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發明獎實驗裝置

發明獎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1-11-28 07:13:13

㈠ 新華聯科技獎

2013年,評選出第二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獲得者,其中丁悌平、裴榮富、張榮華、廖椿庭、盧耀如等5人獲得傑出成就獎,每人獎金10萬元;吳珍漢、金小赤、劉成林、聶鳳軍、張岳橋、王貴玲、王學求、雷明堂、王曉紅等9人獲得突出貢獻獎,每人獎金5萬元。

國土資源部姜大明部長和汪民副部長為第二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獲獎者頒獎並合影

1.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

丁悌平研究員在同位素測試實驗工作

丁悌平: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曾任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同位素豐度與原子量委員會主席。長期從事同位素地球化學理論與應用研究,在改進硫、硅同位素測試技術,創建硅同位素地球化學體系,修訂硫原子量等方面取得國際公認的突出成果。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4項。1996年被授予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200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裴榮富院士在辦公室

裴榮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固體礦產勘查和成礦學研究,在國內外主持五項重大礦產勘查工作,首次在國內開展30餘個礦床地質勘探與礦山開采工程驗證對比研究,為指導地質勘查和礦業可持續發展做出科學論證。近20年專攻超大型礦床成礦學研究,首次完成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及其全球成礦體系。曾多次獲有關部門表彰和獎勵,獲多項國家和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終身榮譽會員。

張榮華研究員在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室用自主研製的獲獎設備進行高溫高壓實驗

張榮華: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和實驗地球化學研究。開創地球化學動力學新領域,自主發明儀器,創建我國第一個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室和高溫高壓流體實驗室。在高溫高壓流體和流動反應原位探測裝置、方法和整合技術,臨界區水性質影響礦物與水反應速率,高壓高溫原位觀測和實驗模擬金屬分帶、來源遷移堆積等方面,取得重要創新性成果。以排名第一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

汶川地震後廖椿庭研究員在映秀災區工作

廖椿庭: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地質力學研究工作,是我國地應力測量與應用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為地質力學在工程中的創新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1985年獲地質礦產部勞動模範和全國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1992年獲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盧耀如院士在雲南石林進行地質考察

盧耀如: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岩溶及有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被譽為「喀斯特盧」。參加並指導一系列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研究,為岩溶地區的開發作出突出貢獻。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二等獎、河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福建省「6·18」突出貢獻獎。

2.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突出貢獻獎

吳珍漢研究員考察夏威夷現代活火山

吳珍漢: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區域地質、構造地質、大陸動力學及應用研究,在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層勘測與工程穩定性評價、羌塘盆地油氣地質構造保存條件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構造演化與隆升過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和創新成果,產生了較大學術影響和顯著社會效益。

金小赤研究員在野外工作

金小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生物地層學、沉積和古地理學研究。對岡瓦納相沉積和生物在中國的分布、岡瓦納裂解地塊在中國西南部的分布和拼貼過程以及特提斯的發展和演化有較深入的研究。對青藏高原以及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和環境變化以及相應的地層學和沉積學記錄也有一定的研究。

劉成林研究員考察勐野井鉀鹽礦

劉成林: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鉀鹽成礦規律、第四紀鹽湖演化及大陸表生成礦等科研與調查。合作發現我國第二個超大型鉀鹽礦床-羅北凹地鉀礦,揭示了江陵凹陷深層高產富鉀鹵水礦;合作提出「深盆遷移成鉀」和「裂谷小盆地成鉀」等理論認識,建立盆地找鉀模型等。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第四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聶鳳軍研究員(右一)在內蒙古畢力赫礦區對學生進行野外指導

聶鳳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床地質和地球化學研究工作。在中蒙邊境及鄰區銅、金和銀成礦理論研究和找礦評價預測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地殼再造與成礦作用模型,並且將其成功引入找礦勘查評價;主持境外巨型成礦帶礦產資源潛力調查工作,為國家有關部門實施礦產資源「走出去」計劃提供支撐,為制定全球發展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張岳橋研究員在浙江野外開展前寒武紀基底構造研究工作

張岳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新構造與活動構造、盆地構造和區域大地構造等方面的研究,在青藏高原東緣地貌邊界帶新構造演化、華北地區新生代構造、鄂爾多斯盆地周緣中生代構造、郯廬斷裂和膠萊盆地白堊紀構造、華南地區中生代大地構造、中國東部侏羅紀陸內變形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進展。

王貴玲研究員(中)野外工作

王貴玲: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積極組織科研地調工作,不斷探索地下水研究新技術新方法,主持各項科研地調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4部。首次編制地下水系統劃分技術導則,對我國北方地下水系統進行整體劃分和特徵詳細論述,首次系統地開展了我國北方地下水系統對比研究。

王學求研究員室內工作

王學求: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員。一直從事勘查地球化學研究,在金礦勘查地球化學、深穿透地球化學、納米地球化學、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領先性成果,為國家緊缺礦產資源發現提供了重要找礦靶區。擔任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委員會主席,領導了地球化學界最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為建立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網作出了奠基性貢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雷明堂研究員野外工作

雷明堂: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發育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在岩溶塌陷形成演化機理與發育判據實驗測試技術、基於岩溶管道裂隙系統水(氣)壓力實時監測的岩溶塌陷監測預警方法、以及不同類型岩溶塌陷綜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和突破。

王曉紅研究員展示3D列印的硅蛋白模型

王曉紅: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地球化學探測與分析新技術研究及其標准物質研製。近幾年,與德國美茵茨大學Mueller教授合作,啟動了我國硅質海綿骨針礦化機制和在生物醫學領域仿生應用研究新領域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建立了德中「生物—礦化—材料」實驗室,以多學科交叉實現了地球科學的延伸,為地球科學造福於人類開辟了新途徑。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40多篇,其中國際SCI論文60多篇;主譯出版專著1部。

㈡ 卡文迪許實驗室的諾獎得主

卡文迪許實驗室作為劍橋大學物理科學院的一個系,從1904年至1989年的85年間一共產生了29位諾貝爾獎得主 ,占劍橋大學諾獎總數的三分之一。若將其視為一所大學,則其獲獎人數可列全球第20位,與斯坦福大學並列 。其科研效率之驚人,成果之豐碩,舉世無雙。在鼎盛時期甚至獲譽「全世界二分之一的物理學發現都來自卡文迪許實驗室。」
獲獎者及主要成就:
約翰·斯特拉斯,第三代瑞利男爵(物理, 1904)研究氣體密度,並從中發現氬
約瑟夫·湯姆孫(物理, 1906)發現電子;認識到電子是亞原子粒子;(其子後來亦獲物理學獎)
歐內斯特·盧瑟福(化學, 1908)發現了放射性的半衰期,並將放射性物質命名為α射線和β射線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物理, 1915)開展用X射線分析晶體結構的研究(25歲獲獎,為最年輕得主)
查爾斯·格洛弗·巴克拉(物理, 1917)發現X射線的散射現象
弗朗西斯·阿斯頓(化學, 1922)藉助質譜儀發現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並闡明了整數法則
查爾斯·威耳遜(物理, 1927)發明雲室,用以觀察α粒子與電子的軌跡
阿瑟·康普頓(物理, 1927)發現康普頓效應
歐文·理查森(物理, 1928)發現理查森定律
詹姆斯·查德威克(物理, 1935)發現中子
喬治·湯姆孫(物理, 1937)發現電子具有波的性質(約瑟夫·湯姆孫之子)
愛德華·阿普爾頓(物理, 1947)發現高度約為150英里(241千米)的電離層,即阿普爾頓層
帕特里克·布萊克特(物理, 1948)使用反控制雲室觀察宇宙射線
約翰·考克饒夫(物理, 1951)使用粒子加速器研究原子核
歐內斯特·沃吞(物理, 1951)歷史上第一位人為分裂原子核的人,證明了原子結構理論
弗朗西斯·克里克(生理學或醫學, 1962)與沃森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
詹姆斯·杜威·沃森(生理學或醫學, 1962)與克里克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
馬克斯·佩魯茨(化學, 1962)與肯德魯共同確定了血紅素和球蛋白的分子結構
約翰·肯德魯(化學, 1962)與佩魯茨共同確定了血紅素和球蛋白的分子結構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化學, 1964)確定了青黴素和維生素B12的結構
布賴恩·約瑟夫森(物理, 1973)預言並發現約瑟夫森結效應
馬丁·賴爾(物理, 1974)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文學家
安東尼·休伊什(物理, 1974)發現脈沖星
內維爾·莫特(物理, 1977)同安德森發展出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
菲利普·安德森(物理, 1977)同莫特發展出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
彼得·卡皮查(物理, 1978)發現超流體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生理學或醫學, 1979)成功進行X射線成像分析
亞倫·克拉格(化學, 1982)使用晶體電子顯微鏡研究病毒及類似物質的結構
諾曼·拉姆齊(物理, 1989)研發超精密銫原子鍾和氫微波激射器

㈢ 卡文迪許實驗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有誰,內容是什麼

將近三十個。被稱為諾貝爾獎的搖籃。

㈣ 第十四屆全國星火杯創造發明金獎有哪些產品

溫棚無線可編程式控制制器 發明製作(硬體) 周永基 劉秉坤 牛振興 特等
2 激光電話實驗室 發明製作(硬體) 徐瀟 尤勇 楊虎城 一等
3 紅外遙控防盜密碼鎖 發明製作(硬體) 李鋒林 孫佳 殷倩 一等
4 數字式8種波形發生器 發明製作(硬體) 史佳歡 蔣宏旭 費源遠 王磊 二等
5 多普勒感應式防盜報警器 發明製作(硬體) 吳邊 陶濤 翁子彬 二等
6 遙控日歷 發明製作(硬體) 楊帆 李延飛 張勝 二等
7 IDE熱拔插介面卡 發明製作(硬體) 吳宏濤 宋起濤 邵永傑 二等
8 智能家電 發明製作(硬體) 關仲泉 吳宏濤 侯志安 二等
9 車輛倒車防撞告警底盤裝置 發明製作(硬體) 魏正源 袁曉光 董大威 二等
10 光控聲效應發生器 發明製作(硬體) 孫佳文 梁樂 李堃 三等
11 紙張厚度檢測器 發明製作(硬體) 朱守平 王超 三等
12 多功能提醒器 發明製作(硬體) 楊小明 許正彬 張銀輝 三等
13 單片機控制的模糊充電器 發明製作(硬體) 張娟 宋捷 劉書君 三等
14 無線調頻話筒 發明製作(硬體) 李衛軍 李小青 劉松華 三等
15 遙控小船 發明製作(硬體) 關仲泉 侯志安 三等
16 顆粒物質量檢測器 發明製作(硬體) 應蓓華 謝飛 三等
17 熱釋電紅外探測照明燈 發明製作(硬體) 楊兵 蘇亞 三等
18 熱釋電紅外感應交流開關設計 發明製作(硬體) 劉利華 周雲海 張晨光 三等
19 智能情緒調節器 發明製作(硬體) 李小丁 張振飛 葉冠華 三等
20 智能型玻璃破碎雙檢器 發明製作(硬體) 何建亮 梁慧堅 三等

學術論文獲獎作品(共27件)
項目名稱 類別 參賽作者 獎勵等級
1 波導縫隙天線陣的初步設計 理工類學術論文 梁毅 譚康柏 一等
2 熱釋電紅外感應交流開關設計 理工類學術論文 劉利華 周雲海 張晨光 二等
3 多譜勒感應式防盜報警器設計 理工類學術論文 吳邊 陶濤 翁子彬 二等
4 高靈敏金屬探測器的研究與改進 理工類學術論文 劉翔 唐順忠 二等
5 智能電話防盜報警系統 理工類學術論文 陳建雙 陳曉潔 三等
6 高性能數據採集系統的設計與應用 理工類學術論文 何曉川 三等
7 超聲波車輛底盤防碰撞裝置 理工類學術論文 魏正源 袁曉光 董大威 三等
8 智能型玻璃粉碎雙檢器 理工類學術論文 何建亮 梁慧堅 三等
9 熱釋紅外照明燈 理工類學術論文 楊兵 蘇亞 三等
10 基於電話的遠程遙控家電系統的設計 理工類學術論文 郗玫 龔建強 劉特佳 三等
11 班級管理資料庫應用系統 理工類學術論文 肖遠輝 陳曉潔 三等
12 光控聲效應發生器 理工類學術論文 孫佳文 梁樂 三等
13 Linux系統的網路維護與管理 理工類學術論文 王彥 喬林 三等
14 基於單片機的熱拔插控制器設計 理工類學術論文 吳宏濤 邵永傑 宋起濤 三等
15 多功能提醒器 理工類學術論文 楊小明 許正彬 張銀輝 三等
16 無線調頻話筒 理工類學術論文 史佳歡 蔣宏旭 費源遠 王磊 三等
17 汽車電池電壓監視器 理工類學術論文 高弋 於磊 郭宏瑞 三等
18 紅外遙控防盜密碼鎖 理工類學術論文 李鋒林 孫佳 三等
19 聲光控照明燈 理工類學術論文 張薇 趙曌 彭寬 三等
20 單次觸發的固體定時繼電器 理工類學術論文 谷軍霞 王鋒 三等
21 基於USB介面的IC卡讀寫器 理工類學術論文 鍾學毅 楊柏勝 陳渤 三等
22 邏輯加密卡讀寫器 理工類學術論文 吳坤 孔祥瑞 陳宇 三等
23 遙控萬年歷 理工類學術論文 楊帆 李延飛 索志勇 三等
24 數字測溫器 理工類學術論文 邱建鋒 劉清華 馬侖 三等
25 用單片機控制的充電器 理工類學術論文 張娟 宋婕 劉書君 三等
26 脈沖信號發生器的CPLD設計 理工類學術論文 徐明 侯沖 三等
27 智能情緒調節器 理工類學術論文 李小丁 張震飛 葉冠華 三等

㈤ 油氣成藏重建儀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說明了什麼

據悉,在該項目的研究過程中,共申報發明專利86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6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1項,發表論文96篇,出版專著5部,並獲得中國石化的第一項技術發明,事實上,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國家油氣“重大專項”和“973”項目,為我國油氣勘探的不斷突破積累了雄厚的技術儲備。

大概自2002年以來,項目研發團隊歷時15年的科研攻關,圍繞“我國多期構造活動背景下油氣成藏富集機制”這一核心科學問題,攻克世界性近地質條件的痕量分析與模擬問題在於,對於油氣生成、運聚和後期保存等關鍵成藏因素,已經發明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實驗儀器和方法,“金鑰匙” 已發現重建多階段和復雜的積累過程。

㈥ 哈爾濱工業大學超精密光電儀器獲得國家發明創造最高水平的獎項什麼獎

哈爾濱工業大學超精密光電儀器工程研究所創新團隊的代表譚久彬。
獲得代表我國發明創造最高水平的獎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鮮花。掌聲。

這是2007年2月27日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初春的北京雖然寒意未消,但怒放的鮮花和熱烈的掌聲,將溫暖帶給參加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科技英才們。

參會代表中就有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超精密光電儀器工程研究所創新團隊的代表譚久彬。他們以「超精密特種形狀測量技術與裝置」這一成果,獲得代表我國發明創造最高水平的獎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而在15年前,他們課題組只有區區3人,當時連自己的辦公桌都沒有,3個人只能擠在借來的一張實驗桌上!

短短15年,他們是如何白手起家,站上科技獎勵的最高領獎台?為尋訪其中的奧秘,日前,我們走進了他們的「超精密」世界。

㈦ 獲得194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由美國人P.W布里廳曼了明的超高壓裝置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布里奇曼1882年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1900年進入哈佛大學,開始對高壓物理學的研究產生興趣。高壓物理學的發展受到設備的限制,面臨兩個技術難題,一是傳遞壓力的流體的泄漏,一是壓力容器的破裂。1909年布里奇曼發明了「無支持面」原理自密封裝置,成功地產生了20000個大氣壓的高壓。1937年,布里奇曼率先採用美國新出現的高耐壓強度材料製造高壓設備,並設想出外部支持的辦法,獲得了50000個大氣壓的壓力。1941年他用改進了的外部支持裝置獲得100000大氣壓的壓力,同時他還才一種交叉刀刃原理,獲得過425000大氣壓的壓力。1952年他又發明了一種更為完善的高壓裝置—站式設備可使高壓穩定地保持在100000大氣壓,而且操作和測量都比較方便。布里奇曼因發明產生超高壓的裝置及利用這些裝置在超高壓領域的做出的眾多貢獻,獲得了194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作為高壓物理方面的傑出實驗專家,他十分注重親身實踐,每項實驗研究都親自參加製作設備和儀器,甚至像加工機械零件、吹玻管、鑽孔這些事他親自動手,實驗過程中也親自操作。他的獨立性很強,對人對自己都強調獨立思考,科學研究中也幾乎單干,很少與別人合作,甚至研究生也不願多帶,除了幾篇別的課題的論文之外,他指導的高壓物理方面的博士論文總共只有14篇。布里奇曼一生發表了260篇論文和13本書,只有2篇論文是和別人合作的。

199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PCR(聚合酶鏈反應) 發明人穆利斯(K.Mullis)也是一個單乾的典型。穆利斯1944年12月出生在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1972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79年穆利斯進入西斯特公司,從事DNA的合成工作。穆利斯是一個個性獨特、不善於合作的科學家,在實驗室的其他科學家多次產生矛盾,與實驗室的雇員發生性關系,拿槍和用拳頭威脅跟他女朋友約會的同事。由於忘了帶證件而被警衛員擋在門外,他甚至威脅警衛員。因此,他被免去了DNA合成實驗室主任的職務。不過,公司並沒有開除穆利斯。穆利斯具有強烈的個人功利主義思想,拒絕承認PCR組的集體努力和全體人員的敬業精神是導致該方法成功的重要原因。穆利斯是最先提出PCR概念的人,是堅信它具有光明前景的幾個人之一,他認為公司在他的第一篇關於PCR的論文的發表上出現了失誤,因此對優先權和專利署名提出了過分要求,要求作為今後5年內公司的每一篇關於PCR的論文的第一作者。穆利斯離開公司的時候得到了公司支付參與某項發明或者開發某個產品的最高獎1萬美元。

㈧ 化學實驗室的常用器材

1、試管:用作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在常溫或加熱時使用。注意,加熱後不能驟冷,防止炸裂。

2、燒杯:用作配製溶液和較大量溶劑的反應容器,在常溫或加熱時使用。加熱時,應放置在石棉網上,使受熱均勻。

3、量筒:量度液體體積。注意,不能加熱,不能作反應容器。

4、集氣瓶:用於收集或貯存少量氣體。

5、酒精燈:用於加熱。注意:用完酒精燈後,必須用燈帽蓋滅,不可用嘴去吹;絕對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絕對禁止用酒精燈引燃另一隻酒精燈。

6、試管夾:用於夾持試管。

7、玻璃棒:用於攪拌或轉移液體時引流。

8、膠頭滴管:用於吸取和滴加少量液體,用過後應立即洗凈,再去吸引其他葯品。

9、滴瓶:用於盛放液體葯品。滴瓶上配套使用的滴管不用清洗。

10、鐵架台:用於固定和支持各種儀器,一般常用於過濾、加熱等實驗操作。

11、水槽:用於排水法收集氣體、或用來盛大量水的儀器,不可加熱。

12、燃燒匙:燃燒匙由鐵絲和銅質小勺鉚合而成。用於盛放可燃性固體物質作燃 燒試驗,特別是物質在氣 體中的燃燒反應。

13、托盤天平:用於稱量葯品的質量。

14、平底燒瓶、圓底燒瓶:常用作反應容器。

15、錐形瓶:常作為反應容器。

16、帶導管的橡皮塞:一般在製取氣體時連接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17、廣口瓶:一般用於實驗室盛放固體葯品。

18、細口瓶:一般用於實驗室盛放液體葯品。

化學實驗中使用到的儀器稱為化學儀器。可以對材料進行計量或反應。主要分為計量儀器和反應儀器。將儀器以特定方式進行組合構成裝置,實現實驗目的。

(8)發明獎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復雜器材:

1、啟普發生器

一種實驗室常用的氣體發生裝置,是荷蘭科學家啟普(Petrus Jacobus Kipp 1808~1864)發明,並以他的姓命名。它用普通玻璃製成。它由球形漏斗、容器和導氣管三部分組成。適用於塊狀固體與液體在常溫下反應製取氣體,如氫氣、硫化氫等。

2、酒精噴燈

常用的酒精噴燈有座式酒精噴燈和掛式酒精噴燈兩種。座式酒精噴燈的酒精貯存在燈座內,掛式噴燈的酒精貯存罐懸掛於高處。酒精噴燈的火焰溫度可達1000℃左右。

3、布氏漏斗

布氏漏斗是實驗室中使用的一種陶瓷儀器,也有用塑料製作的,用來使用真空或負壓力抽吸進行過濾。普遍認為發明者為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愛德華·比希納,事實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學家Ernst Büchner發明的。形狀為扁圓筒狀,圓筒底面上開了很多小孔。下連一個狹長的筒狀出口。

4、坩堝鉗

坩堝鉗(crucible tongs),一種常見的化學儀器。通常用來夾取坩堝。一般由不銹鋼,或不可燃、難氧化的硬質材料製成。

5、布氏燒瓶,

布氏燒瓶又稱抽濾瓶,是實驗室中使用的一種玻璃器皿,為燒瓶的一種。配合布氏漏斗過濾用。發明者為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Eard Buchner。

㈨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有哪的三項成果

樓上的回答顯然是錯的。06年殲十已經得了。
從1999年以後,這個獎的檔次已經大幅提高,寧缺毋濫,至今已有四年空缺。
至於新聞通稿之中為什麼不說大家關心的「等」是什麼東西,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吧。就像07年度的大家都不知道是啥一樣,今年的甚至比去年還難猜,一點信息都沒有,只能發揮想像力和分析能力啦!我覺得首先得看得獎的是誰,然後才好猜。07年的那個有人猜是什麼電機,顯然是很錯的啦.
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誰來「認領」? 2009-01-12 21:34 (分類:默認分類)
近日,2008年度的國家科技方面的各項大獎全部揭曉了,新聞中並沒有說出所有的名單。在這里簡單關心一下。個人最高獎就不說了,新聞上很詳細了,那麼看看其他方面的頭等獎吧,基礎科學的空缺就不說了,說說「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不一等獎」。見識較淺,請內行指正。

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技術發明方面最高獎就是一等獎,低的就不說了)

先引用一句話:2004年以前,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曾連續空缺達6年之久。而今年,「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等3項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數量可謂空前。

好了,是哪三個呢?

簡單搜一下,首先得到新華社的通稿,1、項目名稱 硬脆材料復雜曲面零件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 2、項目名稱 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

第三個不知道,再搜一下,北航副校長徐惠彬主持的「巨磁致伸縮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榮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http://www.chsi.com.cn/jyzx/200901/20090112/16407223.html)

繼續搜搜新聞,可以看到這三個獎都被「認領」了,兩個北航的,一個大連理工的。至於他們的意義,內行應該知道,外行可以看評論。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也是一個空缺嚴重的獎,2000、2001、2002連續三年空缺,2003的給了載人航天,2004沒有宣布,2005空缺,2006殲十,2007是9409工程(至於是什麼多種猜測)。

2008年是「青藏鐵路工程等三項成果」,三項哦,數量在1999年以後是空前(1999年後這個獎項的檔次提升,寧缺毋濫)。相對於技術發明獎的透明,科技進步獎似乎很神秘,費了半天勁就是沒搜到到底是啥成果得了。只搜到關於2007年所謂9409的猜測。

2007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公布之後,也引起了猜測。有一個「南陽防爆集團有限公司」非常勇敢,他們勇敢地「認領」了這個獎,你在或者google稍微搜一下,發現很多條目都是說這個9409就是什麼電機。稍加分析,不免鄙視。此外,關於此項的猜測也頗多。看來大家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然後看到一條新聞:「許達哲激動地說,今年,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和所屬航天二院等幾十家單位共同完成的「9409」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完成人代表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這是科工集團十萬職工的無上光榮! 」

這條新聞應該是確鑿的。也就是說,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天二院獲得了這個大獎。那就不是那個什麼公司,也不是很多人根據94聯想到的094和093,因為了解一下航天二院就知道,它們不做核潛艇。這樣猜測的范圍就可以縮小很多了,一些軍事論壇里已經說是某型導彈,個人感覺比較可信。

2008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除了大家知道的青藏鐵路,還有兩個,但是不論怎麼搜索,都是搜索不到,也沒看到有什麼單位或公司「認領」。相比較「技術發明一等獎」全部在第一時間被「認領」,這個現象似乎蹊蹺,其實應該是與國防有關的,不然口風不會這么緊。本人對軍事不怎麼了解,所以也不知道是誰得了。只是不知道今年會不會有新的「南陽防爆集團有限公司」再來認領這兩個獎,呵呵...

㈩ 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南大學)的獲獎情況

2012年由尤肖虎團隊領軍完成的「寬頻移動通信容量逼近傳輸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是移動通信領域近十年來唯一的一個國家一等獎,也是江蘇省第一次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寬頻多載波普適MIMO傳輸與迭代接收技術」 獲2009年度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
「基於WPAN的短距離無線接入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2005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基於多徑能量窗的CDMA接收技術」系列專利技術,獲2004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低功率無線接入系列設備的研製及產業化」 獲2004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研究開發項目」 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閱讀全文

與發明獎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雅閣儀表盤tpu膜如何貼 瀏覽:956
閥門怎麼定位器 瀏覽:720
水塔出水裝什麼閥門 瀏覽:620
汽車照明系統與燈光信號裝置的作用 瀏覽:798
小燒酒需要設備多少錢 瀏覽:366
小米44重力工具箱 瀏覽:921
長治zwz軸承多少錢 瀏覽:9
鑄造什麼時候使用筋板 瀏覽:666
matlsb工具箱如何破解 瀏覽:261
什麼是自動反沖洗設備 瀏覽:96
高壓管道帶壓加閥門 瀏覽:683
灰乳用什麼閥門 瀏覽:340
電氣式自動重合閘裝置 瀏覽:744
什麼是io設備介面 瀏覽:260
紙箱生產設備哪個品牌最好 瀏覽:571
絕對pe工具箱50 瀏覽:756
重汽豪沃中橋差速器軸承多少錢 瀏覽:323
什麼樣的閥門可以裝在水下 瀏覽:804
機械盤陣列最快速度是多少 瀏覽:656
一固態一機械速度怎麼樣 瀏覽: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