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流水線自動檢重,分配(分流),分配加工完成後返回(合流),再進入下道工序
參考 其中有一種墓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墓穴裡面因為放腐用的中葯揮發變性,有可能會產生一種比空氣重神秘的氣體,這種氣體能減緩人的心跳頻率,你走進去的時候沒感覺,但是越往裡走越沒有力氣,等你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很快就會倒地,心力衰竭而死.
❷ 機械設計製造自動化分流專業介紹
還是問問你的專業課老師比較好~~他們應該對你們專業的優勢和專業的前景把握的很好
會很客觀的告訴你的
❸ 自動化專業相關論文6000字
淺談超高壓變電站的自動化發展
摘要:在變電站自動化領域中,智能化電氣的發展,特別是智能化開關、光電式互感器等機電一體化設備的出現,
變電站自動化技術即將進入數字化新階段。本文論述了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特徵、結構及功能劃分,並探
討了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體系結構、匯流排結構、系統安全和通信方式等相關技術發展的新動向,以及發展
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應採取的策略。
關扭詞: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模式策略
1前言
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命脈,我國對電力工業的發展一直非常重視。以330KV巧ooKV
為主網架的大區電網己經形成,全國聯網的序幕已經拉開,更高電壓等級的輸電線路正在緊張地
規劃和前期准備。我國電力建設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建設和發展階段。
同時,變電站自動化技術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在我國城鄉電網改造與建
設中不僅中低壓變電站採用了自動化技術實現無人值班,而且在220kV及以上的超高壓變電站建
設中也大量採用自動化新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電網建設的現代化水平,增強了輸配電和電網調
度的可能性,降低了變電站建設的總造價,這己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技術的發展是沒有止
境的,隨著智能化開關、光電式電流電壓互感器、一次運行設備在線狀態檢測、變電站運行操作
培訓模擬等技術日趨成熟,以及計算機高速網路在實時系統中的開發應用,勢必對己有的變電站
自動化技術產生深刻的影響,全數字化的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即將出現。
在這些電力建設工程中,超高電壓等級(220KV及以上)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佔有重要的地位。
有關部門對此也極為重視,結合實施過程中的經驗體會和有關技術的最新發展,專門對超高壓變
電站自動化系統的體系結構、匯流排結構、系統安全和通信方式等相關技術發展的新動向,以及發
展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應採取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2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特點
2.1智能化的一次設備
一次設備被檢測的信號迴路和被控制的操作驅動迴路採用微處理器和光電技術設計,簡化了
常規機電式繼電器及控制迴路的結構,數字程式控制器及數字公共信號網路取代傳統的導線連接。換
言之,變電站二次迴路中常規的繼電器及其邏輯迴路被可編程序代替,常規的強電模擬信號和控
制電纜被光電數字和光纖代替。
2.2網路化的二次設備
變電站內常規的二次設備,如繼電保護裝置、防誤閉鎖裝置、測量控制裝置、遠動裝置、故
障錄波裝置、電壓無功控制、同期操作裝置以及正在發展中的在線狀態檢測裝置等全部基於標准
化、模塊化的微處理機設計製造,設備之間的連接全部採用高速的網路通信,二次設備不再出現
常規功能裝置重復的FO現場介面,通過網路真正實現數據共享、資源其享,常規的功能裝置在
這里變成了邏輯的功能模塊。
2.3自動化的運行管理系統
變電站運行管理自動化系統應包括電力生產運行數據、狀態記錄統計無紙化;數據信息分層、
分流交換自動化;變電站運行發生故障時能即時提供故障分析報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處
理意見;系統能自動發出變電站設備檢修報告,即常規的變電站設備「定期檢修」改變為「狀態檢
修」。
3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結構
在變電站自動化領域中,智能化電氣的發展,特別是智能開關、光電式互感器機電一體化設
備的出現,變電站自動化技術進入了數字化的新階段。在中低壓變電站將保護、監控裝置小型化、
緊湊化,完整地安裝在開關櫃上,實現了變電站機電一體化設計;而在高壓和超高壓變電站中,
則將保護裝置、測控裝置、故障錄波及其他自動裝置的FO單元,如戶JD變換、光隔離器件、控
制操作迴路等割列出來作為智能化一次設備的一部分。反言之,智能化一次設備的數字化感測器、
數字化控制迴路代替了常規繼電保護裝置、測控等裝置的UO部分。
因此,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數字化的結構在物理上可分為兩類,即智能化的一次設備和
網路化的二次設備;在邏輯結構上可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分別稱為「過程層」、「間隔層」、「站
控層,,。
3.1過程層
過程層是一次設備與二次設備的結合面,或者說過程層是指智能化電氣設備的智能化部分。
過程層的主要功能分三類:
3.Ll電力運行實時的電氣t檢側
與傳統的功能一樣,主要是電流、電壓、相位以及諧波分量的檢測,其他電氣量如有功、無
功、電能量可通過間隔層的設備運算得出。與常規方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傳統的電磁式電流互感器、
電壓互感器被光電電流互感器、光電電壓互感器取代;採集傳統模擬量被直接採集數字量所取代,
這樣做的優點是抗干擾性能強,絕緣和抗飽和特性好,開關裝置實現了小型化、緊湊化。
3.LZ運行設備的狀態參數檢側
變電站需要進行狀態參數檢測的設備主要有變壓器、斷路器、刀閘、母線、電容器、電抗器
以及直流電源系統。在線檢測的內容主要有溫度、壓力、密度、絕緣、機械特性以及工作狀態等
數據。
3.1.3操作控制執行與馭動
操作控制的執行與驅動包括變壓器分接頭調節控制,電容、電抗器投切控制,斷路器、刀閘
合分控制,直流電源充放電控制。過程層的控制執行與驅動大部分是被動的,即按上層控制指令
而動作,比如接到間隔層保護裝置的跳閘指令、電壓無功控制的投切命令、對斷路器的遙控開合
命令等。在執行控制命令時具有智能性,能判別命令的真偽及其合理性,還能對即將進行的動作
精度進行控制,能使斷路器定相合閘,選相分閘,在選定的相角下實現斷路器的關合和開斷,要
求操作時間限制在規定的參數內。又例如對真空開關的同步操作要求能做到開關觸頭在零電壓時
關合,在零電流時分斷等。
3.2間隔層
間隔層設備的主要功能是:(l)匯總本間隔過程層實時數據信息;(2)實施對一次設備保
護控制功能;(3)實施本間隔操作閉鎖功能;(4)實施操作同期及其他控制功能;(5)對數據
採集、統計運算及控制命令的發出具有優先順序別的控制;(6)承上啟下的通信功能,即同時高速
完成與過程層及站控層的網路通信功能。必要時,上下網路介面具備雙口全雙工方式,以提高信
息通道的冗餘度,保證網路通信的可靠性。
3.3站控層
站控層又稱為站級控制層,其主要任務是:(l)通過兩級高速網路匯總全站的實時數據信息,
不斷刷新實時資料庫,按時登錄歷史資料庫;(2)按既定規約將有關數據信息送向調度或控制中
心:(3)接收調度或控制中心有關控制命令並轉間隔層、過程層執行;(4)具有在線可編程的
全站操作閉鎖控制功能;(5)具有(或備有)站內當地監控,人機聯系功能,如顯示、操作、打
印、報贊,甚至圖像,聲音等多媒體功能;(6)具有對間隔層、過程層諸設備的在線維護、在線
組態,在線修改參數的功能:(7)具有(或備有)變電站故障自動分析和操作培訓功能。
4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中的網路選型
網路系統是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數字化的命脈,它的可靠性與信息傳輸的快速性決定了
系統的可用性。常規普通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中單套保護裝置的信息採集與保護演算法的運行一般是
在同一個CPU控制下進行的,使得同步采樣、A了D轉換,運算、輸出控制命令整個流程快速,簡
捷,而全數字化的系統中信息的采樣、保護演算法與控制命令的形成是由網路上多個CPU協同完成
的,如何控制好采樣的同步和保護命令的快速輸出是一個復雜問題,其最基本的條件是網路的適
應性,關鍵技術是網路通信速度的提高和合適的通信協議的制定。
如果採用通常的現場匯流排技術可能不能勝任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的技術數字化要求。目前以
太網(ethemet)異軍突起,已經進入工業自動化過程式控制制領域,固化051七層協議,速率達到
looMHz的嵌入式乙太網控制與介面晶元已大量出現,使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數字化的兩級
網路全部採用10()MHz乙太網技術是可行的。
5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在三個層次中,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數字化的研究正在自下而上逐步發展。目前研究的
主要內容集中在過程層方面,諸如智能化開關設備、光電互感器、狀態檢測等技術與設備的研究
開發。國外己有一定的成熟經驗,國內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有關廠家都投入了相當的人力
進行開發研究,並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歸納起來,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l)
研究開發過程中專業協作需要加強,比如智能化電器的研究至少存在機、電、光三個專業協同攻
關;(2)材料器件方面的缺陷及改進;(3)試驗設備、測試方法、檢驗標准。
6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發展的新動向
隨著自動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在以下幾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
的進展。
6.1系統體系結構:
由傳統的單一的集中模式向與相對分散式、分層分布分散式多種體系結構模式轉變,由傳統
的面向單個測量、控制對象向面向電網元件(如進線、出線、變壓器、母線、電容器等)轉變,
由各功能單獨考慮向系統功能綜合考慮轉變,由一味強調功能全面向更強調功能實用和高可靠性
轉變。
6.2匯流排結構:
整個系統採用的三級匯流排結構(模塊級、間隔級、站級)均由專用、低速向通用、標准化、
高速轉變,原來採用的位匯流排、LonW0rkS、CAN、FF等現場匯流排統一向乙太網轉變,這從國際
電工委員會(正C)的正C61850系列正式標准中也可看到這個趨勢。
傳統的PLC技術不能滿足日趨增長的對分布式實時控制性能的要求,傳統現場匯流排技術也是
如此。經長期實踐證明,在所有的網路技術中,乙太網技術是至今最理想的選擇,主要原因是:
(l)它充分考慮了今後的發展需要,具有高傳輸速率和自適應,目前能達到10MBllooMB/IGB
的速率,10GB乙太網也即將面世;
(2)高傳輸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集線器技術的完善和確定性;
(3)幾乎不需考慮網路的拓撲結構,非常靈活;
(4)傳輸物理介質多樣,雙絞線、光纖、同軸電纜甚至無線通道都可容納;
(5)集線器的應用可不需考慮網路的擴展;
(6)乙太網的應用已經建立起一種業界的標准,亦即一個新的工控匯流排標准;
(7)全面與最前沿的rr技術接軌,出現了被稱之為「世界標准」的TC雙P技術的應用:
(8)能滿足低成本高性能面向未來的開發的需要。
6.3信息共享度
保護監控功能以及數據共享從邏輯上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物理上的結合也將隨著光電感測技
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而更加緊密。
6.4防誤功能
逐步走向不再配備專門的「五防」閉鎖硬體系統,而是把范圍更廣的綜合防誤操作功能結合在
系統中,利用監控設備的智能邏輯來靈活實現網路級的防誤操作。
6.5安全性
隨著技術開放度的提高、網路功能的滲透、以及國內外形勢的復雜化,系統的安全性更顯得
特別重要。因此,除加強傳統的安全機制外,還應專門配置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黑盒子」來記錄自
動化系統中的所有操作與通信的狀況,該模塊與飛機上的黑盒子類似,具有極大的存貯容量和極
強的物理性能,能忠實地記錄下一定時間的所有內外部操作記錄。為防止黑客攻擊和人為的破壞,
必須與其它網路從物理上隔離,數據單向傳輸。如果採用網路數據傳輸,還須考慮適當的防火牆、
物理隔離、數據加密、數據備份、數字認證、多級網管等網路安全措施。
6.6新型就地數字化互感器
IEC新標准草案推薦使用,這使得部分設備級與間隔級的分界產生了變化。
6.7通信方式
不管是站內模塊與設備間的互聯還是與主站系統之間的通信,均採用最新的通信技術,如無
線、寬頻、高速通道,徹底防止數字通道模擬使用、高速通道低速使用的弊端。特別值得一提的
是與主站系統通信採用基於TCPllP協議的廣域網八NTERNET技術,站內各功能單元之間則採用
「藍牙技術」,避免復雜的接線和通信協議,減少了屏上接線端子,從而可以使設備更靈活地布置
和具有更大的輸入輸出容量。
藍牙(Bluetooth)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短距離無線電技術,利用「藍牙」技術,能夠有效地簡
化智能通信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也能夠成功地簡化這些設備與網際網路之間的通信,從而使這些
設備與網際網路之間的數據傳輸變得更加迅速高效,為無線通信拓寬道路。其傳輸速率最高為每秒
1Mb/s,以時分方式進行全雙工通信,通信距離為10米左右,配置功率放大器可以使通信距離進
一步增加。採用2.4GHz的ISM(即工業、科學、醫學)頻段,省去了申請專用許可證的麻煩。「藍
牙」的每一個話音通道支持64kl時s的同步話音,非同步通道支持的最大速率為72Ikbls、反向應答速
率為57.6kbls的非對稱連接,或者432.6kbls的對稱連接。在電力自動化系統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七、結束語
我國的變電站自動化已走過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目前逐步趨向成熟和理性,這為超高
壓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發展創造了空前的良機。但是,由於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是一個系統工程,
要實現全部超高壓變電站自動化的功能,還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攻關解決。
1] 陳永鶴, 劉東莉, 張松. 後勤保障社會化模式的探討[A]. 中國營養學會第八屆臨床營養學術會議暨第三屆營養與腫瘤會議論文摘要匯編 [C], 2001
[2] 席學強. 傷害案件辦理模式的探討[A]. 中國法醫學會法醫臨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C], 2003
[3] 劉大軍. 論軍隊醫院經濟發展的模式[A]. 陝西省經濟學學會會員代表會議暨第十九次年會論文集 , 1999
[4] 李鑒汀. 論設備管理與維修模式的多元化與多樣化[A]. 第四屆全國設備管理經驗交流研討會議論文集 [C], 2001
[5] 塗四利, 方偉武, 蔡旭. 線粒體基因組中最長保守序列的分析及其意義[A]. 中國運籌學會第七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中卷) [C], 2004
[6] 連漪. 高校科研管理模式[A]. 廣西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廣西高教研究》創刊十周年(1985-1995)論文選集 , 1996
[7] 孟祥寶, 謝樂新, 潘明, 劉紅剛. 農業機械流通領域電子商務應用模式與策略[A]. 農業機械化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成立40周年慶典暨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C], 2003
[8] 席酉民, 井潤田. GSS中傳統文化研究模式的探討[A]. 復雜巨系統理論·方法·應用——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 1994
[9] 潘忠岐. 實力與安全的背離——重新審視建構國際安全新秩序的基礎、原則和模式[A]. 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 [C], 2003
[10] 李鐵玲, 劉高軍. 基於UML的城市電網規劃系統的對象建模[A]. 2006北京地區高校研究生學術交流會——通信與信息技術會議論文集(下) , 2006
❹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系分流了
數字化製造分為狹義的數字化製造和廣義的數字化製造兩個方面。
狹義的數字化製造是指將數字化技術用於產品的製造過程,通過信息建模和信息處理來改進製造過程,提高製造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製造成本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廣義的數字化製造是指將信息技術用於產品設計、製造以及管理等產品全生命周期中,以達到提高製造效率和質量、降低製造成本、實現敏捷響應市場的目的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
機電一體化技術
機電一體化又稱機械電子學,英語稱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機械學Mechanics的前半部分與電子學Electronics的後半部分組合而成。機電一體化最早出現在1971年日本雜志《機械設計》的副刊上,隨著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機電一體化的概念被我們廣泛接受和普遍應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現在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是機械和微電子技術緊密集合的一門技術,他的發展使冷冰冰的機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http://www.mechina.cn/news/20063/9.530.asp
機電一體化技術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 機械技術 機械技術是機電一體化的基礎,機械技術的著眼點在於如何與機電一體化技術相適應,利用其它高、新技術來更新概念,實現結構上、材料上、性能上的變更,滿足減小重量、縮小體積、提高精度、提高剛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機電一體化系統製造過程中,經典的機械理論與工藝應藉助於計算機輔助技術,同時採用人工智慧與專家系統等,形成新一代的機械製造技術。
(2)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其中信息交換、存取、運算、判斷與決策、人工智慧技術、專家系統技術、神經網路技術均屬於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
(3) 系統技術
系統技術即以整體的概念組織應用各種相關技術,從全局角度和系統目標出發,將總體分解成相互關聯的若干功能單元,介面技術是系統技術中一個重要方面,它是實現系統各部分有機連接的保證。
(4) 自動控制技術
其范圍很廣,在控制理論指導下,進行系統設計,設計後的系統模擬,現場調試,控制技術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適應控制、自診斷校正、補償、再現、檢索等。
(5) 感測檢測技術
感測檢測技術是系統的感受器官,是實現自動控制、自動調節的關鍵環節。其功能越強,系統的自動化程序就越高。現代工程要求感測器能快速、精確地獲取信息並能經受嚴酷環境的考驗,它是機電一體化系統達到高水平的保證。
(6) 伺服傳動技術 包括電動、氣動、液壓等各種類型的傳動裝置,伺服系統是實現電信號到機械動作的轉換裝置與部件、對系統的動態性能、控制質量和功能有決定性的影響。
機電一體化系統組成
1.機械本體 機械本體包括機架、機械連接、機械傳動等,它是機電一體化的基礎,起著支撐系統中其他功能單元、傳遞運動和動力的作用。與純粹的機械產品相比,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技術性能得到提高、功能得到增強,這就要求機械本體在機械結構、材料、加工工藝性以及幾何尺寸等方面能夠與之相適應,具有高效、多功能、可靠和節能、小型、輕量、美觀的特點。
2.檢測感測部分 檢測感測部分包括各種感測器及其信號檢測電路,其作用就是檢測機電一體化系統工作過程中本身和外界環境有關參量的變化,並將信息傳遞給電子控制單元,電子控制單元根據檢查到的信息向執行器發出相應的控制。
3.電子控制單元 電子控制單元又稱ECU(Electrical Control Unit ),是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核心,負責將來自各感測器的檢測信號和外部輸入命令進行集中、存儲、計算、分析,根據信息處理結果,按照一定的程度和節奏發出相應的指令,控制整個系統有目的地進行。
4.執行器 執行器的作用是根據電子控制單元的指令驅動機械部件的運動。執行器是運動部件,通常採用電力驅動、氣壓驅動和液壓驅動等幾種方式。
5.動力源 動力源是機電一體化產品能量供應部分,其作用是按照系統控制要求向機械繫統提供能量和動力使系統正常運行。提供能量的方式包括電能、氣能和液壓能,以電能為主。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業、創新精神和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等專門人才,掌握機械技術和電氣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相應實踐技能以及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熟練進行機電一體化產品和設備的應用、維護、安裝、調試、銷售及管理的第一線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職業面向
機電一體化專業是一個寬口徑專業,適應范圍很廣,學生在校期間除學習各種機械、電工電子、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檢測感測等理論知識外,還將參加各種技能培訓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充分體現重視技能培養的特點。學生畢業後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各企業、公司,從事加工製造業,家電生產和售後服務,數控加工機床設備使用維護,物業自動化管理系統,機電產品設計、生產、改造、技術支持,以及機電設備的安裝、調試、維護、銷售、經營管理等等。
1、主要就業崗位:機電一體化設備的安裝、調試、維修、銷售及管理;普通機床的數控化改裝等。
2、次要就業崗位:機電一體化產品的設計、生產、改造、技術服務等
http://..com/question/29879633.html?si=2
現代設計的概念:
以現代主義的理念貫穿整個設計過程的設計活動簡稱現代設計。它是基於現代社會、現代生活的計劃內容,受現代市場營銷、一般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約束,具有高度應用性的設計活動。
內容包括:
1、現代建築設計
2、現代產品設計
3、現代平面設計
4、廣告設計
5、服裝設計
6、紡織品設計
7、為平面設計和廣告設計服務的幾個特殊的技術部門,攝影,電影與電視製作,商業插圖
現代設計不僅僅提供人類以良好的人機關系,提供舒適、安全、美觀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提供人類以方便的工具,同時,也是促進人類在現代社會中能夠方便自然交流的重要活動。
現代設計是一個不太准確的稱謂,與其說是一個設計風格概念,還不如說是一個時間概念來得准確。應該說是它是現代建築、現代工業產品、現代平面設計的總稱。
工業設計史(沒有現代工業設計史,因為工業設計本身就是在工業革命之後的新事物,本身就是現代的)
大多數設計史都是以建築為主線,兼顧一些傢具而成書的。
現代主義的定義:
時間上定義:20世紀初期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運動。
意識形態上:革命性,民主性,個人性,主觀性,形式主義性,都非常典型和鮮明。
現代主義是一個對於傳統意識形態的革命,幾乎意識形態的所有范疇,從哲學、心理學、美學、藝術、文學、音樂、舞蹈、詩歌等等都被涉及。
現代主義設計的思想基礎
在20世紀形成,它的組成非常龐雜,既有實用主義、理性主義的內容,也有烏托邦主義的成分,重要人物:勒"科布西耶、沃爾特"格羅佩斯、米斯"凡德洛、弗蘭克"賴特、阿爾瓦"阿圖。奠定了現代設計思想的基礎,影響到全世界設計的發展。
「現代設計」通常被稱為「功能主義設計」,又稱為「技術美」,或「機器藝術」。
「現代設計」與」當代設計」在設計領域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當代設計」是指目前、近期的設計。在藝術史、社會學、工業設計中,「現代」是一個專用術語,它是針對「後現代」而言。什麼叫「現代」?這要區分三個范疇:科學領域、藝術領域、工業設計領域。在科學技術和經濟方面,「現代」指工業化以後的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次現代化時期指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國家出現以流水線為代表的經濟高速發展,尤其是1920年代形成了以柏林為中心的科學藝術繁榮時代。第二次現代化時代指195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後期西方的經濟繁榮和美國式的消費時代。這兩個時期被稱為現代時代,又叫機器時代。在這幾百年中西方國家一直信仰科學技術,追求物質和現代性,它的發展過程往往處在繁榮、危機、耗盡、創新的循環中。
在文化藝術領域,「現代」的含義往往受上述影響,因為藝術總反映時代精神。但是嚴格說,它還有另一層含義。從廣義上,有人認為文藝復興以後西方文明的整個發展時代都被稱為「現代」,因為從文藝復興以後,藝術界的價值追求不同與以前,開始追求以人為本。從狹義上說,「現代」藝術是與工業現代化緊密相關,現代藝術二十世紀以來跳出模仿古典而新出現的主要運動潮流,象立體派、未來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功能主義、無調派、印象派、連續派、意識流等,每種思想流派都有其代表人物。1970年代以後,藝術界出現「後現代」,實質上是對科學技術追求「現代」的修正。
什麼是建築和工業設計領域中的「現代設計」?四本著作中對此進行了分析論述。1934年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和歷史學家瑞德著《藝術和工業》,1936年培夫斯內著《現代運動的先驅》,1990年馬庫斯著《功能主義設計》,2000年李樂山著《工業設計思想基礎》。「現代設計」通常被稱為「功能主義設計」,又稱為「技術美」,或「機器藝術」。瑞德和培夫斯內把功能主義成為是二十世紀設計思想的主線條,「本世紀的天才」和 「正統風格」,工業化時代以來功能主義設計主要代表是:帕克斯頓於1851為世界工業展覽會設計的倫敦水晶宮,以英國著名的工業設計先驅莫瑞斯為代表的藝術和手工藝運動,1910年代德國工作聯盟和1920年代德國著名設計學校包豪斯。按照這種觀點,功能主義還包括1950-60年美國模仿包豪斯的傢具革新和建築的現代設計,1950年代德國烏爾姆市設計學院,斯堪底納維亞國家的設計思想。馬庫斯認為,現代設計首先改變了19世紀末建築和物品的古典審美觀,它追求外形簡單、誠實、直接,形式符合目的,沒有附加裝飾,採用標准化製造,價格合理,表現結構和材料特性,這些建築物都採用白牆、平頂、大條形窗戶,激進使用玻璃。20世紀50年代後又發展成為玻璃牆高層建築。這一評價的膚淺之處是,把功能主義看成只是各種「藝術流派」中的一種,認為功能主義在建築、室內、和傢具設計中突破了以前那種模仿古代風格的古典主義美學,減少或者消除附加裝飾,強調可用性。
功能主義的主要思想是以功能為核心,而不是形式。德國功能主義的具體設計思想是,要首先發現事物的本質、目的和用途(需要),正確充分發揮事物的功能,形式應當反映這種本質和目的,而不要畫蛇添足,也不要文不對題。後來,有人用美國建築師蘇里文(1856-1924)的一句話「外形跟隨功能」來概括功能主義設計思想。蘇里文在「所考慮的高層建築」一文中寫道:「一切有機體和無機體,一切有形的和形而上的,一切人類的和超人類東西,一切內心和精神真正的表現形式(只要其生命在這一表現中可被辨識出來),都有一個普遍規律,那就是形狀總跟隨功能。」他舉例說,「一個銀行大樓的外形應當反映銀行的本質或功能,而不是反映傳統廟宇的功能。」
本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與普及,給設計工作包括機電產品的設計工作帶來了新的變化。隨著科技發展,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微電子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及控制技術等新技術對產品的滲透和有機結合,與設計相關的基礎理論的深化和設計方法的涌現,都給產品設計開辟了新途徑,使產品設計跨上了現代設計的水平。在這一時期,國際上再設計領域相繼出現了一系列有關設計學的新興理論和方法。為了強調他們對設計領域的革新,以區別與傳統設計理論和方法,把這些新興理論和方法統稱為現代設
❺ 工業流水線分流加工
快遞需要挑揀
❻ 自動化分流解釋
A組運動控制方向,課程有《電力拖動與電氣控制》、《功率電子技術》、《運動控制系統》、《DSP原理及應用》四門課程和兩門綜合性實驗課程。
B組過程式控制制方向,課程有《運動控制原理》、《自動化儀表與執行器》、《過程式控制制系統》、《集散控制系統與組態軟體》。
C組系統工程方向,課程有運籌學(二)、系統工程、信息系統工程基礎、信息系統工程基礎實驗、集散控制系統與組態軟體、生產計劃與調度(含ERP系統)。
D組模式識別方向,課程有數字信號處理、模式識別、數字圖像處理、圖像處理與識別實驗、人工智慧、計算機視覺、智能計算和圖像處理嵌入式系統設計。
微機原理自控原理之類課程都統一,不同的就是以上課程。d組不錯。偏向軟體。門檻高薪水也高。
❼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分流。我們學校分有(液壓,軋鋼,冶煉,機電,機設,機制,還有工程設計)
建議選老牌的機制專業吧,怎麼說都是燕大最強的。就業肯定沒問題,每年裡仁學院的招聘會招聘機械的企業是最多的,如果你打算考研的話全國開設這個專業的學校也比較多,選擇面更廣。最好不要選新開的專業,新專業課程安排不完善,招聘單位經常也不太認可;冶煉不太好找工作,選這個專業的基本上全是男生。
都是我的個人見解,關鍵還在你自己的興趣了。我今年大四,馬上快畢業了,你有什麼問題的話還可以再追問。加油吧!
❽ 求一篇關於液壓系統的翻譯 要中英文都有的 畢業設計用
什麼是液壓?
一個完整的液壓系統由五個部分組成,即動力元件、執行元件、控制元件、無件和液壓油。動力元件的作用是將原動機的機械能轉換成液體的壓力能,指液壓系統中的油泵,它向整個液壓系統提供動力。液壓泵的結構形式一般有齒輪泵、葉片泵和柱塞泵。執行元件(如液壓缸和液壓馬達)的作用是將液體的壓力能轉換為機械能,驅動負載作直線往復運動或回轉運動。 控制元件(即各種液壓閥)在液壓系統中控制和調節液體的壓力、流量和方向。根據控制功能的不同,液壓閥可分為村力控制閥、流量控制閥和方向控制閥。壓力控制閥又分為益流閥(安全閥)、減壓閥、順序閥、壓力繼電器等;流量控制閥包括節流閥、調整閥、分流集流閥等;方向控制閥包括單向閥、液控單向閥、梭閥、換向閥等。根據控制方式不同,液壓閥可分為開關式控制閥、定值控制閥和比例控制閥。 輔助元件包括油箱、濾油器、油管及管接頭、密封圈、壓力表、油位油溫計等。 液壓油是液壓系統中傳遞能量的工作介質,有各種礦物油、乳化液和合成型液壓油等幾大類。
液壓的原理
它是由兩個大小不同的液缸組成的,在液缸里充滿水或油。充水的叫「水壓機」;充油的稱「油壓機」。兩個液缸里各有一個可以滑動的活塞,如果在小活塞上加一定值的壓力,根據帕斯卡定律,小活塞將這一壓力通過液體的壓強傳遞給大活塞,將大活塞頂上去。設小活塞的橫截面積是S1,加在小活塞上的向下的壓力是F1。於是,小活塞對液體的壓強為P=F1/SI,
能夠大小不變地被液體向各個方向傳遞」。大活塞所受到的壓強必然也等於P。若大活塞的橫截面積是S2,壓強P在大活塞上所產生的向上的壓力F2=PxS2
截面積是小活塞橫截面積的倍數。從上式知,在小活塞上加一較小的力,則在大活塞上會得到很大的力,為此用液壓機來壓制膠合板、榨油、提取重物、鍛壓鋼材等。
液壓傳動的發展史
液壓傳動和氣壓傳動稱為流體傳動,是根據17世紀帕斯卡提出的液體靜壓力傳動原理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1795年英國約瑟夫•布拉曼(Joseph Braman,1749-1814),在倫敦用水作為工作介質,以水壓機的形式將其應用於工業上,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水壓機。1905年將工作介質水改為油,又進一步得到改善。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後液壓傳動廣泛應用,特別是1920年以後,發展更為迅速。液壓元件大約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的20年間,才開始進入正規的工業生產階段。1925 年維克斯(F.Vikers)發明了壓力平衡式葉片泵,為近代液壓元件工業或液壓傳動 的逐步建立奠定了基礎。20 世紀初康斯坦丁•尼斯克(G•Constantimsco)對能量波動傳遞所進行的理論及實際研究;1910年對液力傳動(液力聯軸節、液力變矩器等)方面的貢獻,使這兩方面領域得到了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期間,在美國機床中有30%應用了液壓傳動。應該指出,日本液壓傳動的發展較歐美等國家晚了近 20 多年。在 1955 年前後 , 日本迅速發展液壓傳動,1956 年成立了「液壓工業會」。近20~30 年間,日本液壓傳動發展之快,居世界領先地位。
液壓傳動有許多突出的優點,因此它的應用非常廣泛,如一般工。業用的塑料加工機械、壓力機械、機床等;行走機械中的工程機械、建築機械、農業機械、汽車等;鋼鐵工業用的冶金機械、提升裝置、軋輥調整裝置等;土木水利工程用的防洪閘門及堤壩裝置、河床升降裝置、橋梁操縱機構等;發電廠渦輪機調速裝置、核發電廠等等;船舶用的甲板起重機械(絞車)、船頭門、艙壁閥、船尾推進器等;特殊技術用的巨型天線控制裝置、測量浮標、升降旋轉舞台等;軍事工業用的火炮操縱裝置、船舶減搖裝置、飛行器模擬、飛機起落架的收放裝置和方向舵控制裝置等。 What is Hydraulic?
A complete hydraulic system consists of five parts, namely, power compon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onents, control components, no parts and hydraulic oil. The role of dynamic components of the original motive fluid into mechanical energy to the pressure that the hydraulic system of pumps, it is to power the entire hydraulic system. The structure of the form of hydraulic pump gears are generally pump, vane pump and piston pump. Implementation of components (such as hydraulic cylinders and hydraulic motors) which is the pressure of the liquid can be converted to mechanical energy to drive the load for a straight line reciprocating movement or rotational movement. Control components (that is, the various hydraulic valves) in the hydraulic system to control and regulate the pressure of liquid, flow rate and direc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ntrol functions, hydraulic valv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village of force control valve, flow control valves and directional control valve. Pressure control valves are divided into benefits flow valve (safety valve), pressure relief valve, sequence valve, pressure relays, etc.; flow control valves including throttle, adjusting the valves, flow diversion valve sets, etc.; directional control valve includes a one-way valve , one-way fluid control valve, shuttle valve, valve and so on. Under the control of different way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hydraulic valve control switch valve, control valve and set the value of the ratio control valve. Auxiliary components, including fuel tanks, oil filters, tubing and pipe joints, seals, pressure gauge, oil level, such as oil dollars. Hydraulic oil in the hydraulic system is the work of the energy transfer medium, there are a variety of mineral oil, emulsion oil hydraulic molding Hop categories.
Hydraulic principle
It consists of two cylinder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composition of fluid in the fluid full of water or oil. Water is called "hydraulic press"; the said oil-filled "hydraulic machine." Each of the two liquid a sliding piston, if the increase in the small piston on the pressure of a certain value, according to Pascal's law, small piston to the pressure of the pressure through the liquid passed to the large piston, piston top will go a long way to go. Based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small piston is S1, plus a small piston in the downward pressure on the F1. Thus, a small piston on the liquid pressure to P = F1/SI,
Can be the same size in all directions to the transmission of liquid. "By the large piston is also equivalent to the inevitable pressure P. If the large piston is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S2, the pressure P on the piston in the upward pressure generated F2 = PxS2
Cross-sectional area is a small multiple of the piston cross-sectional area. From the type known to add in a small piston of a smaller force, the piston will be in great force, for which the hydraulic machine used to suppress plywood, oil, extract heavy objects, such as forging steel.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ydraulic
And air pressure drive hydraulic fluid as the transmission is made according to the 17th century, Pascal's principle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an emerging technology, the United Kingdom in 1795 Joseph (Joseph Braman ,1749-1814), in London water as a medium to form hydraulic press used in instry, the birth of the world's first hydraulic press. Media work in 1905 will be replaced by oil-water and further improved.
World War I (1914-1918) after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hydraulic transmission, especially after 1920, more rapid development. Hydraulic component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bout the early 20th century, 20 years, only started to enter the formal phase of instrial proction. 1925 Vickers (F. Vikers) the invention of the pressure balanced vane pump, hydraulic components for the modern instrial or hydraulic transmission of the graal establishment of the foundatio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Constantine (G • Constantimsco) fluctuations of the energy carried out by pass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in 1910 on the hydraulic transmission (hydraulic coupling, hydraulic torque converter, etc.) contributions, so that these two areas of development.
The Second World War (1941-1945) period, in the United States 30% of machine tool applications in the hydraulic transmission.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ydraulic transmission in Japan tha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for nearly 20 years later. Before and after in 1955,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Japan's hydraulic drive, set up in 1956, "Hydraulic Instry." Nearly 20 to 30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s fast hydraulic transmission, a world leader.
Hydraulic transmission There are many outstanding advantages, it is widely used, such as general workers. Plastic processing instry, machinery, pressure machinery, machine tools, etc.; operating machinery engineering machiner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utomobiles, etc.; iron and steel instry metallurgical machinery, lifting equipment, such as roller adjustment device; civil water projects with flood control the dam gates and devices, bed lifts installations, bridges and other manipulation of institutions; speed turbine power plant installations, nuclear power plants, etc.; ship deck crane (winch), the bow doors, bulkhead valves, such as the stern thruster ; special antenna technology giant with control devices, measurement buoys, movements such as rotating stage; military-instrial control devices used in artillery, ship anti-rolling devices, aircraft simulation, aircraft retractable landing gear and rudder control devices and other devices.
❾ 注塑模畢業設計設計~200分求
光陰似梭,大學三年的學習一晃而過,為具體的檢驗這三年來的學習效果,綜合檢測理版論在實際應用中的能權力,除了平時的考試、實驗測試外,更重要的是理論聯系實際,即此次設計的課題為鬧鍾後蓋的注塑模具。
本次畢業設計課題來源於生活,應用廣泛,但成型難度大,模具結構較為復雜,對模具工作人員是一個很好的考驗。它能加強對塑料模具成型原理的理解,同時鍛煉對塑料成型模具的設計和製造能力。
本次設計以注射鬧鍾後蓋模具為主線,綜合了成型工藝分析,模具結構設計,最後到模具零件的加工方法,模具總的裝配等一系列模具生產的所有過程。能很好的學習致用的效果。在設計該模具的同時總結了以往模具設計的一般方法、步驟,模具設計中常用的公式、數據、模具結構及零部件。把以前學過的基礎課程融匯到綜合應用本次設計當中來,所謂學以致用。在設計中除使用傳統方法外,同時引用了CAD、Pro/E等技術,使用Office軟體,力求達到減小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本次設計中得到了戴老師的指點。同時也非常感謝邵陽學院各位老師的精心教誨。
由於實際經驗和理論技術有限,設計的錯誤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正文部分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