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坐在電腦面前, 如何有效的保護好自己的眼睛拜託各位了 3Q
1預防和治療近視眼的最有效方法是:一.加強預防.減少視力消耗.勿使眼睛過度疲勞。二.鍛煉視力.使視神經和睫狀肌及晶狀體得到鍛煉.保持眼睛的正常調節功能.現在隨著文化生活的豐富和提高.上網和看電視及讀書學習時間過長.學生的課業過多,導致人們眼睛的負擔越來越重.由於目前世上沒有一種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致使視力不良的人群不斷擴大.再加上居住環境的改變.保護和預防措施不當.並向低齡化發展.因此改變環境和減少視力消耗是不現實的了.只有通過自身鍛煉來提高眼睛抵抗疲勞<視疲勞是導致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和衰老的能力.保護和恢復眼睛的各項生理功能才能從根本上防治近視眼和眼睛老化.一.近視眼的形成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多,長期處於視衛生條件不好的環境和長期不注意用眼衛生是造成近視的主要原因<嬰幼兒在眼球發育期由於受居住環境的影響視力不良和青少年時期不同>:如照明不足或光線太強、閱讀距離太近或時間太久、書寫姿勢不良、長期上網看電視等,這些現象都使眼睛的主要調節器官<睫狀肌>長時間處於高度緊張的收縮狀態.時間久了就造成睫狀肌痙攣.視力疲勞.眼睛的調節功能就不能正常發揮.繼續下去就導致眼球的前後軸加長了.當然也在於個人的體質不同,在上述環境中所形成的近視程度也有差別,總之平常不注意用眼衛生、長期養成不良習慣,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損害了眼睛,使睫狀肌經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引起眼睛周圍經絡不同,氣血受阻,眼球由於缺乏營養再加上睫狀肌持續性收縮,使睫狀肌的舒縮性能減弱或喪失<並且房水也是由睫狀體產生的.有營養角膜和晶狀體的作用>,形成調節痙攣、視力疲勞,眼睛疲勞會導致眼調節功能失常,同時變凸的晶狀體也不易鬆弛,造成眼的屈光力和眼軸長度不匹配,從而使遠處的物體經折光裝置進入眼球的光線在視網膜之前便形成焦點,在視網膜上形成不了清晰的物象,成為近視<調節性近視也叫所謂的假性近視>此時如果不注意進一步發展會造成眼軸增長.形成高度近視<即真性近視>.當然造成近視還有其他許多因素,例如:居住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由於視野受阻比住在廣闊的農村和草原的人患近視率高,特別是嬰幼兒在狹笮的空間眼球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受到阻礙.就是在同等條件下,是否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遠眺,使眼睛得到休息,日久天長,這都直接影響人的視力。總的說來造成近視有多種原因,但近視眼的形成了就意味著你的眼睛屈光力過強或眼軸過長,兩者不相匹配。二.正常視力的眼睛之所以能夠看清楚遠處物體,是利用睫狀肌的舒張或收縮以及晶狀體本身的彈性,使晶狀體變平或者變凸,就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自動調節焦點,使外界物體發出或者反射出來的光線進入眼球後聚集於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這一過程的動作主要依靠健全的睫狀肌功能和良好的晶狀體彈性來完成。三;怎樣才能擁有健全的睫狀肌功能和保持良好的晶狀體彈性呢?只有.通過自身鍛煉達到疏通眼部經絡和氣血、激活眼部微循環的作用,使眼部充分得到營養,解除睫狀肌痙攣和疲勞,增強睫狀肌的舒縮力量,提高晶狀體本身的彈性,恢復眼球的調節功能,以達到治癒近視、遠視的目的,同時對老花眼也是一個最佳的選擇。這個道理說通俗一點,就像大家都明白的一個現實——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會使人的肌肉更富有彈性,專門對眼睛進行鍛煉也會收到這樣的效果四.人都是由惰性的,傳統治療近視的方法中,有些方法不是直接鍛煉眼部,而且時間長,療效並不顯著,人們沒有耐心去練習。"視力保"的方法是直接鍛煉眼部,激活眼部經絡,把眼部紊亂的生理功能調整過來,解除睫狀肌痙攣和疲勞,提高眼睛調節功能,達到恢復視力的目的。縱觀各種治療近視的方法,本法不僅療效顯著,而且時間短,易懂、易學、易練,具有獨到之處,不分性別和年齡,凡有一定自製力的人都可以進行練習,特別是假性近視患者每天25分鍾左右.1-2周即可恢復正常並不再復發。由於視疲勞引起頭痛休學的青少年學生習練本方法也能夠在短時間內消除症狀."視力保"可以快速恢復由於視疲勞引起的調節性近視,並能從根本上解決由於眼屈光不正而造成的各種視力不良,使人們摘掉眼鏡、遠離近視的煩惱,並能防止視力衰退。視力已經恢復正常的或正常視力的人無需天天練習,只要平時注意正確用眼,每月練習兩次左右或在感覺視力疲勞時練習幾次,就可以讓您始終擁有一雙健康明亮的眼睛.如中年朋友每月能保持鍛煉輛次以上對老花眼的防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對於中.高度即真性近視來說.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葯物和儀器能夠治療的.它是在假性近視<調節性>的基礎上使眼軸逐漸變長的.從而使遠處物體通過眼睛的折光裝置不能准確投影在視網膜上.我沒接觸過手術治療.我想可能是把我們正常的沒病變的角膜削平以減小眼睛的屈光度而已<有點代人受過的感覺>.也只是起到矯正作用.並沒有改變眼睛近視的事實.也就是說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葯物和儀器能夠使變長的眼軸縮短以達到眼軸長度和眼睛屈光度相匹配的目的.那些價格不菲的葯物和治療儀又能起多大作用?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有體會.有不少眼科專家也只能佩帶眼鏡來達到矯正的目的.使人們喪失了防治信心.<視力保>是我多年根據眼睛的生理特點.綜合視光學.物理學.中醫及瑜珈和氣功的特殊功效總結整理出的.如;中高度近視的防治原理就是根據形成的原因及過程.反其道而行之.通過這種有意識的自身鍛煉.迫使變長的眼軸逐漸恢復過來或者達到眼軸長度跟眼睛折光裝置的屈光度相匹配.從而實現治療的目的.中.高度近視也不是在短時間能形成的.欲期望在短時間就能恢復正常也是不現實和可能的.這當然需要人們持之以恆.任何疾病都是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花費的時間也越少.可惜的是不少人以為無法防治,等到明顯惡化了才引起重視.這方法對防治近視和眼睛老化經我多年實踐檢驗效果確實挺好的.每天有十多個小時閱讀或上網.視力一直挺好的.只要正確掌握了本方法,習練兩三次就能使眼睛長時間不疲勞.實話說人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鍛煉.<視力保>也無須天天練習.只要保證視力正常就可以了.看到人們為了恢復視力花費大量錢財和精力而效果不是太理想.我把這簡單.有效的方法介紹給人們.對人們的視力恢復和提升有極大的幫助.為了人們的視力健康.因人而異.每個人的近視程度不同.治療方法略有差異.無論您現在的視力正常或不良.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我多年的實踐檢驗中.它確實是目前最簡單.有效的防治方法.並且不打針,不手術.不吃葯.只要正確掌握本方法就行.
B. 高中生物問題,折光裝置具有什麼的作用
增加光透。
是觀察的事物更明亮,清晰。
- -
C. 光線經過眼睛的哪些折光裝置
眼睛的所有結構都很重要,任何一部分出問題都可能導致失明:其中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等構成眼睛的屈光系統,主要是使事物在視網膜上成像,其中晶狀體起主要調節作用,晶狀體的問題容易導致近視或遠視;瞳孔可以調節進入眼睛光的強度;視網膜上的神經末梢為感受器,可以將光刺激轉化為神經沖動,經視神經進入大腦視覺中樞形成視覺,從這個意義上說,視網膜才是最重要的。
D. 折光裝置名詞解釋
眼的折光裝置包括: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這些結構無色透明無血管,具有屈光作用。
E. 眼球折光裝置的組成及其功能
眼科學第六版第192頁
F. 掌淺弓、掌深弓的機能意義
掌淺弓、掌深弓是手掌皮膚深面的兩層弧形血管弓,都是凸側向遠端即指尖方向的。其中掌淺弓的投影和掌紋中的「事業線」基本一致,掌深弓更靠近腕部一些,它們之間有豐富的動脈交通支,主要是為了保證手部各種運動時手掌都不會缺血。
眼的折光裝置有四個: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
眼球外肌名稱: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上瞼提肌。
神經支配: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都歸動眼神經支配,上斜肌由滑車神經支配,外直肌由展神經支配,上瞼提肌由面神經支配。
你是醫學院的學生嗎?
G. 蚌埠醫學院專升本的教材是什麼
考試科目:人體解剖學、生理學 考試要求: 一、掌握上述學科中最主要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做出判斷和評價。 三、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人體解剖學》考試大綱 基本要求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學科。在人體解剖學的復習中,要以進化發展的觀點、形態與功能相關的觀點、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來掌握人體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關系和配布規律。要求考生: 一、掌握運動系統(骨學、關節學和肌學)總論及各部骨的形態特徵、重要關節的結構特點及主要肌肉的功能作用。 二、掌握內臟學(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男性生殖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各器官的結構特點。了解其臨床意義。 三、掌握脈管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的組成和循環的概念,掌握心的重要結構,動脈的主要分支和靜脈的重要屬支。了解局部淋巴結的位置。 四、掌握視器和前庭蝸器的組成,相關重要結構(眼球、中耳和內耳)的形態特點。了解眼球的神經支配和聲波傳導途徑。 五、掌握神經系統的組成、周圍神經(脊神經、腦神經和植物性神經)的走行特點、重要支配及損傷後的表現,中樞神經的組成、外形特徵、相關核團及傳導束配布規律、大腦皮層功能分區。了解腦干網狀結構和邊緣系統的概念。 六、掌握上、下傳導通路,包括行程、交叉部位,了解其損傷後表現。 七、掌握腦脊髓的血管和被膜及腦脊液循環。 第一部分 骨學 一、總論 (1)骨的形態和構造。 (2)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 二、軀干骨 (1)軀干骨的組成。 (2)椎骨的一般形態和各部椎骨的特徵。 (3)胸骨的分部、胸骨角及其臨床意義。 (4)肋的一般形態。 三、顱 (1)顱的組成和各分離顱骨的名稱。 (2)顱底內、外面與血管、神經有關的重要孔裂的名稱。 (3)眶、骨性鼻腔的構成、鼻旁竇的位置及開口。 4.上肢骨 (1)上肢骨的組成。 (2)鎖骨、肩胛骨、肱骨、橈骨、尺骨的形態特點,腕骨的組成和排列順序。 5.下肢骨 (1)下肢骨的組成。 (2)髖骨的組成以及髖骨、股骨、脛骨、腓骨的形態特點及跗骨的組成。 第二部分 關節學 一、總論 (1)關節的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 (2)關節的分類和關節的運動。 (3)關節的血管和神經。 二、脊柱 (1)脊柱的組成和分部。 (2)椎間盤的形態、結構及其臨床意義。 (3)前、後縱韌帶和黃韌帶的位置。 (4)環枕、環樞關節的構成和運動。 (5)脊柱的四個生理彎曲。 (6)脊柱的運動。 三、胸廓 (1)肋與胸椎的連結和運動。 (2)肋與胸骨的連結。 (3)胸廓的構成、形態和運動。 四、顱骨的連結 (1)顱骨的連結形式。 (2)顳下頜關節的組成及運動。 五、四肢骨的連結 (1)肩關節、肘關節、橈腕關節的組成及運動。 (2)骨盆的組成及重要的解剖標志。 (3)髖關節、膝關節、距小腿(踝)關節的組成及運動。 (4)髖髂關節和恥骨聯合的形態結構特點。 第三部分 肌學 一、總論 (1)肌的配布規律及其與運動的關系。 (2)肌的輔助裝置。 二、背肌 斜方肌、背闊肌和豎脊肌的位置和功能。 三、胸肌 (1)胸大肌和前鋸肌的位置和功能。 (2)膈的位置、形態、功能及其三個裂孔的名稱和穿行結構。 四、腹肌 腹肌的名稱、層次以及腹肌形成物(腹直肌鞘、腹白線、腹股溝韌帶、腹股溝管)。 五、頸肌 (1)胸鎖乳突肌的位置和功能。 (2)斜角肌間隙的位置和通行結構。 六、面肌 (1)咀嚼肌的名稱、位置和功能。 (2)面肌的名稱、位置和一般功能 七、上肢肌 (1)上肢肌的配布和分群。 (2)三角肌、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位置和功能。 (3)前臂前群和後群各肌的名稱、位置。 (4)腋窩、腕管以及肩袖的概念。 八、下肢肌 (1)下肢肌的分群與配布。 (2)臀大肌、股四頭肌、股二頭肌和小腿三頭肌的位置和作用。 (3)股三角和腘窩的概念。 第四部分 消化系統 一、總論 消化系統的組成。 二、消化管 (1)口腔 ①口腔的分部。 ②齶扁桃體的位置。 ③牙的形態構造、牙式和牙周組織。 ④舌的形態和粘膜;頰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 ⑤口腔腺的位置和腺管的開口部位。 (2)咽 ①咽的位置和分部。 ②咽淋巴環的概念。 (3)食管 ①食管的形態、位置。 ②食管的狹窄處及其臨床意義。 (4)胃的形態、位置。 (5)小腸的分部。十二指腸的形態和分部。空腸、回腸的位置。 (6)大腸的分部及形態學上的特點。盲腸和闌尾的位置及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直腸、肛管的形態、位置和構造。 三、消化腺 (1)肝的形態、位置和主要毗鄰。 (2)膽囊的形態、位置及膽囊底的體表投影。輸膽管道的組成和開口部位。 (3)胰的位置和分部。 (4)腹膜、腹膜壁層和臟層、腹膜腔的概念。小網膜、大網膜、腸系膜的位置和分部。 (5)直腸膀胱陷凹、膀胱子宮陷凹、直腸子宮陷凹的位置及其臨床意義。 第五部分 呼吸系統 一、總論 呼吸系統的組成。 二、呼吸道 (1)各鼻旁竇的位置、開口及其臨床意義。 (2)各喉軟骨的名稱及其連結。喉腔的解剖特徵。 (3)氣管的位置、形態結構特點。左、右主支氣管的區別及其臨床意義。 三、肺和胸膜 (1)肺的形態、位置和分葉。 (2)肺段的概念。 (3)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隱窩的位置。胸膜和肺的體表投影。 四、縱隔 縱隔的概念。 第六部分 泌尿系統 一、總論 泌尿系統的組成。 二、腎 (1)腎的形態、位置。 (2)腎的被膜及固定裝置。 三、輸尿管 (1)輸尿管的形態、位置。 (2)輸尿管的狹窄部位及其臨床意義。 四、膀胱 (1)膀胱的形態位置。 (2)膀胱三角的位置及其臨床意義。 五、尿道 女性尿道的形態特徵及開口部位。 第七部分 男性生殖系統 一、總論 男性生殖系的分部及各部所包括的器官。 二、生殖腺和生殖管道 (1)睾丸的形態和位置。 (2)輸精管的行程、分部和特點。 (3)射精管的合成和開口部位。 (4)精索的組成及分部。 三、附屬腺體 精囊腺、前列腺的形態、位置及主要毗鄰。 四、外生殖器 (1)陰囊的形態、構造。 (2)陰莖的分部及其構成。 (3)男性尿道的分部。男性尿道的三個狹窄、兩個彎曲及其臨床意義。 第八部分 女性生殖系統 一、總論 女性生殖系的分部及各部所包括的器官。 二、生殖腺 卵巢的形態、位置。 三、生殖管道 (1)輸卵管的位置、分部。 (2)子宮的形態、分部、位置、主要毗鄰和固定裝置。 (3)陰道穹及其臨床意義。 四、外生殖器 陰道前庭內陰道口和尿道口的位置。 五、會陰 (1)會陰的境界和組成。 (2)尿生殖膈和盆膈的構成。 (3)坐骨肛門窩的位置。 第九部分 脈管系統 一、總論 (1)脈管系統的組成。 (2)心血管系統的組成。 (3)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概念。 二、心 (1)心的位置和外形,心各腔的形態結構。 (2)心傳導系統的組成。 (3)左、右冠狀動脈的起始、分支和分布。 (4)心包及其臨床意義。 (5)心的體表投影。 三、動脈 (1)肺動脈、動脈導管索(動脈韌帶)的位置及其臨床意義。 (2)主動脈的分部。升主動脈的分支和主動脈弓的分支。 (3)頸外動脈的主要分支、行徑和分布。頸動脈竇、頸動脈小球的位置。 (4)鎖骨下動脈、腋動脈、肱動脈、橈動脈、尺動脈的走行、主要分支和分布。掌淺弓,和掌深弓的組成。 (5)胸主動脈的行徑及主要分支、肋間後動脈的行徑及分支。 (6)腹主動脈主要分支。腹腔干與腸系膜上、下動脈的分支和分布。 (7)腎動脈、精索內動脈(卵巢動脈)的分布。 (8)髂總動脈、髂內動脈和髂外動脈。 (9)子宮動脈的行徑及與輸尿管的位置關系。 (10)股動脈、腘動脈、脛前動脈、脛後動脈、足背動脈的走行和分布。 四、靜脈 (1)左、右肺靜脈的行徑。 (2)上腔靜脈、頭臂靜脈的組成和屬支。 (3)上肢淺靜脈及其臨床意義。 (4)奇靜脈的行徑和收受范圍。 (5)腎靜脈和睾丸靜脈(卵巢靜脈)的行徑。 (6)下肢淺靜脈及其臨床意義。 (7)肝門靜脈的組成、行徑及屬支。門靜脈與上、下腔靜脈間的吻合途徑。 五、淋巴系 (1)淋巴系的組成及配布特點。 (2)胸導管的起始、行徑及其收受范圍。 (3)右淋巴導管的組成、注入和收受范圍。 (4)局部淋巴結的概念。 (5)脾的位置和形態。 第十部分 感覺器官 一、總論 感受器和感覺器官的概念。 二、視器 (1)眼球的組成、眼球壁各部的形態結構特點。 (2)眼球的折光裝置。 (3)房水循環。 (4)眼瞼、結膜、淚器的位置和形態結構。 (5)眼肌的名稱和作用。 (6)眼動脈的起始、行徑和分布。 (7)眼的神經支配。 三、前庭蝸器 (1)前庭蝸器的分部及各部的機能。 (2)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和彎曲。 (3)鼓膜的形態特徵、位置和分部。 (4)中耳的組成。 (5)鼓室各壁及其臨床意義。 (6)咽鼓管的分部、開口以及幼兒咽鼓管的特點。 (7)內耳的位置和分部。 (8)骨迷路的分部。 (9)聽覺和位置覺感受器的位置。 (10)聲波傳導的途徑。 第十一部分 周圍神經系統 一、總論 (1)神經系統的區分和神經元的分類。 (2)神經系統常用術語。 二、脊神經 (1)脊神經的組成和纖維成分。 (2)頸叢的組成和皮支的淺出部位。膈神經的組成、行程和分布。 (3)臂叢的組成。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腋神經的行程和分布情況。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在不同部位損傷後的主要表現以及肌皮神經和腋神經損傷的主要表現。胸長神經、胸背神經的行程和分布。 (4)胸神經前支在胸腹壁的行程÷分布及其皮支的節段性分布。 (5)腰叢的組成。股神經的行程及其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6)骶叢的組成。坐骨神經的行程及分布。脛神經、腓總神經(腓淺、腓深神經)的行程和所支配的肌群及其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三、腦神經 (1)腦神經的名稱、序號、連接的腦部和進出顱部位。 (2)動眼神經的纖維成分、支配及其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3)三叉神經的纖維成分、三大主支在頭面部皮膚的感覺分布區。 (4)面神經的纖維成分、行程、主要分支及其損傷後的表現。 (5)前庭蝸(位聽)神經(蝸神經、前庭神經)的分布和功能。 (6)舌咽神經的纖維成分、主要分支(舌支、頸動脈竇支)和分布。 (7)迷走神經的纖維成分、主幹行程及其各種成分纖維的分布。 (8)副神經主幹的行程和分布、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9)舌下神經的分布、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四、內臟神經 (1)內臟神經的區分、分布和機能。內臟運動神經的結構特點。內臟運動神經與軀體運動神經的主要區別。 (2)交感神經節前和節後神經元胞體所在部位。交感乾的位置和組成。腹腔神經節的位置和性質。 (3)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的部位和副交感節前纖維的起始及節後纖維分布。顱部副交感神經節的名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雙重分布概念及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 第十二部分 中樞神經系統 一、脊髓 (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節段與椎骨的對應關系。 (2)脊髓灰質的主要核團的位置和機能。 (3)脊髓主要上行纖維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腦束)的行程和機能;損傷後的功能障礙。 (4)脊髓主要下行纖維束(皮質脊髓束)的行程及其損傷後的功能障礙。脊髓的主要功能和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二、腦干 (1)腦的分部和各腦部的分界以及腦乾的組成。 (2)6個腦神經核機能柱所屬各核團的位置、纖維聯系和功能。 (3)腦干網狀結構的解剖特點和主要機能。 三、小腦 (1)小腦位置、分葉和機能分區。 (2)小腦核及小腦腳。 (3)小腦功能及小腦損傷的臨床表現。 四、間腦 (1)間腦的位置及分部。 (2)背側丘腦的主要核團。 (3)特異性中繼核團的主要纖維聯系及功能。 (4)非特異性中繼核團和聯絡性核團。 (5)下丘腦位置、分區、纖維聯系及功能。 五、端腦 (1)大腦半球的主要溝裂和分葉。 (2)大腦皮質的機能定位。 (3)側腦室的位置和分部。 (4)內囊的位置、分部和通過的主要纖維束及其臨床意義。 (5)紋狀體的組成、各核團的位置關系、纖維聯系和機能。 (6)大腦皮質細胞分層概念 (7)邊緣系統的概念。 六、傳導通路 (1)軀乾和四肢本體感覺(深部感覺)傳導通路的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及纖維束的位置、丘系交又部位、皮質投射區以及此通路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2)軀乾和四肢以及頭面部的痛溫覺(淺部感覺)的傳導通路的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所在位置、纖維交叉越邊的部位、皮質投射區以及此通路損傷後的主要表現。 (3)視覺傳導通路的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所在位置、纖維交叉越邊的部位、皮質投射區以及不同部位損傷後的視野變化。瞳孔對光反射的路徑。 (4)聽覺傳導通路。 (5)錐體束的組成;行程及損傷後的表現。 (6)上運動神經元與下運動神經元的概念。 七、腦、脊髓的被膜和血管 (1)腦、脊髓的三層被膜、硬膜外腔和蛛網膜下腔的位置及其臨床意義(與腰麻、硬膜外麻醉的關系)。 (2)硬腦膜的組成特點,其形成物的名稱和位置,主要硬膜竇的名稱、位置和連通。腦蛛網膜及蛛網膜下腔的概況。 (3)腦的動脈。頸內動脈和椎動脈的行程及其主要的分支分布。大腦動脈環的組成、位置和機能意義。 八、腦脊液的循環 腦脊液的產生部位循環路徑。 《人體解剖學》參考教材 參考教材: 人體解剖學,臨床醫學專業專科教材 出 版 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版 本: 第四版(2000年) 主 編: 吳先國 《生理學》考試大綱 基本要求 掌握生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熟悉或了解各系統的重要生理過程及其調節機制。 第一部分 緒論 基本要求 了解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掌握內環境與穩態的基本概念。了解人體生理功能的調節及控制系統。 第二部分 細胞的基本功能 基本要求 了解細胞的跨膜物質轉運。掌握興奮性和興奮的概念,刺激引起興奮的條件。掌握細胞的生物電現象(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及其產生原理,興奮的引起和傳導的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 血 液 基本要求 了解體液和血量的概念,血液的組成和主要功能。掌握血漿晶體滲透壓與膠體滲透壓的形成及生理意義。熟悉各類血細胞的數量、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紅細胞生成的原料和調節。了解生理性止血。掌握ABO血型系統和輸血原則。 第四部分 血液循環 基本要求 掌握心肌生物電現象和心肌生理特性,心臟射血的過程,心泵功能的評價及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掌握動脈血壓的形成原理及影響因素,中心靜脈壓的概念、正常值及臨床意義。了解影響靜脈迴流的因素,微循環、組織液的生成、迴流及其影響因素。掌握心血管活動的神經、體液調節。熟悉冠脈循環的特點。 第五部分 呼 吸 基本要求 了解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三個環節。掌握肺通氣和肺換氣的原理。掌握氣體在血液中運輸的形式。掌握化學因素對呼吸的調節。 第六部分 消化和吸收 基本要求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各段中進行消化的基本過程,以及神經、體液對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運動的調節作用,了解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和三種主要營養物質吸收的形式和途徑。 第七部分 能量代謝和體溫 基本要求 了解食物的熱價、氧熱價和呼吸商的概念;影響機體能量代謝的主要因素。掌握基礎代謝率的概念。掌握體溫的概念及其正常變動。掌握機體的產熱和散熱,了解體溫調節機制。 第八部分 腎臟的排泄 基本要求 了解排泄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相對穩定中的意義。掌握尿生成的過程(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及其影響因素。了解腎臟泌尿功能的調節,尿的濃縮和稀釋,腎清除率,排尿反射。 第九部分 感覺器官 基本要求 掌握視覺器官的折光和感光功能,聽覺器官的傳音和感音功能。了解前庭器官的主要功能。 第十部分 中樞神經系統 基本要求 了解神經纖維傳導興奮的特徵。掌握外周神經遞質和受體系統。掌握突觸傳遞。了解中樞抑制。掌握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和內臟活動的調節功能。了解腦的高級功能和腦基本概念 第十一部分 內分泌 基本要求 了解內分泌系統和激素的概念,激素的運輸方式和作用。掌握激素調節的下丘腦—腺垂體—靶腺關系。掌握人體內幾種主要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和胰島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調節。了解其他激素的生理作用。
H. 人體體表可以擊打的要害部位有哪些
人體的要害部位和攻擊方法
人體上有許多要害部位,有的部位一擊便可斃命.有的可以使其生理機能或機制暫時或永久地消失。因此了解並熟悉這些要害部位,再加上准確、有力的擊打技術,就能在格鬥中有效的制服敵人。另外,還要保護好自己的這些要害部位,以防受到敵人的襲擊。
1、眼睛
因為它能引導人的行動,所以是人體最重要的要害部位之一。
擊打方法:對於此部位可用指戳攻擊。
2、太陽穴
此部位屬頭部顳區,有顳淺動脈、靜脈及顳神經穿過。而且,此部位骨質脆弱,向內擊打,可引起顳骨骨折,損傷腦膜中動脈,致使血液不能流暢,造成大腦缺血缺氧.使人在3秒鍾內死亡。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拳面和肘關節撞擊。
3、耳
耳廓神經離大腦較近,受到擊打或擠壓後可損傷通往腦膜中的動脈、靜脈分支,使血液循環受阻。而且耳部在下頜骨的上緣,下耳廓的後面,有一個和太陽穴一樣致命的穴位.叫完骨穴,打擊耳和耳後完骨穴,輕則擊穿耳膜或耳內出血,重則腦震盪或在5秒鍾內死亡。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雙拳同時左右夾擊。
4、下頦
由於下頦所處位置易受攻擊,且受擊打後易引起顱底骨折、顱內出血,因此受擊打後輕則劇痛難忍,重則使其昏迷或休克。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直拳沖擊或肘關節上挑。
5、喉結
由於喉結處有氣管、頸動脈及迷走神經。故用手掌外緣砍擊或用小臂從背後箍勒,都能置敵於死地。當然也可用手指卡其喉結,使其在短時間內因缺氧而窒息、甚至死亡。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直接攻擊或用肘勒、手卡。
6、面部
面部是人體視覺、嗅覺和口腔等重要器官所在處。由於此處神經、血管分布相當豐富,放痛覺極敏感.受到擊打時疼痛難忍,甚至會因此而喪失戰鬥力。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拳面擊打、膝關節撞擊及腳面踢擊。如此,可令敵在3秒鍾內昏厥或休克。
7、頸外、後側
頸兩側布滿致命的血管、神經。頸動脈、迷走神經亦均沿頸兩側分布。如用手掌外緣猛砍敵頸外側或後側,可壓迫頸動脈竇,使敵產生嚴重的心律不齊,並導致心力衰竭.而在2秒鍾內斃命。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手掌外緣砍,也可用肘關節下砸。
8、心窩
這是「要命」的地方,分布著膈肌神經叢、胃食管及主動脈、下腔靜脈。如遭暴力打擊,血管會因外力壓迫而膨脹.導致心臟跳動急促或停止跳動、窒息,而在3秒鍾內死亡。
擊打方法:打擊這一部位,最好用腳踢、踹,因為用腳攻擊具有較強的穿透力。
9、腹部
腹部包括人體胸腔劍突以下,肚臍及其周圍部位。右上腹是肝膽,左上腹有胃、脾臟.兩側是腎臟,下腹是腸、膀胱等臟器。這些器官排列腹腔壁內,並垂直壓在骨盆上,離心臟較近,又有腸系膜、神經結。故受到外力的猛烈打擊後,內臟血管會因外力壓迫而膨脹,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同時由於腹部壁層腹膜神經末梢豐富,感覺靈敏,人會疼痛難忍。如肝、脾、腎破裂而出血,可使敵在5秒鍾內死亡。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腳踢、膝撞等予敵致命攻擊。
10、肋骨
肋部共有12對肋骨,且骨細而長,附在表面上的肌肉亦很薄,故用膝撞或腳踢任何部位的肋骨,都能使敵肋骨骨折或死亡。況且受到擊打後會震盪內臟,骨折後,折斷創面的鋒利處還會刺破內臟,造成體內大出血。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拳擊、膝撞或腳踢,如攻擊有力,可使敵在3秒鍾內死亡。
11、襠部
襠部是男子的要害。該部位即便是受到婦女和兒童攻擊也能使任何壯漢屈服,如遭到暴力攻擊,可使人在3秒鍾內休克或死亡。
擊打方法:攻擊此部位可腳踢,如距離很近,可改用膝蓋頂擊。
l 2、膝關節
它是人體中最大、結構最復雜的下肢主要關節。由股骨下端、髕骨和脛骨上端組成。由於此部位暴露在外,且皮下脂肪較少,因此如遭受重擊可使韌帶撕裂或髕骨碎裂,從而使其站立不穩或無法移動。
擊打方法:攻擊此部可用腳外側踹,也可用腳面(腳背)予以勾掃。
13、腳背
腳背神經密布,肌肉極少。有骰骨和3塊楔骨、5塊跖骨基底部的關節面組成。跖趾關節由跖骨遠側與第一節趾骨近端組成。故受外力砸壓就會脫節和錯位。而且連接其的踝關節活動范圍亦較小,如用力擊打或擰折.可造成韌帶撕裂。
擊打方法:攻擊時可用腳跟猛向下跺或碾其腳背。
14、麻筋
人體主要麻筋有:肘部麻筋、碗部麻筋、虎口府筋及手背麻筋等。但這些部位較隱蔽,故不易准確控制。
二、人體要害詳解——眼
眼睛是人的視覺器官,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眼球的外壁由三層被膜構成。眼球的內部為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都是無色透明的凍膠樣液體,是眼的折光裝置。眼球底部在靠近兩側鼻樑的部位,有視神經和大腦相連。
眼睛具有視覺功能,眼睛遭暴力打擊,可以使人輕易致盲。因為視覺功能對人的日常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眼睛常常被列為人體的要害部位之一。不僅古代流傳下來的民間拳譜中有「明中暗打消明息」的記載,而且在當代美國陸軍作戰部隊,打擊眼睛也被列入單兵格鬥訓練的教範之中。
使眼睛致盲的方法很多,直接的鈍性暴力打擊,尖端物戳刺、高速飛濺物射入都可以形成。
1、眼部皮下為什麼容易發生血腫
以拳、掌等鈍性暴力打擊眼部可以使眼瞼皮下迅速發生出血和水腫。這是因為上下眼瞼皮膚較薄,皮下組織疏鬆容易積存血液,所以遇暴力打擊,充血和水腫比其它部位更容易發生。單純的眼外挫傷,可以引起大量的眶內出血,致使眼球突出,視覺功能受到嚴重障礙。
2、眼球是人體是脆弱的器官
眼球受到鈍力打擊或鈍器從眼球表面劃擦而過,可致使眼球外層的角膜破裂或脫落。眼角膜中合有豐富的末梢神經,使角膜對外界異物刺激極為敏感,哪怕是輕微的刺激都會引起強烈的生理反應。眼角膜損傷後,會使人眼部劇痛、怕光、眼瞼無法睜開,視功能嚴重障礙。
眼部遭鈍器打擊後,除劇痛以外,還可以因眼球受到外力壓迫或腫脹壓迫,反射性地引起心跳減饅,進而導致四肢無力,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下降。在格鬥中常常造成被動的局面。
此外眼球質地脆弱,輕微暴力足以使眼球破裂。
用拳刃擊打眼部或用指端及其它銳器直戳眼窩,可致使眼球球體破裂,眼內大量出血,眼內容物脫出,視力完全喪失。
視力喪失雖不至於危及生命,但可以直接影響人的行動能力。因此,在敵對的暴力行動中,眼睛常常是重點攻擊的目標。
三、人體要害詳解——太陽穴
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太陽穴在中醫經絡學上被稱為「經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術拳譜列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記載,太陽穴一經點中「輕則昏厥,重則殞命」。現代醫學證明,打擊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盪使人意識喪失。
1、太陽穴是顱骨骨板最薄弱的部位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顴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顱骨為一層堅硬的骨板,對腦起著保護作用。顱骨骨板各處薄厚不一,平均厚度為5毫米,最厚處為1厘米。而太陽穴處的骨板厚度僅為1——2毫米,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擊或擠壓,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後可直接影響腦的功能。
2、太陽穴深層顱內有眾多的出血來源
在顱內的這一部位,血管分布相當豐富,因此構成了眾多的顱內出血來源。起於頜內動脈的腦膜中動脈,在硬腦膜外沿顳骨鱗部向上行走,並在太陽穴處的顳骨鱗部分支為腦膜中動脈前、後兩支。同時,腦膜中靜脈也與腦膜中動脈相伴行。在顱內更深一層的硬腦膜下,還分布有大腦顳葉的皮質動、靜脈。
太陽穴遭暴力打擊,不僅可以因顱骨顳鱗部骨折損傷腦膜中動脈,而且常常可以在顱骨完整的情況下損傷腦膜中動、靜脈,在中顱窩基底部形成硬膜外血腫。腦膜中動脈破裂形成血腫,不僅十分迅速,而且後果極為嚴重。腦膜中動脈破裂,可使人立即陷入昏迷,昏迷後的間歇清醒期極短,多則不足1小時,少則只有10分鍾,常常在損傷兩小時後完全昏迷。如果傷後6小時仍不能有效地制止出血,即可以致命。
腦膜中動脈的兩個前後分支損傷以及大腦顳葉皮質溝內的動脈損傷,會在腦膜的更深一層形成以顳區為中心的巨大顱內血腫。由於出血部位較深,因此,具有更大的危險性。
3、太陽穴處的顳骨動脈溝和骨管構成了一個明顯的薄弱帶
由於腦膜中動脈緊貼顱骨下行走,因此在顳骨鱗部形成了非常特殊的解剖特點。太陽穴深層組織中的腦膜中動脈,在顳骨鱗部內面的骨板上形成了一條較深的骨溝——顳骨動脈溝。這條骨溝在本身就很薄的骨板上,構成了一條明顯的薄弱帶。打擊太陽穴,往往首先容易在這條骨溝上造成骨折,而顳骨動脈溝處的骨折,又多容易累及骨溝內的腦膜中動脈損傷,引起顱內血腫。
腦膜中動脈前支則完全穿過骨板,在顳骨內面形成了一條長2厘米左右的骨管。由於骨管的存在,使腦膜中動脈前支的一段被完全固定。當太陽穴遭外力打擊時,腦膜中動脈前支極易在骨管處撕裂。同時,顳骨骨折也很容易在骨管處形成.當骨折線橫跨骨管時,對血管造成的損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顱內血腫,往往更為嚴重。
因此,在頭部兩側的太陽穴,實際上構成了一個致命的危險區,即以顱骨顳鱗部為中心的顱骨骨折多發區和以大腦顳葉為中心的顱內血腫多發區。
4、為什麼打擊太陽穴容易破壞人的平衡機能
太陽穴深層腦組織是大腦顳葉。顳葉是大腦皮層的位聽中樞。位聽中樞支配著人的位聽神經,可以通過中耳感受聽覺、感受外界音響的變化。同時,還可以通過內耳「前庭裝置」感受體位在空間的變化,並由此來調節全身肌肉的緊張度,維持身體平衡。因此,大腦皮層的這一區域除感受聽覺,還控制著人的平衡感覺。
此外,太陽穴皮下又是「三叉神經」和「睫狀神經節」的匯集之處。三叉神經傳導頭面部感覺,是對痛覺最為敏感的腦神經。睫狀神經節是調節視力活動的重要神經節。
太陽穴一旦受到暴力打擊,首先會震動大腦顳葉的位聽中樞,使位聽神經受到強烈刺激.造成暫時性的平衡感覺喪失,全身肌緊張調節紊亂。同時,也會刺激太陽穴皮下的神經,使人頭暈、目眩、兩服發黑,平衡不能維持。因而,以一般暴力打擊太陽穴雖不至於造成顱腦損傷,但很容易將人擊倒。我圖民間武術中過去就有「一法打太陽,拳中倒地下」的記載。
四、人體要害詳解——耳
耳是聽覺器官,同時又是位覺器官。除了感受聽覺,它還有感受人體空間體位變化,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耳根部即耳垂後根部,在耳垂後,下頜角以上,顳骨乳突以下的凹陷處。民間又稱之為「撅陰穴」或「耳後穴」
耳分為內耳、中耳和外耳。外耳包托耳廓、外耳道、鼓膜三個部分。聲波傳入耳道,首先要經過耳膜。中耳位於內、外耳之間,起著傳導聲波的作用。內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構成,分為感受聽覺的部分和感受空間體位變化的部分。其感受空間體位變化的部分又稱為「內耳前庭分析器」,包括一個橢圓囊、一個球囊和三個不同方位的膜性半規管。在橢圓囊和球囊的囊壁和三個半規管的壺腹嵴上,生有大量纖毛細胞,其毛束插入一種叫作「耳石」的固體顆粒。在正常情況下,耳石給纖毛細腦一種均勻的壓力,使人有一種習慣的平衡感。此外,在三個半規管內充滿淋巴液。當人正常體位改變時,半規管中的淋巴液必然流動,從而引起耳石傾斜,纖毛彎曲,對周圍的末梢神經產生一種新異刺激。末梢神經接受刺激後,將興奮傳至大腦位覺中樞,使人由此感受到空間體位的變化,同時,又會使全身肌肉緊張度發生重新調節,以適應身體姿勢的變化,維持身體平衡。前庭器官「過敏」的人,在較大的體位改變時,會引起過強的反應,出現頭暈、惡心、甚至嘔吐、虛汗等症狀,稱為「暈動症」。
打擊耳部輕則可以擊穿耳膜、損害平衡機能,重則使人昏迷或造成腦脊液耳漏,使人斃命。
1、耳膜破裂和內耳迷路震盪
以拳面或手掌擊打耳部,可以因外力震盪和氣浪的沖擊造成中耳鼓膜破裂,引起耳內出血、疼痛、耳鳴和聽力喪失。有時還會伴有頭暈、惡心、休克等症狀。
打擊嚴重時,空氣在狹小的耳道中形成強大的壓力,可以造成內耳迷路震盪,致使內耳迷路出血,出現暈眩、惡心或短暫的昏迷,並使前庭器官的平衡機能遭到破壞,出現感覺偏差、站立不穩、無故摔倒。內耳迷路震盪所造成的昏迷,不同於腦震盪。不僅意識容易恢復,而且前庭器官的機能也易於得到代償。因此,內耳迷路震盪後的昏迷只是暫時的、一過性的。
2、為什麼重擊耳部會造成腦脊液外漏
重力打擊外耳部,不僅可以損壞耳膜、造成內耳迷路震盪,而且常常造成腦脊液外漏,腦脊技外漏是顳骨骨折的直接後果。顳骨骨折後,外漏的腦脊液就會自骨折裂縫進人耳道,從耳道內流出。顳骨骨折同時又是顱腦外傷的一部分,因此,出現腦脊液外漏時,還常常會出現昏迷、面癱等腦震盪和腦損傷的症狀,嚴重時還可以使人斃命。
3、掐拿耳根可使人暈厥
在耳根部皮下,有耳大神經、枕小神經等多條神經分支重疊分布。因此,耳根是一個極為敏感的部位,掐拿耳根部會產生劇烈的酸疼感,用力掐拿可以使人暈厥。
4、重擊耳根可使人立即斃命
耳根在顳骨乳突下靠近顱腔底部及顱底與脊柱的連接部位。在耳根深層的顱腔內,是腦干與脊髓的連接部位。稱為延髓。耳根部皮下缺少皮下組織,肌內、皮膚極薄。耳根恰恰是從頭側面的薄弱部位上接近顱底和延髓。因此,民間傳統點穴理論中有「耳筋通達於腦府,而相距又極近」的描述。
延髓是人的生命中樞,延髓的機能活動控制著人的心跳、血壓、呼吸等所有基本的生命活動。
打擊耳根部,很容易使顱底受到震盪。顱底震盪必然會波及延髓,使腦干受到展盪、牽拉或發生側向移位,引起心跳突然減弱、減慢、血壓下降、呼吸短促、困難,造成生命垂危。甚至可以出現嚴重的昏迷或心跳、呼吸驟停使人立即斃命。嚴重的顱底震盪有時會造成顱底骨折,顱底骨折一般都出現昏迷並有腦脊液自耳道中漏出。
五、人體要害詳解——頦部
頦部又稱為頜下三角區。頦部是下頜底部的下頜骨下緣與下頜支前緣及上部頸根之間圍成的一個三角區。頦部向下與頸部相聯,向上通過下頜頭與顱腔底部相連。下鄂兩側的下頜頭與顱底部的顳骨下頜窩共同組成下頜關節。由於下頜關節的存在使得頜下角與顱腔底部在骨結構上形成了緊密的聯系。
在頜下三角區正中,有一個重要的經絡穴位,即任脈的廉泉穴。自古民間就將其視為要害穴位,有「擊打廉泉穴,氣絕一命休」的描繪。由於打擊廉泉穴常常因為頭部的擺動和震盪使人跌倒,因此民間又有人將它給俗稱為「跌倒穴」。
打擊頦部可直接形成顱底部損傷。整個頦部處於下頜底部,通常只能以拳或掌根由下向上打擊才能傷及。單純的頦部損傷並不十分重要,真正能夠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的,是由打擊頦部引起的顱底損傷。
當頦部遭拳、掌打擊時,暴力可以經過受力面,沿下頜骨向上傳導至顱底,使下頜關節頭猛烈地撞擊顱中窩,造成顱底骨折。
打擊頦部造成的顱底骨折比起其它原因引起的顱底骨折都更為嚴重。因為顱腔底部構造特殊,骨面有較多的骨粗隆和骨嵴,各處的抵抗力強弱不一,所以,打擊頦部使顱中窩受到撞擊後,常常可以在顱底形成很長的骨折線。其骨折線繞過堅硬的骨粗隆和骨嵴,由顱中窩延伸至顱底的薄弱區。
打擊頦部,引起顱底骨折,往往會發生沒有直接損傷的口、鼻出血,並有腦脊液耳漏或腦液鼻漏。腦脊液外漏多與血液混合在一起,所以耳、鼻中異物一般呈乳黃或粉紅色。嚴重的顱底骨折常常合並較重的腦挫傷,因此會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程度不同的昏迷。由於顱底骨折很難探查,所以,凡嚴重的顱底骨折大多迅速死亡。
六、人體要害詳解——喉
喉部的要害主要為咽喉和喉結。
在頸部前面,兩鎖骨內側、胸骨柄上緣有一個凹陷,凹陷內有下行的無名靜脈、氣管、食管以及膈神經和迷走神經分支。氣管位於皮下最表層。這一凹陷部位通常被俗稱為咽喉,在中醫經絡學上,又被稱為「天突穴」。「天災穴」自古被視為要害部位,少林拳法中還傳有「二捅天突穴,鎖喉致昏啞」的技擊歌訣。
以手指用力直戳天突穴,可以猛烈地壓迫氣管,刺激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引起反射性的呼吸困難和劇烈咳嗽,甚至引起窒息。肺部的迷走神經直接分布於氣管及肺內的支氣管樹,支配著肺臟的呼吸,而膈神經則直接分布於人體最主要的呼吸肌——膈肌的中央,支配著膈肌的運動。膈神經遭強烈刺激必然造成膈肌痙攣,引起劇烈咳嗽和呼吸困難,迷走神經遇強烈刺檄則會通過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使肺的呼吸功能受到反射性的抑制,其結果,很容易導致窒息。
以手指持續用力掐拿天突穴,可以使氣管、無名靜脈、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同時受到壓迫,並可因呼吸受阻、靜脈迴流受阻、腦缺氧和神經反射作用,引起窒息或昏迷。
打擊或掐拿天突穴,一般不會造成致命的後果,但如果咽喉被刺破,則會造成嚴重的血胸和縱膈氣腫,使大量血液流入胸腔,並使縱膈和頸部皮下發生氣腫。血胸和縱膈氣腫會壓迫肺臟和心臟,都可以在短時間使人死亡。
喉結在頸部正中,突出於皮下,成年男子尤為顯著。喉結上通咽和口、鼻腔,下連氣管,是肺臟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氣要道。喉由軟骨構成支架,其中甲狀軟骨為最大的一塊,甲狀軟骨在頸的突出的部份即為喉結。
喉結通常被人們視為要害部位。打擊喉結、扼喉、勒頸、以及銳器切頸常常被當作致命的殺傷手段。據法醫臨案統計,很多自殺或殺人者都習慣於在喉結上下切頸。無論自殺或他殺,切頸者多誤認為切斷氣管或喉管便可以輕易致死。但事實上,切斷氣管僅僅縮短了呼吸道,並不能構成真正的死因。而徒手以拳、掌打擊喉結或勒頸、扼喉、壓迫喉結,卻都能致人於死地。
1、持續壓迫喉結可使呼吸、循環受阻
鎖喉、扼喉、勒頸、以掌指持續地壓迫喉結一般並不能使人立即致死,多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死亡速度比較緩慢。壓迫喉結致死,主要是由於阻斷了呼吸和阻斷了腦循環血流引起的。
以掌指壓迫喉結,一般都不能使呼吸道完全阻塞。呼吸道完全被阻塞的可能性極小,只有以較細的繩索勒壓在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時才會發生。由於扼喉時呼吸受阻是不完全的,因而造成的窒息也是不完全的。在這種情況下致死過程就需要持續一段時間。
而以掌指壓迫喉結時,一般也不能完全阻斷頭、頸部的循環血流。向頭部供血的頸動脈因為有胸鎖乳突肌的覆蓋,不易被完全阻斷,深層的椎動脈受頸椎的保護,根本壓迫不到,仍能保持暢通。所以,頸部受壓時動脈供血受阻也是不完全的。只有頸靜脈迴流受阻通常比較嚴重。然而頸靜脈迴流受阻也不能在喉結受壓後立即形成。因此,由動脈供血不足,靜脈迴流受阻引起的頭部淤血、顱內壓升高和腦缺氧也需要持續一定的時間才能真正形成。
無論壓迫了呼吸道使肺通氣受阻,還是壓迫了動、靜脈血管使腦循環血流受阻,都會由於腦血流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氧分壓逐漸下降,引起大腦缺氧而導致死亡。在腦缺氧形成以後,腦組織仍有一定的耐受時間,一般腦缺氧1—3分鍾可使人陷入昏迷, 5—6分鍾才能使人完全死亡。腦缺氧形成以後,還會刺激頸動脈中的「化學感受裝置」,使人產生強烈的深呼吸慾望,繼而會產生窒息的恐懼心理和垂死的反抗和掙扎。在抵抗力量較大的情況下,死亡速度通常比較緩慢,一般都需要幾分鍾時間。
2、打擊喉結可以立即致死
以拳、掌打擊喉結可以立即致人於死地。這主要是由於喉結上的喉上神經和食管上的迷走神經叢受到強力刺激,致使心跳、呼吸產生反射性抑制的結果。
喉上神經是迷走神經的一個分支,也是頸部皮下一個重要的感覺神經末稍。食管迷走神經叢在緊靠氣管後壁的食管上,由左右迷走神經相互交錯而成。迷走神經聯系著延髓迷走神經中樞,對心跳、呼吸有強烈的抑製作用。強力打擊喉結,會刺激喉上神經和食管迷走神經叢產生強烈興奮,傳入延髓,引起反射性閉氣、突然窒息、心率銳減、血壓下降,甚至引起呼吸、心跳驟停而立即導致昏迷或死亡。
七、人體要害詳解——面部
面部要害主要為鼻和三角區。
外鼻位於顏面中央,是由骨和軟骨構成的骨性結構。面三角區是指面部鼻根以下,鼻尖以上,鼻兩側至嘴角外的三角區域。打擊鼻、面三角區,不僅可以直接損傷鼻骨,而且常常潛在著生命危險。
1、鼻骨損傷的直接後果
外鼻和鼻腔都是由骨和軟骨作為支架,直接覆蓋皮膚而構成的。 由於鼻軟骨的存在,使鼻部的骨性結構變得脆弱。同時,鼻表面和鼻腔內都缺乏皮下組織,既沒有豐富的肌肉,也沒有脂肪。外鼻孔內,皮膚與軟骨膜直接相連。深層鼻腔內,鼻粘膜直接覆蓋鼻骨和鼻軟骨。因此,鼻損傷發生時,疼痛十分劇烈。此外,鼻骨兩側有兩塊很小的淚骨。淚骨簿而脆,壓迫淚骨,可致使鼻翼酸疼,淚流不止。鼻部遭鈍性暴力打擊,如拳擊或鈍器打擊鼻樑,可將鼻骨擊碎,造成鼻樑塌陷。暴力作用在鼻樑上方時,造成鼻樑正面塌陷,出現鞍狀畸形。暴力作用於鼻樑一側時,則出現打擊面同側鼻樑塌陷,對側隆起,鼻樑歪斜。有時暴力打擊鼻樑一側,除鼻骨被擊碎外,還可以累及下眼眶骨折。鼻骨被擊碎,可使鼻內大量出血,疼痛異常,並使兩眼淚流不止,造成暫時視力障礙。
2、鼻損傷的潛在危險
鼻腔周圍有很多含氣的骨性腔竇,稱為鼻竇。鼻竇包括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這些鼻竇外通鼻腔,並與顱腔相連。鼻骨損傷常常累及鼻竇。鼻竇損傷一般都比鼻骨損傷更為嚴重。額竇、篩竇、蝶竇損傷,常常形成顱底骨折,使腦脊液從鼻腔外漏。上頜竇項壁的裂傷,可造成眼球內陷,出現復視。篩竇損傷,可以因視神經受到壓迫而造成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腦脊液自鼻腔外漏,是鼻竇損傷和顱底骨折的有力證據。鼻骨損傷後,腦脊液外漏常常和大量的鼻出血混合在一起,從鼻腔里流出,很難一目瞭然地辯認。判斷是否有腦脊液外流可以把鼻腔中流出的顏色淺談的液體滴在紗布或吸水紙上,初果血跡周圍很快出現一圈被水濕潤的環行紅暈,腦脊液外漏即可確定無疑。
腦脊液外漏的真正危險在於逆行性顱內感染,導致腦膜發炎,鼻竇裂傷使顱底骨折與鼻腔相連通,外界細菌隨時可以逆行侵入大腦,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因此,腦脊液鼻漏發生的,應任其自流,切不可以為止血或阻止腦脊液外漏而沖洗或填塞鼻腔,以免危及性命。
3、鼻腔出血的潛在危險
鼻樑遭暴力打擊後,鼻腔大量出血,這在平時非常多見。鼻部血運豐富,有鼻背動脈、額內動脈、內眥動脈及篩前動脈等四條動脈分布。而且鼻粘膜血管又極容易破裂。因此,不論鼻損傷輕重,鼻出血都很容易發生。
鼻腔出血的危害並不在於失血本身。其真正的危險是在鼻內出血,流經咽喉引起誤吸。在鼻腔後部,由於鼻咽相通,因此鼻腔後部的出血或鼻竇出血很容易誤入呼吸道,阻斷呼吸,引起嗆咳或造成窒息,而危及生命。有人習慣於鼻腔出血後,將頭部後仰,試圖以此來止血。實際上,這種作法更容易使血液流入呼吸道,是很危險的。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將頭前屈,以口代鼻進行呼吸,以避免誤吸。
4、面三角區破損的潛在危險
面三角區又校稱為面部危險區。暴力打擊面三角區,只要不發生表皮組織破損一般危害不大,但面三角區表皮破損,卻可以造成致命的後果。
在面三角區內,神經、血管分布極為豐富,尤以靜脈血管的分布較多。面部靜脈結構特殊,都沒有靜脈瓣,因此容易造成血液逆行。而面部靜脈血液的迴流,多要經過面深靜脈及眼內眥靜脈進入顱內海綿竇。因而,面三角區破損,外界細菌極易通過面部靜脈,向整個頭、面部擴散,並沿面部靜脈上行侵入顱內,引起顱內感染,誘發腦膜發炎,導致生命危險。為此,面三角區外傷無論出血多少,都不可以直接用手擠壓或用不潔物捂按,以防細菌感染,侵人大腦。
八、人體要害詳解——頸部
頸部的要害主要為頸後和頸側,由於後腦枕部緊鄰頸後,故劃分為頸部要害。
一、腦枕部是指後腦枕骨粗隆上下這一部位。腦枕部與後顱窩相對應,向下與頸部沒有明顯的界限。暴力打擊腦枕部,常常造成致命的後果。很早以前,腦後正中的枕骨穴就已被民間列為「致命穴」。
1、腦枕部遭打擊極易形成腦震盪
腦組織受著顱骨的直接保護。顱骨下面,三層腦被膜之間和腦室中的腦脊核對腦組織也起著保護作用。當頭部遭暴力打擊時,被打擊部位的腦脊液立即向其它部位分流,以此來緩沖外力對腦的震盪。但頭的各部位對外界暴力的緩沖又是不均衡的。人的前額可以承受較強的外力,對外力震盪具有很好的緩沖性。與前額部相比,腦枕部是對外力沖擊承受力最差的一個部位。比如,人們可以用前額沖頂高速飛行的足球,前額也可以承受重拳擊打而不至被擊暈,而高速飛行的足球撞擊在後腦或用重拳擊打後腦均可以輕易將人擊倒。在實際顱腦損傷中,前額部遭暴力打擊,顱內血腫極少能夠形成,而腦枕部遭暴力打擊,顱內血腫的比率卻很高。可見,腦枕部對外力沖擊的緩沖能力遠不如前額。這一現象可能與各腦室在顱腔內的解剖位置大多比較
I. 大腦中最重要的部位是什麼
大腦皮層,後腦醉重要,千萬別受傷
J. 看多了彩色的東西會近視嗎
預防和治療近視眼的最有效方法是:一.加強預防.減少視力消耗.勿使眼睛過度疲勞。二.鍛煉視力.使視神經和睫狀肌及晶狀體得到鍛煉.保持眼睛的正常調節功能.現在隨著文化生活的豐富和提高.上網和看電視及讀書學習時間過長.學生的課業過多,導致人們眼睛的負擔越來越重.由於目前世上沒有一種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致使視力不良的人群不斷擴大.再加上居住環境的改變.保護和預防措施不當.並向低齡化發展.因此改變環境和減少視力消耗是不現實的了.只有通過自身鍛煉來提高眼睛抵抗疲勞<視疲勞是導致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和衰老的能力.保護和恢復眼睛的各項生理功能才能從根本上防治近視眼和眼睛老化.一.近視眼的形成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多,長期處於視衛生條件不好的環境和長期不注意用眼衛生是造成近視的主要原因<嬰幼兒在眼球發育期由於受居住環境的影響視力不良和青少年時期不同>:如照明不足或光線太強、閱讀距離太近或時間太久、書寫姿勢不良、長期上網看電視等,這些現象都使眼睛的主要調節器官<睫狀肌>長時間處於高度緊張的收縮狀態.時間久了就造成睫狀肌痙攣.視力疲勞.眼睛的調節功能就不能正常發揮.繼續下去就導致眼球的前後軸加長了.當然也在於個人的體質不同,在上述環境中所形成的近視程度也有差別,總之平常不注意用眼衛生、長期養成不良習慣,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損害了眼睛,使睫狀肌經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引起眼睛周圍經絡不同,氣血受阻,眼球由於缺乏營養再加上睫狀肌持續性收縮,使睫狀肌的舒縮性能減弱或喪失<並且房水也是由睫狀體產生的.有營養角膜和晶狀體的作用>,形成調節痙攣、視力疲勞,眼睛疲勞會導致眼調節功能失常,同時變凸的晶狀體也不易鬆弛,造成眼的屈光力和眼軸長度不匹配,從而使遠處的物體經折光裝置進入眼球的光線在視網膜之前便形成焦點,在視網膜上形成不了清晰的物象,成為近視<調節性近視也叫所謂的假性近視>此時如果不注意進一步發展會造成眼軸增長.形成高度近視<即真性近視>.當然造成近視還有其他許多因素,例如:居住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由於視野受阻比住在廣闊的農村和草原的人患近視率高,特別是嬰幼兒在狹笮的空間眼球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受到阻礙.就是在同等條件下,是否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遠眺,使眼睛得到休息,日久天長,這都直接影響人的視力。總的說來造成近視有多種原因,但近視眼的形成了就意味著你的眼睛屈光力過強或眼軸過長,兩者不相匹配。二.正常視力的眼睛之所以能夠看清楚遠處物體,是利用睫狀肌的舒張或收縮以及晶狀體本身的彈性,使晶狀體變平或者變凸,就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自動調節焦點,使外界物體發出或者反射出來的光線進入眼球後聚集於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這一過程的動作主要依靠健全的睫狀肌功能和良好的晶狀體彈性來完成。三;怎樣才能擁有健全的睫狀肌功能和保持良好的晶狀體彈性呢?只有.通過自身鍛煉達到疏通眼部經絡和氣血、激活眼部微循環的作用,使眼部充分得到營養,解除睫狀肌痙攣和疲勞,增強睫狀肌的舒縮力量,提高晶狀體本身的彈性,恢復眼球的調節功能,以達到治癒近視、遠視的目的,同時對老花眼也是一個最佳的選擇。這個道理說通俗一點,就像大家都明白的一個現實——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會使人的肌肉更富有彈性,專門對眼睛進行鍛煉也會收到這樣的效果四.人都是由惰性的,傳統治療近視的方法中,有些方法不是直接鍛煉眼部,而且時間長,療效並不顯著,人們沒有耐心去練習。"視力保"的方法是直接鍛煉眼部,激活眼部經絡,把眼部紊亂的生理功能調整過來,解除睫狀肌痙攣和疲勞,提高眼睛調節功能,達到恢復視力的目的。縱觀各種治療近視的方法,本法不僅療效顯著,而且時間短,易懂、易學、易練,具有獨到之處,不分性別和年齡,凡有一定自製力的人都可以進行練習,特別是假性近視患者每天25分鍾左右.1-2周即可恢復正常並不再復發。由於視疲勞引起頭痛休學的青少年學生習練本方法也能夠在短時間內消除症狀."視力保"可以快速恢復由於視疲勞引起的調節性近視,並能從根本上解決由於眼屈光不正而造成的各種視力不良,使人們摘掉眼鏡、遠離近視的煩惱,並能防止視力衰退。視力已經恢復正常的或正常視力的人無需天天練習,只要平時注意正確用眼,每月練習兩次左右或在感覺視力疲勞時練習幾次,就可以讓您始終擁有一雙健康明亮的眼睛.如中年朋友每月能保持鍛煉輛次以上對老花眼的防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對於中.高度即真性近視來說.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葯物和儀器能夠治療的.它是在假性近視<調節性>的基礎上使眼軸逐漸變長的.從而使遠處物體通過眼睛的折光裝置不能准確投影在視網膜上.我沒接觸過手術治療.我想可能是把我們正常的沒病變的角膜削平以減小眼睛的屈光度而已<有點代人受過的感覺>.也只是起到矯正作用.並沒有改變眼睛近視的事實.也就是說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葯物和儀器能夠使變長的眼軸縮短以達到眼軸長度和眼睛屈光度相匹配的目的.那些價格不菲的葯物和治療儀又能起多大作用?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有體會.有不少眼科專家也只能佩帶眼鏡來達到矯正的目的.使人們喪失了防治信心.<視力保>是我多年根據眼睛的生理特點.綜合視光學.物理學.中醫及瑜珈和氣功的特殊功效總結整理出的.如;中高度近視的防治原理就是根據形成的原因及過程.反其道而行之.通過這種有意識的自身鍛煉.迫使變長的眼軸逐漸恢復過來或者達到眼軸長度跟眼睛折光裝置的屈光度相匹配.從而實現治療的目的.中.高度近視也不是在短時間能形成的.欲期望在短時間就能恢復正常也是不現實和可能的.這當然需要人們持之以恆.任何疾病都是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花費的時間也越少.可惜的是不少人以為無法防治,等到明顯惡化了才引起重視.這方法對防治近視和眼睛老化經我多年實踐檢驗效果確實挺好的.每天有十多個小時閱讀或上網.視力一直挺好的.只要正確掌握了本方法,習練兩三次就能使眼睛長時間不疲勞.實話說人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鍛煉.<視力保>也無須天天練習.只要保證視力正常就可以了.看到人們為了恢復視力花費大量錢財和精力而效果不是太理想.我把這簡單.有效的方法介紹給人們.對人們的視力恢復和提升有極大的幫助.為了人們的視力健康.因人而異.每個人的近視程度不同.治療方法略有差異.無論您現在的視力正常或不良.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我多年的實踐檢驗中.它確實是目前最簡單.有效的防治方法.並且不打針,不手術.不吃葯.只要正確掌握本方法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