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4泰安)現將一密閉透明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於晴天的凌晨置於室外,並進行24小時的氣體分析測定,
將一密閉透明的實驗裝置凌晨置於室外,一開始沒有光,所以植物只進行呼吸作回用,不斷吸收氧氣,釋放二氧答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升高,氧氣的含量減少.然後太陽出來以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斷消耗二氧化碳,也能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強度大於呼吸作用的強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降低,氧氣的含量逐漸升高.到了晚上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不斷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升高,氧氣的含量減少.因此該氣體是氧氣.
故選:A.
② (2014槐蔭區二模)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裝置進行探究活動,密封透明鍾罩內放一隻盛有某種液
(1)實驗前要對植物放到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除去葉片內原有的澱粉,如果葉片內殘留有以前光合作用製造的澱粉,實驗結果就會不明顯,為了排除原有澱粉的干擾,放到黑暗片一晝夜,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澱粉,原來的澱粉消耗完後,就不會干擾實驗,使實驗結果更加明顯.
(2)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將其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同化為有機物釋放氧氣,儲存能量的過程.
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探究的問題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設置一組對照實驗,變數是二氧化碳,其對照實驗裝置中小燒杯里的液體應為清水,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
(3)若小燒杯中的液體是澄清的石灰水,將裝置放在黑暗處後,由於在黑暗環境中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一段時間後,鍾罩內會積聚大量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這些氣體會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從而證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
(4)水分以氣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葉是植物體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因為小燒杯內有液體,要探究玉米幼苗的蒸騰作用,要移走小燒杯.
(5)實驗過程中應注意向培養液中通入空氣,保證培養液中有充足氧氣,以保證玉米的根部細胞能正常進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為:(1)把植物放在黑暗處一晝夜呼吸作用(2)二氧化碳清水(3)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無光(黑暗)(4)蒸騰作用氣孔(5)呼吸(呼吸作用)
③ 為「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小勇選擇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1)除圖甲中所示的器材外,實驗還需要的
(1)實驗中抄需要測量物體和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進行比較,所以用到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
勇選擇的兩支蠟燭應滿足的條件是大小相同,要求兩個蠟燭完全一樣,是便於利用等效替代法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2)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或與水平面垂直,若要檢驗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可移動後面的蠟燭看與前面蠟燭的像是否完全重合,如果重合,則玻璃板的放置是否符合要求,否則,不符合要求.
(3)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可以透過玻璃板來觀察這支蠟燭的像,從而確定像的位置.
(4)當把蠟燭B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使其完全重合時,才能測量像距,由圖可知,蠟燭B沒有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即二者沒有完全重合就測量像距,
這樣導致像距的測量值比實際值偏大.
(5)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所以應改變蠟燭A的位置,重復上面的實驗.
(6)會發現兩蠟燭位置的連線跟鏡面垂直,兩個蠟燭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即像與物相對於鏡面對稱.
故答案為:(1)刻度尺;大小相等;(2)重合;(3)透過;(4)大;(5)蠟燭A的位置;(6)對稱.
④ (2014荊州)現將一密閉透明的裝置(如圖甲)於晴天的凌晨置於室外,並進行24小時的氣體分析測定,得出
將一密閉透明的實驗裝置凌晨置於室外,一開始沒有光,所以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不斷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升高,氧氣的含量減少.然後太陽出來以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斷消耗二氧化碳,也能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強度大於呼吸作用的強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降低,氧氣的含量逐漸升高.到了晚上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不斷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升高,氧氣的含量減少.因此該氣體是氧氣.
故答案為:氧氣.
⑤ 在做「電流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時,小於採用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兩個透
電流通過導體時會產生熱量,這叫做電流的熱效應,而電熱器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來加熱的設備,電爐、電烙鐵、電熨斗、電飯鍋、電烤爐等都是常見電熱器。電熱器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發熱體,發熱體是由電阻率大,熔點高的電阻絲繞在絕緣材料上製成。
焦耳定律規定:電流通過導體所產生的熱量和導體的電阻成正比,和通過導體的電流的平方成正比,和通電時間成正比。該定律是英國科學家焦耳於1841年發現的。焦耳定律是一個實驗定律,它可以對任何導體來適用,范圍很廣,所有的電路都能使用。
⑥ 如圖所示,是研究電流產生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透明容器內密封著質量和初溫完全相同的空氣.甲
圖甲,兩個電阻串聯在電路中,電流相同,通電時間相同,電阻不同,運用控制變內量法,探究電流產生熱容量跟電阻的關系;
圖乙,右面容器中兩個電阻並聯,電流明顯小於左面容器中電阻中的電流,通電時間相同,電阻相等,運用控制變數法,探究電流產生熱量跟電流的關系.
故答案為:電流產生熱量跟電阻的關系;電流.
⑦ 某同學設計的一個驗證植物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後.將種植有小麥幼苗的花盆用透明塑料袋嚴實地
(1)某同學設計的是一個驗證植物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內,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容灰水會變渾濁,因此試管內裝的液體應該是澄清石灰水.
(2)將塑料袋的氣體擠壓到該液體內時,所看到的現象應該石灰水不變渾濁.因為該裝置在太陽光下照射一段時間,在陽光下植物也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實驗現象不明顯.
(3)設置對照.將兩組都放置於黑暗處,24小時後,分別將袋內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觀察各組現象
故答案為:
(1)澄清石灰水
(2)石灰水不變渾濁;在陽光下植物也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
(3)設置對照.將兩組都放置於黑暗處,24小時後,分別將袋內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觀察各組現象.
⑧ 現將一密閉透明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於晴天的凌晨置於室外,並進行24小時的氣體分析測定,得出某氣體含量
(1)將一密閉透明的實驗裝置凌晨置於室外,一開始沒有光,所以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不斷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升高,氧氣的含量減少.然後太陽出來以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斷消耗二氧化碳,也能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強度大於呼吸作用的強度,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降低,氧氣的含量逐漸升高.到了晚上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不斷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升高,氧氣的含量減少.因此該氣體是氧氣.
(2)圖甲裝置常用來驗證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水分,但該裝置的設計有一個問題,即塑料袋連同花盆一起罩住了,這樣,塑料袋內壁上凝結的水珠就不能排除花盆土壤中水分的蒸發.因此塑料薄膜應只罩住植物,不應連花盆一起罩住.
(3)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若圖丁表示圖甲在黑暗環境中的裝置,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塑料袋內的氧氣,並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甲表示蒸騰作用,乙表示呼吸作用,此過程表示植物正在在進行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
故答案為:(1)氧氣;增強;
(2)蒸騰作用;
(3)蒸騰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⑨ 利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關系」,兩個透明容器中密封著等量的空氣
(1)通過觀察U型管中液面的變化反映密閉空氣溫度的變化;
(2)將容器中的電阻絲串聯起來接到電源兩端,通過他們的電流I與通電時間t相同,左邊容器中的電阻小於右邊容器中的電阻,由Q=I2Rt可知,右邊容器中的電阻產生的熱量多,溫度升得較快,這表明:在相同時間內,電流相同的情況下,電阻越大,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越多;
(3)當開關S1閉合,S2撥到觸點a時,兩電阻絲並聯,根據並聯電阻的特點可知,此時的總電阻最小,小於任一分電阻;又根據Q=W=
U2 |
R |
U2 |
R |
U2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