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抗浮錨桿驗收需要哪些資料
抗浮錨桿驗收需要准備的資料有:
開工報告。
施工組織設計。
分包單位資質報審。
原材料、砂漿或砼配比報審。
抗浮錨桿鋼筋原材料、加工、安裝檢驗批6.鋼筋隱蔽。
抗浮錨桿施工記錄。
鋼筋焊接報告匯總(含試焊)。
砂漿或砼試塊的報告匯總表,並進行評定。
竣工圖。
② 抗浮錨桿做抗拔試驗時,它檢驗比例是多少
按照《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p95頁,要求錨桿檢驗數量不得少於3%,且不得少於6根。 《建築邊坡工程技術規范》P81頁C.3.2驗收試驗要求要求錨桿檢驗數量不得少於5%,且不得少於5根。
③ 抗浮錨桿的檢驗批要怎麼做
十個以內,按照百分之三的檢測的。
④ 什麼是錨桿往復循環試驗
結合16G101圖集,看鋼筋工程的22個常見個問題 鋼筋工程的22個常見個問題 工程人需掌握和收藏
創優質結構工程匯報,PPT版本 創優質結構工程匯報PPT,值得借鑒和收藏
〖施工資料〗建設/監理單位審批施工資料意見填寫指南 工程資料審批意見(標准版),建築人值得學習和收藏
腳手架的48個驗收標准和44個驗收細節 腳手架的驗收標准和驗收細節,值得你掌握和收藏,干貨
十六種模板工程質量通病和防治措施,請了解和收藏 建築工程中十六種模板質量通病和防治措施,請查閱
建築工程中抹灰工程技術交底,PPT版,請收藏備用鋼筋工程施工技術管理要點,PPT版,請收藏備用
一、受力原理
抗浮錨桿受拉構件,一端錨固在建築物底板,另一端錨固在地基的持力層中,受力過程首先是通過錨固體鋼筋與注漿體之間的作用將上拔力傳至注漿體上;而後通過注漿體與周邊土層之間的摩擦力將注漿體所受到的力傳至周圍穩定土體中去,從而形成具有一定抗拔能力的抗浮錨桿,起到抗浮錨桿的抗浮作用。
三、抗浮錨桿施工流程
1、施工流程
2、操作要點
1)錨桿基本試驗:參照《建築邊坡工程技術規范 GB50330》附錄C.2執行
(1)錨桿基本試驗的地質條件、錨桿材料和施工工藝等應與工程錨桿一致。
(2)基本試驗時最大的試驗荷載不宜超過錨桿桿體承載力標准值的0.9倍。
(3)基本試驗主要目的是確定錨固體與岩土層間粘結強度特徵值、錨桿設計參數和施工工藝。每種試驗錨桿數量均不應小於3根。
(4)錨桿基本試驗應採用循環加、卸荷法。
(5)出現下列情況視為破壞,終止載入:錨頭位移不收斂、錨固體從岩土層中拔出或錨桿從錨固體中拔出;錨頭總位移量超過設計允許值;一級荷載產生的位移增量超過上一級荷載位移增量的2倍。
(6)繪制荷載-位移曲線 、荷載-彈性位移曲線和荷載-塑性位移曲線。
2)測量放孔
根據控制點和錨桿平面布置圖進行錨桿測放,並作錨孔孔位放點標記。測放務必准確,要求測放過程中作好記錄,檢查無誤,確保孔位的准確。錨桿定位偏差不宜大於20mm。
3)鑽機成孔
鑽機就位時,必須固定牢固,確保鑽機機架的水平度和立軸的垂直度。錨桿孔直徑按設計要求(設計無要求時,宜取錨桿直徑的3倍,但不應小於一倍錨桿直徑加50mm)。錨桿成孔採用跟管鑽進,並且利用空壓機產生的高壓空氣進行排渣。達到設計深度後,不得立即停鑽,穩鑽1~2min,防止底端頭達不到設計的錨固直徑。錨孔傾斜度不應大於5%,鑽孔深度超過錨桿設計長度應不小於0.5m。
4)清孔提鑽
終孔後利用高壓空氣清除孔內余渣,直到孔口返出之風,手感無塵屑為止,避免孔內沉渣存在。同時現場工程師及質檢員進行孔深及錨孔偏斜度檢測,符合要求後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5)桿體製作
錨桿材料可根據錨固工程性質、錨固部位和工程規模等因素,選擇高強度、低鬆弛的普通鋼筋、高強精軋螺紋鋼筋、預應力鋼絲或鋼絞線。錨桿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准以及有關專門標準的規定。錨桿下料長度為鑽孔長度+錨入上部結構長度。其中錨入上部結構的長度應符合鋼筋的錨固長度要求。除銹處理採用鋼絲刷清除鋼筋、焊管鐵銹。
6)置入桿體
清孔完畢將錨桿垂直插入孔底,牢固地置於錨孔中央。
7)壓力注漿
置入桿體後進行壓力注漿,採用孔底反向注漿的方式,注漿管插入距孔底30cm處,漿液從注漿管向內灌入,氣直接排出。注漿結束標准:排出的漿液濃度與灌入的漿液濃度相同,且不含氣泡時為止。注漿材料採用水泥砂漿或純水泥漿,可根據實際情況摻加膨脹劑和早強劑。水泥宜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砂的含泥量按重量計不大於3%,砂中雲母、有機物、硫化物和硫酸鹽等有害物質的含量按重量計不得大於1%。漿體配製的灰砂比宜為0.8-1.5,水灰比宜為0.38-0.5。
施工時嚴格按照試驗室出具的配合比配置砂漿,做好水灰比的控制工作,注漿時注意液面情況,若有下降須進行補注。施工過程中設專人及對錨桿施工區域的地坪積水、灰漿進行清理,做到工完料凈場地清,保證錨桿施工順利進行。漿體強度檢驗用試塊的數量每30根錨桿不應小於一組,每組試塊應不少於6個。
8)錨桿驗收試驗
驗收錨桿待錨固體灌漿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90%後,可進行錨桿驗收試驗。錨桿驗收試驗的目的是檢驗施工質量是否達到設計要求。驗收試驗錨桿的數量取每種類型錨桿總數的5%,且均不得少於5根。驗收試驗的錨桿應隨機抽樣。質監、監理、業主或設計單位對質量有疑問的錨桿也應抽樣作驗收試驗。當驗收錨桿不合格時應按錨桿總數的30%重新抽檢;若再有錨桿不合格時應全數進行檢驗。錨桿總變形量應滿足設計允許值,且應與地區經驗基本一致。
3、設備配置
4、質量標准
1)控制標准
2)保證措施:
(1)考慮地層類型、成孔條件、錨固類型、錨桿長度、施工現場環境、地形條件、經濟性和施工速度等因素進行鑽孔機械選擇。
(2)灌漿前應清孔,排放孔內積水。
(3)注漿管宜與錨桿同時放入孔內,注漿管端頭到孔底距離宜為100mm。
(4) 根據工程條件和設計要求確定灌漿壓力,應保證漿體灌注密實。
(5) 按要求復核標高並不間斷控制,確保成孔到位。嚴格按設計控制壓漿壓力、時間以及制漿時間,保證壓漿飽滿。
(6) 通過測量控制,確保錨桿縱橫成線。灌漿前,檢查制漿設備、灌漿泵是否正常;檢查送漿管路是否暢通無阻,確保注漿過程順利,避免因中斷情況影響壓漿質量。
三、質量通病及預防
1、測量放線
通病現象1:無基礎圖
產生原因:由於抗浮錨桿設計階段圖紙可能不是最終版本,施工時,基礎圖標高、抗浮力及地下室位置均可能與抗浮錨桿設計圖紙不符
產生後果:抗浮錨桿不能滿足主體設計要求,抗浮錨桿報廢
防治措施:抗浮錨桿放線前與基礎圖(藍圖,蓋審圖章)復核,復核軸線、標高、抗浮力等
通病現象2:未對錨桿編號、分區或編號混亂
產生原因:錨桿編號時,未考慮驗收分區,對整個施工區域統一編號,編號隨意
產生後果:不便於施工記錄,可能造成錨桿施工漏記
防治措施:對錨桿先進行分區,在每一個區內按橫排編號,從左至右,從上至下。
通病現象3:錨桿標高未明確
產生原因:施工時未查看基礎圖,未對基底標高計算,對獨立柱基底標高未計算
產生後果:施工時抗浮錨桿標高不準確
防治措施:施工前根據基礎圖分區域標注錨桿標高。
2、成孔
通病現象1:孔位誤差大
產生原因:第一,測量放線誤差;第二、放線後未對測量成果保護;第三、鑽孔施工未對准測放點 。
產生後果:錨桿間距超過規范要求,不能通過驗收 。
防治措施:第一、放線後,對測量成果進行復核;第二、成孔前,對測放點通過與周邊點距離進行復核。
通病現象2:施工工作面標高低於設計標高
產生原因:土方開挖時,未嚴格控制標高,至使超挖
產生後果:錨桿錨固段內地層被撓動,不能提供設計要求的錨固力
防治措施:土方開挖時嚴格控制標高
通病現象3:錨孔深度與設計有出入
產生原因:第一、錨桿施工場地高低不平,未對錨桿位置進行標高測量;第二、成孔施工隨意,終孔時未進行測量
產生後果:錨桿錨固段長度不足或錨桿錨入筏板長度不足
防治措施:第一、錨桿放孔時,同時測量孔位標高;第二、計算成孔深度,終孔時,測量鑽孔深度。
通病現象4:地層與地勘報告不符時調整錨孔深度
產生原因:鑽孔時,未對實際地層進行編錄,未發現與地勘報告不符的軟弱層,或出現後,未對錨桿長度進行調整
產生後果:錨桿錨固力不滿足設計要求,錨桿驗收試驗不合格
防治措施:成孔時進行編錄,發現與地勘報告不符的軟弱層,及時對錨桿長度進行調整。
通病現象5:獨立柱及條形基礎位置錨孔深度未考慮獨立柱深度
產生原因:未考慮獨立柱及條形基礎深度
產生後果:錨桿錨固段長度不足
防治措施:施工前,統計獨立柱及條形基礎厚度,錨孔深度相應加深,對應至每根錨桿。
通病現象6:碎石類地層錨桿深度范圍內有地下水
產生原因:降水時未考慮抗浮錨桿施工地下水要求,地下水未降至錨桿底部以下
產生後果:錨桿施工時,砂層及礫石沉澱至孔底,注漿時不能保證孔底注漿,錨桿錨固段減少
防治措施:降水設計時,考慮抗浮錨桿施工,保證水位降至錨桿底部。
通病現象7:泥岩中孔壁有泥皮
產生原因:由於岩層中有地下水,成孔過程中,孔壁產生泥皮,終孔時,未對錨孔進行清洗,同時,錨孔放置久後,孔內泥漿沉澱
產生後果:錨固體與地層摩阻力降低,錨桿錨固力不足
防治措施:錨孔終孔時,先向孔內加水,再用壓縮空氣從孔底將水吹出,反復幾次,可將孔壁泥皮清洗干凈,錨桿放入後,及時注漿。
3、錨桿制安
通病現象1:鋼筋品牌合同不符
產生原因:不熟悉合同文件,鋼筋品牌一般指廠家
產生後果:鋼筋品牌與合同不符時,存在計量的風險
防治措施:施工前進行合同交底,材料采購計劃中提出品牌。
通病現象2:鋼筋規格與設計不符
產生原因:不熟悉設計圖,規格包括強度等級和直徑大小
產生後果:鋼筋規格與設計不符不合格,不能通過驗收
防治措施:施工前進行技術交底,材料進場後,根據圖紙對進場材料進行驗收。
通病現象3:錨桿鋼筋長度與設計不符
產生原因:不熟悉設計圖或施工隨意
產生後果:錨桿長度不夠會導致錨桿不合格
防治措施:施工前進行技術交底,施工過程中加強檢查。
通病現象4:隔離支架間距與大小與設計不符
產生原因:施工隨意
產生後果:隔離支架間距過大或隔離支架過小,均會導致鋼筋間距近,影響錨固體對鋼筋的握裹力;對隔離支架直徑過大,影響鋼筋保護層厚度
防治措施:施工前進行交底,施工過程中加強檢查。
通病現象5:對中支架間距與大小與設計不符
產生原因:施工隨意
產生後果:對中支架間距過大或對中支架過小,均會導致鋼筋保護層不均,對中支架過大,錨桿放入錨孔內困難
防治措施:施工前進行交底,施工過程中加強檢查。
通病現象6:鋼筋分布不均
產生原因:施工隨意
產生後果:鋼筋間距近,影響錨固體對鋼筋的握裹力,同時,抗水板位置不便於防水施工
防治措施:施工前進行交底,施工過程中加強檢查。
通病現象7:錨桿入孔深度與設計不符
產生原因:錨孔深度與設計不符,或錨桿放入孔內深度不足
產生後果:錨桿標高高於設計時,錨桿錨固段長度不滿足要求,錨桿標高低於設計時,錨入混凝土長度不滿足,需要對錨桿桿體接長
防治措施:錨桿安放前,檢查錨孔深度,錨桿安放後,檢查錨桿標高。
通病現象8:注漿管安放不到位
產生原因:第一、錨桿製作時,未按設計要求放置注漿管;第二、未對注漿管進行固定,拔管時,注漿管拔出,第三、注漿時拔管過快
產生後果:若孔底有水,漿液不能進入孔底,造成錨桿底端無錨固體,影響錨桿錨固力
防治措施:第一、錨桿製作時,注漿管安放至錨桿底部0.2m;第二、用膠帶或鐵絲將注漿管固定在錨桿上;第三、注漿時,待漿液返回至孔口再拔管。
通病現象9:拔套管時鋼筋上拔
產生原因:套管內加入礫石,造成與鋼管摩擦較大,拔管時,鋼筋隨套管上拔,同時,鋼筋和注漿管掛在套管內不平的位置,拔管時,鋼筋隨套管上拔
產生後果:鋼筋錨固段長度不足
防治措施:礫石在注漿過程中再加入,錨桿入孔前,檢查鋼筋有無可以掛到套管的地方,注漿管位於錨桿中央且不宜過長,以齊平錨桿為宜。
通病現象10:錨入抗水板段鋼筋彎起點位置低
產生原因:鋼筋彎起時,採用單根鋼管直接向下壓,對彎起點未控制
產生後果:彎起點距抗水板底面過近,錨桿受力後,抗水板開裂
防治措施:鋼筋彎起,必須對鋼筋的直線段進行固定,防止一起彎起,起彎點位於抗水板上層鋼筋下約3~5cm。
4、注漿
通病現象1:注漿配合比不滿足設計要求
產生原因:未按設計配合比進行拌料
產生後果:錨固體強度不足或注漿後,錨孔內漿液收縮較大
防治措施:嚴格按設計進行拌料。
通病現象2:注漿不及時 。
產生原因:施工管理不到位。
產生後果:卵石地層,注漿不及時會導致塌孔,同時若有地下水,容易造成注漿管底部堵塞,不能注漿及孔底一定深度無漿液;岩石地層,孔底容易沉澱泥漿,影響錨固力 。
防治措施:錨桿施工後及時注漿,當天施工的錨桿必須當天完成注漿。
通病現象3:鑽孔內加入碎石級配均勻 。
產生原因:加入的碎石不合格。
產生後果:漿液不能滲入碎石內,造成錨固體鬆散,影響錨固體與鋼筋的握裹力 。
防治措施:進料前,對碎石質量作要求,碎石應粒徑接近2cm,含細料較少,碎石干凈。
通病現象4:注漿體不密實
產生原因:漿液滲透碎石不均
產生後果:錨固體鬆散,影響錨固體與鋼筋的握裹力
防治措施:加入的碎石質量滿足要求,碎石在注漿過程中加入,注漿過程中對錨桿進行振動,注漿後應反復補漿,直至孔口漿液不下降。
通病現象5:錨桿桿體不居中
產生原因:注漿完成時未對錨桿位置調整 。
產生後果:錨桿間距不滿足設計要求,錨桿保護層不滿足設計要求 。
防治措施:注漿完成時,對錨桿進行居中固定。
通病現象6:注漿時拔注漿管過早
產生原因:注漿過程中,擔心注漿管不能拔出,注漿過程中拔出過快。
產生後果:注漿體不飽滿,局部無注漿體 。
防治措施:待漿液返至孔口後再拔注漿管。
通病現象7:注漿串孔
產生原因:第一、由於岩石地層中有裂隙,鑽孔過程中,高壓空氣使裂隙貫通,注漿時串孔;第二、卵石地層,由於孔間距較近,鑽孔過程中,卵石中的孔隙也容易貫通。
產生後果:影響被串孔的注漿質量,影響錨固力。
防治措施:對於錨桿間距較近的,跳隔施工,及時注漿。
5、檢測
通病現象1:抗拔力檢測選點無相關責任單位參加並確認
產生原因:未重視。
產生後果:檢測結果得不到各方認可,不能通過驗收。
防治措施:檢測前,由勘察、設計、監理、施工、檢測和建設單位共同參與檢測點的選擇,並簽字確認。
通病現象2:抗拔力檢測點不具有代表性
產生原因:選點隨意,未按規范選點原則進行選點。
產生後果:檢測點不具有代表性。
防治措施:選點原則為:第一、整個場地均勻分布;第二、地質條件較差的位置多選;第三、施工質量存在異議的部位;第四、抗浮力較大的部位。
通病現象3:抗拔力選點數量不滿足
產生原因:未按規范進行選點。
產生後果:不能通過驗收。
防治措施:根據規范要求,選點按同種規格錨桿取總數的5%進行選點,同種規格指抗拔力相同,錨桿參數相同。
通病現象4:抗拔力檢測抗拔力達不到要求
產生原因:第一、由於檢測人員對規范的理解不同,造成實際檢測抗拔力不滿足規范要求;第二、試驗錨桿鋼筋強度不滿足,檢測按材料強度的0.8倍進行檢測。
產生後果:不能通過驗收。
防治措施:第一、基本試驗為特徵值的2倍,驗收試驗為特徵值的1.5倍;第二、錨桿桿體鋼筋按設計拔抗力特徵值的2.5倍配置。
通病現象5:抗拔力檢測點與選點不符
產生原因:未按選點進行檢測。
產生後果:檢測結果不滿足要求。
防治措施:檢測前對檢測人員交底,檢測過程中加強檢查。
6、成品保護
通病現象1:注漿體強度未達到設計要求時開始檢底
產生原因:搶工期。
產生後果:鋼筋與錨固體松動,影響錨固力。
防治措施:第一、檢底應在注漿體達到設計要求後方可進行;第二、檢底採用人工;第三、先檢底再施工抗浮錨桿。
通病現象2:檢底時破壞錨固體
產生原因:質量意識不強。
產生後果:在靠近底板位置,錨桿無錨固體,容易產生銹蝕。
防治措施:檢底時不破壞錨固體,錨固體在澆完墊層後再
⑤ 你好,我這邊現在施工抗浮錨桿,圖紙要求需要送檢水泥凈漿試塊,請問
抗浮錨桿施工的技術規范: 一、施工准備 (1)認真閱讀,核審施工圖紙,編寫審核報告,搞好圖審工作; (2)進行臨時工程設施建設的具體設計; (3)編寫各種針對性的保證措施; (4)結合工程施工特點,編寫技術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
⑥ 抗浮錨桿檢測驗收規范有那些
1《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2《建築邊坡工程技術規范》3《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J10-65》.
⑦ 抗浮錨桿具體怎麼做啊,這根塑管和鋼筋幹嘛
摘要 抗浮錨桿:是建築工程地下結構抗浮措施的一種。
⑧ 抗浮錨桿要做哪些實驗
樓上說的很對,但是我覺得還需要補充幾點:1、砂漿或者混凝土原材料的復檢工作;2、如果你的抗浮錨桿桿體材料為鋼筋,且長度較長的話,一般連接會用直螺紋接頭或者焊接,在這點上你還得做直螺紋接頭或者焊接的試驗;3、遇到地層較復雜的工地,你可能還要在錨固體材料中加入外加劑(如阻銹劑、防腐劑等),這時候你還得做外加劑的試驗;4、抗浮錨桿施工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還要做基本試驗,因為只有做了基本試驗,才能確定設計圖紙中的拉拔力是否能達到;
個人一點愚見,希望大家多交流。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