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蓄冷蓄水槽布水器如何做到精細布水
佩爾優溫度自然分層法利用低溫水密度大易沉積於下層,高溫水密度小易懸浮於上層的性質,來實現同一貯水罐中蓄存冷水與放冷後迴流溫水的自然分隔,無須人工隔離設施。
該技術的關鍵是如何阻止或抑制不同水溫貯存水之間的混合與熱交換。
為減少流動對斜溫層的沖擊和擾動,在蓄水罐的上、下進出水口處安裝布水器,以使水流能夠均勻、緩慢地流入罐內。
布水技術是溫度自然分層水蓄冷的關鍵。
理想狀況下,充冷時,當冷水從底部流入,熱水從頂部流出時,水槽內等溫層仍時刻保持水平,斜溫層向上平移,
直至到達頂部,充冷結束。這就是所謂的重力分層流穩定。但很可能在充冷過程中斜溫層遭到破壞。
在靜止貯存的情況下,水槽內等溫層是水平的,溫度沿高度變化。斜溫層是穩定的。
由於水的導熱系數低於常用建材,因此穩定的斜溫層能有效的阻止冷、溫水的混合與熱交換,保持蓄熱溫差。
難點在於如何在蓄能或釋能的流動過程中保持斜溫層的完整、穩定,上、下平行移動。
『貳』 建築給排水給水設計系統布置圖怎麼畫
可使用天正給排水畫圖軟體,先畫好給水平面圖,然後將給水平面圖中的管道,立管標高標注好,再使用天正給排水中的系統圖自動生成功能自動生成,我們技術科都是使用這種方法,很簡單的。
『叄』 虹吸式潷水器設計計算
在眾多形式的潷水器中,虹吸式潷水器具有以下優點:(1)結構簡單;(2)無轉動部件,維修簡便;(3)運行可靠,容易加工,成本低。在整個潷水器系統中,唯一的運動部件是一個小直徑的電磁閥,在國外應用較多,但有關設計計算的報道很少。虹吸式潷水器見圖1。其工作原理是:在進水與曝氣階段,池內水位不斷上升,短管內的水位也上升,但由於U型管中水封作用,管內空氣被阻留而且受壓。當池內水位到達最高設計水位時,短管內的水位也達到最高,但仍低於橫管管底,U型管中上升管與下降管中的水位差達到最大,管內被阻留的空氣的壓力使短管內水位保持在橫管管底以下,以避免水流出池外。沉澱階段過後,進入排水階段,此時打開放氣電磁閥門,管內空氣被壓出,池內上清液在水位差的壓力作用下,從短管進入收集橫管並通過U型管排出,直至到達最低水位。當排水開始後,關閉電磁閥,這樣可保證當池內水位低於橫管時,仍能通過虹吸作用到達最低水位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sdjzgcxyxb/sdjz2000/0001/000106.htm你自己參考一下吧!
『肆』 游泳池水處理設備機房設計有哪些要求
概述: 游泳池水處理設備機房,一般由均衡水池(或平衡水池)、循環水泵、過濾設備、加葯設施、換熱器、消毒設備、化學葯品和助凝劑(硅藻土)庫房、特殊設施、系統運行操作控制設備等內容組成,但它會因其 游泳池水處理設備機房,一般由均衡水池(或平衡水池)、循環水泵、過濾設備、加葯設施、換熱器、消毒設備、化學葯品和助凝劑(硅藻土)庫房、特殊設施、系統運行操作控制設備等內容組成,但它會因其游泳池的規模、游泳池水處理設備及流程的不同會有所變化。本章就設備機房的位置、面積、通道和化學葯品及加葯的隔離環境等進行論述。 游泳池水處理設備機房要求: 1、保證池水有效循環 1.1、游泳池水處理設備機房的位置應靠近游泳池的周邊,以減少游泳池與水凈化設備機房間管道往返的長度,改善水利條件; 1.2、應靠近室外有排水干管的一側,以便過濾器反沖洗水及池子的及時排水; 1.3、應靠近熱源供應方向一側,方便熱源的引入。 1.4、應靠近室外主道路一側,以方便機房所用設備、化學葯品的運輸和安全。 1.5、游泳池水處理設備機房一般組合在設有游泳池的建築物內,也可以與其他設備機房合建,這對合理利用建築面積和維護管理有利。但機房與其他相鄰用房應有明確的土建分隔。以方便管理和安全運行。 1.6、游泳池水處理設備機房應遠離辦公、病房、旅館客房等對環境雜訊有嚴格要求的房間。 2、房間的設計 2.1、游泳池水處理設備機房面積和高度應滿足設備布置、操作允許、施工安裝、維修管理的要求。據英國資料介紹:方案設計階段、根據水凈化處理流程及設備配置、可按池水面積的15%-30%來進行估算。 2.2、游泳池水處理設備機房如設在地面層時,應有直接通向室外的設備運輸出入口。 2.3、游泳池水處理設備機房設在地下層或地面以上樓層時,應在適當位置設置運輸設備、化學葯品、管道及閥門附近的垂直吊裝孔和通道。其尺寸和承重能力應按最大設備尺寸的運輸要求確定。 2.4、設備機房的設備、設施等的布置、容器及管道均應布置在高出地面不小於0.10m的基礎或支座上。 3、循環水泵及均衡水池布置 均衡水池或平衡水池應靠近游泳池,其有效容積和構造應符合以下規定: 3.1、循環水泵機組應貼近平衡水池或均衡水池。當無平衡水池或均衡水池時,宜靠近游泳池回水口。 3.2、水泵機組裝置應設計成自灌式,且基礎表面應高於設備機房地面不小於0.20m。 3.3、設在樓層上的水泵應有良好的隔振裝置,且水泵運行雜訊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3.4、循環水泵房的高度不應小於3.0m。 4、過濾設備布置 4.1、過濾器宜接近循環水泵 4.2、石英砂過濾器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石英砂過濾器距離建築牆面的凈間距不得小於0.70m; ②石英砂過濾器之間的凈間距不得小於0.80m; ③石英砂過濾器之間的高度應滿足設備安裝、檢修和操作要求,並應做到距離建築結構最低的凈間距不應小於0.80m,運輸、操作的主要管道寬度不應小於最大設備直徑的1.2倍。
『伍』 污水處理溢流堰布水器的設計。
一般抄以堰負荷考慮,150~250CMD/m.d,擾動大選負荷小,反之亦同.
堰之水溝約60cm深,約15~40cm 寬,請以流速較核之.
堰體之高約40cm,突出水溝約17.5cm,堰之波谷與谷之距約30cm.
堰體與水溝間一有橡膠墊防水,以30~50cm距固定之.因堰之目的之一為均勻堰之輻射方向出水,故堰體打孔為長橢圓形,以利將來水平校正.
『陸』 一個日處理10噸生活污水的人工濕地,裡面是怎麼設置布水和集水的
進出水系統的布置:濕地床的進水系統應保證配水的均勻性,一般採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裝置。進水管應比濕地床高出0.5m。濕地的出水系統一般根據對床中水位調節的要求,出水區的末端的礫石填料層的底部設置穿孔集水管,並設置旋轉彎頭和控制閥門以調節床內的水位。
填料的使用:濕地床由三層組成表層土層、中層礫石、下層小豆石。表層土鈣含量在2~2.5kg/100kg為好;礫石層粒徑在5~50mm,鋪設厚度0.4~0.7m。
潛流式濕地床的水位控制:當接納最大設計流量時,進水端不能出現雍水現象;當接納最小流量時,出水端不能出現填料床面的淹沒現象;有利於植物生長,床中水面浸沒植物根系的深度應盡可能均勻。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比較常見的幾種生物膜污水處理工藝
1、顆粒型生物膜反應器
1.1上流式污泥床(USB)
上
流式污泥床(USB)是20世紀70年代末由荷蘭Lettinga開發的又一項新的顆粒型生物膜反應器,主要用於厭氧生物處理系統中,即UASB。它主要
由配水系統、污泥床、三相分離器等組成。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氣體將污泥和污水進行充分混合,三相分離器將顆粒污泥、氣體和污水進行分離,污泥保留在反應器
中,氣體和處理後的出水排出反應器,其結構示意見圖1。
4.2無泡曝氣的特點:
與常規曝氣相比,採用中空纖維膜進行無泡曝氣具有如下優點:
①由於曝氣不產生氣泡,氧直接以分子狀態擴散進入生物膜,幾乎百分之百地被吸收,傳質效率可高達100%,因此溶解氧不再是限制微生物生長的決定因素。
②由於生物膜生長在中空纖維膜的外表面,所以在供氧過程中,生物膜不會受到氣體摩擦,不易脫落。
『柒』 水解酸化池如何布水
1、穿孔牆配水
2、一管一孔配水
3、枝狀管路配水:水力篩縫隙>3mm,出水孔Ø=15~25mm,單孔布水負荷0.5~1.5m2,出水孔正對45°導流板,配水管路距池底高度h=20~25cm,管路設計採用小阻力配水系統,配水孔流速υ=0.2~0.23m/s。
4、脈沖配水:採用虹吸式脈沖布水器,脈沖頻率為10次/h左右,周期為6min(進水時間4min左右,排氣時間90~100s,布水時間40s左右),脈沖下水流速3~5m/s,採用大阻力配水系統,配水孔出水流速不小於2m/s,配水管直徑Ø≥100mm。
『捌』 空調蓄冷技術與設計的圖書目錄
1緒論
1.1清潔能源與環境協調型能源系統
1.2電力供需狀況和電力需求側管理
1.3蓄冷技術的發展與現狀
1.4蓄冷空調系統的組成和特點
2蓄冷技術基礎
2.1熱力學基本概念
2.2傳熱學基本概念
2.3流體力學基本概念
2.4蓄冷介質與蓄冷方式
2.5製冷劑和載冷劑
2.6蓄冷空調系統的冷負荷分布圖
3水蓄冷系統概要
3.1概述
3.2混合型水蓄冷槽
3.3溫度分層型水蓄冷槽
3.4槽內水的混合特性
3.5相關定義
4水蓄冷系統設計
4.1多槽混合型水蓄冷裝置的設計
4.2溫度分層型水蓄冷槽的設計
4.3布水器設計
4.4水蓄冷槽設計
4.5隔熱保溫和防水設計
4.6與空調系統的連接方式
4.7工程應用舉例
5冰蓄冷技術概要
5.1冰蓄冷裝置的種類和特點
5.2製冰和融冰
5.3有關概念
5.4蓄冰槽的熱力特性分析
5.5製冰量測定
5.6乙二醇水溶液
6冰蓄冷裝置及工程應用
6.1盤管蓄冰裝置
6.2封裝冰蓄冰裝置
6.3動態製冰蓄冰裝置
6.4工程應用舉例
6.5低溫送風系統
7蓄冷系統運行及控制策略
7.1蓄冷系統的運行策略
7.2蓄冷系統的控制策略
7.3流程配置
8自動控制和優化控制方法
8.1蓄冷自動控制系統的構成
8.2蓄冷系統自動控制的主要內容
8.3優化控制方法
9製冷設備及系統調試
9.1製冷機組的選擇
9.2板式熱交換器
9.3水泵的設置及選用
9.4系統調試
9.5蓄冷系統的維護和保養
10相變蓄能技術
10.1相變材料的篩選
10.2相變材料的工作性能
10.3相變材料微膠囊
10.4定形相變材料
10.5相變材料在建築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我國已建成和在建水蓄冷工程項目
附錄2乙二醇水溶液密度表
附錄3乙二醇水溶液凝固點和沸點表
附錄4乙二醇水溶液比熱容表
附錄5乙二醇水溶液熱導率表
附錄6乙二醇水溶液動力黏度表
附錄7乙二醇水溶液的熱物理性質表
附錄8水和乙二醇水溶液(25%)的物理性質表
『玖』 水蓄冷的水蓄冷的方法
水蓄冷是利用水的顯熱實現冷量的儲存。因此,一個設計合理的蓄冷系統應通過維持盡可能大的蓄水溫差並防止冷水與熱水的混合來獲得最大的蓄冷效率。在水蓄冷技術中,關鍵問題是蓄冷罐的結構形式應能防止所蓄冷水與迴流熱水的混合。為實現 這一目的,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將冷水的熱水分別儲存在不同的罐中,以保證送至負荷側的冷水溫度維持不變,多個蓄水罐有不同的連接方式,一種是空罐方式。如圖1a,它保持蓄水罐系統中總有一個罐在蓄冷或放冷循環開始時是空的。隨著蓄冷或放冷的進行,各罐依次倒空。另一種連接方式是將多個罐串聯連接或將一個蓄水罐分隔成幾個相互連通的分格。如圖1b,圖中示出蓄冷時的水流方向。蓄冷時,冷水從第一個蓄水罐的底部入口進入罐中,頂部溢流的熱水送至第二個罐的底部入口,依次類推,最終所有的罐中均為冷水;放冷時,水流動方向相反,冷水由第一個罐的底部流出。迴流熱水從最後一個罐的頂部送入。由於在所有的罐中均為熱水在上、冷水在下,利用水溫不同產生的密度差就可防止冷熱水混合。多罐系統在運行時其個別蓄水罐可以從系統中分離出來進行檢修維護,但系統的管路和控制較復雜,初投資和運行維護費作較高。
利用水在不同溫度下密度不同而實現自然分層。系統組成是在常規的製冷系統中加入蓄水罐,如圖3a所示。在蓄冷循環時,製冷設備送來的冷水由底部散流器進入蓄水罐,熱水則從頂部排出,罐中水量保持不變。在放冷循環中,水流動方向相反,冷水由底部送至負荷側,迴流熱水從頂部散流器進入蓄水罐。圖3b是蓄冷特性曲線圖。縱坐標為溫度,橫坐標為蓄水量的百分比。A、C分別為放冷循環時製冷機的回水和出水特性曲線;B、D分別為蓄冷循環時製冷機的回水和出水特性曲線。一般用蓄冷效率來描述蓄水罐的蓄冷效果。蓄冷效率的定義是蓄冷罐實際入冷量與蓄冷罐理論可用蓄冷量之比,即:蓄冷效率=(曲線A與C之間的面積)/(曲線A與D之間的面積)
一般來說,自然分層方法是最簡單,有效和經濟的,如果設計合理,蓄冷效率可以達到85%-95%。
圖四所示為蓄冷罐和斜溫層內溫度變化簡圖。斜溫層是冷水與熱水之間的溫度過渡層。明確而穩定的斜溫層能防止冷水與熱水的混合,但斜溫層的存在降低了蓄冷效率。蓄冷系統能否在高效率下保持正常而穩定的工作主要取決於頂部和底部散流器的設計和蓄水罐的設計。散流器用於均布進入罐中的水流,減少擾動和對斜溫層的破壞。 在蓄水罐內部安裝一個活動的柔性膈膜或一個可移動的剛性隔板,來實現冷熱水的分離,通常隔膜或隔板為水平布置。這樣的蓄水罐可以不用散流器,但隔膜或隔板 的初投資和運行維護費用與散流器相比並不佔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