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某小組用右圖裝置進行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解水能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正確;
b、試管b中的氣體是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可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正確;
c、試管a中所得氣體是氫氣.正確;
d、試管a、b中所得氣體的體積比約為2:l,質量比為1:8.錯誤.
故選d.
Ⅱ (6分)為了驗證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可以發生化學反應,某小組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長頸漏斗下端管口浸沒在液面下(液封) (2)關閉止水夾a,打開活塞b(止水夾、活塞不寫給分),向集氣瓶中加入適量的NaOH溶液燒杯中的混濁液體從導管倒吸入集氣瓶中 CO 2 + 2NaOH ="=" Na 2 CO 3 + H 2 O(3)水 (4)打開止水夾a(關閉活塞b和止水夾c),從長頸漏斗向錐形瓶中注入水至長頸漏斗下端管口浸沒在液面下,繼續加水,此時長頸漏斗中有一段水柱高於錐形瓶內液面,放置一段時間,液面不變化。說明氣密性良好。(建議同時答出取樣、操作、現象和結論;結論必須為氣密性良好)
Ⅲ 某研究小組用下圖裝置進行SO2 與FeCl3溶液反應的相關實驗(夾持裝置已略去).(1)在配製氯化鐵溶液時,
(1)配製氯化鐵溶液時,需先把氯化鐵晶體溶解在濃鹽酸中,再加水稀釋,這樣操作的目的是抑制鐵離子水解,操作中需要用葯匙取固體在燒杯中進行溶解,用利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不需要的儀器有c、e, 故答案為:濃鹽酸;抑制氯化鐵水解;c、e; (2)通入足量SO2時C中發生二氧化硫與氯化鐵的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則觀察到溶液由棕黃色變為淺綠色,故答案為:溶液由棕黃色變為淺綠色; (3)①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硫酸根離子、亞鐵離子,離子反應為2Fe3++SO2+2H2O=SO42-+4H++2Fe2+,故答案為:2Fe3++SO2+2H2O=SO42-+4H++2Fe2+; ②檢驗有Fe2+生成的實驗方法為取C中反應後的溶液,向其中滴入KSCN溶液,不變紅,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變紅, 故答案為:取C中反應後的溶液,向其中滴入KSCN溶液,不變紅,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變紅; ③該小組同學向C試管反應後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硝酸具有強氧化性,則硝酸可以將溶解的SO2氧化為H2SO4,干擾試驗,故做法不合理, 故答案為:不合理;硝酸可以將溶解的SO2氧化為H2SO4,干擾試驗; (4)因尾氣易溶於NaOH溶液,則倒置漏斗的作用為防止NaOH溶液倒吸,故答案為:使氣體充分吸收,防止溶液倒吸; (5)驗證SO2具有還原性,可與高錳酸鉀或碘水發生氧化還原反應,S元素的化合價升高,而與濃硫酸、NaCl不反應,故答案為:b、c.
Ⅳ 為驗證鹵素單質氧化性的相對較弱,某小組用下圖裝置進行實驗(夾持儀器已略去,氣密性已檢驗)。實驗過程
(1)  (1分) (2)澱粉KI試紙變藍(1分)(3)Cl 2 +2Br - =Br 2 +2Cl - (1分) (4)打開活塞b,將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關閉活塞b,(取下D震盪) (2分) 靜置後CCl 4 層溶液(或下層溶液,1分)變為紫紅色。(1分)本小題共4分 (5)確認C的黃色溶液中無Cl 2 ,(1分)排除Cl 2 對溴置換碘實驗的干擾。(2分)
Ⅳ 為驗證鹵素單質氧化性的相對強弱,某小組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試驗(夾持儀器已略去,氣密性已檢驗)。 試驗
1. 2KMnO4+16HCl(濃)==2KCl+2MnCl2+5Cl2(↑)+8H2O 黃綠色氣體當然是氯氣,電子式 略 ,氯氣是攜帶水蒸氣的,濾紙濕的才會反應。 2. 2KI+Cl2==2KCl+I2 這是氧化還原反應,失電子被氧化,試紙變藍。 3. Cl2+2Br-==2Cl-+Br2 4. 打開活塞b,將溶液滴入試管D,Br2+2KI==2KBr+I2,四氯化碳層變紫色,碘的顏色。 5. 見題目,這里不能說明C中無氯氣,只能表明溴被置換出來的較充分了,Cl元素還是可以以分子態存在於活塞b的溶液中,但非常少,從圖中可以看出玻璃管插入活塞b漏斗中液面淺,插入試管B中液面以下較深,結合物理知識,試管B中的反應前驅較小,試驗現象B中的溶液變成棕色,那麼可以推斷,右側的活塞b漏斗內反應更充分,可以說溶液顏色更加的棕色了,溶液中的Br2分子越多,相對來說Cl2分子的影響就小了,進行步驟Ⅳ………時,忽略Cl2分子的影響。
Ⅵ 為驗證鹵素單質氧化性的相對強弱,某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夾持儀器已略
(1)因KMnO 4 與濃HCl反應可以用來制Cl 2 ,其電子式為: 在該反應中濃鹽酸表現了酸性和還原性. 故答案為: ;還原;酸 (2)因Cl 2 的氧化性大於I 2 的氧化性,根據氧化劑的氧化性大於氧化產物的氧化性,可發生:Cl 2 +2I - =I 2 +2Cl - ,I 2 能使澱粉變藍; 故答案為:澱粉KI試紙變藍; (3)因Cl 2 的氧化性大於Br 2 的氧化性,根據氧化劑的氧化性大於氧化產物的氧化性,可發生:Cl 2 +2Br - =Br 2 +2Cl - , 故答案為:Cl 2 +2Br - =Br 2 +2Cl - ; (4)因Cl 2 的氧化性大於I 2 的氧化性,根據氧化劑的氧化性大於氧化產物的氧化性,要發生:Cl 2 +2I - =I 2 +2Cl - ,同時檢驗產物碘的存在; 故答案為:打開活塞b,將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關閉活塞b,取下D震盪,靜置後CCl 4 層溶液變為紫(或紫紅)色; (5)為驗證溴的氧化性強於碘,實驗時應避免氯氣的干擾,當B中溶液由黃色變為棕紅色時,說明有大量的溴生成,此時應關閉活塞a,否則氯氣過量,影響實驗結論, 故答案為:確認C的黃色溶液中無Cl 2 ,排除Cl 2 對溴置換碘實驗的干擾; (6)因同一主族元素,從上到下,電子層數依次增多,原子半徑逐漸增大,元素的金屬性逐漸增強,得電子能力逐漸減弱; 故答案為:電子層數依次增多,原子半徑逐漸增大.
Ⅶ 證明鹵族元素的非金屬性強弱,某小組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夾持儀器已略去,氣密性已檢查)。 實驗過程
(1) KI澱粉試紙變藍 (2)Cl 2 +2Br - =Br 2 +2Cl - (3)打開活塞b,將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關閉活塞b,取下D振盪。靜止後CCl 4 層溶液變為紫紅色 (4)確認C的黃色溶液中無Cl 2 ,排除Cl 2 對溴置換碘實驗的干擾 (5)增大,減弱
Ⅷ 某課外活動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電解液足量).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圖1中,若開始實驗
A.圖1中,若開始實驗時開關K與a連接,為原電池,則B極鐵易失電子為負極,負極上鐵失電子生成亞鐵離子,電極反應為Fe-2e-=Fe2+,故A錯誤; B.圖1中,若開始實驗時開關K與b連接,為電解池,陽極上氯離子放電、陰極上氫離子放電,所以相當於析出HCl氣體,根據「析出什麼加入什麼」的原則知,需要通入HCl氣體使溶液恢復原狀,故B正確; C.圖2中,若開始實驗時開關K與a連接,為原電池,Fe作負極、Ag作正極,負極反應為Fe-2e-=Fe2+、正極反應為2Ag++2e-=2Ag,溶質由硝酸銀轉化為硝酸亞鐵,溶質的質量減少,所以溶液的質量分數降低,故C正確; D.圖2中,若開始實驗時開關K與b連接,為電鍍池,A電極銀失電子數等於B電極得電子數,即A電極溶解銀的質量等於B電極析出銀的質量,故D正確; 故選A.
Ⅸ 某實驗小組用如圖裝置進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實驗.(1)實驗過程中銅網出現紅色和黑色交替的現象,請寫出相
(1)銅絲變黑是因為發生反應:2Cu+O2 2CuO,後來變紅是因為發生反應:CH 3CH 2OH+CuO CH 3CHO+Cu+H 2O,該反應是乙醇的催化氧化,銅在反應中做催化劑; 熄滅酒精燈,反應仍能繼續進行,說明該反應時一個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2Cu+O 22CuO、CH 3CH 2OH+CuO CH 3CHO+Cu+H 2O;放熱; (2)根據反應流程可知:在甲處用熱水浴加熱使乙醇揮發與空氣中的氧氣混合,有利於下一步反應;乙處作用為冷水浴,降低溫度,使生成的乙醛冷凝成為液體,沉在試管的底部, 故答案為:加熱;冷卻; (3)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中的物質:乙醇、乙醛和水的沸點高低不同,在試管a中能收集這些不同的物質,空氣的成分主要是氮氣和氧氣,氧氣參加反應後剩餘的主要是氮氣, 故答案為:乙醛、乙醇、水;氮氣; (4)乙醛能被進一步氧化成乙酸,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試紙顯紅色,所以若試管a中收集到的液體用紫色石蕊試紙檢驗,試紙顯紅色,說明液體中含有乙酸;四個選擇中,只有「c.碳酸氫鈉」可以和乙酸反應,生成乙酸鈉、水和二氧化碳,所以c正確;將兩種互溶物質分離,通常採用蒸餾法, 故答案為:乙酸;c;蒸餾.
Ⅹ 某課外活動小組同學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試回答下列問題:(1)若開始時開關K與a連接,則A極的電極反應式
(1)開始時開關K與a連接,組成了原電池,鐵為負極,A為正極,A極氫離子得到電子,A的電極反應為:2H++2e-═H2↑, 故答案為:2H++2e-═H2↑; (2)開關K與b連接,裝置為電解池,鐵為陰極,發生還原反應,氫離子得到電子生成氫氣,即B電極反應為2H++2e-=H2↑;電解飽和食鹽水生成氫氧化鈉、氫氣和氯氣,電解總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Cl-+2H2O 電解 | .
與某小組用下圖裝置進行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實驗裝置的安裝
發布:2025-09-23 11:56:17
瀏覽:10
摩擦軸承怎麼分
發布:2025-09-23 11:55:32
瀏覽:95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