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實驗小組學生採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中,小車碰到制動裝置時,鉤碼尚未到達地面)用打點計時器得到一
(1)0.80 (2)BC (3) |
2.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探究加速度與合外力的關系」的實驗。(1)在實驗中必須將長木板右端
(1)平衡摩擦力(2)A(3)交流0.1 s (4)在質量不變的條件下,加速度與合外力成正內比
3.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 (1)本實驗採用的科學方法
(1)A(2)C(3)CD(6分)(4)1.09(4分)
4.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實驗中,某實驗小組採用了如圖所示的裝置-------把小車放在長木板上,鉤碼通過
(1)若長木板不放在水平面上,小車由於受到重力的作用,會向較低的一端運動回,對實驗效果產生影響.為了防答止其受到的重力對實驗的干擾,所以要將小車放在水平面上. (2)鉤碼的個數相等,表示小車受到的拉力相等,根據圖示的情況,還可以確定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所以小車將處於靜止狀態. (3)所掛鉤碼個數相等,說明拉力相等,轉動後,這兩個拉力不再在同一直線上,此時的小車受到的不再是平衡力,所以小車將運動,具體地說是轉動.最後靜止在兩個拉力同一直線上的位置. (4)兩個力要彼此平衡必須同時滿足四個條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並且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故答案為:(1)水平; (2)靜止; (3)運動;不在一條直線上的相等; (4)相反、同一條直線上.
5. 某中學實驗小組採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功與速度的關系,小車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彈出後,沿木板滑行。打點計
(1)CD(2)2.00(3)AB
6. 某實驗小組採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實驗中木板略微傾斜,這樣做________________;
CD
7. 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甲同學認為打開K 1 、關閉K 2 時,利用I、Ⅱ裝置,可進行的實
(1)根據裝置I、Ⅱ的導管進出口順序可知,裝置Ⅱ只能用來收集難溶於水的氣體,因此利用裝置I、Ⅱ可收集氧氣、H 2 等難溶於水的氣體. 故答案為:製取氧氣(或製取不溶於水的氣體) (2)白磷燃燒會產生大量白煙,並放出熱量;白磷燃燒要消耗掉瓶中占空氣體積 的氧氣,所以待冷卻後打開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約占瓶內氣體體積的 . 故答案為: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熱,待冷卻後打開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約占瓶內氣體體積的 . (3)①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其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所以要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水發生反應,應向燒杯的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 故答案為:紫色石蕊試液. ②要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我們可進行如下操作:關閉K 1 、K 2 ,打開K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廣口瓶中,關閉K,充分反應後打開K 2 ,Ⅲ中稀鹽酸倒流入Ⅰ,說明廣口瓶中的氣體減少了;另外I中還會有氣泡產生,因為從Ⅲ中流入的稀鹽酸與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產物反應,產生了氣體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關閉K 1 、K 2 ,打開K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廣口瓶中,關閉K,充分反應後打開K 2 ,Ⅲ中稀鹽酸倒流入Ⅰ中有氣泡產生. |
8. 某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楞次定律
磁鐵穿入線圈時,磁場向下增強,所以感應電流為b→G→a 磁鐵穿出線圈時,磁場向下減弱,所以感應電流為a→G→b 所以正確答案是D。
9. 某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測量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對實驗的成敗注意事項為:要保證葯品過量,要保版證裝置權的氣密性良好,同時一定要等到溫度恢復到室溫再打開止水夾讓外界液體進入裝置內.所以在分析造成裝置造成結果偏小時,要考慮葯品的量可能不足造成沒有將氧氣完全消耗,同時要考慮裝置在葯品的足夠的情況下因為氣密性不好,導致液體不能等體積進入而引起結果偏低,沒有冷卻到室溫就打開止水夾等同樣能造成進入的水少於集氣瓶容積的五分之一;故填:紅磷的用量不足;裝置的密封性不好,漏氣或沒有冷卻到室溫就進行測量; (2)根據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可知瓶內剩餘的氣體主要是氮氣.由該實驗的現象(水並沒有充滿整個集氣瓶;過量的紅磷不能在其中繼續燃燒),可推斷得出氮氣難溶於水和化學性質不活潑(不與紅磷反應)的結論;故填:物理性質:難溶於水; 化學性質:氮氣不與紅磷反應.
10. 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探究加速度與合外力的關系」的實驗。 (1)在實驗中必須平衡摩擦力
(1)勻速(1分)(2) A(1分)(3)交流 (1分)0.1 (1分)1.07 (2分)
與某實驗小組如圖所示的裝置相關的資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