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分腿式吊袋抬高機械裝置

分腿式吊袋抬高機械裝置

發布時間:2022-08-15 23:10:38

Ⅰ 諸葛亮偉大發明之二之疑問

1700多年前,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可是,木牛流馬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運輸工具呢?千百年來人們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爭論不休。
查考史書,《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上述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給《三國志》作注的南北朝時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現在已經失傳的《諸葛亮集》中有關木牛流馬的一段記載,對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繪,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使得後人對木牛流馬的認識始終是鳳毛麟角、雲山霧罩。
諸葛亮造出木牛流馬200年後,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造出了木牛流馬。《南齊書·祖沖之傳》說:「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沒有留下任何詳細的資料。
但是關於祖沖之造出木牛流馬的記載為自動機械的觀點提供了佐證,這是關於木牛流馬的一個主要觀點,認為三國時利用齒輪製作機械已為常見,後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馬,應該是一種運用齒輪原理製作的自動機械。
在陝西省漢中市勉縣的黃沙鎮,史料記載這里是諸葛亮當年造木牛流馬的地方。據考證,諸葛亮當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馬總共用過3次,木牛流馬就是從這里出發,走過250公里的棧道,到達前線祁山五丈原。
當地的老人向我們描繪了傳說中的木牛流馬:「木頭做的馬頭,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塊組成馬身子,再組上馬腿,肚子中間安上齒輪,木馬後邊有一個扳手,操作時一壓走一步,再一壓走一步。」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看出,木牛流馬是有齒輪的,而且似乎也運用了杠桿原理。
前不久,在河北省泊頭有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梁國君說他自己就復原了木牛流馬,而且非常成功。我們的記者抱著極大的興趣專程去那裡看了看。
梁國君做的木牛流馬形狀都是四條腿,肚子中空,可以載重物的木製機械。按下和抬起馬的脖子,流馬就會邁開腿行走;木牛是通過按壓後面的雙轅行走。據梁國君介紹,他做的木牛流馬在原理上與史料記載相符:「『木牛牛仰雙轅,流馬形制如象。』木牛後面有一個長長的省力臂,就是雙轅;流馬的省力臂就是它長長的馬脖子,就是形制如象。」更為巧妙的是,梁國君在他的流馬上實現了暗鎖功能,把舌頭扭轉,馬頭就被鎖住,就無法行走,這一點跟《三國演義》中的描繪非常吻合。
但是梁國君復原的木牛流馬遭到另一派的反對,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博物館館長、陝西省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清華認為,木牛流馬不可能是四條腿的:「棧道是木板鋪的,中間的縫隙寬窄不一,四條腿怎麼能在帶縫隙的板上走呢?就是在非棧道的道路上行走,它也是爬坡的,需要前面拉,後邊推,四條腿沒辦法拉也沒辦法推。所以木牛流馬肯定是帶輪子的。」
郭清華為什麼認為木牛流馬應該是帶輪子的呢?這也能從史料記載上找到依據。郭清華認為,木牛流馬應該是四輪小車:「制木牛流馬法里,介紹流馬的時候說,流馬有前軸和後軸。大家都知道裝輪子的才叫軸,一個軸裝兩個輪子,所以我認為它應該是四輪。」
木牛流馬究竟是帶輪子的還是四條腿的呢?北宋的陳師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 宋代高承寫的《事物紀原》中也有記載:「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 清代滿族水利專家麟慶也把當時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車說是陳師道記載的木牛流馬:「土車,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今之土車獨推,猶存儲葛遺制。」木牛是有前轅的獨輪車,流馬是沒有前轅的獨推小車,這也是一種關於木牛流馬的主要觀點。但是即使是宋代的記載,也離三國時期有了1000多年,這種觀點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清華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教授馮立升認為,木牛流馬基本上可以定論是一個獨輪車,因為綜合各種史料和各種文獻的證據來看,獨輪車的可能性最大。
為了弄清三國時期棧道的情況,我們來到了褒河谷口,這里是褒斜棧道的起點,位於漢中市北20公里,1700多年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從這里起程把糧草運往前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代的棧道非常平緩,並不陡峻。原來古代人開通褒斜棧道是非常聰明的,他們選擇了在秦嶺山中最緩的一條道路,不知不覺就上了山,然後不費勁就下去了。在這樣的道路上四條腿的機械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輪子的效率高,所以當時的木牛流馬不太可能是四條腿的行走機械,而四輪車的可能性更小,因為四輪車作為轉向控制是更難的,就是在平地上,四輪車的轉彎都不是很靈便的,所以放到那個特殊的條件下可能性更小。
從棧道情況分析,似乎只有獨輪車才最有可能是歷史上的木牛流馬。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木牛流馬是獨輪車的話,記載中,木牛是一腳四足,這個四足在獨輪車裡面怎麼體現呢?還有就是一些部件的名稱包括暗藏的機關如何解釋呢?
最近旅澳學者康弘對木牛流馬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認為:木牛流馬是齒輪組傳動的絞盤索道系統。在雲貴川的深山裡,同類系統還被使用著。
他的研究主要解決了史書記載中「走」的主體。古籍中記載:「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根究這種描寫,傳統觀點認為:木牛流馬應為一種木製牛馬狀運輸工具。一天可以走二十里,由於兩千年前的科技水平不可能製造出這種水平的運輸工具,所以人們普遍認為這只是一種傳說。之所以出現這種誤判,是因為對日行二十里的主體是人還是木牛的誤解。將:「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連貫起來理解就可以清楚「日行二十里」的是人---推絞盤的人,木牛根本沒有走。
新的研究首先提出質疑:木牛流馬如此好用,它們就應該被大力推廣並流傳。但木牛流馬不僅沒有被大眾普及,就連諸葛亮當時也並不經常的在所有的地方都使用木牛流馬。這說明木牛流馬的使用具有相當的局限性。分析諸葛亮使用木牛流馬的情況,可以初步斷定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地域環境上。蜀漢位於今四川,道路崎嶇,多為盤山道,在直線距離並不遠的山與山之間走盤山道即遠且難,而架設絞盤和索道無疑是一種快捷便利的好辦法。現在四川,雲南的山區索道還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山民出山,趕集還要靠它。在其它地區絞盤索道不能廣泛使用,因此木牛流馬沒有得到普及。諸葛亮在出祁山之前,曾南征孟獲,對於廣泛應用於雲貴高原的索道應有所聞。按照它們的功能看,木牛流馬應為具有可變速的傘齒輪組或蝸桿、渦輪傳動的絞盤和索道。絞盤需穩固。故而製成牛形,以示其堅。索道上的掛斗需輕便快捷,故而製成馬型,以示其捷。也有可能木牛為重型運輸機械,既絞盤加索道,流馬為輕型運輸機械,既單純的索道。此類結構只適於交通不便的山區,不適合於平原地區運輸,所以不能普遍推廣。
依據《諸葛亮集》中的記載,木牛流馬的型制為:「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人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豐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助,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鞭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新的研究據此對史書中木牛的結構分析如下:「方腹」為絞盤的框架,「曲頭」指絞盤上端的軸頭,「腳」指的是可運行裝置,「一腳」是可運行的輪體,「四足」指絞盤的四根立柱,「頭人領中」是上端軸頭外有一個保護罩或保護圈,避免沙土進入軸頭,在古代人們往往把可翻轉的肖鍵等稱為「舌」,「舌著於腹」的舌,相當於現在絞盤中的止退鍵,與自行車飛輪中的兩個鍵同理,現代的絞盤,起重機,甚至手動葫蘆吊都有這一裝置。「舌著於腹」就是止退鍵在框架內。 「載多而行少」是指運得多,速度就慢,(這附合力學原理,同功率的情況下,力與距離成反比)。「宜可大用,不可小使」,因為架設絞盤索道是大工程,因此必須大用,不可為了運輸少許糧食就架設木牛索道。「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這里「特行者」「群行者」指的都是推絞盤的人而非木牛流馬。「特行者」指一人推,由於推力小,需增大主動輪直徑,從而使距離增加(數十里),群行者人多力量大,可以減少距離,注意「群行者二十里也」與「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是一致的,這就是推絞盤的士兵一天的工作量。這也說明,木牛可能使用了一組傘齒輪,類似於今天汽車的變速箱,推的人少時增加距離,推的人多時減少距離。「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既一個凹輪,包括一個捲筒加兩側擋板。這與現在的絞盤是一樣的,它可雙向運行,索道沿著凹輪上下槽運行,「橫者為牛領」應是上軸軸瓦和軸基座,「轉者為豐足」是傘齒輪組,「覆者(罩也)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底框),「垂者為牛舌」(肖鍵是下垂的,靠重力自動下垂起到防止倒退的作用,也表明是橫軸結構)。「曲者為牛助(是一個彎曲的手柄,類似於現在汽車變速箱的手柄)」,「刻者為牛齒」(與牛舌相配的帶齒的防退輪,牛齒也可能是一組將水平方向轉的絞盤轉為向垂直方向轉的主動輪轉換裝置。「立者為牛角」可能是突出於牛背的立管,如為中空可以理解為注油的潤滑裝置,「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鞭軸」,牛仰雙轅(是絞盤的兩根推桿,現為十字型,木牛可能是使用平行的兩根推桿,或穿過中軸孔 的一根推桿的兩端。還有一種可能,「牛仰雙轅」指的是木牛有兩根轅,用來固定木牛於其它固定物,如大樹,大石等。今天的絞盤也有兩點用來固定之用),「人行六尺,牛行四步」這句是關鍵,過去的研究者以為「牛行」是牛在走,其實不然。它的本意是:推動絞盤的人走六尺,木牛的軸轉四圈。也可能是:輪上帶有齒,象自行車上的齒盤卡住索道以防滑,「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就是:推絞盤的人每推六步木牛就轉動四個齒。「載一歲糧」(150-200公斤),「日行二十里」指推絞盤的人每日走二十里,不是木牛走二十里,所以人不大勞。
綜合起來木牛是一種重型的運輸工具,是絞盤和索道的結合體,其核心部分為一組將水平方向推動的絞盤轉為垂直方向轉動的一組傘齒輪傳動裝置。牛頭,牛腳,牛領,豐足,牛舌,牛助,牛齒,牛角,牛鞅,牛鞭軸,雙轅就是木牛從動力到傳動,工作,制動,潤滑等一整套設備的各個零部件,「牛足」為基座,「牛腹」為機體,牛背為機罩,索道上掛糧食袋子,用於兩山高低差較小的情況,由於落差小,所以盛放糧食的容器不能自動滑落,要靠人推絞盤所以稱之為木牛。小說中司馬懿的木牛流馬舌頭翻轉後不能動是因為舌是防退裝置,當舌頭被沿著它的軸翻到另一邊時就成了防進裝置。這時絞盤只能反向推動而不能正向運行。其實它的功能是:將此處的物資運到彼處牛舌翻到正面,將彼處的物品運到此處來,牛舌翻到反向。由於司馬懿不知道這種功能,所以牛舌被翻轉後就推不動了。
明白了木牛,流馬就好理解了。史書中關於木馬的介紹實際上是一個掛在索道上的裝糧食的木箱。它可以被理解為一組在高低差較大的情況下,可以靠重力從高處滑落到底處的索道裝置,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木牛流馬為一組裝置。流馬為與木牛配套的糧食裝載工具。因為製造木牛較復雜,所以史書中重點介紹它的零部件結構,而流馬較簡單,所以只詳列了它的製作尺寸。
從三國志的記載分析,(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另一條道路),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我們可以理解為前一次出祁山的路線山間的落差較小,所以用木牛,而三年後出斜谷,山間的落差較大,所以用流馬。
如能認定木牛流馬為齒輪傳動的絞盤索道系統,那它將成為中國的又一大發明。兩千年前中國就有了齒輪傳動裝置和較完整的運輸機械繫統。(圖略)
《木牛流馬》可能會打破常規定律: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上的木牛流馬一直是一個迷,也讓無數人為之痴迷。當時的生產條件簡單,遠不及現代,但是「木牛流馬」的構造看起來簡單易行,也符合當時的情況。如果當時把「木牛流馬」寫的神乎其神,也許我們很早就會把它當成神話的東西而棄之不顧了,但是就因為書上寫的符合當時的情況,所以我們就不能不懷疑當時可能真的有木牛流馬的問世。可是時代的久遠和小說的戲劇性讓我們又有些一籌莫展。
就現在來說,「木牛流馬」如果真的象書中所描述那樣可以不吃不喝還能走,這顯然是不符合現在科學上的能量守恆定律的。因為如果「木牛流馬」要行走,必定會消耗能量,當時當時肯定沒什麼石油、天然氣之類的能源物質,它又不吃不喝,它從那裡得到能量?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要造出象小說里描述的那種木牛流馬來,就必須拋棄現在的「能量守恆」定律。同樣,要造出「木牛流馬」也必定會打破影響我們數代的「能量守恆」定律,必定是一個另世界矚目的事跡。歷史上有無數個迷團需要我們去解決,這可能只是一個虛構的物品,但是在迷團未揭開之前,誰也不能否認它的存在。

Ⅱ 愛迪生啊

愛迪生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AlvaEdison )是位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文名: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外文名: Thomas Alva
愛迪生(1847~1931)是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科學家和發明家,被譽為「世界發明大王」。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迪生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企業家,1879年,愛迪生創辦了「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1880年,白熾燈上市銷售,1890年,愛迪生已經將其各種業務組建成為愛迪生通用電器公司。1891年,愛迪生的細燈絲、高真空白熾燈泡獲得專利。1892年,湯姆·休斯頓公司與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合並成立了通用電器公司,開始了通用電器在電器領域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地位。 愛迪生同時被譽為「光明之父」「現實中的普羅米修斯」「發明大王」,他擁有白熾燈、留聲機、碳粒電話筒、電影放映機等一千多項發明專利權。
編輯本段生平、發明、科學征程
1861年,美國因為解放奴隸問題而引發了南北戰爭爆發,愛迪生要了比平時數量多幾倍的報紙上火車,再加價來賣,居然讓他賺到一大筆錢;他見辦報紙原來都很好賺,於是決定用這筆資金自己做編輯出報紙,命名為【新聞一周】 1862年8月,愛迪生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救出了一個在火車軌道上即將遇難的男孩。孩子的父親對此感恩戴德,但由於無錢可以酬報,願意教他電報技術。從此,愛迪生便和這個神秘的電的新世界發生了關系,踏上了科學的征途。 1863年,愛迪生擔任大幹線鐵路斯特拉福特樞紐站電信報務員。從1864年至1867年,在中西部各地擔任報務員,過著類似流浪的生活。足跡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韋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Indianapolis)、辛辛那提(Connecticut)、那什維爾 (Nashville)、田納西(Tennessee)、孟斐斯(Memphis)、路易斯維爾、休倫等。 1868年,愛迪生以報務員的身份來到了波士頓(Boston)。同年,他獲得了第一項發明專利權。這是一台自動記錄投票數的裝置。愛迪生認為這台裝置會加快國會的工作,它會受到歡迎的。然而,一位國會議員告訴他說,他們無須加快議程,有的時候慢慢地投票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從此以後,愛迪生決定,再也不搞人們不需要的任何發明。 1869年6月初,他來到紐約(New York)尋找工作。當他在一家經紀人辦公室等候召見時,一台電報機壞了。愛迪生是那裡唯一的一個能修好電報機的人,於是他謀得了一個比他預期的更好的工作。10月他與波普一起成立一個「波 年輕時的愛迪生
普-愛迪生公司」,專門經營電氣工程的科學儀器。在這里,他發明了「愛迪生普用印刷機」。他把這台印刷機獻給華爾街一家大公司的經理,本想索價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氣說出口來。於是他讓經理給個價錢,而經理給了4萬美元。愛迪生用這筆錢在新澤西州(New Jersey)紐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廠,專門製造各種電氣機械。他通宵達旦地工作。他培養出許多能乾的助手,同時,也巧遇了勤快的瑪麗(Mary Stilwell),他未來的第一個新娘。在紐瓦克,他做出了諸如蠟紙、油印機等的發明,從1872至1875年,愛迪生先後發明了二重、四重電報機,還協助別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機。1876年春天,愛迪生又一次遷居,這次他遷到了新澤西州(New Jersey)的「門羅公園」。他在這里建造了第一所「發明工廠」,它「標志著集體研究的開端」。1877年,愛迪生改進了早期由貝爾發明的電話,並使之投入了實際使用。他還發明了他心愛的一個項目——留聲機。電話和電報「是擴展人類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留聲機是改變人們生活的三大發明之一,「從發明的想像力來看,這是他極為重大的發明成就」。到這個時候,人們都稱他為「門羅公園的魔術師」。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的同時,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對電燈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愛迪生點燃了第一盞真正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為了延長燈絲的壽命,他又重新試驗,大約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才找到了新的發光體——日本竹絲,可持續1000多小時,達到了耐用的目的。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一發明是愛迪生一生中達到的登峰造極的成就。接著,他又創造一種供電系統,使遠處的燈具能從中心發電站配電,這是一項重大的工藝成就。 他在純科學上第一個發現出現於1883年。試驗電燈時,他觀察到他稱之為愛迪生效應的現象:在點亮的燈泡內有電荷從熱燈絲經過空間到達冷板。愛迪生在1884年申請了這項發現的專利,但並未進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學家利用愛迪生效應發展了電子工業,尤其是無線電和電視。愛迪生又企圖為眼睛做出留聲機為耳朵做出的事,電影攝影機即產生於此。使用一條喬治伊斯曼新發明的賽璐珞膠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將它們迅速地、連續地放映到幕布上,產生出運動的幻覺。他第一次在實驗室里試驗電影是在1889年,1891年申請了專利。1903年,他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車搶劫」。愛迪生為電影業的組建和標准化做了大量工作。 1887年愛迪生把他的實驗室遷往西奧蘭治以後,為了他的多種發明製成產品和推銷,他創辦了許多商業性公司;這些公司後來合並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後又稱為通用電氣公司。此後,他的興趣又轉到熒光學、礦石搗碎機、鐵的磁離法、蓄電池和鐵路信號裝置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研製出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 1929年10月21日,在電燈發明50周年的時候,人們為愛迪生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法國的居里夫人(出生於波蘭)等著名科學家紛紛向他祝賀。不幸的是,就在這次慶祝大會上,當愛迪生致答辭的時候,由於過分激動,他突然昏厥過去。從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931年10月18日,這位為人類作過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因病逝世,終年84歲。 愛迪生的文化程度極低,對人類的貢獻卻這么巨大,這里的「秘訣」是什麼呢?他除了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種親自試驗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艱苦工作的無窮精力和果敢精神。當有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時,他卻解釋說:「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而那1%的靈感是至關重要的。」他在「發明工廠」,把許多不同專業的人組織起來,裡面有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共100多人,愛迪生的許多重大發明就是靠這個集體的力量才獲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歸功於他的勤奮和創造性才能以及集體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還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有人作過統計:愛迪生一生中的發明,在專利局正式登記的有1300種左右。1881年是他發明的最高紀錄年。這一年,他申請立案的發明就有141種,平均每三天就有一種新發明。 偉大發明家愛迪生的一生告訴我們:巨大的成就,出於艱巨的勞動。 愛迪生不會隨著時光流走而被人們遺忘,他的一生是光榮的,他的一切是為人類的。
西奧蘭治的新生活
愛迪生從1881年冬開始,在紐約居住的時間越來越長,相對在門羅公園的時間越來越短。他的妻小都住在紐約,老家門羅公園成了專供夏天避暑的地方。愛迪生全家在門羅公園度過了幾個夏天。 1884年,愛迪生37歲。這一年對愛迪生來說,是他悲傷的一年。1884年夏天,瑪麗·愛迪生在這里患了傷寒,這是一種危險的疾病。起初以為她只不過是受了點涼,吃幾服葯就會好的。因此,正在紐約奮戰的愛迪生沒有去看她。瑪麗的妹妹愛麗絲和醫生們每天盡力看護,一直在床邊陪伴。 不久,夫人的病情惡化,愛迪生也有好幾天沒有去研究所了。愛迪生被人笑做「工作蟲」,他不到研究所來是很少有的事情,所以同事們都很擔心。愛迪生夫人康復的希望落空,1884年8月9日凌晨,瑪麗·愛迪生去世。在住宅中舉行喪儀後,就把棺柩運到一個小車站上,由火車送到她兒時的家鄉紐約克。她去世的消息是8月16日發出的:著名發明家愛迪生之夫人突於本月九日星期六於新澤西門羅公園逝世。十二日下午舉行喪禮,到賓客400餘人。其中有愛迪生公司經理愛登,副經理約翰遜,勞雷,德納瓦洛與羅斯福等人。弔客致送鮮花極多。她被埋葬在紐約克快樂山的墓地上。 愛迪生夫人去世後給他遺下了三個幼年的孩子,11歲的多特,8歲的小阿爾瓦(Thomas Alva Jr .)和6歲的威廉·萊斯(William L.)。妻子的謝世,使他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孤寂。然而他不得不繼續工作。他是不能因此而把工作停頓下來的。他把他的住屋租給了威廉姆(William )和霍爾澤(Alice h olzer ),把孩子們送到紐約去,托外祖母史蒂威爾代管。 門羅公園所能給予那發明家的除了悲傷的回憶外別的什麼也沒有了,他於是把那些機件、葯品、儀器等統統搬了出來而把它舍棄了。幾年之後這所老屋因為受到雷擊而焚毀了,賓夕法尼亞鐵路旁的那所舊時的電燈廠也燒毀了。在愛迪生搬出後是農夫們搬去居住的。 實驗室樓上的那間大房間租出作為跳舞會之用。休西(L.m .Hussey )利用它作為他的管樂隊的總部,並在室後搭起了一個舞台。樓下的一層曾一度充作牛棚。這所古老的建築物漸漸地分散了,木料也給拆了去建築近邊的房屋,最後也就倒塌了。 那所磚築的機器廠的東頭改成門羅公園消防處堆儲雜物的儲藏室。另一端也曾一度充作牛棚。有一個名叫麥康納爾(Thomas j .McConncl )的農夫住在那間玻璃小室里,在那草場上養了許多豬。後來一家姓威爾考克斯(Willcox )的搬進那以前的辦公室的屋中來,並且在屋中養了許多的雞。 在1884年和1885年之間的歲月中愛迪生的生活是寂寞單調的。瑪麗在世時,她對湯姆沒有太多的要求,她愛他,理解他的事業的重要,愛迪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過家庭生活,但瑪麗總是等待著他。現在愛迪生非常寂寞單調,他也許已向她道歉,因為他沒有花很多時間。 愛迪生在1877年開始了改革弧光燈的試驗,提出了要搞分電流,變弧光燈為白光燈。這項試驗要達到滿意的程度。必須找到一種能燃燒到白熱的物質做燈絲,這種燈絲要經住熱度在二千度一千小時以上的燃燒。同時用法要簡單,能經受日常使用的擊碰,價格要低廉,還要使一個燈的明和滅不影響另外任何一個燈的明和滅,保持每個燈的相對獨立性為了選擇這種做燈。這在當時是極大膽的設想,需要下極大的功夫去探索,去試驗。 絲用的物質,愛迪生先是用炭化物質做試驗,失敗後又以金屬鉑與銥高熔點合金做燈絲試驗,還做過上質礦石和礦苗共一千六百種不同的試驗,結果都失敗了。但這時他和他的助手們已取得了很大進展,已知道白熱燈絲必須密封在一個高度真空玻璃球內,而不易溶掉的道理。這樣,他的試驗又回到炭質燈絲上來了。他晝夜不息地用到了1880年的上半年,愛迪生的白熱燈試驗仍無結果。他的試驗筆記簿多達二百多本,共計四萬余頁,先後經過三年的時間。他每天工作十八、九個小時。每天清早三、四點的時候,他才頭枕兩、三本書,躺在實驗用的桌子下面睡覺。有時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睡半小時。 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愛迪生的白熱燈試驗仍無結果,就連他的助手也灰心了。有一天,他把試驗室里的一把芭蕉扇邊上縛著一條竹絲撕成細絲,經炭化後做成一根燈絲,結果這一次比以前做的種種試驗都優異,這便是愛迪生最早發明的白熱電燈——竹絲電燈。這種竹絲電燈繼續了好多年。直到一九0八年發明用鎢做燈絲後才代替它。愛迪生在這以後開始研製的鹼性蓄電池,困難很大,他的鑽研精神,更是十分驚人。這種蓄電池是用來供給原動力的。他和一個精選的助手苦心孤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時間,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艱辛與失敗,一會兒他以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會兒又知道錯了。但愛迪生從來沒有動搖過,而再重新開始。大約經過五萬次的試驗,寫成試驗筆記一百五十多本,方才達到目的。 參考:愛迪生一生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努力工作,在75歲的時候,還每天准時到實驗室簽到上班,他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晚間在書房讀3至5小時書,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動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經成倍的延長了。因此,愛迪生在79歲生日的那天,他驕傲地對人們說,我已經是135歲的人了。他活到84歲,一生中的發明有1100項之多,其中最大貢獻是發明留聲機和自動電報機,實驗並改進了白熾燈和電話。愛迪生20歲出頭開始研究電燈,歷時10餘年,他先後選用了竹棉、石墨、鉭……等等上千種不同物質作燈絲材料進行試驗,時常通宵達旦,有一次他和助手們竟連續工作5晝夜。1879年愛迪生用碳絲作為白熾燈絲,並點燃40小時。由於碳絲表面多孔,性脆,強度很低。不久被鎢絲代替。
重要發明
同步發報機
早期的電報機,一次只能傳遞一個訊息,而且不能同時交換信號,由於愛迪生本身是電報技師,便著手 愛迪生和他發明的電報機
改良傳統發報機,製造出二重發報機,1874年又研發出四重發報機,也就是同步發報機。在無線電還沒有發展的當時,同步發報機是一項重大的突破。
改良電話機
我們都知道,現代電話是由貝爾所發明的,事實上,電話是愛迪生發明的。但是貝爾比愛迪生提早了兩個小時遞交專利申請書。所以首先奪得了專利權。但電話能夠清晰的接收與發話,要歸功於愛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突破傳統的窠臼,製造出碳粉送話器,一舉提高了電話的靈敏度,音量,接收距離,否則,我們現在打電話時還是會常常:喂!喂!聽不到啊,聽不清楚啦。
留聲機
1877年12月的一個夜裡,夢羅園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微微顫抖著,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他們聽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錄音:「瑪琍有隻小綿羊,毛色白皙像雪樣,不論瑪琍到哪裡,小羊總在她身旁……這項偉大的發明,不用多作介紹,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應用面有多廣。法國政府,還因此授與愛迪生爵士的頭銜呢!後來,愛迪生又多次改良留聲機,直到將滾筒式改成膠木唱盤式為止,這中間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歷經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喔!
電燈
19世紀初,人們開始使用煤氣燈(瓦斯燈),但是煤氣靠管道供給,一但漏氣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人們對於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實上,愛迪生為自己訂定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除了改良照明之外,還要 愛迪生發明的電燈
創造一套供電的系統。 於是他和夢羅園的夥伴們,不眠不休的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炭絲燈泡,可以一次燃燒45個鍾頭。後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終於推出可以點燃1200小時的竹絲燈泡。 19世紀80年代中期,愛迪生的電燈事業獲得了成功,這一成功比以往任何成就給他帶來的聲譽都大。在80年代中期以前,他很少有失誤,中期以後,盡管他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失敗也是屢見不鮮的。愛迪生最不值得稱贊的行為之一就是他批評交流電,說它有副作用,可能造成死亡與損傷,但他未加具體說明。所以有人說,「像他這樣一個自己搞出了許多發明創造的人竟然對別人的新發明大加攻擊,這是很矛盾的事。」他反對使用交流電而贊成直流電,因而在一場激烈而固執的論戰中敗北。在這方面,反映出了愛迪生成為名人之後漸漸滋生的頑固守舊的缺點。
復印機
起初,愛迪生發明的石蠟紙,只是普遍運用於食品,糖果的包裝材料上,後來他嘗試在蠟紙上刻出文字輪廓,形成一張石蠟刻字紙版,在紙版下墊上白紙,再用墨水的滾輪從刻字的石蠟紙上滾一滾,奇妙的事發生了,白紙上出現清楚的字跡。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改良試驗,1876年,愛迪生開始量產他發明的復印機,一下子,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團體都採用這種蠟紙油印機。由於愛迪生復印機大受歡迎,風行全球,使得愛迪生深切體驗到,應該發明人們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東西。 公元1847~公元1931 發明大王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於1847年在俄亥俄州米蘭鎮出生,他只受過三個月的正規教育,他的老師認為他是一個智力遲鈍的學生! 愛迪生在他年僅二十三歲時就做出了他的首項發明——電子投票計錄器,這樣的儀器沒有銷路,從此愛迪生專心致志地發明他預計能夠容易打入市場的東西。在發明了記錄器以後不久,愛迪生發明了一種改進的股票行情自動收錄器,以此換取四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大的收入。愛迪生隨之又做出了一系列其它發明,很快就名利雙收。也許他的最有創造性的發明是留聲機,1877年他獲得該項發明的專利權。但是對世界來說更重要的是1879年他發明了一種實用的白熾燈泡。 第一個發明電照明裝置的人,並不是愛迪生。早在幾年前巴黎就使用孤光燈為街道照明。然而愛迪生的燈泡連同他所發明的輸電裝置一起使普通家庭實現了用電照明,1882年他的公司在紐約市開始生產家用電,此後電的家庭使用迅即傳遍了整個世界。 愛迪生建立了第一家輸電公司,把電力送到私人家中,為一種巨大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天使用這種電源的畢竟不僅僅是電燈,而是從電視機到洗衣機的一整套系列家用電器。由於愛迪生所建輸電網的電力便於利用,因此它極大地促進了電在工業上的應用。 愛迪生對電影、照相機和放映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對電話(他的碳精送話器顯著地提高了可聽性)、電報和打字機均做了重要的改進。在他的其它發明中有留聲機、油印機和蓄電池。總計起來,愛迪生獲得了一千多個單項發明的專利權,這的確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數目。 愛迪生的工作效率如此驚人,其原因之一是在他生涯的早期,他在新澤西曼婁公園建立了一個研究實驗室,聘用了一批有才乾的助手協助他做工作。自從那時以來許多工業公司部建立了大型的研究實驗室,它們的原型就是愛迪生的這個實驗室。愛迪生創辦的現代的、裝備精良的研究實驗室——在實驗室里許多人作為一個整體共同工作——是他最重要的發明之一,雖然這項發明他肯定不會獲得專利權。 愛迪生不僅是一位發明家,還從事製造工作,並且組建了幾個公司,其中最重要的公司後來成為通用電氣公司。 雖然愛迪生沒有純理論科學家的氣質,但他做出了一項重要的科學發現。1882年他發現在接近真空狀態下,電流可以在彼此不相接觸的電線之間通過,這個現象叫做愛迪生效應,它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有重要的實際應用,終於導致了真空管和電子工業的創立。 愛迪生一生的大部分時期都患有嚴重的失聰症,但是他工作刻苦,毅力超人,因而完全補償了這一缺陷。愛迪生結過兩次婚 (他的第一個妻子年輕時去世),兩個妻子均給他生三個孩子。他於1931年在新澤西奧蘭治去逝。
電椅、電刑
備受爭議的死刑刑具之一「電椅」,其實是在兩家對立公司的明爭暗鬥中產生的。這兩家公司為了各自使用的兩種不同電力(交流電和直流電)的利益,進行了激烈的競爭。1882年,最早的發電機系統在美國紐約建成。八年後,在奧本監獄執行了第一例電椅死刑。 在留聲機的發明者托馬斯·愛迪生的電力照明公司里,第一台發電機於1882年開始運營。 發明了火車氣閘和鐵路信號系統的工程師喬治·威斯汀豪斯,在購買了一些和電有關的專利後,於1886年建立了自己的電力公司,開始和愛迪生爭奪電力市場。 商場失利 愛迪生用輿論反擊 兩家公司的沖突首先從技術設計上開始。托馬斯·愛迪生生產和發送直流電,而喬治·威斯汀豪斯則是出售交流電。交流電由於在使用上適合遠距離傳輸,被認為比直流電更具有競爭優勢,而且利潤更大。 愛迪生一點點地喪失了市場份額,許多技術和銷售人員離開了他,加入了威斯汀豪斯公司。被公司股東糾纏的愛迪生決定反擊,展開一場輿論攻勢,將交流電說得極其危險,試圖讓其名譽掃地。他和他的支持者們認為,在公眾的思想中,如果將交流電與死亡連在一起,那麼直流電就會在家用市場上獲勝。 死亡「表演」激發靈感電刑呼之欲出愛迪生找到了一個最佳合作夥伴——哈羅德·布朗。他們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巡迴演出。在貴族、記者、商人等面前,對狗、貓、猴子甚至馬實施電刑。為了證明愛迪生的直流電在未來的家庭和工業用途中是最好的選擇,他還用實驗顯示,受到1000伏直流電電擊的動物仍然活著,而在受到350伏交流電電擊時它們就會被電死。 演出結束後,哈羅德·布朗還在哥倫比亞舉行了全國性的新聞發布會,他不僅邀請了全國所有的記者,還邀請了許多職業電工。 在觀眾面前,他電死了一匹很重的馬,再次證明了交流電的危險性。然後,他鄭重地宣布:「交流電只適於處死待領場的狗或屠宰場的動物。」接著又開玩笑似的補充,「還有處決死囚。」之前,美國執行死刑的主要方式是絞刑。到了十九世紀後期,美國人開始覺得絞刑太殘酷。紐約州的立法機構開始成立委員會專門研究比絞刑更人道的行刑方式。哈羅德·布朗的「表演」和玩笑正好給了委員會創新的靈感,萌生了用電作為行刑方式的念頭。 將交流電與「死亡」相連 為了能在商業競爭中消滅對手,愛迪生採取斷然措施,迎合委員會的需要,從泰國進口六隻猩猩來作電刑實驗,證明電刑迅速而無痛,當然,前提條件是使用威斯汀豪斯的交流電。經過反復試驗,立法委員們和醫生均認為電刑可以引起心臟停止跳動和呼吸器官的癱瘓,導致快速死亡。美國最高法院經過慎重考慮,認定這種新的行刑方式沒有違背憲法八項修正案關於禁止「殘酷和非人道處罰」的原則。 紐約州1888年6月4日確認了電刑的合法性。如何實施電刑的研究在愛迪生的實驗室進行,哈羅德·布朗也被吸收到州法醫機構來解決技術細節問題,並設計製造出了第一把電椅。一家報紙聲稱:「交流電無疑將使絞刑劊子手在紐約州失業。」 監獄管理部門簽署了一項法令,允許哈羅德·布朗將他的電椅安置在奧本州立監獄中。為了將威斯汀豪斯的名字同電椅聯系在一起,布朗試圖從威斯汀豪斯公司買入三台大馬力發電機,當然,這會遭到拒絕。 於是,愛迪生再次幕後操縱,讓湯普森電器公司通過波士頓的一個舊貨電器商買到了三台發動機。哈羅德·布朗和托馬斯·愛迪生認為他們終於如願了,因為威斯汀豪斯的交流電很快就會被認為是「行刑的電流」和「死亡的電流」。接下來他們只需要靜候第一個「有幸」坐上電椅的囚犯,觀看精彩、「文明」的電刑表演。 用斧頭殺死自己女友的肉販子威廉·凱姆勒1890年8月6日走入奧本監獄的行刑室,他對監獄長說:「別著急,好好乾!」幾分鍾後,他還要求將頭盔里的電板再收緊些。 在行刑之前,好奇的人們花了二十幾分鍾觀察行刑器具。這是一把寬大、簡單、沉重的木質椅子,椅子後面是有三把操縱桿的控制板。控制板上引出兩根長四米的粗導線,連接著被弄濕的電板。 犯人被簡單的裝置固定在椅子上,頭上戴著一個形如臉盆的頭盔,長而平的地線電極用一根繞過胸部的皮帶安放在犯人的後背上。經過最後一次檢驗,犯人被通上第一次電流,電壓為300伏,時間17秒。凱姆勒猛烈地顫抖著,椅子也開始劇烈搖晃,差點兒翻倒在地。官員們當即決定,以後椅子必須固定在地上。 凱姆勒仍然活著,於是接通了第二次電流。犯人的身體變成紅色,肌肉開始燒焦,電源再次被切斷。 犯人好像仍然活著。於是人們再接上電源,這時犯人的後背燃起了藍色的火苗,他終於死了。在屍體解剖中,人們發現他的腦子像「燒焦了的水果蛋糕」,腦袋裡的血凝結成一塊黑炭,整個背部也燒成了炭。從此,電椅開始被囚犯們稱為「閃電」、「烤肉器」、「老火星」。 對凱姆勒不順利的行刑,使法醫學會和州議員們很是難堪,但兩個官方醫生還是對外宣布,犯人沒有經受痛苦。他們認為在第一次電擊後,犯人就失去了知覺,即使心臟繼續跳動,也感受不到其他的電擊了。然而,這一論斷被後來失敗的行刑推翻了。 路易斯安那州在1946年給17歲的黑人罪犯威利·弗朗西斯執行電椅死刑時發生了意外。目擊者稱,行刑者合上電源開關,那個受刑人的嘴唇向前突出並變大,身體綳緊並向前凸起。可是這時候罪犯並沒有死,行刑者嚇得大叫,他讓隔壁的操作員加大電流,可被告知,電流已經最大了。這時,電椅上的受難者突然大叫道:「關上電源,我喘不上氣!」 慌亂的看守們終止了死刑。這個黑人罪犯講述了自己經歷電椅死刑的感覺:「我感到腦袋裡和左腿上燒得厲害,我撲到皮帶上,我的眼前藍色、玫瑰色、綠色的電流跑來跑去。」事後,他的律師向美國最高法院爭辯,弗朗西斯雖然沒死,但他已經被處死過了。最高法院駁回了他的上訴,弗朗西斯於第二年被處死。 由於以電椅處決犯人常遺下燒焦的屍體及一陣惡臭,容易令主事者不安,後來,美國便以瓦斯毒氣室、毒針注射等方式逐步取代了電椅。 愛迪生在繼續堅持不使用交流電技術之後不長的日子裡,終於陷入困境。最終由摩根將愛迪生公司變成了通用電氣。愛迪生自己則將全部財產投入在一個磁化鐵礦場,而該場不久後也倒閉了

詳情參見網路!

Ⅲ 什麼是機器人

機器人定義

機器人是一種自動化的機器,所不同的是這種機器具備一些與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規劃能力、動作能力和協同能力,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自動化機器。

現在的機器人大致有:工業機器人、農業機器人、運輸機器人、建築機器人、日常生活機器人。在控制論的推動下,人們認為這一大群機器人由電腦、遙測感測器、機械控制器支撐著,它們可以分為三大類,即生產用的機器人、供研究用的機器人和供生活用的機器人。

Ⅳ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復習資料

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工具和機械
一、使用工具
1. 機械 是能使我們省力或方便的裝置。
2.螺絲刀、釘錘、剪刀這些機械構造很簡單,又叫 簡單機械 。
3.用螺絲刀可以比較方便的把螺絲釘從木頭中取出,用羊角榔頭可以比較方便的把鐵釘從木頭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桿的科學
1.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做 杠桿 。
2.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 支點 ;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 用力點 ;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阻力點 。
3.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 省力 ;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 費力;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 不省力也不費力 。
4.杠桿尺上有支點,左右兩邊都有到支點距離的標記,是研究杠桿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種不同的方法掛鉤碼,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圖畫出來。
三、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是(鐵片、羊角榔頭、老虎鉗、開瓶器 ),費力的是(火鉗、鑷子)。
2.常用的杠桿類工具中羊角榔頭、老虎鉗、開瓶器是省力杠桿;火鉗、筷子、鑷子是費力杠桿;蹺蹺板、天平、訂書器是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有些杠桿類工具設計成費力的是因為它有方便的好處(如:鑷子、釣魚竿等)。
3.「秤砣雖小,能壓千斤」,那是桿秤利用了 杠桿 原理的結果(提繩是支點,秤砣是用力點,稱重物處是阻力點)。
4.我們身體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桿,肘關節是支點,手握物體處是阻力點,上臂的肱二頭肌處就是用力點。
5.阿基米德曾說:「只要在宇宙中給我一個支點,我能用一根長長的棍子把地球撬起來。」這里的棍子相當於杠桿。
四、輪軸的秘密
1.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轉動的機械,叫做 輪軸 。螺絲刀是輪軸類工具,它的刀柄是 輪 ,刀桿是 軸 。
2.在輪上用力帶動軸運動時 省 力;在軸上用力帶動輪運動時 費 力。
3.輪軸可以 省 力,輪越大,用輪帶動軸轉動就越 省 力。所以螺絲刀的刀柄總是比刀桿要 粗 一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組成了 輪軸 ,這時整個扳手是 輪 ,螺帽部分是 軸 。
5.生活中的輪軸:水龍頭、門鎖把手、汽車方向盤、扳手、轆轤等。
五、定滑輪和動滑輪
1.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 定滑輪 ;定滑輪可以 改變用力方向 ,但不能 省力 。
2.像塔吊的吊鉤上可以隨著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做 動滑輪 ;動滑輪可以 省力 ,但不能 改變用力方向 。
3.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力的大小用測力計來測量,牛頓是力的單位,用字母「N」表示。
六、滑輪組
1.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 改變用力方向 。
2.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合在一起為一個 最簡單的滑輪組 ,滑輪組的組數越多,就越 省力 。
3.起重機運用了滑輪組。
4. ①名稱:定滑輪_ ②名稱:動滑輪 ③名稱:滑輪組 ④名稱:滑輪組
所起的作用: 所起的作用: 所起的作用: 所起的作用:
¬¬¬ 改變用力方向 能省力 既能省力 既能省力
不能省力 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又能改變用力方向 又能改變用力方向
如果分別用它們提起相同重量的物品50千克,最省力的是( ④ ),其次是( ② 、③ ),不省力的是( ① )。
七、斜面的作用
1.像搭在汽車車廂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做 斜面 。
2.斜面能 省 力,斜面的坡度越 小 越省力,坡度越 大 越不省力。
3.生活中應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 「S」 形的盤山公路、各種斜坡、各種刀刃、螺絲釘的螺紋,高架橋的引橋等 。
4.螺絲釘的螺紋是斜面的變形。同樣粗細的螺絲釘,螺紋越密,旋進木頭時越 省力 。
5. 研究的問題:斜面的坡度對省力多少有影響嗎?
我的假設: 斜面的坡度對省力多少有影響;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需要改變的條件: 斜面的坡度大小(木塊的高低)
不改變的條件: 同一個重物,同一塊木板,提升重物的速度;
實驗方法:(1)把一塊木板分別搭在高低不同的木塊上,做成幾個坡度不同的斜面; (2)用測力計勾住重物,用同樣的速度沿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重物;(3)記錄下在每種斜面上用力的大小,並進行比較。
八、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1.自行車運用了 杠桿(如:剎車、車鈴的按鈕) 、 輪軸 (如:把手、腳蹬) 、 斜面(如:螺絲釘) 等簡單機械的原理。這些簡單機械起到省力或方便的作用。
2.自行車上齒輪轉動的快慢與齒輪大小的關系是:大齒輪帶動小齒輪轉動時,小齒輪轉動比大齒輪 快 ;小齒輪帶動大齒輪轉動時,大齒輪轉動比小齒輪 慢 。
* 綜合:請把下面物品和應用的簡單機械原理用線連起來。
斜面 輪軸 杠桿 滑輪

螺絲刀 鑷子 螺絲釘 水龍頭 起重機

第二單元 形狀與結構
一、抵抗彎曲
1.房屋、橋梁結構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橫放的「橫梁」,橫梁比柱子容易彎曲和斷裂,所以要提高橫梁的抗彎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彎曲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增加材料的寬度,還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變材料的形狀。
3.紙的寬度增加,抗彎曲能力也會增加;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會大大增加。
4.研究的問題: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大小有關嗎?
實驗材料:兩疊書、三張A4紙、若干個墊圈
實驗假設:有關,紙越寬的抗彎曲能力越大
實驗步驟:①把兩疊書當作橋墩,放上一張紙,最多能承受幾個墊圈;②放兩張紙,最多能承受幾個墊圈;③放三張紙,最多能承受幾個墊圈;④比較結果,得出結論。
實驗中應控制不變的量: 紙的寬度 ;不變的量有: 橋墩的高度、寬度,每張紙的大小,每個墊圈的重量,紙被壓垮的程度。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用承載墊圈的個數表示紙梁的抗彎曲能力。
二、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1.把薄板形材料彎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狀,雖然減少了材料的寬度但卻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強材料抗彎曲能力的。
2.一般情況下橫梁是立著放的,因為橫梁立著放雖然減少材料寬度,但增加了厚度,大大增強了橫梁的抗彎曲能力。
3.瓦楞紙板的結構為什麼能使柔軟的紙變堅硬了了?因為瓦楞紙中間的結構是是W是形,雖然減少了材料的寬度,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強了材料的抗彎曲能力。
三、拱形的力量
1.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和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加緊密。拱形受壓會產生一個向外推的力,抵住了這個力,拱就能承載很大的重量。
2.抵住拱足,能使拱的形狀保持不變,拱就能承載更大的重量。
四、找拱形
1.圓頂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組合,它有拱形承載壓力大的優點,而且不產生向外的推力。
2.球形在各個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這使得它比任何形狀都要堅固。(如手捏雞蛋不易碎)
3.塑料瓶的上部、底部為近似圓頂形,中部為圓柱形。最厚最硬的地方在瓶口,最薄最軟的地方在瓶身。
4.人體的結構非常巧妙。頭骨近似於球形,可以很好的保護大腦;拱形的肋骨護衛著胸腔中的內臟;人的足骨構成一個拱形——足弓,它可以更好的承載人體的重量。
5.生活中的拱形:肋骨、足弓、拱門,拱窗,拱橋;圓頂形:龜殼,貝殼;球形:蛋殼,果實,頭骨。
6.同樣多的材料,做成空心的管狀比做成實心的棒狀要粗的多,而且任何方向的抗彎曲力都相同,即重量輕、強度高。管狀的手臂骨、腿骨,植物的桿、莖,鋼管都是應用了這個原理。
五、做框架
1.像鐵塔這樣骨架式的構造叫做框架結構。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的特點。
2.長方形框架、正方體框架加上斜桿相當於裡面有了三角形,可以起到加固作用。
六、建高塔
1.用框架結構可以建起很高的建築而花費的材料卻很少,框架結構以三角形為基本構造。
2.框架鐵塔結構特點:①上小下大②上輕下重③風阻小等。
七、橋的形狀和結構
1.橋面在拱下方的拱橋,橋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減少了橋墩的負擔。橋面也比較低而且平坦,方便通行。
2.鋼纜能承受巨大的拉力,人們用它們建造的鋼索橋,大大增加了橋的跨越能力。
3.鋼索橋的結構:由鋼纜、橋塔、橋面組成。鋼纜是橋承重的主要構件,橋塔是支承鋼纜的主要構件。橋塔修得高,是為了降低鋼纜的拉力。
八、用紙造一座橋
1.用紙設計橋需考慮哪些問題:①紙這種材料的特性;②紙的承受力有什麼特點;③選擇形狀和結構。④用什麼方法增強紙的抗彎曲能力。
2.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其長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己建的跨海大橋中位居第一。於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車。
3.評價一座橋好壞的指標:①是否堅固;②是否節省材料;③是否美觀。

第三單元 能量
一、電和磁
1.當導線中有電流通過時,導線的周圍會產生磁性。
2.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在一次實驗中,發現通電的導線靠近指南針時,指南針發生了偏轉。
3.如果電路短路,則電流很強,會很快把電池的電能用完,所以要盡快斷開。
4.做通電線圈和指南針的實驗時,線圈立著放,指南針盡量靠近線圈的中心,指南針偏轉的角度最大。
二、電磁鐵
1.像這樣由線圈和鐵芯組成的裝置叫電磁鐵。
2.電磁鐵有南北極。電磁鐵的南北極與電池的接法和線圈纏繞方向有關,當電池正負極接法改變時,它的磁極也會改變;當電磁鐵的線圈纏繞方向改變時,它的磁極也會改變。
3.電磁鐵與磁鐵的相同點: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極。
電磁鐵與磁鐵的不同點:(1)磁鐵是磁性的石頭,電磁鐵是線圈和鐵芯組成。(2)電磁鐵只有通電才有磁性。(3)磁鐵的南北極不會改變,而電磁鐵的南北極可以改變。
三、電磁鐵的磁力(一)
1.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變的,磁力的大小與電池的數量、線圈的圈數、鐵芯的大小等有關。
2.檢驗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關系的研究計劃表
研究的問題 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多少有關系嗎?
我們的假設 線圈圈數多,磁力大;線圈圈數少,磁力小。
檢驗的因素(改變的條件) 線圈圈數
怎樣改變這個條件 1.線圈20圈 2.線圈40圈 3.線圈60圈
實驗要保持那些條件不變 電池的節數,電線的粗細,鐵芯的大小等
實驗結論 電磁鐵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多少有關系,線圈圈數多,磁力大;線圈圈數少,磁力小。
四、電磁鐵的磁力(二)
1.檢驗電磁鐵磁力大小與電池節數關系的研究計劃表
研究的問題 電磁鐵磁力大小與電池節數多少有關系嗎?
我們的假設 電池節數多,磁力大;電池節數少,磁力小。
檢驗的因素(改變的條件) 電池節數
怎樣改變這個條件 1.電池1節 2.電池2節 3.電池3節
實驗要保持那些條件不變 線圈圈數,電線的粗細,鐵芯的大小等
實驗結論 電磁鐵磁力大小與電池節數多少有關系,電池節數多,磁力大;電池節數少,磁力小。
2.在進行科學探究中,探究的順序:1.提出問題 2.建立假設 3.設計實驗方案 4.收集事實與證據 5.檢驗假設 6.交流
五、神奇的小電動機
1.換向器的作用是接通電流並轉換電流的方向,小電動機在轉動的過程中,電刷依次接觸換向器的三個金屬環,通過轉子線圈的電流方向就會自動改變。
2.小電動機包括外殼、轉子、後蓋三部分。外殼內有一對永久磁鐵,轉子上有鐵芯、線圈、換向器,後蓋上有電刷。
3.電動機是用電產生動力的機器。雖然大小懸殊、構造各異,但電動機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電產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轉動。
六、電能和能量
1.能量有電能、熱能、光能、聲能等不同的形式。運動的物體也有能量,叫動能。能量還儲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學物質中,叫化學能
2.任何物體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沒有能量,自然界就不會有運動和變化,也不會有生命了。
輸入的能量形式 用電器 輸出的能量形式
電 能 電飯鍋 熱能
電風扇 動能
電視機 光能和聲能
電 燈 光能
電 爐 熱能
3.所有的用電器都是一個電能的轉化器,能夠把輸入的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七、電能從哪裡來
1.各種各樣的電池:干電池(普通電池和鈕扣電池)——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太陽能電池——太陽能轉化成電能,不能儲存電能,只能即時使用;蓄電池——放電時把化學能變成電能,充電時把電能轉化成化學能。(用化學能的形式把電能儲存起來)
2.當電動機被用來發電時,就應該叫發電機。
3.電能的來源和轉化
電能的來源 轉化的能量 輸出的能量形式
普通電池 化學能 電能
光電池 光能
水電站 動能
熱電廠 熱能
核電站 核能
八、能量和太陽
1.煤是由古代植物變成的。古代植物死後,經過沉積作用,被泥沙覆蓋,與空氣隔絕,又經過地殼的變動,被埋到很深的地下,長期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慢慢變成了煤。
2.石油、天然氣是幾億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經過長期復雜變化形成的。
3.煤、石油、天然氣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儲了億萬年的太陽能
4.新能源:地熱能、風能、潮汐能、核能、直接利用的太陽能。
5.煤、石油、天然氣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用一點就少一點,我們正在耗盡這些能源。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
一、校園生物大搜索
1.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並分類記載的生物種類超過了200萬種,估計地球上現存的物種應有200萬—450萬種。
2.科學家常常要對一個區域的動植物種類和分布情況進行調查。分區域觀察研究是科學研究常用的方法。
3.調查校園中的動植物要注意:不要採摘植物和傷害動物;可以從腳印、糞便、毛等蹤跡推知躲藏起來的動物,經常飛來的鳥也應該記下來;找生活在地下的小動物要帶上小鏟,最好帶上放大鏡;可以用繪畫、拍照等適宜的方法記錄不知名的動植物等。
二、校園生物分布圖
1.校園里的動植物種類很多,生活的環境也各不相同。
2.我國珍稀植物有珙桐 、人參、水杉、銀杏、金花茶等。
3.我國珍稀動物有大熊貓、藏羚羊、揚子鱷、白鰭豚、亞洲象、金絲猴等。
三、多種多樣的植物
1.用分類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辨別和研究動植物。
2.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將植物分成不同的類別。如根據莖的特點植物可以分為木本植物(如:桃樹樟樹)和草本植物(如:狗尾草、水稻);根據生活環境將植物分為水生植物(如:浮萍)和陸生植物(如:雪松)。
3.科學家主要是根據植物的特徵對植物進行分類。他們根據植物有沒有花把植物分成了兩大類:開花的植物和不開花的植物。
4.在植物王國中,已發現的種類有30多萬種,開花的植物約佔一半以上。
5.在不開花的植物中,蕨類、藻類、苔蘚類和開花的植物一樣,自己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
6.不開花的植物包括蕨類(如:蕨菜)、藻類(如:紫菜)和苔蘚類(如:葫蘆蘚)植物等。
7.屬於開花的植物有:桃樹、油菜花、鳳仙花、月季、金魚藻等
四、種類繁多的動物
1.科學家把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身體中有脊柱的動物叫脊椎動物,沒有脊柱的動物叫無脊椎動物。
2.像螞蟻、蝗蟲、蜜蜂那樣,身體上有三對足的動物是昆蟲類;像金魚、鯉魚那樣,終生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的動物是魚類;身體上長羽毛的動物是鳥類;直接生小動物,並用乳汁喂養小動物是哺乳動物。爬行動物:身體表面有鱗或甲,肚皮貼近地爬。兩棲動物:小時候在水裡生活,用鰓呼吸;長大後在陸地生活,用肺呼吸。
3.動物的身體構造和生命活動特徵是科學家對動物進行分類的重要標准。
4.在動物王國中,已發現的種類已經有150多萬種,是生命世界中類別最多的。而昆蟲又是動物王國中種類最多的,已知的昆蟲達到100多萬種,約佔80%。
5.脊椎動物是動物身體中長有脊柱,構造比較復雜的一類,它又可以分為魚類、兩棲動物、 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
脊椎動物: 哺乳動物:蝙蝠、羊、兔、豬、鯨、海豹
鳥 類:雞、鴨、鵝、老鷹、大雁、貓頭鷹
爬行動物:壁虎、蛇、鱷魚、龜、蜥蜴、甲魚
兩棲動物:蟾蜍、蠑螈、娃娃魚
魚 類:海馬、鯽魚、鰻、泥鰍、黃鱔、鯉魚
五、相貌各異的我們
1.不同的生物有各種不相同的特徵。
2.我們不能找到兩個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六、原來是相互關聯的
1.植物的葉具有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功能。仙人掌生活在缺水的沙漠,為了減少水分的蒸發,葉子退化成刺狀,莖綠色、肥厚多汁,承擔起光合作用和儲存水分的功能;松樹生活的區域較為廣泛,針形葉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有利於保持身體溫度;香蕉生活在水分充足的熱帶地區,葉子寬大,更有利於蒸發體內水分,調節植物體的溫度。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態結構是它們長期適應生活環境的結果。
2.在不同環境中生活的動物,也有明顯不同的形態結構。
3.浮萍是水生植物中的浮水植物,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較細的根;小草和玉米都生活在陸地上,根既要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又要負責從土壤中吸收水分供植物體生活,因此它們都有龐大的根系。
4.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和生活習性相關聯。貓的腳有肉墊,在地上跑時發出的聲音較小,不易被捕食對象發現;帶鉤的鳥爪,容易抓住樹干,適宜生活在森林中,並有利於捕捉小動物;鴨的腳有蹼,可以用來劃水,適宜生活在水中;蒼耳種子上有刺,在陸地上生活容易被動物攜帶傳播;蓮子有較硬的外殼,可在水中漂流;蒲公英種子上有毛,容易隨風飄移。
動物名稱 生活環境 身體特徵 功能
金魚 水中 鰓 水中呼吸
鰭 水中游泳
紡錘形 減少水對它的阻力
鴿子 空中 羽毛 保溫,防水
骨骼中空 身體輕,便於飛行
長有翅膀 空中飛行
七、誰選擇了它們
1.在田野中,綠色青蛙因為有好的偽裝而被保留下來,其它顏色的青蛙因為過於顯眼而被獵食者吃掉。
2.生物學家對不同地方的生物個體進行比較時,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同一種生物,愈冷的地方,個體就愈大,身體愈接近圓形;並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3.環境發生改變,動物的形態結構也相應發生變化。多樣的生物是由多樣的環境造成的。
4.大自然的選擇使得生物發生變化,然而人工選擇也在豐富著物種的多樣性。
5.在實驗中,我們發現大的球形燒瓶這個容器內的水溫降得慢,細而長的玻璃瓶這個容器內的水溫降得快。在大自然中,大而圓的動物的體形降溫慢。
八、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1.地球是我們美麗的家園,各種各樣的生物,在這個家園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著。
2.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3.每種生物都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生物的多樣性。
4.多樣的生物對我們人類有不同的價值。有的具有欣賞價值和科學價值,有的具有經濟價值,有的具有葯用價值。
5.就像人類生活離不開生物的多樣性一樣,每一種生物也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之中。舉例:花繁殖後代需要昆蟲幫助傳粉;蒼耳靠動物傳播種子;動物排出的糞便可成為植物的養料;蝗蟲生活需要以水稻等植物為食物。
6.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從保護家鄉生物多樣性做起。
7.人類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員,我們理應平等對待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
8.人類生活離不開植物:提供給人類做食物;供人類欣賞;提供給人類做葯材;人類可以用植物做成生活及學慣用品;可以凈化空氣;提供給動物做食物。
資料庫:
1.生物的基本生存條件包括陽光、空氣、水源和地域等。
2.《生物多樣性條約》於1993年正式開始實行。
3.每年的5月22日被稱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4.全世界已有180多個國家成為《生物多樣性條約》締約國。

Ⅳ 灌裝機 是什麼

灌裝機是眾多包裝機設備中的一種,也算是包裝機設備中最常用,最受歡迎內的一類包裝設容備。按照操作流程可以分為全自動灌裝機和半自動灌裝機;按灌裝產品的性質可分為醬料灌裝機,顆粒灌裝機,粉劑灌裝機,液體灌裝機。
灌裝機一直以來是包裝行業堅強的後盾,隨著近幾年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灌裝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目前使用較多的灌裝生產線,相比灌裝機來說,效率更加高。

Ⅵ 愛因斯坦的八大奇跡

眾所周知,世界上只有七大奇跡,分別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和亞歷山大燈塔。

要明白慢就是快,復利的力量就是慢慢的。慢慢地做起來,耐心地慢慢積累,不需要很快,也不需要跟別人比,相信時間的力量,相信復利的力量。

生活中,不怕吃苦,去做正確的事,早做多做,堅持不懈,並耐心做得夠久,微小累加到一定量後就有了復利,攢下的能量開始其自身的增值,人生進入復利增長的滾雪球狀態,然後,我們就可以享受復利增長帶來的收益。

Ⅶ 世界從古到今死刑的行刑方式有哪些

死刑是人類社會早已存在的現象。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歷史上都有不同的死刑方式。經常看到有人說,中國古代不講人道,非常殘忍。有人還舉例說中國古代的「炮烙」、「凌遲」等手段是酷刑之最,好像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殘忍的愛好,因此,特地整理一些資料,羅列一下自古至今世界各地的死刑方式。

一、用動物致死。
例如用毒蛇,或用大蟒蛇;還有用大象踩死,或讓大象鼻子把人多次拋起摔死;還有用馬拖死等。參與致死的動物很多,牛、駱駝、野豬、山羊、猛禽、烏鴉、蜥蜴、昆蟲、嚙齒動物等都有;古羅馬還有一種方式是將人和猴子、公雞、狗、貓、蛇放入袋子,紮好口,扔到水中溺死,還有就是用各種猛獸。用猛獸將人咬死在古羅馬非常盛行,而且是全民觀看的節日活動,角鬥士性質上與此相同。此類猛獸包括獅子、老虎、豹子、熊、鬣狗、狼和普通狗,行刑之前一般都將猛獸餓一段時間,讓動物接近狂怒。這種刑罰在歐洲一直延續到5世紀,有歐洲人估計,在5世紀之前,被判處死刑然後被動物吃掉的歐洲人約有10萬。
法國、英國、荷蘭曾經流行一種刑罰,將犯人衣服扒光,肚子上反扣一隻鍋,裡面放入老鼠之類的嚙齒動物,在鍋外加溫,老鼠害怕後亂鑽,咬破犯人的肚子,鑽入犯人的腹部,深入到內臟。
中國古代用動物致死的除了五馬分屍外,其他的方式只有模糊的記載,大多都在歷史記載不很清晰的遠古時代,例如使用毒蛇,只見於後人記述的商代,以後則不見記載。關於五馬分屍另外再說。

二、割喉。
與砍頭不同的是,割喉之後,頭顱和身軀沒有分離。它是古羅馬特有的刑罰,甚至被稱為「羅馬刑」,但在古羅馬時期,它不是主要的死刑手段,而是一種簡易手段,因為它很難成為眾人狂歡的節日。古羅馬死刑的主要手段還是上面提到的那些節日性的、觀賞性的、動物性的手段。割喉的工具主要是匕首,古羅馬的短劍也很適用。古羅馬時期,最多一次割喉處死18000人。古羅馬人有時候嫌麻煩,在戰爭勝利後,對於戰敗一方也會要求戰俘集體割喉自刎。後來,歐洲的武器較多採用長劍,割喉漸漸不被採用,但是在戰場上,這種手段依然經常出現。
割喉在中國較少,不見於正史和法律,一般都在民間私刑或犯罪活動中出現。

三、剖腹。
這種刑罰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包括中國。這種方式在日本演變為儀式性的自殺方式。
在歐洲宗教改革之後,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經常採用這種手段。剖腹刑的殘忍程度各地也差不多,例如把腸子拖到十幾米之外,摘除內臟等等。中國古代有一種專門剜心的刑罰,應該算作剖腹的一種。但在南北朝以後,不見於正史記載。

四、投擲。
將犯人從高處拋落,例如岩石、塔樓、城牆、教堂等。拋落的下方也有不同的講究。古羅馬、古希臘喜歡將人落在岩石上;埃及將人拋落在鱷魚群里,波斯將人拋落在尖石上;中世紀歐洲還有將人拋落在林立的長矛上。近代歐洲還有把人從直升飛機上拋下摔死的。這種刑罰在現代依然被採用,因為它很容易偽裝成一個事故。這種刑罰在中國不見於正史記載,可能也有存在,應該是私刑。

五、餓刑。
這種刑罰包括沒飯吃、沒水喝,同時也經常伴隨其他的懲罰。而且,還可以控制犯人的食物、喝水數量,以延長慢慢死亡的時間。
在歐洲有一種「飢餓面具」,犯人戴上之後,嘴巴里被塞進一根鐵舌頭,無法進食。歐洲還有一種餓刑是在犯人口中塞入一個可以張合的鐵制「恐怖梨」,免得犯人發出聲音。有的「恐怖梨」內部還有尖刺,或者能轉動,目的是毀壞犯人的咽喉。當然,「恐怖梨」的用途不局限於嘴巴,還可用在犯人的肛門或陰道。最令人恐怖的餓死方法是給犯人少量食物,維持活命,然後在犯人身上塗抹牛奶和蜂蜜,加上犯人自己的排泄物,招來大量蒼蠅和寄生蟲,直到無數的蛆蟲進入還活著的犯人體內,造成死亡。記載中的這一刑罰延續了17天。納粹集中營是大規模批量化餓刑登峰造極的典型。
中國古代也許有餓刑,但同樣也不見於正史記載,法律條文中也沒有,應該只是私刑。至於飽刑,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似乎沒有。
六、囚籠。
囚籠是指特別狹小的容器,用來囚禁犯人,一般還會附帶其他懲罰,例如飢渴。這種刑罰在歐洲、亞洲都長期存在。囚籠一般是鏤空的,里外通透。歐洲中世紀使用囚籠較多,因為教會不喜歡流血,但是喜歡展覽。將人關在囚籠里,吊在公共場所,徹骨冰寒或烈日炎炎,加上飢渴,直到犯人死亡。在歐洲有的時候,犯人死後還吊很長時間,一直到屍體徹底腐爛。
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很喜歡這種方式,以至於一種非常狹小的囚籠被稱為「亞歷山大的籠子」,又叫做「小女孩」。
中國歷史上,囚籠一般是關押犯人的臨時手段,較少將它作為處死犯人的最終手段。
七、監禁。
監禁與囚籠有點類似,區別在於囚籠較小而且可以移動,監禁的空間較大卻是固定的。但是,監禁經常是條件非常惡劣的場所,例如山洞、地牢等,是對重刑犯的一種長期懲罰。此種刑罰在古希臘就有,中世紀的歐洲教會經常使用,這種刑罰也經常與飢餓等手段配合使用,最終造成犯人死亡。監禁在西方社會意味著被社會徹底遺棄,例如,監禁在山洞裡的,還會把山洞的入口堵起來。美國現在的監獄中有專門的黑房子,應該算是監禁的變種,但是,這種黑房子的目的不是致人死亡,而是懲罰。
監禁在中國也有,但是同樣很少作為處死的最終手段,經常只是限制自由的手段,一般還會供應較差的食物。

八、十字架刑。
這種刑罰非常著名,最早不是希臘、羅馬人發明的,但是,歐洲將這種刑罰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字架除了常見的耶穌受刑的那種形狀外,還有方框形的,X交叉形的,T形的。其他形狀的十字架出現,主要是有人認為犯人不能享受同耶穌一樣的死亡方式。使用方式是將犯人的手足用釘子釘在架子上,也有用繩子捆綁的,任其慢慢死亡。犯人有的是像耶穌那樣頭上腳下,也有的是大頭沖下,這樣死的快一點。有專家指出,釘上十字架的犯人不是一般以為的餓死、渴死或流血過多致死,而是窒息致死。專家解釋說,被釘上十字架後,肌肉的收縮導致胸腔壓迫,最終死亡。古羅馬時期,最多一次有6000人同時釘上十字架,布滿整條道路的兩旁。
由於耶穌的原因,歐洲後來使用十字架較少,但是納粹使用的較多。這種刑罰在中國沒有。
九、活埋。
這種刑罰在世界各地很普遍,包括中國,最常見的就是用土埋掉。
有人說羅馬的歷史就是從活埋開始的。活埋在法國、德國等地後來有所發展,例如,將人推入井裡,然後將井埋起來。中世紀的法國有一段時間認為,把婦女吊起來很不雅觀,因此,活埋成為針對婦女的專用刑罰之一。中國秦朝以後,活埋不再是法律手段,只是私刑。

十、木樁刑。
這種刑罰在亞洲、歐洲都有。所謂木樁刑就是把人釘在一個巨大的木樁上,一般是從肛門插入,嚴重的從口腔穿出。犯人有躺著,也有坐著,還有倒掛、橫掛。除了順著身體軀干插入木樁之外,還有橫向插入木樁的。19世紀時,法國人將尖頭木樁改為圓頭木樁,目的不是減少犯人的痛苦,而是延緩死亡時間。除了木樁之外,還有用竹子、鐵棍的,英國國王曾經用燒紅的鐵棍。對於女性犯人,這種刑罰則將木樁等刑具從陰道插入。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刑罰不見於歷史記載。

十一、活剝。
活剝不用多解釋,大家都能理解。這種刑罰在亞洲、歐洲都有。印度的做法是用小火在身體表面烤,然後再剝。古希臘、古羅馬也有這個刑罰。中世紀的歐洲此種刑罰不太多,但是也有記載。活剝有時候與凌遲不容易區分。例如在波斯和歐洲,都有將人皮藝術性剝掉的做法,有的剝成細帶子的圓環狀,有的剝成長條狀等。近代納粹還有收藏人皮的,或者用人皮做工藝品的。在中國,純粹的活剝極個別出現,最近的記載是14世紀明朝初期,而且不是法律規定的刑罰。與活剝接近就是所謂凌遲,後面再說。

十二、肢解。
與凌遲不同的是,凌遲是小塊切下,肢解是大塊剁掉。斬首暫不列入其中。這種刑罰存在於世界各地,中國也有。
肢解用的工具一般是刀、斧。有時候肢解不一定非取人性命,例如單獨剁掉手或腳、耳朵、鼻子、男性生殖器等。《拿破崙法典》中還規定可以採取這種刑罰。
中國古代的五馬分屍也算是一種肢解,但是,歐洲也有用牛馬等動物分屍的刑罰。中國古代還有車裂、腰斬都是這一類刑罰。這在歐洲歷史上也同樣存在,工具不同而已。車裂在南北朝以後就沒有了,腰斬一直延續到宋代,此後,腰斬都不是正式的法律。中國自從出現凌遲之後,肢解的方式不再使用。

十三、凌遲。
凌遲就是小塊地切掉身體的一部分,直到死亡。很多人都認為凌遲是中國獨有的,其實錯了,歐洲、中東都有凌遲,而且,從凌遲出現於中國的時間來說,凌遲決不是中國人發明的。凌遲在中國出現有幾種說法,一是說出現於五代時期,但這個說法是宋代人提供的;二是說出現於宋代,三是說出現於元代。這幾個說法應該是「凌遲」這個詞彙的出現,與「凌遲」手段出現的不同。「凌遲」這一詞彙原先與死刑無關,意指山越來越高。後來運用在死刑上,最初的意思是讓犯人死得比較慢。但這個詞最早出現的時候,不一定是後來人們熟知的那種方法。現在人們接受的「凌遲」手段是在元代出現的。
中國的凌遲刑罰由於一些特殊做法,被西方人大肆渲染,例如每一刀的尺寸,總共3000多刀,時間要延續幾天等。與歐洲不同的是,中國在清朝末期取消了凌遲,相對於歐洲來說時間稍晚,於是成為野蠻的證據。但是,凌遲存在於中國社會,只有六、七百年的時間,比歐洲和其它國家二千多年的歷史短得多。希望看過這段文字的朋友,以後要勸告某些人,不要再老拿中國的凌遲來說事,中國人決不是世界上最殘酷的。

十四、碎身刑。
碎身刑就是將人的身體不規則地粉碎,常見的方法是用一個大輪盤,將人綁在輪盤上轉動,旁邊或地上有釘子、刀子之類的東西。在古羅馬,碎身刑有時也叫「耙刑」。這種「耙刑」有時候將人綁在轉動的圓盤上,有時候人是固定的。除了多齒的鐵耙之外,古羅馬還用單齒的鉤子行刑。順便講一下古羅馬的一條法律。古羅馬法律規定,不可判處處女死刑,這條法律的用意並不光明。為了規避這條法律,古羅馬的劊子手就獲得了一個特殊的待遇,在行刑前可以強奸女犯人,記載中,有一個7歲的女孩就遭到了這樣的結局。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碎身刑的方法,但是時間較早,商代以後就不見記載,而且沒有用專門器械。後世還有此類刑罰的,一般只是用刀,比如亂刀砍死之類,但都不是正規的法律。

十五、碾刑。
碾刑就是用車輪、石輪、磨盤等圓狀重物將人碾死。歐洲的碾刑有的是在車輪上安裝很多尖刺或釘子,從人身上碾過,也有先在人身上淺淺地插滿釘子,然後用巨大的圓石碾過。羅馬競技場里,這種死刑是一個表演項目。古希臘、古羅馬的另一種碾刑是用兩個沉重的木質圓盤,將犯人夾在中間,有時木質圓盤的內側還裝有釘子,然後由牲口拖著轉動,這是碾刑與碎身刑的一種結合。前文說到的用大象行刑,也可以算是碾刑。碾刑後來在歐洲發展出一種「夾棍刑」,利用杠桿原理將人夾碎。直到19世紀末,法國還在使用這種刑罰。另一種發展出來的夾棍則直接夾碎犯人的腦袋。
此類碾刑在中國也有,但是不多,一般都是私刑,而不是法律規定的刑罰。中國常見的碾刑一般只是車輪碾壓之類,基本上沒有歐洲人那麼花樣百出。

十六、火刑。
火刑在中國古代也有,但遠不如歐洲那麼豐富多彩。當然,在人類最早的法律文書《漢謨拉比法典》中,就將火刑列為三大刑罰之一。因此,火刑不一定是歐洲人發明的。在古代印度,火刑也很盛行。歐洲則在古希臘時代就有火刑,從此以後,歐洲人在火刑上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尤其到了中世紀,火刑手段更是蔚為壯觀,甚至對火刑使用的燒火材料和柴堆的放置都有細致的規定。
十七、烤刑與炙刑。
烤刑和炙刑都是使用小火,這一點與火刑不同。火刑只是用柴草等燃燒物,而烤刑和炙刑還會用不同的金屬器具。中國古代的「炮烙」就屬於此類。但是,中國古代的烤刑和炙刑同樣不如歐洲豐富和悠久。
古希臘有專門用於燒烤犯人的銅床;古羅馬則用特製的鐵架;這種鐵架後來也被中世紀採用;中世紀還將犯人懸掛在火堆上放慢慢燒烤,或者將人插在鐵釺上燒烤;也有將犯人扔進事先煮沸的開水或油脂中;有一個熱愛藝術暴君,將5名犯人放在一個大理石盆中,然後倒入溶化的錫水和鉛水,冷卻後做成了雕塑;中世紀的歐洲,油鍋普遍使用,犯人在油水混合的大鍋里,被小火慢慢煮熟;西班牙還有專門的烤爐。
烤刑和炙刑在其他亞洲國家也很多,中國除了在商代有著名的「炮烙」外,烹煮之類的刑罰在漢朝以後就沒有了
十八、鋸刑。
鋸刑與肢解有點類似,區別主要在於工具。這種刑罰最早出現於地中海周圍,後來傳到了希臘、羅馬。《聖經》就有鋸刑的記載。
鋸刑有從兩腿之間鋸開的,也有攔腰鋸開的。鋸刑的工具除了用金屬的鋸子,還有用粗繩的。18世紀末,鋸刑在法國和西班牙還存在。納粹也使用過這種方式。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則沒見到這種刑罰的記載。

十九、箭刑。
這種刑罰比較簡單,用弓箭射死。在中國和世界各地都有。

二十、貫穿刑。
就是用長形利器貫穿人體。嚴格來說,箭刑也算貫穿刑,但是貫穿刑更多樣。
最早的貫穿刑出現於地中海東岸,迦太基人在一個大木桶內部釘上釘子,將犯人放入木桶,然後滾動木桶。希臘、羅馬人的貫穿刑用標槍較多。有的貫穿刑是將犯人用長形利器穿透後,陳列在柱子上,有時一個柱子上可以固定好幾個被穿透的犯人。還有一種是細長的圓筒,內部剛夠一個人站立,圓筒可以開合,犯人被關進去後,圓筒外面的長釘便釘入其中。此類貫穿刑在19世紀中期依然被歐洲國家採用。對照中國來說,也有類似的刑罰,例如秦朝有在犯人頭顱上鑿洞的方法,但秦朝以後就不見記載。從造成死亡的速度上說,秦朝的貫穿刑犯人死得較快,痛苦較少,比歐洲的貫穿刑顯得「仁慈」一點

二十一、毒葯
毒葯這種方式也產生於地中海地區,古希臘著名思想家蘇格拉底就死於這種刑罰。這種致死方式後來也被人經常使用,但大多都是司法外的致死手段。中國古代也有使用毒葯的,但沒有成為正式的法律。

二十二、吊刑。
吊刑在中世紀時產生於義大利,後來推廣到歐洲。吊刑一般的方式是將犯人的雙手反剪在背後,用繩子捆住犯人手腕,再吊升到桿子或架子上,然後突然松開繩子,讓犯人自由降落。但是,這種降落並不落地,而是突然停在半空。這種刑罰經常使犯人手臂脫臼。在執行這種刑罰時,有時候還在犯人的腳腕綁上重物,它會導致犯人大腿脫臼。如果懸掛重物很重,還會導致犯人腹部開裂。18世紀晚期瑞典有一起於吊刑有關的案件。法官無法判定兩名嫌疑人究竟誰是強奸犯,便讓兩個犯人擲骰子,點數小的被判死刑,點數大的被判吊刑,結果被判吊刑的人沒死。吊刑會根據犯人罪行的輕重調節腳腕懸掛物的重量,因此,有40%的吊刑受刑者能夠活命。
這種刑罰在18世紀時,短暫地出現在中國,是西方人帶來的。

二十三、鞭刑。
鞭刑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尤其在地中海沿岸更加普遍,後來傳遍歐洲。鞭刑可輕可重,但也經常用來執行死刑。古羅馬致死的鞭刑往往在鞭子上捆綁鉛球或骨頭。英國人酷愛鞭刑,將犯人鞭打得皮開肉綻後,還會把犯人浸泡在海水或醋里。歐洲各國的鞭刑差別在於鞭子,有的鞭子是中空的,裡面灌上鉛;有的在鞭梢掛上重物;有的在鞭子上裝有尖刺;有的是金屬鏈條的鞭子;有的在鞭梢上裝有蛛網般的刺狀物等。歐洲大約在19世紀中期廢除了鞭刑。但是鞭刑從死刑手段的名單中被剔除後,並沒有從懲罰手段名單里剔除。美國在20世紀初期仍然採用鞭刑。鞭刑作為懲罰手段在英國一直保持到20世紀70年代。現在新加坡依然採用的鞭刑,也是英國殖民地時期留下的產物。
中國在南北朝時期有過短暫的鞭刑歷史,隋朝也有過。其他朝代很少使用鞭刑。

二十四、棒刑。
棒刑也不完全都是用於死刑。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都有棒刑。後來的歐洲國家中,英國使用棒刑時間較短,法國則經常使用,直到19世紀,棒刑在法國還是致死手段。棒刑在歐洲有時候會使用狼牙棒。
棒刑在中國也叫杖刑,但使用的大都是簡單的棍子。這種刑罰在中國使用時間較長。最早的記載出現於秦朝,一直延續到清朝。但是,杖刑在各個朝代不一定都是用來執行死刑的,大多數情況下,只是暴打一頓屁股。

二十五、車輪刑。
車輪刑誕生於古羅馬晚期,是肢解刑的一個變種。它將犯人綁在車輪上,用旋轉和拉扯的方式導致身體肢解。這種刑罰直到19世紀中葉才被英國和德國最後取締。這種殘酷的刑罰在歐洲是眾人圍觀的典型之一,因為它可以將平放的車輪固定在高高的柱子上或檯子上。17世紀的一個記載顯示,歐洲的車輪刑行刑對象最小的還不滿周歲。這種刑罰在中國沒有記載。

二十六、磔刑。
磔刑也是肢解刑的一種,但是,磔刑使用的是自然力,肢解使用的是人力。嚴格來說,中國古代的五馬分屍、車裂也可以算作磔刑。這種刑罰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古希臘、古羅馬的磔刑有時候會採用樹,將兩棵樹彎曲到合攏的狀態,先固定住,然後將犯人的手腳分別綁在兩棵樹上,再松開兩棵樹的繩子,樹干自行彈開的力量造成犯人身體的肢解。磔刑在中世紀被歐洲很多國家採用,使用的工具大多是馬匹。法國17世紀有一個記載,7000多人圍觀了一起磔刑,之後,民眾搶奪死者的肉塊和內臟,分而食之。歐洲直到18世紀才取消了這一刑罰。中國在宋朝以後便不再採用磔刑。

二十七、扼殺。
扼殺也就是勒死。與絞刑不同,扼殺使用的是外力,絞刑使用的是犯人自身的重力。扼殺在亞洲和歐洲很多地方都存在。在歐洲的某些國家,扼殺發展成絞殺。犯人坐在特殊的高背椅子上,脖子套在一根鐵鏈里,鐵鏈在犯人的後脖處由螺絲連接,擰幾圈螺絲犯人的喉結就被切斷,然後椅背上的一個突出物會擊碎犯人的小腦。這種刑罰在歐洲一直存在到20世紀70年代。扼殺在中國也長期存在,但不是死刑的合法手段,而且中國沒有歐洲人那麼費盡心思的絞殺方式。

二十八、絞刑。
絞刑是最常見的死刑刑罰之一,見於世界各國和各個歷史時期,在許多國家至今絞刑依然是合法的。在各種死刑中,絞刑最簡單,一根繩子,一個活結。在歐洲,絞刑一般是對平民採用的刑罰,對於貴族則採用斬首。有些地方的絞刑,犯人是全身裝在袋子里的,還有是戴頭套的。在歐洲,處死孩子最多使用的就是絞刑。對於13歲以下的孩子,絞刑的繩索不套在脖子上,而是套在腋下。英國是絞死孩子最多的國家,1833年,英國最後一個被絞死的孩子只有9歲,因為他偷了墨水。當然,英國的法律也規定,7歲以上的孩子才可判處絞刑。英國的這個傳統,目前被美國繼承,美國法律現在依然可以對少年執行死刑。
英國19世紀末期,絞刑執行後,大多都要解剖屍體,多次發生被「絞死者」又活過來的事情。甚至還發生過一件事,死去活來的犯人在原本要解剖他的法醫的幫助下逃跑了。20世紀中期,倫敦皇家外科學院的保管員證實,在36起絞刑屍體的解剖中,有6人在死刑後,心臟仍然跳了7個小時,另外還有兩人跳了5個小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1942年,英國法律規定,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必須重新再吊一個小時。而奧地利對此的預防措施是,絞刑必須吊足3小時。英國執行絞刑的劊子手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劊子手。
絞刑一般都是將繩子套在脖子上,但是,也有用鉤子的;古羅馬人還有吊頭發,或者吊生殖器的;此種絞刑在中世紀的歐洲也很多;還有吊肋骨的;還有倒著吊腳的。
中國古代的絞刑也長期存在,但都是吊脖子,很少有像歐洲人那樣玩出無數花樣的。

二十九、擊石。
就是用石頭將人打死,這可能是最古老的刑罰之一。在《聖經》形成以前就在地中海、中東地區出現。古希臘和古羅馬都用這種刑罰處置特殊的犯罪,例如通姦,這點比較類似伊斯蘭世界。歐洲中世紀也採用這一刑罰。這一刑罰的特點在於,它不需要專門的劊子手,把犯人綁在廣場之類的地方,很多群眾亂扔石頭,最終將人打死。這是歐洲殺人活動集體狂歡的最好例證,每個人都滿足了嗜血、殺人的慾望。歐洲16世紀以後,這種刑罰不再多見。至今還有少數國家依然採用這種方式。
中國從未有過這種刑罰。牽強一點的話,在死刑犯押赴刑場的路上,會有群眾向犯人扔垃圾之類的東西,但決不是致死的手段,最終還是要靠劊子手。

三十、溺刑。
溺刑就是淹死。這種刑罰在很多國家都有。地中海地區很早就採用這種刑罰。古羅馬的溺刑經常在犯人身上綁上重物,或將犯人裝在袋子里,扔進水中;法國和德國經常將犯人溺死在沼澤之中;歐洲中世紀在處死一些傳染病患者時,也使用這種方法。某些歐洲國家直到20世紀依然採用溺刑。
溺刑在歐洲有一個變種叫做水刑,就是給犯人大量灌水,有時候是臟水、醋或酒,同時阻止犯人排尿,最終犯人被滿肚子的水撐脹而死。還有一種水刑是將犯人放在冰水中凍死。
中國古代的溺刑在南北朝以後就不再採用,水刑則沒有。

三十一、斬首。
斬首刑像絞刑一樣,長期普遍地存在於世界各地。這兩種刑罰在中國與西方最大的不同是,適用對象正好相反。在中國,斬首多用於平民,絞刑多用於達官顯貴,因為中國人不喜歡死無完屍。而英國的貴族認為,不死在刀劍下是可恥的,其尚武好鬥在死刑上都得以表現。
中國的劊子手在執行斬首的時候,要求一刀了斷,否則劊子手就顯得很不職業。用受刑人的話說,是給一個痛快,用現代的話說,是減少犯人的痛苦。而在西方經常看到十幾刀、二三十刀的現象;還有腦袋沒砍掉,繼續活了三天的例子。因此,在歐洲就有給劊子手小費的現象。也許正式這個原因,歐洲後來用斷頭機、斷頭台代替了劊子手。
據說最早的斷頭台出現於古代波斯。歐洲最早的「斷頭台」是用來宰殺動物的。用於人類死刑的斷頭台在歐洲經歷了很多種變化,每一次都在技術上做出改進。斷頭台在不同時期有很多種稱呼,例如國民剃刀、氣窗、老虎窗、自行車、切紙機等。
近代常見的斷頭台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由兩名法國博士設計的,其設計理念是體現人人平等和人道主義。法國第一個斷頭台的製造預算是5萬多兩白銀,最後花了8千多兩白銀就製造完成了。為了搶奪製造斷頭他的生意,不同的製造商爭相壓低報價。此後,斷頭台技術在法國還得到多次改進。這種機械裝置在法國使用了200年,到1981年正式廢棄,一共斬下將近1萬個人頭,平均每周一個。有意思的是,斷頭台在法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從未指名道姓地寫入法典。這種現象也出現在劊子手身上。劊子手雖然是國家雇員,但不是公務員,也不出現在政府的工資單上。挺要面子的。

斷頭台也被少數其它國家接受。中國沒有斷頭台。

三十二、槍刑。
火槍出現之後,這種死刑在歐洲就開始出現了。有人認為它是古代「箭刑」的延伸。由於最初的火槍比較昂貴,因此早期的槍刑只適用於有身份的特殊人,其中包括士兵。由於早期的子彈質量較差,因此不得不採取很多人、很多條槍同時行刑。記載中歐洲最多的一次,是50個人的行刑隊,兩次齊射,共100發子彈擊斃一個犯人。後來,有人指出花費子彈太貴了,歐洲古老的死刑方式又得以恢復。
槍刑是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採用的死刑方法,有的國家除了槍刑之外,還同時保留其它方法。
從槍刑發展出來的,還有炮刑,俄國、法國、阿富汗、美國都有過;在歐洲還有炸葯刑,將火葯填入犯人體內,如肛門和陰道,然後引爆;歐洲還有汽油刑,讓犯人喝下大量汽油,通過嘴巴將導火索伸到犯人胃裡,點燃後導致犯人身體爆炸。歐洲人是不是很會琢磨殺人方法。

三十三、毒氣。
現代化學技術提供的殺人手段。希特勒的納粹曾經大規模地使用。當今世界只有美國還使用。

三十四、電刑。
新科技出現後,很快就會運用到死刑上,電刑就是其中一例。
大發明家愛迪生始終認為應該給居民提供直流電。為了貶低交流電的競爭對手,愛迪生推動發明了交流電的電刑椅,目的是證明交流電可以導致人死亡。滑稽的是,愛迪生本人還主張廢除死刑。雖然愛迪生最終沒能擊敗交流電的競爭對手,但是,電刑被美國法律接受了。經過多次利用犯人的實驗,愛迪生等人最終將電壓定為1780伏。第一個被電刑處死的是一名女子。以後經過不斷的實驗和調整,現在美國電刑的技術標准為1900伏,7.5安培,但也有到2500伏電壓的。

三十五、注射刑。
機械的進步帶來了斷頭台;電力的發明帶來了電刑;化學帶來的毒氣刑;醫學和化學的結合又帶來注射刑,號稱是最溫和的死刑。這種死刑方式最早產生於美國,現在也被其它一些國家接受,包括中國。
美國是現在世界上死刑方式最多的國家,共有5種。一個現代國家有這么多合法死刑方式的,美國也是唯一一個。美國什麼事情都厲害。

Ⅷ 中國的發明有哪些

1、指南針: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

2、造紙術:蔡倫改進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3、活字印刷術: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4、火葯:火葯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類爆炸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古代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葯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葯 ,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葯兵器。

經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銃等各種火器已達到成熱的程度。火葯的發明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曾起重大作用,現代黑火葯就是由中國古代火葯發展而來的。

5、孔明燈: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閱讀全文

與分腿式吊袋抬高機械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設備工器具購置費屬於什麼費 瀏覽:917
樂山有哪些五金建材市場 瀏覽:406
息斜坡是一種什麼機械 瀏覽:167
能檢測疾病的儀器叫什麼 瀏覽:113
什麼叫彈跳力器材 瀏覽:396
實驗室防爆器材有哪些 瀏覽:957
軸承如何判斷壓緊和放鬆 瀏覽:879
吸盤和五金件是什麼 瀏覽:866
690v的絕緣檢測裝置 瀏覽:769
變速器防止自動脫檔的裝置 瀏覽:706
閥門廠工資待遇累不累 瀏覽:28
下水道閥門怎麼安 瀏覽:369
自動裝置的結構和原理圖 瀏覽:869
軸承杠桿百分表如何看加減 瀏覽:864
鑄鐵散熱器上用什麼閥門 瀏覽:33
深圳耐普羅塑料五金製品有限公司 瀏覽:923
印刷滾筒的自動清洗裝置 瀏覽:750
北京凱閥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6
剩餘電流動作脫扣保護裝置作用 瀏覽:386
軸承中間那個東西叫什麼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