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茶葉揉捻機的發展史
19借紀至20世紀初期,印度等國的茶葉種植和經營者大多為西方人。在尚未使用機器之前,茶葉揉捻通常是在長木台上用人工手操。最初使用機器揉捻者,系印度卡察(Cachai)地方的一個茶園經理納爾生(J·Nelson),納氏在觀察工人手工揉捻時得到啟發,遂思索研究機揉方法。開始將茶葉置於兩張檯面之間,使檯子前後同時運動,則可得與手工同樣的揉捻效果。但茶葉在兩張木台之間易於散開,於是設法使茶葉盛於截去褲腳的白布褲內,縛其兩端,成袋狀,置於二台之間,再令工人數名,坐於台上,以增加壓力,另用工人將上木台前後推拖,袋中茶葉即被操捻。進而納爾生又將白褲換成布袋,並將上木台改為一隻木箱,裡面放置石頭,以增加壓力,用手搖使木箱在下木台上作前後交互移動,中間布袋中的茶葉,即被操捻,其工效可為手工的4倍。這就是納爾生最初發明的袋形操搶機。 1867年,印度阿薩姆公司的英國土木工程師肯孟特(J·C.Kinmond)發明一種揉捻機,它由上下兩個園形木盤所組成,下盤靜止,上盤在下盤面上作偏心旋轉,兩盤之相接面,刻上凹凸溝,溝由中心而擴散至邊緣,在此粗糙面上,打有帆布。
B. 茶葉揉捻機揉茶葉時要用手推電動機才轉動怎麼回事
檢查一下三角帶是不是太緊,或者換一個同功能的電動機。
C. 如何正確的使用及保養茶葉揉捻機
茶的製作過程 茶是採摘茶樹的嫩芽或新葉當原料,經過一連串的製作過程而製成的。 制茶過程為:采青→萎凋→發酵→殺青→揉捻→乾燥→(初制茶) →精製 → 加工→包裝→(成品)這些過程對茶起哪些作用: 1、采青:茶只能採摘嫩葉,老葉無法用,這些細嫩的部分,採下來後稱為茶青。(如果多采一片葉為一芯一葉;多采兩片葉為一芯兩葉。) 茶:芽茶類:以嫩芽做原料 茶性比較細致 葉茶類:以葉做原料 茶性比較粗獷 2、萎凋 萎凋:茶青採下來後,首先要放在空氣中,讓它消失一部分的水份,這個過程稱為萎凋。 萎凋分:在室外進行的為室外萎凋;在室內進行的為室內萎凋。 萎凋的過程:水份的消失必須透過葉脈有秩序的從葉子邊緣或氣孔蒸發出來。每部分的細胞都必須消失一部分的水份,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發酵作用 。 失 水:葉子曬干曬 造成味薄 積 水:沒有攪拌 造成苦澀 萎凋就是靜置與浪青交替進行。 靜 置:就是放置不動,讓水份補給到邊緣的地方,當然也讓已經可以發酵的部分慢慢發 酵。 浪 青:就是攪拌,先是促使水份平均消失,然後借葉子的互相摩摩擦,促進氧化。 3、發酵 發酵:指茶葉的面份與空氣起氧化作用,這個過程稱發酵。 發酵使茶發生變化: 香變:不怎麼發酵的,喝起來是股菜香;讓它輕輕發酵就會轉化成花香; 發酵變重後會轉化成果香;如果讓它盡情的發酵就會變成糖香; 香氣是發芽、開花、結果的變化。 色變:香氣的變化與顏色的轉變是同步進行的。 菜香的階段是綠色;花香的階段是金黃色; 果香的階段是桔黃色;糖香的階段是朱紅色。 味變:發酵越小,越接近植物本身的味道。 發酵越多,離自然越遠,加工的味道越重。 4、殺青 殺青:是用高溫殺葉細胞,停止發酵,這個過程叫殺青。 炒青:就是下鍋炒,也可是滾筒式,炒的茶比較香。市場上的大部分茶都是炒出的。 蒸青:用蒸氣把茶青蒸熟,蒸的顏色比較翠綠,而且容易保留植物原來的細胞纖維。 5、揉捻 揉捻:殺青過後,要將茶葉像揉面一樣的揉捻。 揉捻的功用: 第一、 揉破葉細胞,以利於沖泡。 第二、 成形。 第三、 塑造不同的特性。 揉捻包括:手揉捻、機揉捻、布揉捻 揉捻的次數越多,茶性就會變的越低沉。 揉捻分:輕揉捻,輕揉捻製成的茶成條形狀; 中揉捻,中揉捻製成的茶成半球狀; 重揉捻,重揉捻製成的茶成全球狀。 6、乾燥 乾燥:揉捻完茶就算初步完成,這時要把水份蒸發掉,這個過程稱為乾燥。 乾燥分:火爐上烘乾、手搖式乾燥機、自走式乾燥機。 7、初制茶 初制茶:乾燥過的茶就可以拿來沖泡飲用,可是這種茶外型不好看,品質也還不穩定,一般稱為初制茶。 8、精製 銷售之前,最好再經過一番精製,它包括: A、篩分:將茶篩分成粗細不同等位。 B、剪切:需要較細的條形時,可用切碎機將它切碎。 C、拔梗:將部分散離的茶質分離出來。 D、覆火:乾燥不夠時,再乾燥一次,也稱補火。 E、風選:將精製過的茶用風來吹,碎末和細片就會分離出來。 經過這些程序完成的茶,就是可以上市的精製茶。 9、加工 為了使茶更加多樣化,可以拿它補試各種加工,加工包括: A、薰花:把新鮮的花和茶拌在一起,經過八小時左右後,茶吸收了花的香,成了花茶,用什麼花薰什麼茶並沒有什麼規定,只是要考慮它倆是否合的來,如茉莉茶花與桂花,一個年輕一個成熟。所以茉莉常用在輕揉捻的茶上;桂花常用在中、重揉捻的茶上,如凍頂或鐵觀音上。 B、焙火:就是把製成的茶用火來烘焙。 焙火分:炭焙、電焙 焙火越重就成越熟,顏色也越深;否則就成越生。 制茶三把火有 焙火:目的在改變成茶的風味。 乾燥:將水份蒸發。 殺青:則是停止發醇。 雖然都是同樣的三把火,但使用的時間、目的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 C、摻和:把花和茶摻在一起,也就是所謂的調味茶,如洛神紅茶是把洛神和紅茶摻在一起。 要分辨調味茶的好壞,就要看它摻和的東西。 10、哪些過程造成了那麼些茶,也就是造成不同茶類的主因: A、發醇:是最重要的一個過程,發酵程度不一樣,製成的茶就南轅北轍。 B、揉捻:是第二個重要的過程,揉捻的輕重是塑造茶葉不同的特性。 C、焙火:是另一個重要的過程,焙火的高低,是改變成茶的風味。 D、採摘時茶青的採摘的部位成熟度,是造成茶葉不同風格的第四個原因。
D. 乾燥機下下料裝置設計圖
乾燥是很多行業生產流程中重要的和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乾燥設備的選型合理和使用好壞直接影響到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生產成本、能源消耗、人員勞動強度等指標,由於乾燥方法和乾燥設備多種多樣,同一種物料有多種乾燥方式,可使用多種類型的乾燥設備,同一種乾燥設備又能乾燥多種物料,因此,乾燥設備的合理選型和正確使用是非常正要的。為了便於用戶選擇一種理想的乾燥設備,在此對一些相關問題作個簡要說明。
一、乾燥方法
乾燥就是從各種物料中去除濕分的過程,各種物料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固體又可分大塊料、纖維料、顆粒料、細粉料等等,而濕分一般是物料中的水分,也可以是其它溶劑。在此以水分為對象。
乾燥方法有三類:
(1) 機械脫水法
機械脫水法就是通過對物料加壓的方式,將其中一部分水分擠出。常用的有壓榨、沉降、過濾、離心分離等方法。機械脫水法只能除去物料中部分自由水分,結合水分仍殘留在物料中,因此,物料經機械脫水後物料含水率仍然很高,一般為40~60%。但機械脫水法是一種最經濟的方法。
(2) 加熱乾燥法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乾燥,它利用熱能加熱物料,氣化物料中的水分。除去物料中的水分需要消耗一定的熱能。通常是利用空氣來乾燥物料,空氣預先被加熱送入乾燥器,將熱量傳遞給物料,氣化物料中的水分,形成水蒸汽,並隨空氣帶出乾燥器。物料經過加熱乾燥,能夠除去物料中的結合水分,達到產品或原料所要求的含水率。
(3) 化學除濕法
是利用吸濕劑除去氣體、液體、固體物料中的少量水分,由於吸濕劑的除濕能力有限,僅用於除去物料中的微量水分。因此生產中應用很少。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對於高濕物料一般均盡可能先用機械脫水法去除大量的自由水分,之後再採取其它乾燥方式進行乾燥。
二、物料與水分的結合方式
根據物料中所含水分去除的難易程度分為下列兩種:
(1)、非結合水分:
非結合水分包括存在於物料表面的潤濕水、孔隙水等物料與水分直接接觸時,被物料吸收的水分。由於與物料的結合強度小,故易於去除。
(2)、結合水分:
包括物料細胞或纖維管璧及毛細管中所含的水分。這種水分又可細分為化學結合水、物理化學結合水和機械結合水。其中,化學結合水主要包括結晶水,結合強度大,故難以去除,脫去結晶水的過程不屬於乾燥過程;物理化學結合水包括吸附、滲透和結構的水分,吸附水與物料的結合最強,水分既可被物料的外表面吸附,也可吸附於物料的內部表面,在吸附水分結合時有熱量放出,脫去時則需吸收熱量,滲透水分與物料的結合是由於物料組織壁的內外溶解物的濃度有差異而產生的滲透壓所造成,結合強度相對弱小,結構水分存在於物料組織內部,在膠體形成時將水結合在內,此類水分的離解可由蒸發、外壓或組織的破壞;機械結合水分包括有毛細管水分等,毛細管水分存在於纖維或微小顆粒成團的濕物料中,它與物料的結合強度較弱。含結合水分的物料稱為吸水物料,如:木材、糧食、皮革、纖維及其織物、紙張、合成樹脂顆粒等。僅含有非結合水分的物料,稱為非吸水性物料,如鑄造用型砂、各種結晶顆粒等。就乾燥的難易來說,非吸水性物料要比吸水性物料容易乾燥得多。物料的結晶水為化學結合水,乾燥過程一般是不能去除結晶水的。不同結構的水分的結合能大約為100~3000J/mol。物料和水分的不同結合形式,使排除水分耗費的能量不同,這就說明乾燥所需要的熱能也不一樣。
根據物料在一定的乾燥條件下,其水分能否用乾燥方法除處可分為平衡水分和自由水分。在生活中,常會遇到一些物料在濕度較大的空氣中"返潮"的現象,而這些返潮的物料在干空氣中又會回復其"乾燥"狀態。不管"返潮"或"乾燥"過程,進行到一定限度後,物料中的含水量必將趨於一定值,此值即稱為在此空氣狀態下的平衡水分。物料中所含的大於平衡水分的那一部水分,可以在乾燥過程中從濕物料中去除,稱之自由水分。
三、濕物料的乾燥過程
1、濕物料的乾燥過程
乾燥的條件為乾燥介質(通常為熱空氣)的流動速度、濕度和溫度。
當熱空氣從濕物料表面穩定地流過時,由於空氣的溫度高,物料的溫度低,因此空氣與物料之間存在著傳熱推動力,空氣以對流的方式把熱量傳遞給物料,物料接受了這項熱量,用來氣化其中的水分,並不斷地被氣流帶走,而物料的濕含量不斷下降。當物料的濕含量下降到平衡水分時,乾燥過程結束。
物料乾燥過程中,存在著傳熱和傳質兩個相互的過程,所謂傳熱就是熱空氣將熱量傳遞給物料,用於氣化其中的水分並加熱物料,傳質就是物料中的水分蒸發並遷移到熱空氣中,使物料水分逐漸降低,得到乾燥。
2、乾燥過程的特點
在乾燥過程中,由於物料總是具有一定的幾何尺寸大小,即使是很細的粉料,從微觀也可看成是有一定尺寸的顆粒,實際上上述傳熱傳質過程在熱氣流與物料顆粒之間和物料顆粒內部的機理是不相同的,在乾燥理論上就將傳熱傳質過程分為熱氣流與物料表面的傳熱傳質過程和物料內部的傳熱傳質過程。由於這兩種過程的不同而影響了物料的乾燥過程,兩者在不同乾燥階段起著不同的主導和約束作用,這就導致了一般濕物料乾燥時前一階段總是以較快且穩定的速度進行,而後一階段則是以越來越慢的速度進行,所以我們就將乾燥過程分為等速乾燥階段和降速乾燥階段。
(1) 等速乾燥階段
在等速乾燥段內,物料內部水分擴散至表面的速度,可以使物料表面保持著充分的濕潤,即表面的濕含量大於乾燥介質的最大吸濕能力,所以乾燥速度取決於表面氣化速度。換句話說,等速段是受氣化控制的階段。由於乾燥條件(氣流溫度、濕度、速度)基本保持不變,所以乾燥脫水速度也基本一致,故稱為等速乾燥階段,此一階段熱氣流與物料表面之間的傳熱傳質過程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提高氣流速度和溫度,降低空氣濕度就都有利於提高等速階段的乾燥速度。等速階段物料吸收的熱量幾乎全部都用於蒸發水分,物料很少升溫,故熱效率很高。可以說等速段內的脫水是較容易的,所去除的水分,純屬非結合水分。
(2) 降速乾燥階段
隨著物料的水分含量不斷降低,物料內部水分的遷移速度小於物料表面的氣化速度,乾燥過程受物料內部傳熱傳質作用的制約,乾燥的速度越來越慢,此階段稱為降速乾燥階段,有以下幾個特點:
降速段的乾燥速率與物料的濕含量有關,濕含量越低,乾燥速率越小。這是與等速段不同的第一個特點;
降速段的乾燥速率與物料的厚度或直徑很有關系,厚度越厚,乾燥速率越小。這是第二個特點;
當降速階段開始以後,由於乾燥速率逐漸減小,空氣傳給物料的熱量,除作為氣化水分用之外,尚有一部分將使物料的溫度升高,直至最後接近於空氣的溫度。這是第三個特點;
降速段的水分在物料內部進行氣化,然後以蒸汽的形態擴散至表面,所以降速階段的乾燥速率完全取決於水分和蒸汽在物料內部的擴散速度。因此也把降速段稱作內部擴散控制階段。這是第四個特點。
在降速階段,提高乾燥速度的關鍵不再是改善乾燥介質的條件,而是提高物料內部濕份擴散速度的問題。提高物料的溫度,減小物料的厚度都是很有效的辦法。這是第五個特點。
相對等速乾燥階段,降速段的乾燥脫水要困難得多,能耗也要高得多。
所以為了提高乾燥速度,降低能耗,保證產品品質,在生產工藝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採取打散、破碎、切短等方法減小物料的幾何尺寸,以有利於乾燥過程的進行。
四、乾燥設備選型前需要確定的條件
由於乾燥過程中濕物料的種類很多,乾燥特性又差別很大,所以需要不同類型的乾燥方法和設備。這樣就帶來了乾燥方法和設備的選型問題。如果選擇不當,就必然會帶來設備投資過大,或操作費用上升,或產品質量不符合要求,在極端情況下乃至不能操作運行。所以,必須對選型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1、 物料性能及乾燥特性
(1) 物料的形態
大至成型的木材、陶瓷製品以及片狀、纖維狀、顆粒狀、細粉狀直至膏糊狀和液體物料,都是工業上需要乾燥的物料。故選擇乾燥機應首先依據物料的形態。
(2)物料的各種物理特性
包括密度、堆密度、粒徑分布、熱容以及物料的粘附性能等。粘附性能的高低,對進出料和某些形式的乾燥機的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粘附嚴重時乾燥過程無法進行。
(3)物料在乾燥過程中的特性
包括受熱的熱敏性,有些物料在受熱後會變色和分解變質。另外,乾燥過程中物料的收縮將使成型製品開裂或變形,從而使產品品質降低甚至報廢。
(4)物料與水分結合的狀態
它決定了乾燥的難易程度、能量消耗水平和在乾燥機內所需停留時間的長短,這與選型有很大的關系。例如,對難乾燥的物料主要是給予較長的停留時間,而不是強化乾燥的外部條件。
2、 對乾燥產品的要求
(1) 對乾燥產品形態的要求
在某些情況下這一點顯得特別重要。如在食品乾燥中,對產品幾何形狀的要求是能否使產品含水率達到乾燥要求的關鍵。再如象洗衣粉、染料等為利於速溶並避免粉塵飛揚,選擇乾燥機時必須應用噴霧造粒裝置。
(2) 對乾燥均勻性的要求
(3) 對產品的衛生的要求
(4) 對產品的一些特殊要求
如對咖啡、香菇、蔬菜等物料的乾燥,要求產品能保持其特有的香味,故不能採用高風溫的快速乾燥。
3、 濕物料含水量的波動情況及乾燥前的脫水
進入乾燥機的物料含水率應盡可能避免較大的波動,若含水量變大,將使乾燥機產量下降或乾燥產品達不到含水率要求,若含水率變小,則出口排氣溫度上升,產品過度乾燥,不單會使乾燥機熱效率下降,有時還會使產品溫度上升,從而影響產品質量。
對於高濕物料(含水率60%以上),在乾燥前應盡可能應用機械脫水(壓濾、離心脫水等)給予預脫水。機械脫水的設備費用雖較高,但其操作費用之低廉是熱風乾燥無法相比的。
五、 乾燥機選用需注意的問題
乾燥機選擇一般會涉及這樣幾個問題:
1、 物料形態
乾燥設備選型主要是根據被乾燥物料的形態來確定,物料形態不僅決定其乾燥方式,同時對乾燥機的乾燥效率、乾燥質量、乾燥均勻性及進、出料裝置等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如工藝允許,對被乾燥的物料應盡可能採取粉碎、篩分、切短等預處理。因此乾燥設備不僅僅是一個選型的問題,還應該制定科學的乾燥工藝,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2、 影響乾燥機生產能力的因素
由於同種乾燥方法,乾燥脫水一公斤所消耗的熱能基本一致,而乾燥機所配套熱源(熱風爐、蒸汽散熱器等)容量也是一定的,因此乾燥機的主要技術指標--乾燥能力往往以每小時的脫水量(或最大脫水量)為依據。此指標是在一定條件下測定的,如濕物料種類、初始含水率、最終含水率、熱風溫度、環境溫濕度等。其中只要有一個條件發生變化,對乾燥機生產能力就都有影響,有時影響還較大。下面分別說明。
(1) 濕物料種類
濕物料種類這里是指物料與水分的結合形式。濕物料可以分為①毛細管多孔物料,水分主要靠毛細管力而結合在物料中,如砂子、二氧化硅、活性炭、素燒陶瓷等,水分與物料的結合強度較小,乾燥較容易;②膠體物料,水分與物料的滲透結合形式佔主導地位,如膠、麵粉團等,這種物料一般表現粘度大,水分與物料的結合強度較大,乾燥較困難;③毛細管多孔膠體物料,則具有以上兩類物質的性質,如泥煤、粘土、木材、織物、穀物、皮革等這類物料種類最多,但此類物料之間的水分結合形式也有差別,決定了在同等條件下脫水的難易也不相同。 物料的形態對乾燥也有很大的影響,如顆粒物料,顆粒大比顆粒小難乾燥,而大塊料,厚度小比厚度大容易乾燥。
(2) 濕物料含水率
含水率(濕含量)是水分在濕物料總重中所佔的百分率。
W×100 W×100
m = ———————— = ———————— (%)
G Go+W
式中:W--水分重量;
G--濕物料重量;
G0--絕干物料重量。
初始含水率是指進入乾燥機之前濕物料的含水量,通常是濕物料只要能在乾燥機內工作,初始含水率越高,乾燥機所表現出來的脫水能力就發揮得越充分。反過來說,初始含水率越高,最終含水率一定時,乾燥機越能達到最大脫水能力,但出乾料量反而下降。
例如:某台乾燥機設計脫水能力為100kg/h,當初始含水率為40%左右時,乾料產量為200 kg/h。假定乾燥脫水能力保持100kg/h和乾料含水率12%不變,根據:乾燥前濕物料中絕干物質重量=乾燥後干物料中絕干物質重量,可計算出不同濕物料含水率情況下的相應乾燥產量,列表如下:
乾燥脫水能力初始含水率乾料含水率濕物料產量乾料產量
100 kg(水)/h35%↑ 12%382.6 kg/h282.6 kg/h ↓
40%314.3 kg/h214.3 kg/h
45%266.7 kg/h166.7 kg/h
50%231.6 kg/h131.6 kg/h
55%204.7 kg/h104.7 kg/h
60%183.3 kg/h83.3 kg/h
說明:上表為某乾燥機乾燥脫水能力為100 kg/h時,在不同初始含水率情況下的乾料產量從上表可以看出,濕料含水率增加,乾燥機乾燥能力(脫水能力)保持不變時,實際生產乾料產量會相應下降很多,這是乾燥機選型和使用時應特別注意的。
(3) 最終含水率
一般乾燥後段均處於降速乾燥階段,要求最終含水率越低,乾燥難度就越大,所需乾燥時間越長、熱效率也越低,因此也影響產量。
(4) 熱風溫度
熱風溫度或稱乾燥介質溫度,是乾燥中最敏感的一個條件。熱風溫度越高,則所含熱能越多,同時熱風的相對濕度也越低,吸收水分、攜帶水分的能力也越強,非常有利於乾燥,而且乾燥熱效率也很高。在許多乾燥設備中,當其它條件不變,乾燥機的脫水能力基本與熱風溫度的變化成正比。在選擇乾燥設備時,一定要對破壞物料的極限溫度有充分的數據,在物料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擇高溫介質。特別應注意的是,許多種乾燥方法,特別是快速乾燥,乾燥後的物料溫度大大低於乾燥介質溫度,例如氣流乾燥機熱風溫度雖然高達250℃以上,而出料溫度一般均在60℃以下。
(5) 環境溫濕度
這里主要是指天氣的變化對乾燥的影響,一般乾燥機都是以大氣加熱作乾燥介質的,大氣的溫度越高,濕度越低,就越有利於乾燥,而南方春夏季,天雨潮濕,空氣濕度很大,就不利於乾燥機能力的發揮,影響產量。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空氣濕度相差很大。在南方某些地方,冬季的濕度僅為0.008 kg水/kg絕干空氣,而到春夏季,其大氣濕度卻高達0.025 kg水/kg絕干空氣,是前者的三倍多,因此,在較低排氣溫度(<90℃)下操作的熱風乾燥,在春夏季時大氣濕度增高,其乾燥速率必然下降,而所需的時間將上升。由於大氣濕度的增高,物料的平衡水含量亦必然上升,這些因素均將使乾燥產量下降,在某些情況下會使產量下降50%以上。
3、熱源的選擇
作為乾燥設備配套的熱源設備很多,通常是按消耗的燃料來分類,有燃煤、燃油、燃氣、電力等,按換熱情況又可分為乾燥介質直接加熱和間接加熱。 譬如鍋爐加熱水形成水蒸汽,水蒸汽再通過散熱器加熱乾燥介質,這就是兩次間接加熱,這種方式總的熱效率很低,僅40%左右,在某些工廠生產中有多處用熱點,為便於集中供熱和管理,採用較多。
燃煤熱風爐有間接加熱的和直接用燃燒煙氣作乾燥介質的(直火爐),間接加熱的熱空氣清潔干凈,熱效率60~70%。而直接加熱的因受煙塵的污染而影響產品質量,但熱能利用很充分,熱效率很高,對乾燥時物料中混入少量煙塵而無影響時,可優先採用。油燃燒器目前也使用越來越多,具有操作簡便、升溫迅速、溫度穩定、控制方便的優點,且使用成本較低。
熱源選擇合理與否影響很大,涉及到設備的投資費用、熱風溫度、物料的乾燥質量、乾燥成本、環境保護、人員勞動強度、自動控制水平等。
4、關於乾燥設備的保溫
乾燥設備的保溫投入的費用不高,但乾燥機的熱效率一般可以提高10-30%,所以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排出物料的回收
所有的乾燥設備都有排濕口,特別是採用熱風乾燥方式,排濕口或多或少總會夾帶一些超細粉末物料。對一些價值較高或排放量有限制的物質,物料的回收顯得格外重要。物料的回收有專門的裝置,在乾燥系統中,對乾燥機的工作參數有影響,在設備選型時要一並考慮。
乾燥設備選型前的計算
(1)、 物料含水率
W×100 W×100
m = —————— = —————— (%)
G Go+W
式中:W--水分重量,kg;
G--濕物料重量,kg;
Go--絕干物料重量,kg。
(2)、 乾燥脫水量
不計乾燥中物料的損耗(一般僅有尾氣中帶有很微量的超細粉末,可以忽略不計),則:
乾燥前濕物料中絕干物質重量=乾燥後干物料中絕干物質重量,
即:
G1×(1-m1)= G2×(1-m2)
式中:G1--濕物料產量,kg/h;
G2--乾燥後物料產量,kg/h;
m1--濕物料含水率;
m2--乾燥後物料含水率;
上式中,G2、m1、m2均為已知,可計算得出G1,那麼:
乾燥脫水量
W0 = G1 - G2 (kg/h)
前面已介紹,乾燥機的生產能力受物料種類、形狀、初始含水率變動、熱風溫度、環境空氣溫濕度等很多因素的影響,為了確保乾燥生產能力穩定正常,一般應該將計算的乾燥脫水量放大20~30%來進行乾燥機選型,即:
選用乾燥機脫水量 =W0 (計算乾燥脫水量)× ( 1.2 ~ 1.3 )
否則,因受前述因素的影響,就可能造成有時生產能力達不到預計的產量,而影響全生產線的正常生產。
乾燥設備選型時,首先應按濕物料的形態對乾燥機機型進行初選,而後根據處理量的大小計算出所需小時脫水量並放大20~30%來確定乾燥機脫水量,另外還須考慮自身生產條件、投資大小、工人素質、衛生要求等,選擇操作方式(連續或間接)、熱源(蒸汽散熱器、熱風爐、油燃燒等)、設備材質(普通碳鋼、鋁材、不銹鋼)等。
你什麼學校的? 怎麼作業和我以前的 一樣的??????
E. 揉捻機轉速調整 45型茶葉揉捻機,電機轉速910轉,主輪直徑80,次輪直徑約260,圓桶轉速55轉
如果是齒輪傳動可以找生產廠家幫你改裝,皮帶傳動可放鬆皮帶行了
F. 如何解決茶葉揉捻機常見故障
茶葉揉捻機常見故障、原因及解決方法:①揉筒不轉或反轉。不轉的原因有主動曲臂與主動軸之間止頭螺釘松動,電機輸出三角皮帶鬆弛打滑。反轉的原因是電機三相電接法錯誤。解決方法分別是:擰緊止頭螺釘,張緊或更換三角皮帶;交換電機任意二根輸入電源線。②運轉噪音大。原因有齒輪減速箱內潤滑油不足,減速箱內齒輪磨損,電機風扇碰外殼等。解決方法分別是:加足潤滑油,更換齒輪,調整風扇外殼。③單臂揉捻機揉蓋碰撞揉筒。原因有單臂立柱下端緊固螺栓松動,壓蓋與壓蓋帽之間聯接螺釘松動等。解決方法是:擰緊松動螺釘。
揉捻機
茶葉揉捻機
權啟愛
G. 機械加壓設計要求有哪些
1.高層建築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電梯前室的機械加壓送風量應由計算確定,或查表確定。當計算值與查表結果不一致時,應按兩者中較大值確定。
2.層數超過32層的高層建築,其送風系統及送風量應分段設計。
3.剪刀樓梯間可合用一個風道,其風量應按二個樓梯間風量計算,送風口應分別設置。
4.封閉避難層(間)的機械加壓送風量應按避難層凈面積每平方米不小於30立方米/小時計算。
5.機械加壓送風的防煙樓梯間和合用前室,宜分別獨立設置送風系統,當必須共用一個系統時,應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風管上設置壓差自動調節裝置。
6.機械加壓送風機的全壓,除計算最不利環管道壓頭損失外,尚應有餘壓。其餘壓值應符合下列要求:
(1)防煙樓梯為40Pa-50Pa;
(2)前室、合用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封閉避難層(間)為30Pa--25Pa。
7.樓梯間宜每隔二至三層設一個加壓送風口;前室的加壓送風口應每層設一個。
8.機械加壓送風機可採用軸流風機或中、低壓離心風機,風機位置應根據供電條件、風量分配均衡、新風入口不受火煙威脅等因素確定。
9.帶裙房的高層建築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前室或合用前室,當裙房以上部分利用可開啟外窗進行自然排煙,裙房部分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時,其前室或合用前室應設置局部正壓送風系統,正壓值應符合第6條的規定要求。
H. 揉捻機的工作原理
一種可保持茶葉纖維組織不致破壞,且能確保茶葉品質均一,操作簡便之茶葉揉捻機。它主要設有一蓮花座,一傳動組,及一卷布桿,蓮花座設有數片蓮花片由傳動組帶動蓮花片做開、合之動作,對茶葉進行揉捻及壓縮,並由另一驅動馬達帶動蓮花座旋轉,並配合卷布桿,將布質袋自動繞捲成結,令布質袋之容置空間逐漸縮小,達到對茶葉雙重揉捻及縮小體積之功能。
另一種茶葉揉捻機,其特徵在於它主要包括:一卷布桿,設於揉捻機之蓋板上,卷布桿中間設有兩缺口,以便收縮茶葉布質袋內之茶葉體積;蓮花座,包括有多個具弧度之蓮花片,蓮花片背後設有連桿,其兩端以絞鏈方式與連桿固定環及支桿組合,支桿之另一端與支桿固定環亦以絞鏈方式結合,連桿固定環底下連結一心軸;傳動組,包含有傳動螺桿,設於蓮花座之二側,傳動螺桿上設有螺帽,兩螺帽之間搭接一推板,推板上方設有一推板固定環,並螺固為一體,推板固定環與支桿固定環內裝設一止推軸承,兩傳動螺桿上設有齒輪,配合鏈條及惰輪,可同步傳動兩傳動螺桿;利用兩組獨立之傳動結構帶動心軸使蓮花座旋轉及帶動傳動組之傳動螺桿作正、逆向之旋轉令推板上下移動使蓮花座之蓮花片作開、合之動作並將茶葉收縮、揉捻。
I. 請問茶葉揉捻機後面這彈簧和螺母的作用是什麼
這張圖的揉捻機沒見過……有其它角度的示意圖么?另外,沒有看到調節三角形部分升降的手柄?
J. 大型茶葉揉捻機價格政府補貼多少
古吉諾設計師郭晶晶統計局讓她將他人居然同據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