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計量確認的什麼是計量確認
【計量確認】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實施細則》第十二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應當配備與生產、科研、經營管理相適應的計量檢測設施,制定具體的檢定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規定本單位管理的計量器具明細目錄及相應的檢定周期,保證使用的非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定期檢定。」
【什麼是計量確認】
計量確認是指為確保測量設備符合預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組操作。
該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計量確認通常包括:校準和驗證、各種必要的調整或維修及隨後的再校準、與設備預期使用的計量要求相比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標簽(狀態標識)。
(2)只有測量設備已被證實適合於預期使用並形成文件,計量確認才算完成。
(3)預期用途要求包括:測量范圍、分辨力、最大允許誤差等。
(4)計量要求通常與產品要求不同,並不在產品要求中規定。計量確認的概念是指對測量設備進行的校準、調整、修理、驗證、封印和標簽等一系列活動,當然也包括檢定、比對等工作。它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測量設備處於滿足使用需要狀態而進行的活動。由於所有測量設備在使用中隨著時間的變化都會發生偏移,不可能總保持在某一個誤差內,為了使它們保持原有準確度,必須在使用一定時間後對它們進行校準,調試或修理,再校準、加以封緘和標志等,通過這些活動,使測量設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滿足預期使用要求的准確度。
從定義中可以看出計量確認是針對測量設備的要求及其實施進行的活動。
❷ 計量確認的計量確認的過程方法
ISO10012中採用了「過程方法」。把計量確認看成一個「過程」一,將有助於提高和保證計量確認結果的有效性。例如,校準是計量確認的一個方面,如果我們只注意校準結果,不注意校準的過程,當發現校準結果有誤時,再去重新尋找問題、重新校準,就已經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如果從校準一開始就注重每一個操作過程,把校準當成一個過程認真對待,發現問題及早糾正,不要等到最終結果出來以後再回頭尋找問題,就可以減少很多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這就可體現「過程方法」的優越性正襪宴。
從計量確認過程框圖中可以看出計量確認過程中包括許多子過程。
(1)測量設備的校準過程
輸入是被校測量設備和上一等級標准器。輸出是校準結果及校準狀態的標志。活動是校準,即被校測量設備與上一等級標准器的比較。資源是校準人員、校準方法、校準的環境條件等。
(2)導出計量要求的過程
其輸入是顧客要求,輸出是計量要求。活動是:查找顧客要求(合同中找出),或從產品標准、技術要求中找出,或從生產過程式控制制文件中找出,或從其他法律規定、規范或文件中找出。
(3)驗證過程
驗證過程有兩個輸入,一個是計量要求,一個是測量設備的計量特性。其輸出是驗證證書,或不能驗證,或不符合計量要求的驗證結論。其活動是將計量要求與計量特性進行比較。其資源是比較人員資料等。這個過程一般不需要測量設備等硬體。
(4)調整或維修過程
如果校準結果不能符合計量要舉銀求,該測量設備還要經過調整或維修過程。調整或維修過程的輸入是驗證過程的一種輸出:不符合計量要求的驗證結論。其輸出是調整或維修報告。活動是調控或維修。資源是調整或維修的設備、設施、人員、方法等。
(5)再校準(或稱復核)過程
輸入是:調整或維修後的測量設備及其報告。輸出是再校準狀態的證書和標志。活動是校準以及校準前對校準間隔的評審。資源是再校準用的測量標准裝置、人員、校準規范等。
(6)確認狀態標志的標注過程
確認狀態標志共有兩種:一種是確認合格標志,另一種是確認失效標識(無法維修或調整)。該過程的輸入是驗證/確認文件,或驗證失敗記錄。輸出是確認合格標志,或確認失效標志。活動是領取標志,張貼或掛在測量設備上。資源是人員、登記等文件。
由上述6個過程(至少4個過程)構成好隱了一個完整的計量確認過程。因此,計量確認過程不能理解為單一的校準過程。
❸ 什麼樣的國家標准可驗證測量系統能力
一個實驗室所從事的標准/檢測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取決於許多因素,其中「測量的溯源性和校準」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制定的《實驗室認可准則》(CNACL201—1999)和《量值溯源的政策》(CNACL206—1999),為證明實驗室是否在技術上具備指定的校準/檢測能力,提供了測量溯源性方面的要求。 一、總的要求在申請認可和已獲認可的實驗室中,所有用於校準/檢測的設備,包括對校準結果、檢測結果或抽樣結果的准確度或有效性有顯著影響的輔助測量設備(例如用於環境條件的測量設備),在投入使用前必須進行校準或檢定。對這種測量設備的校準或檢定,實驗室必須事先制定出實施的計劃和執行的程序。在該計劃中,應當包括對計量標准、作為計量標準的參考標准以及用於校準/檢測的測量設備與試驗設備,進行選擇、使用、校準/檢定、核查、控制及維護方面的內容,並形成一套制度。這就是《實驗室認可准則》第9.1條以及即將替代ISO/IEC導則25(1990)的ISO17025草案(ISO/DIS/17025:1998)第5.6.1條提出的主要內容。在這套制度中,首先對需要校準/檢定的測量設備列出清單並加以標識,對有些只要求最初校準而後只需要進行功能檢查的設備(如直流電源、正弦樣板等),也應列出清單並加以標識。其次,應區分哪些是屬於本室可以進行自校準的,即校準所用的計量標准或參考標準是實驗室自己擁有的;哪些是屬於外部校準的,即必須選擇溯源體系圖中相應等級的外部機構(例如計量院所、計量中心及校準實驗室等),通過送校或送檢制度才能使這些測量設備始終處於受校或受檢的控制狀態。對不同類型的實驗室,這種外部校準和自校準的內容和要求會有所不同,但是一般須包含以下七個要點:(1)對需要校準/檢定的測量設備進行標識;(2)說明測量設備上一次和下一次的送校或送檢的日期;(3)必要時提供外部機構校準/檢定能力的證明,並對測量設備如何送達外部機構和如何接回本室的送校或送檢等情況進行記錄;(4)說明實驗室如何保存來自外部機構的校準/檢定證書,特別要注意證書中的信息是否與本室對應的校準/檢測范圍和不確定度或准確度等級相符;(5)提供實驗室有能力對某些測量設備進行自校準所必需具備的測量溯源性的證明;(6)說明自校準所採用的程序、方法,如何保存其記錄、證書,並提供自校準人員的資格證明;(7)對測量設備校準/檢定狀態的保持、核查、變化趨勢與控制等情況進行記錄。實際上以這些要點為基礎,實驗室可以建立起對測量設備校準/檢定的歷史檔案和資料庫。利用這個資料庫,實驗室往往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信息,例如:(1)對於同一台測量設備的同一參數或指標,在校準、檢定或核查中如果反復出現超差,此時應引起實驗室的高度關注,對其可能原因和後續問題進行研究,必要時應採取適當措施,比如進行調整、修理、降級使用甚至報廢處理(即從現行使用的測量設備清單中刪除出去);(2)對於偶爾出現的計量性能異常的測量設備,則應暫停使用並加以標識,直至查清問題並得到控制為止;(3)對於在狀態趨勢與控制圖上,顯示某些參數正在超出預定控制限的測量設備,也應暫停使用並加以標識,直到查明原因、得到糾正並進行適當校準/檢定為止。實驗室應配有專人或專門機構,對測量設備的校準/檢定狀態進行識別和認定。上面提到的「測量設備」是指測量儀器(計量器具)、計量標准、參考物質、輔助設備以及進行測量所必需的資料的總稱。「計量標准」的含義是:為了定義、實現、保存或復現量的單位或者一個或多個量值,用作參考的實物量具、計量儀器、參考物質或測量系統。例如1kg質量標准、100Ω標准電阻、銫頻率標准、標准氫電極、有證的血漿中可的松濃度的參考溶液等。「參考標准」的含義是:在給定地區或在給定組織內,通常具有最高計量學特性的計量標准,在該處所進行的測量均由它導出。例如我國省級、市級、縣級的社會公用計量標准,國家專業計量站的社會公用計量標准,部門最高計量標准,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的最高計量標准等。二、對校準實驗室的要求對於校準實驗室來說,這種測量設備校準/檢定計劃的制定和執行,必須確保由實驗室進行的測量均可溯源到SI計量單位,包括溯源到有關的自然常數。測量的溯源性必須以實驗室所從事的校準服務來保證,即通過校準服務來演示實驗室的勝任能力、測量能力及測量溯源性。在實驗室簽發的校準證書中,必須表明有一條不間斷的溯源鏈,能夠將校準與計量基準或實現SI單位的自然常數聯系起來。校準證書上的測量結果,必須包括測量不確定度以及(或者)符合指定計量規范的說明或聲明。這就是CNACL201—1999第9.2條以及ISO17025第5.6.2.1條提出的主要內容。上述「SI」(國際單位制)是指由國際計量大會(CGPM)採納和推薦的一種一貫單位制,SI目前基於下列七個基本單位:長度單位米(m)、質量單位千克或公斤(kg)、時間單位秒(s)、電流單位安[培](A)、熱力學溫度單位開[爾文](K)、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cd)、物質的量單位摩[爾](mol)。「計量基準」的含義是:具有最高的計量學特性,其值不必參考相同量的其他標准,被指定的或普遍承認的計量標准。基準的概念同等地適用於基本量和導出量。「溯源性」是指:通過一條具有規定不確定度的不間斷的比較鏈,使測量結果或計量標準的值能夠與規定的參考標准(通常是國家計量基準或國際計量基準)聯系起來的特性。這條不間斷的比較鏈也稱為「溯源鏈」。溯源性在ISO9000族標准中稱為可溯源性或可追溯性,其含義比較廣泛。在實驗室認可和計量領域,溯源性反映了測量結果或計量標准量值的一種特性,即任何測量結果和計量標準的值,最終必須與國家的或國際的計量基準聯系起來,才能確保計量單位統一、量值准確可靠,才具有可比性、可重復性和可復現性。而其途徑就是按這條比較鏈,向測量的源頭(計量基準)追溯。溯源性是國際計量界廣泛使用的術語,就其技術內容而言,類似於我國常用的術語「量值傳遞」,通過不間斷的比較鏈構成的溯源體系類似於「檢定系統」。但從管理方式來看卻有重大差異。量值溯源是從下而上,企業可根據測量准確度的要求,自主地尋求具有較佳不確定度的參考標准進行測量設備的校準,甚至可以跨地區、跨國界與國家的或國際的計量基準進行比對或校準,因而可以比較合理地滿足使用要求。量值傳遞則是自上而下的,尤其對屬於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一直實行定點、定周期檢定,難免會形成計量檢定機構的重復設置,且傳遞環節增多,從而會損失一些測量准確度。為了與國際慣例接軌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應多提倡量值溯源。中國的量值溯源體系是基於我國《計量法》建立起來的,我國《計量法》第10條規定:「計量檢定必須按照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進行。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由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制定」。計量檢定系統表的法律地位由此而定,其內容一般包括文字說明和系統框圖,比如說明計量基準、計量標准和工作計量器具的名稱、測量范圍、不確定度或允許誤差、檢定方法及量值傳遞關系等。每一項國家計量基準,都應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計量檢定系統。截止目前我國業已制定了93個計量檢定系統表。在CNACL201—1999第5.2條中,也規定質量手冊及其相應質量文件應包括「5.2(g)實驗室實現量值溯源的程序」。在制定該程序時,應注意實驗室相關的量值溯源工作程序及量值溯源體系框圖,特別要考慮如何確定復校或復檢周期的問題。原則上復校周期取決於測量風險與經濟因素,即測量設備在使用中超出允許誤差的風險應當盡量小,而年度的校準費用應當保持最少,也即如何使風險和費用兩者的平衡達到最佳化。在確定或選定測量設備復校周期時,一般須考慮以下六點:(1)有關計量檢定規程對檢定周期的規定;(2)在進行型式批准時有關部門的要求或建議;(3)製造廠商的要求或建議;(4)使用的頻繁程度或頻次;(5)使用環境的嚴酷度及其影響;(6)允許誤差或准確度等級的要求。上面提到的「國際計量基準」是指:經國際協議承認的計量標准,在國際上作為對有關量的其他計量標準定值的依據。「國家計量基準」是指:經國家決定承認的計量標准,在一個國家內和為對有關量的其他計量標準定值的依據。「指定計量規范」是指:在校準證書上必須明確測量是按照哪一個規范或毫不含糊地參照哪一個規范進行的。「自然常數」是指:在定義具有更高准確性、穩定性、可靠性和普遍性的量子計量基準時,所涉及的基本物理常數。例如:利用超導約瑟夫森效應依據2e/h來定義直流電壓,利用量子化霍爾效應依據h/e2來定義直流電阻,其中h為普朗克常數、e為電子電荷量,它們都是不會隨時間、地點和構成約瑟夫森結的材料等因素而變化的自然常數。三、對檢測實驗室的要求對於檢測實驗室來說,ISO17025第5.6.2.2.1條規定:「第5.6.2.1條對於校準實驗室的要求也適用於測量設備和具有測量功能的試驗設備,除非已經證實有關的校準不確定度對測量結果的擴展不確定度的影響(貢獻)很小。如果出現這種證實,實驗室必須確保所用測量設備具有測量必需的准確度」。換言之,檢測實驗室對第5.6.2.1條即上一節要求的遵從程度,取決於校準不確定度對測量結果擴展不確定度的相對影響(貢獻),如果校準是具有支配性的優勢因素,則上一節的要求應得到嚴格遵從。但是,如果校準不是擴展不確定度的主要影響(貢獻)分量之一,則可採用下述第5.6.2.2.2條中給出的其他方法來提供測量結果的置信度。第5.6.2.2.2條要求,當實驗室對SI計量單位的溯源性不可能實現以及(或者)不相關時,須用例如以下三種其他方式來提供測量置信度:(1)使用適當的有證參考物質,以給出材料的可靠特性;(2)使用有關各方明確規定並一致同意的協議標准或協議方法;(3)參加適當的實驗室間比對計劃或能力驗證計劃。這一條實際上包含了CNACL201-1999第9.3條的要求,即在無法溯源到國家計量基準的情況下,實驗室應對測量結果的相關性提供滿意的證據,例如參加一個適當的實驗室間的比對或能力驗證。無論對檢測實驗室還是校準實驗室,曾多次提到了測量不確定度,實際上它是一個表徵合理賦予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與測量結果相聯系的參數。在測量結果的完整表述中,應包括不確定度。它可以是標准差或其倍數,或是說明了置信水準的區間的半寬度。以標准差表示的不確定度稱為標准不確定度,以u表示。以標准差的倍數表示的不確定度稱為擴展不確定度,以U表示。擴展不確定度表明了具有較大置信概率的區間的半寬度。不確定度有多個分量組成,對每一個分量均要評定其標准不確定度。評定方法分為A、B兩類,A類評定是用對觀測列進行統計分析的方法,以實驗標准差表徵;B類評定則用不同於A類的其它方法,以估計的標准差表徵。各標准不確定度分量的合成稱為合成標准不確定度,以uc表示,它是測量結果標准差的估計值。為獲得擴展不確定度而對合成標准不確定度所乘的數字因子,稱為包含因子,一般以k表示,置信概率為p時的包含因子用kp表示。為了確定有關的校準不確定度對測量結果的擴展不確定度的影響或貢獻,即確定它是否占支配地位或是否屬優勢分量,常常可以採用分部判斷或分部校準的方法。在我國的量值溯源政策CNACL206—1999對「難以建立溯源關系時的處理」中規定,在溯源到國家/國際計量基準不可能或不適用時,可採用分部校準,或通過參加適當的能力檢證等提供相關的證明。四、其他要求(1)關於參考標准。實驗室必須有校準其參考標準的計劃和程序,參考標準的校準必須由某個能夠提供測量溯源性的機構進行。對這樣的參考標准,實驗室必須只用於校準而不作它用,除非能夠證明其作為參考標準的性能不會失效。以上ISO17025第5.6.3.1條的規定,實際上包含了CNACL201-1999第9.5條和第9.4條的要求。(2)關於參考物質。可能時,參考物質必須溯源到SI計量單位或溯源到有證參考物質。根據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可行程度,內部用的參考物質必須得到核查。以上ISO17025第5.6.3.2條的規定,實際上也包含了CNACL201-1999第9.7條的要求。(3)關於中期核查。為了保持參考標准、基準、傳遞標准、工作標准以及參考物質等校準狀態的置信度,必須按照規定的程序和進度對它們進行必要的核查。以上ISO17025第5.6.3.3的規定,實際上包含了CNACL201-1999第9.6條關於在兩次校準(或檢定)之間應經受「運行檢查」的要求。(4)關於運輸和儲存。為了防止參考標准和參考物質受到沾污或損壞,也為了保證它們的完整性,實驗室必須有安全處置、運輸、儲存及使用方面的程序。當參考標准和參考物質用於固定實驗室外部的現場檢測、校準或抽樣時,可能有必要再制定一些附加的程序。以上是ISO17025第5.6.3.4條的規定。在CNACL206—1999量值溯源政策「關於溯源到國外計量基準」中規定,當進口的測量設備無法溯源到我國國家計量基準時,校準/檢測實驗室必須提供有效的溯源性證明。還規定CNACL認可的海外實驗室,必須提供溯源到本國/國際計量基準的有效證明。 詳情請參考國家標准物質網
❹ 什麼是檢測設備,什麼是測量設備
檢測包括測量 比如感測器就是檢測學上最常用的 檢查設備
而測量設備就是 度量工具 比如尺 鍾 等工具
❺ 什麼是檢測設備,什麼是測量設備
檢測包括測量
比如感測器就是檢測學上最常用的
檢查設備
而測量設備就是
度量工具
比如尺
鍾
等工具
❻ 測量設備計量驗證步驟是什麼
計量能力驗證是利用實驗室間比對確定其檢測能力。所謂實驗室間比對是按照預先規定版的條件,組織兩權個或多個實驗室對相同或類似的樣品進行檢測或測量,並且評定其結果。
能力驗證計劃包含測量比對計劃、實驗室間檢測計劃、分割樣品檢測計劃、定性計劃、已知值計劃、部分過程計劃等六種類型。認可機構、法定機構和其他組織在檢測領域應用能力驗證時,通常採用實驗室間檢測計劃。步驟是:
1
能力驗證方案設計
2
樣品的制備
3
能力驗證的運作
4
能力驗證數據的統計處理
5
能力驗證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