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坡面造林噴灌和滴灌可同時設計嗎
同時應用,不用考慮效費比嗎,似乎沒有規定不允許同時應用,但財力和資源的浪費需要考慮。
-----------------------
利通區耕地佔補平衡2011年度土地開發整理項目 5.2.2水利措施標准
各項水利措施建設標准按照《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99)、《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
50363-2006、《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准》(SL252-2000)、《泵站設計規范》(GB50265-97)、項目區地形、地貌勘測及終止規劃調查結果、其他有關的技術規范和標准。
灌溉工程
項目區灌溉方式為噴灌和滴灌,噴灌是通過安裝在支管上的噴頭將水噴灑在作物上的灌水方式;滴灌是通過安裝在毛管上的滴頭、孔口或滴灌帶等灌水器將水一滴一滴地、均勻而又緩慢地滴入作物根區附近土壤中的灌水形式。由於滴水量小,水滴緩慢入土,因而在滴灌條件下除僅靠灌水器下面的土壤水分處於飽和狀態外,其他部位的土壤水分均處於非飽和狀態,土壤水分主要藉助毛管張力作用入滲和擴散。
1、工程規劃
節水灌溉工程規劃應與道路、林帶、供電等系統,以及居民點的規劃相結合,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設施,並根據需要設置排水系統。 2、灌溉水源
噴灌、滴灌工程應優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資源,發揮灌溉水源的最大效益。
(1)灌溉應充分利用當地降水。提高灌溉水的重復利用率。
(2)用微鹹水作為灌溉水源時,應採用咸、淡水混灌或輪灌;用工業或生活污廢水作為灌溉水源時,必須經過凈化處理,達到灌溉水質標准,方可用於灌溉。
(3)在多年平均降水量大於250mm的旱地農業區,採取措施集蓄雨水作為灌溉水源時,水源工程規模必須經過論證,滿足雨季能集蓄灌溉要求的水量。
3、灌溉用水量
(1)節水灌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後,正常水文年份單位面積用水量應較建成前節約20%以上。
(2)經濟林、防護林等灌溉用水量應按產量高、水分生產率高的節水灌溉制度確定。
(3)水資源緊缺地區,灌溉用水量可根據作物不同生育階段對水的敏感性,採用灌關鍵水、非充分灌溉等方式確定。
4、灌溉水利用系數
(1)管道輸水不應低於0.95。
26
利通區耕地佔補平衡2011年度土地開發整理項目 (2)田間水利用系數,灌區不宜低於0.90。
(3)灌溉水利用系數,噴灌區不應低於0.85;滴灌區不應低於0.90。 5.2.3林業措施標准
1、 林帶方向
1) 主林帶走向應盡量垂直於主害風方向。
2) 副林帶和主林帶相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帶可以有一定偏角。 2、林帶結構:
項目區屬於風害較為嚴重地區,農田防護林採用疏透結構,該結構是由數行喬木、配置一行灌木所組成,在喬木和灌木的樹干層間有不同程度的透風空隙,林帶上下透風均勻,相對有效防風距離較大(為樹高的25倍),防風效果較好,且不會在林帶內和林緣造成風積物的沉積。
3、林帶寬度:
1) 骨幹林帶一般由4~8行樹木組成,寬度8~40m,副林帶2~4行,寬度4~20m。
2) 林帶的株行距應滿足所選樹種的生長特性及防風要求。喬木行距一般為3m,株距一般為2m。
4 、林帶間距:
林帶間距的確定主要取決於林帶的有效防風距離,一般林帶的防風距離為樹高的20~25倍,最多不超過30倍。林帶間距結合田塊布局確定。
項目區地處寧夏中部風沙區,風害極為普遍,大風天氣年平均在8~46天,多出現在冬春季節,最多風天為16~85天。大風出現時往往伴有沙暴。雖然根據實踐經驗,土地開發項目的農田防護林應達到一定的佔地比例,處於風沙危害較嚴重的地區防護林應占項目建設規模的10%以上,但在本項目區由於乾旱缺水,防護林成活率低,後期養護成本較高,對樹種及苗木的規格要求也較高,不宜種植太多,一般在主要的田間道兩側各種植一行。在土地整理區需根據現有的溝渠路配置防護林,一般也以一行為主。
5、樹種:
1) 樹種符合適地適樹原則,合理混交,喬灌搭配,同時考慮了經濟效益和景觀效應。
2) 宜選用耐乾旱貧瘠,抗風力強,生長迅速,抗病蟲害能力強且便於後期管護
27
利通區耕地佔補平衡2011年度土地開發整理項目
的樹種。為盡快達到綠化效果,綠化苗木的選擇以大苗為主。保證苗木質量,苗齡2年以上,苗高2.5m以上,胸徑3cm以上,無病蟲害,生長健壯。造林當年成活率達到95%以上,三年後保存率要達到90%以上。
3) 減少林帶脅地的范圍,選用樹冠較窄、主根系深而側根幅較小的樹種。
防護林的規劃布置根據規劃好的田塊、溝渠、道路之間的位置關系,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規劃布置。主幹道、田間道兩側布設,生產路單側布設(考慮農業生產下地方便)。
6、加強林木撫育管護工作。一是加強林木病蟲害的測報和防治。抽調技術人員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深入項目區指導林農進行病蟲害防治,確保不發生大面積病蟲害。二是加強幼樹撫育管護。加強對幼樹的澆水、整形修剪、施肥、鋤草、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確保幼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5.2.4土地平整標准
(1)《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1012-2000) (2)《土地開發整理標准》(國地資源部2000年) 5.2.5田間道路標准
a) 田間道路級別標准
本項目建設田間道路功能與類型劃分為主田間道、次田間道和生產路。 主田間道:與項目區公路連通,構成項目區交通主網架。
次田間道:項目區內連接村莊與田塊,供農業機械、農用物資和農產品運輸通行的道路,田間道兼有村間交通的功能。
生產路:項目區內連接田塊與田塊、田塊與田間道,為田間作業服務的道路。 b) 田間道路結構標准
田間道是為項目區與生產道和村落連接、農產品運輸等服務的,根據田塊布局及交通需要設置,主次田間道設計路面凈寬6.0m,荷載標准按汽-10t設計,路面採用碎石路面,厚度15cm,素土路基,厚度30cm,素土路肩寬50cm。生產路是田間作業道路,設計路面寬4.0m,採用素土路面,厚度30cm,高出地面30cm。
田間道路縱坡宜根據地形條件合理確定,最大縱坡不超過8%;田間道最小縱坡以滿足雨雪水排除要求為准,一般宜取0.3%~0.4%。路基應採用水穩定性好的材料填築,一般路段路肩邊緣應高出路基兩側地面0.5m以上。路基填方的壓實度不小於90%,路肩宜採用素土夯實。
28
利通區耕地佔補平衡2011年度土地開發整理項目 5.3建設內容
項目建設規模14268畝。本次規劃的主要建設內容是:土地平整工程、骨幹水利設施工程、節水灌溉工程、農田防護林建設工程及其他附屬工程組成。實施節水灌溉,實現田、水、路、林的協調統一,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根據項目區的地形條件、土壤、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情況及生態、現代節水生態農業的要求,項目區以農作物種植為主,兼種經濟類作物、營造農田防護林網。
項目區內南高北低,鹽環定二乾渠向項目區1#地、2#地供水,3#地和4#地由沙溝供水,5#和6#地的水源為現有的12萬立方蓄水池。
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對於較平坦的地塊採用滴灌方式,地形起伏較大的地塊採用噴灌方式。總體上分為六個區域,1#、2#、5#和6#地種植土豆,3#地種植枸杞,4#地種植油葵。田間道路成網格狀布置,林網依道布置。
5.3.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是本項目的重要內容,主要有兩項工作內容,一是坡改梯,二是坡地平整。坡改梯按「等高不等寬,大彎隨彎,小彎取直」的原則,沿等高線修成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為了滿足灌溉、排水要求,每個梯田田面的坡度保持在17%左右。原有水平地的平整結合灌排工程的布局來進行,同時解決地田塊破碎化的現狀問題,為了避免深挖深填,減少土石方量,坡地平整的平整單元不能過大,經過比較分析,平整單元大小為15畝。
土地平整的主要原則是保證梯田田坎的高度在允許范圍之內,以確保梯田的穩定。在項目區,一般要求梯田田坎低於1.8m,保持在1.0~1.5m之間,在坡度較小、地勢平緩的地方可適當降低梯田田坎的高度。在滿足田坎高度的條件下,梯田田面寬度依據地形地勢而定,地勢較為平緩時,田面寬度可適當大些,否則應小些,田面寬度方向與等高線垂直。梯田田面長度的確定與項目區道路等的布置相結合進行,一般長度為450~200m左右,田面長度方向與等高線平行。
水平梯田採用土坎,坡式梯田採用干砌石坎,平整時需要保留表土,並保證有50cm的耕作層。 5.3.2項目區灌溉工程
項目區1#地、2#地擬從鹽環定二乾渠引水,修建引水渠道,引水至18萬m3的調蓄水池;3#地和4#地預在沙溝上修建揚水泵站,引水至18萬m3德調蓄水池;5#和6#地從現有的12萬m3調蓄水池取水。在18萬m3調蓄水池和12萬m3調蓄水池邊上
29
利通區耕地佔補平衡2011年度土地開發整理項目 各修建泵站,通過加壓設施,將水輸送到田間。
項目區滴灌灌溉面積10038畝,其中:枸杞3920畝,土豆6118畝、油葵4230畝。田間灌溉工程為噴灌、滴灌。 5.3.3田間道路工程
為了便於交通運輸,項目區設主幹道、次幹道和生產道路。項目區需增設東西南北走向主幹道,主幹道路基寬10m,路面寬8m;次幹道路基寬8m,路面寬6m;生產道路沿地塊布設,路基寬6m,路面寬4m。
5.3.4農田防護林工程
主幹道兩側各種植8米寬林帶,2行新疆楊,2行刺槐;次要田間道兩側各種植2米寬林帶,1行新疆楊,1行刺槐。
詳見項目區道路林網配套工程造林典型設計。
6 工程規劃設計
6.1規劃依據
本項目規劃內容為項目區農田水利配套規劃,規劃依據為: (1)國土資源部《土地開發整理標准》TD/T1011—1012—2000;
(2)《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1999; (3)《農田灌溉水質標准》GB5084—1992;
(4)《1:5000,1:10000地形圖圖式》GB/T5791—1993; (5)《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 50363-2006
(6)《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GB/T15772—1995;
(7)《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坡耕地治理技術》GB/T16453.1; (8)《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
小型蓄水排引水工程》GB/T16453.4; (9)《農業工程手冊》;
(10)寧夏水利廳《田間配套規劃設計技術要求》; (11)《寧夏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准》(試行稿);
(12)《利通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1-2015); (13)利通區統計年鑒。
2. 冬天油茶苗能施肥嗎
可以。
油茶施肥每年2次第1次舂夏季以端午前為宜;第2次秋冬季以秋收後為佳。連施3~5年,間隔2年後再施。
3. 竹子幾年才能長成林500到1000畝的.
你借鑒一下吧 都是竹子差不多 這是我從禁止復制的地方 用源文件 考過來的有的地方源文件里的有的字母沒刪除(我是1點1點刪除的 好累...)請見量
麻竹系牡竹屬巨型筍材兩用竹,主產於亞熱帶地區,栽培歷史悠久,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重要的經濟竹種之一。麻竹又稱大葉烏竹,單筍重量可達5千克以上,成年竹直徑可達20~25厘米,竹高可達25米。麻竹前兩年生長較慢,從第三年開始進入迅速生長期,產筍量和竹桿直徑迅速提高。它既是一種經濟植物,又是一種綠化河灘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的理想植物。麻竹在溫度為-7℃至42℃,
PH值在4.5~8的江河兩岸、荒灘、荒坡、房前屋後、田邊地角等均能良好生長,且栽培管理粗放,病蟲害極少,投資成本低,經濟價值高,一次投入可長期受益。一般畝栽111株(2×3米)或222株(1.5×2米),種植當年一般每株可產筍3~5條,畝產600千克左右,第二年畝產鮮筍2000~3000千克,第四年進入豐產期,進入豐產期後畝產鮮筍10000~16000千克,產值10000元以上。每年5月至11月為產筍期,產筍期長達半年以上。<br>
竹筍作為一種新型食品正在成為國際國內市場上的暢銷商品,而市場潛力大。就國內市場而言,全國12億人口,如每人食用1千克鮮筍,就需要培育幾百萬畝高產筍用林才能滿足其需要。目前,國際市場上筍片、筍乾的消費量達500萬噸以上,但市場遠未飽和,可見市場前景廣闊。<br>
麻竹除筍用外,其竹稈粗大,莖直,可作建築材料、竹筏、水管及抬扛等用。麻竹竹壁厚,但竹質較松軟,通過工藝加工為板材,其經濟效益更高。麻竹竹葉巨大,葉長15~35厘米、寬4~8厘米,可用於製作斗笠、船篷、蓑衣及包裝用品。近年來還利用竹葉提取黃酮、葉蛋白以及一些抗衰老物質,並製作竹葉酒、竹汁飲料等
1. 營造「四旁」林的整地挖穴方法</strong> 麻竹性喜溫熱、濕潤、肥沃的土壤,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利用田邊地角,房前屋後栽植麻竹營造四旁竹林,既能綠化美化環景,保持水土,又能收獲竹筍和竹材,獲取經濟效益。四旁栽植麻竹,一般地塊零星、面積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因此多採用挖穴植竹法營造,可以根據具體地形地勢,因地自宜,選擇適當的密度,如2×3米,3×3米等,進行整地和開挖栽植穴,一般栽植穴以長70厘米×寬60厘米×深40厘米左右規格,除去穴內石塊、雜草、灌木根系,表土填入下層,底土翻到表層以利風化。整地挖穴工作應在頭年冬季封凍前完成,以利土壤熟化。栽植後的3~5年內需逐年擴穴
<2. 營造成片林的整地方法整地包括林地清理、全面開墾和挖穴三個工序。造林整地質量好壞,不僅影響成活率,並且直接影響成林速度與竹筍產量。山地及丘陵坡地通常採用帶狀水平階整地,帶寬為1~1.5米,帶間距大小,主要視設計造林密度、種植點的配置及造林地的坡度大小而定。一般在坡度較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帶間距的寬度可以大些,以便攔蓄和保持水土。而需整理翻耕的帶面寬度也與坡度有關,通常坡度為10~20度、21~30度、31~45度以上的坡面,則整理翻耕帶面寬度相應為2~3米、2~2.5米及1~1.5米。對於坡度較緩的翻耕帶可進行全深翻30~40厘米深,對較陡的翻耕帶可先挖栽植穴(規格同上法),但需對翻耕帶內的雜草及灌木除去,其空間待栽竹後3~5年內逐年翻耕完畢。在坡度陡的地方,帶間植被(灌草)頭年可以只割刈而不挖翻,只挖栽植穴,以免帶來水土流失。待竹苗成活發筍生長後,第2~3年通過扶育逐年挖除。若在溝谷緩坡或河岸沖積地帶,則可採用塊狀整地。同樣既可以全面深翻或先挖栽植穴。整地挖穴填土需在頭年土壤封凍前完成
1. 麻竹苗的栽植時間</strong> 麻竹一般在3~4月發葉,6~9月發筍,栽苗造林最好在1~3月竹子「休眠」期進行。不過,在不同地區,由於溫度、降水的季節性分配不同,則造林時間也不一樣。如春季降雨充沛,無春旱的地區,1~3月份均可栽植;如有明顯春旱,但有充足水源灌溉或灌水條件好的,也可以在1~3月份內任選時間栽培;而既有春旱,又不能較好的灌溉的,應在春旱及將結束,春季較大雨量的降雨期及將來臨前栽植為好。這樣,竹苗栽種後就能很快滿足體內的水分動態平衡。這是確保造林成活率提高的重要一環,並有利於當年發筍長竹
2. 竹苗的選購與處理</strong> 竹苗應從正規公司購買,較大數量購苗時,應先前往苗地考察、簽訂相關合同。要按先整地改土,後栽苗的程序,銜節調運苗木時間。應隨挖、隨運、隨栽。如一時不能栽完,應放在陰涼避風處「假植」,或用稻草打濕後覆蓋,定時澆些水。遠距離運輸需打泥漿保濕包裝運輸,防止根芽乾枯。在運輸途中或上下車時要注意保護竹苗不受損傷。<br>
在栽植前,用鋒利快刀把竹頭傷口削平,除光竹頭筍殼,用濃泥漿(泥漿里加入適量濃度生根粉更好,生根粉的包裝袋上有使用說明,按說明操作)漿根備栽
3. 栽植方法</strong> 由於麻竹的地下莖有節間縮短的特點,在土壤中不作長距離的蔓延生長。栽苗時在整 翻好的土壤上或栽植穴上面需開穴(即挖窩)栽植,穴的空間處理很重要,要求每穴(每叢)用腐熟堆肥、廄雜肥15~25千克,與表土拌勻墊底,澆足底水,然後將竹苗直立栽植於穴內(直栽適宜於密植,常規稀植時也可以正面斜栽),分層對竹蔸蓋土。竹蔸部覆土時要使細土與之緊密結合,適當提苗,再覆第二次表土踏實,然後再覆心土,直至穴面成弧形,以免穴內積水,弧形高度僅高於竹苗稈基3~5厘米,栽植深度以剛露出竹枝的一個節為准。注意回土以壓實為度,不能用鋤頭捶打覆土;栽後灌足定根水;栽苗後,可用地膜或稿桿覆蓋,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發新根;覆蓋後若發現土壤乾燥或遇持續晴天,應揭膜灌水後再覆蓋上地膜。當氣溫回升,夏季到來時揭去所蓋地膜。竹苗成活走新根後才能按要求施肥,未成活或半成活時不宜施肥
三、麻竹的撫育管理技術1. 灌溉</strong> 林地土壤的水分狀況是影響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新栽的竹苗,經過挖、運與栽植,根蔸受到損傷,吸收水分能力降低。若土壤水分不足,竹苗會因失水而枯死;相反,若因林地排水不良,基至栽植穴積水,根蔸不能正常呼吸代謝,會腐爛死亡。所以造林第一年初,如遇久旱不雨(7~10天),土壤乾燥時,則必須及時灌溉;而當久雨不晴,林地積水或遭沖刷時,又須及時培土和做好排水工作。灌溉時可以開挖水平溝引水自流灌溉,灌水量以土壤濕潤為度;排水可在林地周圍開排水溝,也可在林中挖排水溝引出
2. 鬆土除草</strong> 新造竹林,在林枝郁閉前,每年要鬆土除草1~2次。第一次在5~6月,這時雜草幼嫩,易腐爛;第二次在7~8月。稀植林栽後的1~3年可以間作豆科作物,若有間種則結合撫育農作物進行。同時,注意結合鬆土除草進行壅垛壓青,把雜草鏟除後堆在竹蔸附近,也有培土的效果。這樣有利於竹筍生長,可提高產量
3. 施肥 </strong>每年3次。第一次稱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扒土暴曬後進行,促進筍目萌發,增加竹叢產筍量。常用的春肥有人糞尿、豬欄肥、牛糞、餅肥等。一般每叢施人糞尿、豬欄肥或牛糞25~50千克,或腐熟的餅肥7~10千克,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千克,肥料施入已扒開土的竹叢周圍,施後隨即蓋土。第二三次施肥(追肥),應在竹筍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進行,促進竹筍生長,提高其產量。追肥以速效化肥為主,每叢每次可施入氮磷鉀混合肥料(5:1:2)1~1.5千克,或尿素、硫酸銨等化肥0.5~1千克。先在竹叢四周開溝,將化肥均勻地撒入土內,或用水將化肥稀釋後澆灌,施後隨即蓋土。要注意防止肥料直接接觸嫩筍,以免引起竹筍萎縮死亡。
4. 培土</strong> 未出土的竹筍,筍籜黃褐色,筍質細白脆嫩、味鮮。竹筍出土受光後,筍籜變綠或暗褐,竹筍老化,筍質降低。因此,在竹筍尚未出土前,用細碎的潮土培土,可避免竹筍的筍籜見光變色,防止老化,提高竹筍質量。通過培土,還可培育大筍,提高產量,培土厚度一般為15~30厘米。
5. 扒曬</strong> 扒土是讓竹蔸上的筍目露出土面,暴見陽光,以便提高溫度,刺激和促進筍目萌發,同時也便於施肥。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用鋤頭自外向內將竹叢四周的土扒開,使筍目露出土外,但應注意不要損傷筍目。然後結合施肥覆土填回土壤
6. 割筍</strong> 割筍應掌握日期,割筍過早,筍體過嫩,產量低;過遲,則筍體老化,品質差。一般出筍初期和末期氣溫較低,竹筍生長緩慢,可每隔5~6天割1次,出筍盛期,氣溫高,生長快,筍質容易老化,每隔3~4天割1次。
割筍時,先扒開竹筍四周的泥土,用割筍刀從筍蔸上部切下割斷,采割時切勿損傷附近筍目,割後必須用泥土覆蓋已割筍的筍蔸,如肥水充足,其上部的筍目還會萌發出竹筍。結合割筍覆土,在竹叢四周鬆土除草
7. 留筍養竹</strong> 采筍與留養母竹是重要的技術關鍵,因為竹林是異齡林,合理的年齡結構及每叢保留合理的立竹數量甚為關鍵,可以視為竹林產量形成的內因。母竹留養方法有以下兩種
7.1 第一種養竹方法</strong> <br>
第一年,竹苗栽植造林成活後,在首批出土的竹筍中,選留健壯的竹筍1~2株撫育成竹(第一次由母竹分生的後代,稱第一支派、第二支派)。新竹長成後,在冬季來臨前可砍去1/5~1/4的竹梢,以減少蒸騰,提高抗寒力,促使來年多發筍。此稱「留母」。關鍵是不能在中後期出的筍中去「留母」,也就是說,中後期筍可以全部挖食
第二年,把所有出土的竹筍全部挖食,本年度每叢可產竹筍5~10千克
第三年,將早晚期筍全部挖食,只在第一支派、第二支派的盛期筍中選留2~3株母株。如果初期選留母竹多了會過多消耗竹叢養分,影響當年竹筍產量;而晚期發的筍,往往成竹質量差,而且此時選留母竹到冬季梢部尚未老化,易受凍害
第四年,同第三年一樣留養母竹,至年底,每叢留存母竹(1~4年生竹)7~8株。此時竹林已開始進入郁閉成林,每叢產筍20千克左右
第五年,可把所有出土的竹筍全部挖食。
第六年,除首批筍選留2株外,可將全部出筍挖食,並於年底把第一年留養的母竹與栽植的母竹砍去。以後每隔5年進行一次
第七、八、九年就只採筍,不留母竹
第十年除采筍外,每叢選留新母竹3~4株,並於冬季將第三年留養的母竹砍除
總之,麻竹的經營管理,以每叢母竹保持在7~8株左右為好。造林成活後留好母竹,每年都可采筍。每隔4~5年疏伐一次,而疏伐當年又留母一次。最好在8~10年時挖老竹蔸一次,以放寬地下空間,有利於林地持續利用
7.2 第二種留養母竹的方法
在第1~2年「留母」,即第一年的首批筍選留2~3株。
第二年在頭年留的新竹上長出新筍,又各選留1~2株培育成新竹。這樣每叢竹中就有新竹7~8株
第三、四、五年只割筍,不留母竹
第六年除割筍外,每叢選留新母竹3~4株,並在冬季砍除3~4株老的母竹
第七、八、九年同第三、四、五年。
第十年同第六年,並將第一、二年留母的老竹蔸挖除
如此周而復始。由於筍用林每年要從林地里采筍,帶走大量有機物質,因此,為了確保穩產高產,必須補充養分。要求每年每公頃追施有機肥37500千克;並配合施用化肥,以氮、磷肥為主,每年每公頃225千克,可分期施肥。<br>
麻竹從出筍期到竹材砍伐利用期,一直都有可能受到各種病蟲害的危害。因此,病蟲害防治是竹林生產的一項重要的工作。現將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1. 竹象鼻蟲</strong> 竹象鼻蟲的幼蟲蛀食竹筍,使竹筍內部霉爛,繼而死亡。成蟲每年發生一代,於土室中越冬,次年5月開始出土活動,6~7月活動盛期。成蟲有假死現象,不善於飛翔,在筍體上啃咬筍籜纖維堵塞槽口。卵約經1周孵化為幼蟲並蛀入筍體取食,被害幼筍則逐漸死亡
防治方法 ①冬季結合林地墾復翻土,適當深挖,破壞竹象鼻蟲的土室。②在清晨或黃昏人工捕捉該蟲的成蟲,立即殺死。③捕殺幼蟲。當發現筍尖枯萎發黃,筍體變軟,則被蟲害的可能性極大,可用利刀切開捕殺
2. 竹螟 竹螟又稱竹苞蟲、竹卷葉蟲。幼蟲吐絲卷葉取食,大模發生時竹葉可被吃光,影響光合作用,使來年出筍很少。成蟲每年發生一代,有趨光性,在交尾產卵前需吸食花蜜補充營養,6月中下旬取食竹葉,7月中下旬老熟,到冬季在竹蔸附近疏鬆土中做繭越冬
①冬季結合墾復鬆土,消滅越冬幼蟲。②在6月下旬發現幼蟲卷葉時,可噴90%敵百蟲500倍液或50%敵敵畏1000倍液毒殺。③5月底成蟲出現期間,可用黑光燈誘殺。④蟲口密度大時,可在林中放「721」煙霧劑熏殺。
3. 竹蚜蟲 主要危害竹葉部至稈部。竹蚜蟲體形小,具有刺吸式口器,黑褐色,體外有少量的白粉覆蓋,在麻竹葉部或稈部密集生長,吸食汁液。這是竹林中一種十分常見的蟲害,特別是在竹林密度過大、通風透氣不良、過於潮濕的情況下,容易發生。<br>
防治方法:①加強撫育管理,注意林地清理,合理調節密度,改善通風透光度。②用50%樂果乳劑800倍液噴殺
4. 竹煤病 竹煤病發生較普遍,多種竹子都可能發生。主要危害竹葉與小枝,嚴重影響光合作用,致使竹子生長衰弱
竹煤病是由蚜蟲或介殼蟲的危害而引的。因為蚜蟲和介殼蟲的分泌物正是竹煤病病菌的營養來源。因此,防治方法以消滅蚜蟲和介殼蟲為主。也可用石硫合劑殺死煤病病菌。此外,適當砍伐,使竹林通風透光度改善,也可大大減少發病機會。
五、麻竹竹筍的加工工藝簡介
1. 水煮筍 加工工藝流程為
麻竹筍→洗滌→水煮殺青→整修分級→冷卻漂洗→分選裝罐→注水→排氣→封口→殺菌→冷卻→成品筍罐頭貯藏<br>
通常竹筍原料在洗滌干凈後及時水煮殺青,一般大筍在100℃水溫中煮90分鍾左右,中筍煮80分鍾;取出後用清水洗凈,去殼後按大小修整均勻;再把筍塊分裝入桶(罐)內,注水、排氣、封口殺菌、冷卻,即可貯藏
對麻竹筍成品規格的要求是筍體長度與切口直徑之比為2.5:1。一般情況下,每100千克原料筍,可製成水煮筍44~45千克
2. 調味筍 加工工藝流程為 鮮筍或水煮筍→切條→調味→裝袋→封口→殺菌→貯藏
根據各地消費者口味的不同,可將產品調製成麻辣筍、甜醬筍等,開袋即食,便於消費
3. 發酵筍干 加工工藝流程為
麻竹筍→選料-剝殼→切筍→蒸煮→發酵→乾燥→分級包裝→發酵筍干
將去殼竹筍,用切片機或手工刀切成長6厘米、寬1厘米的長條,即為筍絲。而筍片則要求長30厘米、寬12厘米,每片重約0.1千克。蒸煮時間約1小時。把煮後的筍片或筍絲連筍帶水放入發酵缸內,層層裝滿後,表面用塑料薄膜密封,也可用洗凈的芭蕉葉蓋嚴,再蓋草席,然後上面用石塊或細沙袋壓實。發酵時間最少10天,也有放置半年之久的。待晴天取出發酵後的筍片,平鋪在竹曬墊上暴曬,使水分蒸發,通常曬4~5天,色澤轉變為黃褐色而略帶透明時即可貯藏
在暴曬過程中,若遇雨天,可將筍干移入室內通風處風干或用炭火烘焙。
4. 知道間伐蓄積的強度和小班面積,怎麼算間伐蓄積
DB北京市地方標准DB11/290-2005山區生態公益林撫育技術規程2005-06-28發布2005-08-01實施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DB11/290-2005目次前言I引言II1范圍12術語和定義13撫育原則64撫育對象85林木分級96撫育方法107森林撫育調查設計與施工138撫育質量核查16附錄A18附錄B19附錄C20參考文獻21DB11/290-2005前言為適應北京市山區生態公益林撫育的需要,提高森林撫育的質量和效益,特製定本標准。本標准在國標GB/T15781—1995基礎上,結合北京山區生態公益林撫育實際編制而成。主要定義採用國標GB/T15781—1995定義。本標准附錄A、B、C是標準的附錄。本標准由北京市林業局提出,由北京市林業局歸口並負責解釋。本標准起草單位:北京市林業局。本標准主要起草人:甘敬、杜鵬志、徐程揚、蔡寶軍、王繼興、閆學強。DB11/290-2005引言北京市的生態公益林中,中幼齡林的面積為37.2萬公頃,占現有林地總面積的81.8%以上,而且仍在逐步擴大。這些森林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及時而合理的撫育是改善林分環境的主要措施,對提高造林保存率,促進林木的生長,以改善首都的生態環境,為市民提供優美的生活環境,更好地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山區生態公益林撫育是林業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必須統一技術標准,嚴格按照工程項目規范化管理,切實保證撫育作業質量。為使我市山區生態公益林撫育工作科學、健康、有序開展,編制北京市山區生態公益林撫育地方標准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非常重要。DB11/290-2005山區生態公益林撫育技術規程1范圍本標准規定了北京市山區生態公益林撫育對象、撫育方法、調查設計與施工、核查等技術要求。本標准適用於北京市山區生態公益林的撫育管理。2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准。2.1(生態)公益林non-commercialforest為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滿足人類社會的生態、社會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為主體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會性產品或服務的森林、林木、林地。[GB/T18337.1—2001,定義2.1]2.2天然次生林secondaryforest原始林或人工林,經人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壞之後,未經人為的合理經營,藉助自然力量恢復起來的一種天然林。2.3飛播林Aerialseedingstand用飛機撒播種子造林方法形成的森林。2.4人工林plantation用植苗、播種、扦插和其他各種人工方法培育的森林。[GB/T15781—1995,術語2.3]2.5風景林handscapeforest以滿足人類生態需求,美化環境為主要目的,分布在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度假區、滑雪場、狩獵場、城市公園、鄉村公園及游覽場所內的森林。有各種風景設施。2.6混交林mixedforest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樹種組成的林分。任一樹種在林內所佔的比例均不足65%,而且能夠較長時間形成穩定的群體的林分。2.7中幼林young-middleagedforest幼齡林和中齡林的統稱。幼齡林是森林生長發育的幼年階段,通常指Ⅰ齡級或Ⅱ齡級的林分;中齡林也叫壯齡林,指林齡為Ⅲ齡級至不超過Ⅳ齡級的林分。2.8主要樹種mainspecies混交林中符合經營要求的居於主要地位的樹種。2.9伴生樹種accompanyingspecies混交林中居於從屬地位,陪伴和促進主要樹種生長的樹種。2.10自由木freetree在天然林中,散生於林層上方,樹冠龐大的林木。2.11林分stand在林木起源、林相、樹種組成、年齡、地位級、疏密度、林型等內部特徵相同的一個群落,並與相鄰群落有所區別的一片森林。2.12林齡standage林分中林木的平均年齡。2.13立地site林地上影響林木生長發育的自然環境因子的綜合。2.14蓄積量volume單位面積林地上所有活立木材積的總和,以m3為單位。2.15郁閉度crowndensity林分中樹冠彼此連接的程度。以林分整個喬木樹冠的垂直投影面積與此林地總面積的比值來表示。2.16林分密度standdensity單位面積林地上活立木的株數。2.17林窗gap直接處於林冠空隙下,仍保持森林環境特點、面積在25m2以上的空地面積。[GB/T18337.1—2001,定義2.18]2.18林層storey林分中,林木構成的層次。2.19林木分化-agedstand林木在樹種相同、年齡相同、立地條件一致的地段上,高矮、粗細和生活力方面隨著森林生長發育而表現出來的差異。如某個地段上,平均樹高為1,則最高的1.2,最矮的為0.8;同樣,如果平均樹干胸高直徑為1,則最大的為1.7,最小的0.5。林木分化的程度,因其自身的遺傳性及環境特點而異。2.20生長季growingseason在某一確定地區一年中適合植物生長的時期。2.21生態交錯區ecotone生態交錯區又稱群落交錯區或生態過渡帶,是兩個或多個生態地帶之間(或群落之間)的過渡區域。如森林和草原之間有一森林草原地帶,兩個不同森林類型之間或兩個草本群落之間也都存在交錯區。生態交錯區的形狀與大小各不相同。過渡帶有的寬,有的窄;有的是逐漸過渡的,有的變化突然。群落的邊緣有的是持久性的,有的在不斷變化。2.22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單位空間或地段內生物物種的多樣化程度。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類,可用單位調查空間或地段上所有物種的種類數表示。2.23食物鏈foodchain物種之間通過相互攫食而行成的連鎖關系。2.24中幼林撫育young-middledagedforesttending在幼齡林和中齡林階段根據林分發育、自然稀疏規律及森林培育目標,在林分中適時採取割灌(草)擴垵、定株、間伐、修枝等人為干預措施,調整樹種組成和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長環境條件,促進保留木生長所採取的營林措施的總稱。2.25定株singling在幼林中,按照合理的密度保留一定林木的撫育作業。2.26修枝pruning又稱人工修枝。人為地剪去樹冠下部的枯枝及部分活枝。剪去樹幹上部分活枝的措施稱為綠修;剪去樹干下部枯枝的措施稱為干修。2.27衛生伐sanitationcutting為改善森林的衛生狀況、促進林木健康生長而進行的採伐。2.28生態疏伐ecologicalthinning為使森林形成林冠梯級郁閉,林內大、中、小立木都能直接接受陽光,誘導形成復層異齡林,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防護功能而進行的一種綜合撫育方法。[GB/18337.1—2001,定義2.20]2.29景觀疏伐thinningforlandscapeimpoving對風景林按森林美學的原理,改造或塑造森林景觀,創造自然景觀異質性的一種撫育方法。[GB/18337.1—2001,定義2.21]2.30撫育採伐標准地thinningplot為撫育採伐作業設計或科學研究、檢查撫育效果提供依據的一定面積的森林地段。它能夠反映待測林地的平均指標,是整個林分的縮影,通過它可以獲得林分的各種數量和質量指標。有臨時標准地和固定標准地之分。後者有不進行採伐的對照區。2.31疏伐強度thinningintensity砍伐和保留林木的程度。常用採伐木的蓄積(或株數)佔小班蓄積(或總株數)的百分率表示。合理的強度取決於經營目的、樹種的生物學特性以及經濟條件。一般根據森林的生長與立木之間的數量關系,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按照合理的密度確定。確定合理的強度可依據蓄積、最適株數、郁閉度等方法。3撫育原則總原則是「留優去劣,留強去弱,分布均勻,疏密適度」。3.1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原則3.1.1保留林分中不影響主要樹種生長的喬、灌、草,促進林分發育為復層林,保持森林的近自然狀態,給林中鳥、獸提供生息繁衍的場所;保留桑樹、構樹、歐李、懸鉤子、山楂、杜梨、櫟類等喬灌木,以維護鳥類、小獸類的食物鏈;3.1.2保護森林中珍貴的動物和植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3.1.3保護天然更新的實生幼樹,促進林分發展成異齡林;3.1.4林中空地和林窗是重要的生態交錯區,要盡可能地保留其自然植被。3.2注重景觀效果的原則3.2.1保留林分中有觀賞價值的「春花秋葉」的喬灌木,如山桃、山杏、黃櫨、杜鵑等;3.2.2在保證林分健康的條件下,保留觀賞價值高的自由木,以及生長奇特的多頭樹、畸形樹、寄生樹等特形樹,使其成為林中景觀。3.3注重樹種配置的原則在人工純林中應盡可能保留天然次生樹種,不應將混交林伐為純林。4撫育對象4.1防護林目的樹種多,撫育不會造成水土流失和沙化的防護林,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列為撫育對象。——郁閉度0.8以上,林木分化明顯,林下植被受光困難的林分;——遭受病蟲、火災、雪壓、風折等嚴重自然災害,受害木達到10%以上的林分;4.2特種用途林撫育不會造成特種功能降低,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列為撫育對象。——密度過大,競爭激烈,林木分化明顯,影響人們審美和風景遊憩需求的林分;——生長發育不良已不符合特定主導功能的林分;——遭受病蟲、火災、雪壓、風折等嚴重自然災害,受害木達到5%以上的林分;——出於觀賞目的需要改變群落結構與組成的林分。4.3暫緩或有限制地進行撫育的森林4.3.1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森林嚴禁進行任何形式的撫育,緩沖區原則上不進行撫育,試驗區的森林只進行衛生伐,在試驗區內按試驗設計進行撫育。4.3.2山體坡度36°以上或土層瘠薄、岩石裸露,生態環境極端脆弱的林分,一般不進行撫育間伐;4.3.3國家級森林公園,除林分過密和景觀改造等情況外,一般不進行撫育間伐;4.3.4國防林和環境保護林只進行衛生伐。5林木分級5.1人工林及天然次生林中的單層同齡純林林木分為5級:林木分級是確定間伐木的重要依據。根據林木的生長、受光情況及在林分中所處的位置,將林木分為五級。Ⅰ級木—優勢木。樹高最高,胸徑最大,樹冠處於主林層之上,幾乎不被擠壓。Ⅱ級木—亞優勢木。胸徑、樹高僅次於優勢木,樹冠形成林冠層的平均高度,側方多少會受到擠壓。Ⅲ級木—中等木。胸徑、樹高均為中等,樹冠能伸到主林層,但側方受擠壓。Ⅳ級木—被壓木。樹干纖細,樹冠窄小且偏冠,處於主林層之下或只有樹梢能達到主林層。Ⅴ級木—瀕死木、枯死木。處於主林層之下,生長衰弱,接近死亡或已經死亡。5.2天然混交林或復層林林木分為3級:優良木—樹干圓滿通直,天然整枝良好,樹冠發育正常,生長旺盛,有培育前途的林木。輔助木—有利於促進優良木天然整枝和形成良好乾形的,對土壤有保護和改良作用的及伐除後即可能出現林窗或林中空地的林木。有害木—枯立木、瀕死木、罹死木、被壓木以及妨礙優良木與輔助木生長的林木。6撫育方法6.1主要內容幼林撫育可分為割灌(擴垵草)、定株(間苗)、修枝、補植等經營管理措施;中林間伐是指以生態疏伐、景觀疏伐為主的森林經營管理措施。林齡組的劃分標准,執行附錄A。6.2撫育措施6.2.1割灌(草)擴垵當幼樹受周圍的灌草遮蔽、蓋壓而影響生長時,需割除幼樹周邊1m2左右范圍的灌木、雜草,為便於集水,同時進行培埂、擴垵,以促進幼樹的正常生長發育。適用於幼林。6.2.2定株撫育在幼林出現明顯營養空間競爭前進行定株撫育。伐除過密的幼樹,同時對稀疏地段補植目的樹種。定株一般分2~3次進行。對封山育林和飛播造林形成的幼林必須進行定株撫育。人工林定株,造林密度(株數/單位面積)設計合理的,每個種植點(穴)有多株幼樹者,根據林木生長狀況進行定株,每個種植點(穴)保留1株;株行距太小者,需按照合理密度進行定株,每667m2視具體情況保留70~150株,且分布要均勻。天然次生林定株,闊葉樹種胸徑大於等於6cm的,每667m2視具體情況保留70~150株,且分布要均勻;胸徑小於6cm的闊葉樹萌生叢,每667m2視具體情況保留150株以上,且分布要均勻。飛播林定株,樹高小於2米的苗木每667m2視具體情況保留150~440株以上,樹高大於等於2米的苗木每667m2保留70株以上,且分布要均勻。6.2.3補植主要適用於林相殘破的林分,根據林分內林隙的大小與分布特點,採用均勻補植或局部補植的方式,補植後形成不同樹種或不同起源鑲嵌分布的混交群落。針葉樹純林或以針葉樹為主的林分,補植闊葉樹種;闊葉樹純林,補植針葉樹種或與其不同的闊葉樹種,以形成不同樹種的混交林。經補植的林分,樹種不能少於2個,且一個樹種的比例不能超過65%。種植密度參見附錄B。6.2.4修枝剪去樹冠下部已枯死、瀕臨枯死的枝條。修枝措施主要適用於中齡林。6.2.4.1目的消除死節,減少活節,加大樹干飽滿度,提高觀賞和防護功能;改善林內通風和光照狀況,促進林木生長,減少樹干火、雪壓和風害的發生程度,防止病蟲害發生。6.2.4.2開始期林分郁閉,樹干下部出現枯枝後開始。6.2.4.3間隔期針葉樹在前一次修枝後出現兩輪枯枝時再行修剪;闊葉樹的間隔期一般為3年。6.2.4.4季節一般樹種以冬末春初為宜。有些萌芽力很強的樹種和冬春修枝會形成嚴重傷流的樹種,宜在樹木生長旺盛季節進行修枝。6.2.4.5方法修枝分為干修和綠修兩種;針葉樹多進行干修,闊葉樹多進行綠修。修枝採用平切法(貼近樹干修枝),要求切口平滑,不撕裂樹皮。6.2.4.6強度幼齡闊葉樹和針葉樹不超過樹高的三分之一;中齡闊葉樹不超過樹高的二分之一。6.2.5生態疏伐6.2.5.1適用條件山體坡度小於25度、土層深厚、立地條件好,郁閉度大或密度大的林分。6.2.5.2伐除木選擇一般要伐除枯倒木、瀕死木(Ⅴ級木)、和被壓木(Ⅳ級木),保留優勢木、亞優勢木、中等木和適量的灌木、藤蔓與草本;對於過密的林分,還應考慮適量伐除部分中等木(Ⅲ級木)。同時,應注意保留林緣木、林界木和孤立木。對復層林要根據林木生物學特性,注意各林層的合理分布。6.2.5.3疏伐強度一次生態疏伐強度不超過蓄積(或總株數)的15~20%,伐後郁閉度應保留在0.6~0.7。飛播林首次疏伐後郁閉度應控制在0.7~0.8。天然次生林生態疏伐強度,用面積單位立木株數作為控制指標。立地條件好的地段保留株數要適當小些,反之則大些。適宜保留密度執行附錄C。6.2.6景觀疏伐風景林按森林美學原理和不同的景觀特點進行景觀疏伐,改造或塑造新的景觀,創造自然景觀的異質性,提高林分的可及度,維護生物多樣性,提高旅遊和觀賞價值。6.2.7衛生伐坡度小於25度的風景林可進行衛生伐,伐除病腐木、枯立木等嚴重影響森林培育目的的林木。7森林撫育調查設計與施工7.1撫育作業設計資質撫育作業設計應由具備林業調查設計資格的單位承擔或由林業主管部門授權基層單位承擔。7.2設計文件編制以市屬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鄉鎮(縣屬國有林場)等為單位編制。中幼齡林撫育作業要分輕重緩急,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優先安排最急需撫育管理的重點地區的林分。7.3調查設計內容與施工7.3.1作業區區劃按經營目的、樹種、起源、林齡、立地等因子將作業區區劃為不同類型小班,測算匯總出面積。7.3.2標准地設置7.3.2.1以作業小班為單位設置標准地;7.3.2.2標准地數量、大小和形狀每小班設置1~3塊典型標准地,每塊標准地面積不小於300m2;標准地應均勻分布在作業小班內,對小班內林分的不同情況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標准地的形狀一般要設計為長方形或正方形,以便於生產操作;7.3.2.3繪圖和標號將標准地內各林木的位置繪在坐標紙上,並進行林木編號和每木檢尺,測定樹高(H)和胸徑(D)。7.3.2.4間伐量計算計算標准地的伐前、伐後郁閉度;根據林木分級和間伐木選擇的原則,結合現場每木調查情況,在標准地林木位置圖上確定伐除木,計算伐除木株數和蓄積,利用伐前和伐後的數據,計算間伐強度(株數強度、蓄積強度和伐後郁閉度)。株數強度:D=a÷A×100%D—株數強度a—間伐林木株數A—標准地林木總株數蓄積強度:G=v÷u×100%G—蓄積強度v—間伐林木蓄積量u—標准地林木總蓄積量郁閉度強度:q=p÷sq—伐後郁閉度p—保留木樹冠投影面積s—標准地面積7.4編寫調查設計施工說明書調查設計說明書的主要內容包括:設計的依據和原則、作業設計地區的基本情況、標准地調查表、林木位置圖、撫育間伐作業區劃圖、撫育的技術措施、撫育作業施工安排、人員組織。對松屬類林分的撫育間伐,區縣森林病蟲害防治部門應提出預防意見,加強對危險性病蟲害的監測。7.5施工技術要求7.5.1先標號後砍伐由設計技術人員對間伐木進行雙標號(也稱間伐號樹),即胸號和地號,然後由施工人員按標號砍伐施工。7.5.2間伐作業注意事項按照由山下向山上的順序進行間伐作業;伐樁高度不得超過5cm;不得損傷保留木。7.5.3撫育剩餘物清理和伐樁處理撫育剩餘物的清理方式可多樣化。主要景區應及時將間伐木及大小枝椏清出林地外,保持間伐跡地清潔整齊,有條件的情況下,提倡將剩餘物進行機械粉碎後撒蓋於林內,加快其腐爛;以防護為主的林分可堆積任其腐朽。對松屬類林分的伐根進行覆土處理,以免因松脂氣味誘集紅脂大小蠹,危害健康的林木。7.5.4撫育間伐的監督檢查技術人員要現場帶工,嚴格按照批準的撫育間伐設計方案進行作業。8撫育質量核查8.1核查要求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對其審批、審核的撫育設計及其施工質量組織專人進行抽樣檢查和驗收。檢驗合格的單位要發給檢驗合格證書,檢驗不合格的單位要限期返工,直到合格方能發證。設計質量檢查的抽樣比為原測量標准地數的5~10%,小班面積的1~5%。現場核實標准地的測樹因子、撫育作業設計等項目。施工質量檢查驗收按照作業設計小班進行。林分因子採用機械抽樣方法現地實測,實測樣地的最小面積不得小於200m2,每小班的實測樣地數3塊以上,樣地累計面積不得低於作業面積1%。8.2中林間伐核查8.2.1林分郁閉度降低,不小於0.2。林分撫育後郁閉度在0.6~0.7范圍內;或不低於0.7。8.2.2按照「留優去劣、留強去弱、分布均勻、疏密適度」的原則,伐除Ⅳ級和Ⅴ級木。8.2.3混交林伐後能保持原混交樹種組成。8.2.4純林和混交林伐後能保留天然侵入種和特色灌木草本。8.2.5間伐木的伐樁低於5厘米,伐樁上應標有地號。8.2.6撫育剩餘物清理得當(粉碎、平鋪、歸堆),松類伐根覆土處理。8.3修枝核查8.3.1修枝強度符合標准闊葉樹幼齡林、針葉樹修枝不超過樹高的1/3;闊葉樹中齡闊葉林修枝不超過樹高的1/2;風景林要剪除林冠下全部乾死枝條。8.3.2修枝切口平滑,無撕裂樹皮現象。8.3.3修枝季節適宜,無傷流現象發生。8.4割灌(草)擴垵核查幼樹不被灌草蓋壓,通風透光,幼樹周邊環境整齊,1m2范圍內草灌清除干凈;培埂要夯實、擴垵要開口向上,以便於集水。8.5幼樹定株核查8.5.1各種林分按保留密度定株。人工林保留70~150株/667m2;天然次生林保留150~330株/667m2。8.5.2每個種植穴保留1株幼樹;飛播林定株,按照樹高2米以下的苗木每667m2保留150~440株,樹高2米以上的苗木每667m2保留70株以上的標准進行定株。附錄A(規范性附錄)森林齡級、齡組劃分標准表單位:年樹種起源齡級年限林齡組的劃分主伐年齡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側柏天然20年1-6061-100101-120121-160≥161年≥121年人工20年1-4041-6061—8081-120≥121年≥81年落葉松天然20年1-4041-6061—8081—120≥141年≥81年人工10年1-2021-3031—4041—60≥61年≥41年油松天然10年1-3031-5051—6061—80≥81年≥61年人工10年1-2021-3031—4041—60≥61年≥41年櫟類、胡桃楸等闊葉樹天然20年1-4041-6061—8081—120≥121年≥81年人工10年1-2021-4041—5051—70≥71年≥51年山楊、樺樹、椴樹、榆樹、槐等中生樹種天然10年1-3031-5051—6061—80≥81年≥61年人工10年1-2021-3031—4041—60≥61年≥41年楊樹、柳樹、刺槐、泡桐等速生樹種人工5年1-1011—1516—2021—30≥31年≥21年附錄B(規范性附錄)生態公益林補植後密度單位:株/667m2樹種(組)株數油松80~267落葉松70~167側柏100~233刺槐70~167榆樹53~107蒙古櫟、遼東櫟100~133麻櫟、栓皮櫟42~80元寶楓、五角楓42~80香椿、臭椿50~67楊樹40~107山杏、山桃23~33紫穗槐、沙棘110~220附錄C(規范性附錄)天然次生林生態疏伐不同徑階適宜保留株數森林類型面積單位不同徑階(cm)保留株數6cm8cm10cm12~14cm16~18cm20~22cm22cm以上針闊混交林株/hm24000~64002100~44001580~2730930~1790810~1320700~880640~830株/667m2267~427140~293105~18262~11954~8847~5943~55硬闊葉林株/hm22550~41101490~29801130~2050850~1300780~1030650~890600~790株/667m2170~27499~19875~13757~8752~6943~5940~53軟闊葉林株/hm24060~65402020~46101590~29201040~2050910~1520780~910株/667m2271~436135~307106~19569~13761~10152~61楊樺林株/hm22460~43302010~36601450~25501180~2020900~1320760~1000株/667m2164~289134~24497~17079~13560~8851~67參考文獻1.GB/T15781森林撫育規程2.GB/T15776造林技術規程3.GB/T18337全國生態公益林建設標准4.DB11/T126封山育林技術規程
5. 自燃煤矸石山植被撫育與管理技術
一、植被撫育管理的意義
植被撫育管理是植被栽培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技術環節,俗語有「三分栽植、七分管理」之說。煤矸石山造林撫育管理的目的是通過對林地、植被的管理與保護,為植物的成活、生長、繁殖、更新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使之迅速成林,進而發揮其最佳的生態效益。
二、植被撫育管理的技術措施
1.養護
種植後,視土壤墒情進行人工澆水。經常監測土壤水分,適時補充水分,保證植物的成活。草本植物在出苗後2周,撒施肥料,以後每隔2~3周撒一次,全年3~5次。也可結合噴水,將化肥溶於水池,與水一起噴灑。
2.撫育
自燃煤矸石山的植被構建,先期主要任務是盡可能增加植被的覆蓋度。灌木,特別是喬木在高度50cm時,將其頂梢割除,限制高生長,促進植株的分叉、分支,最大限度提高植被對地表的覆被作用。對於一些頂端優勢強的樹種在春季發芽前可在10~20cm處平茬,使其灌叢化,擴大樹冠覆蓋度。同時降低樹體高度,有利於坡面穩定。
3.喬灌草比例調控
初期直播有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以及前期生長較快的喬灌木,密度適當大些有利於坡面表層土壤的保護。中期補種大規格喬灌木,以後隨著群落的演替,人為適時控制群落結構的模式。控制的目標是以上層植物不影響下層植物生長為宜,優先考慮下層植被,特別是冠層低於50cm的植被層是保護坡面的主體,促進其健康生長是調控的目的。通過人為干擾向目標群落結構正向演替,最終實現由人工促進向自我維護的生態系統過渡。
4.灌溉
煤矸石山在長期的風吹日曬下,加之自燃使得煤矸石山的水分條件異常惡化。在煤矸石山生態恢復初期,如果不予人工補充水分,植物無法存活。引水灌溉或利用其他水源是植被建設的前提條件。灌溉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於植物生長;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地溫,防治高溫對苗木的灼傷,同時加速煤矸石山風化,促進微生物活性,有利於煤矸石養分的釋放,提高煤矸石山的肥力水平。
利用人工修築的渠道,或鋪設引水管道將外來水源引入煤矸石山進行各種類型的人工灌溉,因地制宜地採用各種節水措施,如噴灌、滴灌、滲灌等。
引水灌溉固然可以快速解決煤矸石山的水分問題,但往往受約於水源和資金問題,例如山西陽泉。因此利用天然降雨補充煤矸石山的水分就顯得十分重要。煤矸石山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在降雨時,由於坡陡、壓實等原因,雨水又不能全部蓄存而白白流失掉,雨水利用意義十分重大。
5.施肥
由於煤矸石山風化物極粗,其中速效養分缺乏,尤其缺乏植物生長必須的氮素和磷素。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植物吸收的氮素是由土壤中累積的巨大氮素的有機庫提供的,由於煤矸石山幾乎無土壤可言,氮素的缺乏成為必然。這一矛盾雖然可以通過種植豆科植物或其他具有固氮能力的植物來緩解,但因固氮植物對缺磷條件敏感,並不能解決整個煤矸石山的所有養分問題。
施肥是煤矸石山造林撫育管理最突出的措施。合理的施肥措施不僅應體現在植物產量上,而且還應有助於改善土壤性狀,在復墾種植初期,培肥煤矸石山特別重要。煤矸石山的施肥應以氮肥為主,同時輔以磷肥和鉀肥,最好是施用有機肥。但我國有機肥缺乏,有條件的煤礦區可以使用城市污泥。符合農用標準的污泥施入煤矸石山風化物中,不僅可以增加風化物的養分和顆粒細度,還能降低地表的黑度和溫度,更能促進微生物的活動。在煤矸石山上使用化學肥料時,由於煤矸石山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很弱,所以要堅持多次少施的原則。
6. 2021年冬幼林撫育標準是多少錢一畝
摘要 親,您好。
7. 我國自燃煤矸石山治理的現狀及迫切性
一、自燃煤矸石山治理的現狀及研究進展
目前自燃煤矸石山研究與治理取得了許多成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自燃煤矸石山自燃的機理
人們從17世紀已經開始探索煤自燃發火機理問題,而煤矸石山的自燃發火直到19世紀末期世界各國科學家才開始對其進行研究。隨著煤矸石山自燃發火危害的加劇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20世紀末期和本世紀初,世界各國科學家對煤矸石山自燃發火機理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雖然煤矸石中黃鐵礦的氧化理論不存在多少爭議,但是,對煤矸石自燃前期是怎樣開始的,即煤矸石的低溫氧化自燃機理是什麼,目前還存在許多爭議。為此,Anthony和Howard等在煤的揮發分析出方面開展了較為詳細而具有開創性的工作;Smith等開展了碳的氧化方面的研究工作;Williams和Annamalai從理論上對非均相反應著火理論進行了研究。人們提出了一系列的論點來解釋煤矸石的自燃,歸納起來主要有:黃鐵礦氧化學說、煤氧化復合作用自燃學說、細菌作用學說、自由基作用學說和揮發分學說等。
2.煤矸石山自燃防治技術研究
煤矸石山一旦自燃生火,滅火工作十分困難,自燃過程往往要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目前,雖然有多種滅火方法,但不僅耗資大,而且難以排除復燃的可能性,有的煤矸石山一次又一次地滅火,為此花了好多冤枉錢。因此,控制煤矸石山自燃的最好方法是防患於未然,採用有效的預防措施,消除自燃的隱患,保護礦區的大氣環境。西方發達國家對於煤矸石山的防火和滅火工作,主要是從煤矸石的不同堆放方法研究入手來解決矸石山自燃問題。研究表明,煤矸石的自然堆放、壓實堆放和分層壓實堆放,對煤矸石堆的氣流速度有很大的影響。傳統的錐型煤矸石山具有最大的側翼面積,空氣容易進入形成熱對流循環,在矸石傾倒過程中發生的力度助長了「煙囪效應」。所以,許多國家通過採用分層壓實方法堆放煤矸石,控制煤矸石的壓實程度,來解決煤矸石山的自燃問題。為了熄滅煤矸石山的燃燒,最根本的途徑是隔絕空氣的滲入,在煤矸石山燃燒區內注入滅火材料,達到降溫、隔氧、固硫的目的,使自燃煤矸石山的燃燒熄滅。國內外對自燃煤矸石山的滅火方法主要有:表面封閉法(覆蓋法)、推平壓實法、泡沫法、控制燃燒法、噴漿法、灌注法、挖掘熄滅法、深部注漿法等。早在1981年汾西礦務局煤矸石山就開展了滅火工程,當時採用的方法是澆灌石灰漿。石灰漿的濃度較高,澆灌的方法分為人工澆灌與機械澆灌。人工澆灌時,需在火區挖坑開溝,在坑、溝內灌入石灰漿;機械澆灌時則不在火區開溝挖坑,是利用污水泵的壓力直接將石灰漿噴灑到火區表面。深部注漿法是目前國內經常使用的一種成本低、效果好的方法。
山西陽煤集團20世紀90年代開展了煤矸石山防火滅火研究與實踐,在自燃煤矸石山滅火治理方法方面進行了長期而艱難的探索。在通過多方調研後,先後在一至四礦進行了表面噴漿法、深孔注漿法、覆蓋法等滅火試驗,在五礦(新礦)進行了分層排矸、覆蓋碾壓法試驗,在四礦進行了填矸造地試驗,積累了大量有關自燃煤矸石山滅火與治理的寶貴經驗,在防滅火治理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為了克服單一滅火方法的不足,陽煤集團綜合黃土覆蓋碾壓法與注漿法兩種方法的長處,設計了以碾壓覆蓋為主輔以局部注漿的滅火方案,選擇了合適的滅火工藝參數,在二礦和三礦等煤矸石山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獲得了成功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同時也認識到不合理的排矸方式是煤矸石自燃的外部原因,為此改變了原有的排矸工藝,由原來「居高臨下、自然傾倒、排矸坡面不斷延伸」的方式,改變為「由下向上、縮小凌空、分層壓實、周邊覆蓋」的排矸工藝;通過採取新的排矸方式,基本杜絕了新排煤矸石的自燃問題。
二、我國自燃煤矸石山引發的生態災難
目前,我國煤矸石山,特別是自燃或潛在自燃煤矸石山安全現狀不容樂觀,煤矸石山的生態、環境和安全問題日益凸現,安全問題時有報道。
2009年9月6日,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徐州旗山礦煤矸石山坍塌,造成兩名婦女被埋,當場身亡。
2008年6月5日,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羅家屋基煤礦由於降雨積水沖垮了煤矸石山擋土牆,引起煤矸石下滑,淹沒了下方的四間工棚,造成3人死亡,4人受傷。
2007年5月31日,河南義馬煤業集團公司躍進煤礦矸石山發生自燃崩塌,造成1死3傷,3名傷者均屬重度燒傷。
2007年3月18日,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沙金溝村一個堆放煤矸石的大坑突然發生沉陷,正在撿拾煤渣的6人全部遇難。
2006年11月17日,甘肅雷壇河遭煤矸石侵襲,兩萬人飲用水源受威脅,造成緊張的工農關系。
2006年7月28日,山東棗庄礦務局蔣庄煤礦一座高約50m的煤矸石山突發塌落事故,一輛自卸車被埋,4名司機被燒焦在車內而亡。
2005年10月26日,重慶東林煤礦矸石山突發大面積垮塌,1名學生失蹤。
2005年7月3日,山東淄博市博山區夏家莊鎮後峪村附近一煤矸石堆發生坍塌,事故造成部分人員受傷,附近部分村民不得不找旅館暫時安身。
2005年5月15日,平煤集團四礦矸石山先後發生兩次自燃崩塌災害,共造成8人遇難,100多人受傷,其中6人重傷。
2005年3月11日,遼陽燈塔市西馬峰煤礦,兩名外地來遼打工的婦女被熏倒在煤矸石山上。雖經搶救,但因發現不及時,搶救無效身亡。
2004年6月5日,南桐礦業公司東林煤礦矸石山垮塌引起滑坡,造成新華村14戶居民民房被毀,21人死亡,3人受傷。
2004年2月28日,安徽省淮南市新集煤礦矸石山因採用矸石發生塌方,造成9名人員死亡。
2001年5月13日,陽泉一礦正在使用的排矸場上,發生一起煤矸石山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
1975年,甘肅上窯塌陷區發生矸石山爆炸事故,蘑菇雲高達百米,200m范圍內溫度達500度,造成20人死亡,40餘人重傷,兩公里內的樹木都被燒焦,12km2的空氣環境被嚴重污染,產生的煙塵數日不散。
陽泉東坪溝煤矸石山自燃後,矸石山下原有的一個山泉積水池失去了飲用價值,其色度改變,生物絕跡,並使得10人患癌症。
遼寧本溪礦區也曾發生因矸石自燃造成人員中毒死亡的事故。
可見,煤矸石山地質災害和環境污染問題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成為煤礦企業中比較突出的問題。而且煤矸石山地質環境災害大多與煤矸石自燃有直接的關系,成為當前煤礦安全生產主抓的重點之一。因此,自燃煤矸石山治理已成為當前礦區最為緊迫的課題之一。煤礦企業切實抓好安全生產,特別要做好煤矸石山的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三、我國自燃煤矸石山治理與生態重建的迫切性
煤矸石山的治理是一項十分緊迫的利國利民、造福子孫的任務,也是我國煤炭工業持續發展的要求。限於我國國情,煤矸石的利用較低,大多數煤矸石還在堆積,新的矸石山仍不斷涌現。煤矸石山自燃後引發一系列的環境、社會問題,嚴重影響了礦區的發展。因此,煤矸石山,特別是自燃煤矸石山的治理已經刻不容緩。關於煤矸石自燃的原因、機理,國內外學者均進行了多方研究,但終因煤矸石的組成成分和外部原因復雜多變,沒有得出十分明確的結論,而且對於煤矸石的自燃機理還存在許多模糊的地方。煤矸石的滅火實踐,各地取得了一些經驗。據報道美國治理的成功率不到50%,而我國更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成功的系統的經驗和完全成功的實例。多數是前期成功,後期失敗,即治理成功幾年後又發生復燃。國內外煤矸石山的滅火方法主要有火源挖除法、注漿法、覆蓋法、控制燃燒法、泡沫(凝膠)法、低溫惰性氣體法等,但這些滅火方法都各有其優勢和使用范圍,也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國內外研究表明,煤矸石山綠化是礦山固體廢棄物處置與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我國煤矸石綜合利用率較低的情況下,煤矸石山綠化更是解決礦區環境問題的最有效途徑,也是妥善保護煤矸石潛在能源價值的最好辦法。我國許多礦區也進行了煤矸石山綠化的實踐,已綠化了10餘座矸石山,大都是未自燃或已自燃後的矸石山的綠化,對自燃矸石山往往主要進行滅火,而沒有考慮污染原位控制及綠化,滅火方法較多採用鹼性漿液深部注漿或表面覆蓋隔氧滅火,但往往效果不理想且經常發生復燃。因此,應該改變自燃煤矸石山為了滅火而滅火的做法,把實現自燃煤矸石山綠化與生態重建作為目標,將煤矸石山滅火與原位污染控制、綠化有機結合,達到系統有效治理自燃煤矸石山的目的。
四、我國自燃煤矸石山治理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
鑒於目前我國自燃煤矸石治理及綠化現狀,我們認為自燃煤矸石山綠化需要破解的難題在於以下6個方面:
1)如何選擇考慮綠化要求的滅火措施,使煤矸石山滅火與綠化有機結合;
2)如何防止煤矸石山復燃和防火、如何防治煤矸石山的酸化;
3)如何對自燃矸石山進行整地整形;
4)如何對自燃煤矸石山進行原位污染控制;
5)如何選擇適宜自燃煤矸石山綠化的植物種群、合理的種植技術以及撫育管理措施;
6)如何將上述技術工藝有機結合,形成自燃煤矸石山綠化的技術方法。
上述問題是我國煤矸石處置和利用的技術難點,亟待解決。國內盡管在煤矸石山的自燃滅火和綠化技術方面提出一些方法並進行了實踐,但如何將防滅火、原位污染控制與綠化技術有機結合、實現自燃煤矸石山的生態恢復仍然需要我們去探索。
8. 幼樹培土裝置的設計的論文綜述怎麼寫
枳椇(Hovenia acerba Lindl),又名拐棗、木室、萬壽果、雞爪子、龍棗等,為鼠李科枳椇屬落葉喬木,高達15~25m。我國主要分布於黃河、長江流域等19個省市[1]。枳椇是材、果、葯兼用的珍稀樹種,具有重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2]。枳椇的果實和種子、葉、根、木皮及木汁均可入葯。枳椇果能解酒,有「千杯不醉雞爪子」之稱。種子能利尿,泡酒服用還能舒經活絡,治左癱右瘓、風濕麻木。果實鮮食,還可治氣管炎、哮喘等。枳椇樹冠傘型,樹態優美,葉大蔭濃,是理想的園林綠化樹種。枳椇樹體高達10m,樹干通直,木材硬度適中,呈紫褐色,心材黃色,粗而美觀,收縮率小,不易反翹,常用於製作精細傢具、工藝品及建材[3]。隨著人們對枳椇的認識日益深入,對其研究也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目前國內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枳椇的葯用機理和葯用價值方面[4],在繁殖方法與栽培技術方面有少量研究[5,6],對樹體的生物學特性和生長發育規律方面的研究未見報道。不管是基礎研究還是栽培實踐,都必須建立在對其生物學特性和生長發育習性的深入研究基礎之上。因此,對枳椇的生物學特性及生長發育習性的研究,是枳椇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1材料與方法
本試驗用的枳椇種子來自河南洛陽欒川。試驗點設在河南科技大學林業職業學院苗圃內,土壤為砂壤土,土層深厚,肥力中等,排灌條件良好,pH值為7.0,面積為0.27hm2, 2006年春季造林。
1.1物候期調查
採用完全隨機抽樣調查法,隨機抽取10株做樣株,從5月10日開始,每15d調查1次。觀測內容為生物學特性,包括萌動期、展葉期、封頂期、落葉期、休眠期等。
1.2莖生長規律調查
在試驗地隨機選取10株樹,定時定株,測定地徑粗度、株高、二次枝長度和粗度。地徑的粗度為距地面5cm部位,株高的觀測從植株根部固定地面處到整個植株的最高點,測量單位為cm。二次枝為當年生枝上抽生的1次副稍。從基部向上依次取5個二次枝測其長度和粗度,長度測枝條基部到梢部最後1片平展葉葉柄基部的長度,粗度測距枝條基部1cm處的粗度。長度用鋼捲尺測定,精確到mm。粗度用游標卡尺測定,精確到0.1mm。每15d觀測1次,最後求平均值。
1.3葉生長規律調查
在以上選定的10株樹上,對每株樹的第1副梢上第5個葉片(從枝條基部數起)進行標記,共10片葉。從展葉後至落葉,觀測項目有葉片長度、寬度、葉柄長度。葉片長度為葉片縱向最大長度,寬度為橫向最大寬度。用鋼捲尺測定,精確到mm。每15d觀測1次,最後求平均值。
2結果與分析
2.1枳椇的物候期
為了解枳椇的生長特性,對實生苗莖生長過程和葉片發育情況進行了物候期觀測。枳椇幼樹3月中旬萌芽,3月下旬展葉,莖生長期為5~8月,9月後緩慢生長,10月底完全停長,進入11月個別小枝開始脫落,11月下旬落葉休眠(見表1)。
2.2枳椇樹繁育技術
枳椇常採取播種繁殖[6],在管理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不同播種方式其出苗率存在差異,本試驗營養缽播種育苗出苗率最高,高床播種育苗出苗率最低,平床介於兩者之間(見表2)。營養缽育苗成活率最高,原因是基質經過特別配方,吸水性、排水性和通透性較強,有利於種子的發芽和生根。
高床出苗率低,全園出苗率不足10%,缺苗斷壟現象嚴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洛陽屬乾旱地區,年降雨量610mm,本試驗採用畦溝澆水上滲,但本地春季高溫乾旱,上滲難,畦面幹得較快,很難保墒。
不同的播種方式,在管理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其抽梢率差別不大,平均梢長營養缽繁殖的較長,平床次之,高床最短。
2.3苗木生長發育規律研究
2.3.1莖生長規律調查。對調查數據求平均值,在Excel中作圖,以觀測日期為橫坐標,生長量為縱坐標,得出地徑粗度、株高及二次枝生長趨勢的折線圖(見圖1~4)。
5月底至6月底,地徑有1次快速增粗期。之後增粗速度減緩;7月中旬又有1次快速增粗期,之後逐漸減緩,至10月中旬停長。一年生幼樹地徑年平均增粗1.36cm。
5月底至6月初,株高增長較快,之後生長變緩。7月中旬又有1次迅速生長期,此後生長漸緩,9月下旬停止生長。一年生幼樹年平均株高增長121.4cm。
5月中下旬二次枝有1次快速生長期,之後二次枝長度持續增加,但生長減緩,8月下旬停止生長。調查的最長枝為104.5cm,最短枝為70cm,二次枝加長生長量年平均為84.6cm。
5月中旬前二次枝粗度增長緩慢,5月下旬至6月上旬有1次快速增長期,之後二次枝粗度持續增加,但生長減緩,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停止生長。調查的最粗枝為1.28 cm,最細枝為0.11cm,二次枝加粗生長量年平均為1.08cm。
4月開始,幼苗基部逐漸膨大,高生長逐步加快,形成主莖。5月開始分發二次枝,之後二次枝上葉腋處又抽生成新的分枝。為節約養分,培養骨幹枝,應加強對新枝的抹芽。
2.3.2葉生長規律調查。對調查的數據求平均值,在Excel中作圖,以觀測日期為橫坐標,生長量為縱坐標,得出葉片的加長、加寬及葉柄生長量折線圖(見圖5)。
葉片的長度、寬度和葉柄長度在展葉後第1個月內生長速度較快,隨後增長減緩。單葉葉長的伸展期為1.5個月,單葉寬度伸展期為1個月。葉柄生長期為1.5個月。最大葉片長度為18.5cm,寬度為13.0cm,葉柄長度為5.0cm。最小葉片長度為6.0cm,寬度為4.0cm,葉柄長度為1.5cm。葉片平均長度為13.7cm,平均寬度為9.8cm,葉柄平均長度為3.9cm。落葉日期為11月底。
3 小結與討論
(1)枳椇樹在年生長周期中莖(地徑、株高、二次枝)生長高峰出現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其中年平均株高增長121.4cm,二次枝加長生長量年平均為84.6cm,二次枝加粗生長量年平均為1.08cm,地徑年平均增粗1.36cm。
(2)葉片的長度、寬度和葉柄長度在展葉後第1個月內生長速度較快,單葉葉長的伸展期(1.5個月)比葉寬伸展期多0.5個月,葉柄生長期為1.5個月。
(3)對枳椇幼樹枝條生長習性的觀測還應該考慮氣象因素的影響[7]。本試驗未研究氣象條件對植株生長發育的影響,不同年份氣溫、光照、降雨量直接影響植株的發芽率、生長勢和休眠期。在引種中注意氣溫的調節可以提高植株的生長發育質量。
(4)認真做好生長期的撫育管理,對提高枳椇樹全年生長量具有重要作用。為了促進幼苗生長,增強其生長勢和抵抗力及與雜草的爭肥能力,在幼樹生長旺期從5月上旬至9月上旬共除草5次。追肥3次,第1次於5月上旬施入,施肥量較少,追施尿素30~45kg/hm2;第2次6月下旬施入,隨著幼樹生長,逐漸加大了施肥量,追施尿素45kg/hm2;第3次8月初結合灌水施入,施復合肥45kg/hm2。同時根據試驗地墒情,及時灌透墒水。良好的管理能促使植株良好的生長發展,根據植株不同時期對肥水的不同需求進行適時的調節,能促使植株莖葉的良好生長,使其盡快成型[8]。在本次試驗過程中,在5月上旬進行第1次撫育施肥為宜,有利於5月下旬莖的速長。過早,雜草尚未完全萌發;過遲,則錯過生長時機,撫育效果差。此外,田間各項管理(肥水及其他管理)也要配套實施,才能促進植株生長良好。
4參考文獻
[1] 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 丁向陽,凌曉明,李志.珍稀果材兼用樹種-枳椇資源利用[J].河南林業科技,2004,3(1):44-45.
[3] 陳淮安,汪正集.枳椇的栽培及綜合利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7, 2(1):63-65.
[4] 嵇揚,陸紅.枳椇子研究進展[J].中成葯,2002,33(9):5-7.
[5] 葛扣麟,王蘊珠,楊金水.枳椇的組織培養與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學通訊,1987(6):44-45.
[6] 李健,王和平,付殿坤.枳椇的特性及其育苗技術[J].山東林業科技,1999(5):30-31.
[7] 張慧麗,張延龍.新引牡丹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及生長習性的觀察研究[J].陝西農業科學,2007(5):43-45.
[8] 丁向陽.香膠樹幼林生長特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1 這是我查到得,希望能幫到你,祝你成功
9. 中高端的洗衣店的連鎖牌子有哪些
我們知道不管是什麼行業都有淡旺季之分,現在已經進入到「金九銀十」的創業理想階段,很多行業迎來了旺季,像火鍋店,洗衣店等等,說到洗衣店,現在市面上不少創業者都想尋找一個優質的品牌合作開洗衣加盟店。那麼全國連鎖洗衣店加盟哪個好?
乾洗行業的巨大市場需求決定了乾洗行業的發展前景必然是一片光明的。全國連鎖洗衣店加盟哪家好?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於著裝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因此傳統的乾洗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乾洗需求,更加專業的乾洗店成為了人們紛紛爭搶的對象,這也就是為什麼品牌乾洗加盟店會大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現在市場上的洗衣店連鎖品牌越來越多,全國連鎖洗衣店加盟哪家好?創業者必須在這些品牌中選擇一個更合適的乾洗品牌進行加盟,才能在與對手的競爭中獲得比較大的成功。
相關數據調查顯示,目前洗衣店是國內創業人數較多的項目,並且加盟好的品牌連鎖洗衣店的人更容易成功。尤其是那些沒有開店經驗的人,通過加盟品牌連鎖店,更容易成功。那麼全國連鎖洗衣店加盟哪家更好?在這里,推薦有口皆碑的東方瑞儷國際洗衣品牌。
東方瑞儷國際洗衣一直以來都是全國連鎖洗衣店加盟的領軍品牌,很多人都很喜愛和信任東方瑞儷國際洗衣。東方瑞儷國際倡導綠色洗滌和無磷化洗滌,始終秉持著以人為本的觀念,十分注重對衣物的保護和護理,東方瑞儷國際洗衣率先提出了綠色健康環保洗滌的全新理念。
加盟一家東方瑞儷國際洗衣,不僅能夠獲得總部的在經營上的支持,還可以學習到總部比較先進的專業技術指導和還能獲得總部免費的後期的技術指導。比較重要的是總部會以比較優惠的價格出售給投資者比較完整和比較合適的配套設備。
全國連鎖洗衣店加盟哪個品牌好?東方瑞儷國際洗衣品牌正規環保,設備一流,還有一流的師資團隊,可以為加盟商提供免費的培訓乾洗技術,一站式的加盟服務是創業者不可多得的加盟品牌!
10. 脫硫系統分別在 電力行業、化工行業、新能源產業的應用
鼓勵類
一、農林業
1.糧食中低產田綜合治理與穩產高產基本農田建設
2.國家級農產品基地建設
3.蔬菜、花卉無土栽培
4.優質、高產、高效標准化栽培和養殖技術開發及應用
5.重大病蟲害及動物疾病防治
6.農作物、家畜、家禽及水生動植物、野生動植物遺傳工程及基因庫建設
7.動植物優良品種選育、繁育、保種和開發
8.種(苗)脫毒技術開發及應用
9.旱作節水農業、保護性耕作、生態農業建設、耕地質量建設以及新開耕地快速培肥技術開發
10.生態種(養)技術開發與應用
11.農用薄膜無污染降解技術及農田土壤重金屬降解技術開發及應用
12.綠色無公害飼料及添加劑研究開發
13.內陸流域性大湖資源增殖保護工程
14.遠洋漁業
15.奶牛養殖
16.牛羊胚胎(體內)及精液工廠化生產
17.農業克隆技術研發
18.耕地保養管理與土、肥、水速測技術開發
19.農、林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地、保護區建設以及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開發和應用
20.農作物秸稈還田與綜合利用(包括青貯飼料、秸稈氨化養牛、還田、氣化、培育食用菌等)
21.農村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工程(沼氣工程、生態家園等)
22.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恢復工程
23.食(葯)用菌菌種培育
24.草原、森林災害綜合治理工程
25.利用非耕地的退耕(牧)還林(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復工程
26.動物疫病的新型診斷試劑、疫苗及低毒低殘留新葯開發
27.高產牧草人工種植
28.天然橡膠種植生產
29.無公害農產品及其產地環境的有害元素監測技術開發及應用
30.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及有機肥料產業化技術開發及應用
31.農牧漁產品的無公害、綠色生產技術開發及應用
32.農林牧漁產品儲運、保鮮、加工及綜合利用
33.天然林等自然資源保護工程
34.植樹種草工程及林木種苗工程
35.水土保持綜合技術開發及應用
36.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工程
37.森林、野生動植物、濕地、荒漠、草原等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及生態示範工程
38.防護林工程
39.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
40.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生產
41.抗鹽與耐旱植物的培植
42.速生豐產林工程、工業原料林工程及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
43.竹藤基地建設及竹藤新產品生產技術開發
44.中幼林撫育工程
45.野生經濟林樹種保護、改良及開發利用
46.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
47.林業基因資源保護工程
48.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和三剩物的深度加工及系列產品開發
49.野生動植物種源繁育、培植基地及疫源疫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50.地道中葯材和優質、豐產、瀕危或緊缺動植物葯材的種(養)殖
51.香料、野生花卉等林下資源的人工培育及開發
52.木基復合材料的技術開發
53.竹質工程材料、植物纖維工程材料生產及綜合利用
54.林產化學品深加工
55.人工增雨防雹等人工影響天氣技術開發和應用
二、水利
1.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及干支流控制性工程
2.跨流域調水工程
3.水資源短缺地區水源工程
4.農村人畜飲水及改水工程
5.海堤防維護及建設
6.江河湖庫清淤疏浚工程
7.病險水庫和堤防除險加固工程
8.堤壩隱患監測與修復技術開發應用
9.城市積澇預警和防洪工程
10.牧區水利工程
11.淤地壩工程
12.水利工程用土工合成材料及新型材料開發製造
13.大中型灌區改造及配套設施建設
14.高效輸配水、節水灌溉技術及設備製造
15.水情水質自動監測及防洪調度自動化系統開發
三、煤炭
1.煤田地質及地球物理勘探
2.120萬噸/年及以上的高產高效煤礦(含礦井、露天)、高效選煤廠建設
3.礦井災害(瓦斯、煤塵、礦井水、火、圍岩等)防治
4.工業及生活用環保型煤開發及生產
5.水煤漿技術開發及應用
6.煤炭氣化、液化技術開發及應用
7.煤層氣勘探、開發和礦井瓦斯利用
8.低熱值燃料(含煤矸石)及煤礦伴生資源開發利用及設備製造
9.管道輸煤
10.煤炭高效洗選脫硫技術開發及應用
11.節水型選煤工程技術開發及應用
12.地面沉陷區治理、礦井水資源保護及利用
13.煤電、煤焦化(焦爐煤氣、煤焦油深加工)一體化建設
14.提高資源回收率的採煤方法、工藝開發應用及裝備製造
四、電力
1.水力發電
2.單機60萬千瓦及以上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電站建設
3.採用30萬千瓦及以上集中供熱機組的熱電聯產,以及熱、電、冷多聯產
4.缺水地區單機60萬千瓦及以上大型空冷機組電站建設
5.風力發電及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6.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
7.30萬千瓦及以上循環流化床、增壓流化床、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等潔凈煤發電
8.單機20萬千瓦及以上採用流化床鍋爐並利用煤矸石或劣質煤發電
9.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輸變電
10.投運發電機組脫硫改造
11.城鄉電網改造及建設
12.繼電保護技術、電網運行安全監控信息技術開發
13.大型電站及大電網變電站集約化設計和自動化技術開發
14.跨區電網互聯工程技術開發
15.輸變電新技術推廣應用
16.降低輸、變、配電損耗技術開發及應用
17.分散供電技術開發及應用
五、鋼鐵
1.黑色金屬礦山接替資源勘探及關鍵勘探技術開發
2.炭化室高度6米以上、寬500毫米以上配干熄焦、裝煤、推焦除塵裝置的新一代大容積機械化焦爐建設
3.煤搗固煉焦、配型煤煉焦工藝技術應用
4.干法熄焦、導熱油換熱技術應用
5.120萬噸/年以上大型鏈篦機回轉窯和帶式球團焙燒機等氧化球團生產
6.15萬噸/年及以上直接還原法煉鐵
7.先進適用的熔融還原技術開發及應用
8.廢鋼加工處理(分類、剪切和打包,不含煉鋼)
9.合金鋼大方坯、大型板坯、圓坯、異型坯及近終型連鑄技術開發及應用
10.現代化熱軋寬頻鋼軋機關鍵技術開發應用及關鍵部件製造
11.薄板坯連鑄連軋關鍵技術開發應用及關鍵部件製造
12.高強度鋼生產
13.高速重載鐵路用鋼生產
14.石油開採用油井管、電站用高壓鍋爐管及油、氣等長距離輸送用鋼管生產
15.H型鋼、400MPa及以上螺紋鋼筋生產
16.冷連軋寬頻鋼關鍵技術開發應用及關鍵部件製造
17.冷軋硅鋼片生產
18.控制軋制、控製冷卻工藝技術應用
19.直徑550毫米以上超高功率石墨電極生產
20.大型高爐用微孔、超微孔炭磚生產
21.優質合成、不定形耐火材料生產
22.鐵合金新工藝、新技術開發應用
23.全燃煤氣熱電聯產
24.蓄熱式燃燒技術應用
25.冶金綜合自動化技術應用
六、有色金屬
1.有色金屬礦山接替資源勘探及關鍵勘探技術開發
2.銅、鋁、鉛、鋅、鎳大中型礦山建設
3.緊缺資源的深部及難采礦床開采
4.硫化礦物無污染強化熔煉工藝開發及應用
5.高效萃取設備和工藝技術開發
6.高精銅板、帶、箔、管材生產及技術開發
7.高精鋁板、帶、箔及高速薄帶鑄軋生產技術開發與設備製造
8.軌道交通用高性能金屬材料製造
9.有色金屬復合材料技術開發及應用
10.高性能、高精度硬質合金及深加工產品和陶瓷材料生產
11.稀有、稀土金屬深加工及其應用
12.錫化合物、銻化合物(不含氧化銻)生產
13.高性能磁性材料製造
14.超細粉體材料、電子漿料及其製品生產
15.非晶合金薄帶製造
16.新型剎車材料製造
17.高品質鎂合金鑄造及板、管、型材加工技術開發
18.有色金屬生產過程檢測和控制技術開發
19.焙燒、熱壓預氧化和細菌氧化提金工藝技術開發及應用
七、化工
1.化工原料礦產資源勘探及大中型化工原料礦山建設
2.資源節約和環保型氮肥裝置建設以及原料本地化、經濟化改造
3.優質磷復肥、鉀肥及各種專用復合肥生產
4.高效、低毒、安全新品種農葯及中間體開發生產
5.用清潔生產技術建設和改造無機化工生產裝置
6.環保型塗料生產
7.新型生物化工產品、專用精細化學品和膜材料生產
8.新型高效、無污染催化劑開發及生產
9.有機硅、有機氟及高性能無機氟化工產品生產
10.無機納米及功能性材料生產
11.新型染料及其中間體開發及生產
12.大型芳烴生產裝置建設
13.提高油品質量的煉油及節能降耗裝置改造
14.大型乙烯建設(東部及沿海80萬噸/年及以上、西部60萬噸/年及以上)及現有乙烯改擴建
15.大型合成樹脂及合成樹脂新工藝、新產品開發
16.大型己內醯胺、乙二醇、丙烯腈的生產技術開發和成套設備製造
17.大型合成橡膠、合成膠乳和熱塑性彈性體先進工藝開發、新產品製造
18.新型環保型油劑、助劑等紡織專用化學品生產
19.復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及低成本化、新型塑料合金生產
20.採用先進工藝技術的大型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生產
21.高等級道路瀝青、聚合物改性瀝青和特種瀝青生產
22.低硫含酸重質原油綜合利用
23.合成樹脂加工用新型助劑、新型吸附劑、高性能添加劑和復配技術開發
24.20萬噸/年及以上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
25.氯化法鈦白粉生產
26.高等級子午線輪胎及配套專用材料、設備生產
27.醇醚燃料生產
八、建材
1.日產4000噸及以上(西部地區日產2000噸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及裝備和配套材料開發
2.新型節能環保牆體材料、絕熱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建築密封材料、建築塗料開發生產
3.優質環保型摩擦與密封材料生產
4.3萬噸/年及以上無鹼玻璃纖維池窯拉絲技術和高性能玻璃纖維及製品技術開發與生產
5.優質節能復合門窗及五金配件生產
6.新型管材(含管件)技術開發製造
7.優質浮法玻璃生產技術、裝備和節能、安全平板玻璃深加工技術開發
8.一次沖洗用水量6升及以下的坐便器、節水型小便、蹲便器及節水控制設備開發生產
9.高新技術和環保產業需求的高純、超細、改性等精細加工礦物材料生產及其技術裝備開發製造
10.新型干法水泥和新型牆體材料等建材產品生產中消納工業廢棄物、城市垃圾和污泥的無害化與資源化關鍵技術及裝備開發
11.玻璃纖維增強塑料製品(玻璃鋼)機械化成型技術開發
12.散裝水泥裝備技術開發
13.高性能混凝土用外加劑技術開發與生產
14.50萬噸/年及以上人工砂生產線及其技術裝備開發生產
15.100萬噸/年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建設
16.20萬立方米/年以上大型石材荒料、30萬平方米/年以上超薄復合石材生產
17.高品質人工晶體材料生產技術開發
九、醫葯
1.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葯開發與生產
2.重大傳染病防治疫苗和葯物開發與生產
3.新型診斷試劑及生物晶元技術開發與生產
4.新型計劃生育葯物及器具開發與生產(含第三代孕激素的避孕葯,第三代宮內節育器等)
5.天然葯物、海洋葯物開發與生產
6.制劑新輔料開發與生產
7.關鍵醫葯中間體開發與生產
8.醫葯生物工程新技術、新產品開發
9.新型葯物制劑技術開發與應用
10.大規模葯用多肽和核酸合成、發酵生產、純化技術開發和應用
11.葯物生產中的膜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手性技術及自控技術等開發和應用
12.原料葯清潔生產工藝開發與應用
13.新型葯用包裝材料及其技術開發
14.中葯現代化(瀕危稀缺葯用動植物人工繁育技術開發;先進農業技術在中葯材規范化種植、養殖中的應用;中葯有效成份的提取、純化、質量控制新技術開發和應用;中葯現代劑型的工藝技術、生產過程式控制制技術和裝備的開發與應用;中葯飲片創新技術開發和產業化)
15.少數民族醫葯開發生產
16.數字化醫學影像產品及醫療信息技術開發與製造
17.早期診斷醫療儀器設備開發製造
18.微創外科和介入治療裝備及器械開發製造
19.醫療急救及康復工程技術裝置開發生產
20.實驗動物養殖
21.微生物開發利用
十、機械
1.數控機床關鍵零部件及刀具製造
2.三軸以上聯動的高速、精密數控機床,數控系統及交流伺服裝置、直線電機製造
3.新型感測器開發及製造
4.轎車軸承、鐵路軸承、精密軸承、低噪音軸承製造
5.轉輪直徑8.5米及以上混流、軸流式水電設備及其關鍵配套輔機製造
6.大型貫流及抽水蓄能水電機組及其關鍵配套輔機製造
7.60萬千瓦及以上超臨界及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成套設備技術開發、設備製造及其關鍵配套輔機製造
8.30萬千瓦及以上循環流化床鍋爐製造
9.40萬千瓦級以上燃氣、蒸汽聯合循環設備製造
10.大型、精密、專用鑄鍛件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11.500千伏及以上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製造
12.清潔能源發電設備製造(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潮汐等)
13.30萬噸/年及以上合成氨成套設備製造
14.60萬噸/年及以上乙烯成套設備製造技術開發及應用
15.集散型(DCS)控制系統及智能化現場儀表開發及製造
16.精密儀器開發及製造
17.新型液壓、氣動、密封元器件及裝置製造
18.自動化焊接設備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19.大型、精密模具及汽車模具設計與製造
20.可控氣氛及大型真空熱處理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21.安全生產及環保檢測儀器設計製造
22.城市垃圾處理設備製造
23.粉煤灰儲運、利用成套設備製造
24.廢舊電器、塑料、廢舊橡膠回收利用設備製造
25.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設備製造
26.工業機器人及其成套系統開發製造
27.500萬噸/年及以上礦井綜合採掘、裝運成套設備及大型煤礦洗選機械設備製造
28.2000萬噸級/年及以上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製造
29.大型油氣集輸設備製造
30.自動化高速多色成套印刷設備製造
31.種、肥、水、葯高效施用和保護性耕作等農機具製造
32.5噸/時以上種子加工成套設備開發製造
33.禽、畜類自動化養殖成套設備製造
34.設施農業設備製造
35.農、林、漁、畜產品深加工及資源綜合利用設備製造
36.秸稈綜合利用關鍵設備製造
37.農業(棉花、水稻、小麥、玉米、豆類、薯類、草飼料等)收獲機械製造
38.營林及人工植被工業化生產設備製造技術開發
39.大型工程施工機械及關鍵零部件開發及製造
40.電控內燃機及關鍵零部件技術開發與製造
41.蓄冷(熱)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42.大型能量回收裝置成套設備設計製造
43.7000米及以上深井鑽機成套設備設計製造
44.高性能清淤設備製造
45.醫療廢物集中處理設備製造
46.自動氣象站系統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47.特種氣象觀測及分析設備製造
48.地震台站、台網和流動地震觀測技術系統開發及儀器設備製造
49.地質災害監測治理新技術及設備研發
50.有害氣體凈化設備製造
51.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相關技術及設備
52.報廢汽車拆解、破碎處理設備製造
十一、汽車
1.汽車、摩托車整車及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系統設計開發
2.自動變速箱、重型汽車變速箱等汽車關鍵零部件及具有自主產權(品牌)的先進、適用汽車、發動機製造
3.汽車輕量化及環保型新材料製造
4.汽車重要部件的精密鍛壓、多工位壓力成型及鑄造
5.汽車、摩托車型式試驗及維修用檢測系統開發製造
6.壓縮天然氣、氫燃料、合成燃料、液化石油氣、醇醚類燃料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開發及製造
7.先進的小排量經濟型乘用車、集裝箱運輸車、多軸大型專用車輛
8.先進的轎車用柴油發動機開發製造
9.城市用低底盤公共汽車開發製造
十二、航空航天
1.飛機及零部件開發製造
2.航空發動機開發製造
3.機載設備系統開發製造
4.直升機總體、旋翼系統、傳動系統開發製造
5.航空航天用新型材料開發及生產
6.航空航天用燃氣輪機製造
7.衛星、運載火箭及零部件製造
8.航空、航天技術應用及系統軟硬體產品、終端產品開發生產
9.航空器地面模擬訓練系統開發製造
10.航空器地面維修、維護、檢測設備開發製造
11.衛星地面系統建設及設備製造
十三、輕工
1.符合經濟規模的林紙一體化木漿、紙和紙板生產
2.高新技術制漿造紙機械成套設備開發製造
3.非金屬製品模具設計、加工、製造
4.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產品開發
5.農用塑料節水器材和農用多層薄膜開發、生產
6.高技術陶瓷(含工業陶瓷)產品及裝備技術開發
7.陶瓷清潔生產技術開發及應用
8.光、機、電子一體縫制機械及特種工業縫紉機開發製造
9.天然香料、合成香料新技術開發和產品製造
10.新型、生態型(易降解、易回收、可復用)包裝材料研發、生產
11.新型塑料保溫板、大口徑塑料管材(直徑0.5米以上)、超低噪音排水塑料管、防滲土工膜、醫用塑料等新型塑料產品開發、製造
12.高新、數字印刷技術及高清晰度製版系統開發及應用
13.高技術綠色電池產品製造(無汞鹼錳電池、氫鎳電池、鋰離子電池、高容量密封型免維護鉛酸蓄電池、燃料電池、鋅空氣電池、太陽能電池)
14.少數民族特需用品製造
15.天然食品添加劑原料及生產技術開發應用
16.無元素氯(ECF)和全無氯(TCF)化學紙漿漂白工藝開發及應用
十四、紡織
1.高檔紡織品生產、印染和後整理加工
2.採用化纖高模擬加工技術生產高檔化纖面料
3.各種差別化、功能化化學纖維、高技術纖維生產
4.纖維及非纖維用新型聚脂(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葵二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生產
5.符合生態、資源綜合利用與環保要求的特種天然纖維(包括除羊毛以外的其他動物纖維、麻纖維、竹纖維、桑蠶絲、彩色棉花等)產品加工
6.採用高新技術的產業用特種紡織品生產
7.新型高技術紡織機械及關鍵零部件製造
8.高檔地毯、抽紗、刺綉產品生產
9.採用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的高檔服裝生產
10.利用可再生資源的新型纖維(聚乳酸纖維、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動植物蛋白纖維等)生產
11.紡織、紡機企業生產所需檢測、試驗儀器開發製造
十五、建築
1.節能省地型建築暨綠色建築的開發
2.高層建築與空間結構技術開發
3.低雜訊建築施工機具開發與製造
4.住宅高性能外圍護結構材料與部件製造
5.新型建築結構系統開發
6.建築隔震減震結構體系及產品研發與推廣
7.建築節水、節能、節地及節材關鍵技術開發
8.智能建築產品與設備的生產製造與集成技術研究
9.居住及公共建築集中採暖按熱量計量技術應用
10.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漿及其施工技術開發
十六、城市基礎設施及房地產
1.城市基礎空間信息數據生產及關鍵技術開發
2.城市公共交通建設
3.城市道路及智能交通體系建設
4.城市交通管制系統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5.城鎮地下管道共同溝建設
6.城鎮供排水管網工程、供水水源及凈水廠工程
7.城鎮燃氣工程
8.城鎮集中供熱建設和改造工程
9.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程
10.節能、低污染取暖設備製造
11.城鎮園林綠化及生態小區建設
12.城市立體停車場建設
13.先進適用的建築成套技術、產品和住宅部品研發和推廣
14.燃氣汽車加氣站工程
15.城市建設管理信息化技術開發
16.城市生態系統關鍵技術開發
17.城際快速、城市軌道交通(經國家批准)系統開發、建設及車輛製造
18.城市節水技術開發與應用
19.城市照明智能化、綠色照明產品及系統技術開發
20.國家住宅示範工程建設
十七、公路
1.國道主幹線、西部開發公路干線、國家高速公路網項目建設
2.公路智能運輸系統開發與建設
3.公路快速客貨運輸系統開發與建設
4.公路管理信息系統開發與建設
5.公路工程新材料開發及生產
6.公路工程及養護新型機械設備設計製造
7.公路集裝箱和廂式運輸
8.特大跨徑橋梁修築和養護技術開發
9.長大隧道修築和維護技術開發
10.農村客貨運輸網路開發與建設
11.農村公路建設
十八、信息產業
1.2.5GB/S及以上光同步傳輸系統建設
2.155MB/S及以上數字微波同步傳輸設備製造及系統建設
3.衛星通信系統、地球站設備製造及建設
4.網管監控、七號信令、時鍾同步、計費等通信支撐網建設
5.數據通信網設備製造及建設
6.智能網等新業務網設備製造及建設
7.寬頻網路設備製造及建設
8.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網建設
9.IP業務網路建設
10.郵政儲蓄網路建設
11.郵政綜合業務網建設
12.郵件處理自動化工程
13.衛星數字電視廣播系統建設
14.增值電信業務平台建設
15.32波及以上光纖波分復用傳輸系統設備製造
16.10GB/S及以上數字同步系列光纖通信系統設備製造
17.支撐通訊網的新技術設備製造
18.同溫層通信系統設備製造
19.數字移動通信(含GSM-R)、接入網系統、數字集群通信系統及路由器、網關等網路設備製造
20.大中型電子計算機及高性能微機、工作站、伺服器設備製造
21.線寬1.2微米以下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製造
22.大規模集成電路裝備製造
23.新型電子元器件(片式元器件、頻率元器件、混合集成電路、電力電子器件、光電子器件、敏感元器件及感測器、新型機電元件、高密度印刷電路板和柔性電路板等)製造
24.電子專用材料製造
25.軟體開發生產
26.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輔助測試(CAT)、輔助製造(CAM)、輔助工程(CAE)系統開發生產
27.電子專用設備、儀器、工模具製造
28.大容量光、磁碟驅動器及其部件和數字產品用存儲卡製造
29.新型顯示器件、中高解析度彩色顯像管/顯示管及玻殼製造及技術開發
30.新型(非色散)單模光纖及光纖預制棒製造
31.數字音視頻廣播系統設備製造
32.高密度數字激光視盤播放機碟片製造
33.只讀光碟和可記錄光碟復制生產
34.數字攝錄機、數字錄放機、數字電視產品製造
35.普通紙傳真機製造
36.信息安全產品、網路監察專用設備開發製造
37.數字多功能電話機製造
38.6英寸及以上單晶硅、多晶硅及晶片製造
39.多普勒雷達技術及設備製造
40.汽車電子產品製造
41.醫療電子產品製造
42.金融電子設備製造及系統建設
43.無線區域網(Wi-Fi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等)技術開發、設備製造
44.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系統開發
45.衛星導航系統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十九、其他服務業
1.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及以連鎖經營形式發展的中小超市、便利店、專業店等新型零售業態
2.糧食、棉花、食糖、食用油、化肥、石油等重要商品的現代化倉儲等物流設施建設
3.現代化的農產品市場流通設施及農產品貿工農一體化設施建設
4.閑置設備、舊貨、舊機動車調劑交易市場建設
5.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6.農、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7.租賃服務
8.後勤社會化服務
9.城市社區服務網點建設
10.房地產中介服務、物業管理服務
11.社會化養老服務
12.殘疾人服務設施建設
13.基本醫療、計劃生育、預防保健服務設施建設
14.血站建設
15.遠程醫療服務
16.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大眾文化、科普、體育設施建設及產業化運營
17.文物保護及設施建設
18.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及特殊教育
19.遠程教育系統建設
20.未成年人活動場所及兒童社會福利設施建設
21.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及旅遊信息服務系統開發
22.工業旅遊、農業旅遊、森林旅遊、生態旅遊及其它旅遊資源綜合開發項目建設
23.信用卡及其網路服務
24.旅遊商品、紀念品開發
25.就業創業咨詢、輔導、中介及培訓服務
26.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新產品開發設計中心、科研中試基地、實驗基地建設
27.科學普及、技術推廣、科技交流、技術咨詢、知識產權及氣象、環保、測繪、地震、海洋、技術監督等科技服務
28.經濟、規劃、工程、管理、會計、審計、法律、環保等咨詢服務
29.科學儀器、實驗動物、化學試劑、文獻信息等科研支撐條件共建共享服務
30.商品質量認證和質量檢測
31.防偽技術開發和運用
32.資信調查與評級服務體系建設
33.動漫製作
二十、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綜合利用
1.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工程
2.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3.微鹹水、劣質水、海水的開發利用及海水淡化工程
4.消耗臭氧層物質替代品開發與利用
5.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建設
6.危險廢棄物處理中心建設
7.區域性廢舊汽車處理中心建設
8.流出物輻射環境監測技術工程
9.環境監測體系工程和新型環保技術開發應用
10.放射性廢物及其它危險廢物安全處置技術及設備開發、製造
11.流動污染源(火車、船舶、汽車等)防治技術開發及應用
12.城市交通雜訊與振動控制及材料生產
13.電網、信息系統電磁輻射控制技術開發
14.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類產品的替代品開發與應用
15.廢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類產品處置技術開發與應用
16."三廢"綜合利用及治理工程
17."三廢"處理用生物菌種和添加劑開發及生產
18.含汞廢物的汞回收處理技術開發應用及成套設備製造
19.重復用水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與使用
20.高效、低能耗污水處理與再生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21.城鎮垃圾及其他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工程
22.廢物填埋防滲膜生產
23.新型水處理葯劑開發及生產
24.煤氣、煙氣除塵、脫硫、脫硝技術及裝置開發、成套設備製造
25.牆體吸收雜訊技術與材料開發
26.交流變頻調速節能技術開發及應用
27.機動車、內燃機車節油技術開發及應用
28.新型節能環保家用電器和關鍵零部件生產及技術開發
29.節水、節能產品生產
30.用水監測儀器開發、生產
31.新型節能照明產品、生產技術開發和配套的材料、設備技術開發
32.節能、節水、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等技術開發、應用及設備製造
33.日產2000噸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余熱發電
34.高爐、轉爐、焦爐煤氣回收及綜合利用
35.高能耗、污染重的石油、石化、化工行業節能、環保改造
36.高效、節能采礦、選礦技術(葯劑)及設備開發、成套設備製造
37.多元素共生礦資源綜合利用
38.低品位、復雜、難處理礦開發及綜合利用
39.尾礦、廢渣等資源綜合利用
40.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化
另外,虛機團上產品團購,超級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