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什麼時候槍支開始設計保險裝置

什麼時候槍支開始設計保險裝置

發布時間:2021-11-12 13:51:45

1. 有關槍械的問題,什麼是擊針偏移式保險

網路
搜索詞條
槍管偏移式
槍管偏移式是一種槍械的連發閉鎖結構。它的意思是通過槍管偏移的方式打開後膛的結構。

分享網路名片:
槍管偏移式的構造

我們就以這種閉鎖結構比較典型的54式手槍為例講解一下:

54式手槍有一個套筒,就是你玩具槍上那個要拉一下的部件,但真槍的這個套筒是有作用的,套筒里有幾條橫向的溝槽,與之配合槍管相應位置上也有幾條突出的環狀突筋,溝槽和槍管上的突筋配合,保證在槍彈發射的瞬間不脫開,把後膛關閉。

當槍彈彈頭飛出槍管,槍管內壓強下降的時候,閉鎖裝置就要打開了。這個過程是這樣的:真槍在開槍後,那個你要拉動的套筒會自動向後滑動,這個時候槍管會在機械結構的作用下後端向下偏移,突筋和套筒上的溝槽脫離,此時槍管和套筒之間的鎖定關系就解除了,套筒在慣性作用下繼續後坐,打開槍膛拋出彈殼,然後在彈簧的力量下復進,把第二發槍彈推進槍膛,等推到位的時候,槍管後端又會重新上抬,突筋和溝槽再次咬合,槍膛又關閉了。 這樣的往復運動就形成了連發。

所以手槍在發射的時候,只要一下一下扣扳機,就能一發一發地射擊,不用打一槍拉一下套筒。

* 詞條由網民創作並享有版權,請保護版權歸屬
對 槍管偏移式 仍有疑問?  去網路知道提問
專題南京大屠殺 歷史永難忘卻
專題《風中女王》背後的歷史故事
專題世界各地最難以下咽的美食
-

2. 中國槍械發展歷程

你說的是發展,那就是自己生產的嘍!
新中國解放軍槍支發展主要有三個階段:1,繳獲仿製 2,仿蘇裝備 3,自主裝備
一,繳獲裝備主要是1927到1949,這當中有包括長征,抗日,解放三場戰爭。這期間主要仿製的槍有:大名鼎鼎的馬牌擼子,m1911,春田,湯姆遜m1928,mp18,三八大蓋,斯登,捷克/布倫式機槍等等。這期間魚龍混雜,我相信你也從抗日劇等看到過。
二,這里是重點!!!!!!!!!!!!!
毛熊和兔子既然同是布爾什維克家的,就得互(wu)幫(si)互(feng)助(xian),50年代開始,蘇維埃對兔子進行了十多年的援(qiao)助(zha),讓兔子的軍事水平提高了不知多少。(這里,很多人又想說56式槍族和壯哉我大59的耿了。)
第一次援助:大家可能都不知道,是什麼。。。。。。。。
51式手槍!(以下為水貨)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由於國民黨在潰逃前的大破壞,共和國連一個像樣的兵工廠都沒有,手槍的自研能力為零,我軍官兵使用的手槍主要是戰爭年代從敵人手中繳獲而來,還有少量的則是用土辦法仿製而成。且手槍的口徑繁雜、樣式各異、工藝粗糙、性能落後、質量難以保證。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手槍的型號多達幾十種,產自於二十多個國家:可稱得上「萬國牌」。
1951年,我國即對蘇聯TT30/33式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進行了測繪,利用從蘇聯引進的機床和設備,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首先仿製成功1951年式7.62毫米手槍。由於51式手槍的研製無論從人員技術上,還是從機器設備和製造工藝上,都是以蘇方為主進行的,因而51式手槍實質上只是對蘇式TT30/33式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的簡單模仿,算不上國產第一種手槍。
2:第二種 50/51沖,可能大家比較陌生,但是pps呢?沒錯,這就是天朝波波沙。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是最有效的沖鋒武器
3;第三種 53步
53式步騎槍
這傢伙是抗美援朝的步槍主力,跟上面一樣是山寨貨,原版是莫辛納甘

3. 關於關閉和打開槍械保險的問題

作為一名退伍軍人,打開保險才能射擊,我們打靶時槍的保險是關著的,打靶時開保險,打完關保險,我們射擊時有個口令就是打開保險自行射擊

4. 是不是所有槍械都有保險裝置無論是手槍還是機關槍都有保險這句話對嗎

現代槍指1870年以後正式工廠生產的,打帶殼子彈的,軍用民用都有保險裝置。
56半大家都熟悉,保險在扳機上,前推到底就是上保險。
M14A和M1保險也在扳機上,前推是擊發態,後扳是保險
莫辛.納干即53式的保險是拉後面的園鈕,然後轉向,卡在邊上就處於保險態,
日本38式與99式保險在槍栓尾部,向前推再順時針轉一下就位於保險態,解除時前推再反轉回來,就是擊發態,菊花尾有尖的是38式,凹形是99式。
捷克布爾諾〔BRNO〕槍,保險在槍側,前推保險,後扳露出紅點為擊發態。
英國 〔INTERARM〕槍,保險也在槍側,前後推,見紅點就是擊發態。
芬蘭 SAKO槍,與前面類似。
奧地利的STEYR-DAIMLER〔斯太爾-戴姆勒〕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的一款步槍,有雙重保險裝置,右側紐前後推,露出紅點為擊發態,槍栓上的保險片平放是擊發,立起是保險態。
毛瑟66的保險在槍栓後面的小園柱,左右推,露紅色是擊發態。
STEYR其他槍保險在右側,前後推的。
伯郎寧的 BAR型槍,保險在扳機後面的小園鈕,左右推 ,SIG 556,保險也在機匣上。
近二十年來槍保險有另一種形式,如AR-10〔AR-15另一版,308口徑〕保險在機匣上,S位是保險態。
溫徹斯特1894式,保險在扳機握把上,握緊把小黑鈕壓平時就是擊發態,松開就是保險。
毛瑟98類型的槍,保險在槍栓後面,平放是擊發態,立起來是保險態。 哥倫比亞毛瑟,德國二戰前為哥倫比亞軍隊生產的98,口徑為30-06。南斯拉夫毛瑟,口徑為「七九」
瑞典的6.5mm口徑 96型步槍,保險與毛瑟大同小異,平放擊發,立起保險。

5. 核武器事故

核武器在運輸、貯存、裝拆、測試和使用過程中發生意外的事件。
在美國公布的1950—1980年的32起核武器事故中,有的核武器保險裝置按設計要求發揮了作用,沒有發生炸葯爆炸和放射性事故;有的核武器在炸葯爆炸後或著火中發生鈈散落和放射性沾染。

6. 中國武器發展史能不能細說一些關於中國武器方面的東西,寫論文需要資料

兵器發展概況;中國近代兵器的發展,從產品結構上劃分,大體可分為;第一階段的兵器製造皆在晚清時期;至19世紀末期,1891年江南製造局研製出快利步;第二階段國內歷經新舊軍閥割據、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北洋政府時期,由於軍閥戰爭,各派軍閥競相發展武器;自1928年國民政府宣告統一至1937年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大部分兵工廠西遷,被迫進行戰時生產;
中國近代兵器的發展,從產品結構上劃分,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製造帶有火帽擊發機構的前裝槍炮到早期後裝線膛槍炮(即早期後膛槍炮)。此時製造的後膛步槍為單發槍,後膛炮為架退炮。所用發射葯和炸葯皆為黑火葯或栗色火葯,炮彈為具有簡單引信的榴彈(開花子)、穿甲爆破彈(鋼質子)及穿甲彈(實心子)。第二階段系步槍發展為連發(連續供彈)槍,並開始製造輕重機槍,火炮己發展為管退炮.發射葯為無煙葯,炮彈為已具有較復雜保險裝置引信的榴彈、榴霰彈、破甲彈,所裝炸葯為各種猛炸葯。第一階段約從19世紀60年代初至19世紀90年代末,前後約40年;第二階段從19世紀90年代初至1949年,約60年,其中前10年為兩個階段的重疊交叉時間。

第一階段的兵器製造皆在晚清時期。清政府不惜耗費巨資,先從國外購買洋槍、洋炮,繼而購買設備、引進技術、建廠籌造,前後共創辦42個局、廠。最初生產各式前裝滑膛和線膛步槍、馬槍、抬槍、炸炮(沖天炮)、阿姆斯特朗式重型要塞炮及彈葯、地雷、水雷等,然後發展為生產林明敦邊針、林明敦中針、馬梯尼亨利、1871年式毛瑟等早期後膛單發步槍和阿姆斯特朗、克虜伯、克魯森等後膛要塞炮、過山炮。這一時期,所建工廠大多為生產槍、炮、彈、葯的綜合性工廠,但缺乏正規工藝,生產技術也比較落後。

至19世紀末期,1891年江南製造局研製出快利步槍,1895年湖北槍炮廠開始製造漢陽式(即1888年式毛瑟)步槍,1892年江南製造局製造阿式管退船台快炮,1905年該局又開始製造克虜伯式75毫米管退山炮.使中國兵器發展逐漸進入一個新階段。

第二階段國內歷經新舊軍閥割據、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及第三次國內戰爭等幾個時期,又受國外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在不同時期,兵器製造的品種和發展重點各有側重,在武器的品種構成上有很大變化。

北洋政府時期,由於軍閥戰爭,各派軍閥競相發展武器。這時作戰形式由固守城池的陣地戰開始向運動戰轉變.在兵器的技術結構上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和發明的部分新型兵器,開始引入國內製造,除普遍製造連發槍外,開始大量製造各種輕重機槍、沖鋒槍、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迫擊炮、手榴彈、航空炸彈等。火葯中的無煙葯也得到較快的發展。這個時期的兵器品種增多,產量增大,其產品總體技術水平大體接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稍後時期的水平。

自1928年國民政府宣告統一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對所轄兵工廠進行了整頓和調整,開始向生產專業化方向發展。這一時期,兵器的品種變化不大,但型制有所改變。如步槍發展為中正式步槍(仿1924年式毛瑟槍),輕機槍逐步統一為捷克式輕機槍,重機槍逐步採用馬克沁式重機槍,迫擊炮及彈由英式改為法式。同時陸續開始了防化器材、化學戰劑和軍用光學儀器的籌備製造,並擬定了全國兵器發展規劃,統一了部分兵器的制式,其發展規劃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能實現。這一時期,東三省兵工廠被日軍侵佔,上海兵工廠撤銷,給中國兵器工業的發展造成了重大損失。

抗日戰爭爆發後,大部分兵工廠西遷,被迫進行戰時生產。這一時期,針對當時作戰特點和生產條件,大大發展了適於山地作戰且原材料大部可以自給的各種輕型兵器,包括步槍、輕重機槍、中小口徑迫擊炮、戰防炮、手榴彈、槍榴彈、擲榴彈、地雷(甲雷)、炸葯包等;
而重型兵器生產因設備和材料缺乏,基本上陷於停頓或半停頓狀態。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對原有的兵工廠進行了調整和遷並,並接收了日偽的兵器生產單位,進行整頓和改建,兵器製造能力相對集中,重新開始了重型兵器的生產,一部分是抗戰前產品,一部分是對接收的日式兵器進行仿製、配套和加工。為發動內戰,除繼續加緊製造迫擊炮、手榴彈、步機槍外,還進行了M3A1式沖鋒槍、57無坐力炮、2.36英寸M6A3和M6A5型火箭發射筒等輕型兵器的仿製,這也是中國近代最後研製或製造的幾種較新式的兵器。

以下就槍械、火炮、彈葯、火炸葯、防化器材、軍用光學器材等各類兵器的主要品種、結構、性能和工藝發展情況,擇要進行介紹。

一、槍械

中國近代時期的槍械,包括各種步槍、抬槍、機槍、沖鋒槍、手槍、信號槍及槍榴彈發射器等。其中步槍又包括普通步槍和馬槍,機槍包括重機槍和輕機槍。

(一)步槍
步槍按其外形尺寸、重量和使用方式又分為普通步槍和馬槍。兩者結構基本相同,但馬槍較短、較輕,適於騎兵使用,又稱騎槍。另有一種抬槍,其結構原理同步槍,需兩人共抬,故名抬槍,其所用彈葯與步槍有所區別,射程更遠。

步槍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前裝槍和後膛單發槍為主;第二階段為後膛連發槍。但兩個階段有所交叉。近代以前已製造有前裝槍,但系採用手工製造的火繩槍。自19世紀50年代後,西方國家的新式槍械大量進入中國,到60年代初期,輸入的槍械已有各種用火帽發火的前裝槍和後膛單發槍。在第一階段開始大量製造的是各種前裝滑膛槍及前裝線膛單發槍(亦稱前裝來復槍),同時部分局、廠也開始製造各種後膛單發槍。晚清時期,製造槍械的局、廠達21個,其中生產後膛單發槍的有江南、金陵、天津、廣東、四川等機器局及湖北槍炮廠等11個局、廠。自1891年江南製造局研製出快利步槍和1895年湖北槍炮廠試製成功1888年式毛瑟槍後,便開始進入後膛連發槍的製造階段。主要以仿製各式毛瑟槍為主,最初稱漢陽式步槍,最後發展為中正式步槍。從晚清至1949年製造後膛連發槍的局、廠先後有23個。晚清和北洋政府時期,生產較為分散,抗日戰爭
爆發後,經過搬遷、合並和新建,生產工廠只有10個。抗日戰爭勝利後,又進一步調整,主要生產廠是第二十一工廠,最高年產量達10萬支(1947年),據不完全統計,整個近代時期,共生產各式步槍(合馬槍、抬槍)約280萬支。其發展過程如下:

1.前裝槍及後膛單發槍
此處所說的前裝槍即前裝火帽槍,以別於中國古代的前裝火繩槍。前裝火繩槍是用火繩發火的前裝滑膛槍,而前裝火帽槍則是將其火繩改為火帽擊發機構。該機構為一錐形發火嘴,嘴內裝引火葯連通槍管內發射葯:嘴上置銅火帽,另有一鳥頭形打火錘。扣動扳機,打火錘在簧力的作用下擊發火帽,點燃引火葯及發射葯。此機構先系英人在1807年發明,以後西歐各國相繼採用,19世紀60年代傳入中國。早期建立的一些機器局、廠,大都生產過此種前裝槍。

前裝槍又分為前裝滑膛槍及前裝線膛槍兩種。前裝滑膛槍,槍管內無膛線,一般採用散裝黑葯、群子,結構簡單,製作方便,此種槍早期建立的機器局製造較多,主要有西安、蘭州、山東、山西、四川等機器局。

前裝線膛槍則在槍管內刻有膛線,槍彈為獨個鉛子。鉛子形狀有多種,一般為長形擴張式,底部中空,呈圓錐形,裝有鐵塞或木塞,借火葯燃氣壓力使鉛子圓柱部壓入膛線而起密封作用。其射擊精度和侵徹力較前膛滑膛槍為高。江南製造局於1857年最先仿造英、法、德等國的前膛來復步槍和馬槍。其中所制德國前膛來復槍,口徑11毫米,初速45.7米/秒,射程457米,有帶表尺的瞄準裝置及刺刀等物,結構較復雜。其後天津、吉林、雲南、陝西等機器局也開始製造。

前裝槍由於彈葯須從槍口裝入,裝填速度較慢,射擊精度較差,性能落後。後逐漸被後膛槍所代替。

後膛槍的仿製,開始時間較早。江南製造局在1867年仿製前裝線膛槍的同時,即已開始仿製美國林明敦邊針槍,以後山東、天津、四川機器局也陸續仿製馬梯尼亨利、斯乃德、黎意等後膛槍。這些槍均系黑葯、鉛彈單發槍,所用槍彈為葯筒、黑葯、底火、彈頭結合在一起的定裝式黑葯鉛彈,從槍管後膛裝入。槍身有擊針擊發式的閉鎖機構,槍彈裝入後進行閉鎖,扣動扳機擊發,火葯氣體不能外泄,增大了彈丸的能量和初速。供彈方式皆為單發裝填。射擊精度、射程及射速均優於前裝槍。

後膛單發槍在中國的發展情況是:

(1)林明敦邊針槍,此槍系美國1866年裝備部隊用槍,口徑13毫米,槍重4.2公斤,射程100~1000碼①,閉鎖方式為滾動閉鎖。該槍僅江南製造局製造,1867~1883年共生產步槍2.5萬余支、馬槍717支。

(2)0.57英寸②斯乃德槍。此槍為美國人斯乃德發明,1867年英國採用。系在恩飛耳德前裝槍的基礎上改進而得,結構簡單,口徑14.66毫米,槍全長1397毫米,槍管長990毫米,槍重4.4公斤,初速366米/秒,表尺射程800碼,射速可達18發/分。天津機器局於1874年仿製時曾向英商購買閉鎖裝置數千具,將舊有的思飛耳德前裝槍改為後裝斯乃德槍,以提高性能,節約開支。四川機器局1887年也曾仿造此槍,但未投產。

(3)0.45英寸馬梯尼亨利槍。此槍口徑為11.43毫米,槍管長843毫米,槍重4.1公斤,初速412米/秒,閉鎖方式為起落式閉鎖。該槍1871年英國正式採用,山東機器局於1876年由曾昭吉自造機器,照式仿製,不到兩月,即造出120餘支,質量與英式相當。其後四川機器局亦有製造,1896~1901年共製造3975支。

(4)林明敦中針槍。此槍口徑10毫米,槍長1321毫米,槍重4.34公斤、射程300~1200碼。閉鎖方式在原滾動閉鎖方式下改進其組合彈膛和閉鎖機構,使它變得更簡單、更確切。該槍自1884-1890年在江南製造局製造,後因產生走火疵病,乃停造。積存1萬支,無人領用。後在原槍機簧後,添置活蓋,克服了走火疵病,仍可使用。該槍除江南製造局外,四川、天津等機器局也曾製造。

①1碼=0.9144米
②1英寸=2.54厘米

(5)黎意槍。此槍系美國人詹姆斯?帕里?黎意設計,是在原設計連發槍的基礎上去掉彈倉的單發步槍,口徑11毫米,槍全長1340毫米,槍重4.1公斤,射程100~1200碼。江南製造局最初於1883~1885年仿造36支,繼後,由於林明敦中針槍因質量問題停產,乃於1890~1892年問又重新製造黎意槍,共造1720支。

(6)1871年式毛瑟槍。此槍系德國著名槍械設計專家被得?保爾?毛瑟於1866年發明,1871年為德軍正式採用。槍口徑為11毫米,槍長1292毫米,槍管長852毫米,槍重4.54公斤,射程300~1600碼(另有一種馬槍,槍長953毫米,槍管長648毫米.槍重3.2公斤,射程200一1100碼),採用槍機旋轉閉鎖機構,閉鎖突榫位於機頭部位、閉鎖時突榫支撐在節套前端的閉鎖槽內,左右對稱,受力均勻。由於其閉鎖與擊發機構平穩可靠,在近代步槍中得到廣泛運用。除江南製造局1883年試造12支外,四川、河南、廣東、廣西等機器局曾先後生產。四川機器局於1905~1910年生產5386支。

除上述各種步、馬槍外,當時還生產抬槍。抬槍亦分前裝滑膛、前裝線膛及後裝線膛等三類,其結構原理與同類的步、馬槍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裝葯量、威力、後坐力等比步、馬槍為大。

19世紀60年代以前生產的抬槍為前裝滑膛、散裝黑葯、火繩點火,60年代後,也開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國製造各種類型有擊發機構的前裝和後裝抬槍。至1905年,製造的單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陝西、雲南、蘭州、廣東、吉林等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製造的品種有各種規格的前裝滑膛和線膛抬槍及林明敦邊針、黎意、毛瑟、7響和五子等後膛抬槍。其中,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個機器局的總產量分別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餘各局產量僅數支到數百支。四川機器局從1896~1903年共造有蜀利、毛瑟抬槍5257支,是製造抬槍最多的局。

由於抬槍品種繁雜,其諸元相差很大,如江南製造局造邊針後膛抬槍,口徑15.9毫米,槍全長2445毫米,全重13.2公斤,鉛子重231克;山西機器局造抬槍口徑25毫米,槍長2200毫米,湖南機器局造抬槍,全長2032毫米,鉛子全重52.2克,陝西機器局造拾槍,口徑41.3毫米,槍長1588毫米,凈重14.14公斤。

在中國,後膛槍代替前裝槍的過程極其緩慢。從1867~1908年的41年間,許多機器局對前裝槍和後膛槍都輪番進行生產。前裝槍沒有被後膛槍及時取代,主要原因是由於清政府財政困難、製造槍械的設備、材料及技術人員缺乏,因而嚴重地限制了兵器的發展和更新換代。李鴻章在1878年7月31日(光緒四年七月初二)的奏摺中曾談到:後膛槍雖較前裝槍精度高,射程遠,但前裝彈葯製造較易,而後膛槍彈必須造以機器,耗費既巨,且又一時不能奏效。為保存實力計,除已操練後膛槍者外,平時操練應用前裝槍。近來所購新槍2萬余支,費款數十餘萬,用心十餘年,始得如此。新槍只可存放.以應臨時事變。槍彈乃槍之命脈,但後膛槍彈製造復雜而費用大,遇有戰事,十年之蓄,不夠數月之需。因此在當時的條件下,許多地方為應付眼前需要,仍繼續製造前裝槍和後膛單發槍,直到民國初期才基本停造。

這一時期.中國槍械製造所需的主要設備和材料,大都購自外國。機件加工除一般車、銑、鑽、刨、插等方法外,型面槍件採用自由鍛造法制出坯件,然後鉗工劃線、機械加工後修銼成型。槍管膛線加工用扁鑽和挖刀先加工出內膛,再在專用拔來復線機上,固定槍管.用一單刃刀具隨與來復線相同之靠模板旋轉拉出來復線。槍管採用手工校直,槍托加工.除粗坯用機器外,其他用一般木工工具手工成型。淬火採用碳化法,表面處理採用琺藍法。因此.加工效率很低,質量較差,而且零件不能互換。

2.後膛連發槍
後膛連發槍(即後膛連續供彈步槍),是在後裝單發槍的基礎上增設一個能容若干發槍彈的彈倉的槍,可以連續供彈。每分鍾可發射槍彈10~12發,較單發槍先進。中國製造該種槍始於1891年江南製造局製成的快利步槍。湖北槍炮廠於1893年開始仿製1888年式毛瑟槍,1895年投產稱漢陽式步槍。1907年廣東軍械製造總廠仿1904年式毛瑟槍,製成1907年式步槍。1924年東三省兵工廠仿1898年式毛瑟槍,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仿日38式6.5毫米步槍。1935年鞏縣兵工廠仿1924年式毛瑟槍製成中正式步槍。這些槍是中國近代生產最有影響的6種後膛連發步槍。其中漢陽槍流傳最廣,製造的工廠最多、時間最長,從1895~1946年52年間,8個廠總產量為100餘萬支,個別廠製造到1948年。1935年中正式步槍被定為制式步槍後,多數工廠生產此槍,其中.第二十一工廠生產工藝較正規,產品質量較高.生產數量也最多,1944~1949年共生產42.6萬余支。各局、廠在仿製這些槍支過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進。除以上幾種步槍外,1905年漢陽、上海兩局、廠還分別研究成功數種自動步槍,但末投入生產。

在連發槍的發展過程中,歷屆政府曾多次研究討論制式口徑。在1903年,代理兩江總督張之洞會同直隸總督袁世凱,提出參照日本、英國小口徑槍,擬定全國步槍口徑為6.5毫米,政務處同意該項意見。後陸軍部復議仿德國陸軍的編制和裝備,以德國代行設計的口徑6.8毫米1904年式毛瑟槍為制式。該槍於1907年試成,故又稱1907年式步槍或光緒三十三年式步槍。1912年廣東兵工廠提高其精度,定名為元年式步槍①。1913年北洋政府陸軍部重新規定步、馬槍口徑為7.9毫米,1915年陸軍部軍械司又復提出步槍制式定為元年式,口徑為6.8毫米,認為該口徑的步槍和槍彈於中國「人民體格,尤為相宜」。但由於當時軍閥割據、南北對峙,未能實現。1919年廣東及四川兵工廠先後將元年式步槍口徑改為7.9毫米。因7.9毫米槍彈威力大,殺傷力強,當時引進的步機槍大多為7.9毫米,為便於槍彈通用,乃逐漸轉向7.9毫米口徑,稱為元年式7.9毫米步槍。1928年兵工署統轄全國兵工廠後,重新探討兵器制式化問題。1934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的兵器制式化會議,議定步槍採用德國1924年短式毛瑟步槍為制式步槍(口徑7.9毫米)。1935年鞏縣兵工廠首先仿製成功,定名為24年式步槍,又稱中正式步槍,1940年後,經第二十一工廠參照德國圖紙,改進機床,設計製造工藝、工裝,至1943年10月正式投入生產,一直生產至1949年。
①民國時期試製成功的兵器,多以產品定型的年份命名,如元年式步槍,即民國元年試制定型,但亦有個別產品以正式投產的年份命名的。

(1)快利步槍
快利步槍,是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種連發槍。1890年,兩江總督李鴻章因見江南製造局所造槍支均是舊式,仿造英國南夏槍亦不適用,乃「飭令專就曼利夏、新毛瑟兩式講求仿造。」②同年,江南製造局在購得各國樣槍後,先後仿造了奧地利曼利夏和英國新利樣槍。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行業資料、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專業論文、應用寫作文書、中國近代兵器發展史57等內容。

7. MP5的保險裝置

MP5被全球50餘個國家的軍、警部隊採用。120種變形槍滿足各類戰術需要。另有多種槍托、前臂護木、瞄具固定座等附件可以選配。可選扳機組包括單發、全自動、兩發或三發點射。其中,
①保險扭標有S(德語Sicher, 對應英文Safe,保險), 或者是1枚打叉的白色彈頭, 表示槍支處於保險狀態, ;
②保險扭標有E(德語Einselfeuer, 對應英文one-fire,單發), ,或者是1枚紅色的彈頭, 表示槍支處於半自動狀態, 每扣動一次扳機, 只能打一發子彈;
③保險扭標有F(德語Feuerstoss, 對應英文fire, 射擊, 連發), 或者是5枚紅色的彈頭, 表示槍支處於全自動狀態, 扣住扳機不放, 可以一直把子彈打完.
④保險扭標有2或3枚紅色的彈頭, 表示槍支處於點射狀態, 每扣動一次扳機發射2或3發子彈.
通過不同的組合, 就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發射模式, 例如
SEF, 保險-單發-連發, 最基本的模式, 簡稱為(015);
NT(Navy trigger), 海軍型扳機, 同樣是SEF模式, 槍支兩面都有保險鈕, 左右手都能操作, 簡稱(NT);
2發點射, 保險-單發-2發點射-連發, 簡稱(0125);
3發點射, 保險-單發-3發點射-連發, 簡稱(0135);
SF, single-fire, 保險-單發, 簡稱(SF);
純2發點射, 保險-單發-2發點射, 簡稱(012);
純3發點射, 保險-單發-3發點射, 簡稱(013);

8. 圖片上面紅圈圈中的地方是槍的什麼部位,叫什麼名字,有什麼作用,所謂的保險指的是什麼


這張圖應該可以了。

9. 自動上保險的槍 或自動上保險的裝置

據我所知,為了安全,槍支都是手動保險。自動保險是利用電子裝置,核對指紋信息是否為合法,從而解鎖使用,應用的很少。

10. 說說中國警用手槍的歷史

中國警用手槍的歷史
手槍按使用對象可分為軍用手槍、警用手槍和運動用手槍;按結構可分為自動手槍、轉輪手槍和氣動手槍(如運動手槍)。被稱為警用三大件的是國產54、64、77式。
54式手槍
中國警察最早使用的手槍為1938年由革命根據地根據原產於比利時的伯朗寧M1900仿製的手槍。中國國產手槍於20世紀50年代在仿製中艱難起步。1951年中國兵工廠仿製了蘇制7.62毫米TT30/33式「托卡列夫」手槍,定名為51式7.62毫米手槍。該槍裝備志願軍赴朝作戰。1954年,通過對51式7.62毫米手槍進行改進,又生產定型了54式7.62毫米手槍,並列裝全軍。該槍性能較完善,深受廣大官兵喜愛,現仍有部分在服役。國內警察使用此槍長達20多年,因為殺傷力過大,現在基本都已淘汰更換為64式手槍。
64式手槍
20世紀60~70年代,中國手槍走上了自行設計的道路。64式7.62毫米手槍於1960年開始研製,19 64年設計定型,發射64式7.62毫米手槍彈,是中國第一種完全國產化的軍用手槍,開創了國產化手槍的先河。67式 7.62毫米微聲手槍是中國第一種完全國產化的特種手槍。該槍於1965年開始研製,1967年設計定型,發射67式 7.62毫米微聲手槍彈。
77式手槍
該槍由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研製,於1978年定型生產,主要裝備指揮員和公安保衛人員。其特點是:裝有單手上膛裝置,射擊時反應迅速。口徑7.62毫米,有效射程50米,容彈量7發,槍重0.5千克。77式手槍後來的改進型有 77B、77B2、NP20型等。
84式手槍
84式7.62毫米微型手槍是中國自行研製的一種專門配備航空等警衛、保衛人員使用的特種手槍。在此文之後9 1式7.62毫米4管匕首槍是中國20世紀90年代研製的供偵察兵和特警使用的特種自衛武器,它既是匕首又是手槍,可發射64式7.62毫米手槍彈。
92式手槍
92式9毫米手槍是中國新一代軍用手槍。該槍從1992年開始論證,1998年設計定型。它性能先進,結構新穎,可靠性高,操作方便,造型美觀,廣泛採用了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1999年12月20日,該槍正式裝備駐澳部隊,以其新穎的設計、獨特的結構、優良的性能,引起世人關注。該槍已經在北京、上海等部分公安系統進行了警用配備。
9mm警用轉輪手槍
2005年年底設計定型的警用轉輪手槍,將於2006年在公安隊伍試用和列裝。「這是公安部首次投資並自己組織力量設計的第一把警用槍,此前,中國警察使用的都是軍用槍械。」
中國內地警察手槍更換為轉輪手槍,標志著在用槍觀念上的重大轉變。警用槍支開始向殺傷性和非殺傷性兩個方向發展。
但同中國內地警察換槍對比,將轉輪手槍作為警用槍長達170多年的美國,早在20年前就用大口徑、大殺傷力的半自動手槍全面更換了轉輪手槍;有160多年轉輪手槍使用歷史的中國香港警界,也因轉輪手槍火力不足,供應受制的缺點而計劃在今年啟動換用自動手槍的招標活動。
在世界范圍普遍淘汰轉輪手槍的國際背景下,中國內地警察換用轉輪,是不是一種歷史倒退?早在5年前,自公安部傳出計劃換槍的消息後,這個問題就在國內警界和兵器界先後引發了幾波爭論浪潮。
中國警察將換裝轉輪手槍
「9mm口徑、黑色槍身、加裝保險裝置,可發射橡皮子彈,裝入槍套內,外露槍柄極具威懾力。」這是中國首支警用轉輪手槍,2006年裝備警察部隊
中國第一支警用轉輪手槍終於在2005年的最後一個月,亮相北京警察學院的新型特種警用裝備展。

閱讀全文

與什麼時候槍支開始設計保險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螺絲的電動工具叫什麼名字 瀏覽:369
室外燃氣管道閥門距離 瀏覽:232
超聲波主機怎麼自動啟動 瀏覽:925
自動裝置帶來的答案閱讀答案 瀏覽:42
填料盒軸承斷了怎麼修 瀏覽:138
實驗室分餾裝置儀器名稱 瀏覽:238
南通五金機電市場商鋪出售 瀏覽:562
建築臨電增加配電裝置設計 瀏覽:607
制葯廠無菌原料葯都用到哪些設備 瀏覽:750
軸承前綴p是什麼意思 瀏覽:27
節省煤氣閥門 瀏覽:622
托舉傳動裝置交替 瀏覽:909
奧星制葯技術設備南京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46
天然氣閥門開關會壞嗎 瀏覽:406
工藝管線中哪些屬於設備 瀏覽:48
送排風管應加什麼閥門 瀏覽:350
軸承的鋼珠為什麼不會滑出來 瀏覽:124
自動門控制裝置介紹 瀏覽:948
品牌裝置設計 瀏覽:535
江門新會寶豪塑膠五金製品廠 瀏覽: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