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化學小組在實驗室利用自己設計的裝置(如圖)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步驟如下:①測量實驗需要的具
(1)往具支試管中裝滿水,然後倒入量筒中測量水的體積,即該具支試管的容積,故答案為:往具支試管中裝滿水,然後倒入量筒中測量水的體積,即該具支試管的容積.
(2)為防止橡膠塞彈出、注射器活塞彈出等,應在具支試管上固定小氣球.在實驗加熱過程中,為使空氣中的氧氣充分反應,應交替緩慢推動兩個注射器活塞.故答案為:防止橡膠塞彈出、注射器活塞彈出等;使空氣中的氧氣充分反應.
(3)假設具支試管的容積為50mL,反應前注射器中氣體的體積為20mL,反應後注射器中氣體的體積為6ml,則反應消耗氧氣的體積為20ml-6ml=14ml;
14ml |
50mL+20mL |
1 |
5 |
2. 實驗室用50mL0.50mol/L鹽酸、50mL0.50mol/LNaOH溶液和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測定中和熱的實驗,得到表中的數據
(1)根據量熱計的構造可知該裝置的缺少儀器是環形玻璃攪拌器,環形玻璃攪拌棒上下攪動使溶液充分反應;為減少熱量散失,應使小燒杯口與大燒杯口持平,其餘部分用碎塑料填滿; 故答案為:環形玻璃攪拌棒;上下攪動;應使小燒杯口與大燒杯口持平,其餘部分用碎塑料填滿; (2)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溫度計上的酸與NaOH溶液反應放熱,使溫度計讀數升高,溫度差偏低,但使測得的中和熱偏高,所以每次測量後用水將溫度計上的液體沖掉,並擦乾溫度計; 故答案為:用水將溫度計上的液體沖掉,並擦乾溫度計 (3)第1次實驗鹽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溫度為20.25℃,反應前後溫度差為:23.7℃=20.25℃=3.45℃; 第2次實驗鹽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溫度為20.4℃,反應前後溫度差為:23.8℃=20.4℃=3.4℃; 第3次實驗鹽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溫度為21.55℃,反應前後溫度差為:24.9℃-21.55℃=3.35℃; 50mL0.50mol/L鹽酸、50mL0.50mol/LNaOH溶液,溶液質量m=100mL×1g/mL=100g,c=4.18J/(g?℃),代入公式Q=cm△T得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熱量Q=4.18J/(g?℃)×100g×
故答案為:-56.8kJ/mol; (4)量熱計的保溫瓶絕熱效果不好、酸鹼溶液混合不迅速都會使溫度偏低,測得的實驗值產生偏差, 故答案為:①量熱計的保溫瓶絕熱效果不好②酸鹼溶液混合不迅速; (5)氨水為弱鹼,電離過程為吸熱過程,所以用氨水代替稀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反應放出的熱量小於57.3kJ,所以△H 1 >△H, 故答案為:>;NH 3 ?H 2 O電離吸熱; |
3. (2012崇川區一模)實驗室用如圖所示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實驗開始時
A、開始時加熱紅磷,使紅磷的溫度達到著火點,故選項正確;
B、必須冷卻到室溫後再打開止水夾,再讀數,故選項正確;
C、本實驗的結論是:氧氣的體積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故選項正確;
D、將紅磷換成木炭進行實驗不可以,因為碳和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故選項錯誤;
故選D
4. 實驗室常用下圖所示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1)若有1.24g紅磷發生反應,則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產生的
(1)設產生復固體的質制量為X 4P+5O 2
124 284 1.24gX
解得:X═2.84g 答:產生固體的質量為2.84g. (2)該實驗的原理是消耗氧氣,使裝置內外產生壓強差,為了使氧氣全部耗盡,因此紅磷要過量. 故答案為:是; 紅磷過量,盡可能將集氣瓶中的氧氣消耗完. (3)該實驗注意點很多,排除葯品量和裝置氣密性的影響外,還可從環保、操作等方面考慮.從操作角度看不足為:紅磷被點燃後緩慢伸入集氣瓶內,致使部分空氣因熱膨脹而逸出集氣瓶;從環保角度考慮不足為:磷在空氣中燃燒會污染空氣;從利用的裝置看導氣管內存有空氣會使實驗誤差較大. 故答案為:紅磷被點燃後緩慢伸入集氣瓶內,致使部分空氣因熱膨脹而逸出集氣瓶(或磷在空氣中燃燒會污染空氣或導氣管內存有空氣會使實驗誤差較大). |
5. 實驗室可用下列實驗裝置測定氧化亞鐵和三氧化二鐵固體混合物中的三氧化二鐵的
(1)為了安全,在點燃酒精燈之前,在F裝置出口b處必須 驗純 .
(2)裝置C中所放試劑為濃硫酸回,則裝置B的作答用是 除去揮發出的氯化氫氣體 .
(3)乾燥管E右邊又連接乾燥管F的目的是 防止空氣中的水汽進入E ;若無乾燥管F,測得三氧化二鐵的質量將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
6. (2011成都)實驗室常用下圖所示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1)若有1.24g紅磷發生反應,則根據化學方程
(1)設產生固體的質量為X
4P+5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