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牛樂樂的來歷。
2006年9月6日晚。象徵著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八達嶺長城腳下燈火輝煌。夜幕降臨時分,北京進入了2008年殘奧會倒計時2周年。在這個重要時刻舉行的紀念活動中,第13屆夏季殘疾人奧運會吉祥物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
20點2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用手觸動發布裝置上的開關,5道絢麗的焰火劃過晴朗的夜空,現場的大屏幕上勾勒出吉祥物輪廓,一頭憨態可掬的小牛形象被定格在大屏幕上。同時,2個2米多高的充氣吉祥物卡通人從大屏幕後走上舞台——這就是人們期盼已久的第13屆夏季殘疾人奧運會吉祥物福牛樂樂。它的誕生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
期盼——
正如期待第29屆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誕生一樣,人們再次期待著北京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對殘疾人奧運會的感情和理解,期待著殘疾人奧運會的理念在東方古國延續。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一隻叫做瓦爾迪的小狗作為吉祥物首次出現在奧運會上。此後,吉祥物成為多屆奧運會的核心形象之一,是傳達奧林匹克精神和奧運會理念的重要載體。2000年,鬣蜴里茲開始了吉祥物作為殘奧會形象大使的歷程。從悉尼到都靈,殘奧會吉祥物無不表現出殘疾人奧運會的理念。
近幾屆殘疾人奧運會吉祥物的設計大多以主辦國家當地珍稀動物為原型。其中,2006年都靈冬季殘疾人奧運會吉祥物冰精靈阿斯特的雪花形象可算例外。這些吉祥物帶有極強的地域色彩,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通過自身的展示,向全世界傳達殘疾人運動員自強不息、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悉尼殘奧會吉祥物里茲就是其中的代表。以動物作為原型進行吉祥物設計已逐漸成為殘奧會吉祥物設計的趨勢。
北京殘奧會吉祥物的設計是否也將延續這一趨勢?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如何體現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這次的選擇和設計是否能像「福娃」一樣再度感動世界?2005年11月11日,「福娃」面世後,北京奧組委隨即緊鑼密鼓地展開了殘奧會吉祥物的評審修改工作。
選擇——
北京殘奧會吉祥物是選擇以虛擬形象為藍本還是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是以動物為藍本還是像都靈一樣給類似雪花的物體賦予生命?吉祥物評審委員會面臨著選擇。
殘奧會吉祥物設計的徵集工作開始於2004年8月5日,與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設計徵集同步。2004年12月1日17時30分,徵集活動截稿。在此期間,負責徵集工作的北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成了最繁忙的地方,咨詢電話、郵寄信件、電子郵件不斷從世界各地湧向這里。在近4個月的時間里,北京奧組委共收到有效作品87件。
2005年11月11日,孕育「福娃」的艱苦工作完成,殘奧會吉祥物的評審修改工作被提上了日程。同年12月30日,87件作品被呈現在由專家、學者、殘疾人藝術家、殘疾人代表等各方人士組成的評委會面前。這些作品中既有以動物為藍本創作的形象,也有以中國神話中的神獸或人物為原型的設計。經過評審,美猴王、哪吒兩個神話人物形象和白鰭豚三件作品引起了評委們的注意。
評委會初次確定的這三個形象,基本確定了殘奧會吉祥物創作修改的方向,然而,最終究竟是神話人物戰勝珍稀動物,還是珍稀動物更受寵愛,或者二者都無法滿足設計要求?所有這些答案都將隨著修改工作的進行而浮出水面。
難題——
隨著三件作品的確定,專家修改工作也緊鑼密鼓地展開。然而意想不到的難題卻將另一個形象推到桌面。
電視劇《西遊記》和動畫片《大鬧天宮》讓美猴王的形象深受中國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喜愛,而哪吒的故事也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可以說,在認識度和中國文化的代表性上,這兩個形象「代言」北京殘奧會都有著極大優勢。而白鰭豚以其瀕危物種的身份和精靈可愛的形態也為自己贏得了不少支持。然而,隨著修改工作的深入,這三個形象都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首先加入修改工作的是「福娃」的主要設計修改者,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先生。之後,韓先生將修改創作工作委託給了參與「福娃」設計修改工作的另一位主創人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吳冠英先生繼續進行修改工作。
隨著修改工作和評審工作的不斷深入,哪吒因為形象上的原因需要不斷地完善和修改,而另一形象美猴王卻因為形象、精神內涵上等綜合原因早早地退出了「角逐」。評委會發現,由於中國民間存在的美猴王形象不計其數,設計上很難有大的突破;而且美猴王是一個極具個性,具有一定反叛性格的形象,這與北京殘奧會所提出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以及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主創人員2006年5月份提交的創作方案中,美猴王的形象被另一種動物——牛所取代。
在此次提交的方案中,哪吒和白鰭豚得以保留,但都作了很大修改,但是這兩個得以保留的方案也在最終的角逐中輸給了新加入的牛。專家組對這一輪的修改方案進行討論時發現,雖然經過修改,「哪吒」在造型上有了很大改進,但典型性不夠,而且國外對這位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了解不多,缺乏代表性,其性格中少許的叛逆性也促使其退出了競爭。而白鰭豚雖然是我國「國寶級」的瀕危野生動物,既具有代表性,同時也在推動動物保護方面具有現實意義,但由於白鰭豚及類似的形象近年來多次被一些重要的運動會和節日作為吉祥物使用過。因此,以白鰭豚為吉祥物很難與這些已經存在並注冊的吉祥物形象進行區分,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會遇到很多困難。
此時,所有參與評審的專家、代表便將目光投向了在87件應征作品中都沒有出現過的牛身上。
優勢——
牛的入選僅僅是專家組在前三個形象不好修改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嗎?如果不是,它又具有哪些優勢呢?
修改工作開始之後,主創人員遇到了這樣那樣的難題,而評審委員會此時也決定跳出原先三件作品的局限,尋找另外的創作方向。經過眾多評委、專家和殘疾人藝術家們的反復論證和實踐,評委會決定將吳冠英今年5月提交的設計方案中出現的牛的形象作為創作修改方向。
剛開始呈現在評委會眼前的小牛並不活潑可愛,甚至還有點死板。然而,牛身上所具有的與殘奧會理念不謀而合的特質很快贏得了大家的喜愛。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殘奧會吉祥物評委王濤回憶第一次看到這個形象時說:「牛本不在最初三個方案中,但當這個形象第一次出現在我眼前時,我覺得終於看到了可以體現殘奧會精神的代表形象。」
眾所周知,從2000年悉尼殘奧會開始,歷屆殘奧會的吉祥物幾乎都選擇了當地最有特色的動物作為吉祥物創作原型,一隻普普通通、司空見慣的小牛何以在中國的土地上「擊敗」那麼多「選手」脫穎而出呢?評審組在反復討論後認為,牛這種我們身邊最為常見的動物恰巧能反映出殘疾人是我們共同大家庭里平等、普通的一員。牛大眾化的形象更契合殘疾人的現狀,也反映他們要融入社會的願望。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牛的形象最能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和北京殘奧會的理念。
牛的形象創作靈感來自古老的農耕文明,作為人類最古老的朋友,牛,扎扎實實、勤勤懇懇、堅韌不拔、永不言敗。牛的良好形象蘊含著殘疾人運動員自強不息和頑強拼搏的精神,與殘奧會運動員奮發向上的品格以及北京殘奧會「超越、融合、共享」 的理念相契合。
牛,朴實、樂觀、勤奮,體現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奧林匹克運動會提倡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哲學,殘奧會更倡導身體有障礙的人們和健全人一樣,享有在賽場上比賽的權利,並將這種精神延續到生活當中,做生活的強者,為社會的進步增添力量。
牛是與人類最親近的動物之一,它友好、忠厚、富有親和力。在世界文明的長河中,田園牧歌是人們對和諧生活的嚮往與禮贊,牛的形象廣泛出現在文學藝術作品描繪的自然、舒緩、詩意的田園生活中,體現出人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憧憬與希望,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反映出北京奧運會「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理念。另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牛還有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和平安、祥和之意。
牛的形象在國際上具有廣泛認同性,牛是人類最早表現的動物,如法國拉斯科壁畫和西班牙阿爾塔米拉山澗岩畫中都有牛的形象。牛的形象正面,在國際上已得到廣泛認同。選擇人類最熟識的動物形象作為殘奧會吉祥物,有別於選取珍稀動物的傳統思路,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精神層面上與殘奧會理念的高度契合使牛這個形象贏得了不少贊譽。然而如何將這個形象完美地表現出來?評審組和專家們此後又經過了無數個日夜的論證和修改。
誕生——
牛與殘奧會理念的契合讓評委會的專家和主創人員為之振奮。將這種契合更加完美地表現出來又成了專家們接下來的工作。8月,一隻可愛的小牛「誕生」,他的名字叫「福牛樂樂」。
2006年6月30日,以牛為原型的設計方案在北京奧組委第68次執委會上審議並原則通過。這一形象的創作修改工作也繼續展開。殘奧會吉祥物的設計思路與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相同,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怎樣展現中國特色與現代感的融合,成為創作初期的討論焦點。為了突出中國特色,最初的設計方案吸收了剪紙、年畫、版畫、木刻等民間美術表現形式,但設計出來的小牛民族性有餘,世界性卻不足。
讓原本有些死板的設計變得活潑可愛並賦予它精神內涵,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在具體的修改過程中,有許多細節問題需要解決——小牛的眼睛是長一些還是短一些,小牛的鼻孔怎麼翻,要不要有下巴?這些細節都關繫到小牛的設計是否簡潔、具有代表性,能否體現中國文化。創作修改過程凝聚著方方面面的智慧,靳尚誼、常沙娜、韓美林等著名藝術家為創作修改工作貢獻了寶貴的意見:縮小鼻孔,體現美觀;將尾巴末端設計成圓球,突出可愛;調整眼睛的高光點,體現眼神的堅毅與自信……
綜合多方意見,吳冠英調整了設計思路,決定採用中國民間的年畫、版畫表現手法,結合現代卡通造型的特點,將傳統民族風格、大眾情趣與時代氣息完美地結合起來。版畫線條和年畫色彩的巧妙運用,與殘奧會會徽的色彩系統相互呼應,使得小牛的整體造型亮麗而不失含蓄;過渡色的使用更加深了視覺的層次感,卡通畫元素的融入也增加了小牛的現代感。
在小牛的形象設計中,最具中國特色的要數頭上的「旋兒」。在吳冠英厚厚的幾本原稿畫冊中,側面、正面、跳躍、奔跑、開心、憨厚、調皮……旁邊的空白處密密麻麻地標注著修改意見。指著小牛額頭上的「旋兒」,吳冠英興致勃勃地說,這是最有中國特色的東西。「旋兒」是中國民間動物繪畫的普遍特徵,是版畫風格的表現之一,加上「旋兒」的小牛確實平添了幾分聰明和俏皮。
這樣的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版畫和年畫的技法,頭上的這個「旋兒」不僅體現了中國風格,更使小傢伙「牛勁十足」,聰明、可愛的特質表露無遺。這個「旋」還有著另外一層含義,它形似蒲公英,而蒲公英在惡劣環境中不屈不撓茁壯成長的堅毅品格,又使它在無數的文學作品中成為殘疾人的象徵。
小牛簡潔明快的設計方案還給他帶來了另外的好處,即宜於絨毛、塑料等多種材質的開發,適合體育項目造型與殘奧會紀念品的搭配組合,吉祥物紀念品可使用單一材質製作,也可以使用不同材質、結合形象特點進行組合製作。此時,這個小傢伙已經具備了讓人喜愛的特質,並為走進千家萬戶做好了准備。
有了完美的形象當然還得有一個叫得響的名字。然而小傢伙有了漂亮的外表就犯起了「牛脾氣」,給他起名字還真費了不少周折。北京奧組委為此邀請了很多殘疾人藝術家、殘疾人代表聽取他們的意見,我國的童話大王鄭淵潔以及廣告界的精英們也紛紛獻計獻策。首先,大家都認為應該用一個疊音為小牛命名,因為「福娃」的名字就是疊音,殘奧會的也用疊音,能夠更有親切感,更易被兒童和各方面接受。其次,如果只是一個簡單的疊音,而不在它前面加上定語的話,就會出現太多重名,尤其是與一些兒童食品、飲料和玩具的品牌名稱重名。大家一致認為就像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名字「福娃貝貝」那樣採用疊音前加定語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查重率,且容易上口。於是,「福牛樂樂」、「祥牛樂樂」、「大牛強強」等帶有吉祥含義的名字涌現出來。
在仔細推敲了大量候選名字的中英文發音和意義後,「福牛樂樂」,及其漢語拼音「Fu Niu Lele」高票當選北京2008年殘奧會吉祥物的中文和英文名字。這個名字不僅在查重率上符合標准,而且在他與「福娃」的關聯更容易體現出北京奧運會和北京殘奧會由同一個組委會籌辦,符合兩個奧運同樣精彩的要求。
贊譽——
2006年8月28日,國際殘奧委會審核批准了「福牛樂樂」成為北京2008年殘奧會吉祥物。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奧委會的形象景觀專家對其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它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和殘奧會理念,具有較強親和力,一定會被全世界人民認可和喜愛。
國際殘奧委會曾提出要求:殘奧會吉祥物的形象、名稱必須完整;與殘奧會的色彩系統必須有天然的聯系;體現與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聯系。為實現「兩個奧運 同樣精彩」的目標,在創作思路、數量和風格上,「福牛」鮮明區別於「福娃」。在中國特色和中英文名字的應用上,兩者又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福牛」與「福娃」既相得益彰,又各有特色。
歡樂——
9月6日,北京殘奧會迎來倒計時兩周年,從此,「福牛樂樂」將與五個奧運福娃一起,承載起中國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中國人民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追求。他們將一起向世界傳達「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信息,他們一起作出兩個奧運、同樣精彩的承諾,他們把激情與歡樂、健康與智慧、好運與繁榮帶往世界各地。他們向世界發出邀請——北京歡迎你共享奧運歡樂。(黎晗、張宇)
來源: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網站
B. 當前室內綠化特點、現狀、及發展趨勢
特點:
建築物內部空間(不論是敞開的或封閉的)的綠化。室內綠化可以增加室內的自然氣氛,是室內裝飾美化的重要手段。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室內綠化都很重視,不少公共場所、私人住宅、辦公室、旅館、餐廳內部空間都布置花木。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一些城市如廣州、桂林、南寧的公共建築,開始進行室內綠化。廣州礦泉別墅、文化公園都有室內花園設施。
光照 室內綠化的首要條件是室內有充足的光照。一般利用窗的側射光或透過玻璃頂棚的直射光。但也可利用發光裝置,增加光照強度並延長光照時間。因此,室內綠化幾乎不受空間位置的限制。
溫度濕度 溫度和濕度適當,通風良好,也是保證室內綠化的重要因素。空氣調節設備一般能保持17~22℃的氣溫,40~60%的相對濕度和風速0.3米/秒以上的通風狀況。這也是保持植物正常生長的條件。
布局 室內綠化可與室外綠化相互滲透,如利用窗檯進行攀緣綠化,或擺設盆景。室內綠化的形式很多,如在博古架上擺設盆花盆景;以透空隔扇栽種攀緣植物,來分隔空間;以垂吊植物裝飾牆面或頂棚等。室內綠化,不僅種植樹木和花草,而且可以設置山石、水池、噴泉及其他園林建築小品,甚至具有園林的意境。廣州白天鵝賓館的室內綠化的主題為「故鄉水」,以水簾式流泉為主,結合亭、廊、山石、植物,成為一座立意新穎、造型優美的室內庭園(見彩圖)。
栽培形式 可在窗下設置花池花槽,直接把花木栽在無土壤基質里。這種腐殖質豐富的基質經過消毒殺菌,不會污染室內環境。基肥和追肥施用化學肥料和植物激素配製成的長效肥料,施足一次可供植物半年之需。
植物品種 室內綠化多選用熱帶亞熱帶常綠、較能耐蔭的觀葉植物,如室內光照良好,也可栽培開花植物。
現狀:
10平方米的森林或30-50平方米的綠地才能使城市達到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才有益於人類生存。我國《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暫行條例》也規定:城市綠化率,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無疑將起著十分重要的補充和促進作用。
我國人民十分崇尚自然,熱愛自然,喜歡接近自然,欣賞自然風光,和大自然共呼吸,這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植物、花卉的熱愛,也常洋溢於詩畫之中。自古以來就有踏青、修楔、登高、春遊、野營、賞花等習俗,並一直延續至今。蘇東坡曾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杜甫詩雲:「卜居必林泉,結廬錦水邊」,並常以花木寄託思鄉之情。宋洪邁《問故居》雲:「古今詩人,懷想故居,形之篇詠必以松竹梅菊為比、興。」王摩詰詩曰:「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杜公《寄題草堂》雲:「四松初移時,大抵三尺強。別來忽三載,離立如人長」等。舊時把農歷2月15日定為百花生日,或稱「花朝節」。古蜀把每年的農歷6月24定為蓮花生日,名「觀荷節」。據傳公元6世紀唐代武則天時,宮廷已能用地窯熏烘法使盆栽百花在春節齊開一堂。宮廷排宴賞花自唐代始盛,相傳武則天下詔催花,唐玄宗曾擊鼓催花,到孟蜀時也多次設宴召集百官賞花,故有「殿前排宴賞花開」之句。北京崇文門外的「花市大街」,就是在20世紀初,因集中經營花業而得名。�
要西方,古埃及畫中就有不列隊手擎種在罐里的進口稀有植物,據古希臘植物學志記載有500種以上的植物,並在當時能製造精美的植物容器,在古羅馬宮廷中,已有種在容器中的進口植物,並在雲母片作屋頂的暖房中培育玫瑰花和百合花。至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花園已很普通,英、法在17-19世紀已在暖房中培育柑桔。
許多室內培育植物的知識是在市場銷售運輸過程中獲得的,要比書本知識為早。歐洲19世紀的「冬季庭園」(玻璃房)已很普遍。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室內綠化已為各國人民所重視,引進千家萬戶。植物是大自然生態環境的主體,接近自然,接觸自然,使人們經常生活在自然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願望和需要,在當代城市環境污染日益化的情況下顯得更為迫切。因此,通過綠化室內把生活、學習、工作、休息的空間變成「綠色的空間」,是環境改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不但對社會環境的美化和生態平衡有益,而且對工作、生產也會有很大的促進。人類學家哈?愛德華強調人的空間體驗不僅是視覺而是多種感覺,並和行為有關,人和空間是相互作用的,當人們踏進室內,看到濃濃的綠意和鮮艷的花朵,聽到卵石上的流水聲,聞到陣陣的花香,在良好環境知覺刺激面前,不但感到社會的關心,還能使精力更為充沛,思路更為敏捷,使人的聰明才智更好地發揮出來,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這種看不見的環境效益,實際上和看得見的超額完成生產指標是一樣重要的。
室內綠化的作用一、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植物經過光合作用可以吸引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而人在呼吸過程中,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從而使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達到平衡,同時通過植物的葉子吸熱和水分蒸發可降低氣溫,在冬夏季可以相對調節溫度,在夏季可以起到遮陽隔熱作用,在冬季,據實驗證明,有種植陽台的毗連溫室比無種植的溫室不僅可造成富氧空間,便於人與植物的氧與二氧化碳的良性循環,而且其溫室效應更好。
此外,某些植物,如夾竹桃、梧桐、棕櫚、大葉黃楊等可吸收有害氣體,有些植物的分泌物,如松、柏、樟桉、臭椿、懸鈴木等具有殺滅細菌作用,從而能凈化空氣,減少空氣中的含菌量,同時植物又能吸附大氣中的塵埃從而使環境得以凈化。
二、組織空間、引導空間利用綠化組織室內空間、強化空間,表現在許多方面:1、分隔空間的作用以綠化分隔空間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如在兩廳室之間、廳室與走道之間以及在某些大的廳室內需要分隔成小空間的,如辦公室、餐廳、旅店大堂、展廳,此外在某些空間或場地的交界線,如室內外之間、室內地坪高差交界處等,都可用綠化進行分隔。某些有空間分隔作用的圍欄,如柱廊之間的圍欄、臨水建築的防護欄、多層圍廊的圍欄等,也均可以結合綠化加以分隔。如廣州花園酒店快餐室,就是用綠化分隔空間的一例。
對於重要的部位,如正對出入口,起到屏風作用的綠化,還須作重點處理,分隔的方式大都採用地面分隔方式,如有條件,也可採用懸垂植物由上而下進行空間分隔。
2、聯系引導空間的作用聯系室內外的方法是很多的,如通過鋪地由室外延伸到室內,或利用牆面、天棚或踏步的延伸,也都可以起到聯系的作用。但是相比之下,都沒有利用綠化更鮮明、更親切、更自然、更惹人注目和喜愛。
許多賓館常利用綠化的延伸聯系室內外空間,起到過渡和滲透作用,通過連續的綠化布置,強化室內外空間的聯系和統一。
綠化在室內的連續布置,從一個空間延伸到另一個空間,特別在空間的轉折、過渡、改變方向之處,更能發揮空產蝗整體效果。綠化布置的連續和延伸,如果有意識地強化其突出、醒目的效果,那麼,通過視線的吸引,就起到了暗示和引導作用。方法一致,作用各異,在設計時應矛以細心區別。如廣州白天鵝賓館在空間轉折處布置綠化,起到空間引導的作用。
3、突出空間的重點作用在大門入口處、樓梯進出口處、交通中心或轉折處、走道盡端等,既是交通的要害和關節點,也是空間中的起始點、轉折點、中心點、終結點等的重要視覺中心位置,是必須引起人們注意的位置,因此,常放置特別醒目的、更富有裝飾效果的、甚至名貴的植物或花卉,使起到強化空間、重點突出的作用。上海綠苑賓館總台設在二樓,在其入口處布置綠化加強入口;北京新大都飯店二層樓梯口和溫州湖濱飯店大堂酒吧,均設置綠化,突出其重點作用,和醒目的標志作用。
布置在交通中心或盡端靠牆位置的,也常成為廳室的趣味中心而加以特別裝點。這里應說明的是,位於交通路線的一切陳設,包括綠化在內,必需以不妨礙交通和緊急疏散時不致成為絆腳石,並按空間大小形狀選擇相應的植物。如放在狹窄的過道邊的植物,不宜選擇低矮、枝葉向外擴展的植物,否則,既妨礙交通又會損傷植物,因此應選擇與空間更為協調的修長的植物。
樹木花卉以其千姿百態的自然姿態、五彩繽紛的色彩、柔軟飄逸的神態、生機勃勃生命,恰巧和冷漠、刻板的金屬。玻璃製品及僵硬的建築幾何形體和線條形成強烈的對照。例如:喬木或灌木可以以其柔軟的枝葉覆蓋室內的大部分空間;蔓藤植物,以其修長的枝條,從這一牆面伸展至另一牆面,或由上而下吊垂在牆面、櫃、櫥、書架上,如一串翡翠般的綠色枝葉裝飾著,並改變了室內空間矛以一定的柔化和生氣。這是其他任何室內裝飾、陳設所不能代替的。此外,植物修剪後的人工幾何形態,以其特殊色質與建築在形式上取得協調,在質地上又起到剛柔對比的特殊效果。
四、美化環境、陶冶情操綠色植物,不論其形、色、質、味,或其枝幹、花葉、果實,所顯示出蓬勃向上、充滿生機的力量,引人奮發向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植物生長的過程,是爭取生存及與大自然搏鬥的過程,其形態是自然形成的,沒有任何掩飾和偽裝。不少生長缺水少土的山岩、牆垣之間的植物,盤根錯結,橫延縱伸,廣布深鑽,充分顯示其為生命斗爭和無限生命力,在形式上是一幅抽象的天然圖畫,在內容上是一首生命贊美之歌。它的美是一種自然美,潔凈、純正、朴實無華,即使被人工剪裁,任人截枝斬干,仍然顯示其自強不息、生命不止的頑強生命力。因此,樹樁盆景之美與其說是一種造型美,倒不如說是一種生命之美。人們從中可以得到萬般啟迪,使人更加熱愛生命,熱愛自然,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和自然共呼吸。
一定量的植物配置,使室內形成綠化空間,讓人們置身於自然環境中,享受自然風光,不論工作、學習、休息,都能心曠神怡,悠然自得。同時,不同的植物種類有不同的枝葉花果和姿色,例如一叢叢鮮紅的桃花,一簇簇碩果累累的金桔,給室內帶來喜氣洋洋,增添歡樂的節日氣氛。蒼松翠柏,給人以堅強、莊重、典雅之感。如遍置綠色植物和潔白純凈的蘭花,使室內清香四溢,風雅宜人。此外,東西方對不同植物花卉均賦予一定象徵和含義,如我國喻荷花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象徵高尚情操;喻竹為「未曾出土先有節,縱凌雲霄也虛心」,象徵高風亮節;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為「四君子」;喻牡丹為高貴,石榴也多子,萱草為忘憂等。在西方,紫羅蘭為忠實永恆;百合花為純潔;鬱金香為名譽;勿忘草為勿忘我等。
植物在四季時空變化中形成典型的四時即景:春花,夏季,秋葉,冬枝。一片柔和翠綠的林木,可以一夜間變成腥紅金黃色彩;一片布滿蒲公英的草地,一夜間可變成一片白色的海洋。時遷景換,此情此景,無法形容。因此,不少賓館設立四季廳,利用植物季節變化,可使室內改變不同情調和氣氛,使旅客也獲得時令感和常新的感覺。也可利用賞花時節,舉行各種集會,為會議增添新的氣氛,適應不同空間使用的。
室內綠化的布置方式室內綠化的布置在不同的場所,如酒店賓館的門廳、大堂、中庭、休息廳、會議室、辦公室、餐廳以及住戶的居室等,均有不同的要求,應根據不同的任務、目的和作用,採取不同的布置方式,隨著空間位置的不同,綠化的作用和地位也隨之變化,可分為:(1)處於重要地位的中心位置,如大廳中央;(2)處於較為主要的關鍵部位,如出入口處;(3)處於一般的邊角地帶,如牆邊角隅。
應根據不同部位,選好相應的植物品色。但室內綠化通常總是利用室內剩餘空間,或不影響交通的牆邊、角隅,並利用懸、吊、壁龕、壁架等方式充分利用空間,盡量少佔室內使用面積。同時,某些攀緣、藤蘿等植物又宜於垂懸以充分展現其風姿。因此,室內綠化的布置,應從平面和垂直兩方面進行考慮,使形成立體的綠色環境。
一、重點裝飾與邊角點綴把室內綠化作為主要陳設並成為視覺中心,以其形、色的特有魅力來吸引人們,是許多廳室常採用的一種布置方式,它可以布置在廳室的中央。
二、結合傢具、陳設等布置綠化室內綠化除了單獨落地布置外,還可與傢具、陳設、燈具等室內物件結合布置,相得益彰,組成有機整體。
三、組成背景、形成對比綠化的另一作用,就是通過其獨特的形、色、質,不論是綠葉或鮮花,不論是鋪地或是屏障,集中布置成片的背景。
四、垂直綠化垂直綠化通常採用天棚上懸吊方式。
五、沿窗布置綠化靠窗布置綠化,能使植物接受更多的日照,並形成室內綠色景觀。可以作成花槽或低台上置小型盆栽等方式。
這本書說得更細致《室內綠化裝飾與設計》,還有這本《室內綠化與內庭設計》你可以找來看看,你還可以網路下我愛我家,裡面有個學知識頻道,你應該也可以找到想要的東西。
C. 科學家通過植物發明了什麼
類的發明——來自動物的靈感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科學家根據火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hang)。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仿生與高科技 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魔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王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王」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製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製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於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魯班有一次被鋸齒草割破了手以後,得到靈感,發明了現在我們用的鋸子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從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根據蒲公英種子的構造發明了降落傘愛迪生看到竹子聯想到燈泡的燈絲。後來發明燈絲就是從竹子上獲得的靈感。對於構件,在截面面積相同的情況下,把材料盡可能放到遠離中和軸的位置上,是有效的截面形狀。有趣的是,在自然界許多動植物的組織中也體現了這個結論。例如:「疾風知勁草」,許多能承受狂風的植物的莖部是維管狀結構,其截面是空心的。支持人承重和運動的骨骼,其截面上密實的骨質分布在四周,而柔軟的骨髓充滿內腔。在建築結構中常被採用的空心樓板、箱形大梁、工形截面鈑梁以及折板結構、空間薄壁結構等都是根據這條結論得來的。 植物學細胞膜結構對景觀設計的啟示,以使景觀設計更合理,給人類帶來更多的享受和愉悅。車前草是一種很普通的小草,它的葉子是按螺旋形來排列的,這種排列方式,使每片葉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陽光,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建築師們依照車前草葉子的形狀,設計建造了螺旋狀排列的樓房,使每個房間都能享受到明亮、溫暖的陽光,避免了普通樓房在這方面的不足。高山上的雲杉長年累月都經受著狂風的襲擊,樹乾的底部變得又粗又大,整個樹干成了圓錐形。這種形狀使雲杉牢牢地挺立在山頂之上。人們模仿雲杉建立的廣播電視塔,即使遭到強台風的襲擊,也不會有倒塌的危險。
D. 世博會中國館
世博會主題館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內永久性主題場館——世博會是世博園區內第二座正式開工的永久性場館。
世博會演藝中心
世界氣象館
世界氣象館位於浦東世博園區內B片區國際組織02地塊,總建築面積為1230平方米,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與聯合國館為鄰。展館的主題是「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
------------------
逛完了熱門的中國館後,爭奇斗艷的世界各國展館也是不能錯過的一場視覺盛宴。由於時間緊,場館眾多,在各國展館的探營中,記者只能坐在車上走馬觀花進行外圍參觀,一路上上海世博局工作人員詳細地講解,多數場館也一一撩開了神秘的面紗。這里,記者帶你提前領略一下部分展館的特色和亮點吧。
【A區】 亞洲國家館
感受頂級先進科技魅力
日本館
一進入A區,迎面就看到一座吸引人的建築。「這是日本的紫蠶島,是一座會呼吸的展館。」隨著介紹,一座有著「凹槽」和「觸角」寓意著生命體的「嘴巴、耳朵、鼻孔和手指」半圓形的紫色大穹頂呈現在記者眼前。
據悉,日本專門為此次盛會開發40多項最尖端技術,其中大部分技術為全球首創或達到世界最大規模水平。
整個日本館外部覆蓋一層帶有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白天能透過陽光,還能利用太陽能發電,讓建築物在夜晚閃閃發光。
沙特館
在中國館的右前方不遠處,有個外形獨特的「月亮船」,它就是沙特國家館,也是上海世博會上對國家館建設「最闊綽」的展館,沙特政府的投入超過10億元人民幣。這是沙特專為世博會打造的一艘契合中東地理元素並具有伊斯蘭文化特點的「月亮船」,它的規模僅次於中國館,是本次世博會的第二大展館。
「月亮船」不僅外觀壯麗,館內還配有全世界最大的IMAX3D影院,觀眾可以在空中步道上自由走動,非常值得一看。
印度館
印度館的設計靈感緣自桑奇佛塔,巨大的紅色圓頂,似乎已經表明了其獨到之處。
整個建築混搭了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耆那教、錫克教以及基督教中經常出現的建築風格,被稱為「不可能的建築」。不過不可能已經變成了現實,於是人們可以在這個充滿著肅穆氛圍的場館里,去領略一番印度的文化―――在印度館中,影片、演出、美食和特產都昭示著其國家的風土人情,而印度城市、文明千百年來的萬千變化,都將在這一場館中得以體現。
【B區】東南亞及大洋洲國家館及國際組織館
展示現代城市的優質生活
新加坡館
在B區的新加坡館,外形如同靈動的音樂盒,由四根支柱撐起,通過緩坡和樓梯的巧妙連接,音樂噴泉、視聽互動與屋頂花園等諸多特色景觀元素,形成一曲完美的協奏曲,表達出城市交響曲的主題以及新加坡獨有的韻律與節奏。
澳大利亞館
在世博園的中心地帶,工作人員指著一座紅褐色,有著柔美曲折輪廓線的場館介紹道,「這是澳大利亞館,設計師希望它能讓人們一眼就看出澳大利亞的地理風貌,比如,紅赭色的泥土、蜿蜒曲折的海岸線。」記者眼前的展館形狀果然如此。
整個展館集趣味、休閑、文化等元素於一體,適合各年齡段的參觀者遊玩。
值得稱奇的是,該館的外部採用的是特殊的耐風化鋼覆層材料,外牆的顏色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
【C區】歐洲、非洲和美洲國家館
體驗歐式的浪漫和飄逸
德國館
外觀飄逸的德國館,內部同樣飄逸流暢。「嚴思」和「燕燕」這兩位特殊虛擬的講解員,將帶領人們領略德國館的輕盈與飄逸,當穿過那一條點綴著典型都市畫面的「動感隧道」,躍入眼簾的就是「和諧都市」內布置奇妙的體驗空間。展廳內「動力之源」巨大金屬球,會隨著人群的動作及呼聲做出各種回應,參觀者可體驗一番。
英國館
如果說中國館體現的是氣勢恢宏之美,那麼英國館則可說是簡潔靈巧的經典之作,也是最讓人驚艷的展館。一座名為「創意之館」的展館面積6000平方米,主體為6層建築,6萬根纖細的透明亞克力(一種化學材料)「觸須」向外伸展,隨風搖曳,猶如一朵美麗的蒲公英。
英國館的核心部分是「種子聖殿」,參觀者在進入「聖殿」之後會發現每根亞克力桿里都含有不同種類、形態各異的種子,它象徵著英國對上海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詮釋,同時也向公眾展示了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帶來的創意和巨大潛力。
法國館
法國的浪漫聞名遐邇,在上海世博會上,漂浮於水面的法國館將浪漫演繹得更加詩情畫意:溪流沿著法式庭院流淌,小型噴泉和水上花園點綴其間,感性的設計外觀構成了一個清新涼爽的水世界。
從排隊等候區開始,參觀者就身處純正的法式庭院中。參觀路線的一側是視覺效果突出的影像牆,法國老電影的片斷和現代法國的圖像,都在闡述關於法國的城市印象。
美國館
美國館給人帶來的視覺、聽覺沖擊將是一種無以復加的強烈。據了解,該館由一支500多人組成的團隊完成,會給人帶來很多驚喜:比如,NBA籃球明星科比會在入口處蹦出來,用普通話說:「你好,歡迎參觀美國館!」比如,場館內會展示4D技術的電影,電影里下雨,場館內也會「下雨」。可以預期,沖著美國館的名頭,將有很多人排隊,為此,美國館貼心地在場館外種植了大量樹木,讓大家排隊的時候不被日頭毒曬。
加拿大館
瑞士館
非洲聯合館
長頸鹿、羚羊、特色樂器以及風情舞蹈等非洲元素,點綴在幾抹搶眼的粉紅、橘黃艷麗的色彩中,這就是非洲聯合館的外牆,這些生動強烈的場景,很快就會抓住你的眼球。
該館是上海世博會聯合館中面積最大、參展方最多的展館,共有42個非洲國家和非洲聯盟入駐非洲聯合館,它們將共同展現一個神秘刺激的非洲大陸。
【D區】 企業館
展示最新技術
上海世博會還有個非常特別的區域,就是由中國船舶館、汽車館、航空館、通訊館和民營企業館等組成的18個企業館。在「天使之眼」的汽車館里,記者看到,碩大的建築上開了一個大窗口,像一雙眼睛注視未來,「它將展示2030年汽車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改變什麼。」工作人員介紹道。
被昵稱為「魔方」的上海企業聯合館屋頂上建有2200平方米太陽能集熱屏,收集太陽能生成的95℃熱水,就能通過超低溫技術發電,為「魔方」不斷變幻提供清潔能源,這是我國自主研發、全球首創的最新技術。
【E區】 城市最佳實踐區
模擬街區感受「微縮世界生活理念」
城市最佳實踐區是此次世博會的一個亮點,它位於浦西,匯聚了50個全球優秀城市案例,因此有「世博會展中展」和「未來生活試驗場」之稱。
徜徉在由這些城市實物案例組成的模擬街區中,就是在體驗一部「穿越小說」:一會兒可以在上海石庫門老房子「滬上?生態家」里找找有編號的上海石庫門老磚頭,看看機器人女僕燒菜;一會兒就可以到德國「漢堡之家」做做客,看看漢堡人怎麼把公寓和辦公樓融為一體;再逛逛,竟然發現已身處聖城麥加米納山谷的「帳篷城」里,沙烏地阿拉伯人會告訴你如何用「帳篷城」的方法來解決「4平方公里容納300萬人」(相當於60平方米住45個人)的大難題。還有來自美洲、亞洲、非洲、大洋洲的案例,就算走馬觀花也能有不小收獲。
E. 2008年北京殘奧會的吉祥物
北京2008年殘奧會的吉祥物是福牛樂樂。 它的設計者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吳冠英,2006年8月28日,國際殘奧委會審核批准了「福牛樂樂」成為北京2008年殘奧會吉祥物。2006年9月6日,在北京2008年殘奧會開幕倒計時兩周年的日子,北京殘奧會吉祥物在北京八達嶺長城隆重發布。
北京2008年殘奧會的吉祥物福牛樂樂
福牛簡介
選福牛並取名樂樂是因為牛代表著頑強、樂觀與默默無聞的精神,同時也有祥和、風調雨順的象徵。「福牛樂樂」是中國奉獻給殘奧會和世界的友好形象大使,它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風格和文化特色,詮釋著豐富的奧林匹克精神,蘊含著殘疾人運動員自強不息和頑強拼搏的精神,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與殘奧運動員奮發向上的品格以及北京殘奧會「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完美契合。
F. 小型裝置藝術作品,配設計說明
tps://wenku..com/view/.html
它可能對你有用!
它是一個網址哦!
G. 科學家通過動植物發明的東西(具體點)
類的發明——來自動物的靈感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科學家根據火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hang)。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仿生與高科技 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魔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王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王」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製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製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於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
魯班有一次被鋸齒草割破了手以後,得到靈感,發明了現在我們用的鋸子
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從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根據蒲公英種子的構造發明了降落傘
愛迪生看到竹子聯想到燈泡的燈絲。後來發明燈絲就是從竹子上獲得的靈感。
對於構件,在截面面積相同的情況下,把材料盡可能放到遠離中和軸的位置上,是有效的截面形狀。有趣的是,在自然界許多動植物的組織中也體現了這個結論。例如:「疾風知勁草」,許多能承受狂風的植物的莖部是維管狀結構,其截面是空心的。支持人承重和運動的骨骼,其截面上密實的骨質分布在四周,而柔軟的骨髓充滿內腔。在建築結構中常被採用的空心樓板、箱形大梁、工形截面鈑梁以及折板結構、空間薄壁結構等都是根據這條結論得來的。
植物學細胞膜結構對景觀設計的啟示,以使景觀設計更合理,給人類帶來更多的享受和愉悅。
車前草是一種很普通的小草,它的葉子是按螺旋形來排列的,這種排列方式,使每片葉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陽光,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建築師們依照車前草葉子的形狀,設計建造了螺旋狀排列的樓房,使每個房間都能享受到明亮、溫暖的陽光,避免了普通樓房在這方面的不足。
高山上的雲杉長年累月都經受著狂風的襲擊,樹乾的底部變得又粗又大,整個樹干成了圓錐形。這種形狀使雲杉牢牢地挺立在山頂之上。人們模仿雲杉建立的廣播電視塔,即使遭到強台風的襲擊,也不會有倒塌的危險。
H. 大自然的啟示
動物對人類的啟示 受魚兒在水中游盪,人類學會了游泳,發明了潛艇等。
受鳥兒空中飛翔的啟示,人類發明了飛機。 ………………
蝴蝶
五彩的蝴蝶顏色粲然,如重月紋鳳蝶、褐脈金斑蝶等,尤其是螢光翼鳳蝶,其後翊在陽光下時而金黃,時而翠綠,有時還由紫變藍。科學家通過對蝴蝶色彩的研究,為軍事防禦帶來了極大的稗益。在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叢中不易被發現的道理,在軍事設施上覆蓋蝴蝶花紋般的偽裝。因此,根據同樣的原理,後來人們還生產出了迷彩服。
蜻蜓
蜻蜓通過翅膀振動可產生不同於周圍大氣的局部不穩定氣流,並利用氣流產生的渦流來使自己上升。蜻蜓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不但可向前飛行,還能向後和左右兩側飛行,其向前飛行速度可達72公里/小時。此外,蜻蜓的飛行行為簡單,僅靠兩對翅膀不停地拍打。科學家據此結構基礎研製成功了直升飛機。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常會引起劇烈振動,甚至有時會折斷機翼而引起飛機失事。蜻蜓依靠加重的翅膀在高速飛行時安然無恙,於是人們效仿蜻蜓在飛機的兩翼加上了平衡重錘,解決了因高速飛行而引起振動這個令人棘手的問題。
數。
人類的發明——來自動物的靈感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科學家根據火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hang)。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仿生與高科技 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魔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王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王」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製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製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於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
英國科學家在仿生學啟發下,正在研製一種可以靠尾鰭擺動以S形「游水」的潛艇新式潛艇的主要創新之處是使用了被稱為「象鼻致動器」的裝置。「象鼻」由一組用薄而柔軟的材料做成的軟管組成,模仿肌肉活動,推動鰭的運動。這種新式潛艇可以充當水底掃雷潛艇,用來對付最輕微的聲響或干擾便會引爆的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