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所設計的傳動裝置,各級傳動比是如何分配的這樣分配有什麼特點
分配各級傳動比,取V帶傳動的傳動比為2.5,則兩級減速器的傳動比為ij=i/i1=23.978/2.5=9.5912兩級圓柱齒輪減速器高速級齒輪傳動比為i2,低速級齒輪傳動比為i3,i2=√1.3i3=4.1i3=ij/i2=2.3393。
當式中的角速度為平均值時,則求得的傳動比為平均傳動比。理論上對於大多數漸開線齒廓正確的齒輪傳動,瞬時傳動比是不變的;對於鏈傳動和摩擦輪傳動,瞬時傳動比是變化的。
主要優勢:
多級減速器各級傳動比的分配,直接影響減速器的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還會影響其體積、重量和潤滑。傳動比一般按以下原則分配:使各級傳動承載能力大致相等;使減速器的尺寸與質量較小;使各級齒輪圓周速度較小;採用油浴潤滑時,使各級齒輪副的大齒輪浸油深度相差較小。
和強度相比,各級大齒輪浸油深度相近是較次要分配的原則,即使高速級大齒輪浸不到油,由結構設計也可設法使其得到充分的潤滑。
『貳』 我現在做一個傳動裝置的設計。其中,減速器那裡,帶傳動的傳動比一定要小於減速器內的齒輪傳動比嗎如圖
這樣的設計,不太合理。
1.二級減速,傳動比僅2.7,一級減速就可以實現了,何必回用二級。
2.如果,答「規定」用二級減速,皮帶傳動比3,不合理。皮帶減速後,扭矩增大,齒輪機構模數就大,尺寸、重量就大。建議此時,皮帶傳動1:1,只是起到遠距離傳動、過載保護作用。總傳動比有二級減速「實現」。
3.注意細節,同軸輸入齒輪,不能固定在軸上,是「空套」在軸上的。圖示是固定的,是不對的。
供參考。
『叄』 帶輪傳動比一般取值
任何一本《機械設計手冊》都可以查到。
傳動比 i=n1/n2=dp2/dp1
若計入滑動率
i=n1/n2=dp2/(1-e)dp1
其中n1……小帶輪轉速 r/min
n2……大帶輪轉速 r/min
dp1……小帶輪的節圓直徑 mm
dp2……大帶輪的節圓直徑 mm
e……彈性滑動率 通常e=0.01-0.02
如果估算傳動比,可以計算大帶輪的直徑與小帶輪的直徑的比
『肆』 機械設計帶傳動設計計算取值
這個取d1=110,是不可以的。
1:取d1=110,已經超出你給的范圍80~100mm ;
2:普通V帶輪的基準直徑系列不存在110,有106和112。
所以你只能在80~100mm內取值,那隻能取85、90、95mm。
『伍』 帶傳動比和傳動效率范圍
帶傳動比和傳動效率范圍的話,這個就是一個很正常的一個傳動帶的一個工作原理
『陸』 各種機構的傳動比范圍
圓柱齒輪傳動 傳動類型與效率:7 級精度(稀油潤滑 0.98)8 級精度(稀油潤滑 0.97)9級精度(稀油潤滑 0.96)
開式齒輪(脂潤滑 0.94~0.96) 單級傳動比:7 級精度(稀油潤滑 最大10,常用3~5)8 級精度(稀油潤滑最大10,常用3~5)9 級精度(稀油潤滑最大10,常用3~5)
開式齒輪(脂潤滑 最大15,常用4~6)
圓錐齒輪傳動 傳動類型與效率:7 級精度(稀油潤滑 0.97)8 級精度(稀油潤滑 0.94~0.97)
開式齒輪(脂潤滑 0.92~0.95) 單級傳動比:7 級精度(稀油潤滑 最大6,常用2~3)8 級精度(稀油潤滑最大6,常用2~3)
開式齒輪(脂潤滑最大6,常用≤4) 帶傳動 傳動類型與效率:平帶傳動(0.95)V 帶傳動(0.94) 單級傳動比:平帶傳動(最大6,常用2~4)V 帶傳動(最大7,常用2~4) 鏈傳動 傳動類型與效率:開式(0.90~0.93)閉式(0.95~0.97) 單級傳動比:開式(最大7,常用2~4)閉式(最大7,常用2~4)
蝸桿傳動 傳動類型與效率:自鎖蝸桿(0.40~0.45)單頭蝸桿(0.70~0.75)雙頭蝸桿(0.75~0.82)四頭蝸桿(0.82~0.92) 單級傳動比:開式(最大100,常用15~60)閉式(最大80,常用10~40)
滾動軸承 傳動類型與效率:
球軸承(稀油潤滑 0.99 一對)
滾子軸承(稀油潤滑 0.98 一對)
滑動軸承 傳動類型與效率:潤滑不良(一對0.94)
正常潤滑(一對0.97)液體摩擦(一對0.99)
聯軸器 傳動類型與效率:
浮動式、十字溝槽式等(0.97~0.99)
齒式聯軸器(0.99)
彈性聯軸器(0.99~0.995)
帶式輸送機 傳動類型與效率:輸送機滾筒(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