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開國大典升國旗裝置設計者

開國大典升國旗裝置設計者

發布時間:2021-02-28 09:24:04

❶ 1949年開國大典的方案提出者是

長期的誤傳
據筆者所掌握到的資料,長期流行的一種說法認為: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大紅燈籠是日本人設計的。比較權威的記載開國大典的書籍如於江《開國大典6小時——大典背後的秘聞》和樹軍《天安門廣場歷史檔案》均持此說,兩書說法大同小異。下面,筆者以《天安門廣場歷史檔案》為例摘要說明這一「長期的誤傳」:
1.1949年9月2日,周恩來副主席用毛筆簽署了「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的批示。擔任大會現場布置的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張致祥接到批示後,將天安門的設計工作分配給了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舞美隊。 2.舞美隊隊長蘇凡受領任務後,急令畢業於日本美術專科學校、藝術造詣在當時華北軍區部隊中屬一流的兩位日本人——40歲上下的肖野和30歲出頭的森茂,用最短的時間,設計出最好的布置方案。 3.肖野和森茂決定在天安門城樓的10根紅廊柱中間懸掛8盞紅色燈籠。一個星期內,他倆用16開白橡皮紙畫出了20張燈籠草圖。草圖呈送周恩來副主席審定,他非常欣賞這8盞太陽般的燈籠。他在20張草圖中看中了一幅,執筆刪去了金水橋欄上扎滿綵球的設計。他說,突出城樓就夠了,大會會場一定要喜慶也要嚴肅。 4.方案確定之後,蘇凡便帶著肖野、森茂跑遍北京城,購買燈籠。但偌大的北京城,根本就沒有那麼大的燈籠。在肖野、森茂協助下,蘇凡找到了一位住在西城區豐盛胡同70多歲的扎燈老藝人,他和他的兩個弟弟來到了天安門城樓手工製作燈籠。整整三天三夜,他們全都吃住在城樓上,「十一」的前一天,八盞有史以來最大的燈籠紮成了。
事實的真相
其實,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城樓的大紅燈籠是由張仃和鍾靈二人於1949年9月在中南海瀛台東海岸的三間平房「待月軒」里設計的。不僅如此,中央人民政府的會徽、國徽的第一次彩色圖案集、政協第一屆全會的會場懷仁堂、中南海正門新華門、北門、西門、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等設計圖紙和彩色效果圖都是1949年的夏秋二季,布置科請張仃和鍾靈在「待月軒」繪制的。
當時,天安門城樓共9間房,中間一間最大,也是大廳的出入口,二人設計時決定此房間不掛大紅燈籠,以便留給在中間位置的重要人物以更開闊的空間:兩側各4個房間,逐漸縮小,每個開間要懸掛一個大紅燈籠,共8個。張、鍾二人設計好大紅燈籠的圖紙後,提請周恩來批准。當時一切設計圖紙,都呈送周恩來審閱,他在圖紙上用鉛筆批示「同意」,後面簽署了一個「周」字,工作人員這才開始施工、製作。不久,「燈籠」圖案又用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紀念郵票(新中國第一枚紀念郵票)上,這枚郵票編號為「紀1」,中心圖案就是大紅燈籠在飄揚。
布置天安門城樓最為艱巨的任務,就是製作和安裝這8個大紅燈籠。每個燈籠的直徑接近3米,鍾靈曾開玩笑地對張仃說,這燈籠做出來,在裡面可以蹲坐三四個人打撲克!正是因為燈籠太大,工期又短,鍾靈等人跑遍了北京城,竟沒有人敢承擔這項工作。軍區舞美隊的隊長蘇凡幫忙跑了故宮等幾個地方,還是沒有人承接。
經過反復探訪,鍾靈終於在前門外廊房頭條的一家「小器作」(即做紅木傢具和燈籠的作坊)找到領頭的工人師傅尹作賓,他看了設計圖紙,知道是開國大典用在天安門上的,拍著胸脯說:「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把燈籠做成!」
於是商量好,由鍾靈備料,他帶幾個徒弟施工,第二天就開始工作。考慮到燈籠太大,作坊里擺不下,製作完成後運輸也困難,尹師傅建議在天安門城樓現場施工,由兒子尹盛喜每天送飯。尹盛喜當時是個很機靈的少年,他除了每天送飯外,有時還打打下手。人們勸阻了師徒幾人要義務勞動的好意,仍然堅持付給了適當的報酬。
誤傳的原因
其實,肖野、森茂設計「燈籠」這種誤傳,並不完全是空穴來風,也是事出有因的。 當時,軍區舞美隊隊長蘇凡負責天安門下東西兩個三座門以內開國大典會場的設計布置任務。他找到鍾靈說,城樓上的設計布置方面如有需要幫忙的,可以找他,他有人、有物,要什麼給什麼,並說他那裡有兩位日本美術設計家——肖野和森茂,可以請他們幫忙設計。他還把二人繪制的金水橋、觀禮台一帶的設計圖拿給鍾靈看,確實畫得很工整。鍾靈便把尚未來得及設計的大廳內的大屏風交給二位日本友人設計,他們答應馬上動手。
大典前夕,政協籌委會總務處的周子健處長陪同周恩來親臨天安門城樓檢查工作,鍾靈匯報了會場布置的進展情況。這時,扎制8個大紅燈籠的工程已接近尾聲。他向周恩來介紹了尹作賓師傅勇於承擔大紅燈籠的製作任務的情況,周恩來和周子健都和尹師傅握了手,表示贊許和慰問。鍾靈也把兩位日本朋友設計的屏風(長約5米)圖樣拿給周恩來看,並說由於日期緊,恐怕要連夜趕制,才能趕得上30日完工。周恩來考慮了一下說,大廳內再放這么大一個屏風,不一定合適,來不及就不要做了。兩位日本朋友在屏風上畫的圖案是二龍戲珠,最後終因時間緊張,未能真正製作。
燈籠的新家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5周年,為了慶祝共和國的誕辰,天安門城樓進行裝修,城樓上的8盞大紅燈籠被折疊式新燈籠所替代。8盞燈籠取下來後,其中6盞分別交天安門管委會和有關博物館收藏,原掛在東二和西二位置上的兩盞燈籠,交由中國嘉德拍賣公司拍賣,所得款項捐獻給北京貧困山區解決飲水問題和「希望工程」。寧波金鷹集團出價1380萬(鍾靈在相關文章中說是1320萬,不確——筆者注),成為天安門城樓一對退役燈籠的新主人。
是時,金鷹集團正在北京投資5億元人民幣興建一所高級游樂場所——中華百亭魚樂園。1995年2月26日,天安門地區管委會和有關部門與中華百亭魚樂園舉行了隆重的燈籠交接儀式。事後,兩只大紅燈籠懸掛在了尚未竣工的門樓上——它們找到了自己的新家。

❷ 升國旗的小故事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開國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電局工人陳紅年擔任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任務。因為開國大典時升旗用的電動升旗裝置,是由當時冀北電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設計的,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20多年裡,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任務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電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電力公司一位領導把胡其俊叫到一邊,說組織上決定交給他一個光榮任務,從明天起接替陳紅年在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

胡其俊聽後又是高興,又是激動,又是擔心。高興、激動的是自己這個在舊社會吃不飽飯的窮苦人,成了新中國國旗的升旗手;擔心的是這是由毛主席親自升起過的五星紅旗,由自己來擔負升旗任務,怕不能勝任。

第一次升國旗恰逢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二個國慶日,天安門廣場將舉行開國大典以來每年一次的盛大閱兵和群眾遊行。頭天傍晚,胡其俊從天安門廣場管理處領來國旗,晚上根本無法入睡,不時地起身看看鬧鍾,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剛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氣兒跑到廣場的旗桿底下,仔仔細細地將國旗系好、展平,然後遙望天邊,等著太陽出來。當第一次順利完成任務時,胡其俊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比喝了半斤二鍋頭還帶勁。

❸ 開國大典上的自動國旗是誰做的

開國大典上的自動國旗是林治遠。

❹ 中國開國大典後誰負責升旗

國旗護衛隊

❺ 誰知到開國大典

中央檔案館保存的194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程序表》中,記載了開國大典的三大項目: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

三、人民群眾遊行活動和焰火晚會。

慶典的場地設在天安門。

然而,在此之前,關於慶典場地的選擇卻有兩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將慶典活動安排在天安門。另一種方案則是在西苑機場,理由是: 3月25日,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在西苑成功地舉行過閱兵。更重要的原因是,那裡地處郊區,地形開闊,萬一遭到國民黨空軍的襲擊也便於疏散和隱蔽。

兼任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主任的周恩來經過再三斟酌後,決定將慶典的場地定在天安門。

針對國民黨空軍在開國大典那一天可能進行的空襲,周恩來指示:在北平的南苑機場集中人民解放軍第一個有升空作戰能力的戰斗機群,在北平的四周布置用於防空的高射炮群。

清理污水坑

在得到中央的同意之後,周恩來立即通知有關部門,迅速修整天安門城樓和天安門廣場。

從當年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天安門城樓的城牆斑斑駁駁,城樓上散落的是殘磚斷瓦,樑柱上積滿了野鴿子的糞便。當年的廣場上除了這些成片的雜草以外,還有成堆的垃圾和與垃圾為伴的蒼蠅和老鼠。

1949年8月9日,北平市召開了第一屆各界代表大會,時任市委書記的彭真宣布了整修開國大典主會場--天安門廣場和城樓的決議。

1949年9月10日是星期六,這一天天還沒亮,參加義務勞動的人們就從四面八方向天安門廣場集中,到了下午的3點鍾,參加義務勞動的人數就達到了6000多名。幾天之後,廣場上的垃圾、雜草消失了,腐臭味也消散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能容納16萬人的大廣場。

天安門城樓和廣場的垃圾清理干凈之後,接下來就是對天安門城樓的裝修。這包括:在天安門上掛起紅燈籠、城牆兩邊書寫巨幅標語、在城門上方懸掛毛澤東的巨幅畫像等工作。

剛剛解放的北平城是個破爛的城市,城裡遍地都是垃圾。北平解放以後,北平市人民政府向古城的垃圾宣戰了。當時,北平軍管會有一條硬性規定:無論公車私車,汽車出城的時候,必須捎上垃圾。據統計,在開國大典之前,北平市共清除垃圾20多萬噸。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1949年底才告一個段落。

受閱部隊

當北平人民向垃圾宣戰的時候,開國大典的閱兵准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1949年7月上旬的一天,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聽取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副總指揮楊成武等受閱部隊負責人的匯報。匯報結束的時候,毛澤東用鄭重而詼諧的口氣說道:「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在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無論是軍種、兵種,還是規模上,都是最多最大的一次,投入的總兵力達到了16萬。

參加受閱的海軍代表隊由海軍學校與華東艦隊組成;陸軍代表隊由步兵師、炮兵師、戰車師、騎兵師組成;其中戰車師包括摩托化步兵團、裝甲車團和坦克車團。

參加受閱的步兵方隊,則是20兵團67軍的199師。

李水清,當時是199師的師長。

李水清:「我們接到這個任務以後,全體官兵非常高興,感到很光榮,特別是講到了,我們是要代表全國解放軍,來接受毛主席的檢閱,所以,特別高興。」

開國大典的閱兵式盛大而又空前,負責閱兵訓練的楊成武不僅查閱國內外有關閱兵的資料,他還找其他的解放軍將領虛心求教。

南苑機場

7月,正是北平的盛夏,199師的一萬多人馬全部集結在北平市郊。按照閱兵指揮部的要求,步兵師在閱兵的時候出12個方隊,每個方隊由144名指戰員組成。

李水清:「一萬多人只要兩千多人,所以大家拚命地練,都寫決心書,要參加受閱,所以我們除了這個兩千多人以外,我們又另外組織選了二百多人,做預備的。」

訓練前的准備已經基本就緒,但是,新問題也接踵而至:已經有22年戰史的人民解放軍,居然沒有一本關於隊列訓練的條文和規范動作的准則。他們拿什麼作參考呢?

李萬恆:「這個條例開始是國民黨的,以後是蘇聯的,最後還是按照劉伯承那個操典進行隊列訓練,在隊列訓練期間里頭,這個齊步正步,這個東西是你這一步邁出去70公分,高度15公分,這是齊步,正步30公分的高度。」

三伏時節的炎炎烈日照在天壇公園,公園圍牆外的空地上是整理過的訓練場,場地邊沿搭著他們宿營的帳篷。199師的官兵們在這里開始了嚴格的分列式訓練。

一轉眼,就到了1949年的8月1日。這一天,閱兵總指揮聶榮臻代表中央軍委給新成立的特種兵部隊授旗。特種兵部隊屬於陸軍序列,主要包括禮炮部隊、騾馬炮兵以和裝甲兵。

楊成武

曾經擔任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的李健,當時是特種兵司令部的參謀長。

李健:「選的標准基本上都是黨員,另外大部分,百分之四十以上都是英雄連隊,都立過大功,小夥子都比較高,一般都是一米七八、一米八零這樣,確實也很標准。」

聽說受閱部隊的訓練非常艱苦,愛兵如子的朱德總司令再也坐不住了,他親自趕到受閱部隊的駐地,去看望正在訓練的指戰員。回到中南海,他吩咐有關部門給參加受閱的官兵每人每天增加一個雞蛋。

開國大典的第一個程序就是升國旗、鳴禮炮、奏國歌。特種兵司令部將鳴禮炮的任務交給了戰車團參謀長韓懷志。

人和炮調集齊了,韓懷志便一門心思撲在了訓練上。卻把新婚不久的妻子拋到了腦後。

騎兵代表隊,由華北軍區騎兵三師組成,指戰員多數來自內蒙古大草原。

戰車團把訓練場擺在了北平西郊的荒地里。

在戰車團加緊訓練的同時,住在北平城東單大街西總布胡同里的軍樂團也在抓緊時間排練。

參加閱兵的士兵

擔負著為開國大典和政協會議演奏重任的軍樂團,被人們稱為「禮樂之神」。

閱兵指揮部指示:將華北人民文工團的管樂隊以及受閱部隊軍師兩級的軍樂隊合並,組建成聯合軍樂隊,於是,一支200多人的聯合軍樂隊誕生了,由羅浪擔任總指揮。

1937年從馬來西亞回國的羅浪,是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的學生。1939年,他到達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軍區,後來,他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第一任團長。

有一天,閱兵指揮部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召開有蘇聯專家參加的部隊負責人會議。會上對採用什麼樣的曲子作為閱兵典禮樂曲出現了分歧:第一種意見是隨便找一個好聽的閱兵進行曲就行了;第二種意見則是用蘇聯的閱兵曲。

羅浪:「我說是不是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現在已經用過的,使用過的一些革命歌曲改編的軍樂曲子來作為我們這次閱兵的典禮用曲,來作為我們的閱兵用曲。」

會上對此事激烈的爭論起來,鑒於意見一時難以統一,閱兵副總指揮楊成武指示羅浪,寫一個閱兵和群眾遊行的樂曲曲目上報中央。

參加閱兵的坦克

很快,毛澤東就作了 「以我為主,以我國為主」的批示。決定採用羅浪所報的《東方紅》、《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隊進行曲》等5首曲目為開國大典樂曲。

閱兵曲目確定下來以後,為了使其達到適合典禮使用的音樂,羅浪挑燈夜戰,連夜對樂曲的旋律和配器進行了修改。

時間很快就到了1949年的9月1日,這一天,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在傳達中央關於開國大典閱兵的指示時說:「中央決定在新中國成立之日,除地面部隊以外,空軍也要出動。」

9月上旬的一天,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來到南苑機場上,隨著巨大的轟鳴聲,9架戰斗機相繼從跑道起飛,很快就在空中調整成品字隊形,並兩次通過機場上空。

在地面觀看飛行表演的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拍手叫好,為飛行員加油鼓勁。當飛行表演結束後,朱德用企盼的口吻說:「能不能再多幾架飛機,什麼飛機都行」。

林虎:「後來他們走了以後,我們就研究了,又增加兩架「蚊式」戰斗機,這個飛機是英國造的,它機身什麼,都是木頭的,實際上就發動機是金屬的,有些設備是金屬的,但是這個飛機既能做輕型轟炸機,又能做戰斗機。」

閱兵式里的樂隊

幾天以後,又有三架修復的運輸機,一架通訊機,兩架教練機納入了受閱飛行隊。

軍委航空局最後敲定,10月1日那一天,將有17架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

九月的北平,已經進入初秋,受閱部隊的訓練也進入了「倒計時」。

九月份的一天夜晚,受閱部隊接到了到天安門廣場預演的通知。

信心十足的199師師長李水清帶領訓練了兩個多月的部隊來到了天安門廣場,當正步通過天安門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訓練場上走得還像樣的部隊這時候亂了方寸:該邁出左腳的時候,有人偏偏踢了右腿。

樂隊總指揮羅浪發現,原來是戰士們的步伐跟不上樂隊的鼓點,他立即對軍樂隊的節拍做了調整。

舉行開國大典的消息傳出以後,報名參加的單位和群眾格外踴躍。

長辛店鐵路工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的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就來到這里,開展工人運動。毛澤東也曾經兩次到過這個工廠。

北平市總工會給了長辛店鐵路工人2000個參加大典的名額。

門頭溝鎮的西辛房村地處北平遠郊山區,距離天安門30多公里。

1949年的9月,一百多名村民接到了參加開國大典的通知。焦桐蘭和幾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也被批准參加開國大典。為了早一點趕到天安門, 早一些見到毛主席,焦桐蘭和小夥伴商量之後,湊錢買了一輛沒有剎車,沒有鈴鐺的舊自行車。

1949年的9月30日,是中國農歷的八月初九。這一天晚上,許多人在興奮和等待中度過了新中國誕生的前夜。

李水清:「都在那裡不睡覺,把鋼盔擦的乾乾凈凈,擦的亮亮的,好看。」

北平西苑

焦桐蘭:「一宿也沒睡覺,沒睡覺以後就是想到毛主席那兒去,見毛主席怎麼樣的表達心情呢,見毛主席是什麼樣的,長得什麼樣呢。」

這天晚上的10點鍾,周恩來到了天安門,對城樓的布置工作做最後一次檢查。當看到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下面寫有「毛澤東同志」 幾個字的時候,他立即派人找來中南海俱樂部主任鍾靈。

鍾靈:「他說這個不能要,因為開國大典呀,要很嚴肅呀。」

毛澤東的這幅畫像出自周令釗的手筆,根據周恩來的指示,他小心翼翼地用顏料把畫像下面的幾個字蓋住。當周令釗做完這一切的時候,已經是10月1日的凌晨。

修繕一新的天安門城樓和它面前的廣場,正迎候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誕生。

❻ 請問開國大典時,站在觀禮台上都有哪些重要人物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回深、張瀾、高崗

中央人民政府答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

政務院總理:周恩來

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陳雲、郭沫若、黃炎培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程潛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徐向前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沈鈞儒

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羅榮桓

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主任:董必武

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陳雲

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郭沫若

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潭平山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於10月1日下午二時在勤政殿召開。會議開完,全體領導人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到天安門後下車登樓,下午三時慶典准時開始。

❼ 誰在開國大典上,親自按動升旗按鈕

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按動升旗電鈕,從此,五星紅旗就高高飄揚在。。

❽ 誰發明了自動升旗裝置

一種自動升旗裝置,它是在蝸輪蝸桿減速器箱體上面垂直地安裝固定鋼管,版鋼管沿其外圓的母線方向權開有長槽條孔,鋼管內設置有螺旋鋼絲,螺旋鋼絲的底部與蝸輪蝸桿減速器的輸出軸聯結固定在一起,螺旋鋼絲上設有絲母,吊掛架經過長槽孔與絲母固定在一起,在鋼管的內部上下兩端各安裝一隻形成開關。本發明能有效地克服現有自動升旗裝置所存在的

❾ 根據自己學過的滑輪知識,設計一個升國旗儀式的裝置草圖

旗桿的上下兩端各固定一個定滑輪,繩子穿上後將兩繩頭綁在一起形成繩圈即可

❿ 在開國大典上,是誰親自按動升旗電鈕

當然是偉大領袖毛主席

閱讀全文

與開國大典升國旗裝置設計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臨床上有什麼儀器能治療失眠 瀏覽:719
貨車變速箱軸承套怎麼拆 瀏覽:570
我買的鼻炎儀器怎麼用 瀏覽:189
試劑和設備哪個好做 瀏覽:186
台灣東田電動工具 瀏覽:386
常青藤工具箱功能 瀏覽:74
dnf機械牛怎麼開啟 瀏覽:476
匯流排上設備有什麼特點 瀏覽:156
全身手腳動不了用什麼樣器材鍛煉 瀏覽:35
精凌玻璃自動切割設備怎麼樣安微 瀏覽:59
用什麼儀器檢查乳房疾病 瀏覽:890
正方形內一個圈是什麼閥門 瀏覽:396
檢測沖擊試驗機需要哪些儀器 瀏覽:161
雨燕廢氣閥門位置圖 瀏覽:397
公園健身房器材設備有哪些 瀏覽:108
遠距離液位測量裝置的作用 瀏覽:696
測余氯用什麼實驗器材 瀏覽:742
冰恆製冰機充什麼型號製冷劑 瀏覽:234
治療鼓膜內陷有什麼儀器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