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米勒設計的實驗裝置示意圖中含有機物的溶液中有機物是什麼
(1)由圖可知,米勒實驗裝置中的1里的氣體相當於原始大氣,有水蒸氣、氨氣、甲烷等內,米勒提出的問題是:容原始地球條件下能否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
(2)圖中2裝置里是用來產生水蒸氣的沸水,因此裝置2模擬的是原始海洋.
(3)此實驗結果:積聚在儀器3底部的溶液中共有20種有機物.其中11種氨基酸中有4種(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質所含有的.即:容器中產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種氨基酸等有機小分子.
(4)圖中裝置2里是用來產生水蒸氣的沸水.2內的液體相當於原始海洋.加熱產生沸水是為了獲得水蒸氣,下部連通的冷凝管讓反應的產物和水蒸氣冷凝形成液體,模擬降雨過程.
故答案為:(1)原始地球條件下能否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
(2)原始海洋
(3)氨基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
(4)降雨
Ⅱ 實驗室蒸發溶液時用到的玻璃儀器有
(1)加入水的目的是使樣品充分溶解形成溶液,便於實驗;根據流程圖分析,加入氫氧化鉀可以除去氯化鎂,除去氯化鈣而又不增加新的雜質用碳酸鉀溶液;
(2)過濾所用的玻璃儀器是燒杯、漏斗和玻璃棒;實驗過程中發現過濾速度較慢,可能的原因是固體顆粒阻礙了液體通過濾紙孔隙,還可能是濾紙沒緊貼漏斗內壁,中間留有氣泡或濾紙的規格不對等;蒸發可以除去溶液中的水分,而鹽酸具有揮發性,可以揮發出氯化氫氣體,所以同時還可以除去溶液中的氯化氫;
(3)最後的氯化鉀固體中包括了過量的碳酸鉀、氫氧化鉀和鹽酸反應生成的氯化鉀,還有氫氧化鉀和氯化鎂反應生成的氯化鉀,所以最終所得氯化鉀固體大於80g,故選:A.
故答案為:(1)溶解形成溶液,K 2 CO 3 ;
(2)玻璃棒,濾紙下面有氣泡,H 2 O、HCl;
(3)A.
Ⅲ 為了探究物質在溶解時溶液溫度的變化,小白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小白的方案為:先在廣口瓶中加
由於廣口瓶內密封復著一定體積制的空氣,當水流入廣口瓶時,無論固體溶於水是否放熱,由於水擠壓空氣,總會在導管口出現氣泡;改進後的裝置應滿足只有固體溶於水,溫度發生變化時才會出現明顯現象.
故答案為:小白設計的實驗方案不夠完善,該圖中裝置組成了一個封閉體系,且廣口瓶的容積一定,故裡面所含的空氣的量固定,當把分液漏斗中的水放入廣口瓶中時,會把廣口瓶內的空氣擠壓出去,即使廣口瓶內物質溶於水溶液的溫度沒有明顯變化,導管口也會有氣泡冒出.
改進後的裝置圖如下(裝置1、裝置2、裝置3可任選其一):
Ⅳ 小明設計了一個趣味實驗(見圖裝置),其氣密性良好.若要使B中尖嘴導管口有「噴泉」產生,則A中加入的固
A、氯化鈉和水不反應,不能使A瓶中的壓強增大,故A錯誤.
B、硝酸銨溶於水會吸收大量的熱,使A瓶氣壓減小,故B錯誤.
C、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沒有氣體放出,不能使A瓶中的壓強增大,故C錯誤.
D、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能快速釋放出氧氣,增加氣壓,使B瓶導管口產生「噴泉」,故D正確.
故選D.
Ⅳ 利用噴泉實驗裝置進行實驗,下列不能和NaOH溶液形成噴泉的氣體是
選C。
氯化氫、二氧化碳和氯氣都可以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只有一氧化氮不能被吸收。
Ⅵ 如圖所示為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製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該實驗用到的儀器有哪些
(1)根據實驗室用過抄氧化氫溶液製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圖可知所用到的儀器有錐形瓶、長頸漏斗、雙孔橡皮塞、導管、集氣瓶、水槽等.答:錐形瓶、長頸漏斗、雙孔橡皮塞、導管、集氣瓶、水槽等; (2)過氧化氫溶液製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是過氧化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