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羧酸和醇的實驗裝置

羧酸和醇的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2-05-12 23:41:39

❶ 下圖為製取乙酸乙酯的實驗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 揭示實驗原理乙酸與乙醇在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加熱可

②否。醇和羧酸都失H,所以H換成D無法指示何種物質脫羥基。反應速率低,達不到回催化劑活答性溫度;溫度過高利於平衡逆向移動,酯產率降低。用分水器能夠在反應進行時很容易的把水分離出來,從而使平衡正向移動,提高乙酸乙酯的產率。酚酞。碳酸鈉層呈紅色,上層的酯層呈無色。

❷ 如何鑒別醇和羧酸

如果是籠統的說,如果碳原子數或結構相差很遠,醇和羧酸是不太好鑒別的。比如小分子的醇和大分子的羧酸,大分子的羧酸的水溶性很差的,酸性如果弱於碳酸,根本不可能產生co2也不太能用ph試紙測酸鹼性,甚至兩者的極性差別也不大。
所以你的問題是需要限制條件的。
如果是碳原子數差不多或結構差不大,水溶性的可以測ph值,羧酸ph值更小;水溶性不好,看在鹼液中的溶解性,一般羧酸成鹽後水溶性會好。也可以做薄層層析(也就是點tlc板),羧酸的極性大於醇;如果知道確定的分子量,測ms就更方便了。

❸ 某課外小組設計的實驗室製取乙酸乙酯的裝置如圖所示,A中放有濃硫酸,B中放有乙醇、無水醋酸鈉,D中放有

()酸與乙醇需濃硫酸作催化劑,該反應為可逆反應,濃硫酸吸水利於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方向移動,由於反應加入的是乙酸鈉,故濃硫酸還制乙酸的作用,故濃硫酸的作用為制乙酸、催化劑、吸水劑;
羧酸與醇發生的酯化反應中,羧酸中的羧基提供-OH,醇中的-OH提供-H,相互結合生成水,其它基團相互結合生成酯,同時該反應可逆,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3COOH+CH3CH218OHCH3CO18OC2H5+H2O;
(2)圓底燒瓶受熱不均,球形乾燥管的管口伸入液面下可能發生倒吸,球形乾燥管體積大,可以防止倒吸,同時起冷凝作用;
碳酸根水解CO32-+H2O?HCO3-+OH-,溶液呈鹼性,加入幾滴酚酞,溶液呈紅色;
碳酸鈉水解呈鹼性,乙酸乙酯不溶於飽和碳酸鈉溶液,密度比水小,溶液分層,上層無色油體液體,乙酸和碳酸鈉反應而使溶液紅色變淺;
故答案為:防止倒吸、冷凝;CO32-+H2O?HCO3-+OH-;溶液分層,上層無色油體液體,下層溶液顏色變淺;
(3)用氯化鈣除去少量乙醇,用無水硫酸鈉除去少量的水,無水硫酸鈉吸水形成硫酸鈉結晶水合物,不能選擇P2O5、鹼石灰和NaOH等固體乾燥劑,以防乙酸乙酯在酸性(P2O5遇水生成酸)或鹼性條件下水解;
故答案為:乙醇;C.

❹ 羧酸和醇的酯化反應是否一定需要用到酸性催化劑

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用,本身酸就是催化劑。羧酸和醇反應生成酯和水,水的存在會使反應不能完全(可逆)。濃硫酸是作為脫水劑的作用存在。如果不加濃硫酸,那麼可以將反應在苯溶劑中反應,反應的同時不斷移除生成的水(一種裝置)。

如果你要提高收率,那麼你最好把羧酸製成醯氯,而不是拿磷醯氯或者亞硫醯氯來反應,那樣子你得到的是這些醯氯的酯化物,因為他們也是穩定的。

❺ 乙酸乙酯是重要的有機合成中間體,廣泛應用於化學工業.實驗室利用如圖A裝置制備乙酸乙酯.(1)若實驗中

(1)羧酸與醇發生的酯化反應中,羧酸中的羧基提供-OH,醇中的-OH提供-H,相互結合生成水,其它基團相互結合生成酯,同時該反應可逆,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H3COOH+CH3CH218OH

88g
88g/mol×1.5mol
×100%=66.7%,
故答案為:66.7%;
(4)①乙酸乙酯是不溶於水的物質,乙醇和乙酸均是易溶於水的,乙酸和乙醇的碳酸鈉水溶液是互溶的,分離粗產品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的混合物,加入飽和碳酸鈉溶液,實現酯與乙酸和乙醇的分離,分離油層和水層採用分液的方法即可.對水層中的乙酸鈉和乙醇進一步分離時應採取蒸餾操作分離出乙醇.然後水層中的乙酸鈉,根據強酸制弱酸,要用濃硫酸反應得到乙酸,再蒸餾得到乙酸;乙酸乙酯的密度小於水,分層後乙酸乙酯在上層,下層為水層,先將水層從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將乙酸乙酯從上口放出;
故答案為:ab;①②③;飽和Na2CO3溶液;蒸餾;蒸餾;D;
②無水碳酸鈉粉末是一種良好的吸水劑,可以除掉乙酸乙酯中混有的少量水,
故答案為: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少量水;
(5)圖中甲、乙兩個裝置的不同點,乙裝置能將易揮發的反應物乙酸和乙醇冷凝迴流到反應容器中,繼續反應,而甲不可,
故答案為:乙.

❻ 羧酸和醇為什麼會發生酯化反應

酯化反應,是一類有機化學反應,是醇跟羧酸或含氧無機酸生成酯和水的反應。分為羧酸跟醇反應和無機含氧酸跟醇反應和無機強酸跟醇的反應三類。羧酸跟醇的酯化反應是可逆的,並且一般反應極緩慢,故常用濃硫酸作催化劑。多元羧酸跟醇反應,則可生成多種酯。無機強酸跟醇的反應,其速度一般較快。典型的酯化反應有乙醇和醋酸的反應,生成具有芳香氣味的乙酸乙酯,是製造染料和醫葯的原料。酯化反應廣泛的應用於有機合成等領域。
酯化反應一般是可逆反應。傳統的酯化技術是用酸和醇在酸(常為濃硫酸)催化下加熱迴流反應。這個反應也稱作費歇爾酯化反應。濃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劑和吸水劑,它可以將羧酸的羰基質子化,增強羰基碳的親電性,使反應速率加快;也可以除去反應的副產物水,提高酯的產率。
如果原料為低級的羧酸和醇,可溶於水,反應後可以向反應液加入水(必要時加入飽和碳酸鈉溶液),並將反應液置於分液漏斗中作分液處理,收集難溶於水的上層酯層,從而純化反應生成的酯。碳酸鈉的作用是與羧酸反應生成羧酸鹽,增大羧酸的溶解度,並減少酯的溶解度。如果產物酯的沸點較低,也可以在反應中不斷將酯蒸出,使反應平衡右移,並冷凝收集揮發的酯。
但也有少數酯化反應中,酸或醇的羥基質子化,水離去,生成醯基正離子或碳正離子中間體,該中間體再與醇或酸反應生成酯。這些反應不遵循"酸出羥基醇出氫"的規則。
羧酸經過醯氯再與醇反應生成酯。醯氯的反應性比羧酸更強,因此這種方法是製取酯的常用方法,產率一般比直接酯化要高。對於反應性較弱的醯鹵和醇,可加入少量的鹼,如氫氧化鈉或吡啶。 H3C-COCl + HO-CH2-CH3 → H3C-COO-CH2-CH3 + H-Cl 羧酸經過酸酐再與醇反應生成酯。 羧酸經過羧酸鹽再與鹵代烴反應生成酯。反應機理是羧酸根負離子對鹵代烴α-碳的親核取代反應。

❼ 羧酸能否被還原成醇

能。

金屬氫化物如氫化鋁鋰、硼烷、硼氫化鈉(鉀)是實驗室中常用的將羧酸還原成相應的伯醇的還原劑。氫化鋁鋰是還原羧酸的最常用試劑。硼烷是選擇性的還原羧酸為醇的優良試劑,條件溫和,反應速度快,且不影響分子中存在的硝基、鹵素等基團。

氫化鋁鋰還原羧酸,反應可在十分溫和的條件下進行,通常不會停止在醛的階段。即使位阻較大的酸,也有較好的收率,所以得到廣泛的應用。此類反應放出氫氣,因此反應要做通風良好的通風櫥里進行。

(7)羧酸和醇的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羧酸衍生物:

1、乙醯氯:是一種在空氣中發煙的無色液體,有窒息性的刺鼻氣味。能與乙醚,氯仿,冰醋酸,苯和汽油混溶。

2、乙酐:又名醋(酸)酐,為無色有極強醋酸氣味的液體,溶於乙醚,苯和氯仿。

3、順丁烯二酸酐:又稱馬來酸酐和失水蘋果酸酐。為無色結晶性粉末,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易升華,溶於乙醇,乙醚和丙酮,難溶於石油醚和四氯化碳。

4、乙酸乙酯:為無色可燃性的液體,有水果香味,微溶於水,溶於乙醇,乙醚和氯仿等有機溶劑。

❽ 如圖為製取乙酸乙酯的實驗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1)揭示實驗原理①乙酸與乙醇在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加

(1)①酯化反應中羧酸提供羥基,醇應該氫原子,所以反應的機理可以表示為CH3COOH+H18OCH2CH3

濃硫酸

❾ 用羧酸和醇合成酯的實驗中,為提高酯的產率和縮短反應時間,應採取哪些措施

1.使用純度較高的反應物。
2.加入適量脫水劑及催化劑(通常為濃硫酸)。
3.反應中用恆壓滴液漏斗不斷補充反應物保持反應物濃度維持在較高水平。
4.快速提升溫度至反應適當溫度,以減少副反應發生。
5.可適當提高反應溫度,以混合物微沸為好。
以上是我按照我大學做實驗的時候的操作自己總結的。可能有疏漏的地方僅供參考。

❿ 羧酸,醇,酚的主要性質有什麼,羧酸的化學反應是什麼

由烴基和羧基相連構成的有機化合物稱為羧酸。飽和一元羧酸的沸點甚至比相對分子質量相似的醇還高。
化學描述

在羧酸分子中,羧基碳原子以sp2雜化軌道分別與烴基和兩個氧原子形成3個σ鍵,這3個σ鍵在同一個平面上,剩餘的一個p電子與氧原子形成π鍵,構成了羧基中C=O的π鍵,但羧基中的-OH部分上的氧有一對未共用電子,可與π鍵形成p-π共軛體系。由於p-π共軛,-OH基上的氧原子上的電子雲向羰基移動,O-H間的電子雲更靠近氧原子,使得O-H鍵的極性增強,有利於H原子的離解。所以羧酸的酸性強於醇。當羧酸離解出H後,p-π共軛更加完全,鍵長發生平均化,-COOˉ基團上的負電荷不再集中在一個氧原子上,而是平均分配在兩個氧原子上。

反應類型

⑴羧酸是弱酸,可以跟鹼反應生成鹽和水。如:CH3COOH+NaOH→CH3COONa+H2O

⑵羧基上的OH的取代反應。如:

①酯化反應:R-COOH+R′OH→RCOOR′+H2O

②成醯鹵反應:3RCOOH+PCl3→3RCOCl+H3PO3

③成酸酐反應:RCOOH+RCOOH (加熱)→R-COOCO-R+H2O

④成醯胺反應:CH3COOH+NH3→CH3COONH4 ;

CH3COONH4(加熱)→CH3CONH2+H2O

⑤與金屬反應:2CH3COOH+2Na→2CH3COONa+H2↑

2CH3COOH+Mg→(CH3COO)2Mg+H2↑

⑶脫羧反應:除甲酸外,乙酸的同系物直接加熱都不容易脫去羧基(失去CO2),但在特殊條件下也可以發生脫羧反應,如:無水醋酸鈉與鹼石灰混合強熱生成甲烷:CH3COONa+NaOH(熱熔)→CH4↑+Na2CO3(CaO做催化劑)

HOOC-COOH(加熱)→HCOOH+CO2↑

註:脫羧反應是一類重要的縮短碳鏈的反應。

(4)還原反應

RCOOH→(LiAlH4) RCH2OH

醇,有機化合物的一大類,是脂肪烴、脂環烴或芳香烴側鏈中的氫原子被羥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
醇的酸性和鹼性
醇羥基的氧上有兩對孤對電子,氧能利用孤對電子與質子結合。所以醇具有鹼性。在醇羥基中,由於氧的電負性大於氫的電負性,因此氧和氫共用的電子對偏向於氧,氫表現出一定的活性,所以醇也具有酸性。醇的酸性和鹼性與和氧相連的烴基的電子效應相關,烴基的吸電子能力越強,醇的鹼性越弱,酸性越強。相反,烴基的給電子能力越強,醇的鹼性越強,酸性越弱。烴基的空間位阻對醇的酸鹼性也有影響,因此分析烴基的電子效應和空間位阻影響是十分重要的。[1]
烴基的電子效應
在氣相下研究一系列醇的酸性次序,其排列情況如下:
(CH3)3CCH2OH > (CH3)3COH > (CH3)2CHOH > C2H5OH > CH3OH > H2O
這說明烷基是吸電子基團。醇在氣態時,分子處於隔離狀態。因此烷基吸電子反映了分子內在的本質。
烴基的空間效應
在液相中測定的醇的酸性次序與電子效應方面正好相反:
CH3OH > RCH2OH > R2CHOH > R3COH
這是因為在液相中有溶劑化作用,R3CO-由於R3C體積增大,溶劑化作用小,負電荷不易被分散,穩定性差,因此R3COH中的質子不易解離,酸性小。而RCH2O-體積小,溶劑化作用大。因此RCH2OH中的質子易於解離,酸性大。一般pKa值是在液相測定的,很多反應也是在液相中進行的。因此根據液相中各類醇的酸性的大小順序,認為烷基是給電子的。
各類醇的共軛酸在水中酸性的強弱,也由它們的共軛酸在水中的穩定性來決定,共軛酸的空間位阻小,與水形成氫鍵而溶劑化的程度愈大,酸性就愈低。如空間位阻大,溶劑化作用小,質子易離去,酸性強。[1]
醇羥基中氫的反應
由於醇羥基中的氫具有一定的活性,因此醇可以和金屬鈉反應,氫氧鍵斷裂,形成醇鈉(CH3CH2ONa)和放出氫氣。
由於在液相中,水的酸性比醇強,所以醇與金屬鈉的反應沒有水和金屬鈉的反應強烈。若將醇鈉放入水中,醇鈉會全部水解,生成醇和氫氧化鈉。雖然如此,在工業上制甲醇鈉或乙醇鈉還是用醇與氫氧化鈉反應,然後設法把水除去,使平衡有利於醇鈉一方。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形成共沸混合物將水帶走轉移平衡。所沸共合物是指幾種沸點不同而又完全互溶的液體混合物,由於分子間的作用力,它們在蒸餾過程中因氣相和液相組成相同而不能分開,得到具最低沸點(比所有組分沸點都低)或最高沸點(比所有組分沸點都高)的餾出物。這些餾出物的組成與溶液的組成相同,直到蒸完沸點一直恆定,如乙醇一苯一水組成三元共沸混合物,其沸點為64.9℃(乙醇18. 5%,苯74%,水7.5%),苯一乙醇組成二元共沸混合物,其沸點為68.3℃(乙醇32.4%,苯67. 6%)。由於乙醇一水形成共沸混合物,其沸點為78℃(乙醇95. 57%,水4. 43%),所以乙醇中含有少量的水不能通過蒸餾方法除去,可計算加入比形成乙醇苯一水三元共沸混合物稍過量的苯,先將水除去,然後過量苯與乙醇形成二元共沸混合物除去,剩下為無水乙醇。醇鈉的醇溶液,可通過上述去水方法得到。醇鈉及其類似物在有機合成中是一類重要的試劑,並常作為鹼使用。[1]
醇與含氧無機酸的反應
醇與含氧無機酸反應失去一分子水,生成無機酸酯。
醇與硝酸的反應過程如下:醇分子作為親核試劑進攻酸或其衍生物的帶正電荷部分,氮氧雙鍵打開,而後醇分子的氫氧鍵斷裂,硝酸部分失去一分子水重新形成氮氧雙鍵。
該類反應主要用於無機酸一級醇酯的制備。無機酸三級醇酯的制備不宜用此法,因為三級醇與無機酸反應時易發生消除反應。
醇與含氧無機酸的醯氯和酸酐反應,也能生成無機酸酯。
含氧無機酸酯有許多用途。乙二醇二硝酸酯和甘油三硝酸酯(俗稱硝化甘油)都是烈性炸葯。硝化甘油還能用於血管舒張、治療心絞痛和膽絞痛。科學家發現:硝化甘油能治療心臟病的原因是它能釋放出信使分子「NO」,並闡明了「NO」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機理。為此,他們榮獲了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生命體的核苷酸中有磷酸酯,例如甘油磷酸酯與鈣離子的反應可用來控制體內鈣離子的濃度,如果這個反應失調,會導致佝僂病。[1]
醇羥基的取代反應
醇中,碳氧鍵是極性共價鍵,由於氧的電負性大於碳,所以其共用電子對偏向於氧,當親核試劑進攻正性碳時,碳氧鍵異裂,羥基被親核試劑取代。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親核取代反應是羥基被鹵原子取代。常採用的方法如下:
1.與氫鹵酸的反應
(1)一般情況
氫鹵酸與醇反應生成鹵代烷,反應中醇羥基被鹵原子取代。
ROH+HX——>RX+H20
醇羥基不是一個好的離去基團,需要酸的幫助,使羥基質子化後以水的形式離去。各種醇的反應性為3°>2°>1°,三級醇易反應,只需濃鹽酸在室溫振盪即可反應,氫溴酸在低溫也能與三級醇進行反應。如用氯化氫、溴化氫氣體在0℃通過三級醇,反應在幾分鍾內就可完成,這是制三級鹵代烷的常用方法。
在氫鹵酸中,氫碘酸酸性最強,氫溴酸其次,濃鹽酸相對最弱,而鹵離子的親核能力又是I->Br->Cl-,故氫鹵酸的反應性為HI> HBr>HCl。若用一級醇分別與這三種氫鹵酸反應,氫碘酸可直接反應,氫溴酸需用硫酸來增強酸性,而濃鹽酸需與無水氯化鋅混合使用,才能發生反應。氯化鋅是強的路易斯酸,在反應中的作用與質子酸類似。

羥基直接和苯的sp2雜化碳原子相連的分子稱為酚,這種結構與脂肪烯醇有相似之處,故也會發生互變異構,稱為酚式結構互變。
酚(phenol),通式為ArOH,是芳香烴環上的氫被羥基(—OH)取代的一類芳香族化合物。最簡單的酚為苯酚。酚類化合物是指芳香烴中苯環上的氫原子被羥基取代所生成的化合物,根據其分子所含的羥基數目可分為一元酚和多元酚

酚的羥基直接與苯環的sp2雜化的碳原子相連,這與脂肪族化合物中的烯醇很相似。另外,由於
酚的羥基氧原子的未共用電子對與苯環的共軛作用,不但使苯酚成穩定化合物,而且也有利苯酚的離解。值得注意的是,酚的羥基氧原子雜化類型為不等性sp2雜化,不同於醇羥基氧原子的不等性sp3雜化。

弱酸性

酸性比較:碳酸>苯酚>碳酸氫根>水。

酚比醇的酸性強,是由於酚式羥基的O-H鍵易斷裂,生成的苯氧基負離子比較穩定,使苯酚的離解平衡趨向右側,而表現弱酸性。酚式羥基的氫除能被金屬取代外,還能與強鹼溶液生成鹽(如酚鈉)和水。

若在苯酚鈉的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即有游離苯酚析出。這是因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所以酚鹽能被碳酸所分解。

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

由於酚的酸性弱於碳酸,所以酚只能溶於氫氧化鈉而不溶於碳酸氫鈉。實驗室里常根據酚的這一特性,而與既溶於氫氧化鈉又能溶於碳酸氫鈉的羧酸相區別。此方法也可用於中草葯中酚類成分與羧酸類成分的分離。

傅-克反應

苯酚也容易發生傅 -
克醯基化和烷基化反應。但是,酚羥基要三氯化鋁作用形成鋁鹽,因此需要用較多的三氯化鋁來催化反應,得到對和鄰醯基苯酚。鄰醯基酚中酚羥基的氫與醯基氧原子之間可以形成氫鍵,這使它在非極性溶液中的溶解度較大,利用該特性採用重結晶的方法能分離這個異構體。

傅 -
克反應需要以硝基苯或二硫化碳為溶劑,若以三氟化硼為催化劑,酚和羧酸也能直接反應得到醯基代酚。

苯酚與鄰苯二甲酸酐在濃硫酸或無水氯化鋅作用下發生上述的醯基化反應,兩分子苯酚與一分子酸酐縮合後得到酚酞這一最為常用的酸鹼指示劑。酚酞在
pH 小於 8.5 的溶液中為無色液體,當 pH 大於 9
時,形成電荷離域范圍很大的粉紅色的共軛雙負離子。酚的烷基化反應一般以醇或烯烴在濃硫酸催化下進行,反應不容易控制在單取代階段。

氧化反應

酚類易被氧化,但產物復雜。純苯酚系無色結晶,在空氣中放置後,就能逐漸氧化變為粉紅色、紅色或暗紅色。苯酚如用酸性重鉻酸鉀強烈氧化,則生成對苯醌。

鄰苯二酚和對苯二酚比苯酚更容易被氧化成相應的醌,但間苯二酚不能被氧化為相應的醌。醌是一般都具有顏色。

顯色反應

大多數的酚能與氯化鐵的稀水溶液發生顯色反應。不同的酚與氯化鐵反應呈顯不同的顏色。例如,苯酚、間苯二酚、1,3,5-苯三酚與氯化鐵溶液作用,均顯紫色;甲苯酚呈藍色;鄰苯二酚、對苯二酚呈綠色;1,2,3-苯三酚呈紅色,α-萘酚為紫色沉澱,β-萘酚則為綠色沉澱等。此顯色反應常用以鑒別酚類的存在。

具有羥基與sp2雜化碳原子相連的結構( —C=C—OH
)結構的化合物能與FeCl3的水溶液顯示特殊的顏色一般的醇式羥基無此反應,故也可用來區別醇與烯醇。

與羧酸和醇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施工機械設計如何創新 瀏覽:73
奧維地圖如何解除綁定設備 瀏覽:648
小米路由3c可以連接多少設備 瀏覽:354
拉瓦錫實驗裝置原理是什麼 瀏覽:600
新鄉創豐機械有限公司招聘電話是多少 瀏覽:977
北京南區有哪些建材五金市場 瀏覽:894
常熟通潤工具箱招聘 瀏覽:888
四川五金機電氣配城 瀏覽:232
數控機床紡織機械帶傳動是什麼 瀏覽:910
液化氣儲氣罐自動噴淋裝置 瀏覽:454
內徑8外徑31厚7的是什麼軸承 瀏覽:757
新福克斯儀表怎麼設置 瀏覽:512
收設備款銷項是多少 瀏覽:177
機械二尖瓣故障怎麼辦 瀏覽:223
輪胎胎面自動抬取裝置 瀏覽:324
過氧化氫分解反應實驗裝置 瀏覽:546
冷庫製冷機一天多少度電 瀏覽:48
obu設備是什麼怎麼供電 瀏覽:222
電腦里沒有便攜設備怎麼辦 瀏覽:874
常見能量裝置控制的實驗 瀏覽:562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