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薄層色譜法工作原理
薄層色譜法是一種吸附薄層色譜分離法,它利用各成分對同一吸附劑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動相(溶劑)流過固定相(吸附劑)的過程中,連續的產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從而達到各成分的互相分離的目的。
薄層層析可根據作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為薄層吸附層析(吸附劑)、薄層分配層析(纖維素)、薄層離子交換層析(離子交換劑)、薄層凝膠層析(分子篩凝膠)等。一般實驗中應用較多的是以吸附劑為固定相的薄層吸附層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個重要性質。任何兩個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個相的物質或溶解於其中的溶質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現象。在固體與氣體之間、固體與液體之間、吸附液體與氣體之間的表面上,都可能發生吸附現象。
物質分子之所以能在固體表面停留,這是因為固體表面的分子(離子或原子)和固體內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體內部,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力是對稱的,其力場互相抵消。
(1)薄層色譜有機實驗報告的裝置圖擴展閱讀:
一、薄層色譜的特點:
靈敏度及解析度高、分離快速、操作方便、同時分離多個樣品、樣品預處理簡單、設備簡單。
由於這些特點,薄層色譜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十分廣泛。由於通常用薄層色譜分析法進行定量分析的過程中,薄層掃描儀是最為重要的,因此對它進行略詳的介紹。
薄層掃描儀的基本結構及主要功能基本是相同的,每台儀器都包括光源、分光器、檢測器、數據處理及信號輸出幾個部分。
二、優點
它保持了操作方便、設備簡單、顯色容易等特點,同時展開速率快,一般僅需15~20分鍾;混合物易分離,分辨力一般比以往的紙層析高10~100倍。
它既適用於只有0.01μg的樣品分離,又能分離大於500mg的樣品作制備用,而且還可以使用如濃硫酸、濃鹽酸之類的腐蝕性顯色劑。薄層層析的缺點是對生物高分子的分離效果不甚理想。
『貳』 色譜分離技術中,薄層色譜的基本操作過程及注意事項
薄層色譜操作注意事項
影響薄層色譜分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樣品處理方法、薄層板制備技巧、點樣方法、展開劑的遴選、溫濕度的掌控等等很多方面,在這里對其操作要點作一下簡單介紹:
1鋪制薄層板:鋪板用的勻漿不宜過稠或過稀:過稠,板容易出現拖動或停頓造成的層紋;過稀,水蒸發後,板表面較粗糙。勻漿配比一般是硅膠G:水=1:2~3,硅膠G: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1:2。研磨勻漿的時間,根據經驗來定,與空氣濕度有關,一般通過拿起研棒時勻漿下滴的情況來判斷,越稠越難下滴。勻漿的稀稠除影響板的平滑外,也影響板塗層的厚度,進一步影響上樣量。塗層薄,點樣易過載;塗層厚,顯色不那麼明顯。通常,板的質量對薄層鑒別的影響不是很大,影響最大的是展開劑的配製和展開系統的飽和。
2點樣:盡量用小的點樣管。如果有足夠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點樣管。這樣,點的斑點較小,展開的色譜圖分離度好,顏色分明。樣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樣品溶液含水量大,點樣斑點擴散大。樣品溶液的溶劑一般是無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點好樣的薄層板用電吹風的熱風吹乾或放入乾燥器里晾乾。
薄層色譜用於定量時,點樣是最主要的誤差來源。
供試液的溶劑均有不同程度的洗脫力,所以在點樣的同時,樣品在原點就可是成環形展開,原點直徑的擴散促進了這種展開,Kaiser稱之為「上樣環形色譜效應」。如果樣品在溶劑中的溶解度很大,原點將變成空心環。這種效應對隨後的先行展開造成很不利的影響。
供試液的溶劑在原點的殘留,也會改變展開的選擇性,特別是供試液的溶劑與展開劑的極性相差較大時更明顯。再者,親水性溶劑殘留在原點吸收大氣中的水分(特別在高濕度環境)對色譜的影響也不可低估。因此點樣時的同步乾燥或繼後乾燥以除去原點殘存的溶劑是需要的。但應盡可能避免高溫加熱,如用吹風筒加熱,樣品變為固態後,部分或全部強烈的吸附在吸附劑的顆粒上,而促進了硅膠的有催化作用的活性表面故態化學反應,導致樣品的變性(尤其熱不穩定物質),至少移動相在展開時對這部分樣品的溶解速度比移動速度慢得多而形成拖尾(斑點拖尾的原因之一)。
『叄』 薄層色譜法分離菠菜葉色素的原理是什麼
薄層色譜法是一種吸附薄層色譜分離法,它利用各成分對同一吸附劑吸附能力不同,使在移動相(溶劑)流過固定相(吸附劑)的過程中,連續的產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從而達到各成分的互相分離的目的。 薄層層析可根據作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為薄層吸附層析(吸附劑)、薄層分配層析(纖維素)、薄層離子交換層析(離子交換劑)、薄層凝膠層析(分子篩凝膠)等。一般實驗中應用較多的是以吸附劑為固定相的薄層吸附層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個重要性質。任何兩個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個相的物質或溶解於其中的溶質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現象。在固體與氣體之間、固體與液體之間、吸附液體與氣體之間的表面上,都可能發生吸附現象。 物質分子之所以能在固體表面停留,這是因為固體表面的分子(離子或原子)和固體內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體內部,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力是對稱的,其力場互相抵消。而處於固體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對稱的,向內的一面受到固體內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層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氣體或溶質分子在運動中遇到固體表面時受到這種剩餘力的影響,就會被吸引而停留下來。吸附過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解吸出來。在單位時間內被吸附於吸附劑的某一表面積上的分子和同一單位時間內離開此表面的分子之間可以建立動態平衡,稱為吸附平衡。吸附層析過程就是不斷地產生平衡與不平衡、吸附與解吸的動態平衡過程。 例如用硅膠和氧化鋁作支持劑,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與分配系數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離。當溶劑沿著吸附劑移動時,帶著樣品中的各組分一起移動,同時發生連續吸附與解吸作用以及反復分配作用。由於各組分在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劑對它們的吸附能力的差異,最終將混合物分離成一系列斑點。如作為標準的化合物在層析薄板上一起展開,則可以根據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後面介紹Rf值)對各斑點的組分進行鑒定,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採用某些方法加以定量。
『肆』 薄層色譜法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1000以上
文字要求的有點多,所以只能粘貼自己博客裡面的一部分了,其實在有機合成中薄層色譜就是眼睛,新物質的產生確定,原料消耗確定,反應的隨時檢查,輔助柱色譜等等
薄層層析(TLC)知識
薄層層析是將吸附劑或者支持劑(有時加入固化劑)均勻地鋪在一塊玻璃上,形成薄層。把欲分離的樣品點在薄層上,然後用適宜的溶劑展開,使混合物得以分離的方法。
薄層層析是一種微量、快速的層析方法。它不僅可以用於純物質的鑒定,也可用於混合物的分離、提純及含量的測定。還可以通過薄層層析來摸索和確定柱層析時的洗脫條件。
被分離成分:分析任務所要完成分離的樣品中的有效成分。
被分離成分的極性決定於其母核結構類型及官能團極性。如果吸附劑活性和展開劑活性固定不變的條件下,被分離成分的極性越大,吸附劑對其作用越強,展開距離越短;被分離成分極性越弱,吸附劑對其作用越大,展開距離越大。
展開劑:薄層層析中用來將樣品展開的溶劑。
展開劑的比例要靠嘗試.一般根據文獻中報道的該類化合物用什麼樣的展開劑,就首先嘗試使用該類展開劑,然後不斷嘗試比例,直到找到一個分離效果好的展開劑。展開劑的選擇條件:①對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間分開;③待測組分的Rf在0.2~0.8之間,定量測定在0.3~0.5之間;④不與待測組分或吸附劑發生化學反應;⑤沸點適中,黏度較小;⑥展開後組分斑點圓且集中;⑦混合溶劑最好用新鮮配製。
常見的展開劑有以下幾種,對應極性順序:石油迷<己烷<苯<乙醚<THF<乙酸乙酯<丙酮<乙醇
實驗室常用的展開劑是兩種極性不同的試劑的配比,具體參看下錶:
極性
小
大
極性
配比
PE:EA
DCM:MeOH
EA:MeOH
10:1
5:1
3:1
2:1
1:1
20:1
15:1
10:1
10:1
PE:石油醚 DCM:二氯甲烷 EA:乙酸乙酯 MeOH:甲醇
薄層層析的操作步驟:
1、 點樣
樣品的溶解:將樣品溶於與展開劑極性相近、揮發性高的有機溶劑。
點樣的要求:用毛細管(0.5mm以下)進行點樣,在距離底邊1-1.5cm處;點樣量適當,直徑小於2-3mm,間隔反復點樣;多個樣點時,間隔為2cm且處於同一條直線上。
經驗做法:可先在PC或TLC點上不同量的樣品,並展開、顯色後觀察分離情況,以此確定最佳樣品用量。
2、 展開
3、 顯色
基本步驟是:一看、二照、三碘、四顯
4、 比移值
Rf=斑距/溶劑距
拖尾的處理
薄層色譜是樣品與硅膠之間的吸附/解吸附的過程,當樣品與硅膠吸附能力過強,就會造成拖尾。這時需更強的溶劑系統來解吸附:
羧酸類化合物——醋酸、甲酸
鹼性物質——加鹼(三乙胺、二乙胺、氨水)
多羥基的化合物——加幾滴水
過載時,也會造成拖尾比較明顯,針對這種情況可點一系列的梯度來判斷是否過載。
展開劑經驗選擇:
1、實際應用中發現加一點苯系列溶劑有利於防拖尾。
2、盡量少用分散斑點的溶劑,比如丙酮之類;而氯仿做展開溶劑系統之一是很好的,它對斑點一般比較集中,現象明顯
3、拖尾嚴重的情況下,還有一種可能是展開劑的選擇性太差。
4、無羧基,無多羥基,無氨基的,先用EA/PE=3:7,再調整
羧基:EA先試一下,拖尾,加甲酸,還拖,加甲醇,還拖,甲醇加甲酸此法對某些含氮化合物的鹽酸鹽也有效
氨基:拖得厲害,丙酮加氨水,或甲醇加氨水
『伍』 柱色譜法和薄層色譜法實驗報告的最後問題與討論怎麼寫
在實驗中復遇到什麼問題,如制何解決的?以及對實驗的一些思考
比如做薄層色譜時會想 為什麼要預飽和?出現峰拖尾嚴重該如何處理? 不同極性的樣品對應的展開劑選擇?
柱色譜法:柱子裝好的重要性? 注意隨時補充洗脫劑,防止走干。
『陸』 薄層色譜分析實驗
不是長期處於接觸狀態不會有特別影響的,蘇丹Ⅲ苯溶液是比較常用的實驗室試劑,一般實驗室都有通風設備,不必擔心,如果覺得對皮膚啊什麼不好的話,通風櫥內帶手套操作!
『柒』 有機實驗,薄層色譜和紙色譜實驗中,在混合物薄層色譜中,如何判定各組分在薄層上的位置
是的,薄層色譜又叫TLC,操作的方法是:在點樣板中放入原料(如果原料是固體回需要用合適答的溶劑溶解),在反應過程中,先用毛細管取原料,在薄板下方2毫米以上處點一下(點的水平位置視要點的式樣個數決定,平均分配),再取反應液同樣點在薄板上(上述的是同一塊板),每個點代表什麼式樣要記好,然後放入爬板的容器里(容器中應在底部墊一層棉花,再倒入洗脫劑,洗脫劑的配製方法是石油醚:乙酸乙酯=7:1,倒入洗脫劑的量以剛好與底部的棉花平齊為好,薄板放入爬板容器時應直立,點樣的位置朝下,大約幾分鍾後當液體上升到薄板的3/4或2/3時,拿出薄板,在紫外燈下可看到每個點樣位置都有「東西」向上「爬」,如果反應液的位置的「東西」向上「爬」的和原料的一樣高,則說明反應液中原料是剩餘的,沒有完全反應,重復此抄作,直至反應液的位置的「東西」不與原料一樣高時,反應則終止。取樣的時間視具體實驗而定,一般為15分鍾至一個小時不等。
很不錯哦,你可以試下
gh邾選jυ觫ujυ觫lz摩h邾選e丁i衰〓64868533772011-9-15 17:21:45
『捌』 薄層色譜實驗步驟
薄層色譜實驗步驟如下:
1、將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缽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泡後,倒入塗布器中,在玻璃板上平穩地移動塗布器進行塗布(厚度為0.2至0.3毫米)。
2、取下塗好薄層的玻璃板,置水平台上於室溫下晾乾,後在110攝氏度烘30分鍾。即置有乾燥劑的乾燥箱中備用。使用前檢查其均勻度(可通過透射光和反射光檢視)。
3、用點樣器點樣於薄層板上,一般為圓點,點樣基線距底邊2.0厘米,點樣直徑為2到4毫米,點間距離約為1.5到2.0毫米,點間距離可視斑點擴散情況以不影響檢出為宜。點樣時必須注意勿損傷薄層表面。
4、將點好樣品的薄層板放入展開室的展開劑中,浸入展開劑的深度為距薄層板底邊0.5到1.0厘米(切勿將樣點浸入展開劑中),密封室蓋,等展開至規定距離(一般為10到15厘米)。
5、取出薄層板,晾乾,按各品種項下的規定檢測,如需用薄層掃描儀對色譜斑點作掃描檢出,或直接在薄層上對色譜斑點作掃描定量,則可用薄層掃描法。
『玖』 什麼叫薄層色譜法原理是什麼!!急!!
一、薄層色譜法
薄層色譜法是一種吸附薄層色譜分離法,它利用各成分對同一吸附劑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動相(溶劑)流過固定相(吸附劑)的過程中,連續的產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從而達到各成分的互相分離的目的。
二、薄層色譜法的基本原理
例如用硅膠和氧化鋁作支持劑,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與分配系數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離。當溶劑沿著吸附劑移動時,帶著樣品中的各組分一起移動,同時發生連續吸附與解吸作用以及反復分配作用。
由於各組分在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劑對它們的吸附能力的差異,最終將混合物分離成一系列斑點。如作為標準的化合物在層析薄板上一起展開,則可以根據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後面介紹Rf值)對各斑點的組分進行鑒定,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採用某些方法加以定量。
(9)薄層色譜有機實驗報告的裝置圖擴展閱讀:
薄層色譜法(TLC)薄層色譜具有選用范圍廣,重現性好等優點,常用於中葯各種成分的鑒別。
用固定波長對薄層展開的各斑點作薄層掃描圖譜比目測的層析圖譜更為客觀准確,因而具有更好的指紋鑒別意義。但由於受薄層板的質量和開放式層析系統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易引起一定的實驗誤差。
薄層色譜法與紙層析和紙層析比較TLC快速、分離效率高、靈敏度高、顯色方法多樣、圖像易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