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明同學在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時,得到如下實驗數據:
(3)根據表格數據可得:2.6N的數據是錯誤的,因為滑動摩擦力的大6與接觸面積的大6無關,側放時一4木塊產生的壓力和平放時應相同.
(2)兩4木塊在彈簧測力計拉力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處理平衡狀態,拉力與滑動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由平衡條件得:它們受到的滑動變阻器等於拉力為4.4N;
上面的木塊不受拉力作用,做勻速直線運動,處於平衡狀態,則它不受摩擦力作用,即兩木塊間的摩擦力為零.
(3)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在接觸面粗糙程度與壓力相同的情況下,木塊平放與側放滑動摩擦力相同,這說明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面積無關;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在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由此可得:滑動摩擦力大6與接觸面積無關,壓力越大,接觸面積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4)由圖示可知,實驗改進後,只要拉動木板運動即可,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
A、由於木板與木塊間相對滑動,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故A錯誤;
B、木塊靜止,處於平衡狀態,受平衡力作用,拉力與滑動變阻器是一對平衡力,它們大6相等,方向相反,拉力水平向右,則滑動摩擦力水平向左,故B正確;
C、滑動摩擦力由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與物體間的壓力決定,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無關,故C錯誤;
D、彈簧測力計示數等於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取決於木板與木塊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與它們間的壓力大6,在木板底部加裝滾珠軸承,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不變,彈簧測力計示數不變,故D錯誤;
(5)6華的結論是錯誤的,因為在實驗時,他沒有控制軀體間的壓力相同.
故答案為:(3)2.6;(2)4.4;0;(3)滑動摩擦力大6與接觸面積無關,壓力越大,接觸面積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4)需要勻速拉動;B;(5)不正確;沒有控制物體間的壓力相同.
2. 小明同學利用圖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1)小明選用玻璃板而不選用平面鏡,因為
(1)平面鏡是不透明的,只能在平面鏡中看到平面鏡前物體的像,不能看到平面鏡後面的物內體,所以實容驗時不採用不透明的平面鏡.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體一側能看到物體的像,同時還能看到代替物體的另一個物體,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探究實驗中對蠟燭A和B的要求是形狀、大小完全相同;主要是便於比較像與物體的大小;
(3)平面鏡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蠟燭發出的光線經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A蠟燭所在這一側;
(4)平面鏡成虛像,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移去蠟燭B,並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蠟燭A的像.
(5)如果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A蠟燭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這樣B蠟燭與A蠟燭的像就無法重合了.
故答案為:(1)便於確定蠟燭所成像的位置;
(2)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3)A;
(4)虛;
(5)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3. 小明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液體內部壓強規律,所測得的部分實驗數據見下表. 次數 液體
(1)測量液體壓強的實驗裝置的名稱為液體壓強計;
(2)在液體內部的同一版深度液體向各個方權向的壓強相等,第3次朝左的實驗中,實驗裝置中左右液面的高度差△h=2.9cm與第1次和第2次不同,顯然錯誤;
(3)1,4,5三組數據同種液體,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深度不同,深度越大壓強越大,可得出結論:在同種液體中,液體內部產生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4,6,是控制了液體深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液體的密度不同,可得出結論:液體內部壓強還與液體密度有關.
故答案為:(1)U形管壓強計; (2)3;(3)增大;(4)4,6.
4. (2014濟南)小明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1)小明選用玻璃板而不選
(1)用玻璃板代替抄平面襲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於透過玻璃板確定像的位置;
(2)因為物體與像的大小相等,因此甲、乙蠟燭必須高度、粗細完全一樣,否則無法比較物體與像的關系;
(3)在尋找蠟燭甲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在玻璃板放有蠟燭甲的一側觀察;
(4)無論如何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能與像重合,說明玻璃板與水平桌面不垂直時,像也不和桌面垂直,所以不會重合;
(5)由於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兩面都能反射光,能成兩個像,所以通過玻璃板該同學看到了同一個蠟燭的兩個像.可以換較簿的玻璃板.
故答案為:(1)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高度、粗細相同;
(3)甲;
(4)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5)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換較簿的玻璃板.
5. 下表是小明同學利用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液體壓強規律時所測得的部分數據:序號深度h/cm橡皮膜在水中的方
(1)分析觀察表中的數據,根據液體壓強的特點,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版在同一深度處權的液體壓強相等,縱觀實驗數據發現在液體壓強都是9cm的時候,U型管液面的高度差只有第4次實驗的數據是8.0cm,其餘都是8.2cm,因此錯誤的實驗序號為:4;
(2)①觀察橫欄的各個物理量,探究的是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和方向的關系,分析時要採用控制變數法,分析比較1、2、3發現橡皮膜的朝向相同,液體壓強隨著液體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分析比較實驗次數3、5、6發現,液體的深度相同,橡皮膜在水中的方向不同,U型管左右液面高度差卻相同,因此可知液體內部壓強在同一深度上,向各個方向都有且相等;
故答案為:(1)4;
(2)①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1,2,3;
②液體內部壓強在同一深度上,向各個方向都有且相等;3,5,6.
6. 小明同學利用圖示的裝置,做「觀察水的沸騰現象」實驗.(1)小明在安裝鐵桿和鐵圈(如甲圖)時,科學而
(1)在安裝、調整如圖甲的實驗器材時,應先固定鐵圈,再調整固定版鐵桿,因為底部的距離權應是固定的,而上部可以根據下部的情況進行靈活調節.
(2)圖示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液柱指在90℃上面第8個小格上,因此溫度計示數為90℃+1℃×8=98℃;
根據表格中數據描點,並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如圖所示:
(3)記錄的數據可見,水的溫度升高到98℃後,就不再變化了,因此此時水的沸點是98℃,並且在沸騰過程中,保持這個溫度不變.
(4)將水加熱至沸騰所用的時間太長,可以給燒杯加蓋、減小水量或用使用熱水等.
(5)水的沸點與氣壓有關,所以可能當時的氣壓不是標准大氣壓,還有可能是溫度計不準確或讀數時有誤差等.
故答案為:(1)鐵圈、鐵桿;(2)98;如上圖;(3)98;不變;(4)給燒杯加蓋(或控制水量、適當提高水的初溫等);(5)氣壓不是1標准大氣壓(溫度計不準確、讀數有誤差、水有雜質等).
7. 小明同學在利用如圖八所示的裝置做實驗時發現從開始給水加熱到水開始沸騰所用
①水太多 ②水的初溫過低
8. 如圖是「觀察水的沸騰」的實驗裝置圖.(1)小明同學在利用圖甲所示的裝置做實驗時,發現從開始給水加熱
(1)水的質量過多、水的初溫過低、未加蓋、酒精的火焰過小,都會造專成加熱時間過長.屬從圖中看,無蓋,所以可能是水的質量過多,或酒精燈火焰小或水的初溫過低.
(2)水在沸騰前底層水溫度高,上層水溫度低,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遇冷重新液化成水,因此氣泡應該是越往上往小的,故圖丙是水沸騰前的情況.
溫度計讀數時如果從水中取出,會導致所測溫度偏低,即溫度計示數降低.
(3)由圖丁可知,溫度計的分度值為2℃,水的沸點為98℃.
(4)水在沸騰時必須繼續吸熱,且溫度保持在沸點不變,因此只有圖C符合實際.
故答案為:(1)①水的初溫較低②水的質量過多;(2)丙;降低;(3)98;(4)C.
9. 小明同學在用右圖所示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時,發現集氣瓶中進入的水的體積小於瓶子容積的 1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對實驗的成敗注意事項為:要保證葯品過量,要保證裝置的氣密性良好,同時一定要等到溫度恢復到室溫再打開止水夾讓外界液體進入裝置內. 所以在分析造成裝置造成結果小於
故答案為:①紅磷的量不足;②裝置氣密性不好;③沒有等裝置冷卻到室溫就打開止水夾. |
10. 小明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在做「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時,所用重錘的質量為m=0.1kg,他不慎將一
(1)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點的瞬時速度等於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有2點的瞬時回速度等於13段的答平均速度,則:v2=
=x13 2T
≈1.50m/s(2.80+3.18)×10?2 2×0.02
5點的瞬時速度等於46段的平均速度,則:v5=
=x46 2T
=2.06m/s(3.94+4.30)×10?2 2×0.02
(2)此過程中物體動能的增加量:△Ek=
m1 2 v 與小明同學在利用圖所示的裝置做實驗時相關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