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利用右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該裝置的氣密性完好).(1)止水夾a打開時,可觀察到試管Ⅰ中發生的現象是__
(1)鐵和稀硫酸反應能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氫氣不溶於水,可觀察專到試管Ⅰ中發生的現屬象是有大量的氣泡生成.故填:有大量的氣泡生成;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了氫氣. (2)夾緊止水夾a時,由於關閉a之前,氫氣的生成造成裝置內壓強很大,同時Ⅰ中生成的氫氣不溶於水,導致Ⅰ中壓強增大,使生成的硫酸亞鐵溶液進入Ⅱ中,但是此時還可能有剩餘的硫酸,所以應該是硫酸先和氫氧化鈉反應,之後過量的氫氧化鈉和硫酸亞鐵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澱氫氧化亞鐵和硫酸鈉.故填:試管I中的溶液進入試管Ⅱ中,試管Ⅱ中生成白色沉澱.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 2 SO 4 +2NaOH=Na 2 SO 4 +2H 2 O;FeSO 4 +2NaOH═Fe(OH) 2 ↓+Na 2 SO 4 . |
Ⅱ 利用下圖裝置進行實驗。實驗前k1,k2,k3。均已關閉。 實驗2中,當B中液面不在變化時,測得B中
(160+15)/350=50%完全反應,A中的二氧化碳全部消耗,A的體積減少量就是二氧化碳的體積=160+15(氫氧化鈉溶液在A中所佔的體積)。
Ⅲ 利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開始時,a、b兩處液面相平,密封好,放置一段時間.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U型管左邊裝置是中性溶液,所以發生吸氧腐專蝕,右邊裝置是酸性溶液發生析氫腐蝕,故A正確.屬 B、左邊裝置發生吸氧腐蝕時,氧氣和水反應導致氣體壓強減小,右邊裝置發生析氫腐蝕,生成氫氣導致氣體壓強增大,所以右邊的液體向左邊移動,所以一段時間後,a管液面高於b管液面,故B正確. C、a處鐵失電子生成亞鐵離子,氧氣得電子和水反應生成氫氧根離子,亞鐵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氫氧化亞鐵沉澱,所以a處pH不變;b處溶液變成硫酸亞鐵溶液,溶液的pH值變大,故C錯誤. D、a、b兩處構成的原電池中,鐵都作負極,所以負極上具有相同的電極反應式:Fe-2e - =Fe 2+ ,故D正確. 故選C. |
Ⅳ 利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電子將沿著Zn→a→b→Cu路徑流動B.片刻後可
根據圖片知,Zn作負極來,源Cu作正極,則a是陰極,b是陽極,
A.電子從負極流向陰極,再從陽極流向正極,所以電子將沿著Zn→a、b→Cu路徑流動,故A錯誤;
B.a電極上氫離子失電子生成氫氣,陽極上生成碘單質,碘遇澱粉試液變藍色,所以b點變藍色,故B錯誤;
C.乙池中銅離子放電生成銅導致,所以溶液濃度減小,故C錯誤;
D.鋅作負極,負極上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電極反應式為Zn-2e-=Zn 2+,故D正確;
故選D.
Ⅳ 利用下列裝置進行實驗,其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是()A.分離乙醇和乙酸B.分離苯和水C.製取溴苯D.制
A.乙醇和乙酸都易溶於水並能互溶,可加入碳酸鈉,乙酸能跟碳酸鈉反應,生成乙酸鈉,乙酸鈉是鹽,在溶液中難以揮發,可以用蒸餾法分離出乙醇,故A正確;
B.苯和水不互溶,能分層,可用分液分離,故B正確;
C.溴和苯易揮發,長導管可冷凝迴流,故C正確;
D.乙酸和乙醇在濃硫酸作用下加熱可生成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不溶於飽和碳酸鈉溶液,並且飽和碳酸鈉溶液可除去雜質,導管不能插入到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故D錯誤.
故選D.
Ⅵ (2014台州)利用如圖裝置進行「探究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實驗.用兩根細繩將小球懸掛起來,拉起小球,
(1)若用一根細繩,小球的擺動方向會不穩定,利用如圖兩根細繩懸掛小球,便於控制專小球的撞擊方向,便屬於碰准木塊;
(2)實驗中小球一定,小球擺動的角度不同,撞擊木塊時的速度不同,所以本實驗探究的問題是物體的動能大小與速度的關系;
(3)細繩與豎直方向成的θ角不同,則下落的高度不同,通過對木塊做功的多少,可以判斷小球重力勢能的大小,所以該實驗可以探究重力勢能與高度的關系.
故答案為:(1)便於控制小球的撞擊方向(或便於撞准木塊等);
(2)速度;
(3)物體重力勢能大小與高度有什麼關系?或重力勢能大小與高度的關系.
Ⅶ (12分)實驗室利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相關實驗,請回答問題: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