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機械性血栓抽吸裝置

機械性血栓抽吸裝置

發布時間:2021-11-30 18:17:09

1. 血栓那麼可怕,為什麼不能直接把血栓從血管里抽出來

血栓是血管內壁積聚的凝塊,主要由纖維蛋白、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組成,是一種溶解度較低的物質。根據血栓凝聚的位置不同,患者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無論血栓凝聚在哪個器官,只要造成主動脈堵塞,就會造成生命危險,如果造成靜脈栓塞,則存在部分組織壞死的風險。實際上,在人體內部多多少少都存在著一定劑量的血栓,只不過由於其體積較低,密度較低,分布位置較為安全,不會對機體造成明顯的危害。但如果血栓繼續增多,體積逐漸增大,就會威脅我們的生命安全,因此很多人認為,應該在血栓尚未造成明顯危害時,將其從血管中抽出,這是一種很有建設性意義的想法。



怎樣才能消除血栓?
目前臨床消除血栓最常見、最有效的方式是採取葯物治療,這種治療方式見效快、效果好,對患者身體損傷較小,危險程度較低。常用的消除血栓葯劑為抗凝類葯物,主要由高度硫酸化的葡萄糖胺聚糖、抗凝血酶等物質組成,可通過輸液等方式治療。

2. 血栓抽吸裝置問世,心臟支架將被淘汰

2016年7月1日起,台灣由美長庚醫院發明一項新技術,可將血管內沉澱物吸出來版,再也不用放支架了權?
血栓,可以是從心臟某處脫落的,也可能是因為堵塞而凝固的。對於血栓,抽吸裝置分兩種:一種是手動的,一種是機械的。

對沒有急性心梗的冠心病患者來說,盡管血管狹窄到80%以上,但並無新鮮血栓存在,多是依附在血管壁上鈣化的斑塊所致,很硬而且不規則,這種裝置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這則視頻把此技術描述的很先進,而實際上,國內血栓抽吸導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等情況已應用了很多年,技術確實在不斷改進,但並不存在這樣一種代替支架的「新技術」。

這個視頻並沒有被完整的翻譯出來,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完全是在忽悠老百姓。普通老百姓分不清血栓和動脈粥樣斑塊的區別,視頻中的抽血栓以為抽的就是斑塊,抽完不用放支架了。斑塊怎麼能抽得動?只能說這是一起自導自演的惡意謠言!

(來源:《科技生活》周刊)

本文來自:《科技生活》周刊

3. 乙類但是醫保不能報銷

可以的
醫保如何報銷
(一)報銷范圍:參保人員在個人選擇的醫療保險定點醫院或專科醫院,中醫醫院和A類醫院發生的住院費用;
(二)報銷比例:一個自然年度內首次住院起付標准為1300元,以後每次650元。支付比例分三個檔,以三級醫院為例,起伏標准:3萬元,在職85%,退休91%,3萬-4萬在職90%,退休94%,4萬以上,在職95%,退休97%。普通住院90天為一個結算周期。精神病住院360天為一個結算周期,起伏標准減半。一個自然年度內統籌基金支付最高7萬元。住院大額最高支付10萬元,住院大額的支付比例一律為70%;
(三)就醫管理:如單位足額交費,個人只需交納部分住院預付金,即可辦理住院手續。發生的醫療費用要符合醫療保險三大目錄庫的范圍;
(四)報銷流程:出院時醫院與個人結算清自費和自負部分金額,統籌基金報銷金額由醫院與區醫保中心結算。

4. 中心靜脈置管的注意事項

①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②測壓管的零點必須與右心房在同一水平面,體位變動時應注意調整。
③保持靜脈導管通暢,每次測壓所流入導管的血液應沖洗干凈。
④血管收縮葯物可導致假性靜脈壓升高,因此,測壓前暫停使用。
⑤若壓力波形不能順出時,可以變動導管的位置。
⑥拔管時,應用注射器抽吸,以防尖端有附著的血栓脫落形成栓塞。 一、CVP降低::
⒈血容量不足
⒉應用血管擴張葯物
二、CVP升高:
⒈血容量超負荷
⒉胸腔壓力增加
⒊腹腔壓力增加
⒋使用血管升壓葯物
⒌輸液治療時
(靜脈壓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如靜脈與右心房的距離、體位、呼吸運動、肌肉運動等都可使靜脈壓增高或降低。測量靜脈血壓可以協助診斷某些疾病,以及在治療嚴重休克病人時,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並發症(與留置導管有關的並發症):
1.感染:皮膚未經嚴格消毒、無嚴格無菌操作;
2.心律失常:導管插入過深,其頂端會進入右房或右室,對心肌造成機械性刺激而誘發心律失常;
3.血管損傷:導管的硬度、導管頂端在血管腔內的位置及穿刺部位是影響血管損傷的重要因素。左頸內靜脈和頸外靜脈內的導管容易引起血管破裂;
4.空氣拴塞:導管連接不緊密或導管撤除後造成空氣拴塞的主要原因。可讓病人左側卧位,用導管將氣泡從右室抽出;
5.血栓形成:僅佔3% 血栓的發生率與導管留置的時間有關。(為預防肝素鹽水沖管) 目的: 探討在特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搶救過程中,為保證快速有效的輸液途徑的通暢、保護外周血管和監測中心靜脈壓,用深靜脈置管術代替外周靜脈置管術的可行性。
方法:對46例特重型顱腦損傷病人,經頸內靜脈或股靜脈行深靜脈置管術。
結果:穿刺46次、46條血管,均置管成功。
結論:特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應多採用深靜脈置管,其操作方便、快速,不破壞血管,對提高搶救成功率有較好的作用。
關鍵詞:深靜脈置管顱腦損傷護理
深靜脈置管是一種以特製的穿刺管經皮膚穿刺置留於深靜脈(股靜脈、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腔內,經此輸入高滲性液、高營養液(全腸腸外營養),同時可測量中心靜脈壓的方法。深靜脈置管由於保留時間長、輸液種類廣泛、導管彈性好等優點,在特重型顱腦損傷病人的搶救、快速輸液、監測、營養支持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方法簡單易掌握,但如果操作不慎、護理不當,也可釀成嚴重的後果。
近期對46例特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應用深靜脈置管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實施深靜脈置管的特重型顱腦損傷病人共46例,其中男41例,女5例,年齡22~55歲。留置深靜脈置管時間8~36天,平均(14±1.45)天。深靜脈置管部位:頸內靜脈22例,股靜脈24例。43例患者痊癒或病情好轉後拔管,3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死於腦功能衰竭,1例死於急性腎功能衰竭。
2 、結果
46例深靜脈置管病人在拔管後剪下導管尖端做細菌培養,結果46例病人留置深靜脈置管均未發生感染,滿足臨床要求。2例病人的導管進針點紅腫,給予拔除導管換另一側股靜脈穿刺置管,每天用2.5%碘伏消毒紅腫部位並用無菌敷料包紮,2~3天內好轉。
3、 討論
3.1 預防感染是深靜脈置管成功的關鍵 感染直接影響著中心靜脈插管的臨床應用及效果。操作人員在穿刺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嚴格消毒進針處皮膚,穿刺現場應盡量減少人員走動。對穿刺部位也要嚴格無菌操作,實行局部換葯。一般情況下,可2~3天更換無菌薄膜1次。更換無菌貼膜時用2.5%碘伏消毒進針點和周圍皮膚,若導管周圍滲血或病人出汗較多,進針點周圍潮濕時,應及時更換。保持皮膚乾燥,避免細菌在周圍殘留而致感染。導管輸液應採用密閉式,導管銜接部位要用無菌治療巾包裹,在靜脈推注葯物和銜接導管前用75%酒精消毒銜接處。
病房應每天通風2次,每次30~60min,每次通風後用空氣凈化器消毒30~60min。操作前必須洗手或在緊急情況下用75%酒精消毒手。
3.2 防止空氣栓塞是安全置管的保證 空氣栓塞是一種嚴重並發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發生於病人中心靜脈壓為負值,且輸液器液體輸完或者導管接頭脫落時。為此,我們每次都於輸液瓶液體快輸完時及時更換液體,並仔細檢查輸液系統的各個聯接點,進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之不漏氣或掉落。在更換輸液導管時應先阻斷靜脈留置管,待確保導管各接頭都連接好並無漏氣現象時,再打開留置管的阻斷閾,經此處理,全部病例均未出現空氣栓塞的並發症。
3.3 避免導管阻塞或凝血是影響置管成功的重點 管道堵塞常見原因有血凝塊堵塞,靜脈高營養時部分靜脈營養物質粘附於管腔內壁所致的堵塞。為此所有導管均接上肝素帽,並於每天輸液完畢時用1000U/ml的3~4ml肝素溶液沖洗並封閉,病人輸液後應予25U/ml肝素稀釋液封注導管。封管時,用注射器吸取肝素稀釋液2ml,消毒肝素栓後,針頭插入肝素栓0.5cm,先緩慢注入1ml,再快速推入0.5ml,最後剩下0.5ml邊注入,針頭邊退出。封管動作要快速,以免時間過長造成管內凝血。再次輸液時,要先回抽,檢查管腔有無栓塞。為避免造成導管內凝血阻塞,輸液過程中應注意管道銜接處有無脫離。此外,一些成分粘稠的液體(如全血、血小板、脂肪乳等)易在管壁沉積發生管內阻塞或凝血,故在輸完後用生理鹽水沖凈導管。
3.4 預防導管滑脫是留置深靜脈置管的重要因素 深靜脈穿刺在留置中易發生滑脫,除了導管固定不妥,病人意外拔脫的原因外,病人用力咳嗽,使胸內壓瞬間升高,導管向外退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為減少和防止留置導管滑脫,我們採取了以下方法:
(1)加強巡視,做好床邊交接班。將導管留在皮膚外的刻度列入交接班內容,便於及時確認導管有無移位。
(2)固定好導管。縫皮時應打雙結固定,換敷料時應動作輕柔,適度按壓。除穿刺點用敷貼固定外,在距穿刺點5cm處再用膠布固定,固定部位避開關節和凹陷處。若發現導管已向外滑脫,經嚴格消毒後方可送入血管內。
總之,在特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治療過程中留置深靜脈置管是監測和治療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搶救病人過程中通過監測CVP可以了解病人循環血容量和心臟功能,以指導治療和評估療效;輸甘露醇脫水劑時,既能快速又能保護血管,又可以通過深靜脈置管行TPN支持。
因此在護理工作中,護士應熟悉留置深靜脈置管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並發症,熟悉無菌操作技術原則,加強責任心,細心觀察,仔細護理,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及時處理,才能更好地做好深靜脈穿刺管置留過程中的護理工作。 關鍵詞:深靜脈置管
【摘要】 目的 進一步探討危重病人深靜脈置管的有效護理。方法 對118例病人分別選用深靜脈進行穿刺留置導管,並給予適當的護理。結果 良好的心理護理和對中心靜脈導管進行有效的維護,可降低各種並發症的發生率,從而保證深靜脈置管在危重病人的有效應用。結論 加強深靜脈導管的護理,可保證病人置管的安全,為危重病人的治療和護理帶來方便,可有效提高危重病人搶救的成功率。
【關鍵詞】 深靜脈置管 應用 護理
深靜脈置管已廣泛用於臨床,尤其是在危重病人的搶救方面應用較多,它不僅保證了病人的及時用葯,還可以通過監測CVP可了解病人循環血容量和心臟功能,為治療和護理帶來極大方便,提高了搶救的成功率。為保證導管的正常使用,必須做好導管的護理,我院ICU採用深靜脈置管技術多項,現將其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4年應用深靜脈置管的病人118例,男81例,女37例,其中出血性休克27例,心衰31例,腎功能不全5例,多臟器功能衰竭21例,癌症晚期12例,重型腦挫傷7例,心肌梗死6例,呼吸衰竭9例。
1.2 置管材料 採用蓋心達公司提供的雙腔中心靜脈導管或美國布朗公司提供的可撕裂導管。
1.3 置管方法 我院ICU進行深靜脈置管常選用頸內靜脈、股靜脈、鎖骨下靜脈、以及貴要靜脈等通路。
2 護理
2.1 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 置管前病人均存在有緊張、焦慮、恐懼的心理,置管前先向病人說明置管的部位、目的、方法、意義,術中如何配合,以及術後護理等,以消除病人的思想顧慮和減輕心理壓力,接受穿刺與配合護理。
2.2 深靜脈導管的維護 深靜脈置管的維護主要依靠精心的護理及並發症的預防。優質的護理能有效地延長導管留置的時間,護士在中心靜脈通道的維護及病人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
2.2.1 穿刺點皮膚的護理 每天更換穿刺點的敷料1次,如為3M敷貼可3天更換1次,並予0.5%碘伏或75%的酒精消毒穿刺點及其周圍的皮膚,更換過程中密切觀察穿刺點周圍及沿靜脈走向有無出現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如有應增加換葯的次數,經過處理後症狀無好轉,可考慮拔管並選取導管尖端做細菌培養。
2.2.2 並發症的預防
2.2.2.1 預防導管相關性感染 據研究,細菌主要來自皮膚、導管接頭等,皮膚表面的微生物是導致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的重要因素。預防感染是深靜脈導管留置成功的關鍵,感染直接影響中心靜脈插管的臨床應用及效果。操作人員在穿刺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嚴格消毒進針處的皮膚,對穿孔部位也要保證嚴格無菌,局部換葯,輸注液體接輸液器時,先消毒介面後再接上輸液器和測壓管道。穿刺部位外的周圍皮膚也應經常擦洗,保持清潔、乾燥、預防感染。
2.2.2.2 預防管道阻塞 管道堵塞常見的原因是輸注全血、血漿等膠體溶液時粘附於管腔內壁所致的堵塞,因此,接輸液器前先用肝素鹽水沖洗管道,並回抽,如有回血可接輸液器,經多次抽吸沖洗後仍無回血,可能是導管阻塞,應考慮拔管。另外,輸注液體時應注意葯物的配伍禁忌,防止不同葯物混合後微小顆粒導致堵管,輸液結束後應用肝素鹽水沖管,每次4~5ml,每6~8小時1次,防止血凝堵塞導管。
2.2.2.3 預防空氣栓塞 空氣栓塞是一種嚴重的並發症,可立即引起死亡,為此我們在接管時應排盡空氣再連接,保持導管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加強巡視,及時更換輸液瓶,防止液體漏空致空氣進入血管形成栓塞。仔細檢查輸液系統各個連接點,進行必要的妥善的固定,使之不漏氣或掉落。
2.2.2.4 預防導管脫落 病人意識模糊或躁動不安時,或老年患者健忘,舒適度的改變,用力咳嗽等原因均有引起導管脫出的可能性.為了減少和防止導管脫落,我們必須做到:1)加強巡視,做好床邊交接班,將導管留在皮膚外的刻度列入交接班的內容,以便及時確認有無導管脫出。2)意識模糊或躁動不安的病人除適當鎮靜外,應對肢體進行必要的約束處理,防止拔管。3)固定好導管,縫皮時應打雙結固定,更換敷料時要小心,動作要輕柔,適度按壓,避免拖、拉、推等動作,除了穿刺點敷料固定外,應在距敷料外1cm處再用膠布固定導管。4)若發現導管向外滑脫的,應在嚴格消毒後方可送入血管內。
2.2.2.5 血栓形成與栓塞,長期置管、血液濃縮及高凝狀態的病人,可能在深靜脈導管上形成微小血栓,栓子脫落隨血流進入肺循環,可造成肺微小動脈栓塞,可按醫囑給予抗凝、疏通循環處理。
2.2.2.6 對於輸注高能物質的處理 輸入高滲糖、脂肪乳劑、氨基酸等高能營養物質以後,應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導管,減少高能營養物質在血管內的殘留和刺激,降低感染率。
3 結果
118例病人中1次穿刺成功置管116例(98.3%),2例靜脈導管誤入胸腔,經修正體位或改變穿刺部位後成功置管。置管時間3~60天,平均31.5天。置管成功後,56例病人CVP在-2~6cmH2O,存在尿少、皮膚乾燥、心率快、血壓低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現,快速擴容後CVP上升至7~10cmH2O。36例病人CVP20~32cmH2O,予監測並利尿後,使之控制在12~14cmH2O。26例血液透析及腸外營養患者利用靜脈置管長期治療。置管期間無1例發生靜脈炎、空氣栓塞、導管脫出及導管源性感染現象。
4 討論
4.1 建立良好而有效的靜脈通道是搶救病人成功的關鍵之一,深靜脈置管具有方便、快捷、創傷少及輸液速度快等特點,較傳統靜脈切開具有明顯優勢,且可通過導管監測CVP,及時了解液體平衡及心功能狀態,是危急重症搶救過程中實用而可靠的治療及監測手段。危重症尤其是嚴重感染,創傷病人經常處於高代謝狀態,營養及支持治療相當重要,此時許多病人由於多種原因如氣管切開、胃腸道病變,不能經胃腸道提供營養支持,而靜脈營養液外周輸注大多有靜脈刺激的不良反應,深靜脈置管後,可通過導管輸注高熱卡、高密度液體進行營養支持,對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保護外周靜脈,加快病人的康復有重大的意義。
4.2 置管時間的長短和置管的安全,與我們對導管護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優質的護理能有效延長置管的時間及保證置管的安全,減小並發症的發生。本組118例病人中,僅有2例因病人煩躁,頻繁劇烈咳嗽致胸內壓增高,血液返流入導管,未及時沖管所致導管阻塞,予拔管處理。深靜脈置管術是一種簡便、有效、重要的臨床護理技術,為迅速擴容、動態監測CVP、了解心功能及進行長期胃腸外營養支持提供了方便,且大大減少了護士工作量,並有效地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搶救成功率,只要術前做好心理護理,術中穿刺熟練准確,並注意預防並發症的發生,深靜脈置管是安全可靠的。

5. 左小腿肌間靜脈血栓該怎樣治療最好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又稱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常見病,是指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的凝結。此病可遺留下肢水腫、繼發性靜脈曲張、皮炎、色素沉著、淤滯性潰瘍等。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腿部抬高和初期卧床休息可緩解伴有急性腿部腫脹的深靜脈血栓病人的疼痛,建議嚴格卧床休息1~2周以防止肺栓塞的傳統方法遭到了質疑,肺部掃描顯示卧床並沒有降低肺栓塞的發生率。此外,與卧床相比,早期下床活動可使患者的疼痛和腫脹改善得更快。
深靜脈血栓患者穿用彈力襪可改善疼痛和腫脹長期穿用,可能會抑制血栓增長並減少血栓後綜合征。
2.抗凝療法
這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現代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正確地使用抗凝劑可降低肺栓塞並發率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後遺症。其作用在於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繼續滋長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並促使血栓靜脈較迅速地再管化。一般急性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過渡到口服抗凝葯物,如華法林,由於華法林與葯物或食物相關作用復雜,個體劑量差異大,有出血風險,需要監測,近年來,研製出許多新型口服抗凝葯物,如利伐沙班等。利伐沙班極少受葯物或食物影響,一般無需檢測,使用方便。
3.溶栓治療
包括系統溶栓和導管接觸性溶栓,使用的葯物多是尿激酶等。系統溶栓經靜脈全身溶栓:通過淺靜脈進行全身給葯,使葯物隨血液循環在體內均勻分布,達到溶栓目的。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導管接觸性溶栓:又稱為CDT。經近端深靜脈置管逆行插入肢體遠端深靜脈,先利用導絲和導管對血管腔內的物理性開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過置入溶栓導管使葯物與血栓直接接觸,將急性期疏鬆新鮮的血栓溶解,主幹靜脈及時恢復通暢。有學者認為,導管溶栓治療髂股靜脈血栓比單純抗凝可改善生活質量。
4.深靜脈血栓的長期治療
深靜脈血栓抗凝治療持續時間仍有爭議,長期抗凝有助於減少深靜脈血栓的復發以及血栓後綜合征。對於簡單因素如手術或靜止導致的深靜脈血栓,抗凝時間需持續3個月,對於特發性深靜脈血栓,建議抗凝時間需持續6~12個月.對於惡性腫瘤患者,低分子肝素由於華法林,用葯時間為3~6個月。對於首次發作的深靜脈血栓,但具有抗凝脂抗體或兩項以上血栓形成危險因素,建議抗凝時間需持續至少12個月,而對於有兩次深靜脈血栓病史的患者,應終身抗凝治療。

6. 什麼是氧合器

ECMO的發展歷程 ECMO是體外膜肺氧和(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英文簡稱,它是代表一個醫院,甚至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門技術。 1953年Gibbon為心臟手術實施的體外循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不但使心臟外科迅猛發展,同時也將為急救專科譜寫新的篇章。在心臟手術期間,體外循環可以短期完全替代心肺,而可以實施心內直視手術。同時,在心臟手術室快速建立的體外循環後搶救成功率非常高。學者們立即有了將此技術轉化為一門支持搶救技術的想法。但實施起來並不樂觀,一系列問題難以解決。其中主要的問題是:肝素抗凝與出血的矛盾、溶血、生物材料組織相容性差。探索的路是漫長的,ECMO的構想從第一例體外循環就產生,但始終突破不了維持數小時的時間限制。直到1972年,Hill報道3天的體外循環成功搶救外傷患者。於是一些醫院相繼開展ECMO,但很快因低成功率而告一段落。八十年代一些醫院將ECMO用於新生兒呼吸衰竭取得成功。1993年Zwushenberrger等對5000例ECMO治療的呼吸衰竭患兒調查表明,其生存率為82%,而常規治療死亡率為80%。這又激發了人們的研究熱情,並於1994年做出階段性的總結:ECMO對新生兒的療效優於成人,對呼吸功能衰竭療效優於心臟功能衰竭。隨著醫療技術、材料技術、機械技術的不斷發展,ECMO的支持時間不斷延長,成人的療效不斷提高,從而被更廣泛地用於臨床危重急救。甚至一些醫療中心將ECMO裝置定為救護車基本配置,使ECMO走向院前而更好地發揮急救功能。 ECMO的原理 ECMO是走出心臟手術室的體外循環技術。其原理是將體內的靜脈血引出體外,經過特殊材質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後注入病人動脈或靜脈系統,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維持人體臟器組織氧合血供。 ECMO的基本結構:血管內插管、連接管、動力泵(人工心臟)、氧合器(人工肺)、供氧管、監測系統。臨床上常將可拋棄部分組成套包,不可拋棄部分綁定存放,並設計為可移動,提高應急能力。 氧合器(人工肺) 其功能是將非氧合血氧合成氧合血,又叫人工肺。ECMO氧合器有硅膠膜型與中空纖維型兩種。硅膠膜型膜肺相容性好,少有血漿滲漏,血液成分破壞小,適合長時間輔助。例如支持心肺功能等待移植、感染所致呼吸功能衰竭。其缺點是排氣困難,價格昂貴。中空纖維型膜肺易排氣,2-3日可見血漿滲漏,血液成分破壞相對大,但由於安裝簡便仍首選為急救套包。如需要,穩定病情後可於一至兩日內更換合適的氧合器。 動力泵(人工心臟) 作用是形成動力驅使血液向管道的一方流動,類似心臟的功能。臨床上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動力泵:滾軸泵、離心泵。由於滾軸泵不易移動,管理困難。在急救專業首選離心泵作為動力泵。其優勢是安裝移動方便,管理方便,血液破壞小;在合理的負壓范圍內有抽吸作用,可解決某些原因造成的低流量問題;新一代的離心泵對小兒低流量也易操控。 肝素塗抹表面(HCS)技術 在管路內壁結合肝素,肝素保留抗凝活性,這就是肝素塗抹表面(HCS)技術。目前常用的有Carmeda塗抹。HCS技術的成功對ECMO技術有強大的促進作用。使用HCS技術可以使血液在低ACT水平不在管路產生血栓;HCS技術可減少肝素用量、減少炎症反應、保護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因此HCS可減少ECMO並發症延長支持時間。 ECMO同傳統的體外循環的區別 ECMO區別於傳統的體外循環有以下幾點:ECMO是密閉性管路無體外循環過程中的儲血瓶裝置,體外循環則有儲血瓶作為排氣裝置,是開放式管路;ECMO由於是由肝素塗層材質,並且是密閉系統管路無相對靜止的血液。激活全血凝固時間(ACT)120—180s,體外循環則要求ACT》480s;ECMO維持時間1-2周,有超過100天的報導,體外循環一般不超過8小時;體外循環需要開胸手術,需要時間長,要求條件高,很難實施。ECMO多數無需開胸手術,相對操作簡便快速。 以上特點使ECMO可以走出心臟手術室成為生命支持技術。低的ACT水平(120—180s)大大地減少了出血的並發症,尤其對有出血傾向的病人有重要意義。例如肺挫傷導致的呼吸功能衰竭,高的ACT水平可加重原發症甚至導致嚴重的肺出血。較低的ACT水平可在不加重原發病的基礎上支持肺功能,等待肺功能恢復的時機。長時間的生命支持向受損器官提供了足夠的恢復時間,提高治癒率。簡便快速的操作方法可在簡陋的條件下以極快的速度建立循環,熟練的團隊可將時間縮短到10分鍾以內,這使ECMO可廣泛應用於臨床急救。 ECMO主要分為兩種方式:V-V轉流與V-A轉流 V-V轉流 經靜脈將靜脈血引出經氧合器氧合並排除二氧化碳後泵入另一靜脈。通常選擇股靜脈引出,頸內靜脈泵入,也可根據病人情況選擇雙側股靜脈。原理是將靜脈血在流經肺之前已部分氣體交換,彌補肺功能的不足。V-V轉流適合單純肺功能受損,無心臟停跳危險 的病例。可在支持下降低呼吸機參數至氧濃度《60%、氣道壓《40cmH2O,從而阻斷為維持氧合而進行的傷害性治療。需要強調V-V轉流是只可部分代替肺功能,因為只有一部分血液被提前氧合,並且管道存在重復循環現象。重復循環現象是指部分血液經過ECMO管路泵入靜脈後又被吸入ECMO管路,重復氧合。 V-A轉流 經靜脈將靜脈血引出經氧合器氧合並排除二氧化碳後泵入動脈。成人通常選擇股動靜脈;新生兒及幼兒由於股動靜脈偏細選擇頸動靜脈;也可開胸手術動靜脈置管。V-A轉流是可同時支持心肺功能的連接方式。V-A轉流適合心功能衰竭、肺功能嚴重衰竭並有心臟停跳可能的病例。由於V-A轉流ECMO管路是與心肺並聯的管路,運轉過程會增加心臟後負荷,同時流經肺的血量減少。長時間運行可出現肺水腫甚至粉紅泡沫痰。這也許就是ECMO技術早期對心臟支持效果不如肺支持效果的原因。當心臟完全停止跳動,V-A模式下心肺血液滯留,容易產生血栓而導致不可逆損害。如果超聲診斷下心臟完全停止跳動>3小時則應立即開胸手術置管轉換成A-A-A模式。兩條插管分別從左、右心房引出經氧合器氧合並排除二氧化碳後泵入動脈。這樣可防止心肺內血栓形成並防止肺水腫發生。 ECMO方式的選擇是要參照病因、病情,靈活選擇。總體來說V-V轉流方法為肺替代的方式,V-A轉流方法為心肺聯合替代的方式。心臟功能衰竭及心肺衰竭病例選V-A;肺功能衰竭選用V-V轉流方法;長時間心跳停止選A-A-A模式。而在病情的變化過程中還可能不斷更改轉流方式。例如在心肺功能衰竭急救過程中選擇了V-A轉流方法,經過治療心功能恢復而肺還需要時間恢復。為了肺功能的快速恢復,轉為V-V模式。不合理的模式選擇則可能促進原發症的進展,降低成功率;正確的模式選擇可對原發症起積極作用,提高成功率。 ECMO急救適應症 ECMO適應症因其強大的心肺替代功能並且操作簡單而非常廣泛。由於ECMO的出現使許多危重症的搶救成功率明顯上升,如ARDS。更令人振奮的是使許多令醫生束手無策的難題有了新的有效解決方法,如心跳呼吸驟停。 1、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驟停。我們認為在有ECMO條件的醫院,心跳呼吸驟停的搶救首選傳統急救同時實施V-AECMO。此方案的優點:①最短的時間支持呼吸循環,保護重要臟器;②防止反復出現心跳呼吸驟停;③在安全的狀態下尋找並治療原發病。經過訓練的團隊可以將ECMO的啟動時間控制在8-15分鍾。在有效的心肺復甦支持下,團隊密切合作盡快啟動循環,是可以保護重要臟器不發生不可逆損害。在實施ECMO後一般心跳會很快恢復,若長時間未恢復則可轉A-A-A模式。實施ECMO支持下尋找原發症並積極治療。無原發症的患者可在去處刺激因素後迅速脫離ECMO系統,如電擊、高血鉀等導致的心跳呼吸驟停。某些原發症經過支持可以逐漸恢復,待恢復後可脫離ECMO系統例如重症爆發性心肌炎。若有嚴重的原發症且非自限性,如不治療心功能難以恢復,應迅速進一步治療如急性心肌梗塞。在ECMO支持下多科協作治療,盡快實施冠狀動脈脈搭橋手術或冠狀動脈脈支架植入術是可迅速恢復心功能的。此治療路徑的關鍵是:①確認排除腦損傷引起的心跳驟停;②迅速有效的心肺復甦,迅速的ECMO啟動,保護重要臟器功能;③及時的後續治療。由於腦功能的喪失使一切治療失去意義,在這一臨床路徑中腦功能的確定喪失,是終止ECMO的重要指征之一。 2、急性嚴重心功能衰竭。嚴重的心功能衰竭不但會減少組織器官血供,更嚴重的是隨時會有心跳驟停的可能。ECMO可改善其他器官及心臟本身的氧合血供,控制了心跳驟停的風險。常見於重症爆發性心肌炎、心臟外科手術後、急性心肌梗塞。需要進一步治療,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在ECMO實施同時可實施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可減輕心臟後負荷,改善冠脈循環,改善微循環,減輕肺水腫,促進心功能恢復。同時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可作為脫離ECMO系統的過渡措施。在支持期間要密切關注心臟活動情況,超聲診斷下心臟完全停止跳動>3小時則應立即開胸手術置管轉換成A-A-A模式。如若治療無效果可考慮心臟移植。這類病例多數無其他臟器損害,器官移植的效果也很好。 3、急性嚴重呼吸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是ECMO支持實施最早成功率很高的病種。常見有感染、火災氣體吸入、刺激性氣體吸入、肺挫傷。大多數不用類似於搶救呼吸驟停那樣十萬火急,但仍要爭分奪秒。因為大多數嚴重呼吸功能衰竭病例隨時有心跳驟停的可能。一旦出現心跳驟停或其他器官損害則勢必影響愈後。治療原則還是盡快建立穩定的生命支持,縮短器官缺氧時間。呼吸功能衰竭需要支持時間長,一般選擇V-V轉流,氧合器首選硅膠膜式氧合器。對於肺挫傷首選V-A轉流方法,可減少肺血流,同時可應對可能發生的肺出血。呼吸機治療的參數可在ECMO支持下,調至氧濃度《60%、氣道壓《40cmH2O的安全范圍內。有學者提出用低氣道壓將肺膨脹供氧,排除二氧化碳由人工膜肺完成。 4、各種嚴重威脅呼吸循環功能的疾患、酸鹼電解質重度失衡、重症哮喘、溺水、凍傷、外傷、感染。這些是常見的ECMO治療適應症。有的雖然心肺功能尚好,但心肺功能隨時可受原發病影響。可導致功能下降甚至喪失。出於保障可預見性地實施ECMO支持,或准備隨時實施。 對於一些心肺功能沒有恢復可能的病例,仍能通過日益強大的移植技術來脫離ECMO達到康復。這就使一些被認為是禁忌症的疾患仍可延伸使用ECMO技術,並與移植技術結合形成一個理想的救治過程,甚至促進了移植技術的發展。這也很容易理解並形成了一個趨勢——人工臟器在移植技術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已有一些醫療中心在作這方面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績。而這一切工作的基礎就是其他器官的保護,避免多個器官損害是成功的關鍵。

7. 對不起,我想問一個問題,雖然在這里不好問,但是我沒有辦法了。請諒解~!腦沖血醫生專家進來!~

你家婆的腦充血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腦溢血,是腦血管破裂引起的,如果血管大面積破裂很難搶救過來,再說你家婆的這種病反復發作,就不是好現象,即使搶救及時也很難挽救生命,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只要你家婆生前沒有受過罪,你們就可以安心了,節哀吧,希望你從悲痛中走出來,記住給你家婆上墳。
你家婆的胸部高可能是搶救時用了某些葯物或醫療器械造成的,這不是老人死亡的原因。

8. 求腦梗腦出血方面專家解答!!!十分感謝!!!

CT只能看見部分病灶,所以我認為當時醫生結合患者存在高血壓等疾病而導致腦梗是正常的。因為急診沒有磁共振,所以做CT還是正確的。我同意樓上所說的,病人疾病較多且復雜,互為因果,請家屬面對現實

閱讀全文

與機械性血栓抽吸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龍飛閥門水暖批發部怎麼樣 瀏覽:852
填料塔中液體再分布裝置的作用 瀏覽:33
什麼儀器測量林地面積 瀏覽:292
機械紀元E結局要打多少 瀏覽:812
地下城機械穿什麼傳說6 瀏覽:278
江蘇瑪科塔電動工具 瀏覽:719
楊氏模量儀器怎麼測量 瀏覽:327
氧驅霧化治療儀包括哪些儀器 瀏覽:213
基於電容法的塑料瓶密封檢測裝置 瀏覽:379
掛式空調沒有製冷怎麼辦 瀏覽:128
純機械簡易升降裝置 瀏覽:947
古鎮配件市場五金件 瀏覽:271
電瓶車壓力軸承壞了什麼表現 瀏覽:449
機械車位後期有哪些費用 瀏覽:725
江門市五金製品廠刀叉匙 瀏覽:197
機械密封都有什麼材質的 瀏覽:593
華興五金製品 瀏覽:475
工程運輸機械有哪些 瀏覽:678
鑄造行業什麼賺錢 瀏覽:523
鎧甲機械鍵盤怎麼關燈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