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燃氣輪機工作原理
最簡單的燃氣輪機裝置包括三個主要部件:壓氣機、燃氣輪機和燃燒室。空氣和燃料分別經壓氣機與泵增壓後送入燃燒室,在其中燃料與空氣混合並燃燒,釋放出熱能。燃燒所產生的燃氣吸熱後溫度升高,然後流入燃氣輪機邊膨脹邊作功,作功後的氣體排向大氣並向大氣放熱。重復上述升壓、吸熱、膨脹與放熱過程,連續不斷地將燃料的化學能轉換成熱能,進而轉換成機械能。 這是最簡單的,要詳細的再給你復制。 以下是詳細的: 燃氣輪機是以連續流動的氣體為工質帶動葉輪高速旋轉,將燃料的能量轉變為有用功的內燃式動力機械,是一種旋轉葉輪式熱力發動機。
中國在公元十二世紀的南宋高宗年間就已有走馬燈的記載,它是渦輪機(透平)的雛形。15世紀末,義大利人列奧納多·達芬奇設計出煙氣轉動裝置,其原理與走馬燈相同。至17世紀中葉,透平原理在歐洲得到了較多應用。
1791年,英國人巴伯首次描述了燃氣輪機的工作過程;1872年,德國人施托爾策設計了一台燃氣輪機,並於1900~1904年進行了試驗,但因始終未能脫開起動機獨立運行而失敗;1905年,法國人勒梅爾和阿芒戈製成第一台能輸出功的燃氣輪機,但效率太低,因而未獲得實用。
1920年,德國人霍爾茨瓦特製成第一台實用的燃氣輪機,其效率為13%、功率為370千瓦,按等容加熱循環工作,但因等容加熱循環以斷續爆燃的方式加熱,存在許多重大缺點而被人們放棄。
隨著空氣動力學的發展,人們掌握了壓氣機葉片中氣體擴壓流動的特點,解決了設計高效率軸流式壓氣機的問題,因而在30年代中期出現了效率達85%的軸流式壓氣機。與此同時,透平效率也有了提高。在高溫材料方面,出現了能承受600℃以上高溫的鉻鎳合金鋼等耐熱鋼,因而能採用較高的燃氣初溫,於是等壓加熱循環的燃氣輪機終於得到成功的應用。
1939年,在瑞士製成了四兆瓦發電用燃氣輪機,效率達18%。同年,在德國製造的噴氣式飛機試飛成功,從此燃氣輪機進入了實用階段,並開始迅速發展。
隨著高溫材料的不斷進展,以及透平採用冷卻葉片並不斷提高冷卻效果,燃氣初溫逐步提高,使燃氣輪機效率不斷提高。單機功率也不斷增大,在70年代中期出現了數種100兆瓦級的燃氣輪機,最高能達到130兆瓦。
與此同時,燃氣輪機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1941年瑞士製造的第一輛燃氣輪機機車通過了試驗;1947年,英國製造的第一艘裝備燃氣輪機的艦艇下水,它以1.86兆瓦的燃氣輪機作加力動力;1950年,英國製成第一輛燃氣輪機汽車。此後,燃氣輪機在更多的部門中獲得應用。
在燃氣輪機獲得廣泛應用的同時,還出現了燃氣輪機與其他熱機相結合的復合裝置。最早出現的是與活塞式內燃機相結合的裝置;50~60年代,出現了以自由活塞發氣機與燃氣輪機組成的自由活塞燃氣輪機裝置,但由於笨重和系統較復雜,到70年代就停止了生產。此外,還發展了柴油機燃氣輪機復合裝置;另有一類利用燃氣輪機排氣熱量供熱(或蒸汽)的全能量系統,可有效地節約能源,已用於多種工業生產中。
燃氣輪機的工作過程是,壓氣機(即壓縮機)連續地從大氣中吸入空氣並將其壓縮;壓縮後的空氣進入燃燒室,與噴入的燃料混合後燃燒,成為高溫燃氣,隨即流入燃氣透平中膨脹作功,推動透平葉輪帶著壓氣機葉輪一起旋轉;加熱後的高溫燃氣的作功能力顯著提高,因而燃氣透平在帶動壓氣機的同時,尚有餘功作為燃氣輪機的輸出機械功。燃氣輪機由靜止起動時,需用起動機帶著旋轉,待加速到能獨立運行後,起動機才脫開。
燃氣輪機的工作過程是最簡單的,稱為簡單循環;此外,還有回熱循環和復雜循環。燃氣輪機的工質來自大氣,最後又排至大氣,是開式循環;此外,還有工質被封閉循環使用的閉式循環。燃氣輪機與其他熱機相結合的稱為復合循環裝置。
燃氣初溫和壓氣機的壓縮比,是影響燃氣輪機效率的兩個主要因素。提高燃氣初溫,並相應提高壓縮比,可使燃氣輪機效率顯著提高。70年代末,壓縮比最高達到31;工業和船用燃氣輪機的燃氣初溫最高達1200℃左右,航空燃氣輪機的超過1350℃。
燃氣輪機由壓氣機、燃燒室和燃氣透平等組成。壓氣機有軸流式和離心式兩種,軸流式壓氣機效率較高,適用於大流量的場合。在小流量時,軸流式壓氣機因後面幾級葉片很短,效率低於離心式。功率為數兆瓦的燃氣輪機中,有些壓氣機採用軸流式加一個離心式作末級,因而在達到較高效率的同時又縮短了軸向長度。
燃燒室和透平不僅工作溫度高,而且還承受燃氣輪機在起動和停機時,因溫度劇烈變化引起的熱沖擊,工作條件惡劣,故它們是決定燃氣輪機壽命的關鍵部件。為確保有足夠的壽命,這兩大部件中工作條件最差的零件如火焰筒和葉片等,須用鎳基和鈷基合金等高溫材料製造,同時還須用空氣冷卻來降低工作溫度。
對於一台燃氣輪機來說,除了主要部件外還必須有完善的調節保安系統,此外還需要配備良好的附屬系統和設備,包括:起動裝置、燃料系統、潤滑系統、空氣濾清器、進氣和排氣消聲器等。
燃氣輪機有重型和輕型兩類。重型的零件較為厚重,大修周期長,壽命可達10萬小時以上。輕型的結構緊湊而輕,所用材料一般較好,其中以航機的結構為最緊湊、最輕,但壽命較短。
與活塞式內燃機和蒸汽動力裝置相比較,燃氣輪機的主要優點是小而輕。單位功率的質量,重型燃氣輪機一般為2~5千克/千瓦,而航機一般低於0.2千克/千瓦。燃氣輪機佔地面積小,當用於車、船等運輸機械時,既可節省空間,也可裝備功率更大的燃氣輪機以提高車、船速度。燃氣輪機的主要缺點是效率不夠高,在部分負荷下效率下降快,空載時的燃料消耗量高。
不同的應用部門,對燃氣輪機的要求和使用狀況也不相同。功率在10兆瓦以上的燃氣輪機多數用於發電,而30~40兆瓦以上的幾乎全部用於發電。
燃氣輪機發電機組能在無外界電源的情況下迅速起動,機動性好,在電網中用它帶動尖峰負荷和作為緊急備用,能較好地保障電網的安全運行,所以應用廣泛。在汽車(或拖車)電站和列車電站等移動電站中,燃氣輪機因其輕小,應用也很廣泛。此外,還有不少利用燃氣輪機的便攜電源,功率最小的在10千瓦以下。
燃氣輪機的未來發展趨勢是提高效率、採用高溫陶瓷材料、利用核能和發展燃煤技術。提高效率的關鍵是提高燃氣初溫,即改進透平葉片的冷卻技術,研製能耐更高溫度的高溫材料。其次是提高壓縮比,研製級數更少而壓縮比更高的壓氣機。再次是提高各個部件的效率。
高溫陶瓷材料能在1360℃以上的高溫下工作,用它來做透平葉片和燃燒室的火焰筒等高溫零件時,就能在不用空氣冷卻的情況下大大提高燃氣初溫,從而較大地提高燃氣輪機效率。適於燃氣輪機的高溫陶瓷材料有氮化硅和碳化硅等。
按閉式循環工作的裝置能利用核能,它用高溫氣冷反應堆作為加熱器,反應堆的冷卻劑(氦或氮等)同時作為壓氣機和透平的工質。
㈡ 燃氣輪機工作原理你知多少
最近我們最關注的就是機器了。今天又為大家一種名叫燃氣輪機的機械設備。燃氣輪機是利用熱能能源啟動的一種機器。燃氣輪機在船舶、坦克、工程車等等方面使用最多。它只適用於大型交通工具。燃氣輪機是採用高新技術的產品,它能夠把熱能轉化為機械能。事不而遲,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燃氣輪機是怎樣的一回事吧!
簡介
燃氣輪機(GasTurbine)是一種以連續流動的氣體作為工質、把熱能轉換為機械功的旋轉式動力機械。燃氣輪機是一種先進而復雜的成套動力機械裝備,是典型的高新技術密集型產品。燃氣輪機可以是一個廣泛的稱呼,基本原理大同小異,一般所指的燃氣渦輪發動機,通常是指用於船舶(以軍用作戰艦艇為主)、車輛(通常是體積龐大可以容納得下燃氣渦輪機的車種,例如坦克、工程車輛等)。與推進用的渦輪發動機不同之處,在於其渦輪機除了要帶動傳動軸,傳動軸再連上車輛的傳動系統、船舶的螺旋槳等外,還會另外帶動壓縮機。
工作原理
燃氣輪機的工作過程是,壓氣機(即壓縮機)連續地從大氣中吸入空氣並將其壓縮;壓縮後的空氣進入燃燒室,與噴入的燃料混合後燃燒,成為高溫燃氣,隨即流入燃氣渦輪中膨脹做功,推動渦輪葉輪帶著壓氣機葉輪一起旋轉;加熱後的高溫燃氣的做功能力顯著提高,因而燃氣渦輪在帶動壓氣機的同時,尚有餘功作為燃氣輪機的輸出機械功。燃氣輪機由靜止起動時,需用起動機帶著旋轉,待加速到能獨立運行後,起動機才脫開。
燃氣輪機的工作過程是最簡單的,稱為簡單循環;此外,還有回熱循環和復雜循環。燃氣輪機的工質來自大氣,最後又排至大氣,是開式循環;此外,還有工質被封閉循環使用的閉式循環。燃氣輪機與其他熱機相結合的稱為復合循環裝置。
燃氣初溫和壓氣機的壓縮比,是影響燃氣輪機效率的兩個主要因素。提高燃氣初溫,並相應提高壓縮比,可使燃氣輪機效率顯著提高。70年代末,壓縮比最高達到31;工業和船用燃氣輪機的燃氣初溫最高達1200℃左右,航空燃氣輪機的超過1350℃。
現在的燃氣輪機已經不像以前那種燃氣輪機了。現在的燃氣輪機是新科技產品,省能源、省時、轉化快,效率高。以前的燃氣輪機又費時。費能源,相對於新款燃氣輪機工作效率要慢一倍呢。朋友們看了上面的燃氣輪機的介紹大概了解了燃氣輪機的知識了。燃氣輪機今天就說到這里了,希望幫到有需要的你們。
㈢ 燃氣輪機的工作原理
圖: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abpic/item/a583631e48062ae71bd57615.jpg
燃氣輪機是以連續流動的氣體為工質帶動葉輪高速旋轉,將燃料的能量轉變為有用功的內燃式動力機械,是一種旋轉葉輪式熱力發動機。
中國在公元十二世紀的南宋高宗年間就已有走馬燈的記載,它是渦輪機(透平)的雛形。15世紀末,義大利人列奧納多·達芬奇設計出煙氣轉動裝置,其原理與走馬燈相同。至17世紀中葉,透平原理在歐洲得到了較多應用。
1791年,英國人巴伯首次描述了燃氣輪機的工作過程;1872年,德國人施托爾策設計了一台燃氣輪機,並於1900~1904年進行了試驗,但因始終未能脫開起動機獨立運行而失敗;1905年,法國人勒梅爾和阿芒戈製成第一台能輸出功的燃氣輪機,但效率太低,因而未獲得實用。
1920年,德國人霍爾茨瓦特製成第一台實用的燃氣輪機,其效率為13%、功率為370千瓦,按等容加熱循環工作,但因等容加熱循環以斷續爆燃的方式加熱,存在許多重大缺點而被人們放棄。
隨著空氣動力學的發展,人們掌握了壓氣機葉片中氣體擴壓流動的特點,解決了設計高效率軸流式壓氣機的問題,因而在30年代中期出現了效率達85%的軸流式壓氣機。與此同時,透平效率也有了提高。在高溫材料方面,出現了能承受600℃以上高溫的鉻鎳合金鋼等耐熱鋼,因而能採用較高的燃氣初溫,於是等壓加熱循環的燃氣輪機終於得到成功的應用。
1939年,在瑞士製成了四兆瓦發電用燃氣輪機,效率達18%。同年,在德國製造的噴氣式飛機試飛成功,從此燃氣輪機進入了實用階段,並開始迅速發展。
隨著高溫材料的不斷進展,以及透平採用冷卻葉片並不斷提高冷卻效果,燃氣初溫逐步提高,使燃氣輪機效率不斷提高。單機功率也不斷增大,在70年代中期出現了數種100兆瓦級的燃氣輪機,最高能達到130兆瓦。
與此同時,燃氣輪機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1941年瑞士製造的第一輛燃氣輪機機車通過了試驗;1947年,英國製造的第一艘裝備燃氣輪機的艦艇下水,它以1.86兆瓦的燃氣輪機作加力動力;1950年,英國製成第一輛燃氣輪機汽車。此後,燃氣輪機在更多的部門中獲得應用。
在燃氣輪機獲得廣泛應用的同時,還出現了燃氣輪機與其他熱機相結合的復合裝置。最早出現的是與活塞式內燃機相結合的裝置;50~60年代,出現了以自由活塞發氣機與燃氣輪機組成的自由活塞燃氣輪機裝置,但由於笨重和系統較復雜,到70年代就停止了生產。此外,還發展了柴油機燃氣輪機復合裝置;另有一類利用燃氣輪機排氣熱量供熱(或蒸汽)的全能量系統,可有效地節約能源,已用於多種工業生產中。
燃氣輪機的工作過程是,壓氣機(即壓縮機)連續地從大氣中吸入空氣並將其壓縮;壓縮後的空氣進入燃燒室,與噴入的燃料混合後燃燒,成為高溫燃氣,隨即流入燃氣透平中膨脹作功,推動透平葉輪帶著壓氣機葉輪一起旋轉;加熱後的高溫燃氣的作功能力顯著提高,因而燃氣透平在帶動壓氣機的同時,尚有餘功作為燃氣輪機的輸出機械功。燃氣輪機由靜止起動時,需用起動機帶著旋轉,待加速到能獨立運行後,起動機才脫開。
燃氣輪機的工作過程是最簡單的,稱為簡單循環;此外,還有回熱循環和復雜循環。燃氣輪機的工質來自大氣,最後又排至大氣,是開式循環;此外,還有工質被封閉循環使用的閉式循環。燃氣輪機與其他熱機相結合的稱為復合循環裝置。
燃氣初溫和壓氣機的壓縮比,是影響燃氣輪機效率的兩個主要因素。提高燃氣初溫,並相應提高壓縮比,可使燃氣輪機效率顯著提高。70年代末,壓縮比最高達到31;工業和船用燃氣輪機的燃氣初溫最高達1200℃左右,航空燃氣輪機的超過1350℃。
燃氣輪機由壓氣機、燃燒室和燃氣透平等組成。壓氣機有軸流式和離心式兩種,軸流式壓氣機效率較高,適用於大流量的場合。在小流量時,軸流式壓氣機因後面幾級葉片很短,效率低於離心式。功率為數兆瓦的燃氣輪機中,有些壓氣機採用軸流式加一個離心式作末級,因而在達到較高效率的同時又縮短了軸向長度。
燃燒室和透平不僅工作溫度高,而且還承受燃氣輪機在起動和停機時,因溫度劇烈變化引起的熱沖擊,工作條件惡劣,故它們是決定燃氣輪機壽命的關鍵部件。為確保有足夠的壽命,這兩大部件中工作條件最差的零件如火焰筒和葉片等,須用鎳基和鈷基合金等高溫材料製造,同時還須用空氣冷卻來降低工作溫度。
對於一台燃氣輪機來說,除了主要部件外還必須有完善的調節保安系統,此外還需要配備良好的附屬系統和設備,包括:起動裝置、燃料系統、潤滑系統、空氣濾清器、進氣和排氣消聲器等。
燃氣輪機有重型和輕型兩類。重型的零件較為厚重,大修周期長,壽命可達10萬小時以上。輕型的結構緊湊而輕,所用材料一般較好,其中以航機的結構為最緊湊、最輕,但壽命較短。
與活塞式內燃機和蒸汽動力裝置相比較,燃氣輪機的主要優點是小而輕。單位功率的質量,重型燃氣輪機一般為2~5千克/千瓦,而航機一般低於0.2千克/千瓦。燃氣輪機佔地面積小,當用於車、船等運輸機械時,既可節省空間,也可裝備功率更大的燃氣輪機以提高車、船速度。燃氣輪機的主要缺點是效率不夠高,在部分負荷下效率下降快,空載時的燃料消耗量高。
不同的應用部門,對燃氣輪機的要求和使用狀況也不相同。功率在10兆瓦以上的燃氣輪機多數用於發電,而30~40兆瓦以上的幾乎全部用於發電。
燃氣輪機發電機組能在無外界電源的情況下迅速起動,機動性好,在電網中用它帶動尖峰負荷和作為緊急備用,能較好地保障電網的安全運行,所以應用廣泛。在汽車(或拖車)電站和列車電站等移動電站中,燃氣輪機因其輕小,應用也很廣泛。此外,還有不少利用燃氣輪機的便攜電源,功率最小的在10千瓦以下。
燃氣輪機的未來發展趨勢是提高效率、採用高溫陶瓷材料、利用核能和發展燃煤技術。提高效率的關鍵是提高燃氣初溫,即改進透平葉片的冷卻技術,研製能耐更高溫度的高溫材料。其次是提高壓縮比,研製級數更少而壓縮比更高的壓氣機。再次是提高各個部件的效率。
高溫陶瓷材料能在1360℃以上的高溫下工作,用它來做透平葉片和燃燒室的火焰筒等高溫零件時,就能在不用空氣冷卻的情況下大大提高燃氣初溫,從而較大地提高燃氣輪機效率。適於燃氣輪機的高溫陶瓷材料有氮化硅和碳化硅等。
按閉式循環工作的裝置能利用核能,它用高溫氣冷反應堆作為加熱器,反應堆的冷卻劑(氦或氮等)同時作為壓氣機和透平的工質。
㈣ 船用的燃氣輪機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LM2500實際是由CF6飛機發動機演變而來的(DC-10、A300、747等這些著名飛機安裝的都是CF6),因此它是軸流式的,也就是說同航空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只不過是裝在了艦船上!
當然,LM2500同原來的CF6相比,還是做了較大的改動,以適應船用。首先是改進了製作材料和工藝,以保證隔熱、傳力的需要,其次就是全新設計的控制、傳動和部附件系統。
LM2500的外形是一個大長筒,簡單的說其工作原來是這樣的:
由前端進氣口吸入空氣,然後經16級壓縮渦輪進行壓縮,高壓空氣進入後段燃燒室後,噴油點火,最後高溫高壓氣體向後噴出,推動傳動渦輪,傳動渦輪分出一部分能量用於帶動發動機自身繼續工作,剩下的則全部傳遞給船舶推進器。
我記得LM2500早期型的單台功率為21000馬力,新型提高到了26000馬力。
其實LM2500應該算新生產品,因為目前還有很多國家的所謂燃氣輪機還都屬老式的——就是把高溫高壓水汽(有的是油汽燃燒物)噴到傳動葉輪上從而產生動力的那種!
㈤ 誰有 劉光宇的船舶燃氣輪機裝置原理與的設計的pdf
上資料庫找找看
㈥ 燃氣輪機的工作原理
燃氣輪機(Gas Turbine)是一種以連續流動的氣體作為工質、把熱能轉換為機械功的旋轉式動力機械。
㈦ 船舶主機的燃氣輪機動力裝置
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在50年代開始用於船舶。目前主要用於軍用艦艇。燃氣輪機同柴油機和汽輪機比較,單機功率大、體積小、重量輕、加速性能好,能隨時起動並很快發出最大功率。燃氣輪機在高溫、高壓下工作,對燃油質量要求很高,熱效率也比柴油機低得多,因此在民用運輸船舶上應用不多。僅在某些氣墊船上用於驅動空氣螺旋槳。
㈧ 船用燃氣輪機的燃氣輪機工作原理
燃氣輪機是以空氣為介質,靠高溫燃氣推動渦輪機械連續做功的大功率、高性能動力機械。它主要是由壓氣機、燃燒室和渦輪三大部件組成,再配以進氣、排氣、控制、傳動和其他輔助系統。當燃氣輪機機組起動成功後,燃氣輪機就會開始進入穩定的熱力學循環過程。 壓氣機連續不斷地從外界大氣中吸入空氣並增壓,這個過程可以認為是壓氣機動能向空氣熱能和勢能的轉換,被壓縮後的空氣溫度升高有利於與燃料進行更猛烈的化學反應(化學反應速度和程度與溫度成正比),更大的膨脹比也有利於壓縮空氣燃燒後釋放更大的能量。 壓縮空氣從壓氣機出來後即進入燃燒室,首先會在燃燒室進口被噴入燃料進行摻混,然後就會點火燃燒。這個過程可以認為是燃料化學能向空氣熱能和勢能的轉換,在短短幾十厘米的距離內空氣的溫度上升數百甚至上千度,壓力也會激增。高溫高壓的燃氣從燃燒室出口噴出,就開始膨脹,在膨脹的同時推動渦輪葉片做功。這個過程就是燃氣熱能和勢能向動能的轉化 。渦輪將燃氣的能量轉化為動能後,一方面用於壓氣機壓縮空氣持續進行熱力學循環,另外一方面由主軸將轉子的扭矩輸出,經過減速器減速以後用於推動軍艦。整個熱力學循環完成使得燃氣輪機實現了燃料化學能向機械能轉換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