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螺旋杠桿微動裝置設計

螺旋杠桿微動裝置設計

發布時間:2021-12-03 01:13:10

⑴ 如何正確使用微動螺旋

你說的應該是經緯儀微動螺旋。我們在測量過程中,在測站架設經緯儀後,先用瞄準器(或者準星通過缺口)照準要測量的物體,固定製動螺旋,然後使用微動螺旋精確瞄準。所以,微動螺旋作用就是使經緯儀視准軸精確照準目標,只可以微微左右轉動。

⑵ 差動螺旋傳動是如何實現微動的

螺旋傳動系統時間為震動的話,還是根據齒輪傳動原理造成這樣的一個為振動的。

⑶ 螺旋和杠桿的實驗的製作是怎麼樣的

操作難度:★★

實驗方法:

本實驗需要的材料有:一張紙,剪子,鉛筆,桌子,兩塊木板(約跟桌子一樣高),彩色筆。

把紙剪成一個斜坡,用一個斜面緊密捲成圈,螺絲釘是一個一圈一圈捲起的斜面。當用杠桿時,只需用很小的力就能抬起桌子。

從一張紙上剪出一個直角三角形來做成一個傾斜面。把筆放在紙的三角形短邊位置,朝著三角形的頂尖處,把紙卷在鉛筆上。用彩筆沿著剪下的斜邊標出記號,這樣將會形成一個螺旋形支撐。當你在卷紙時,請保留三角形的底線或稱基本線。這個傾斜將會沿著鉛筆螺旋形上升,形成一個螺絲釘模型。這就說明,螺絲釘事實上是一個傾斜平面。

杠桿是由一個硬棒及這個硬棒的支撐點組成的,這個支撐點叫支點。杠桿得益於從重物點到支點的距離短,而從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長。

為了作一個杠桿,把一塊木板靠近桌子垂直立起,把另一塊木板放在上面。把放在上面的木板的一端放在桌邊的下面,按下木板的另一端,這個很重的桌子就很容易被抬起來。

知識延伸:

有很多杠桿原理的例子,如啟瓶蓋的動作、有輪的手推車、錘子等等。

⑷ 微動裝置設計!急救~

嘿嘿,詳情見儀器儀表零件與機構課程設計PPT 杜拉拉

⑸ 螺旋千斤頂的設計

千斤頂油壓千斤頂 一、千斤頂是一種用鋼性頂舉件作為工作裝置,通過頂部托座或底部托爪在行程內頂升重物的輕小起重設備
按結構特徵可分為齒條千斤頂、螺旋千斤頂和液壓千斤頂3種。
① 齒條千斤頂:由人力通過杠桿和齒輪帶動齒條頂舉重物。起重量一般不超過20噸,可長期支持重物,主要用在作業條件不方便的地方或需要利用下部的托爪提升重物的場合,如鐵路起軌作業。
② 螺旋千斤頂:由人力通過螺旋副傳動,螺桿或螺母套筒作為頂舉件。普通螺旋千斤頂靠螺紋自鎖作用支持重物,構造簡單,但傳動效率低,返程慢。自降螺旋千斤頂的螺紋無自鎖作用,裝有制動器。放鬆制動器,重物即可自行快速下降,縮短返程時間,但這種千斤頂構造較復雜。螺旋千斤頂能長期支持重物,最大起重量已達 100噸,應用較廣。下部裝上水平螺桿後,還能使重物作小距離橫移。
③ 液壓千斤頂:由人力或電力驅動液壓泵,通過液壓系統傳動,用缸體或活塞作為頂舉件。液壓千斤頂可分為整體式和分離式。整體式的泵與液壓缸聯成一體;分離式的泵與液壓缸分離,中間用高壓軟管相聯。液壓千斤頂結構緊湊,能平穩頂升重物,起重量最大已達750噸,傳動效率較高,故應用較廣;但易漏油,不宜長期支持重物。
螺旋千斤頂和液壓千斤頂為進一步降低外形高度或增大頂舉距離,可做成多級伸縮式的。
除上述基本型式外,液壓千斤頂按同樣原理可改裝成滑升模板千斤頂、液壓升降台、張拉機等,用於各種特殊施工場合。按結構
按其它方式分類可分類為分離式千斤頂,卧式千斤頂,爪式千斤頂,同步千斤頂,油壓千斤頂,電動千斤頂等!
除上述基本型式外,液壓千斤頂按同樣原理可改裝成滑升模板千斤頂、液壓升降台、張拉機等,用於各種特殊施工場合。
千斤頂的工作原理 -------------------------------------------------------------------------------------------------------------------
機械千斤頂和液壓千斤頂等幾種,原理各有不同從原理上來說,液壓傳動所基於的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帕斯卡原理,就是說,液體各處的壓強是一致的,這樣,在平衡的系統中,比較小的活塞上面施加的壓力比較小,而大的活塞上施加的壓力也比較大,這樣能夠保持液體的靜止。所以通過液體的傳遞,可以得到不同端上的不同的壓力,這樣就可以達到一個變換的目的。我們所常見到的液壓千斤頂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來達到力的傳遞。螺旋千斤頂 機械原理,以往復扳動手柄,拔爪即推動棘輪間隙回轉,小傘齒輪帶動大傘齒輪、使舉重螺桿旋轉,從而使升降套筒獲得起升或下降,而達到起重拉力的功能。但不如液壓千斤頂簡易。
二、量具-千斤頂
按JB3411.58--99標准製造, 用於檢測零部件時的支承,產品分別為鋼件和鑄鐵件,外表面有鍍鉻和塗漆兩種。
規格(mm) 可調高度(mm) 單件承載力(kg)
φ35×60 60 35
φ50×80 80 50
φ70×100 100 70
φ100×150 150 100
φ150×250 250 150
φ200×300 300 200
φ260×400 400 260
φ280×450 450 280
φ300×500 500 300千斤頂
變形金剛之千金頂
博派汽車人,他是學者,他討厭戰爭,但是他明白不作戰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他和擎天柱一起作戰.他更多的是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武力. 千斤頂,一個謹慎冷靜的人.他的發明千奇百怪,但是總能幫助汽車人. 他曾挽救過汽車人,和天火他們一起在塞伯特恩.他曾為了夥伴的安全,一個人獨限龍王的魔爪.他創造出了汽車人中強大而又出色的戰士機器恐龍 盡管他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他卻為汽車人貢獻出了他的一切。

⑹ 如何正確使用經緯儀的制動螺旋和微動螺旋

經緯儀的制動螺旋和微動螺旋:制動鎖住即可,不要擰的太緊。微調同樣在兩側要留出餘地,不要擰死,否則都有可能損壞制動,或者卡死.

經緯儀的調節主要有:
望遠鏡微動手輪水平微動手輪水平制動手輪水平制動螺旋鈕是用來固定望遠鏡使之大概定位;水平微調或者微動鈕是用來調節准確位置的,望遠鏡微動手輪是用來調節凸透鏡片,使觀察的事物清晰的,通常見的經緯儀都是光學經緯儀.

⑺ 人類設計的10種永動機,最後2個成功了嗎

【解答】雖然自從上上個世紀開始,人類對永動機的研究從未停止過,可目前,人類對於永動機的認識都停留在概念上,並沒有能力,也沒有可能造出永動機。因為永動機違背了現存的能量守恆定律,所以1775年法國科學院通過決議,宣布永不接受永動機,現在美國專利及商標局嚴禁將 專利證書授予永動機類申請。

【永動機的研發歷史】


從未成功的第一類永動機

永動機的想法起源於印度,公元1200永動機年前後,這種思想從印度傳到了 伊斯蘭教世界,並從這里傳到了西方。在歐洲,早期最著名的一個永動機設計方案是十三世紀時一個叫亨內考的法國人提出來的。如圖所示:輪子中央有一個轉動軸,輪子邊緣安裝著12個可活動的短桿,每個短桿的一端裝有一個鐵球。方案的設計者認為,右邊的球比左邊的球離 軸遠些,因此,右邊的球產生的 轉動 力矩要比左邊的球產生的轉動力矩大。這樣輪子就會永無休止地沿著箭頭所指的方向轉動下去,並且帶動機器轉動。這個設計被不少人以不同的形式復制出來,但從未實現不停息的轉動。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雖然右邊每個球產生的 力矩大,但是球的個數少,左邊每個球產生的力矩雖小,但是球的個數多。於是,輪子不會持續轉動下去而對外 做功,只會擺動幾下,便停下來。

後來,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達·芬奇(Leonardo da V永動機inci,1452-1519)也造了一個類似的裝置,他設計時認為,右邊的重球比左邊的重球離輪心更遠些,在兩邊不均衡的作用下會使輪子沿箭頭方向轉動不息,但實驗結果卻是否定的。

達·芬奇敏銳地由此得出結論:永動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實上,由杠桿平衡原理可知,上面兩個設計中,右邊每個重物施加於輪子的旋轉作用雖然較大,但是重物的個數卻較少。精確的計算可以證明,總會有一個適當的位置,使左右兩側重物施加於輪子的相反方向的 旋轉作用( 力矩)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輪子達到平衡而靜止下來。

16世紀70年代,義大利的一位機械師斯特爾又提出了一個永動機的設計方案。斯特爾在設計時認為,由上面水槽流出的水,沖擊水輪轉動,水輪在帶動水磨轉動的同時,通過一組齒輪帶動螺旋汲水器,把蓄水池裡的水重新提升到上面的水槽中。他想,整個裝置可以這樣不停地運轉下去,並有效地對外做功。實際上,流回水槽的水越來越少,很快水槽中的水就全部流進了下面的蓄水池,水輪機也就停止了轉動。浮力也是設計永動機的一個好幫手。是一個著名的浮力永動機設計方案。一連串的球,繞在上下兩個輪子上,可以像鏈條那樣轉動。右邊的一些球放在一個盛滿水的容器里。設計者認為,右邊如果沒有那個盛水的容器,左右兩邊的球數相等,鏈條是會平衡的。但是,右邊這些球浸在水裡,受到了水的浮力,就會被水推著向上移動,也就帶動整串球繞上下兩個輪子轉動。上面有一個球露出水面。下面就有一個球穿過容器底,補充進來。這樣的永永動機動機也沒有製成,是不是因為要下面的球能夠通過容器底,而又不能讓水漏出來,製造起來技術上有困難呢?技術上的困難並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還是出在設計的原理上。當下面的球穿過容器底的時候,它和容器底一樣,要承受上面水的壓力,而且是因為在水的最下部,所以它受到的壓力很大。這個向下的壓力,就會抵消上面幾個球所受的浮力,這個水動機也就無法永動了。

此外,人們還提出過利用輪子的 慣性,細管子的毛細作用,電磁力等獲得有效動力的種種永動機設計方案,但都無一例外地失敗了。其實,在所有的永動機設計中,我們總可以找出一個平衡位置來,在這個位置上,各個力恰好相互抵消掉,不再有任何推動力使它運動。所有永動機必然會在這個平衡位置上靜止下來,變成不動機。從哥特時代起,這類設計方案越來越多。17世紀和18世紀時期,人們又提出過各種永動機設計方案,有採用「螺旋汲水器」的,有利用輪子的慣性、水的浮力或毛細作用的,也有利用同性 磁極之間排斥作用的。宮廷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企圖以這種虛幻的發明來掙錢的方案設計師。有學識的和無學識的人都相信永動機是可能的。這一任務像海市蜃樓一樣吸引著研究者們,但是,所有這些方案都無一例外的以失敗告終。他們長年累月地在原地打轉,創造不出任何成果。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嘗試,人們逐漸認識到:任何機器對外界 做功,都要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機器是無法做功的。這時的一些著名科學家斯台文、惠更斯等都開始認識到了用力學方法不可能製成永動機。

19世紀中葉,一系列科學工作者為正確認識熱功能轉化和其它物質運動形式相互轉化關系做出了巨大貢獻,不久後偉大的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被發現了。人們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可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在轉化和傳遞的過程中能量的總和保持不變。能量守恆的轉化定律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了更精確、更豐富的科學基礎。有力地打擊了那些認為物質運動可以隨意創造和消滅的 唯心主義觀點,它使永動機幻夢被徹底的打破了。在製造第一類永動機的一切嘗試失敗之後,一些人又夢想著製造另一種永動機,希望它不違反熱力學第一定律,而且既經濟又方便。比如,這種熱機可直接從海洋或大氣中吸取熱量使之完全變為機械功。由於海洋和大氣的能量是取之不盡的,因而這種熱機可永不停息地運轉做功,也是一種永動機。然而,在大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於1851年提出了一條新的普遍原理:物質不可能從單一的熱源吸取熱量,使之完全變為有用的功而不產生其它影響。這樣,第二類永動機的想法也破滅了。層出不窮的永動機設計方案,都在科學的嚴格審查和實踐的無情檢驗下一一失敗了。1775年,法國科學院宣布"本科學院以後不再審查有關永動機的一切設計"。這說明在當時科學界,已經從長期所積累的經驗中,認識到製造永動機的企圖是沒有成功的希望的。永動機的想法在人類歷史上持續了幾百年,這個想法被駁倒,不僅有利於人們正確的認識科學,也有利於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轉化和轉移過程中,能量的總和不變,這就是 能量守恆定律了。所以第一類永動機是不能做出來的。而能量的轉化和轉移是有方向的,就像熱量可以自發的由熱的物體轉移到冷的物體,但不能自發的由冷的物體轉移到熱的物體,而不引起其他的變化,所以第二類永動機也是不能做出來的。還有人認為,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的前提下,可以依靠 慣性無休止的做勻速直線運動,於是想要在外太空實驗。但是當時的科技並不允許這么做,而且牛頓還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即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互相吸引。所以這個物體在運動很久之後——或者只有幾分鍾——就會停下來,也不能永遠運動。

雖然經過許多人的辛勞,但事實證明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歸於失敗。永動機是一種幻想,永遠不可能成功,因為它違反了自然界最普遍的一個規律,這就是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著名科學家達·芬奇早在15世紀就提出過永動機不可能的思想,他曾設計過一種轉輪,如圖所示,在轉輪邊沿安裝一系列的容器,容器中充了一些水銀,他想水銀在容器中移動有可能使轉輪永遠地轉動,但是經過仔細研究之後,得出了否定的結論。他從許多類似的設計方案中認識到永動機的嘗試是註定要失敗的。他寫道:「永恆運動的幻想家們!你們的探索何等徒勞無功!還是永動機去做淘金者吧!」 然而,15世紀以後的好幾百年裡面,製造永動機的活動卻從未停止過。

例如:17世紀,英國有一個被關在倫敦塔下叫馬爾基斯的犯人,他做了一台可以轉動的「 永動機」,如圖所示。轉輪直徑達4.3米,有40個各重23千克的鋼球沿轉輪輻翼外側運動,使力矩加大,待轉到高處時,鋼球會自動地滾向中心。據說,他曾向英國國王 查理一世表演過這一裝置。國王看了很是高興,就特赦了他。其實這台機器是靠慣性來維持短時運動的。

軟臂永動機

19世紀有人設計了一種特殊機構,如圖所示。它的臂可以彎曲。臂上有槽,小球沿凹槽滾向伸長的臂端,使力矩增大。轉到另一側,軟臂開始彎曲,向軸心靠攏。設計者認為這樣可以使機器獲得轉矩。然而,他沒有想到力臂雖然縮短了,阻力卻增大了,轉輪只能停止在原地。

阿基米德螺旋永動機

1681年,英國有一位著名的醫生弗拉德提出一個建議,利用 阿基米德螺旋(如圖)把水池的水提到高處,再讓升高的水推動水輪機,水輪機除了帶動水磨做功以外,還可使阿基米德螺旋轉不斷提水,如此周而復始,不就可以無需擔心天旱水枯了嗎?一時間,響應他的人大有人在,形形色色的自動水輪機陸續提出,竟出現了熱潮。

磁力永動機

約在1570年,義大利的一位教授泰斯尼爾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實現永動機。他的設計如圖所示,A是一個磁石,鐵球C受磁石吸引可沿斜面滾上去,滾到上端的E處,從小洞B落下,經曲面BFC返回,復又被磁石吸引,鐵球就可以沿螺旋途徑連續運動下去。大概他那時還沒有建立庫侖定律,不知道電場力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是成反比變化的,只需多加思索,其荒謬處就一目瞭然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這里就不詳細描述了。我們只要列舉一些名稱,就足以說明這類徒勞無益的活動是如何廣泛、誘人。

例如:表面張力永動機、浮力永動機、永磁永動機、自動車、自動洗衣機,等等。就在一些人熱衷於製造永動機的同時,科學家們從力學基本理論的研究中逐步認識到了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性。

繼達·芬奇之後,斯蒂文於1568年寫了一本《靜力學基礎》,其中討論斜面上力的分解問題時,明確地提出了永動機不可能實現的觀點。他所用的插圖畫在該書扉頁上,見圖,圖的上方寫著:「神奇其實並不神奇。」將14個等重的小球均勻地用線穿起組成首尾相連的球鏈,放在斜面上,他認為鏈的「運動沒有盡頭是荒謬的」,所以兩側應平衡。

1775年,法國科學家鄭重的通過了一項決議,拒絕審理永動機。在《法國科學院的歷史》一書中有如下記載:「這一年科學院通過決議,決定拒絕審理有關下列問題的解答:倍立方,三等分角,求與圓等面積的正方形,以及表現永恆運動的任何機器。」

並且解釋說:「永動機的建造是絕對不可能的,即使中間的摩擦和阻力不致最終破壞原來的動力,這個動力也不能產生等於原因的效果;再如設想動力可以連續起作用,其效果在一定時間之內也會是無限小。如果摩擦和阻力減小,初始的運動往往得以繼續,但它不能與其他物體作用,在這種假設(自然界不可能存在)中,惟一可能的永恆運動對實現永動機建造者的目的將毫無用處。這些研究的缺點是費用極度昂貴,不止毀了一個家庭,本來可以為公眾提供大量服務的技師們,往往為此浪費了他們的工具、時間和聰明才智。」 然而,就是在法國科學院如此明確的警告之下,創造永動機的各種活動仍然未見收斂。

19世紀中葉, 能量守恆定律已經確立。

1861年,英國有一位工程師德爾克斯收集了大量資料,寫成一本名為《17、18世紀的永動機》的書,告誡人們,切勿妄想從 永恆運動的賜予中獲取名聲和好運。可是,德爾克斯這部「警世恆言」卻未能阻止永動機的繼續泛濫。

19世紀末美國賓州有人想用磁鐵代替鍾擺的錘,企圖用磁力做功代替發條,認為有可能無需發條而能自動維持擺動,結果是徒勞一場毫無成果。進入20世紀,更加復雜的、似是而非的種種設計不斷被提了出來。例如有人想「發明」自動車,有人「創造」自動洗衣機,有人想利用水中的「分子吸引力」製造「自動」泵,有人想單純靠永久磁鐵做成發電機,特別是在「能源危機」的刺激下,這類活動竟有增無減,層出不窮。另一類永動機也常被人提出而且還很迷惑人。如19世紀80年代,美國華盛頓地區的一位發明家甘姆埃設計了一種零度發動機(Zeromotor),用液態氨做工作物質,從周圍環境中吸取熱量,氨由液態變為氣態,在0℃時產生4個大氣壓的壓強,可以推動活塞做功,似乎這樣就可以不需使用燃料。他還進一步解釋說,氨氣在驅動活塞後因膨脹而冷卻,又會自動凝結於容器,於是就可循環地工作下去。1881年他的設計居然得到美國海軍總工程師的支持,受到官方贊揚,甚至當時的美國總統也極有興趣地觀看了設計模型。他們也許認為,如果這種發動機真的成功,美國艦隊就不需要加煤站,從汪洋大海中就可以取得無窮無盡的熱能了。然而,只要科學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甘姆埃的設計是屬於單熱源的熱機,它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就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二類永動機。如果說永動機的「發明」對人類有點益處的話,那就是人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一切違背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等自然規律的「創造」都是註定要失敗的。

關於永動機的不可能,還應當提到荷蘭物理學家司提芬。16 世紀之前,在靜力學中,人們只會處理求平行力系的合力和它們的平衡問題,以及把一個力分解為平行力系的問題,還不會處理匯交力系的平衡問題。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人們把他歸結於解決三個匯交力的平衡問題。通過巧妙的論證解決了這個問題。假如你把一根均勻的鏈條ABC放置在一個非對稱的直立(無摩擦)的 楔形體上,這時鏈條上受兩個接觸面上的反力和自身的重力。恰好是三個匯交力。鏈條會不會向這邊或那邊滑動?如果會,往哪一邊?司提芬想像把楔形體停在空中,在底部由CDA 把鏈條連起來使之閉合。最後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底部懸掛的鏈條自己是平衡的,把懸掛的部分和上部的鏈條連起來,斯提芬說:「假如你認為楔形體上的鏈條不平衡,我就可以造出永動機。」事實上如果鏈條會滑動,那麼你就必然會推出封閉的鏈條會永遠滑下去;這顯然是荒謬的,回答必然是鏈條不動。並且他由此得到了匯交三力平衡的條件。他覺得這一證明很妙,就把它放在他的著作《數學備忘錄(Hypomnemata Mathematica)》的扉頁上,他的同輩又把它刻在他的墓碑上以表達敬仰之意。匯交力系的平衡問題解決,也標志著靜力學的成熟。

隨著對永動機不可能的認識,一些國家對永動給出了限制。如早在1775 年法國科學院就決定不再刊載有關永動機的通訊。1917 年美國專利局決定不再受理永動機專利的申請。盡管如此,永動機的發明者仍然是前赴後繼,頑強地奮斗著。據英國專利局的助理評審員F. Charlesworth 稱:英國的第一個永動機專利是1635 年,在1617 年到1903 年之間英國專利局就收到約600 項永動機的專利申請。這還不包含利用重力原理之外的永動機專利申請。而美國在1917 年之後還是有不少一時看不出奧妙的永動機方案被專利局接受。

⑻ 齒輪 杠桿 微動裝置 怎麼設計 確定齒輪參數

選擇步進電機時,首先要保證步進電機的輸出功率大於負載所需的功率。而在選用功率步進電機時,首先要計算機械繫統的負載轉矩,電機的矩頻特性能滿足機械負載並有一定的餘量保證其運行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各種頻率下的負載力矩必須在矩頻特性曲線的范圍內。一般地說最大靜力矩Mjmax大的電機,負載力矩大。

選擇步進電機時,應使步距角和機械繫統匹配,這樣可以得到機床所需的脈沖當量。在機械傳動過程中為了使得有更小的脈沖當量,一是可以改變絲桿的導程,二是可以通過步進電機的細分驅動來完成。但細分只能改變其解析度,不改變其精度。精度是由電機的固有特性所決定。

選擇功率步進電機時,應當估算機械負載的負載慣量和機床要求的啟動頻率,使之與步進電機的慣性頻率特性相匹配還有一定的餘量,使之最高速連續工作頻率能滿足機床快速移動的需要。

選擇步進電機需要進行以下計算:

(1)計算齒輪的減速比

根據所要求脈沖當量,齒輪減速比i計算如下:

i=(φ.S)/(360.Δ)(1-1)式中φ---步進電機的步距角(o/脈沖)

S---絲桿螺距(mm)

Δ---(mm/脈沖)

(2)計算工作台,絲桿以及齒輪折算至電機軸上的慣量Jt。

Jt=J1+(1/i2)[(J2+Js)+W/g(S/2π)2](1-2)

式中Jt---折算至電機軸上的慣量(Kg.cm.s2)

J1、J2---齒輪慣量(Kg.cm.s2)

Js----絲桿慣量(Kg.cm.s2)W---工作台重量(N)

S---絲桿螺距(cm)

(3)計算電機輸出的總力矩M

M=Ma+Mf+Mt(1-3)

Ma=(Jm+Jt).n/T×1.02×10ˉ2(1-4)

式中Ma---電機啟動加速力矩(N.m)

Jm、Jt---電機自身慣量與負載慣量(Kg.cm.s2)

n---電機所需達到的轉速(r/min)

T---電機升速時間(s)

Mf=(u.W.s)/(2πηi)×10ˉ2(1-5)

Mf---導軌摩擦折算至電機的轉矩(N.m)

u---摩擦系數

η---傳遞效率

Mt=(Pt.s)/(2πηi)×10ˉ2(1-6)

Mt---切削力折算至電機力矩(N.m)

Pt---最大切削力(N)

(4)負載起動頻率估算。數控系統控制電機的啟動頻率與負載轉矩和慣量有很大關系,其估算公式為

fq=fq0[(1-(Mf+Mt))/Ml)÷(1+Jt/Jm)]1/2(1-7)

式中fq---帶載起動頻率(Hz)

fq0---空載起動頻率

Ml---起動頻率下由矩頻特性決定的電機輸出力矩(N.m)

若負載參數無法精確確定,則可按fq=1/2fq0進行估算.

(5)運行的最高頻率與升速時間的計算。由於電機的輸出力矩隨著頻率的升高而下降,因此在最高頻率時,由矩頻特性的輸出力矩應能驅動負載,並留有足夠的餘量。

(6)負載力矩和最大靜力矩Mmax。負載力矩可按式(1-5)和式(1-6)計算,電機在最大進給速度時,由矩頻特性決定的電機輸出力矩要大於Mf與Mt之和,並留有餘量。一般來說,Mf與Mt之和應小於(0.2~0.4)Mmax.

濟寧利興機械希望能幫你,加油

⑼ 微動裝置有哪些,各有何特點

螺旋微動裝置、螺旋-斜面微動裝置、螺旋-杠桿微動裝置、齒輪-杠桿微動裝置

⑽ 螺旋測微計屬於螺旋微動裝置嗎

差動螺旋傳動

閱讀全文

與螺旋杠桿微動裝置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換右後軸承多少錢 瀏覽:289
乙太網接入設備叫什麼 瀏覽:797
深圳拓固五金製品有限公司 瀏覽:851
燕秀工具箱如何安裝到cad中 瀏覽:601
閥門泄漏量怎麼計算 瀏覽:869
61O8軸承外圓直徑多少 瀏覽:668
博正閥門廠 瀏覽:59
防盜門軸承鬆了怎麼辦 瀏覽:262
簡易感應裝置設計 瀏覽:933
博越儀表盤模糊怎麼辦 瀏覽:540
vgod機械桿配什麼電池 瀏覽:881
濕度自動控制裝置 瀏覽:895
工程機械底盤主要由什麼組成 瀏覽:59
如何看軸承極限轉速最高 瀏覽:393
船用消防設備有哪些 瀏覽:845
快速製冷應該是什麼循環 瀏覽:895
起車排氣閥門製作 瀏覽:161
設計組裝的實驗裝置如圖 瀏覽:203
大眾儀表全紅報警是什麼意思 瀏覽:294
如何根據承重重量選擇合適的軸承 瀏覽: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