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理學儀器包括什麼
在心理學研究工作中用於呈現、控制、測量、計算、檢查的器具或設備。心理學儀器種類繁多,最簡單的如機械滑輪、音叉等,極復雜的如電子計算機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心理學儀器也在不斷更新。
用實驗法探討心理學問題,儀器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心理實驗中,研究者藉助於儀器才能呈現刺激,施加實驗處理;對於無關刺激也只有藉助於儀器才能排除,以免干擾實驗結果。此外,儀器還可以幫助研究者觀測,記錄及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即使用其他方法進行研究,儀器也是有益的輔助工具。
常用的心理學儀器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法,一般可分為4類:①產生刺激的儀器,如速示器記憶鼓、色輪、閃光融合器、棒框調節器、復合器、深度知覺儀、測聽器、觸覺儀等。這些儀器雖然還有其他用途,但主要是用於呈現刺激的。②記錄反應的儀器,如反應時儀、多道記錄儀、斯金納箱、迷津、拉什利跳台、測謊器等。這些儀器主要用於記錄反應頻率、反應時間、反應強度和反應正誤等行為指標。③綜合性的儀器最主要的是電子計算機,它在心理學研究工作中,除用於統計處理數據外,還可呈現刺激,記錄反應,和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程序控制,是具有多種用途的重要設備。④控制無關變數的裝置,如眼罩、暗室、隔音室、單向透光玻璃窗、閉路電視等。這些裝置的作用是使被試免受實驗變數之外的無關刺激的干擾。
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利用儀器進行心理學研究有不少優點:①可以排除研究者的某些主觀因素的影響,使呈現刺激和記錄反應更加客觀、准確。②可以同時長時間地搜集多種資料。例如,藉助多道記錄儀可以同時記錄被試的脈搏、心跳、呼吸、皮膚電反應和腦電波變化等多種心理的生理指標。③可用於數量浩大、復雜的數據處理。計算機多元統計軟體包的進一步開發,將在心理學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④可用於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模擬實驗。用儀器進行心理實驗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在於儀器本身會干擾正在研究的心理和行為的表現。因為儀器也是一種刺激,並有暗示實驗目的的某些知覺線索,被試可能會感受到這些線索的意義而作出符合實驗情境的預期行為或產生不自然的行為。因此,藉助儀器所得出的實驗結果往往外在效度低,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表現有一定的距離。
Ⅱ 斯金納箱是什麼
斯金納箱(Skinner box)是心理學實驗裝置。行為主義者斯金納1938年發明,並於動物操作條件作用實驗。其基本結構:在箱壁的一邊有一個可供按壓的杠桿(大多是一塊金屬板),在杠桿旁邊有一個承受食物的小盒緊靠著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釋放器,其中貯有顆粒形食物。動物在箱內按一下杠桿,即有一粒食物從小孔口落入小盒內,動物可取食。一隻白鼠禁食24小時後被放入箱內,開始它在箱內探索,偶爾按壓了杠桿,獲得食丸。白鼠開始可能並沒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復後,就形成了壓桿取食的條件反射。以後稍有改進,如外包隔音箱,食物釋放裝置由程序控制等,可測試動物能否學會按三次杠桿以得到食物,或間隔一定時間按壓杠桿才能得到食物。對不同物種的動物,其設計稍有不同。 現在瑞沃德有在代理那些比較好的品牌,可以咨詢下
Ⅲ 斯金納箱的實驗內容
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於:(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杠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應不是唾液腺活動,而是骨骼肌活動;(4)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刺激)型(S型名稱來自英文 Stimulation);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R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 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實驗1: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鈕,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自發學會了按按鈕。
這個實驗比「給狗狗搖鈴餵食」的巴普洛夫實驗更進了一步,建立行為。
何為學習?就是指將行為與操作者的需求建立相倚性聯系。換句話說,使行為者感覺到「行為」與「獎勵」是有聯系的。
只要通過將行為與獎勵不斷重復、建立聯系,就可以培養起操作者的行為模式。
獎勵可以培養行為習慣,很棒吧?那麼看實驗2。
2. 行為與懲罰
實驗2:將一隻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鈕,則箱子通電。
結果:小白鼠學會了按按鈕。
但遺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電,小白鼠按按鈕的行為迅速消失。
「懲罰」,作為獎勵的邪惡雙生子,可以迅速建立行為模式。然而,懲罰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它建立起來的行為模式,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懲罰消失,則行為模式也會迅速消失。
從長遠來看,懲罰對於行為的制止並不會起到顯著作用。現實生活中,因為懲罰帶來的凡勃倫效應,有時甚至會使懲罰起反作用。
凡勃倫效應:美國學者凡勃倫認為,與產品越降價、需求越增多的一般規律不同,特定的產品越漲價,需求越增多。部分上流階層的消費目的在於,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成功,滿足虛榮心,所以價格越高,需求則增加。相反,如果降價,體現上流階層的界限變得模糊,所以需求減少。
如果想要控制行為者不去進行某個行為時,應找到該錯誤行為的「獎勵物」,移除該獎勵,從而制止其錯誤行為。
然而,即使是獎勵,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學習行為也會逐漸消失(雖然消失得稍慢一些)。而且這樣太浪費食物了!那該怎麼辦呢?
接下來是實驗3。
3.固定時間獎勵
實驗3: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中,由一開始的一直掉落食物,逐漸降低到每1分鍾後,按下按鈕可概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一開始不停按鈕。過一段時間之後,小白鼠學會了間隔1分鍾按一次按鈕。
當掉落食物停止時,小白鼠的行為消失。
嘖嘖,失敗了。沒有培養起小白鼠連續按按鈕的行為,反而使小白鼠「偷懶」了。為什麼?因為行為者知道短期內行為不會再得到獎勵。……好吧。最關鍵的實驗4。
4. 概率型獎勵
實驗4: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中,多次按下按鈕,概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學會了不停按鈕。
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學習行為消失速度非常慢。
隨著概率越來越低,小白鼠按按鈕的學習行為沒有變化,直至40-60次按按鈕掉落一個食物,小白鼠仍然會不停按按鈕,持續很久一段時間。
(同樣的,用鴿子做實驗,平均每5分鍾獲得變化時距的食物強化的鴿子,每秒能做出2-3次反應,連續反應長達15小時)
這個實驗模擬了為什麼「賭博」——如簡單的老虎機,或者更復雜的賭博——會給予人類以依賴感,或者說,成癮性。
由於概率性給予結果,行為者很難直觀地判斷機制是否失效,所以單次的失敗不會給予明顯的「懲罰」效果,終止行為者的習慣,從而行為者的學習行為會一直持續下去。
然後是一個有趣的實驗5。
5. 迷信的小白鼠?
實驗5:好吧,其實實驗5還是實驗4,概率型斯金納箱。
結果: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養出了奇特的行為習慣,比如撞箱子、比如作揖、比如轉圈跳舞。
這是因為掉落食物前,小白鼠正好在進行這些行為,於是產生了「迷信」。
許多游戲中傳出的謠言,比如「在中午抽獎容易得到大獎」,或者「帶滿一背包幸運兔腳可以獲得更好的裝備」之類,其原理與之相同。
Ⅳ 斯金納的鴿子實驗是什麼
斯金納箱試驗用鴿子和小白鼠都實驗過。其中一個實驗叫概率型獎勵,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中,多次按下按鈕,概率掉落食物。結果:小白鼠學會了不停按鈕。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學習行為消失速度非常慢。
隨著概率越來越低,小白鼠按按鈕的學習行為沒有變化,直至40-60次按按鈕掉落一個食物,小白鼠仍然會不停按按鈕,持續很久一段時間。
同樣的,用鴿子做實驗,平均每5分鍾獲得變化時距的食物強化的鴿子,每秒能做出2-3次反應,連續反應長達15小時。
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始使用火箭攻擊英國,而盟軍當時還沒有類似的武器,因此斯金納又開始了他的試驗研究。他的研究(今天看來非常古怪)是一個絕對保密的軍事研究。他打算訓練鴿子,讓它們用啄的動作來控制火箭的飛行。後來這個控制由雷達來指揮,沒有用鴿子。
(4)斯金納箱心理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斯金納在心理學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發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的規律。他設計的用來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實驗裝置 「斯金納箱」,被世界各國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採用。
他在哈佛大學的鴿子實驗室名垂青史。他根據對操作性條件反射和強化作用的研究發明了「教學機器」並設計 了「程序教學」方案,對美國教育產生過深刻影響,被譽為「教學機器之父」。
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
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 (刺激)型名稱來自英文Stimulation。
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
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Ⅳ 行為學家斯金納創造了斯金納箱,並且在自己兒子身上做實驗,實驗的結果是什麼他兒子後來如何
斯金納箱(Skinner box)
創始人: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北部的一個車站小鎮。
實驗理論: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操作性條件反射
實驗內容: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刺激)型(S型名稱來自英文 Stimulation);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R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 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於:(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杠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應不是唾液腺活動,而是骨骼肌活動;(4)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特點是:強化刺激既不與反應同時發生,也不先於反應,而是隨著反應發生。有機體必須先作出所希望的反應,然後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在教學方面教師充當學生行為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小任務並且一個一個地予以強化,學生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逐步完成學習任務
Ⅵ 斯金納箱是什麼意思怎麼運用在實踐教育中
斯金納箱是心理學實驗裝置。行為主義者斯金納1938年發明,並於動物操作條件作用實驗。 該裝置實際是對桑代克迷箱的改進,後被用於研究動物學習能力和自我刺激與合作行為等心理學研究。已採用了電子線路,使用更方便。
Ⅶ 有哪些關於心理學動物實驗的案例急!!
4個精彩的心理學實驗
俄國生理學家伊凡.巴浦洛夫觀察到狗的唾液分泌是對食物的一種反應。他又發現如果隨同食物反復給狗一個響鈴的刺激,只有鈴響沒有食物也會引起狗分泌唾液,這就是條件反射。
(1)鈴聲的誘惑
習得、強化和泛化
狗在進食時由於自然的生理反應會分泌唾液,是非條件反射,食物是無條件刺激,狗的反應是無條件反射;狗聽到鈴聲不會引起唾液分泌,鈴聲與唾液分泌無關,稱為無條件刺激;如在每次給狗進食之前先聽鈴聲,反復多次後,鈴聲一現,狗就會分泌唾液,此時鈴聲已成為進食的信號,即條件刺激;當鈴聲單獨出現引起唾液分泌時,條件反射就習得了。無關刺激與無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稱為強化,增加強化的次數可以對條件反射進行鞏固。條件刺激並不限於聽覺刺激。一切來自體內外的有效刺激只要跟無條件刺激的時間上結合,就可以成為條件刺激,形成條件反射。當一種條件反射鞏固後,再用另一個新刺激與條件反射結合,還可以形成第二級條件反射或第三級條件反射。在條件反射建立後,與條件刺激相似的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條件刺激的效應,這是條件反射泛化。
消退與分化
如果條件反射沒有得到強化,就會出現條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如果多次只進行條件刺激而不用無條件刺激給予強化,那麼條件反射的反應強度將逐漸減弱,直至消失,即條件反射的消退。如狗只對經常受到強化的刺激產生食物分泌條件反射,而對其他近似的刺激產生抑制效應,這是條件反射的分化。
巴浦洛夫認為,消退的原因是原先在皮質中可以產生興奮過程的條件刺激變成了引起抑制的刺激。這種抑製成為消退抑制,使大腦皮質產生主動的抑制過程。如果將已消退的條件反射放置一個時期不做實驗,它可以自然恢復;同樣,如果重新強化條件刺激,條件反射也會恢復,因此,條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有的暫時聯系的消失,而是暫時聯系的抑制。一般來說,消退速度與條件反射的穩固程度成正比。
(2)在「斯金納箱」里學習成癮
斯金納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他通過動物實驗建立了操作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曾給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和世界的中小學教育帶來廣泛影響。斯金納的理論發現是從動物學習的實驗開始的,他設計了一隻被稱為「斯金納箱」的實驗裝置。
「斯金納箱」
「斯金納箱」是一個四周有隔音板裡面有自動記錄裝置的金屬箱。箱子里有一隻飢餓的老鼠和一個按鈕。箱內的老鼠在熟悉這個新的環境後,總會無意地觸到這個按鈕,每當它觸到這個小按鈕時,一小顆食物就會落入箱中。反復幾次之後,它就把按壓按鈕與得到食物聯系了起來。為了解決飢餓的問題,它會「有意識」地去按壓按鈕,這就是一種「學習」行為。
斯金納又發現,如果被實驗的老鼠在經過幾次壓按鈕得不到食物後,那麼它就會停止;但是,如果按壓按鈕後每隔一次或不定時地掉進一粒食物的話,它會幹得比先前更起勁。於是,斯金納在老鼠對按鈕與食物建立聯系後,又增加了一個條件刺激物:箱內的一盞小燈。將燈打開時,壓按鈕,老鼠可以得到食物;在黑暗的環境中,老鼠無論怎樣壓按鈕也得不到食物。於是,老鼠很快學會了只在燈亮的時候才去壓按鈕。
操作條件作用理論
斯金納所設計的實驗,測得的這種「學習」行為被稱之為「操作條件反射」。強化物是指反應發生概率增加或維持某種反應水平的某種刺激。在實驗過程中,食物和小燈是斯金納用來強化老鼠行為的強化物。斯金納區別了強化物的兩種類型:正強化物和負強化物。前者是當環境中增加某種刺激,由機體反應概率增加;後者是當某種刺激在有機體環境中消失時,反應概率降低。斯金納還區分了強化的兩個來源:一級強化物和二級強化物。前者是所有在沒有任何學習發生情況下也起強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滿足生理基本需要的東西;後者則包括那些在開始時不起強化作用的刺激,如權力、財富、社會地位等。
(3)開啟「桑代克燈籠」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通過運用實驗法對動物心理的研究,創立了學習心理聯接主義學說。在「餓貓逃出迷籠」的實驗中,桑代克沒有像以往那樣通過引導來訓練動物完成某些動作,而是讓動物自己學會了開籠的動作。
開啟迷籠
桑代克設計了一個籠子,後來被稱為「桑代克迷籠」。他把一隻飢餓的貓關進籠子里,在籠外面放了食物。打開迷籠需要按壓一塊帶有鉸鏈的台板,這樣兩個門閂就會被提起,橫在門口的板條轉為垂直的位置。剛放入籠中的餓貓總是表現出本能反應,採取抓、咬、鑽、擠等各種方式試圖逃出籠子。通過這些連續不斷的努力和嘗試,它可能會在無意中碰開門閂或踩到台板以及橫條打開了門,吃到了魚。這種情況多次出現後,餓貓無效的動作逐漸減少,並學會了一進迷籠就立刻打開門的方法。這種通過不斷的嘗試和排除錯誤並最終學會某種動作的過程被桑代克稱為嘗試錯誤學習。
「嘗試-錯誤」理論
桑代克認為,動物在每次嘗試之後都會建立起一種刺激-反應型聯系,其中會帶來成功的反應被保留,而那些無效的反應則被排除,這就是學習的實質。通過對動物心理的試驗和研究,桑代克提出了關於人類學系的三條規律。
1)准備律:在學習開始前,學習者需要預備定勢,既增強學習的動機。如果學習者按照準備好的步驟去做,就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滿足感;如果學習者有充分准備卻沒有按准備去做,則會產生煩惱感;如果學習者沒有準備而被強制去從事某種活動,則會產生厭惡感。
2)練習律:如果可以獲得獎勵的刺激,那麼學習者將不斷的重復學會的反應,以增強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
3)效果律:任何導致滿足感的行為都將被加強,而帶來厭惡感的行為則會被削弱或拋棄。學習者在同樣的情境中作出不同的反應後,那些獲得滿足感的反應或緊跟著滿足感的反應,就會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更加牢固地與這種情景產生聯結。
(4)猩猩的頓悟
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頓悟會經常造訪,它在思維的陰影里投下一道「靈感」的光芒,帶來人們苦縈的答案。不僅人會頓悟,心理學家苛勒發現非洲沿海小島上的黑猩猩也會頓悟。
取香蕉的難題
德國心理學家苛勒曾在1913年至1917年,應「普魯士科學院」的邀請,到非洲沿海的西班牙屬地特納利夫島研究猩猩的行為。1925年,他出版了《猩猩的智慧》一書,其中「取香蕉」的實驗非常有名。
取香蕉的實驗在一間房子里進行。房頂上懸掛著一串香蕉,猩猩可以看到卻夠不著,地上放著幾只箱子。苛勒觀察到:起初,猩猩試圖跳起來抓香蕉,但它夠不到,於是它不再跳了,而是在房間里走來走去,彷彿在觀察房間里的東西。又過了一段時間,,猩猩突然走到箱子前,一動不動,又過了一會,它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站到箱子上抓香蕉。當一隻箱子不夠高時,猩猩還會把兩個或更多的箱子疊起來。
頓悟學習
克勒得出的結論是,猩猩不是通過嘗試-錯誤的方法來學會取香蕉,而是突然學會的。用「知覺重組」的理論可以解釋這種學習行為:猩猩突然發現了香蕉和箱子之間的關系,於是在它的知識結構中將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了重新組合,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這就是頓悟學習。
頓悟出現的原因尚待研究,已有的看法是:首先,頓悟依賴於情景,只有當答案與當前情景之間的關系容易覺察時,頓悟才有出現的可能,例如,在取香蕉的實驗中,只有在箱子里香蕉很近的情形下,猩猩才會把取香蕉與箱子二者聯系起來考慮;其次,頓悟產生之後,可以重復出現,如猩猩在學會疊一個箱子後會想到疊更多的箱子來取香蕉的方法。所以,苛勒認為猩猩的學習行為不是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一個特定的聯系,而是在某種手段和特定目的之間形成了一種認知關系。
Ⅷ 心理學中斯金納箱實驗起到的作用
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刺激)型(S型名稱來自英文 Stimulation);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R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 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於:(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杠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應不是唾液腺活動,而是骨骼肌活動;(4)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特點是:強化刺激既不與反應同時發生,也不先於反應,而是隨著反應發生。有機體必須先作出所希望的反應,然後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在教學方面教師充當學生行為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小任務並且一個一個地予以強化,學生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逐步完成學習任務。
Ⅸ 欺詐游戲里提到的斯金納恐怖心理實驗是什麼
即斯金納箱。
斯金納箱(Skinner box)是心理學實驗裝置。行為主義者斯金納1938年發明,並於動物操作條件作用實驗。
其基本結構:在箱壁的一邊有一個可供按壓的杠桿(大都是一塊金屬板),在杠桿旁邊有一個承受食物的小盒緊靠著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釋放器,其中貯有顆粒形食物。動物在箱內按一下杠桿,即有一粒食物從小孔口落入小盒內,動物可取食。
一隻白鼠禁食24小時後被放入箱內,開始它在箱內探索,偶爾按壓了杠桿,獲得食丸。白鼠開始可能並沒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復後,就形成了壓桿取食的條件反射。以後稍有改進,如外包隔音箱,食物釋放裝置由程序控制等,可測試動物能否學會按三次杠桿以得到食物,或間隔一定時間按壓杠桿才能得到食物。
對不同物種的動物,其設計稍有不同。該裝置實際是對桑代克迷箱的改進,後被用於研究動物學習能力和自我刺激與合作行為等心理學研究。已採用了電子線路,使用更方便。
(9)斯金納箱心理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實驗意義:
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特點是:強化刺激既不與反應同時發生,也不先於反應,而是隨著反應發生。有機體必須先作出所希望的反應,然後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
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在教學方面教師充當學生行為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小任務並且一個一個地予以強化,學生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逐步完成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