裝置。
方法及原理
系統分析法、功能模擬法、整體優化法、機械原理、塞貝克效應、西伯克效應、信息工程原理。
項目貢獻及創新部分
1、創新了一種遠程無接觸能量傳輸裝置。
2、創新了多點基站式激光發射的方法,增強了激光傳輸裝置的實用性。
3、創新了光熱復合式綜合能量轉化裝置,提高了能量轉化率,解決了能量轉化過程中的損耗問題。
同類研究情況調查及比較
普通的飛機以化石燃料為供能物質,不但污染環境且儲量有限。而該項發明通過在飛行器飛行過程中用激光為其提供能量,從而增強了飛行器的續航能力。只要飛行器能接收到激光便可以無間斷的飛行。
飛行器在起飛和降落時所消耗的能量是最多的,甚至是飛行時耗能的兩倍,如果盡量減少飛行器的起飛和降落的過程便可以節省很大一部分能量。因此來說,該項發明投入使用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由於激光通常被作為武器使用,危險性高,因此該項發明還未投入使用。
進一步完善該發明的設想
如果能夠提高光伏電池的轉化率便可以進一步增強飛行器續航能力;還有一點就是提高溫差發電的轉化率,進一步減小能量損失,提高能量利用率。最主要的一點是解決激光的危害問題,為該項發明投入使用奠定基礎。
研究人員及其發明創造部分
闞鑫源在研究中發明了遠程無接觸能量傳輸裝置,孫寧在研究中創新了多點基站式能量發射方法,邊陽在研究中創新了綜合能量轉化裝置。
下面對三項專利做具體介紹
該項發明最核心的一項專利是遠程無接觸能量傳輸裝置,其專利說明書如下:
說 明 書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激光能量傳送裝置,其特徵是激光發射器發射出光束照射在太陽能電池上,太陽能電池通過導線連接在用電器上。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科技進步,空中航行,空中拍攝、空中偵察、空中實驗過程中有大量飛行器械投入使用。這些設備無一例外都需要能量來提供動力,但由於在起飛過程中增加負載會間接增加飛行成本。增大飛行器載重能力會增加飛行器的製造成本。同時,由於要補充能量,飛行器在空中連繼飛行的時間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使用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根據以上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以用激光傳送能量的裝置,以實現無接觸補充能量。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激光發射器發射出光束照射在用電器的太陽能電池上,太陽能電池通過導線連接在用電器上。
激光發射器通電後發光,光束照射在遠處的太陽能電池上,太陽能電池把激光的能量轉化成電能從而實現對用電器供電。
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不用連線,就可以傳遞能量,這樣設備一邊執行任務一邊補充能量,可以避免往返充電,提高使用效率,使用更加方便。普通的太陽能轉化成電能供電,在夜間、陰天會供電不足,本實用新型因為能量由激光攜帶的能量來提供,所以受太陽光照影響小。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示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其中:1、激光發射器;2、太陽能電池;3、用電器;4、導線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激光發射器(1)發射出光束照射在太陽能電池(2)上,太陽能電池通過導線(4)連接在用電器(3)上。
激光發射器(1)通電後發光,光束照射在太陽能電池(2)上,太陽能電池(2)把激光的能量轉化成電能,通過導線(4)為用電器(3)輸送電能。
專 利 原 理 附 圖
權 利 要 求 書
1、一種能量傳輸裝置,其特徵是:激光發射器(1)發射出光束照射在太陽能電池(2)上,太陽能電池通過導線(4)連接在用電器(3)上。
專利受理通知書
⑤ 無線充電怎麼把電傳輸過去的呢
無線充電技術(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ireless charge technology ),源於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可分為小功率無線充電和大功率無線充電兩種方式。
小功率無線充電常採用電磁感應式,如對手機充電的Qi方式,但中興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方式採用感應式[1]。大功率無線充電常採用諧振式(大部分電動汽車充電採用此方式)由供電設備(充電器)將能量傳送至用電的裝置,該裝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對電池充電,並同時供其本身運作之用。
由於充電器與用電裝置之間以磁場傳送能量,兩者之間不用電線連接,因此充電器及用電的裝置都可以做到無導電接點外露。
基本原理
電磁感應式
初級線圈一定頻率的交流電,通過電磁感應在次級線圈中產生一定的電流,從而將能量從傳輸端轉移到接收端。目前最為常見的充電解決方案就採用了電磁感應,事實上,電磁感應解決方案在技術實現上並無太多神秘感,中國本土的比亞迪公司,早在2005年12月申請的非接觸感應式充電器專利,就使用了電磁感應技術 。
磁場共振
由能量發送裝置,和能量接收裝置組成,當兩個裝置調整到相同頻率,或者說在一個特定的頻率上共振,它們就可以交換彼此的能量,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種技術,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教授Marin Soljacic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該技術點亮了兩米外的一盞60瓦燈泡,並將其取名為WiTricity。該實驗中使用的線圈直徑達到50cm,還無法實現商用化,如果要縮小線圈尺寸,接收功率自然也會下降。
無線電波式
這是發展較為成熟的技術,類似於早期使用的礦石收音機,主要有微波發射裝置和微波接收裝置組成,可以捕捉到從牆壁彈回的無線電波能量,在隨負載作出調整的同時保持穩定的直流電壓。此種方式只需一個安裝在牆身插頭的發送器,以及可以安裝在任何低電壓產品的「蚊型」接收器。
⑥ 交流電的無線傳輸技術原理是什麼
發現了電磁感應理論,將一根電線在線圈中產生電流 ,現代發電機都用感應來發電。 法拉第還發現一根電線中的電流會導致流過另一根電線的電流 產生「互感」;電生磁→磁生電。直至今天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物理學助教馬林·索爾賈希克( Marin Soljacic )的研究小組宣布,試制出了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並已證實可向相隔 7 英尺(約 2.1m )遠的 60W 電燈泡送電、點亮燈泡。國際無線電電力協會目前表示,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將「無線電力傳輸」建立一個標准,讓所有的攜帶型電氣設備都具備無線電力傳輸功能,可以方便快捷的對這些攜帶型移動電氣設備進行無線傳輸充電。③是利用電磁場的諧振技術,它是在電子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或將來,將其傳輸距離與傳輸功率提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實現的。目前在供電技術中應用的不是電磁波或者電流,而只是利用電場或者磁場。
⑦ 電力無線傳輸的原理是怎麼樣的
無線電力協會今日表示,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將"無線電力傳輸"建立一個標准,讓所有的攜帶型設備都具備無線電力傳輸的功能,可以方便的對攜帶型設備進行充電過程.以後用戶也許只要將移動設備對准某個接觸板,就可以方面的進行充電了,省去了插拔接頭的過程. 現任的無線電力協會成員目前有包括羅技,飛利浦,三洋,美國國家半導體和德州儀器,所有這些成員都希望把這項技術應用到航運的產品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利用天線共振器的裝置,成功地將電力以無線傳輸的方式點亮了一隻距傳輸器兩公尺(兩米)功率 60W 的燈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物理學助教馬林·索爾賈希克( Marin Soljacic )的研究小組宣布,試制出了無線電力傳輸裝置,並已證實可向相隔 7 英尺(約 2.1m )遠的 60W 電燈泡送電、點亮燈泡。試驗的詳細內容刊 登在了 2007 年 6 月 7 日的《科學》在線版——《科學快訊》( Science Express )上。此前索爾賈希克根據理論及數值計算已經確認了工作原理,不過試制出基於該原理的裝置並證實可實際進行電力傳輸尚屬首次。 索爾賈希克的研究小組此次試制的是名為「磁場耦合共振器( 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tors )」的電力收發器。具體來說,是分別由具備振盪電路特性的線圈組成的一對天線(照片)。直徑足有數十厘米。向其中一根天線載入數 MHz 的交流電場之後,其周圍產生振動磁場,通過共振現象向位於數段波長之內的另一根天線傳輸電力。 相隔2m 以上能量效率仍可達到 40 % 無線電力傳輸包括基於線圈(電感器)的電磁感應型及電磁波收發型。此次的共振型與電磁感應型相比,採用的磁場要弱得多,但是可以實現更長距離的傳輸。與電磁波收發型相比,共振型傳輸時能量逸散要少得多。論文數據顯示,此次的傳輸效率為 40 %。
⑧ 無線電力傳輸的原理能不能淺顯地講一講呢這么直白好用的技術那些年怎麼就發明不出來呢
樓主還在嗎。。。
簡解:
當年特斯拉搞的無線輸電和今天的完全不一樣,現在的就是個無線電。。。還要架天線~~~~~~~
而他主要研究地球的免費太陽能的電力系統,是從電離層無線傳送電力到地面的系統。電離層就是高層大氣層,大氣被太陽風電離成正負離子的帶電層。他想直接從這引電下來用,根本不用發什麼電。自然界的純天然免費的太陽能。。。
無限傳電技術(不需要任何導體,僅僅只通過高層大氣在全世界范圍內0損耗傳遞電能)
後面詳解
他地球物理學的非常好,利用地磁場使電離層成磁環的原理(電磁感應),把地球大氣電離層當成導線和太陽能板,在電離層輸電和集聚電能,所以才發明的上面那種人工閃電裝置和電離層的磁環互動,然後再引到地面
而現今的科技實力很難引而且投資很大。不要以為當今科技比那會先進了,要知道交流電和大部分的電力設備都是他發明的。。。。電和波上他是古今奇才。1996年的火星沉落信號和他的相符也說明他當年就開始接收外太空信號了。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人們根本不知道他當年怎麼搞的,他可以讓球形閃電拿在手上。
現代實驗室連球形閃電是啥都不知道。引下來的是球形閃電也是很危險的。。。。。。。。
就說當年他很輕易的 在實驗室脈沖方式輸送一萬億瓦的電力
你最好看看中央十的特斯拉尼古拉,裡面講他的無線送電系統
現在 研究的就和無線電差不多,是電感現象能量大些而已~~根本沒啥用特斯拉線圈附帶功能。你去看特斯拉線圈就知道了,通電後一個 迷你DIY線圈 一米可以 產生 1萬伏的 感應電壓,有個視頻 拿個燈泡在旁邊2米遠,自己就亮了。但是這個其實也需要發電,發電那人很虧,誰都能用他的電。。。比較好的就是現在麻省理工弄得那個定向傳送系統損耗非常的小,因為不是圓球狀擴散的電磁波而是一個范圍定向。。。
要知道 尼古拉 特斯拉 在諾貝爾獎創立不到30年裡獲得了多次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75歲生日收到多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住的感謝函~~
⑨ 無線電力輸送系統是什麼原理,據說特斯拉曾經實現超遠距離高壓(上億伏)無線電力傳輸!
通過發射器將電能轉換為其他形式的中繼能量;1890年特斯拉做了無線電能傳輸試驗。
無線電能傳輸為無線電力傳輸,非接觸電能傳輸,通過發射器將電能轉換為其他形式的中繼能量(如電磁場能、激光、微波及機械波等),隔空傳輸一段距離後,再通過接收器將中繼能量轉換為電能,實現無線電能傳輸。
根據能量傳輸過程中中繼能量形式的不同,無線電能傳輸可分為:磁(場)耦合式、電(場)耦合式、電磁輻射式(如太陽輻射)、機械波耦合式(超聲)。
1890年,特斯拉就做了無線電能傳輸試驗。特斯拉構想的無線電能傳輸方法是把地球作為內導體,把地球電離層作為外導體,通過放大發射機以徑向電磁波振盪模式,在地球與電離層之間建立起8Hz的低頻共振,利用環繞地球的表面電磁波來傳輸能量。最終因財力不足,特斯拉的大膽構想沒能實現。
(9)小型無線電能傳輸裝置設計與實現擴展閱讀:
無線電力輸送系統的主要應用:
1、通過海量能源節點的互聯互通,全方位提高智能電網的信息感知深度和廣度,助力建設世界首個泛在電力物聯網示範區。
2、創新「電力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模式,利用電力塔掛設運營商天線,在2018年7月建成國網系統內首座全扇區雙平台共享基站,鐵塔公司利用電力單管塔掛設基站,從需求對接到基站開通由兩個月縮短至十天。
3、電力無線專網投運後,可以為電網建設和運行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技術支撐,全方位提高智能電網的信息感知深度和廣度,以智能互聯推動南京建成全球首個能源互聯網典範城市。
⑩ 求;無線電的簡單發射和接收的電路圖
無線電遙控發射、接收頭的製作
無線電遙控以其傳輸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無方向性等優點,應用於許多領域。但因電器復雜,發送設備龐大,調試困難等原因,所以在民用領域一直受到限制,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使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這里向大家介紹一種無線電遙控發射、接收頭的製作方法。
電路介紹
無線電遙控發射頭是一種微型發射機,其發射頻率為315MHz,12V電源供電時,遙控距離為100M,工作電流僅為4mA。無線電接收頭是一個象電視機高頻頭一樣的接收、解調器,其典型工作電壓為6V,守候工作電流為2mA,接收頻率為315MHz。利用它們可以很方便地製作出各種無線電遙控裝置,具有微型化,傳輸距離遠、耗電省、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能夠方便地取代紅外線、超聲波發射及接收頭。
無線電射頭電路原理如圖所示。電路四發射管V1及外圍元件C1、C2、L1、L2等構成頻率為315MHz超高頻發射電路,通過環形天線L2向空中發射。天線L2採用鍍銀線或直徑為1.5mm的漆包線,天線尺寸為24mm(長)X9mm(高)。三極體V1選用高頻發射管BE414或2SC3355。
無線電遙控接收頭T631電路原理如圖所示。接收電路主要由V1、IC等組成,V1與C7、C9、L2等元件組成超高頻接收電路,微調C9改變其接收頻率,使之嚴格對准265MHz發射頻率。當天線L2收到調制波時,經V1調諧放大出低頻成分,再經V2前置放大後送入ICLM358,進一步放大整形後由LM358第7腳輸出,該印刷電路板實際尺寸為31mmX23CC,天線尺寸為27mm(長)X9mm(高)。OUT為信號輸出端,三極體V1選用BE415或2SC3355。電容C9可選用小型可調電容。IC選用LM358。
在發射及接收電路中為減小體積,所有電阻均選用1/8W或1/16W的金屬膜電阻;電解電容亦用超小型電容,其它電容全部採用高頻陶瓷電容。在焊接時元件引腳盡量剪短,使其緊貼電路板,電路板材料應選用高頻電路板。
以下是兩載採用聲表面的收發裝置,相對於前面的介紹的電路,具有更遠的傳輸距離、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和更易製作、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