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麻花鑽結構及幾何參數上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改進
建立鑽頭的數學模型是對鑽頭進行幾何設計、製造、切削性能分析和對鑽削過程進行建模的基礎。第一個鑽頭數學模型由Galloway D F於1957年提出。他推導了直線刃鑽頭前刀面的參數方程,給出了主刃前、後角和橫刃斜角的定義、計算公式和測量方法,提出了「把鑽頭後刀面作為鑽頭在刃磨過程中與砂輪相互作用後形成的磨削錐的一部分」的觀點。20世紀70年代初期,Fujii S 等人對Galloway D F提出的模型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提出採用割平面法,將三維空間曲面後刀面化為二維平面曲線進行分析,並開發了一個麻花鑽計算機輔助設計程序。1972 年,Armarego E J A和Rotenbery A發現:後刀面錐面刃磨法有4個獨立的刃磨參數,而一般給出的鑽尖幾何參數只有3個,因此不能唯一確定鑽尖後刀面形狀和刃磨參數。為此,他們提出用後刀面尾隙角作為補充幾何參數,以獲得刃磨參數的唯一解。1979年,Tsai W D和Wu S M證明:錐面鑽頭、Racon鑽頭、螺旋鑽頭和Bickford鑽頭等的後刀面都可以用二次曲面來表示,並提出了表示鑽頭幾何形狀的綜合數學模型,該模型可用於控制刃磨過程。1983年,Radhakrishnan L等人提出了十字鑽尖鑽頭後刀面的一個數學模型。他們將後刀面分為第一後刀面和第二後刀面:對第一後刀面,以Tsai模型為基礎,建立了一個改進的錐面模型;對第二後刀面,建立了一個平面模型。Fugelso M A則提出了圓柱面鑽尖的數學模型。
1985年,Fuh K H等人建立了一個用二次曲面表示的鑽頭後刀面數學模型,以便用計算機將其設計成橢球面、雙曲面、錐面、圓柱面或它們的任意組合。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將麻花鑽的主刃設計為直線。1990年,Fugelso M A發現,由於要求錐面麻花鑽的主刃為直線,使靠近鑽芯處的主刃後角變得過小,如果在刃磨之前,將鑽頭繞自身軸線旋轉5°~10°,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只是主刃將變得微微彎曲。
同年,Wang Y將主刃看作曲線,利用多項式插補方法建立了鑽頭螺旋前刀面的幾何模型。1991年,Lin C和Cao Z提出了一種適合於直線和曲線刃,採用錐面、柱面和平面後刀面的麻花鑽綜合數學模型。1999年,Ren K C和Ni J提出用二項式表示任意形狀的主刃曲線,鑽頭前刀面採用新的數學模型,並用向量分析方法,建立了二次曲面後刀面的刃磨參數與幾何參數之間的關系。
鑽頭的結構優化
由於廣泛使用的錐面麻花鑽的切削性能並不理想,人們一直致力於對其結構(參數)和刃磨方法進行改進,先後提出了200多種互不相同的鑽頭形狀,以改善其切削性能。其中,Shi H M 等人提出了通過改變主刃走向控制主刃前角分布的方法,並於1990年開發出使鑽頭主刃上各點前角均達到可能的最大值的曲線刃麻花鑽。1987年,Lee S J在考慮鑽頭偏斜的條件下,以消除鑽削過程中鑽尖的擺動現象為目標,提出了對鑽頭結構進行優化設計的方法。1995年,Selvamhe S V和Sujatha C在研究麻花鑽的變形時,用有限元方法對鑽頭幾何形狀進行了優化,得出的使鑽頭變形最小的結構參數優化值(鑽頭直徑25mm)為:螺旋角39.776°,橫刃斜角Ψ=54°~80°,鋒角120°。1997年,Chen W C提出了一種特殊截形的厚鑽芯麻花鑽,既具有足夠的扭轉剛度,又具有合理的主刃和橫刃前角分布。2005年,Paul A等人為確保優化鑽頭的可加工性,提出了一種基於刃磨參數的新鑽尖模型,並用它對錐面鑽尖、Racon鑽尖和螺旋面鑽尖進行了優化,以使其切削力達到最小。
螺旋溝槽截形和加工工具截形的計算
1975年,Dibner L G提出了一種可以簡化磨削螺旋溝槽砂輪截形計算、提高溝槽加工精度和完全排除砂輪直徑變化影響的方法。1990年,Ehmann K F提出了一個基於微分幾何和運動學原理的求麻花鑽螺旋溝槽加工工具截形的方法。1998~2003年,Kang D C和Armarego E J A對螺旋溝槽加工的「正問題」和「反問題」(「由溝槽截形求工具截形」和「由工具截形求溝槽截形」)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直線刃麻花鑽螺旋溝槽設計和製造的計算機輔助幾何分析方法。
關於群鑽與微型鑽頭的研究
1982年,Shen J等人建立了群鑽的第一個數學模型。利用該模型,人們可以多次重復地磨製群鑽。1984年,Chen L和Wu S M對9種典型群鑽進行了研究,改進了群鑽的數學模型,為群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提供了可能。1985年,Hsiao C和Wu S M提出了用計算機對群鑽進行輔助優化設計的具體方法。1987年,Fuh K H 提出了一種利用綜合二次曲面模型和有限元方法設計和分析群鑽的方法。Liang E J則提出了一個基於知識庫技術的群鑽刃磨CAD/CAM集成系統。1991年,Liu T I採用一種兩階段策略設計和優化了一種加工機軸注油孔用群鑽。1994年,Huang H T等人推導了群鑽切削刃的工作法後角和法前角的公式,提出了考慮內刃和圓弧刃之間過渡區的群鑽精確幾何模型。2001年,Wang G C等人應用一種傾斜立體塊方法,建立了群鑽新的數學模型,解決了已有模型存在的橫刃幾何形狀不確定的問題,保證了所設計群鑽的可加工性。
1992年開始,Lin C、Kang S K、Ehmann K F和Chyan H C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微型鑽頭進行了系統研究。1992年,他們建立了平面微型鑽尖的數學模型,提出了相應的刃磨方法。1993年,他們又提出了螺旋面微型鑽尖的數學模型和刃磨方法,並發現螺旋面微型鑽尖在幾何方面和切削性能方面均優於常用的平面微型鑽尖。1997年,他們指出:螺旋面微型鑽尖與平面微型鑽尖相比,具有兩個方面的優點:①在同樣的工作切削角度分布條件下,可以允許更大的進給量;②刃磨方法更簡單,且不易受刃磨誤差的影響。2002年,他們製造出加工微孔用曲線刃形螺旋後刀面系列鑽尖。
❷ 機床夾具設計的機工版教材3
書 名: 機床夾具設計(第3版 )作者:薛源順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08-16
ISBN: 9787111351580
開本: 16開
定價: 34.00元
本書高職層次、配有電子課件 前言
第一章機床夾具概論1
第一節機床夾具簡介1
第二節機床夾具的功能和在機械加工中的作用4
第三節機床夾具的組成6
第四節機床夾具保證加工精度的原理7
第五節機床夾具的分類及設計要求9
復習題12
第二章工件的定位13
第一節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13
第二節定位元件設計27
第三節定位誤差49
第四節多個定位基準的定位54
第五節定位設計64
復習題68
第三章工件的夾緊73
第一節夾緊裝置的設計73
第二節基本夾緊機構79
第三節定心夾緊機構97
第四節聯動夾緊機構99
第五節夾具動力裝置102
復習題116
第四章分度裝置118
第一節分度裝置的結構及主要類型118
第二節分度裝置的設計121
第三節分度裝置的應用126
復習題131
第五章各類機床夾具132
第一節車床夾具132
第二節銑床夾具141
第三節鑽床夾具152
第四節鏜床夾具166
復習題172
第六章專用夾具的設計方法174
第一節夾具設計的要求、方法和設計步驟174
第二節夾具體的設計180
第三節夾具的精度及夾具總圖尺寸、公差配合與技術要求的標注187
第四節夾具的製造及工藝性196
第五節機床夾具的計算機輔助設計203
復習題210
第七章現代機床夾具216
第一節現代機床夾具的發展216
第二節成組夾具218
第三節通用可調夾具229
第四節組合夾具233
第五節拼裝夾具244
第六節隨行夾具249
第七節數控機床夾具251
復習題271
附錄273
附表1定位夾緊符號273
附表2固定式定位銷273
附表3錐度心軸274
附表4機床聯系尺寸277
附表5麻花鑽的直徑公差279
附表6擴孔鑽的直徑公差279
附表7鉸刀的直徑公差280
附表8快換鑽套280
附表9定位鍵281
附表10常用夾具元件的材料及熱處理282
附表11常用夾具元件的公差配合283
附表12以齒形定位時定位滾柱直徑的計算283
附表13定位滾柱外公切圓直徑的計算284
附表14中型系列組合夾具元件284
附表15定位誤差計算示例286
參考文獻288
❸ 各種鑽頭的外形和用途是什麼
1、扁鑽
扁鑽的切削部分為鏟形,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切削液輕易導入孔中,但切削和排屑性能較差。扁鑽的結構有整體式和裝配式兩種。整體式主要用於鑽削直徑0.03~0.5毫米的微孔。裝配式扁鑽刀片可換,可採用內冷卻,主要用於鑽削直徑25~500毫米的大孔。
(3)麻花鑽裝置的設計方案擴展閱讀:
鑽頭是鑽井設備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破粹岩石、形成井眼。旋轉鑽頭是目前石油行業普遍使用的鑽頭,在機械的帶動下旋轉鑽頭會產生旋轉,從而帶動整個鑽頭產生向心運動,並通過侵削、研磨使岩石發生裂痕並破碎,起到向下鑽探的作用。
鑽頭是主要的鑽井設備之一,根據工作環境、地域環境的不同,鑽頭的規格、形狀也應當有所不同,在進行石油鑽井工作時,應當以具體需要、具體設計方案為根據,合理地、科學地選擇鑽頭。在具體的鑽井工作中科學選擇鑽頭、合理確定鑽井液,從而提高石油鑽井的工作效率、工作質量,才能使石油鑽井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為促進石油事業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
❹ 求油用三牙輪鑽頭絲扣部位中頻退火裝置生產線或成套設備設計方案
其中高、中頻設備等主要為黑色金屬,有。 感應加熱退火自動生產線超音頻感應加熱電源。 中頻加熱電源技術說明一、設備特點及應用:KGPS系列感應加熱晶閘管變頻裝置時利用。地質鑽頭焊接機、地質鑽頭焊接機價格廠家: 鑽頭焊接設備的簡介: 可用於合金刀具、。 表面花紋不會損傷, 硬質合金刀具焊接機金屬內部晶體結構不變,退火范圍小,無明顯。高頻爐 直鑽加熱設備 鑽頭熱軋設備 鑽頭回火爐 鑽頭加熱設備 中頻加熱設備 鑽頭熱處理設備 鑽頭淬火機 鑽頭透熱設備 麻花鑽加熱機 鑽頭退火機 科技頻道石油鑽桿焊縫退火生產線 液化氣罐退火生產線 自動控溫退火設備中頻退火成套設備四大功能:焊接:不銹鋼壺嘴,壺把,金剛石鋸片,磨盤,沖擊鑽頭,釺頭,車刀等.淬火:齒輪。電工電氣 > 電熱設備 > 其他電熱設備 > 高中頻二用機高頻淬火中頻退火,中頻機,高。 它即可以取斷絲、斷錐、斷鑽頭,也可以穿孔、打孔。 此型電火花機由於增添了火花強。主要的感應加熱設備有中頻、高頻和超高頻三個系列。規格齊全,應用范圍廣,可靠性能。 2 、其他各種金屬工件的退火。如高爾夫球頭、球桿、銅鎖頭、五金銅配件、菜刀把、刀。1焊接:不銹鋼壺嘴,壺把,金剛石鋸片,磨盤,沖擊鑽頭,釺頭,車刀等.2淬火:齒輪,機床導軌,錘子,鑿類,刀類 ,曲軸等.3退火:不銹鋼杯,餐具,鍋,鉚釘,鍵釘槽 不。熱門點擊: 產品導航 熱點產品 技術信息 中頻退火成套設備 技術資訊 Telephone counseling 產品詳細參數: 點擊:次 石油鑽桿焊縫退火生產線 液化氣罐退火生產線 自動控。中頻淬火成套設備/中頻感應淬火成套設備/中頻淬火爐/淬火機y優勢、特點、功能、用途簡。 120KW超音頻卡盤淬火設備Z/12 供應超好用復合片地質鑽頭焊接設備J設備國 摘要:。
❺ 誰有山西省高中信息技術會考知識點總結 兩本書「多媒體技術應用和信息技術基礎」
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
一、技術的價值
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願望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技術與人:它具有保護人、解放人和發展人的作用。
技術與社會: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的內容,改變社會生活的方式,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
技術與自然:1、人類依靠技術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應與自然和諧發展。
2、應把握尺度,合理發展,注意對自然的保護,技術對自然產生負影響,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開發利用自然。 P8
二、技術的性質 P11 技術的目的性;技術的創新性;技術的綜合性;技術的兩面性;技術的專利性
1.創新是技術發展的核心所在,創新推動技術的發展。
2.技術創新表現為:技術革新(改進)、技術發明(創造)。
技術的綜合性:電學、光學、聲學、機械學、材料學、人體工程學……
科學是發現規律並對其驗證和公式化的知識體系。技術則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對大自然的改造。 P14
側重:科學發現什麼,為什麼; 技術回答怎麼辦;
過程:科學用實驗證明理論規律; 技術用試驗驗證可行、合理性
聯系:科學是技術發展的基礎,技術發展促進科學的應用。
技術的兩面性:技術既有實用性又有功利性。實用性是技術的基本特性; P15
知識產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
專利不能自動取得。符合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發明技術可以提出申請。並有年限:10年(改進)、20年(發明)
申請專利6步:提交申請階段、受理階段、初審階段、發明專利申請公布階段、發明專利申請實質審查階段、授權階段 P18
技術的未來:既充滿希望也隱含威脅 要理性看待。
第二章 技術世界中的設計
一、 技術與設計的關系
1.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設計:設計是基於一定設想的、有目的的規劃及創造活動。
(1)設計是推動技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技術的創新、技術產品的更替、工藝的改進都需要設計。
(2)設計是技術成果轉化的橋梁和紐帶。(3)設計促進了技術的革新。
2.技術更新對設計產生重要影響
(1)技術是設計的平台,技術的進步直接制約著設計的發展。
(2)技術更新為設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3)技術進步還促進人們設計思維和手段的發展。
3.設計的豐富內涵:一般意義上的設計指的是綜合設計,在技術世界中的設計核心是技術設計。
技術設計側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藝;藝術設計側重:色彩、造型、欣賞、審美、感覺
二、設計中的人機關系
人機關系要實現的目標:高效、健康、舒適、安全。
實現合理的人機關系要注意(1)普通人群與特殊人群
(2)靜態的人與動態的人:設計的產品不但要符合人體的靜態尺寸,也要符合人體的動態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與人的心理需求:設計中的人機關系,滿足人的生理需求,也要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產品的色彩、材質等都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都影響人的心理感受。
(4)關注信息的交流:人與產品的互動過程就是人與產品之間信息傳遞的過程。
第三節 技術試驗及其方法
1.技術試驗:技術活動中為了某種目的所進行的嘗試、檢驗、優化等探索性實踐活動。
2.技術試驗分:性能試驗、優化試驗、預測試驗、信息試驗。方法有:優選試驗法、模擬試驗法、虛擬試驗法、強化試驗法、移植試驗法。
技術試驗實施:1制定試驗計劃2抽取樣本、進行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技術試驗報告:1試驗目的2試驗准備3試驗步驟4試驗記錄5試驗總結
技術試驗的重要性:1驗證技術成功與否,更是發現問題、探究規律、優化技術的關鍵;2是技術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對技術應用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3使設計得以改進和完善,將設計的風險和失誤降到最低;4為設計的評價提供准確客觀的數據。
第三章 設計過程、原則及評價
一、設計的一般過程
1、 發現和明確問題
從本質上說,設計是一個問題求解的過程。它從問題出發,並圍繞問題展開各項活動。因此,設計必須從調查需求、分析信息、發現和明確需要解決和值得解決的問題開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設計項目,明確設計要求。
2、 制定設計方案
在發現和明確要求的基礎上,我們緊接著就是通過各種渠道,盡可能廣泛地收集設計所需的信息,通過對各種信息的歸納和分析,挖掘影響設計的主要因素,大膽提出各種設計想法,並依據一定條件對各種想法進行篩選,確定最終的設計方案。這就是制定設計方案的過程。
①運用不同的材料、結構可以產生不同的設計方案。
②任何設計方案都有改進的可能性,好方案決不會僅有一個。
收集信息:通過用戶調查、專家咨詢、查閱資料、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渠道收集相關信息。
設計分析:面對收集到的各種信息,要根據設計要求,找出設計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並分析其可能的解決辦法。面對設計要求和約束條件之間的相互矛盾,為了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應該提出盡可能多的設想,以便於權衡利弊,作出選擇。
方案構思:要求我們根據設計要求,大膽構思,努力挖掘自己的創造潛力,提出解決問題的多個設想。方案構思是設計過程中最富有挑戰性的環節。
方案呈現:常常是,為了使其,我們通常會用草圖把構思過程中產生的模糊的零散的設計想法轉化、綜合為具體化視覺形象。
方案篩選:當多個設計方案產生以後,要依據一定的原則,對這些方案進行篩選。
3、 製作模型或原型
完成方案篩選後,要開始製作模型或者原形了。模型製作包括兩個階段,既繪制圖樣和製作模型或原型。對於小型、簡單的產品可以直接製作產品原型,而對於大型、復雜的產品先製作縮小、簡化的模型。
4、 測試、評估及優化
要明確設計方案是否可行,必須進行各種測試、評估,以優化設計方案、完善產品原型。
測試:測試的目的是檢驗產品在操作、使用過程中,在結構和技術性能等方面能否達到預定的設計要求。(放重物是測試承重力、材料強度、結構強度;電風扇吹是測試重心穩定性;親自坐上感受一下是測試舒適度;用手左右晃一晃看是否穩固是測試結構穩定程度、穩固性)
評估:在測試的基礎上,還要對設計方案和產品進行較為全面的評估。評估,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反復進行。
優化:為了優化設計方案,既要分析測試和評估的具體記錄,也要重視對公眾意見的調查,以明確改進的方向。一般說來,我們可以對三種典型人群進行調查,徵集優化的具體意見。三種人群即專家(銷售者、製造者)、潛在客戶(可能會用的人)和用戶(正在使用的人)
5、 產品的使用和維護
在產品使用過程中,正確的使用和維護既可以使產品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求,又能延長其使用壽命。因此,掌握正確的使用和維護方法對於產品使用者來說尤為重要。
設計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些階段或步驟可能會發生變化,有些步驟之間則可能出現一定的循環。我們不能將設計的過程簡單化、模式化,而應根據設計的需要進行靈活安排。
二、設計的一般原則
1、 創新原則
創新就是通過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術等,或對已有的產品的革新來創造具有相當社會價值的事物或形式。創新是設計的核心。可以從原理、結構、技術、材料、工藝等方面進行考慮改進和突破,以實現創新的目標。要實現產品設計的創新,除了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智慧外,還應注意利用最新的技術成果和現代的設計理論和方法。(案例:洗衣機的發展歷程)
2、 實用原則
設計中的實用性是指設計的產品為了實現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它包括
物理功能(性能、構造、效率精度和可靠性等)、
生理功能(產品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宜人性等)
心理功能(產品的造型、色彩、機理和裝飾)
社會功能(產品象徵或顯示個人價值、興趣、愛好和社會地位)
3、 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是指以最低的費用最得最佳的效果。所謂最低的費用,是指產品在得到最優良的設計,實現最佳的功能的同時,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的成本和總量最小。(包括運輸成本等)
由於產品所用的材料都有其特定的性能和加工的方法,作為設計者,如果只追求形式美而不了解生產工藝,往往就會出現無法生產或成本很高的情況。另一個方面,如果設計者只追求價廉而粗製濫造,就從根本上違背了設計的目的,可能會導致產品滯銷或虧本銷售,造成更大的浪費。
產品設計必須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合理使用優質價廉、能優化產品質量的原材料,並在明確目標市場、控制生產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等基礎上改進與完善產品設計,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服務。
功能成本比=功能/成本。
4、 美觀原則
產品外觀的美是通過對產品造型,大小比例,使用材料,色彩搭配,裝飾圖案等的設計組合來表達的。通過各種元素組合,表現產品不同的設計特點,強調形態美,技術美,材質美,色彩美等獨特的表現元素,產生不同的產品風格,帶給人們各種美的享受。
產品設計中的美觀原則是多元的,受到消費者、功能、技術、文化傳統等多方面的影響。
5、 道德原則
產品設計者必須具有寬廣的眼界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力求用設計完美的產品奉獻社會,維護、完善社會倫理道德,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①設計應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人為本,不能出於某種不道德的目的;(刑訊逼供器具)
②設計不能單純為了謀取利益而損害他人和環境;(假冒偽劣,有毒材料製造食品、葯品等)
③設計要尊重他人知識產權、技術成果。不能一味抄襲別人的設計。
6、 技術規范原則
技術規范是有關開發生產技術的知識、領域、方法和規定的綜合。產品的設計必須符合一定的技術規范。技術規范既有強制性的標准,也有推薦使用的技術規范。
7、 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是指產品的設計既滿足當代發展的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以犧牲後人的利益和長遠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應充分考慮產品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並盡量採取措施減少其負面影響;
應盡可能選用可再生資源和可重復使用材料,應盡量減少原料和自然資源的使用,降低產品在生產中的損耗和產品的回收問題
8、 設計一般原則之間的關系
各種原則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它們之間往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三、設計的評價
設計的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原則,採取一定方法和手段,對設計所涉及的過程及結果進行事實判斷和價值認定的活動。
它對設計者樹立質量管理意識、強化質量管理、高質量完成設計任務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有助於設計中的信息交流和工作反思。
從評價對象來分:一是對設計過程的評價,二是對設計成果的評價。
從評價者角度來分:一是設計者自我評價,二是他人的評價。
對設計評價應建立在事實判斷的基礎上。評價者首先應對設計過程和設計方案的各個細節進行准確的判斷、說明、闡述。只有在事實確定的前提下,評價才會有效,才不至於失真。
1、 對設計過程的評價
加強對設計過程的評價是樹立質量管理意識、加強質量管理、實現設計目標的關鍵。
對設計過程的評價內容:設計過程是否完備,過程是否全心投入,計劃是否科學嚴密,組織是否協調;分工是否合理;採用的方法是否正確,工作是否具有創新性;各環節或階段的任務是否完成;形成的中間成果(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全過程是否有質量控制和相應的監督、改進措施;是否注意把握各個環節或階段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否要注意把握設計過程中各個環節或階段之間的銜接和協調;設計資源運用是否合理;等。
對設計過程的評價應服務於完善設計方案、促進個人發展的根本目標,不僅僅是設計過程終結時的回顧性、反思性評價,而且也包括設計過程之中的即時性、階段性評價。因此,對設計過程的評價應寓於設計的全過程。
2、 對最終產品的評價
最終產品是設計過程的結晶,是設計質量、設計水平的集中體現。
對最終產品評價的依據:一是參照設計的一般原則,二是事先制定的設計要求進行評價。在實際評價中,這兩個方面也可以結合起來。
日常用品評價:功能、形態、效率、創新性、安全性、易操作性、性能價格比、美學因素、對社會、環境、資源的影響以及市場應用前景等
(人機關系:主要操作裝置應與人體有關尺寸相適應;主要顯示應清晰易讀,處在人閱讀的最佳范圍內;操作件使用方便,符合人體生物力學特點;在工作區域內無劃傷人的尖棱突角,照明光線柔和,亮度適宜;在危險區域內,有保護裝置,有警示標志;等)
3、 設計的評價和設計的交流
a.口頭交流(非正式) b.文本、圖表之類的交流方式(正式)c.技術圖樣、模型的交流方式(直觀) d.計算機演示、網頁的交流方式(生動、形象)(詳見第六章)
第四章 發現與明確問題
一、發現問題
1、 問題的來源
從技術角度看,人類進步與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進行設計,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第一種:人類生存活動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來源於生活
第二種:由別人給出問題,設計者必須針對問題尋求解決方案。來源於需要
第三種:基於一定的目的由設計者自己主動發現,並試圖解決。來源於你的主動積極發現
[發現問題的重要性]:第一、第二種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較明確,主要是針對一般的和已有的問題提出的,而第三種問題卻是全新的,它需要我們積極主動的思考,需要我們細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我們獨具慧眼的發現。這類問題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挑戰和拓展我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推進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2、 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a、 觀察日常生活(包括有意識觀察和無意注意)
b、 收集和分析信息(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詢問法)
c、 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
二、明確問題
1、 明確問題的內容和價值
a、 問題是否明確
問題表述本身是否明確、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否明確、提出問題的目的是否明確,等。
b、 問題的價值
判斷一個問題是否有價值,必須從以下問題著手:
①所提出的問題是否遵循了基本的科學原理。
②迄今為止,能否確認該問題尚未得到充分解決。
③在調查的范圍內,該問題是否有普遍意義,在更廣的范圍內,該問題是否有意義?
④在多個問題同時發生時,該問題是否是主要問題?
⑤現有的技術條件能否解決這個問題?技術發展以後呢?
⑥解決該問題所需要的投入是多少?投入與產出的比是否理想?
3. 設計計劃
制定周密的設計計劃對確保設計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參照P89能制定一般的設計計劃表
第五章 方案的構思及其方法
一、方案的構思方法
1.設計分析:
(1) 設計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 功能、結構穩定、安全可靠、成本適當、易於製作等
(2) 產品設計的三要素:物、人、環境
(3)明確使用對象進行具體設計分析
標准件:采購方便;直接使用,簡化製作過程;相對便宜,從而降低產品成本;實現通用通換,易維護。
2.方案的構思方法:(1)草圖法;(2)模仿法;(3)聯想法;(4)奇特性構思法。
3.方案的比較和權衡(即方案的篩選)
對方案進行評判和比較,要從設計的目的出發,針對一些相互制約的問題進行權衡和決策,選出較為滿意的方案或集中各方案的優點進行改進。考慮的方面:實用、美觀、創新、穩定性、安全性、環保性、加工難易程度、經濟成本等。
第六章 設計圖樣的繪制
一、設計表現圖
1.技術語言:在技術活動中進行表達、交流的工具(如圖樣、圖表、模型、符號、聲音、手勢、標志、計算機演示、網路語言等)。
按照專業類型分:有計算機程序語言、工程圖學語言等;
依據人的感覺類型的不同分:有視覺語言、聽覺語言和觸覺語言等;
依據人的視覺形式的不同分:圖形符號語言、文字元號語言等。
技術語言的特徵:言簡意賅、通俗直觀
2.草圖:構思草圖和設計(草圖草圖的繪制步驟,詳細參看P115)
二、常見的技術圖樣
正投影的基本特性:A、真實性,B、積聚性,C、收縮性。主視圖、俯視圖、左視圖統稱為三視圖。
三視圖投影規律:主視圖反映物體的長和高,俯視圖反映物體的長和寬,左視圖反映物體的高和寬。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
(三視圖的繪制步驟見P122-123。)
2、形體的尺寸標注
四個基本的要求:正確(必須符合國家標准)、完整(必須註定齊全、不重復、不遺漏)、清晰(尺寸標注布局整齊、清晰,便於識圖)、合理(尺寸註定方式符合加工要求)
尺寸三要素:
①尺寸界線:尺寸界線用細實線繪制,並由圖形的輪廓線、軸線或對稱中心處引出,也可利用輪廓線、軸線或對稱中心作尺寸線。
②尺寸線:尺寸線用細實線繪制。尺寸線必須單獨畫出,不能與其他圖線重合或在其延長線上。一般採用箭頭作為尺寸線終端。
③尺寸數字:圖樣上所注尺寸表示形體的真實大小,形體的真實大小與圖樣的大小及繪圖的准確度無關。圖樣上的尺寸,以毫米mm為單位時,不注寫單位,否則必須註明。線性尺寸的尺寸數字一般注寫在尺寸線上方或其中斷處,水平方向尺寸字頭向上,垂直方向尺寸數字寫在尺寸線的左側且字頭向左。
直徑:?,整圓或大於半圓的圓弧需要標注直徑。注意小尺寸標注的方法(P125)
半徑:R,半圓或者不足半圓的圓弧需要標注半徑。小尺寸標注方法(P125)
4、剖視圖
假想採用剖切平面的方法剖開物體,將處於觀察者與剖切面之間的部分移去,將其餘部分向投影面投影所得的圖形稱為剖視圖。剖切平面一般具有以下兩個特徵:①包含內部結構如孔、槽的軸線,或物體的對稱面②平行於相應的投影面。
畫圖時應注意:
①用粗實線畫出物體的剖面輪廓及剖切平面後的可見輪廓。
②應省略不必要的虛線,只有對尚未表達清楚的物體結構才畫出虛線。
③由於剖切平面是假想的,因此在一個視圖上取剖視,並不影響其他視圖的投影
④剖面需按規定畫出與物體材料相應的剖面符號,剖面線應間隔相等、方向一致。
5、線路圖
電子線路圖一般是指用圖形符號和線段組成的電子工程用的略圖,包括電路原理圖、接線圖和邏輯圖。首先要認識線路圖中的元器件符號,知道它所代表的元器件;其次要弄清楚元器件符號相互之間的連接方式;最後確定信號如何流通。
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製作
一、模型
1.模型及其功能
(1)模型:模型是根據實物、設計圖樣或構思,按比例、生態或其他特徵製成的與實物相似的一種物體。模型可以是產品本身,也可以是與產品大小相同、使用功能一致的物體。(2)模型具有兩個功能:①使設計對象具體化。②幫助分析設計的可能性。
2.模型在不同階段的作用
(1)草模:用於產品造型設計的初期階段,它可以採用立體模型將設計構思簡單地表示出來,供設計人員深入探討時使用。
(2)概念模型:在設計構思初步完成之後,用概括的手法表示產品的造型風格、布局安排,以及產品與人、環境的關系等,從整體上表現產品造型的整體概念。
(3)結構模型:用於研究產品造型與結構的關系,表達產品的結構尺寸和連接方法,並用於進行結構強度試驗。
(4)功能模型:用於研究產品的各種性能以及人機關系,同時也用於分析、檢查設計對象各部分組件尺寸與機體的相互配合關系,並在一定條件下用於試驗。
(5)展示模型:是採用真實材料,按照準確的尺寸做成的與實際產品幾乎一致的模型,研究人機關系、結構、製造工藝、外觀、市場宣傳等。
二、工藝
1.認識工藝
(1)工藝是指利用工具和設備對原材料、半成品進行技術處理,使之成為產品的方法。
(2)工藝的種類:常見的工藝有加工工藝、裝配工藝、檢測工藝、 鑄造工藝、表面處理工藝等。
(3)作用: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影響產品的功能、強度、外觀
2.金屬材料的加工工藝
一般來說,金屬材料的加工包括1劃線、2鋸割、3切削(銼削)、4鑽孔、5連接、6表面處理等工序。
[劃線]:就是在待加工的材料上用相應的工具劃出加工部件的輪廓線或基準點或基準線。
劃線一般步驟為:①劃出基準 ②劃尺寸線 ③劃輪廓線 ④沖眼。
工具一般有:劃針、鋼直尺、角尺、劃規和樣沖。各類工具的操作要領詳見P144
[鋸割]:操作要領:1.站位和握鋸姿勢要正確,2.推鋸加壓,回拉不加壓,3.鋸程要長,4.推拉要有節奏 5安裝鋸條時鋸齒向外(P145)
起鋸:從工件遠離自己的一端起鋸,起鋸時用左手大拇指貼住鋸條,起鋸角要小,起鋸時行程要短,壓力要小,缺口2-3mm進,加長行程。
[銼削]:為了使工件符合設計所要求的形狀、尺寸和粗糙度,往往需要進行銼削、銑削和磨削。操作要領:1.銼削時要注意身體和手臂動作的協調,2.在推銼過程中,左手的施壓要由大變小,右手的施壓要由小變大,使銼刀平衡而不上下擺動。
[鑽孔]:常用的鑽孔設備是台鑽,常用的鑽頭是麻花鑽。
鑽孔的操作步驟:①劃線定位 ②裝夾工件 ③裝夾鑽頭 ④鑽孔。
安全操作警示:二要:操作時要集中注意力;要戴防護眼睛;
二不:不準帶手套操作;不能用手直接扶持小工件、薄工件,以免造成傷害事故。)
[連接]:通過固定連接和半固定連接的方法可以實現金屬件之間的連接。詳見P148(了解攻絲與套絲方法)
常用的連接方法有:鉚接、黏結、焊接、螺栓和螺母、平頭螺絲、元寶螺帽、墊圈、彈簧墊圈 各種連接應用實例要掌握。
[表面處理]:①目的:防止金屬製品表面生銹腐蝕,提高產品的美觀程度。②常見的方法:表面刷光、噴塗油漆、鍍層
表面刷光工序:准備(清除毛刺和鐵屑)→粗處理(用細銼銼平金屬表面)→細處理(用精細級金剛砂紙打磨)
噴塗油漆:一般先檢驗所選用的油漆對金屬表面的適用性,然後塗防銹漆,再油漆噴塗。
鍍層:可以在金屬表面塗上一層塑料,也可以採用電鍍的方面
三、製作模型
製作模型一般步驟:
1.選擇合適的材料。2.准備適當的工具和加工設備。3.按設計圖樣畫線。4.對材料進行鋸割、切削等加工。5.裝配。6.對模型進行表面處理。7.對產品的外觀造型和色彩進行評價;對產品的結構、功能進行檢測和試驗。8.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做成展示模型(樣品)。
在模型或原型製作完成之後,根據審美的需要,一般要對產品的外觀加以一定的潤色,以使產品更美觀,更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
模型製作的一般步驟:
①選擇合適的材料②准備工具和設備。③劃線④加工⑤裝配⑥表面處理⑦評價
第八章 技術產品的使用和保養(選修)
1.產品說明書的編寫:
(1)產品說明書的一般結構——標題、正文、標記。
(2)產品說明書的形式:條款直述式和自問自答式。
(3)產品說明書的寫作要求 :①充分考慮用戶的閱讀需要;②體現產品的設計特點;③不必平均用力,而應有所側重;④語言准確、通俗、簡潔、內容條理清楚。
2.技術產品的使用、維護和保養:
產品說明書為用戶使用產品提供依據,它必須清楚的告訴用戶產品的使用方法,以使用戶方便地獲知、掌握產品使用方法,恰當、安全、高效地使用產品。
維護產品完好技術狀況或工作狀態而進行的作業,是進行技術設計時必須考慮的問題,產品的維護和保養方法也應當在產品說明或用戶手冊中得以體現。
3.技術產品的服務途徑
①查閱說明書獲得廠家的服務電話、服務網點分布等信息。
②打電話咨詢或上網查找。
③請教其他用戶獲取服務信息。
❻ 畢業論文
先發給你一點看看,合適的話加分,論文全文到你郵箱。這篇論文的全稱是:柴油機齒輪室蓋鑽鏜專機總體及夾具設計
1前言
組合機床是根據工件加工要求,以大量通用部件為基礎,配以少量專用部件組成的一種高效專用機床。組合機床的設計,有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根據具體加工對象的具體情況進行專門設計。其二,隨著組合機床在我國機械行業的廣泛使用,廣大工人總結自己生產和使用組合機床的經驗,發現組合機床不僅在其組成部件方面有共性,可設計成通用部件,而且一些行業的在完成一定工藝范圍的組合機床是極其相似的,有可能設計為通用機床,這種機床稱為「專能組合機床」。這種組合機床就不需要每次按具體加工對象進行專門設計和生產,而是可以設計成通用品種,組織成批生產,然後按被加工的零件的具體需要,配以簡單的夾具及刀具,即可組成加工一定對象的高效率設備。
本次畢業設計課題來源於生產。ZH1105W柴油機齒輪室蓋孔加工及保證相應的位置精。在組合機床設計過程中,為了降低組合機床的製造成本,應盡可能地使用通用件和標准件。目前,我國設計製造的組合機床,其通用部件和標准件約占部件總數的70~80%,其它20-30%是專用零部件。考慮到近年來,各種通用件和標准件都出台了新的標准及標注方法,為了方便以後組合機床的維修,整個組合機床的通用件和標准件配置,都採用了新標准。
在對組合機床總體設計之前,需對被加工零件孔的分布情況及所要達到的要求進行分析,如各部件尺寸、材料、形狀、硬度及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內容。然後還必須深入基層進行實地觀察,體會組合機床的優點。接下來是總體方案的設計,總體方案設計的具體工作是編制「三圖一卡」,即繪制被加工零件工序圖,加工示意圖,機床尺寸聯系圖,編制生產率計算卡。最後,就是技術設計和工作設計。技術設計就是根據總體設計已經確定的「三圖一卡」,設計夾具等部件正式總圖;工作設計即繪制各個專用部件的施工圖樣,編制各零部件明細表。
夾具設計是組合機床設計中的重要部分,夾具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被加工零件的加工精度等參數。首先確定工件的定位方式,然後進行誤差分析,確定夾緊方式,夾緊力的計算,對夾具的主要零件進行結構設計。在夾具設計中,設計的主要思路是採用「一面兩銷」的定位方法,和液壓夾緊機構,這樣設計主要是為了鑽、鏜孔時的准確定位和高效率的生產要求。液壓夾緊方式解決了手動夾緊時夾緊力不一致、誤差大、精度低、工人勞動強度大等缺點。
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地對設計中的錯誤進行糾正,確定最好的定位夾緊方案;同時與同組同學進行探討計算出准確的數據選擇合理的通用部件。在不斷的探討修改中歷經3個月終於完成了這一課題的設計。
2組合機床總體設計
組合機床總體設計,就是依據產品的裝配圖樣和零件圖樣,產品的生產綱領,
現有生產條件和資料以及國內外同類產品的有關工藝資料等,擬訂組合機床工藝方案和結構方案,並進行方案圖樣和有關技術文件的設計。
2.1 組合機床工藝方案的制定
制訂工藝方案是設計組合機床最重要的步驟.為了使工藝方案制訂得合理、先進,必須認真分析被加工零件圖紙開始,深入現場全面了解被加工零件的結構特點、加工部位、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和技術要求及生產率要求等,總結設計、製造、使用單位和操作者豐富的實踐經驗,理論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從而確定零件在組合機床上完成的工藝內容及方法。
根據所提供ZH1105W柴油機齒輪室蓋的工序圖,分析被加工零件的精度,表面粗糙度,技術要求,加工部位尺寸,形狀結構;特點材料硬度。工件剛性及零件的批量的大小不同,設計的組合機床必須採用不同的工藝方法和工藝過程。
被加工零件需要在組合機床上完成的加工工序及應保證的加工精度是制定機床方案的主要依據。
此次設計的被加工零件是柴油機齒輪室蓋,其主要的加工工序如下:
a. 鑽6-M6-6H孔至¢5, 左側面;
b. 鑽6-¢9孔(深38), 右側面;
c. 鑽3-¢9孔(深78), 右側面;
d. 鏜¢45H8孔至¢43.5, 後側面;
e. 倒孔口角至¢46.6, 後側面.
被加工零件材料為HT250,結構為非對稱箱體,是三面加工。
根據各種要求,分析其優缺點,確定設計的組合機床採用機械卧式組合機床。根據所需加工孔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可以確定這些孔的加工採用麻花鑽,即可滿足要,為了保證孔的加工刀具的直徑與加工部位尺寸相適應,需要專門設計製造。
2.2 定位基準的選擇
正確選擇組合機床加工工件採用的基準定位,是確保加工精度的重要條件。
本設計的柴油機齒輪室蓋是箱體類零件,箱體類零件一般都有較高精度的孔和面需要加工,又常常要在幾次安裝下進行。因此,定位基準選擇「一面雙孔」是最常用的方法,其特點是:
(a)可以簡單地消除工件的6個自由度,使工件獲得穩定可靠的定位。
(b)有同時加工零件五個表面的可能,既能高度集中工序,又有利於提高 各面上孔的位置精度。
(c)「一面雙孔」可作為零件從粗加工到精加工全部工序的定位基準,使零件整個工藝過程基準統一,從而減少由基準轉換帶來的累積誤差,有利於保證零件加工精度。
(d)易於實現自動化定位、夾緊,並有利於防止切屑落於定位基面上。
具體定點陣圖形見工序圖採用的是「一面兩銷」的定位方案,以工件的右側面為定位基準面,約束了z向的轉動;x向的移動;y向的轉動3個自由度。短定位銷約束了z向的移動;y向的移動2個自由度。長定位銷約束了x向的轉動1個自由度。這樣工件的6個自由度被完全約束了也就得到了完全的定位。
2.3 確定機床配置型式及結構方案
根據選定的工藝方案確定機床的配置型式,並定出影響機床總體布局和技術性能的主要部件的結構方案。
組合機床是根據工件交工需要,以大量採用通用部件為基礎,配以少量專用部件組成的一種高效專用機床,工藝方案已確定該組合機床是雙面鑽卧式組合機床,該機床是由動力箱,主軸箱,機械滑台,立柱,中間底座,夾具,立拄底座等組成。
組合機床裝配圖如下:
圖2-1 組合機床裝配圖
2.4 本工序的加工方法
2.4.1刀具的選擇
考慮到工件加工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切削的排除及生產率要求等因素,所以加工15個孔的刀具均採用標准錐柄長麻花鑽。
2.4.2 右側面鑽9-¢9
A. 切削用量的選擇
根據參考文獻[1]查表6-11高速鋼鑽頭切削用量。加工材料為鑄鐵,硬度200~241HBS,可知切削速度為10~18m/min,孔徑6~12mm。
進給量f mm/r 0.1~0.18mm/r。
鑽孔的切削用量還與鑽孔的深度有關,當加工鑄鐵件孔深為鑽頭直徑的6-8倍時,在組合機床上通常都是和其他淺孔一樣採取一次走刀的辦法加工出來的,不過加工這種較深孔的切削用量要適當降低些。
切削速度
進給量
轉速 (2-1)
可由參考文獻[12]表2.17可知圓整為470r/min。
實際切削速度 (2-2)
工進速度 (2-3)
工進時間 其中h為3-¢9的深度。 (2-4)
B. 切削功率,切削力,轉矩以及刀具耐用度的選擇
查參考文獻[1]表6-20得
切削力 (2-5)
切削轉矩 (2-6)
切削功率 (2-7)
刀具耐用度 (2-8)
C. 動力部件的選擇
由上述計算每根軸的輸出功率P=0.153kw,右側共9根輸出軸,且每一根軸都鑽¢9直徑,所以總切削功率 。
則多軸箱的功率: (2-9)
其中η在切削鑄鐵時取0.9,相當於多軸箱的損耗功率為1.53kw。
所以
由參考文獻[1]表5-39選取動力箱
得出動力箱及電動機的型號:
表2-1右側動力箱、電動機型號
動力箱型號 電動機型號 電動機功率(Kw) 電動機轉速(r/min) 輸出軸轉速(r/min)
L3(mm)
右主軸箱 1TD32-I Y100L1-4 2.2 1430 715 320
D. 確定主軸類型,尺寸,外伸長度
在右側面,主軸用於鑽孔,選用滾珠軸承主軸。又因為浮動卡頭與刀具剛性連接,所以該主軸屬於長主軸。故本課題中的主軸均為滾珠軸承長主軸。
根據主軸轉矩T=3.18 N.M
由參考文獻[1]查表3-4可知
(2-10)
=17.335mm
選取d=20mm, B取7.3剛性主軸
由表3-6查得
主軸直徑=20mm, 主軸外徑D=32mm,內徑d1=20mm, 主軸外伸尺寸L=115mm, 接桿莫氏圓錐號1,2。
E. 導向裝置的選擇
組合機床鑽孔時,零件上孔的位置精度主要是靠刀具的導向裝置來保證的。導向裝置的作用是:保證刀具相對工件的正確位置;保證刀具相互間的正確位置;提高刀具系統的支承剛性。
由參考文獻[1]查表8-4得
¢9在 d>8~10范圍內,查得如下
D=15mm, D1=22mm, D2=26mm, D3=M6,
L取16mm, 短型導套 , , ,
選用通用導套。
F. 連桿的選擇
在鑽、擴、鉸孔及倒角等加工小孔時,通常都採用接桿(剛性接桿)。因為主軸箱各主軸的外伸長度和刀具均為定值,為保證主軸箱上各刀具能同時到達加工終了位置,須採用軸向可調整的接桿來協調各軸的軸向長度,以滿足同時加工完成孔的要求。
為了獲得終了時多軸箱前端面到工件端面之間所需要的最小距離,應盡量減少接桿的長度。
因為9-¢9孔的鑽削麵是同一面且主軸內徑是20mm,由參考文獻[1]表8-1查得
選取A型可調接桿 d=16mm, , , L=85mm,
~135mm。
G. 動力部件工作循環及行程的確定
切入長度一般為5-10mm, 取 =7mm; 切出長度由參考文獻[1]表3-7得 mm, 取 。 (2-11)
加工時加工部位長度L(多軸加工時按最長孔計算)L=78mm.
為排屑要求必須鑽口套與工件之間保留一點的距離,根據麻花鑽直徑¢9,由參考文獻[3]表3-4得
導套口至工件尺寸 ,(參考鑽鋼) 取 ,又根據鑽套用導套的長度確定鑽模架的厚度為16mm。
附帶得出底面定位元件的厚度 。
快退長度的確定:一般在固定式夾具鑽孔或擴孔的機床上動力頭快速退回的行程只要把所有的刀具都退回至導套內,不影響工件裝卸即可。
故快退行程為鑽套口至工進行程末端的距離:
快進距離: (行程太短)
故取消快進距離將 改為工進,
則工進距離為: 。
選擇刀具:根據鑽口套至工進行程末端的距離 ,及鑽口套長度 ,由參考文獻[12]表3-1查得選擇:矩形柄麻花鑽 ,(切削長度部分145mm)。
H. 滑台及底座的選擇,
選擇液壓滑台,進給量實行無級調速,安全可靠,轉換精度高。由於液壓驅動,零件損失小,使用壽命長,但調速維修比較麻煩。
由已知工進 每根輸出軸的切削力F=1144.5N
則9根軸總的切削力
又因為ITD32-Ⅰ型動力箱滑鞍長度L=630mm,
由參考文獻[1]表5-1選擇1HY32-Ⅰ型滑台及它的側底座選擇ICC321查表5-3可得:
檯面寬度320mm,檯面長度630mm,行程400mm, 最大進給力12500N, 工進速度20~650mm/min, 快速移動速度10m/min。
I. 多軸箱輪廓尺寸的設計
確定機床的裝料高度,新頒國家標准裝料高度為1060mm,實際設計時常在850~1060mm之間選取,選取裝料高度為950mm。
多軸箱的寬度與高度的大小與被加工零件的加工部位有關,可按下列關系式確定:
; (2-12)
b-工件在寬度方向相距最遠兩孔距離,b=340mm。
-最邊緣主軸中心距箱體外壁的距離,推薦 ,取 =100。
h-工件在高度方向相距最遠的兩孔距離,h=277mm。
-最低主軸高度。
因為滑台與底座的型號都已經選擇,所以側底座的高度為已知值:650mm,
滑台滑座總高:280mm;滑座與側底座的調整墊厚度一般取5mm,多軸箱底與滑台滑座檯面間的間隙取0.5mm。
故 mm,
通常推薦 ,所以 符合通常推薦值。
所以 ,
。
由此數據查參考文獻[13]表8.22選取多軸箱尺寸 ,
❼ 鑽頭是什麼材料做的
鑽頭是由金屬材料做的。
鑽頭是鑽井設備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破粹岩石、形成井眼。旋轉鑽頭是目前石油行業普遍使用的鑽頭,在機械的帶動下旋轉鑽頭會產生旋轉,從而帶動整個鑽頭產生向心運動,並通過侵削、研磨使岩石發生裂痕並破碎,起到向下鑽探的作用。
鑽頭是主要的鑽井設備之一,根據工作環境、地域環境的不同,鑽頭的規格、形狀也應當有所不同,在進行石油鑽井工作時,應當以具體需要、具體設計方案為根據,合理地、科學地選擇鑽頭。
在具體的鑽井工作中科學選擇鑽頭、合理確定鑽井液,從而提高石油鑽井的工作效率、工作質量,才能使石油鑽井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為促進石油事業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
(7)麻花鑽裝置的設計方案擴展閱讀
鑽頭分類:
1、做切削刃的鑽頭稱為金剛石鑽頭。該鑽頭屬一體式鑽頭,整個鑽頭沒有活動的零部件,結構比較簡單,具有高強度、高耐磨和抗沖擊的能力,是20世紀80年代世界鑽井三大新技術之一。
現場使用證明,金剛石鑽頭在軟-中硬地層中鑽進時,有速度快、進尺多、壽命長、工作平穩、井下事故少、井身質量好等優點。
2、牙輪鑽頭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鑽井鑽頭。牙輪鑽頭工作時切削齒交替接觸井底,破岩扭矩小,切削齒與井底接觸面積小,比壓高,易於吃入地層;工作刃總長度大,因而相對減少磨損。牙輪鑽頭能夠適應從軟到堅硬的多種地層。
3、刮刀鑽頭是回轉鑽進中使用最早的一種鑽頭,刮刀鑽頭結構簡單,在帶內螺紋的橢圓柱形殼體上,焊有側向工作刀翼,刀翼上焊有薄片狀硬質合金切削具,在刀翼保警報,徑工作表面焊有薄片狀、圓柱狀硬質合金切削具並堆焊粒狀硬質合金。
❽ 麻花鑽的技術要求
通常直徑范圍為0.25~80毫米。它主要由工作部分和柄部構成。工作部分有兩條螺旋形的溝槽,形似麻花,因而得名。為了減小鑽孔時導向部分與孔壁間的摩擦,麻花鑽自鑽尖向柄部方向逐漸減小直徑呈倒錐狀。
普通麻花鑽的螺旋角主要影響切削刃上前角的大小、刃瓣強度和排屑性能,通常為25°~32°。螺旋形溝槽可用銑削、磨削、熱軋或熱擠壓等方法加工,鑽頭的前端經刃磨後形成切削部分。
標准普通麻花鑽的切削部分頂角為118,橫刃斜角為40°~60°,後角為8°~20°。由於結構上的原因,前角在外緣處大、向中間逐漸減小,橫刃處為負前角(可達-55°左右),鑽削時起擠壓作用。為了改善麻花鑽的切削性能,可根據被加工材料的性質將切削部分修磨成各種外形(如群鑽)。
麻花鑽的柄部形式有直柄和錐柄兩種,加工時前者夾在鑽夾頭中,後者插在機床主軸或尾座的錐孔中。一般麻花鑽用高速鋼製造。鑲焊硬質合金刀片或齒冠的麻花鑽適於加工鑄鐵、淬硬鋼和非金屬材料等,整體硬質合金小麻花鑽用於加工儀表零件和印刷線路板等。
(8)麻花鑽裝置的設計方案擴展閱讀
麻花鑽的標注參考系:
麻花鑽具有較復雜的外形和切削部分:為了便於標注其幾何參數、依據麻花鑽的結構特點和工作時的運動特點,除基面、切削平面、正交平面外,還使用了端平面、柱剖面和中剖面,其定義如下。
端平面:與麻花鑽軸線垂直平面。該平面也是切削刃上任意一點的背平面,並垂直與該店的基面。
柱剖面:主切削刃上任一點的柱剖面是通過該點,並以該點的回轉半徑為半徑和以麻花鑽軸線為軸心的圓柱面。它與該點的工作平面相切,並與基面在該店垂直。
中剖面:通過麻花鑽軸線,並與兩主切削刃相平行的軸向剖面。
加工影響:
(1)麻花鑽的直徑受孔徑的限制,螺旋槽使鑽芯更細,鑽頭剛度低;僅有兩條棱帶導向,孔的軸線容易偏斜;橫刃使定心困難,軸向抗力增大,鑽頭容易擺動。因此,鑽出孔的形位誤差較大。
(2)麻花鑽的前刀面和後刀面都是曲面,沿主切削刃各點的前角、後角各不相同,橫刃的前角達-55°。切削條件很差;切削速度沿切削刃的分配不合理,強度最低的刀尖切削速度最大,所以磨損嚴重。因此,加工的孔精度低。
(3)鑽頭主切削刃全刃參加切削,刃上各點的切削速度又不相等,容易形成螺旋形切屑,排屑困難。因此切屑與孔壁擠壓摩擦,常常劃傷孔壁,加工後的表面粗糙度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