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寫設備改造申請
1、先說明伺服器的現狀和遇到的主要問題。
2、發生故障造成數據損壞的嚴重後果
3、如何改造
4、改造後的達到效果和好處
5、你的建議是什麼?
6、投資回收的期限。
Ⅱ 作為設備工程師如何進行改善
設備工程師應從下面著手:
1.減少機台故障
2.減少故障維修時間
3.減少機台對人的安全不利因素的風險
Ⅲ 精益生產之如何改善設備管理水平
1、清掃即點檢
許多企業都在開展以創造干凈整潔的工作場所為目的的5S活動。5S活動對設備管理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臟污的環境中不可能有高的設備管理水平,維護得好的設備無不是擦的一塵不染的;另一方面,清掃的過程就是點檢的過程,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清掃即點檢」。對設備進行認真清掃是一個和設備進行「親密接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發現設備的一些不良現象,如滴漏油、螺絲松動、電線發黃等等。對這些不良現象的及時處理是非常必要的。基於這樣的認識,需改變以前設備的維護分別由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負責的做法,要求操作人員負擔起一部分設備維護的工作。
2、缺陷的自主改善
現場改善強調激活現場,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不斷改善工作。在設備管理工作中,同樣需要激發員工的問題意識和改善熱情。主要要做好如下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鼓勵員工積極發現設備、設施存在的問題和不完備之處,自己動手加以改善;其次,重視對發生源的處理。發生源是指設備上污染物的產生源頭,如粉塵、液體、切削廢料等的產生處。設備產生的污染物不僅造成環境臟污,而且是設備劣化的根源,必須加以解決。解決的辦法是消除發生源,或減少發生量,或將污染物限制在一個小范圍內。
要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激發員工的改善熱情,充分發揮員工的聰明才智是關鍵。通過與公司的「個人提案」獎勵制度、「優秀改善事例發表會」制度結合起來,很好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就會出現許多富有創意的小改善、小發明。
3、目視管理的廣泛實施
目視管理就是使管理可視化,做到一目瞭然。目視管理在現場的實施可以祈禱暴露問題和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可以認為,目視管理的實施水準是衡量現場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在設備管理工作中,應注重目視管理手法的應用,需著重從如下3個方面著眼對設備管理狀況加以改善,取得了提高管理管理水平的效果。
3.1充分揭示設備的正異狀況和參數,這樣做不僅使工作人員對設備的運行狀態是否正常一目瞭然,而且能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3.2將需要引起注意的事項揭示出來,起到提示和監督的作用,避免由於疏忽而引起工作失誤。良好的設備管理要求按時對設備進行維護保養的工作。經常發生的情況是由於未能按時對設備進行必要的維護保養,導致設備故障的發生。比如,針對機器設備潤滑油、軸承、皮帶等消耗品的更換,可以在設備旁邊立了一塊牌子,上面註明了需要更換的消耗品的型號、數量、更換標准、上次更換時間和下次預計更換時間等內容。這樣,如果消耗品更換的工作沒有按時做,那就誰都能看出來了。
3.3使作業簡單化。有些設備的開機、停機、切換等過程很復雜,操作失誤會對設備造成損害。應用目視管理手法,將設備復雜的操作步驟標識出來,就能使設備的操作簡單化,減少失誤的發生。
雖然良好的設備管理體系比較復雜,但企業即使通過一些簡單的現場改善也能提高設備的管理水平,提高設備的綜合效率。
Ⅳ 設備改造都有哪些原則及優勢
設備改造的原則,企業在搞設備改造時,必須充分考慮改造的必要性、技術上的可能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設備改造必須適應生產技術發展的需要,針對設備對產品質量、數量、成本、生產安全、能源消耗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影響程度,在能夠取得實際效益的前提下,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進行。
(2)必須充分考慮技術上的可能性,即設備值得改造和利用,有改善功率、提高效率的可能。改造要經過大量試驗,並嚴格執行企業審批手續。
(3)必須充分考慮經濟上的合理性。改造方案要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經濟分析,並進行可行性研究和論證。設備改造工作一般應與大修理結合進行。
(4)必須堅持自力更生方針,充分發動群眾,總結經驗,借鑒國外企業的先進技術成果,同時也要重視吸收國外領先的科學技術。
設備改造優勢:
設備改造是在原有設備的基礎上來提高設備的技術先進性和生產適用性,因此具有投資少,時間短,見效快等優點。
設備改造是指把科學技術新成果應用於企業的現有設備,通過對設備進行局部革新、改造,以改善設備性能,提高生產效率和設備的現代化水平。
Ⅳ 如何寫設備改造申請
1)先說明伺服器的現狀和遇到的主要問題,和發生故障造成數據損壞的嚴重後果
2)如果不購置新的伺服器,要進行維修產生的費用預算
3)你的建議是什麼?
4)購買新的伺服器的預算估計與方案2的比較。
Ⅵ 設備改造有什麼要求和建議
設備改造是指把科學技術新成果應用於企業的現有設備,通過對設備進行局部革新、改造,以改善設備性能,提高生產效率和設備的現代化水平。
設備改造的形式:
(1)設備的改裝。
是指為了滿足增加產量或加工要求,對設備的容量、功率、體積和形狀的加大或改變。例如,將設備以小拼大,以短接長,多機串連等。改裝能夠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減少新設備的購置,節省投資。
(2)設備的技術改造(也稱現代化改造)。
是指把科學技術的新成果應用於企業的現有設備,改變其落後的技術面貌。例如,將舊機床改造為程式控制、數控機床,或在舊機床上增設精密的檢測裝置等。技術改造可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降低消耗,提高經撟效益。
設備改造的內容:
①提高設備自動化程度,實現數控化、聯動化;
②提高設備功率、速度和擴大設備的工藝性能;
③提高設備零部件的可靠性、維修性;
④將通用設備改裝成高效、專用設備;
⑤實現加工對象的自動控制;
⑥改進潤滑、冷卻系統;
⑦改進安全、保護裝置及環境污染系統;
③降低設備原材料及能源消耗;
⑨使零部件通用化、系列化、標准化。
Ⅶ 固定資產更換改良怎麼理解
這兩道題的區別在於改良式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確認。前一題沒有直接說明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300-1 200×300/3 000-300×300/3 000正是計算該價值的過程,具體可以理解為:賬面價值=賬面原值-折舊-減值准備,其中該部分資產折舊按總折舊*該資產占總資產比重核算,減值准備同理計算。第二題則直接說明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為20萬元,不需要再計算了。
希望以上介紹能幫助你理解。
Ⅷ 設備改造方案怎麼寫
哈哈
你的不叫設備改造方案
叫設備更換方案吧!
當然是要寫出現有設備每月或者每年的內維修費用,現使容用年限多少(使用年限過短只能說明設備管理上出了問題,沒有保養好),價格比,優缺點比,效率比,使用人力比.這都是老闆所關心的問題.
Ⅸ 如何改善設備管理影響設備生產效率
影響效率的源頭很多,如果把設備一年365天作為設備日歷時間,設備實際有效可用時間是有限的,而未利用的時間包括設備系統損失時間、生產系統損失時間和系統外部損失時間。
(1)設備系統損失時間
設備系統損失時間是指由於設備本身原因造成的質量損失(摺合成時間)、故障處理損失(包括故障停機等待和修理)以及主動預防維修(又是必要的)時間。
許多事實表明,設備故障停機等待時間往往是實際修理時間的幾倍,大量時間消耗在尋找維修工程師、研究圖紙、拆解診斷、等待合適備件領用到位等環節。因此,如何使維修更有準備、響應更迅速、備件審批領用方式更快捷等,也是值得認真變革和設計的。
維修時間的減少依賴良好的技術訓練和長久的維修行為規范約束。有人在維修拆解設備現場鋪上一塊白布,一邊拆,一邊將拆下來的零件按照拆下來的順序、方向和位置擺放在白布上並編好順序號碼,寫在白布的零件位置。這樣,在安裝時可以按照逆序結構,從後向前安裝,且保持原來拆下來的方向不變,唯一注意的是零件之間的間隙和平衡問題。這就是一種維修行為規范,而不是像有些人,找一個盒子,小零件扔在盒子里,大零件在地上隨意擺放。等到組裝設備時就麻煩了,忘記零件的裝配順序,裝了拆、拆了又裝,甚至裝錯順序和方向,不但會造成設備損壞,而且延長維修時間,進而造成設備維修效率損失。
產品的報廢,除了可能造成材料損失之外,最直接的損失是設備效率損失,報廢產品所佔有的設備使用時間是毫無意義的無用功,不但相當於設備在停機等待,而且還造成設備無謂磨損和能源浪費,因此這方面損失的控制尤應嚴格。
生產部門和設備部門應成立改善設備效率的攻關團隊,應用相關分析工具和改善方法,有針對性的研究、實驗、解決設備效率損失問題,這已被證明是最有成效的方法之一。
(2)生產系統損失時間
生產系統損失包括運行停機時間(操作失誤、檢測、工藝改變、調度安排不合理),工藝切換初始化、參數調整等准備時間,性能損失時間(包括速度損失時間和空轉短暫停機時間)以及材料工藝造成質量損失時間。
生產系統損失包括運行停機時間,它們是由於操作失誤、檢測、工藝改變、調度安排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操作失誤的問題需要通過合理制訂能夠糾錯、防錯的操作規范、嚴格訓練和持證上崗等綜合措施加以解決;等待質量檢測停機應該通過在線檢測方法的應用或者提高檢測效率等方式解決;工藝改變通過事先的充分准備來盡可能減少因此造成停機來解決;調度安排的不合理,通過提升調度運籌水平以及相關培訓來解決。總之,在生產系統,人人要眼睛盯著設備的開動效率,記住"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這句老話。設備是企業的造幣機,要千方百計的讓造幣機多造幣,造良幣而非劣幣。
工藝切換初始化、參數調整損失一般是無法避免的,但卻是有潛力可以挖掘的。筆者曾在一家鋼鐵廠調研,查看了半年多的生產運行記錄,發現一條軋鋼機生產流程更換某種軋輥的時間最短可以是20分鍾,最長達到80分鍾。每個班組或者作業人員更換軋輥的方式、輔助工具手段都不一樣,因此時間長短各異。如果將換輥時間控制在30分鍾以內,僅這一條線全年多創產值達到三個多億,利潤也可以達到3000萬元。在這些更換軋輥的作業行為中,肯定存在一種最佳、快捷的方式,也許會使換輥時間比20分鍾還短,但是沒人去總結、無人把這種最優做法變成所有作業者可以共享,而且必須遵守的作業規范。必要時把員工們換軋輥的動作拍成錄像,大家討論研究最佳動作,再拍成標准動作錄像,對員工進行培訓。
性能損失時間,包括速度損失時間和空轉短暫停機時間。速度損失是指設備未能開到設備的規定設計速度,不能開到這個設計速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工藝未調好,有的因為原材料不符合要求,有的是設備本身存在問題,開不起來等。需要對症下葯的加以解決。筆者曾在一家造紙廠調研,發現紙機開不到設計速度與紙漿的配方有關,因為紙漿配方影響紙張強度,強度不夠,一開快就會斷紙。看來這個速度問題需要從紙漿配方及其相關工藝上著手解決。筆者在煙廠調研,發現卷接包機組開動速度不理想的原因是煙盒包裝紙的質量、克重不符合要求,開快就出現散包,這個問題應該從煙盒包裝紙質量的源頭加以解決。設備的空轉、短暫停機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初始化未做好,總在調整設備,開開停停,會出現不少短暫停機;生產節拍安排不好,又可能造成設備空轉,總之還要對症下葯來解決。
材料工藝造成質量損失時間的解決需要QC方法的幫助,需要通過TQM、6σ管理體系的整體設計,需要通過國際標准化體系ISO9001,ISO9002的過程式控制制來根本解決。當然因為設備造成的質量劣化、精度不夠或者廢品損失,應該通過對設備的質量維修策略(QualityMaintenance)加以解決。
(3)系統外部損失時間
系統外部因素停機時間包括節假日,停電、水、等待定單,產能不平衡等等損失。節假日是法律規定的休息時間,企業是無權侵佔的。然而,企業可以通過二班、三班或者四班三運轉方式,讓員工倒班休息,讓設備不停運轉。企業內部的停水、停電、停氣、停汽反映了企業整體運行和管理缺陷,當然企業要抓住系統木桶的短板--薄弱環節,各個擊破。等待計劃排產,反映了企業安排調度和供應鏈缺陷;等待定單,又反映了企業的市場和營銷問題。這雖然不是生產系統本身的問題,但都直接影響企業生產和設備效率的發揮。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並有具體可行的措施加以解決。這里,我們從一開始就以企業的日歷時間作為計算基礎的。日歷時間,無論設備是否利用,都在以折舊形式在消耗著設備的投入資金。至於企業外部原因造成的停機,如外部配電不順、停電、停水,合同協做部門的不配合,需要企業從建立穩固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角度加以解決。天災人禍雖然難以避免,但有危機管理預案一定比沒有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