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模擬人體呼吸的實驗裝置圖
(1)該圖演示呼吸運動過程,玻璃管①代表氣管、②模擬人體的胸廓、氣球③代表肺(或肺泡),橡皮膜④代表膈肌.
(2)圖Ⅱ示表示膈肌收縮,膈頂下降,胸廓擴大,這時肺會擴張,肺內氣壓小於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是吸氣過程.
(3)圖Ⅰ,圖Ⅱ可以初步模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它是通過 呼吸運動實現的.
故答案為:(1)④;肺.
(2)吸;收縮;擴大;擴張;下降/減小.
(3)呼吸運動.
⑵ 模擬膈肌運動的實驗裝置及實驗過程
(1)圖來1所示的實驗裝置中,序號源①、②、③、④分別模擬人體的①表示氣管、②表示胸廓、③表示肺、④膈肌.
(2)平靜吸氣時,呼吸肌收縮,引起胸腔前後、左右及上下徑均增大,胸廓容積增大,肺隨之擴張,造成肺內氣壓小於外界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形成主動的吸氣運動;當膈肌和肋間外肌舒張時,肋骨與胸骨因本身重力而回位,結果胸廓容積縮小,肺也隨之回縮,造成肺內氣壓大於外界氣壓,肺內氣體排出肺,形成被動的呼氣運動.圖2模擬的是人體在吸氣時膈肌所處的運動狀態,此時由於膈肌的收縮,胸廓的上下經增大.
(3)若用此實驗裝置探究人體吸氣和呼氣的原理,則此實驗裝置還存在不足,因為它無法模擬胸廓前後徑和左右徑的變化.
故答案為:
(1)④;胸廓
(2)吸氣; 上下
(3)左右
⑶ 高中物理演示實驗有哪些
第一冊:緒言:P1瓦碎蛋全聲音將酒杯震碎帶電鳥籠里的鳥安然無恙P4超導磁懸浮第一章力P5用懸掛法求薄板的重心P6顯示微小形變的裝置P12共點力的合成P17習題(7)兩人共提一筒水第二章直線運動P20模擬打點計時器P36牛頓管(毛錢管)實驗P38測定反應時間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P46伽利略理想實驗P50-51加速度和力加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實驗P55牛頓第三定律P62觀察失重現象第四章物體的平衡P71三個互成角度的共點力的平衡第五章曲線運動P82曲線運動的方向P83運動的合成和分解P86平拋物體的運動P89用尺測量玩具手槍子彈射出時的速度P93向心力演示器P95感受向心力P99離心運動的應用和防止第六章萬有引力定律P106卡文迪許扭秤第七章機械能P123動能動能定理P129小球在擺動中機械能守恆第二冊第八章動量P5雞蛋會不會破P7緩沖裝置的模擬P8動量守恆P13反沖運動第九章機械振動P21彈簧振子的振動P30單擺的振動圖象P31單擺的周期跟哪些因素有關P37受迫振動P38共振P38聲音的共鳴第十章機械波P47波的形成P54波的衍射P55波的疊加P56波的干涉P62多普勒效應第十一章分子熱運動能量守恆P72擴散現象P73布朗運動P76圖11-8做一做P78壓縮氣體做功,氣體內能增加P78氣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少P110氣體壓強的微觀意義P112氣體的壓強、體積、溫度間的關系第十三章電場P117靜電感應P118庫侖定律P120庫侖扭秤P124電場線P126靜電屏蔽P133尖端放電與避雷針P135電容器的電容P136常用電容器P137電容式感測器P141靜電除塵原理第十四章恆定電流P153電阻定律P160路端電壓隨電流而改變第十五章磁場P169電流和磁極電流和電流間的相互作用P172驗證環形電流的磁場方向P174安培力P177電流表的工作原理P177電子束在磁場中的偏轉P179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做圓周運動P181質譜儀P183迴旋加速器
⑷ 高一物理實驗目錄
演示實驗
1、用懸掛法測薄板的中心
2、顯示微小形變
3、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4、自由落體運動
5、用氣墊導軌近似驗證牛頓第一定律
6、牛頓第二定律
7、牛頓第三定律
8、超重失重
9、三力平衡
10、力矩的平衡
11、鋼珠的曲線運動
12、運動的合成
13、平拋物體的運動
14、向心力
15、離心現象
16、動量定理(雞蛋會不會破)
17、緩沖裝置的模擬
18、動量守恆定律
19、反沖運動
20、物體的動能跟什麼有關系
21、小球在擺動中機械能守恆
22、彈簧振子的振動
23、簡諧運動的實例(音叉發聲)
24、單擺的振動圖像
25、單擺的振動同期跟什麼因素有關
26、受迫振動
27、擺的共振
28、音叉的共鳴
學生實驗
1、長度的測量
2、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
4、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5、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
6、驗證動量守恆定律
7、驗證機械守恆定律
8、探索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
9、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
*10、用氣墊導軌驗證動量守恆
*11、研究玩具電機的能量轉化
12、運動的合成
註:帶*號的為選做實驗
⑸ 分析演示實驗和模擬實驗的優缺點有何不同,如何揚長避短
一、演示實驗(一)演示實驗的優缺點 演示實驗在生物學試驗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演示實驗,能夠緊扣課堂的教學環節,以它形象生動的教學效果、靈活多變的試驗方式有效地配合生物學的課堂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相對於其他實驗教學方法,演示實驗具備以下明顯的優勢:1、能夠緊扣教學主題,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在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之處,有效地利用演示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很形象直觀的理解這部分教學內容。2、現象明顯、生動直觀。這樣便於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講授,便於學生進行理解。3便於教師操作示範,能夠培養學生實驗規范化的習慣,特別是教師能夠邊操作邊進行講解,更能強化實驗操作的規范化。4、實驗材料易於准備,在進行實驗操作的時候,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案例我設計的《心臟的結構》探究實驗片段(展示模型)揭開人體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臟,留給學生觀察的時間。教師在展示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觀察心臟的位置、形狀、大小等(學生認真觀察後,會輕松地回答出來)。(學生總結)人的心臟位於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兩肺之間,形狀像桃子,大小與本人拳頭差不多。師:心臟有發達的肌肉,心臟分四個腔,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不一樣,心臟內有瓣膜,心臟連接血管。分組觀察新鮮豬心臟,分組討論問題:如何分清心臟的前後左右?如何分清心房和心室的位置?(學生體驗)取一個新鮮的豬心臟,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與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這與心臟的功能有何關系。觀察連接心房和心室的血管,聯系所學動脈、靜脈的知識,了解其特點。觀察血管時,可對學生適當提示,以鞏固動脈、靜脈概念。(交流總結)心臟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發達,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發達,壁較薄。心室與心房比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釋:左、右是以人體的生理結構為依據的)。心臟四腔分別連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演示實驗——用不帶針頭的注射器依次向上腔靜脈、下腔靜脈和肺靜脈內注水,觀察水從何處流出來,顯示出對瓣膜的作用。(課堂分析)根據以上演示,結合圖示進行分析,如果我們把水從心臟的肺靜脈注入,水可能會從哪裡流出?分別從連接心臟的不同血管注入水,水將從哪裡流出?學生們將展開激烈的討論:「會從主動脈流出」「我看不會,因為心臟只是同側的心房和心室相通」……(演示活動)由於新鮮心臟數量有限,只供課堂演示,在操作時,首先識別出相連的血管,預測活動結果,然後依次分別注水,觀察是否和預想的結果一致,並分析其原因。有的學生向主動脈、肺動脈注水時,出現異常,就會問老師,可不直接回答,促其思考。師:為什麼會有上述現象產生?(動動手)下面我們來解剖一個豬的新鮮心臟,看一看心臟的詳細結構。首先觀察心臟的外形,辨認出心房和心室的界限是房室溝,心室之間的界限是室間溝。然後解剖心臟,復習心臟的結構,仔細觀察房室瓣、動脈瓣。辨認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位置、形狀、開口方向等。注意:輔導學生正確進行解剖。師:我們把心房和心室之間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動脈之間的瓣膜叫動脈瓣。房室瓣開口向心室方向。動脈瓣開口向動脈方向。這樣的結構,保證了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動。心臟是由心肌組成的,心肌的特點是能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心肌收縮時,推動血液進入動脈,並流向全身。心肌舒張時,血液由靜脈迴流到心臟。所以才有了上面的血液流動現象。(動畫出示)放映動畫,展示心臟收縮和舒張時的血液流動情況。提醒學生觀察,當心臟舒縮時,各腔的體積如何變化,瓣膜如何開、關,進一步熟悉血液流動的方向,使學生領悟心臟結構是如何與它的功能相適應的。是心臟的搏動推動著血液在全身循環,心臟是血液運動的動力器官。 在這節課當中,主要是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同時也進行了觀察實驗,學生由於沒有經驗,在心臟被解剖之後,仍然不能識別和分辨出各個結構,教師出示了心臟模型,由於新鮮心臟數量有限,只供課堂演示,在操作時,教師演示讓學生首先識別出相連的血管,預測活動結果,然後依次分別注水,觀察是否和預想的結果一致,並分析其原因。其實這也是模擬實驗了。最後放映動畫,展示心臟收縮和舒張時的血液流動情況。提醒學生觀察,當心臟舒縮時,各腔的體積如何變化,瓣膜如何開、關,進一步熟悉血液流動的方向,使學生領悟心臟結構是如何與它的功能相適應的。是心臟的搏動推動著血液在全身循環,心臟是血液運動的動力器官。經過演示,就使得微觀變成了宏觀,並且突出了各個部分的結構特點和位置關系。 (二)教師演示實驗時如何揚長避短 1.要在演示前認真備課。要明確這個演示實驗所要達到的目的和設要求,並且圍繞目的和要求處理好實驗和講課的關系,設計好演示的程序,選擇好材料,並且選擇好實驗裝置和試驗方法,確定實驗的時機,以及對學生提出的觀察要求和思考的問題。這些准備工作做好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選擇一個什麼樣的時機來進行演示。 2.在演示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操作的精確性和規范化。指導學生正確的試驗方法,同時還要注意實驗的科學性,要通過實驗突出教學重點。教師還要交代清楚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這就要求在演示的過程當中,教師通過正確的語言表述來引導學生認真觀察。 3.注意發揮演示教學的示範作用。演示實驗的現象必須要明顯,以體現「示」的作用。而「范」則主要是針對教師而言的,是指教師的操作一定要規范,這對培養學生規范化的實驗操作能夠起到示範、指導的作用。為此,教師的備課要充分准備、仔細操作,掌握好演示的實驗條件,要熟悉儀器的性能,做好演示實驗前的預習工作,通過預習,我們要確保演示實驗的成功,一次不成功,我們要實驗多次,以確保實驗成功。 4.演示實驗必須要目的明確,能夠說明問題。教師安排的任何一個演示實驗,都應該對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的目標達成具有直接的作用,要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並且有助於突出教學難點。所以,不僅教師要明確演示實驗的目的,也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演示實驗的目的和演示實驗的必要性,並且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達到實驗的目的,充分發揮演示教學的作用。2.演示實驗必須要現象明顯,可見度要高。演示實驗我們要讓課堂上所有的學生都能看的清楚,不僅包括顏色區分要明顯,還包括很微小的物體,我們要把它放大到學生都能可見。因此,教師在設計演示實驗的時候,就應該注意實驗現象是否顯著,並且要合理地使用投影設備,採取多種方法使觀察的主體對比強烈,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如果演示實驗的材料太小,就應該藉助語言的解說,並藉助實物投影把它放大,想辦法讓學生看清楚。另外,我們還要注意演示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問題,而不是為了追求課堂的表面熱鬧、表面繁榮;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高興,而是應該讓學生的思維真正的活動起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真正地達到本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 二、模擬實驗(一)模擬實驗的優缺點 模擬實驗在生物課程標准和各個版本的生物教材當中涉及了不少,例如:模擬血型鑒定、模擬練習人工呼吸或止血包紮、模擬練習老年突發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急救)、模擬自然選擇、模擬鹼基DNA的配對。 1.由於種種原因,直接用於研究對象,也就是原型是非常困難的,或者簡直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模型來代替研究對象進行實驗,模型必須和原型有某種相似性,這樣才有可能把模型的研究結果外推到研究客體。因此,模擬實驗的第一個作用和特點就是模型可以將宏觀或微觀、抽象或復雜的事物直觀化、形象化。模型通常是把某一大事物縮小的復製品,比如說:某一地區綠化的模型,或者是把小的事物放大的復製品,比如說:細胞模型,還有我們在講課的時候經常用到的花的模型、草履蟲的結構模型等等。模型可以是物質形式的,也可以是思維形式的。物質形式的,如在物質學和醫學當中常常用動物模型代替人體試驗。另外,人們為了研究生命的起源,由於生命的起源是在時間上極為遙遠的事情,地球上的物質和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不可能再現當時的情形。因此,在1953年的時候,有叫做米勒的科學家,在實驗室里模擬40多億年前的自然條件,證明了生物化學進化過程在40多億年前是可能存在的。這些都是物質形式的模型。當然,模型也可以是思維形式的,像現在我們在自然科學當中常常用到的語言、符號、數學方程、化學方程以及圖表等等手段,可以表示一個實體的內部功能或者是特性,因此像這種符號,還有數學方程、圖表等等也可以稱為模型。像這種模型就是思維形式的模型。例如,我們在學習光合作用的時候,運用的光合作用的公式,這就是思維形式的模型。 2.模型強化和突出了生物體某部位的主要結構特點。我們可以用模型進行實驗,探究簡化了的系統中的一般原理;或者是施加一些條件進行操作,研究小的看不見的或者是在活體上很難研究的過程。構建模型,這是科學研究當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手段。模型能夠幫助人們研究和理解那些需要搞清楚,而又沒有辦法直接觀察到的事物。運用巧妙的構思、簡單易得的素材構建模型是自然科學教學當中常用的教學設計方法,利用模型,常常會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學效果。(二)教師設計模擬實驗時如何揚長避短 對於模擬實驗我們要關注它的原理,還要關注它的組織策略,同時也要關注它的實施過程以及對結果的討論,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模擬實驗第一個環節是實驗情境的創設,這個主要解決的問題是這個實驗怎麼開始的。在實驗前根據事實產生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就是探究的動機,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慾望。在組織學生活動的時候,教師採取有效地組織策略。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並且以口令來統一指揮學生的操作,這樣的組織保證各組學生操作的准確性,教師使學生有明確的分工,能夠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得出的結論,結合這個結論來建構概念。第二個環節,是教師根據實驗數據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進行討論的問題。比如:這個實驗的結果是什麼,根據這個結果又得到了什麼結論?第三個環節,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歸納。 模擬實驗可以將生物大與小、動與靜、虛與實、遠與近、深與淺、快與慢、局部與整體、外表與內里、無形與有形、理論與實踐等之間相互轉化。利用模擬實驗,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看到動植物生長發育、生物進化發展、生命的起源等的連續過程;看到只有通過顯微鏡攝影和動畫技術才能表現出來的用肉眼看不到的生物體內生理生化的變化過程;看到動物的取食、洄遊、遷徙、生殖等各種行為的連續過程;看到各種生物實驗的連續操作過程及其結果等。模擬實驗可以實用於宏觀的內容如: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人與「生物圈」的關系等,我們無法親自體驗,但可以通過模擬一一領略;也有微觀的知識如:細胞的微細結構、細菌、病毒、基因、DNA等。模擬實驗還可以解決那些常規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觀察不清的內容。如當地沒有的動植物(南極的企鵝、澳洲的袋鼠、珍惜的大熊貓、珙桐、遠古的恐龍……),就可以通過模擬實驗展現出來,DNA的復制我們無法看到,但可以輕松地通過模擬實驗進行過程再現;或解決課堂上用常規手段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如短暫的動植物受精作用過程可通過慢細鏡頭模擬細致呈現;也可以用來解決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如:《血液循環》一節中,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血液在循環途徑中成分的變化,書上的插圖無法體現血液的流動與成分的變化。這就有必要運用模擬實驗來解決這個難題。製作一個課件①先出現空白血液循環模式圖,②出現體循環血液流動方向及顏色,每經過一個地方閃爍幾下,讓學生說出其名稱。③出現肺循環血液流動方向及顏色,仿照步驟二進行。④同時出現體循環和肺循環血液流動情況,讓學生識別二者分別經過的途徑。⑤歸納出血液循環的途徑及血液成分的變化,字幕顯示。這種課件設計既形象又實用,解決了學生的難題,效果好。 總之,演示實驗也好,模擬實驗也罷,這兩個實驗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對立的,它們各具有優缺點,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將二者有機結合,相互整合,揚長避短,把二者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⑹ 化學實驗中有沒有氣體緩沖裝置,最好有圖 高中化學實驗組裝的簡易氣體緩沖裝置
氣體緩沖裝置一般可以接一個氣球,前提是氣體對橡膠無腐蝕性.
⑺ aspen怎麼模擬緩沖罐,有不同壓力,不同溫度的進料,進行緩沖
即便是緩沖罐,實際情況中如果你的進料壓力低,你的流體也不可能流進去啊,所以你需要進MIXER時前邊加一個泵,達到同一級壓力,之後用MIXER混合模擬。
⑻ 模擬實驗
油源對比發現,東營凹陷沙三段砂岩透鏡體內的原油並非完全來自沙三段的烴源岩,其油源主要為沙三段和其下部沙四段的混源油。那麼在沒有明顯大斷層溝通的情況下,沙四段的油是如何進入到沙三段的烴源岩中的呢?前文提出油氣可以通過裂縫和薄層砂作為輸導通道運移到砂岩透鏡體中成藏,裂縫和薄層砂這兩種輸導要素在空間上的配置關系和組合樣式對油氣輸導效率及輸導過程究竟如何呢?本次實驗的目的就是應用細棉線模擬裂縫,將棉線和砂體連接,模擬油氣是否能夠由細棉線導入砂岩體中並在砂體中聚集成藏的過程。
(一)模型的物理模擬實驗
1.模型
圖3-15即為油氣有機網路簡單物理模擬實驗裝置圖。該模型的尺寸為長(50cm)×寬(30cm)×厚(2cm)。左上角和右下兩角扇形體分別以粒徑0.4~0.45mm的石英砂充填,左上角扇形體半徑為11cm,右下角扇形體半徑為10cm;模型中央為一近橢圓形體,以粒徑0.4~0.45mm的石英砂充填,長寬分別為22.5cm、16cm;與左上及右下砂岩扇體的距離分別為9.5cm、8cm。模型內其餘部分以泥岩充填。紅色箭頭A、B指示注油口,孔a為注水口,孔b為排氣口。線1、2、3為細棉線。單股棉線的直徑約0.2mm。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實驗。
圖3-15 簡單模擬實驗裝置示意圖
2.實驗結果
首先由示意圖中的a孔注水,排出裝置中央透鏡體中的空氣,當b孔有水流出時,排氣結束。然後將a、b孔皆關閉。然後由A、B兩個注油口開始注油,注油速度皆為0.5mL/min。經過1h後,下扇形體內的油經過棉線運移到透鏡體內並在浮力作用下至頂部聚集;同時上扇體的油也開始經過棉線運移到透鏡體內(圖3-16左)。
距開始注油大約70min後,A口注油的速度減小到0.1mL/min,B注油口的速度維持0.5mL/min不變。約20min後,上扇體內的油繼續緩慢通過棉線運移到透鏡體內;下扇體內的油也繼續通過棉線運移到透鏡體內,透鏡體上部聚集的油量明顯增加(圖3-16中)。此時再次改變注油速度,A口注油速度變為0.2mL/min;B口停止注油。3h40min後,上扇體的油進一步通過棉線運移到透鏡體內,並上浮至頂部聚集(圖3-16右)。A口停止注油,進入靜觀階段。
圖3-16 實驗進行時的油氣運移結果圖
在經歷了18h的靜觀階段後,由兩邊扇體通過棉線進入透鏡體內的油量明顯增多。油在透鏡體上部大量聚集,累積油柱高度為9cm(圖3-17)。
圖3-17 實驗進行23h油氣運移結果圖
至此實驗結束,本次實驗共持續23h15min,累積注油量:由A口注油77.5mL,由B口注油43.5mL。
(二)較復雜模型的物理模擬實驗
1.實驗模型
圖3-18即為較復雜物理模擬實驗裝置圖。該模型的尺寸為長(50cm)×寬(30cm)×厚(2cm)。一共分為上下5層,其充填物依次為含油泥、細砂、含油泥、細砂、泥岩,有4個透鏡體分別布置在最下層和最上層中,上面兩個透鏡體由單股棉線(模擬裂縫)與其下端的細砂岩相連。其中細砂岩粒徑為0.15~0.2mm(模擬薄砂層),透鏡體內的砂礫粒徑為0.35~0.4mm,含油泥中油與泥的比例約為1:5.16,a口為注油口,本實驗在常溫常壓下進行。
圖3-18 油氣有機網路運移復雜模擬實驗裝置示意圖
2.實驗過程
實驗裝置完畢即為開始實驗,7h25min後,右下側透鏡體開始進油(圖3-19左),無其他現象發生。
26h15min後,左下側透鏡體內的聚集的油進一步增加,從下往上數第二層細砂岩條帶有油氣滲入(圖3-19右)。
到第9天,改變實驗措施,由a口開始注油,注油速度為0.15mL/min,53min後(222h33min),下條帶細砂層開始進油(圖3-20左)。
6h55min後,下細砂條帶聚油量增加,左下側扇體聚油量增加,此時停止注油,進入靜觀階段。1天後,下細砂條帶內油從右向左運移,且下側兩個透鏡體聚油量增加,聚油體積都約占整個透鏡體的70%。再過l天(累計進行到約269h),左下側透鏡體聚油體積約占整個透鏡體體積的90%,右下側透鏡體的聚油體積約佔95%(圖3-20右)。
此後再次由a口注油,隨著注油量的增加,下面兩個透鏡體都逐漸完全被油充注,下細砂條帶的聚油量也逐漸占滿整個條帶,隨後上細砂條帶也開始見油(圖3-21左)。
圖3-19 復雜模擬實驗油氣運移圖
圖3-20 復雜模擬實驗油氣運移圖
隨著實驗的繼續進行,上細砂岩條帶的聚油量逐漸增加,最終充滿整個條帶,且該條帶內的油通過棉線導入上面兩個透鏡體中(圖3-21右),至此實驗結束,累計進行時間約359h,本次實驗累積注油量348.69mL。
圖3-21 復雜模擬實驗油氣運移圖
3.實驗討論
本次實驗歷時共約359h,由以上實驗可以發現,常溫常壓下,由於烴濃度差引起的滲透壓差和擴散壓差,底層含油泥岩內的油具有運移到與其相鄰的砂岩體中的趨勢。在毛細管力差和烴濃度差的作用下,底層泥岩中的油首先進入被其包圍的孔隙較大的砂岩透鏡體中,而不太容易運移到其上部的細砂岩條帶中。
隨著底層油不斷的注入,壓力不斷增大,最終能夠克服底層泥岩與其上層細砂岩的毛細管力時,油就進入到其中,當其濃度足夠大時,在烴濃度差的作用下,油運移到層3中。層3中的油在滲透壓差的作用下,運移到層4中。聯結頂層砂岩透鏡體與層4的棉線能起到很好的輸導油的作用,因此層4的油能沿著棉線模擬的裂縫運移到頂層的兩個砂岩透鏡體中。
通過本次實驗,可以看出,僅靠底層泥岩中的油自然滲透和擴散,其運移能力有限。但是在油源充足的情況下,底層的油最終能夠運移到與之相隔幾層的砂岩透鏡體中。
⑼ 某緩沖裝置的理想模型如圖所示
先把最小的撞擊速度v1求出(此時桿要滑沒滑,處於臨界狀態),然後分情況討論:若小車速度v<v1,則桿不動,由機械能守恆可知,小車原速率反彈,即v』=v;
若若小車速度v<v1,則桿動了,但為了安全,桿移動的最大位移不超過l,因此,約束了小車的初速度v,即v1≤v≤vm,這時,如圖我在上面(1)(2)分析的一樣,這時,小車、彈簧兩者共同壓桿,使之向右移動,直到桿的速度減為0,小車才被彈簧反彈,彈簧把開始存儲的彈性勢能W釋放出來,變為小車反彈的動能,對應的速度v1即為所求。
⑽ 緩沖裝置的緩沖原理是什麼
當運動部件的質量較大,運動速度較高(如大於12m/min)時,由於慣性力較大,具有很大的動量,因專而在活屬塞運動到缸體的終端時,會與端蓋發生機械碰撞,產生很大的沖擊和雜訊,嚴重影響機械精度和設備的使用壽命。為此,在大型、高速或高精度的液壓設備中,液壓缸端部還需設置緩沖裝置。
緩沖裝置的緩沖原理是活塞或缸筒移近行程的終端時,通過節流的方法增大回油阻力,降低活塞或缸筒的運動速度,使工作部件因運動受阻而減速,從而避免活塞與缸蓋相撞,以達到緩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