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智能電網,都包括什麼
智能電網就是電網的智能化,也被稱為「電網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雙向通信網路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感測和測量技術、先進的設備技術、先進的控制方法以及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高效、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
智能電網主要特徵包括自愈、激勵和包括用戶、抵禦攻擊、提供滿足21世紀用戶需求的電能質量、容許各種不同發電形式的接入、啟動電力市場以及資產的優化高效運行。
智能電網的趨勢
「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將投資5000億元,建成連接大型能源基地與主要負荷中心的「三橫三縱」的特高壓骨幹網架和13回長距離支流輸電工程,初步建成核心的世界一流的堅強智能電網。
B. 智能電網對發電廠和變電站的自動裝置有哪些新要求
具有遙控、遙測和遙調的能力。
C. 智能電網的基本構架是什麼
這是新概念,目前還沒有統一標准。
根據美國、歐盟和我國提出的一樣設想,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智能電網是將先進的感測測量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分析決策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能源電力技術相結合,並與電網基礎設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現代化電網。
但由於智能電網的研究與開發尚處於起步階段,各國國情及資源分布不同,發展的方向和側重點也不盡相同, 國際上對其還沒有達成統一而明確的定義。根據目前的研究情況,智能電網就是為電網注入新技術,包括先進的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電力工程技術等,從而賦予電網某種人工智慧,使其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成為一個完全自動化的供電網路。
主要特徵:
(1)堅強。在電網發生大擾動和故障時,仍能保持對用戶的供電能力,而不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在自然災害、極端氣候條件下或外力破壞下仍能保證電網的安全運行;具有確保電力信息安全的能力。
(2)自愈。具有實時、在線和連續的安全評估和分析能力,強大的預警和預防控制能力,以及自動故障診斷、故障隔離和系統自我恢復的能力。——這一條其實與上一條密切相關。
(3)兼容。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有序、合理接入,適應分布式電源和微電網的接入,能夠實現與用戶的交互和高效互動,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電力需求並提供對用戶的增值服務。——與新能源接入比例受限、節能減排需求相聯系,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倡導與支持。
(4)經濟。支持電力市場運營和電力交易的有效開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電網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集成。實現電網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採用統一的平台和模型,實現標准化、規范化和精益化管理。
(6)優化。優化資產的利用,降低投資成本和運行維護成本。
D. 什麼叫智能電網 ,「智能」在何處
利益相關,業內人士。智能電網就是某公司立的一個噱頭用來搞政績,立項目經費的東西。智能電網里提及的所有概念,在沒智能電網之前就發展10幾年了。那時候叫電氣自動化,多接地氣的名字。
E. 實現真正的智能電網,自動裝置應採用什麼樣的硬體結構么
這個問題太大了
首先大家都智能電網的定義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那結構就更不用談了
我覺得還是先從基礎看起把
F. 檢測與自動化裝置(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新能源與智能電網)就業方向
G. 堅強智能電網給電力系統自動裝置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學習電力系統自動裝置對電力專業同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智能電網給電來力系統自動裝置提出了自更高的要求:即對現在的電網進行「信息化」 和「人性化」的改造。
在軟體方面要求更多的應用智能控制,例如專家系統,神經網路控制等等
在硬體方面則要求各類電器最大程度的信息化,網路化,人性化。使處在智能電網系統里的各類電器設備結成信息網,能夠實現從發電方到用電方的全方位網路化控制。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力系統自動裝置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基礎,將繼電保護原理與信號處理技術有機地結合,使今後的電網更加「信息化」 和「人性化」「人性化」,這對電力專業的同學來說無論是對學習還是今後的生產實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H. 什麼叫智能電網
電網在宏觀角度上主要由主網和配網構成,其網路節點就是各種電壓等級的變電站,這些節點又通過各種電壓等級的傳輸線路連接起來形成網路(這里暫時忽略發電側)。主網主要負責電能量的大范圍、遠距離傳輸和調度,配網則面對用戶,即把主網上傳輸的高壓電能量降壓後分配給具體的用戶。因此,智能電網的實現就是兩個方面:主網智能化和配網智能化。
主網智能化是服務於電網從業人員的,其技術實施的立足點主要是變電站,即對變電站中各類一、二次設備及其監控系統實施智能化革新(完全新建或在傳統變電站基礎上進行改造)。其「智能」主要體現在設備實時狀態信息的全景式監控與診斷評估、一鍵式順控操作、自動故障處理、智能巡檢(機器人或聯動視頻系統)、輔助決策等等。試想,某個地區(區域)電網內所有變電站如果都實現上述智能化監控過程,則該電網有可能在宏觀上涌現出全局性智能。
配網智能化是同時服務於電網從業人員和用戶的,其技術實施的立足點主要是在用電側引入某種能夠直接與發電側進行互動的機制,海量用戶可通過該機制參與到電能量的協調分配中,且這種參與並不需要用戶多做什麼,你只要像平常一樣按需用電,就可以參與配網資源的優化,這樣的結果在理想情況下應該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智能電網概念的提出是以很多方面的科技進步作為基石的:
首先是IEC-61850規約的提出使原來使用103、104或很多亂七八糟規約的設備,能夠統一使用該通信標准,這就為各種電力設備的信息互動、共享創造了基礎條件。
然後是電力設備本身的技術提升。一次設備方面,封閉式組合電器技術的日趨成熟,為一鍵式順控操作、多維度設備狀態評估等技術應用提供了基礎,還有電子式互感器的發明與應用也使變電站的數字化程度更加徹底(傳統互感器採集的壓流模擬量是需要通過二次系統進行數模轉換的)。二次設備方面,區域式繼電保護裝置的出現不僅節約了二次系統成本,而且可以遠程實現宏觀站間保護邏輯(當然,其可靠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再然後是交換機技術、感測器技術的進步,配合智能組件系統的提出,使所謂電網大數據(區域電網全景信息)的高速傳輸與匯總成為可能,進而利用某些技術手段來分析、挖掘和處理電網數據。
最後是機器人技術、視頻監控技術(高清攝像頭上融合各種紅外、紫外成像功能、聯動功能、圖像識別功能)的發展,進一步替代人工運維。
總之,我國在主網智能化方面的一些技術應用還是走在時代前沿的,至於配網智能化方面,只能說路漫漫其修遠兮……
I. 什麼是智能電網
實際上目前對於智能電網沒有統一的定義,各個領域的專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智能電網的內涵,並且隨著研究和實踐的深入對其不斷細化。
目前智能電網主要以是實現運行信息全景化、 數據傳輸網路化、安全評估動態化、 調度決策精細化、 運行控制自動化、協調最優化,並確保電網運行的安全可靠、靈活協調、 優質高效、 經濟綠色。
首先得利用感測器對發電、輸電、配電、供電等關鍵設備的運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控。
然後把獲得的數據通過網路系統進行收集、整合。
最後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挖掘,可視化呈現達到對整個電力系統運行的優化管理。
選自Hightopo變電站可視化案例----
Hightopo電力三維可視化場景,滿足多維度呈現變電站運維場景,實現變電站運行狀態實時監測,運維設備、控制系統和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加強變電站設備的全狀態感知力與控制力,增強變電站安全生產保障能力,提高運檢精益管理水平。
採用輕量化三維建模技術,根據變電站現場的 CAD 圖、鳥瞰圖、設備三視圖等資料進行還原外觀建模,通過 HT 實現可互動式的 Web 三維場景,可進行縮放、平移、旋轉,場景內各設備可以響應交互事件。也提供結合 GIS 地圖展示所有電網點位的解決方案,實現將數量龐大的點位數據呈現在三維地圖上。
下面我們以【智慧變電站】系統為例,將「智能」分析到底~
運行狀態全局監控
通過多源數據的綜合分析,在地圖上實時展示變電站正常、警戒、告警等狀態信息,可快速的定位發出預警的變電站。
電力接線圖展示
主控室大屏上展示的變電站一次設備電力接線圖,利用 HT 技術繪制的 2D 組態圖,也可升級為 3D 組態圖,更加炳若觀火。變電站的電壓電流進出迴路以及各一次設備的狀態皆可以通過 3D 組態圖的形式展現,使得非專業人士所不能理解的連接關系,通過圖形、動畫等形式顯示在 Web 場景中,實現大眾易理解的展示目的。
智慧檢修
時間軸展示最近30條自檢數據,當系統開始自檢時,所有感測器將會以動畫的形式展示檢測情況,時間軸將自動插入一個時間節點,用戶可自行查閱歷史檢修記錄,並且導出相應的自檢報告和檢修方案。
J. 對開展智能電網,需要哪些設備,要詳細的。
智能電網的核心的關鍵技術是大型計算機,也就是類似中國的銀河、華光等超巨型的計算機。智能電網的原理其實也很簡單,也就是根據使用情況(也可以根據歷史數據)即時動態的分配每條輸電線的能量,達到最優化的能源分配方案降低損耗。所以輸送的設備到沒有什麼特別的,現在的電網的每個變壓器都有帶有數據介面都能即時的反饋各種數據,每個大型的變電站都是聯網控制的。
所以核心其實就是巨型計算機,智能電網需要一個足夠強大快速的計算機數據系統實時的分析每一根電網的溫度、功率、負荷,每個變壓器的負載以及某個小區的實時能源消耗和預計消耗等來即時調整每個變壓器、輸電網的功率來達到電能的最大利用率。所以你會發現凡是計算機發達的國家電網的智能化程度就高。美國就不用說了,全球唯一一個真真實現全國電網智能的國家,他某個鎮上的一個小變壓器都能對全國的電網產生影響。日本由於能源的供給多樣化,風能、太陽能同時給電網送能源。所以日本的智能電網具備對天氣實行24小時預估和監控,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綠色能源。並且根據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以及實際的能源消耗情況來關閉、開啟煤電或者燃油發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