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華同學利用如圖裝置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1)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的密度和浸入液體的深度,實驗中沒有控制金屬盒浸入的深度相同,因此無法得出正確結論.
改變圖乙中金屬盒的深度如圖丙所示,比較甲、丙兩圖可知,在同一深度,不同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2)研究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時應控制液體密度相同,改變深度,小華應該比較圖乙、丙,金屬盒離液面的距離越深,壓強越大,U形管兩邊液柱的高度差就越大.
(3)在同種液體中,金屬盒所處深度相同時,只改變金屬盒的方向,U形管兩邊液柱的高度差不變,表明在同種液體的同一深度處(或在相同條件下),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故答案為:(1)深度相同;(2)乙、丙;大;(3)在同種液體的同一深度處,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Ⅱ 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1)實驗操作有如下主要步驟:①將燃燒匙伸入廣口瓶,並
(1)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時,先用彈簧夾夾緊膠皮管,再點燃燃燒匙中的紅磷,將燃燒匙伸入廣口瓶,並塞上塞;燃燒完全後,松開彈簧夾.所以正確的操作順序是③②①④;
(2)若測量結果偏低,可能的原因有:紅磷的量不足,裝置漏氣等;
(3)由於實驗完後,集氣瓶內剩餘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由此可以得出氮氣是難溶於水的氣體等.
故答為:(1)③②①④;(2)紅磷的量不足;(3)難溶於水.
Ⅲ 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來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中他用彈簧測力計
(1)分析比較圖(a)與(b)或(c)與(d)可以得出:當接觸面相同時回,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答,滑動摩擦力越大;
(2)分析比較圖(a)與(c)或(b)與(d)可以得出:當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光滑,滑動摩擦力越小.
故答案為:(1)當接觸面相同時,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2)當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光滑,滑動摩擦力越小.
Ⅳ 小紅同學利用如圖的裝置研究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操作規范、正確.每一次實驗,她改變物距,並移動光屏
①分析、比較圖(a)或(b)或(c)中物距與像距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物距都大於像距,而像的性質都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因此可得出結論:當物距大於像距時,凸透鏡可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②分析、比較圖(a)和(b)和(c)中像距隨物距變化的關系以及成像情況,可以看出,物距不斷減小,像距不斷增大,像也隨之增大.
由此可得出結論:當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時,像、像距均隨物距的減小而增大.
Ⅳ (2014濟南)小明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1)小明選用玻璃板而不選
(1)用玻璃板代替抄平面襲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於透過玻璃板確定像的位置;
(2)因為物體與像的大小相等,因此甲、乙蠟燭必須高度、粗細完全一樣,否則無法比較物體與像的關系;
(3)在尋找蠟燭甲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在玻璃板放有蠟燭甲的一側觀察;
(4)無論如何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能與像重合,說明玻璃板與水平桌面不垂直時,像也不和桌面垂直,所以不會重合;
(5)由於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兩面都能反射光,能成兩個像,所以通過玻璃板該同學看到了同一個蠟燭的兩個像.可以換較簿的玻璃板.
故答案為:(1)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高度、粗細相同;
(3)甲;
(4)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5)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換較簿的玻璃板.
Ⅵ 某同學利用如圖實驗裝置用酵母菌做了如下實驗,回答相應問題.註:a.本實驗所用的酵母液是由5%的葡萄糖
(1)由圖可知,甲和乙的單一變數是有無空氣,說明該實驗裝置是用於探專究酵母菌的呼吸屬方式的;酵母菌兼性厭氧菌.
(2)酵母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都能產生二氧化碳,且有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比無氧呼吸多,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使溶液的pH下降,所以一段時間後,觀察1、2試管均變黃,2號試管較1號試管黃色深.可見,本實驗中選用BTB試劑檢測的是二氧化碳.
(3)酵母菌在有氧時代謝旺盛,繁殖快,在無氧時發酵產生酒精,所以在製作葡萄酒的實驗中,將酵母菌種加入葡萄漿後,發酵瓶應先通氣一段時間再密閉.
(4)酵母菌可遺傳的變異有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如果給酵母菌提供含
18
Ⅶ 某同學利用如圖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紅磷燃燒後恢復到室溫,打開彈簧夾發現進入的液體量小於廣口瓶
A、實驗前沒有夾彈簧夾,裝置漏氣,實驗值偏小.故A不符合題意; Ⅷ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實驗目的:(1)用高錳酸鉀製取一瓶氧氣,做細鐵絲燃燒
(1)依據實驗室常用儀器的認識解決此題,①是酒精燈,②是試管,③是鐵架台,④是量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