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古錢幣什麼是翻模鑄造

古錢幣什麼是翻模鑄造

發布時間:2022-11-29 14:45:57

『壹』 古錢幣要怎麼識別

最佳答案古錢的作偽與辨偽

中國從有貨幣算起,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錢幣的品種不下有數干種,其中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稱「物以稀為貴」。大凡收藏錢幣的人總想得到存世不多的珍貴錢幣,這種心理恰恰被那些古董商所利用,魚目混珠,偽品便出現了。因此,無論是收藏、還是研究錢幣,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去偽存真的問題。本文想就幾種錢幣作偽和鑒定的方法,以及鑒定錢幣所應具備的一些知識等方面作一比較系統的介紹。
1.古錢作偽的主要方法
(1)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國古代鑄幣的主要工藝法。隋以前鑄錢多採用錢范鑄造,自唐代開始,則採取母錢翻砂的技術,不管是哪一種鑄造方法,除了某些歷史時期外,總體上說都比較講究鑄幣的工藝質量,錢幣的質地一般都比較緊密細致,流傳至今,表面自然產生一層色呈深褐色的包漿,讓人感覺火氣盡退,色澤柔和。而偽品的鑄造工藝一般比較馬虎,致使錢質疏鬆,讓人感到火氣很重,錢面砂眼和氣孔雖經打磨,但總不及自然磨損而顯得光滑。
製造偽錢一般採用母錢翻鑄的方法,極少有用錢范作偽的。古代鑄錢,放入砂箱中的母錢不止一枚,而是整箱,由於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壓力均勻,鑄造出來的錢幣厚薄一致。而作偽者一般僅雕刻一枚母錢,不是整箱翻砂模,因此,同樣是母錢翻鑄,由於母錢的數量和鑄造工藝不一樣,翻鑄出來的錢幣厚薄因變形而不同。
古代鑄錢從砂模中取出的錢幣毛坯往往成樹形,需要加工打磨,由於古錢形制是方孔圓形,所以翻鑄出來的錢幣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時旋轉打光,錢幣邊上留下的銼痕並不成直線狀,而成弧線形,與錢邊平行,從清代咸豐錢中的一些大錢還可以隱約地觀察到,即使如此,由於年代的久遠,錢邊的銼痕或者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偽者銼毛坯時只知道反復銼磨,使錢邊光滑就行了,形成錢邊的銼痕雜亂無章,或者呈直線狀,使人有一種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幣的加工方法與眾不同,它們被加工時盡管也可能數十枚地串在一起,由於形制上並不是圓的,所以銼磨的痕跡或與錢面垂直,或與錢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線狀。而贗品一般並不注意這些,大多留有合模範線。
鑒定錢幣,錢穿即錢幣的方孔也是應注意的地方,這是作偽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錢幣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之後,人們使用時是用繩索之類的工具將錢幣串在一起的,所以,隨著錢幣流通時間的增加,錢穿經自然磨損已不再像新出爐的錢幣那樣稜角分明了,有的甚至會造成錢穿變形。偽錢卻不同,錢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銼痕跡。
由於作偽者使用真錢翻制砂模時用力不勻,不但使錢幣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錢幣文字的高低也會不同,這種情況在真正的古錢中不多見。
由於用翻砂法作偽會帶來如此多的麻煩,容易被識別,因此,作偽者常常會加上一些銅銹來加以迷惑,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多方面的鑒定知識,而不單單從翻砂這一點來推敲是否作偽。
(2)改刻法。
這種作偽的方法比較重要,就是將一枚普通錢幣經過加工改刻之後,變成一枚珍貴的錢幣。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利用流銅進行改刻。古代鑄錢,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銅錢表面會留下澆鑄時遺留的銅液結晶,錢幣界稱這種結晶為流銅。流銅的存在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在作偽者眼裡卻成了可以利用的對象。這些流銅往往被刻成星紋或月紋,也有的則被刻成文字,這些被刻成的星月紋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
一種是直接在錢幣表面陰刻文字。出現陰刻文字的錢幣大多是半兩和五株錢兩種。作偽者常常會在錢幣表面刻上一些吉語或意義隱晦的符號、數字和文字,也有的在錢幣邊上或肉上刻上一些花紋圖案,這些附加在錢幣上的文字、符號、數字和花紋,由於是後刻上去的,往往與整個錢幣不相協調,給人有一種多餘感。
一種是對原有錢文進行改刻。這種改刻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對錢幣面文的改刻;一是對錢幣背文的改刻。
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大化」三字刀發現較多,算不上什麼珍貴,而「齊返邦張大化」六字刀卻不然,發現較少,於是,作偽者利用六字刀不易得而收藏者又急想得到的心理,將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混水摸魚。乍看起來,這些假的六字刀形制規整,符合先秦齊刀特徵,文字有的也一樣,但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文字排列擁擠和改刻時留下的刀痕。對錢幣面文改刻,有的採用將文字鏟去,如將太平天國背聖寶小平錢的「天國」兩字鏟掉,使之成為出譜的橫讀「太平」背「聖寶」。又如將康熙通寶之「熈」字鏟去第一筆撇劃成簡體字「熙」形,等等。在改刻的錢幣中,有一種利用舊有光背銅錢磨去面文進行改刻,比如有一枚直讀半兩錢,粗看上去,製作、銹色、包漿等都相當的好,但看文字卻讓人生疑,「半兩」二字與錢面一樣平,這在秦漢半兩錢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細細品味,「半兩」二字系人工琢刻而成,文字筆鋒處留有刀痕。
據說,改刻錢幣還有一些離奇的方法,例如利用古銅鏡刻成錢幣等。
以上這些改刻的方法,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作偽者為了使改刻的地方不露痕跡,經常會施以假銹,這種假銹正因為是假的,所以與錢幣自然生成的真銹不一樣,容易剝落,給人一種矯揉造作之感,與整個錢幣極其的不相協調。然而,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些仿清代雕母的贗品。由於清代距今不遠,雕母大多沒有銹跡,這樣便給了作偽者可趁之機,不再需要像改刻其他錢幣那樣做假銹。如何區別雕母真偽呢?凡是真品雕母都用精銅雕琢而成,色澤溫潤、金黃,刀痕盡化而光滑,文字自然生動,渾成一體,而偽品卻不然,不僅所選擇的銅料不及真品,而且刻工粗糙,又由於是模仿之作,錢面文字總顯得有些呆滯,缺乏精神,尤其是滿文,特別要當心的是那些出自清代錢局雕模工匠之手的雕母仿製品。作偽的雕母中有些是用翻砂鑄成的,則比較容易識破。
(3)嵌補法。
嵌補法是錢幣作偽的又一重要方法。傳統所說作偽的挖補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補法一言以蔽之。
古代錢幣常常會因錯范或移范而形成一些比較特殊的版別,例如合背,這種因鑄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別,一般都要比普通的錢幣為少見,對於收藏者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品種。作偽者利用這點,或者將兩枚錢幣磨得很薄之後粘合在一起,或者各取錢幣的一半粘合在一起,使之成為少見的合背或面文。用這種方法造假的錢幣,無論從文字、還是從銹色等方面觀察,似乎都無懈可擊,但輕輕地扔在檯面上或地上,發出的聲音與真正的合背等錢幣相比較,真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有些厚肉贗品的製作方法也類同於此。
挖補作偽是嵌補法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這種方法大有偷梁換柱的感覺,即挖出錢文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然後用其他錢幣上的錢文代替補上,使之成為珍稀錢幣。如北宋「聖宋通寶」小平錢是罕見珍品,作偽者將普通的聖宋元寶錢之「元」字劑去,然後取下與宋錢文字風格接近的其他錢文中的「通」字粘在「元」字的位置上,就成了一枚「聖宋通寶」。再如將「慶元通寶」的「通」字剜去,以「洪武通寶」的「武」字嵌入,就成了「慶武元寶」,變成了一種臆造品。挖補作偽的方法容易留下以下的痕跡:一是,嵌入的文字與其它錢幣文字風格不一致;一是嵌補文字的地方所留下的蛛絲馬跡,或用假銹遮蓋。前者只要熟悉一個時代一種錢幣文字的書法風格,還是比較容易辨識的,後者除了用傳統方法辨別外,還可以用現代科技的探傷儀器進行識別。
錢幣作偽除了翻砂、改刻、嵌補三種主要方法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使用腐蝕法,在一塊銅片上用油漆或蠟勾勒出所需要的錢幣輪廓、穿孔、文字,再放入腐蝕劑中,待一段時間後取出。用這種方法作偽的錢幣比較少見。現代人作偽不僅運用傳統工藝,而且還會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例如運用電腦,盡管這種方法在古錢作偽中還不曾見到,據說在銀銅幣膀品中已有發現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古錢辨偽的方法
(1)傳統鑒別法
①辨字:
我國的貨幣文化從產生、演變與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在中國,當金屬鑄幣產生之時,就在錢面上鑄造了文字,或表示幣值,或表明地名,或為錢幣之名稱,沒有文字的鑄幣相反倒顯得比較少見。不同時代的錢幣錢文具有它所在時代的文體風格和韻味,後人盡管可以學習前人,但畢竟是一種摹寫,充其量也只能達到維妙維肖的程度,由於手勢、運筆、氣力等方面的差異,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這樣,對古錢上的文字進行辨偽,就成了錢幣鑒定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這里,我們可以舉較為典型的不同時代的錢幣文字特徵來加以說明。
先秦時期是我國貨幣發生、發展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商品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貨幣經濟得到了確立,金屬鑄幣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這時期的鑄幣主要有刀幣、布幣、圜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無論是哪一個系列的貨幣,它們大多鑄有文字,這些文字一般所具有的特徵是:纖細、流暢、售秀,布局隨意得體。由於先秦鑄幣文字是用刀直接刻在錢范上鑄就的,所以,文字留有明顯的刀刻筆意,並且一氣呵成,沒有改寫的痕跡。又由於當時鑄幣文字是由鑄錢工匠所為,所以文字並沒有同時代青銅容器上的銘文來得規矩、嚴謹,布局相對來說也顯得粗放,但前後連貫呼應,生動自然。先秦鑄幣文字所具有的這些時代特徵,即使是一位對此頗有研究的行家,也難以達到出神入化、毫無差異的程度,更何況大多屬勢利之人的作偽者們呢?
以懸針篆體自成一格,為後人所推祟的王莽錢幣除貨泉、大泉五十、貨布、大布黃千外,其它都比較少見。因此,存世的贗品就顯得比較多些,有的超過存世真品本身的數量。通常所見的王莽錢偽品主要有貨布、大布黃千和一刀平五千三種。一刀平五千又稱錯刀、金錯刀,真品「一刀」兩字在環首的肉上,為陰文嵌金,偽品則或無「一刀」兩字,或「一刀」兩字為陽文,據說還有用金粉之類的東西描寫「一刀」兩字等,作偽方法相對來說容易辨識些:貨布、大布黃千盡管存世和考古發現較多,但由於其文字、製作之精美,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深受收藏家們所喜好,就文字書法而言,貨幣、大布黃千的錢文最能體現王莽錢文的風韻和水平,纖細而有力,流暢而雋秀,布局得體而完美,真品一般字口比較生辣、峻削,而一般作偽的方法是用真品翻制,鑄造出來的贗品盡管文字與真品達到了形似一致,但缺乏原來的生氣,而顯得木然,字口淺平。此外,還存在著一些製作加工方面的缺陷。
錢幣錢文的鑒定,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通過接觸大量的實物加以體會、咀嚼,然後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每個時代每種錢幣錢文的書體特徵和風格。此外,最好具有良好的書法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
②辨銹:
辨銹,是鑒別錢幣真偽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辨銹,即辨別銅的銹色,一般指銅銹。銅銹是指由於鑄造年代久遠,銅錢表面形成的一層氧化物。這種氧化物,又由於地理、地質、入土時間等條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堆積程度亦不盡相同。這種在錢體表面由銅胎自身發出來的質地堅硬牢固的小粒或塊狀銅銹,一般稱為「自然銹」或「硬銹」,用指甲或刀削等難以剔除,分布自然得體。銅銹因土層所含的化學元素不同,顯現出來的顏色也不大相同,主要有綠、紅、藍三種。
辨銹,首先要知道假銹的一些作偽方法,要不然,就會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混淆。根據前人的經驗,我們將假銹的主要製作方法歸納如下:
a.用漆和顏料拌和塗在偽錢上,做得好的幾乎可以亂真,但時間一長,容易脫落。
b.用松香或膠水及顏料拌和做假銹,效果沒有第一種方法好。
c.將偽錢放入潮濕的土中或半於濕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銹,這種作偽方法需要的時間較長,產生的效果比前兩種來得真切,但一經磨擦,仍易脫落。
d.將偽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形成的綠銹帶有結晶狀。
e.將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盡管會迅速生銹,但錢幣表面受損嚴重。
f.將銅銹配上粘合劑、酸類溶液,塗在偽錢上作偽,這種方法產生的假銹比較牢固,銹色真切,但缺乏神采,容易使人上當。
知道了假銹的作偽方法,對我們鑒別銅銹真偽大有好處。無論用什麼方法製作的假銹,其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徵是:質地鬆脆,由於大多不是由銅胎內部自然產生,而是利用化學反應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浮在錢體表面,用指甲或刀削等很容易被剔除,因此又稱為「浮銹」或「粉狀銹」。真銹由於是自然形成,其分布隨意得體,沒有矯揉造作之感,而假銹卻不然,由於要做得逼真,能與真品混淆,在銅銹分布上,作偽者往往刻意琢磨,最後反而露出了馬腳。
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安徽、江蘇等地發現的錢幣中,錢體表面也會生成類似粉狀銹那樣的真銅銹,對具有這種銅銹的古錢不能一概而論地都定為贗品,它們真假的區別在於,錢幣真品生成的類似粉狀銹的銅銹不像假銹那樣浮在錢體表面,而是由銅胎中自然發出,因此,與錢體連成一片,不易剔除。鑒別錢幣真偽時,應該盡量多地了解有關錢幣的來源、發現地或出土地等資料。
需要指出的是,錢幣表面不是都有銅銹的,先秦時代楚國金版就是如此,盡管相距今天有近二千年的時間,其色澤依舊,金光閃閃。鑒定這些東西,光憑銹色,會一無所獲,不知所措,這就需要同文字和當時的製作技術等結合起來分析判斷。辨別無銹的清代錢幣使用同樣的方法。
錢幣大體上分為「生坑」和「熟坑」兩種,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錢幣,表面一般氧化比較嚴重;熟坑,是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品。熟坑的錢幣經過人們長期流傳、撫摸,錢體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層呈褐色或深褐色等色澤的保護膜,這層保護膜俗稱為「包漿」,雖是極薄的一層,但放在水中煮洗不會脫落。偽造的包漿一般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熏黑,再上蠟打光,如用水沖刷,會基本消失。還有一種是將錢幣放入煤堆等黑色素集中的地方,時間久了,也會在錢體表面形成一層黑色薄衣,打光之後宛如包漿一般,對此應特別加以注意。包漿中比較常見的是呈黑褐色的傳世古色,又稱「黑漆古」。傳世古色偽造的方法常常見到的有兩種:一是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之冷卻,錢的表面便產生黑色,再放在衣袋裡,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與真錢相似;或待角火煅烤冷卻之後,用布沾上油脂在錢體上搓擦。這種方法偶有帶紅銹的。二是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黑色,用前種方法加工,色澤與真的傳世古色相同。對於這種帶有傳世古色的偽錢除了採用識別真假包漿方法外,還應根據文字、形制和製作等加以仔細辨認。
③辨形制:
錢幣的形制一般由政府明文規定。形制包括錢徑、錢穿的大小,錢體的輕重厚薄,內外郭的寬狹,錢背的深淺等諸方面。我國自金屬鑄幣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以來,不同時代的錢幣形制並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大相徑庭。熟悉歷代錢幣形制變化,對鑒定錢幣真偽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我國錢幣形制大體經歷了三個重大變化:一是仿製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二是方孔圓錢,三是機制不帶方孔的圓錢,如銀元、銅元。
先秦時代的錢幣形制盡管眾多,但仍可以理出幾條主要線索來。先秦貨幣可以分布幣、刀幣、圖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布幣是由仿製青銅農具錢搏而來,各種布幣的主要區別在於首部、肩部和足部,一般都比較輕薄。刀幣是由仿製青銅工具刀削而來,形制上基本相似,齊刀大而厚重,明刀和圓首刀則輕而薄小。圓錢一般為平背,齊、燕兩國鑄行的方孔圓錢面有郭,三晉地區的圓孔錢則沒有,據說它們都是由仿製玉壁而來。楚蟻鼻錢是仿天然貝而來,金版仿龜背而來。先秦貨幣形制在中國貨幣史上獨樹一幟,與其他歷代貨幣風格迥異。
秦漢六朝時期開始,我國貨幣正規化、一統化,一般都採用方孔圓錢的形制。這種方孔圓錢的錢幣形制一直被延續到民國初年,歷時二千餘年。秦漢六朝時期,半兩錢除四株半兩中有的有郭外,一般皆平背,前期大而厚重,上海博物館所藏一枚秦半兩重64克。後期小而輕薄。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行的五株錢,錢背一般都比較深峻、狹緣。六朝時期鑄行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等雖然在大小上有區別,但形制上類同。隋唐五代錢幣中出現了寬緣者。
宋代錢幣一改前制,錢背平淺,外郭大多較寬。金代錢幣與宋徽宗時鑄造的錢幣一樣,都相當精美,錢背較深,顯得輪廓分明。元明錢幣也是如此。清代錢幣則又恢復了宋代形制的某些特點,不同的是,面背內外郭都比較淺顯,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咸豐之後則出現了大錢。
盡管方孔圓錢依然鑄行,從清代光緒年問開始出現機器鑄造的貨幣,主要有銀元和銅元,民國時出現過機鑄的鎳幣、鋁幣等。光緒年間曾鑄造過一批機制的方孔圓錢,多見寶浙局等。
④辨製作:
了解各個時代錢幣鑄造技術對鑒定錢幣來說,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方面。
我國錢幣鑄造在唐以前採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採取的則是母錢翻砂法。唐以前的錢范有幾種質地:泥陶范、石范和銅范,它們並不是同時被使用的,而且一個范能夠鑄多少數量的錢幣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早出現的泥陶范,起先是一范鑄一錢。戰國時期開始使用石范和銅范,布幣石范通常是一范鑄兩錢,即在一塊錢范上刻有兩枚布幣型腔。而一塊刀幣石范能鑄造的數量就不止這些了,通常在三至五枚。就石范鑄造技術而言,錢幣面范為石范、背為泥陶范共同使用的技術,較好地解決了范體熱變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先秦時代對於銅范的使用僅見於齊刀和蟻鼻錢,盡管以前著錄中有布幣銅范,但實物未見。齊力銅范鑄錢採用的是立式疊鑄技術,它不直接用於鑄錢,鑄錢時仍需翻制泥陶范。蟻鼻錢銅范在當時被直接用於鑄造,據說目前蟻鼻錢銅范僅發現五件,其中,1982年2月安徽繁昌縣文物組在橫山采購站揀選到的兩件,相當精美與完整,一次可鑄幣分別為66枚和67枚。秦漢六朝時期泥陶范、石范、銅范同時得到使用,並且一次鑄幣數量大大增加,1986年5月在山東省博興縣賢城村發現的一塊榆莢半兩錢范一次可鑄錢176枚,實屬罕見。
隋唐時期貨幣的鑄造量大大提高,可是從沒有發現過用於鑄造錢幣的諸如錢范之類的工具,上海博物館藏有一枚被鑒定為母錢的唐代乾元重寶錢,表明當時已經開始使用母錢翻砂法的鑄造工藝,這種工藝直接影響到以後歷代鑄幣技術。根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齊物》的記載,我們了解到古代母錢翻砂鑄錢的大致工藝過程:用四根木條作空框,中間填上土,上面放若干母錢,再把同樣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錢的背面,這樣完成數十框,上面留出澆口,用繩捆緊加固,將熔化的銅液澆注進去,待冷卻後開框,則成樹枝形的錢,然後逐一摘斷磨銼加工,便完成了一枚一枚的銅錢。在這里,母錢實際上充當的是錢模的作用,它事先用銅、錫原料精鑄而成,由中央頒發到各地,各地據此翻砂鑄錢。母錢之上是雕母。所謂雕母,就是在一塊銅材原坯上人工琢刻加工成的錢幣樣式,現存最早的雕母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嘉靖通寶當十雕母大錢。母錢之下是樣錢,樣錢是用母錢翻砂鑄成的,是正式大量鑄造流通錢幣之前鑄造的樣品。清代的樣錢分為兩種:一種是部頒樣錢,一是進呈樣錢。對於母錢翻砂法的工藝流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中也有記載:其用工之序有之:曰「沙模作」,次曰「磨錢作」,末曰「排整體」。
雖然隋唐以後我國鑄錢普遍採用了母錢翻砂法,但也有例外的。就目前所知,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鑄「永隆通寶」使用的是范鑄法。幾年前,北京曾發現過一塊同治重寶當十磚范,說明清代鑄錢也有偶用錢范的情況。
在基本了解了我國每個歷史階段鑄幣工藝的大致情形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偽錢的製作水平,就能比較清晰地作一對比。
(2)現代科技鑒別法
在我國,銅錢基本上是用青銅鑄成的,明代晚期才開始出現用黃銅鑄造的錢幣。每個時代鑄造的銅錢,它們的化學成份是不同的,《周禮·考工記》就曾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合金成份的比例。這樣,為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提供了又一方面的資料。
①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
所謂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就是將某一時代的錢幣去除表面的銅銹,從顯露出來的真銅中取出若干標本,進行銅、錫、鉛等各種元素成份所佔比例的化學分析,最終得出這個時代各種銅錢所含各種化學元素所佔的百分比。利用這種化學成份分析的方法,也能鑒定錢幣真偽。但是這種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法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要損壞錢幣,所以採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慎重,否則,將珍稀錢幣也這樣進行分析,豈不是糟蹋?
②無損傷性成份分析:
同破損性成份分析法一樣,無損傷性成份分析法也是根校對銅錢化學成份的分析,得出銅、錫、鉛及其它微量元素的百分比,求出這個時代銅錢化學元素含量的一個相對穩定值,並通過它來鑒別出同樣的銅錢是否為同時代所造,由此得出錢幣的真偽,這種方法較破損性方法更先進,它採用的是質子x射線熒光分析方法,並由計算機計算得出結論。
無論是破損性化學成分分析法還是無損傷性化學成分分析法,說到底,研究的是銅錢的質地(當然其它質地的錢幣也同樣適用)。根據銅錢的不同質地,來鑒定錢幣的真偽,這些方法是相當科學的。但是,在實際鑒定過程中,往往碰到的問題是需要馬上作出判斷,而它們卻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因此,就顯得不很實用,這就需要我們憑自己的經驗察顏觀色。我們知道,同樣是銅,又分為紫銅、青銅、黃銅等等質地,這些不同質地的銅錢所顯現出的銅色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盡管它們的含銅量都在70%左右。所以,這為我們進行錢幣辨偽帶來了一定的方便,例如,新疆紅錢是用紫銅鑄造的,所以色呈紅色,假如出現一枚黃銅色(清代制錢一般用黃銅鑄造)的新疆錢,則極可能是偽造的,應認真對待。也就是說,鑒定錢幣的真偽,也應注重銅錢的色澤。
除了上面講到的化學成份分析方法外,對銅錢進行探傷測定,尤其適用改刻、嵌補的錢幣贗品鑒定。
不管怎麼樣,鑒定真偽是收藏和研究錢幣的基礎,不懂得鑒別真偽,也就無從談起收藏和研究。鑒定錢幣真偽,需要大量觸摸實物,仔細觀察,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經驗,不斷歸納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偽存真,為現實生活服務。
3.鑒定古錢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
鑒定,是一門綜合各類相關學科知識的學問,單靠有限的專業知識,是解決不了某些問題的,這樣,就要求我們具備比較廣泛的知識結構。
鑒定古錢首先要熟悉歷史,不僅僅要熟悉通史,而且要熟悉斷代史和專門史,這是鑒定的基礎。
其次,要熟悉和掌握貨幣史。貨幣的發生、發展與其它歷史事件一樣,有著一個歷史過程,對於這樣一個過程的了解,至關重要,否則,就無從知道貨幣制度的沿革、貨幣流通與鑄造情況 等許多重要問題。
第三,要具備錢幣學的知識。錢幣學是一門研究錢幣發生、發展與錢幣不同版別、質地、形制、鑄造等特徵的學科。在中國歷史上,錢幣根據厚薄、大小、錢文、紋飾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的版別來,特別對宋代錢幣,人們研究的側重點更是在版別方面。錢幣一般有銅、鐵、鉛、金、銀等質地,哪一個朝代曾鑄造過哪一種或幾種質地的錢幣,對於鑒定來說,尤其顯得重要。而且,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鑄造錢幣使用的工藝技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唐以前使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使用的是母錢翻砂法,就是這兩種鑄造錢幣的方法在各個時代所表現出來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水平也不盡相同的;因此,就需要我們在鑒定錢幣之前去了解它,掌握它。
第四,要懂得美學、書法、篆刻,並具有一定的修養。我們在談論鑒定真偽時,常常會提到文字的風格、精神、氣息等一些比較難以理解與抽象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具備美學,書法、篆刻等知識,是極其難得要領和體會的。除此之外,還應具有語言學和文字學、文獻學的知識。我們經常遇到的是中國的錢幣,因此,古漢語和古文字學的知識,對鑒定錢錢幣也相當的重要,不能忽視。
總之,鑒定錢幣,重要的是加強自身修養和錘煉,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鑒定

『貳』 如何辨別古董的真假

首先需要分門別類地進行學習,書本知識,轉古玩市場,增加見識增長眼力才能具備一雙慧眼,現在假古董充斥市場,特別需要靜下心來學習,踏踏實實實踐,經得多見得廣才能更好地辨別古董的真假。
例如:辨別古錢的真假
古錢幣鑒定,是一門細致的學科,它需要我們日常知識的積累,
注重觀察與思考,
仔細比較。
結合歷代的文獻資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
找出一些可循的、
可借鑒的理論依據,
從而歸納總結出古錢鑒定中的
一般性規律。本文簡單介紹幾種古錢鑒定的方法。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

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
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
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
每個朝代
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
銅錫合金鑄造
的錢幣呈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銅加少許
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的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

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
鑄市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市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

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
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
可循。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

地下埋藏了許多年,
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
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
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銹。要經過幾十年,

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
氧化銅因形成的顆位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

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銹多在
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脫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
(1)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
(2)將偽品放入鹽囪
砂(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
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
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

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干,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
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
放出土於南方較多,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
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紫色,但
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
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
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入
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叄』 一枚銅錢正面寫著五日午時背面是無毒請問這是何物

以此看這是黃銅制的厭勝錢,屬於近代的,價值不是很高,20-30元

厭勝錢也叫做壓勝錢,也叫押勝錢、壓勝錢,並非流通幣。它起源於西漢,至清末民初都有鑄造。它最初的本義主要是壓邪攘災和喜慶祈福兩大類。到了後來,厭勝錢所指的范圍越來越廣,諸如開爐、鎮庫、饋贈、賞賜、祝福、辟災、占卜、玩賞、戲作、配飾、生肖等等,都鑄厭勝錢。發展到後來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按不同的用途,大略可分為紀念、厭勝、憑信、上樑、供養、博奕、吉語、成語、戲作等品類。縱觀歷朝歷代的厭勝錢,各種書法、圖案內容,多是體現當時的禮俗時尚,因此厭勝錢對考察各朝代的政治、民俗、文化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厭勝錢的材質多種多樣,除了銅質,還有金、銀、錫、鉛等材質。厭勝錢的產生、發展與當時社會的諸多方面有很大的關系,它大都反映人們祈求太平盛世的美好願望。因厭勝錢的圖案品種繁多,鑄造工藝多樣,材質各異,因此水平良莠不齊。加上官方也鑄造過不少不作通貨流通的開爐、鎮庫、饋贈、賞賜、祝福、玩賞等花錢。使花錢品類更加豐富。
如今民間花錢遺存不少,其中不乏製作精美之品,對研究宗教史、民俗史、美術史、古建築史、體育史、版畫史等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厭勝錢的起源
厭勝,典出《漢書·王莽傳》:「莽親之南郊,鑄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銅為之,若北斗,長二尺五寸,欲以厭勝眾兵。」後來「厭勝」演變成了古代方士的一種巫術——厭勝法,當時人們認為運用厭勝法就可以制服他們想要制服的人和物。厭勝法的「厭」讀作ya,據《說文解字》解釋:厭,笮也,今人作壓。所以通常又把厭勝法稱作壓勝法。杜甫《石犀行》雲:「自古雖有壓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厭勝錢實際上就是人們據厭勝法的本義,為避邪祈福而製造的一種飾物,供佩帶賞玩,厭服邪魅、求取吉祥。
厭勝錢最早起源於漢代,自魏晉南北朝,歷經宋遼金元,厭勝錢得到了全面發展,品種、數量均比前期豐富。到了明清兩代,厭勝錢幣的鑄造和流傳達鼎盛時期,內容幾乎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稱謂更是名目繁多。其形制、銘文、紋飾都達到精美絕倫的境界。
厭勝錢的種類和表象
厭勝錢的種類繁多,表象內容從贊美吉祥到附庸風雅、從婚喪嫁娶到誕辰祝壽、從辟邪除惡到因果報應、從佛教經文到道教符咒、從飛禽走獸到神仙鬼怪、從花草樹木到亭台樓閣、從歷史故事到詩詞曲賦……。可以說,厭勝錢的表象內容幾乎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內容豐富多彩,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按照厭勝錢的製作工藝,我們將其劃分為兩大種類,即鏤空品和實體品:
一、鏤空品
鏤空品厭勝錢始鑄於漢代,形制以圓穿圓孔形為主,鑄工十分精美,紋飾以植物、動物、人物為主題,紋飾變化豐富多彩,極具觀賞性。這類錢的圖案紋飾多飾以花草,所以又稱此類錢為「鏤花錢」和「通花錢」。
1、動物類鏤空錢。紋飾以深受人們喜愛的龍鳳圖案為主,此外還有魚、麒麟、鹿、鶴等。
2、人物類鏤空錢。紋飾常以漁獵、耕作為體裁,繼承了漢代畫像磚上以漁獵、耕作為體裁的遺風,再現當時生活勞作場景。
3、植物類鏤空錢。紋飾常以蔓草、桃花、牡丹等為主要題材,裝飾風格生動巧妙、寓意深遠,如實地反映了民間藝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遐想。
二、實體品
1、錢文品
錢文品正面有歷代正式流通錢幣上的紀重、紀值、紀年號、紀國號等鑄幣銘文,背面為各種類型的紋飾和圖案�龍、龜、蛇、七星、寶劍、僧人等 ,形制古雅。
2、吉語品
吉語錢是指鑄有「吉利祝詞」的非流通錢幣。錢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語匯。因民間有寄託心願和自我安慰的語言兆吉習慣,所以又稱此類錢幣為「口彩錢」。官鑄、民鑄均可見,是厭勝錢幣中鑄量最大、版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品種之一,且廣泛流傳於世。吉語錢多用於社會交往,傳遞感情,表達寄託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願望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吉語品厭勝錢因為種類繁多,按照表現的內容又可分為以下六種:祝壽類�如福壽康寧、天下太平等 、仕途類�如指日高升、萬里封侯等 、科舉類�如五子登科、狀元及第、連中三元等 、生意類�如日入千斤、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 和願望與贊美類�如川流不息、龍鳳呈祥等 、撒帳類。這些吉語記錄了歷代百姓固有的生存意識和信仰崇拜,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現象和自身命運的探索,寄託了龍的子孫們的美好理想、心願和情感。
3、生肖品
生肖花錢正面是十二動物生肖圖案、名稱,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多為八卦、星官、吉語等相襯。有的一個生肖為一枚,十二枚為一套,有的十二生肖全鑄於同一枚錢上。生肖品花錢內容豐富,形體大小有別,圖形惟妙惟肖。現今一般認為生肖錢始鑄於宋朝,以後歷朝歷代均大量鑄造,尤以清末民國初年為盛。十二生肖錢,是先人們對大自然與人類關系的一種理解,生肖錢戴在身上,保佑平安吉祥,反映了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的一種願望。
4、八卦品
八卦錢面為八卦符,兼書卦文,背多為咒語,也有背飾為神話圖案。另外,有的八卦錢的上郭附卷雲紋或蝙蝠紋掛扣供戴,寓福從天降。八卦錢主要用於鎮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巫術占卜等。據說八卦錢在清朝道光年間興盛,用於修建殿堂時放置樑上,辟妖邪、祈福祥。自道光至清朝滅亡,民間人們為避兵亂、鎮妖害,在建房時上樑時,也放置八卦錢。清王朝滅亡之後,主要用於巫術占卜了。
5、打馬格品
北宋時期開始盛行起來一種搏戲工具,俗稱「馬錢」,以後歷代民間均有鑄造,品種多樣。有的一面鑄有馬形圖案,一面鑄以馬名,多為歷史上傳說中的名馬;有的一面鑄有騎馬將軍或馬形圖案,一面鑄以將軍姓名或職官名,涉及先秦以來的名將及職官。現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傳世馬錢大多是宋元時期之物,但後世也有仿鑄。
常見的有北宋的唐將千里�背為駿馬圖 、趙將廉頗�背將軍騎馬圖 、白義�白義為周穆王八駿之一 、驊騮�驊騮為周穆王八駿之一 、渥窪之馬�背駿馬圖 。
打馬格錢是中國古代人們文化娛樂生活的反映,是考證某些游戲活動歷史發展的具體實物資料。
6、神仙佛道品
錢幣上鑄有與道教、佛教相關的人物或咒語。
道教表現在鑄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圖案,包括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和曹國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非常生動。
佛教表現在鑄造有「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等文字。
7、異形品
異形品厭勝錢銘文較多為吉語,背以吉祥圖案為裝飾,始鑄於漢代,以後歷朝均有鑄造。形體多樣,形態各異,圖案豐富多姿。
主要有腰牌形制類、布形類、連體類、長命鎖形制類、桃形類等等。
從以上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厭勝錢的種類極其繁雜,表象內容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雖然絕大多數厭勝錢是明清遺物,但我們不能單純從時代的遠近來衡量其自身價值,如同明清官窯瓷器走俏道理一樣。厭勝錢屬於吉祥物,任何一件吉祥物得到人們的青睞,除了其精神上的象徵意義以外,工藝是否精湛、表現內容是否豐富、是否有藝術觀賞性等則是極為重要的條件。厭勝錢正是具備了上述特點,經過二千多年的廣泛使用,愈發受到人們的珍視。
厭勝錢的辨偽
厭勝錢大都是私錢又是迷信的產物,主要因其是非正規貨幣,過去的錢幣學者很少研究,往往只在論著中一語帶過而未作進一步的探討,但實際上厭勝錢流傳很廣、存在時間悠久。同時從厭勝錢的種類、鑄工等來看,大都美觀精緻,故厭勝錢也應算是錢幣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它對我們研究當時社會情況、風俗習慣和民間文化藝術等,有著極寶貴的參考價值。
近四、五年來,隨著古錢收藏熱的愈演愈烈,錢幣收藏領域的競爭也變得激烈起來。由於錢幣稀品、奇品存世有限以及受古錢市場的消化、飽和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人開始把收藏的視線拓寬,厭勝錢因其具錢形,亦為藏家青睞,日漸成為收藏新貴。因為厭勝錢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對厭勝錢的研究和收藏,也正是對我國祖先精神世界的一種追求和探索。由於厭勝錢日益稀少,其上升增值空間也極其可觀。厭勝錢開始走俏、市場行情見長,是因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保值功能。因為厭勝錢屬於古代錢幣范疇,錢幣雖是錙銖小器,但亦如青銅器、書畫和陶瓷一樣,有其自身的文物價值,是不可再生資源。存放時間越長,年代越久,今後升值的機會就越大。
二是欣賞功能。厭勝錢大都鑄工精湛,文字優美,圖案豐富,深受廣大錢幣愛好者的喜歡。因其具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因而港台地區、日本、新加坡、歐美錢幣愛好者也很喜歡收藏厭勝錢。
三是研究功能。厭勝錢與古代社會民風、民俗淵源極深,上面的圖案大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精神理念、宗教信仰,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隨著錢幣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的研究視線和領域也在不斷拓寬,有的已跳出傳統古錢學研究范圍。目前,有不少學者在研究、考證厭勝錢,甚至有的同志已提出「錢幣民俗學」的觀點,認為它是隸屬於錢幣學而又獨樹一幟的新學科。
同其他古錢一樣,厭勝錢的仿造也歷來有之。人們偽造厭勝錢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受封建迷信的影響,祈求平安、富貴、辟邪;二是受崇古敬古的思潮影響,以及對當時民風、民俗的追慕;三是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為了獲取高額的利潤。
因為厭勝錢無定製,考證斷代主要依據銅色及花紋圖案。偽品厭勝錢的辨別主要取決於識別者的見識和眼力。從現在錢幣市場上所能見到的偽品厭勝錢情況分析,歷代厭勝錢的仿鑄與作偽主要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用真錢直接翻模。用真錢直接翻模鑄造,這種方法非常簡單,製作起來也比較容易。但是不管真錢的銘文如何清晰,紋飾如何生動,一旦再次翻模,新錢風格總難免有些板滯,此類偽品容易鑒別。真品色澤自然細膩、光亮,文字、圖案清晰,偽品則不然。但如果仿鑄得逼真,就要仔細加以鑒別,在形制、銘文、紋飾相同的情況下,注意銅質、厚重、文字書寫特點、時代風格和特徵就顯得非常重要。
第二種方法是借真錢的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用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鑄造出來的偽品存在四個致命缺陷:一是形制大小有異;二是輕重厚薄有別;三是文字生硬、呆滯;四是花紋圖案不夠生動,缺乏立體感。
在鑒別這些偽品厭勝錢時,若有一枚真品,一份清晰原大照片或精工製作的拓片,二者對照,偽品會馬上原形畢露。
從目前錢幣市場所能見到的厭勝錢偽品分析看,一些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厭勝錢仿鑄得最多。五代時期鑄造的「周元通寶」�背星月、背龍鳳紋、背北斗七星等 ,因後世附會了許多傳說,所以仿鑄不絕,臆造品更多。生肖品、八卦品厭勝錢因為符合中國的民風和國情,所以歷代都有仿鑄。明代還仿鑄了宋代大量的打馬格錢,目的是在當時流行的「馬吊紙幣牌」游戲中作籌碼。所以我們今天見到此類厭勝錢,往往要視其具體特徵而定,不能統歸於宋。清代由於錢幣學研究領域的深入,錢幣收藏開始興盛,同時清代也是仿造歷代厭勝錢的高峰。當時多仿造一些吉語和附會有一些美妙傳說的厭勝錢,如因為有明代洪武、正德花錢的各種傳說,因而民間競相仿鑄,形制、紋飾也千變萬化,但早已不具備當時錢幣的特徵,而牟利成為唯一目的。
現今古錢的仿鑄與作偽技術非常高超,已嚴重擾亂了錢幣市場和收藏領域,厭勝錢仿造也是如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才識,才能不斷提高錢幣鑒定水平,以免自己在經濟和情感兩方面都受到假錢的傷害。
明清以來,厭勝錢因為其文化內涵豐富、寓意深遠而受到廣大錢幣收藏鑒賞愛好者的喜歡。可以說,琳琅滿目的厭勝錢為我們研究、考證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藝術及民風民俗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依據。從某種意義上說厭勝錢屬於最早的紀念幣范疇,現在我國每年發行的金屬紀念幣大概就是承襲古代厭勝錢的一些遺風。
歷代厭勝錢的收藏與鑒賞
在我國古代錢幣中有一部分非正式行用的錢幣,它們雖然鑄造成錢幣的形狀,但卻不能行使貨幣的職能,這就是厭勝錢,亦稱為「壓勝錢」。因大多數有花紋圖案、供賞玩,故民間俗稱為「花錢」、「玩錢」。厭勝錢上面的圖案有反映古代民俗的內容,所以又有學者將之稱作「民俗錢」。歷代厭勝錢官方與民間均有鑄造,但大都是民間私鑄。材料一般是金、銀、銅、錫、象牙,其中尤以銅質居多。厭勝錢主要用於饋贈、玩賞、配飾、卜卦、辟邪等,種類繁多,形制各異,是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貨幣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厭勝錢是我國古錢與民風、民俗淵源關系的一種體現,上面的圖案多與歷史上的宗教信仰、民間藝術、社會風俗、神秘文化有關,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鑒賞價值。
厭勝錢的起源
厭勝,典出《漢書·王莽傳》:「莽親之南郊,鑄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銅為之,若北斗,長二尺五寸,欲以厭勝眾兵。」後來「厭勝」演變成了古代方士的一種巫術——厭勝法,當時人們認為運用厭勝法就可以制服他們想要制服的人和物。厭勝法的「厭」讀作ya,據《說文解字》解釋:厭,笮也,今人作壓。所以通常又把厭勝法稱作壓勝法。杜甫《石犀行》雲:「自古雖有壓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厭勝錢實際上就是人們據厭勝法的本義,為避邪祈福而製造的一種飾物,供佩帶賞玩,厭服邪魅、求取吉祥。
厭勝錢最早起源於漢代,自魏晉南北朝,歷經宋遼金元,厭勝錢得到了全面發展,品種、數量均比前期豐富。到了明清兩代,厭勝錢幣的鑄造和流傳達鼎盛時期,內容幾乎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稱謂更是名目繁多。其形制、銘文、紋飾都達到精美絕倫的境界。
厭勝錢的種類和表象
厭勝錢的種類繁多,表象內容從贊美吉祥到附庸風雅、從婚喪嫁娶到誕辰祝壽、從辟邪除惡到因果報應、從佛教經文到道教符咒、從飛禽走獸到神仙鬼怪、從花草樹木到亭台樓閣、從歷史故事到詩詞曲賦……。可以說,厭勝錢的表象內容幾乎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內容豐富多彩,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按照厭勝錢的製作工藝,我們將其劃分為兩大種類,即鏤空品和實體品:
一、鏤空品
鏤空品厭勝錢始鑄於漢代,形制以圓穿圓孔形為主,鑄工十分精美,紋飾以植物、動物、人物為主題,紋飾變化豐富多彩,極具觀賞性。這類錢的圖案紋飾多飾以花草,所以又稱此類錢為「鏤花錢」和「通花錢」。
1、動物類鏤空錢。紋飾以深受人們喜愛的龍鳳圖案為主,此外還有魚、麒麟、鹿、鶴等。
2、人物類鏤空錢。紋飾常以漁獵、耕作為體裁,繼承了漢代畫像磚上以漁獵、耕作為體裁的遺風,再現當時生活勞作場景。
3、植物類鏤空錢。紋飾常以蔓草、桃花、牡丹等為主要題材,裝飾風格生動巧妙、寓意深遠,如實地反映了民間藝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遐想。
二、實體品
1、錢文品
錢文品正面有歷代正式流通錢幣上的紀重、紀值、紀年號、紀國號等鑄幣銘文,背面為各種類型的紋飾和圖案�龍、龜、蛇、七星、寶劍、僧人等,形制古雅。
2、吉語品
吉語錢是指鑄有「吉利祝詞」的非流通錢幣。錢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語匯。因民間有寄託心願和自我安慰的語言兆吉習慣,所以又稱此類錢幣為「口彩錢」。官鑄、民鑄均可見,是厭勝錢幣中鑄量最大、版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品種之一,且廣泛流傳於世。吉語錢多用於社會交往,傳遞感情,表達寄託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願望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吉語品厭勝錢因為種類繁多,按照表現的內容又可分為以下六種:祝壽類�如福壽康寧、天下太平等、仕途類�如指日高升、萬里封侯等、科舉類�如五子登科、狀元及第、連中三元等、生意類�如日入千斤、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和願望與贊美類�如川流不息、龍鳳呈祥等、撒帳類。這些吉語記錄了歷代百姓固有的生存意識和信仰崇拜,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現象和自身命運的探索,寄託了龍的子孫們的美好理想、心願和情感。
3、生肖品
生肖花錢正面是十二動物生肖圖案、名稱,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多為八卦、星官、吉語等相襯。有的一個生肖為一枚,十二枚為一套,有的十二生肖全鑄於同一枚錢上。生肖品花錢內容豐富,形體大小有別,圖形惟妙惟肖。現今一般認為生肖錢始鑄於宋朝,以後歷朝歷代均大量鑄造,尤以清末民國初年為盛。十二生肖錢,是先人們對大自然與人類關系的一種理解,生肖錢戴在身上,保佑平安吉祥,反映了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的一種願望。
4、八卦品
八卦錢面為八卦符,兼書卦文,背多為咒語,也有背飾為神話圖案。另外,有的八卦錢的上郭附卷雲紋或蝙蝠紋掛扣供戴,寓福從天降。八卦錢主要用於鎮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巫術占卜等。據說八卦錢在清朝道光年間興盛,用於修建殿堂時放置樑上,辟妖邪、祈福祥。自道光至清朝滅亡,民間人們為避兵亂、鎮妖害,在建房時上樑時,也放置八卦錢。清王朝滅亡之後,主要用於巫術占卜了。
5、打馬格品
北宋時期開始盛行起來一種搏戲工具,俗稱「馬錢」,以後歷代民間均有鑄造,品種多樣。有的一面鑄有馬形圖案,一面鑄以馬名,多為歷史上傳說中的名馬;有的一面鑄有騎馬將軍或馬形圖案,一面鑄以將軍姓名或職官名,涉及先秦以來的名將及職官。現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傳世馬錢大多是宋元時期之物,但後世也有仿鑄。
常見的有北宋的唐將千里�背為駿馬圖、趙將廉頗�背將軍騎馬圖、白義�白義為周穆王八駿之一、驊騮�驊騮為周穆王八駿之一、渥窪之馬�背駿馬圖。
打馬格錢是中國古代人們文化娛樂生活的反映,是考證某些游戲活動歷史發展的具體實物資料。
6、神仙佛道品
錢幣上鑄有與道教、佛教相關的人物或咒語。
道教表現在鑄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圖案,包括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和曹國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非常生動。
佛教表現在鑄造有「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等文字。
7、異形品
異形品厭勝錢銘文較多為吉語,背以吉祥圖案為裝飾,始鑄於漢代,以後歷朝均有鑄造。形體多樣,形態各異,圖案豐富多姿。
主要有腰牌形制類、布形類、連體類、長命鎖形制類、桃形類等等。
從以上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厭勝錢的種類極其繁雜,表象內容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雖然絕大多數厭勝錢是明清遺物,但我們不能單純從時代的遠近來衡量其自身價值,如同明清官窯瓷器走俏道理一樣。厭勝錢屬於吉祥物,任何一件吉祥物得到人們的青睞,除了其精神上的象徵意義以外,工藝是否精湛、表現內容是否豐富、是否有藝術觀賞性等則是極為重要的條件。厭勝錢正是具備了上述特點,經過二千多年的廣泛使用,愈發受到人們的珍視。
厭勝錢的辨偽
厭勝錢大都是私錢又是迷信的產物,主要因其是非正規貨幣,過去的錢幣學者很少研究,往往只在論著中一語帶過而未作進一步的探討,但實際上厭勝錢流傳很廣、存在時間悠久。同時從厭勝錢的種類、鑄工等來看,大都美觀精緻,故厭勝錢也應算是錢幣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它對我們研究當時社會情況、風俗習慣和民間文化藝術等,有著極寶貴的參考價值。
近四、五年來,隨著古錢收藏熱的愈演愈烈,錢幣收藏領域的競爭也變得激烈起來。由於錢幣稀品、奇品存世有限以及受古錢市場的消化、飽和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人開始把收藏的視線拓寬,厭勝錢因其具錢形,亦為藏家青睞,日漸成為收藏新貴。因為厭勝錢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對厭勝錢的研究和收藏,也正是對我國祖先精神世界的一種追求和探索。由於厭勝錢日益稀少,其上升增值空間也極其可觀。厭勝錢開始走俏、市場行情見長,是因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保值功能。因為厭勝錢屬於古代錢幣范疇,錢幣雖是錙銖小器,但亦如青銅器、書畫和陶瓷一樣,有其自身的文物價值,是不可再生資源。存放時間越長,年代越久,今後升值的機會就越大。
二是欣賞功能。厭勝錢大都鑄工精湛,文字優美,圖案豐富,深受廣大錢幣愛好者的喜歡。因其具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因而港台地區、日本、新加坡、歐美錢幣愛好者也很喜歡收藏厭勝錢。
三是研究功能。厭勝錢與古代社會民風、民俗淵源極深,上面的圖案大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精神理念、宗教信仰,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隨著錢幣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的研究視線和領域也在不斷拓寬,有的已跳出傳統古錢學研究范圍。目前,有不少學者在研究、考證厭勝錢,甚至有的同志已提出「錢幣民俗學」的觀點,認為它是隸屬於錢幣學而又獨樹一幟的新學科。
同其他古錢一樣,厭勝錢的仿造也歷來有之。人們偽造厭勝錢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受封建迷信的影響,祈求平安、富貴、辟邪;二是受崇古敬古的思潮影響,以及對當時民風、民俗的追慕;三是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為了獲取高額的利潤。
因為厭勝錢無定製,考證斷代主要依據銅色及花紋圖案。偽品厭勝錢的辨別主要取決於識別者的見識和眼力。從現在錢幣市場上所能見到的偽品厭勝錢情況分析,歷代厭勝錢的仿鑄與作偽主要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用真錢直接翻模。用真錢直接翻模鑄造,這種方法非常簡單,製作起來也比較容易。但是不管真錢的銘文如何清晰,紋飾如何生動,一旦再次翻模,新錢風格總難免有些板滯,此類偽品容易鑒別。真品色澤自然細膩、光亮,文字、圖案清晰,偽品則不然。但如果仿鑄得逼真,就要仔細加以鑒別,在形制、銘文、紋飾相同的情況下,注意銅質、厚重、文字書寫特點、時代風格和特徵就顯得非常重要。
第二種方法是借真錢的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用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鑄造出來的偽品存在四個致命缺陷:一是形制大小有異;二是輕重厚薄有別;三是文字生硬、呆滯;四是花紋圖案不夠生動,缺乏立體感。
在鑒別這些偽品厭勝錢時,若有一枚真品,一份清晰原大照片或精工製作的拓片,二者對照,偽品會馬上原形畢露。
從目前錢幣市場所能見到的厭勝錢偽品分析看,一些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厭勝錢仿鑄得最多。五代時期鑄造的「周元通寶」�背星月、背龍鳳紋、背北斗七星等,因後世附會了許多傳說,所以仿鑄不絕,臆造品更多。生肖品、八卦品厭勝錢因為符合中國的民風和國情,所以歷代都有仿鑄。明代還仿鑄了宋代大量的打馬格錢,目的是在當時流行的「馬吊紙幣牌」游戲中作籌碼。所以我們今天見到此類厭勝錢,往往要視其具體特徵而定,不能統歸於宋。清代由於錢幣學研究領域的深入,錢幣收藏開始興盛,同時清代也是仿造歷代厭勝錢的高峰。當時多仿造一些吉語和附會有一些美妙傳說的厭勝錢,如因為有明代洪武、正德花錢的各種傳說,因而民間競相仿鑄,形制、紋飾也千變萬化,但早已不具備當時錢幣的特徵,而牟利成為唯一目的。
現今古錢的仿鑄與作偽技術非常高超,已嚴重擾亂了錢幣市場和收藏領域,厭勝錢仿造也是如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才識,才能不斷提高錢幣鑒定水平,以免自己在經濟和情感兩方面都受到假錢的傷害。
明清以來,厭勝錢因為其文化內涵豐富、寓意深遠而受到廣大錢幣收藏鑒賞愛好者的喜歡。可以說,琳琅滿目的厭勝錢為我們研究、考證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藝術及民風民俗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依據。從某種意義上說厭勝錢屬於最早的紀念幣范疇,現在我國每年發行的金屬紀念幣大概就是承襲古代厭勝錢的一些遺風。

『肆』 古幣鑒定

手工雕刻的母錢,亦稱「祖錢」。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錢模,鑄錢時用祖錢作模,翻鑄母錢。這些母錢頒發到各地,各地則用母錢制范鑄幣。六朝後造錢不再使用大型整體銅、石錢范澆鑄,而改用母錢翻砂造型澆制。最初用銅、錫、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為「雕母」。
祖錢的雕制需要十分精良,目前所見雕母都是金黃色的銅質,是質地優良的銅材。銅雕母的錢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錢不見刀痕跡象,比同版流通的錢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的製作非常精良,質地選用上等銅料。在《皇朝文獻通考·錢幣考》一書中寫到,各省鑄錢均須「例由戶局先鑄祖錢、母錢及制錢各一文,頒發各省,令照式鼓鑄之」。鮑康的《大錢圖錄》一書中記載,雕母「其穿孔非錢局人不能鑿」。雕母的錢文非常精美,用手雕刻而成,文字細瘦高挺;字口深峻;筆畫剛勁、有力;地章光潔,全身無鑄造痕跡。穿孔大都是雕鑿之後再銼光而成。雕母在鑄錢過程中起規定錢式的作用,並在翻鑄母錢時用於印模。雕母錢比同版流通的錢更大、更重,存世量非常稀少。
雕母錢被製成錢模後取走,工匠用熔化了的銅液澆鑄在錢模上,待鑄幣冷卻後開模,取出鑄幣加工打磨光潔後即成。宋、元、明、清時期,冶金技術和采礦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鑄幣業的發展。明清時期黃銅鑄幣盛行起來。黃銅是銅鋅合金。以前鑒定錢幣含銅量的多少,就將幣擲於地上,聽聲斷其成色,成色高的銅幣,擲於地上有金聲。除黃銅外,還有白銅錢,這是銅錫合金中錫的比例大的緣故,也有一種白銅錢是鎳銅。
雕母錢體積比母錢和流通錢大,母錢又比流通錢稍大,銅質也較好。只是因為母錢是由祖錢翻砂鑄成的,所以錢的外緣輪廓、字口都沒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遜色一些。
母錢除了銅質的外,也還有鐵質的。鐵材料翻砂制的鐵母錢比同級的銅錢要大些、厚重些。
古錢幣愛好者應當把鐵母和鐵范銅錢區別開來,鐵母錢是為鑄造鐵錢翻砂製成的母錢,再由母錢鑄成流通錢,它和銅幣實際上只是鑄幣材料的不同。而鐵范銅錢,是在大批鑄鐵錢之前,先將熔化的銅液注入,以檢查錢模的效果,因而這些銅錢稱為試鑄品。它是與鐵錢形制完全相同的銅錢,這種錢流傳極少。
不論是打造鑄幣還是范鑄,都是一種手工業的生產方式,由此造成錢幣品質的良莠不齊和鑄造費的高昂。中國歷代的銅錢,在形式上常有錯范和流銅等現象,使錢幣不整齊美觀,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萬別。就是同一爐所鑄的錢,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難以辨別。中國鑄幣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時採用了機器鑄幣,新鑄銅元制幣整齊精巧,大受人民歡迎,而政府也獲大利。

『伍』 古銅鏡收藏的收藏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啊,誰可以給我解釋一下,謝謝!

銅鏡原本是古人照面飾容的生活用品,它見證歷史,集觀賞、實用、珍藏於一身,因其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因此銅鏡有著廣闊的升值空間。歷代銅鏡是一面時代的鏡子,其鑄造工藝、銅質、紋飾、銘文等無不反映特定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特別是它的一些銘文,更是難得的珍貴史料。

據考古資料記載,早在四千年前也就是原始社會末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製造和使用銅鏡了。縱觀銅鏡發展的歷史,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普及和發展;漢代至隋唐達到鼎盛時期;五代十國、宋元時期由於長期的戰亂,銅鏡鑄造業隨之走向蕭條;明清時期,隨著玻璃鏡子的出現而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後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於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後,再不用水作鑒了。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麵包金銀的、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一、古銅鏡的市場價值
從銅鏡自身的價值和最近拍賣行情來看,銅鏡已逐漸成為新的收藏與投資熱點,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銅鏡在考古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它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由於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各自特徵,它又成為古代墓葬中斷代標准器之一。銅鏡上的紀年銘和不同時代風格特徵,是判斷出土器物的重要借鑒和依據。通過對銅鏡形制、花紋和銘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各個時代的鑄造技術、工藝美術、工官制度、商業關系、思想意識以及與國外的文化交往等。由於鏡背面積小,紋飾所選用的題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第二,銅鏡既是照面飾容的日常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鑄造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遺產的珍品,可能成為新的有投資價值的收藏品。銅鏡在歷史上一直是宮廷、貴族享用的高檔消費品,在早期使用上還有一定的級別限制,因此,銅鏡的製造量少,保存流傳於世的就更少,這也是造成銅鏡專題收藏者極少的原因之一。最近嘉德這次銅鏡大規模整體參拍的成功,為銅鏡收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銅鏡收藏有望形成新的熱點。目前,藝術品收藏與投資仍處在一個相對活躍的發展階段,中國近現代繪畫作品、明清瓷器仍是投資熱點,但像歷代銅鏡這類個性化的藏品也正在呈現出受市場追捧的積極態勢,有望形成新的收藏與投資熱點。
第四,銅鏡投資上沖空間較大。從藝術品收藏與投資的一般規律來看,一類藏品初次參拍時形成的成交價格都存在著行情上沖的較大空間,今天的「冷門」很有可能是將來的「熱門」,雖然有不少銅鏡都在數萬元落槌,但並不意味著升值空間不存在了。客觀上分析,銅鏡的成交價格還要經過收藏界的一個認知或承認的階段,這也是新門類的藝術品步入投資領域必須經過的階段,估計一兩年時間這些藏品的成交價就成了價格底線,形成行情穩步上沖的堅實基礎。
二、古銅鏡的鑒別
銅鏡收藏也存在著許多問題。目前銅鏡市場的價格不太統一,各地區價格差異較大,收藏銅鏡時,一定要多觀察、多比較,以爭取合理的價格。在銅鏡專業知識方面,由於有關的資料不是很多,在認識上會給收藏者帶來一定的不便,而且備受投資者關注的漢唐鏡贗品較多,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在收藏銅鏡時一定要注意,真品漢唐鏡花紋精美清晰,黑漆古或水銀沁層光潔度好且很難拭去。贗品則是採用真品翻模鑄造而成,其花紋模糊,黑漆古或水銀沁層色死且易脫落;真品漢唐銅鏡敲擊聲音比較低沉、圓潤;而贗品的聲音比較清脆,甚是悅耳。玩過古錢幣的人會更容易識別古銅鏡。收集銅鏡應該從收集標本開始,對銅色、銅質、花紋、銘文作綜合分析、潛心體會,慢慢地積累專業知識,享受銅鏡收藏的樂趣。
由於不同的時代鑄造的銅鏡都有各自的時代特徵,因此收藏者要辨別銅鏡的真偽,首先還是應該從銅鏡的形制、紋飾、表現的內容等方面對古銅鏡進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收藏者還可以通過聽聲和看形這兩種方法來辨別銅鏡的真偽。聽聲就是敲擊銅鏡,通過銅鏡發出來的聲音來辨別真偽。由於新老銅鏡在製作時銅、錫、鉛等原料配製的比例不同,因此它們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一般來說,老銅鏡的聲音普遍比較沉悶、圓潤,新仿銅鏡的聲音,往往比較清脆,有時甚至刺耳。除了從聲音上辨別外,看形也是鑒定銅鏡真偽的一個小竅門,看形就是研究銅鏡的形狀,從形狀上對銅鏡的真偽進行辨別。一般來說,小一點的銅鏡可以看到比較平緩的弧度,超過20厘米的鏡子鏡面基本上成為平面,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而偽鏡的弧度與鏡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銅鏡弧度很大,小銅鏡弧度收縮不自然,在鏡子邊緣往往形成稜角。所以,偽鏡照出的人和景物,一般不會清晰,甚至有時會出現變形的情況。
首先,應該從銅鏡的性質、紋飾、表現內容等方面,對各時代的銅鏡進行充分的了解。銅鏡以銀背為上品,鉛背次之,青綠又次之。如果鉛背埋土年代久遠,變為純黑,謂之黑漆背,此價尤其高,但這種顏色也較易偽作。新仿的銅鏡和老的銅鏡在聲音上是有很大區別的。由於材料結構不同,老的銅鏡普遍聲音比較低沉、圓潤,而新仿的銅鏡聲音比較清脆,甚至刺耳。
其次,「看形」也是鑒定古銅鏡的一個小竅門。「看形」就是研究銅鏡的形狀,從形狀上對古銅鏡的真偽進行辨別。為保證銅鏡能具有真實、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鑄造銅鏡時,鏡子的大小和弧度有嚴格的比例關系。一般來講,小一點兒的銅鏡可以看到比較平緩的弧度,超過20厘米的銅鏡就基本是一個平面,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銅鏡弧度與鏡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銅鏡弧度很大,小銅鏡弧度收縮不自然。所以,仿製銅鏡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變形。
除「看形」外,辨別銅鏡上的銹和銅的味道,也可以對古銅鏡進行真偽方面的鑒定。從銹上來看,新仿銅鏡的銹是後做上去的,採取了一些化學手段,或把一些老銅器上的銹刮下來,用膠和起來粘連在上面,這可以用水來辨別。仿製品的銅鏡,把它放在水裡,會出現幾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它不沾水,有銹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葉沾水一樣的感覺。沾水以後,新仿製的銅鏡有這樣幾種味道:一種是硫酸味;一種是臭味,鹼燒過的那種臭味;還有一種是銅腥味,新煉出來的銅做成的銅鏡,就有一種銅腥的味道,而老銅鏡一般有—種銅香味,也就是出土後的泥土香味。

『陸』 古幣都是什麼材質做的

古代鑄錢除普遍用銅質作為錢幣主要材料外,還使用過鐵、鉛、銀、金等質料,後來又發展到紙幣。

原料:

中國古代正式發行的鑄幣是以銅、鐵等低值金屬為主要原材料的,但各類古錢的情況不盡相同,所以就材質而言,除了大量的銅、鐵錢之外,也有金、銀、錫、鉛等其它金屬鑄造的,還有玉、石、木、蚌、骨、玳瑁以及陶土等各種不同材料製造的錢幣。

錢幣形制

古代貨幣形制十分復雜,僅用作貨幣的的幣材就不下幾十種,如銅、鉛、鐵、金、銀、玉、龜、貝、牲畜、皮革、谷帛、紙張等。但沿襲幾千年的基本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準式樣是西漢元狩五銖、上林三官錢及唐初開元通寶,輕重適中,重約4克,肉好皆有周郭。此外也有圓形圓孔、圓形無孔、鏟形、刀形、長方形(錢牌)、不規則橢圓形等形式。

同一錢,又有大小、輕重、成分、質料、版別、錢面文字、錢背符號、有郭或無郭、重輪、重好、四齣、決文、傳形等區別,有合背、合面、剪邊、磨邊、對讀、旋讀、復文等不同情況,按錢幣性質分,又有記重錢、記值錢、年號錢、國號錢、記號錢、紀年錢、鎮庫錢、開爐錢、樣錢等,這些情況有時有兩種以上並存現象,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銅錢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錢,即一文小錢,又稱平錢,它是使用銅錢時代的最小貨幣單位,其直徑約2.4—2.5厘米,重約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甚至當百、當千大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古幣

『柒』 什麼樣的古錢幣值錢你知道哪些

因為經歷歲月蒼桑、洪澇災害、兵火戰爭、人為因素損壞等眾多緣故,我國有一些古錢幣迄今已如微乎其微,存在量極其稀缺。有的迄今仍是「珍品拍賣」,如五代十國「開平通寶」、宋朝篆書「紹聖重寶」、明朝「永樂通寶」背三錢;有的存在僅有數枚,如五代十國「大蜀通寶」、「大齊通寶」、遼代「天顯通寶」;有的存在但是數十枚,如秦代「三孔布」、齊「六字刀」、五代十國「天策府寶」、「乾元重寶」等。常言道「物稀為貴」,這種稀有錢幣的收藏價值當然非同一般,少則幾萬元,更多就是數萬元的甚至數十萬元。難題是什麼古錢幣歸屬於稀有錢幣,這就必須 古錢幣個人收藏發燒友沉下心去多閱讀文章古錢幣書本,多查詢古錢幣著作譜錄,多掌握各種古錢幣鑄行至今的發掘出狀況和存在量的相關報導,還需要認真記多,保證胸中有數。這種稀有錢幣是在我國古錢幣歷史天空中的奪目的「啟明星」,是在我國古錢幣五千年歷史中閃亮的「珠貝」。

唐朝時期,還創造發明了翻砂工藝鑄錢法,是錢幣鑄造技術性的又一次飛越,到五代時期這一方式已被廣泛應用直到清朝。翻砂工藝鑄錢法是將鑄母錢用型沙印刷掏錢模,隨後用於鑄造錢幣。大概加工工藝全過程為:用四根木板看空框,正中間填入型沙,用木或陶等物刻錄成的母錢在沙子上扣除型範,再把一樣一框型沙合在上面,變成錢的反面,這般慢慢堆疊累積達數十框之多,上邊空出進膠口,用繩捆住結構加固,隨後將溶化的銅液澆築進來,待製冷後開框,則成樹形的錢胚了。

4.銼錢,歷經鑄造後產生錢胚,必須 逐一開展摘斷磨銼生產加工。銼錢就是將銅幣邊沿用矬具開展打磨拋光光滑的全過程,古錢幣銼錢邊沿全是歷經順圓上方位鑽削生產加工,使製成品看起來當然、得當。

這就是古代人基本上的制錢步驟了。看起來簡易,里邊的操作流程或是比較復雜的,職責分工也很細膩,例如清朝制錢每爐設灶頭一人,其所需工役有八行:看火匠、翻砂工藝匠、刷灰匠、雜作匠、銼邊匠、滾邊匠、磨錢匠、洗眼睛匠。由於擁有這種古時候匠人的成千上萬精力與汗液,才有大家今日見到的這種閃亮古時候勞動者聰慧的千萬結晶體哦!

『捌』 古錢幣中,母錢和銅錢范有什麼區別

雕母又叫祖錢。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錢模,鑄錢時用祖錢作模,翻鑄母錢。這些母錢頒發到各地,各地則用母錢制范鑄幣。

不論是打造鑄幣還是范鑄,都是一種手工業的生產方式,由此造成錢幣品質的良莠不齊和鑄造費的高昂。中國歷代的銅錢,在形式上常有錯范和流銅等現象,使錢幣不整齊美觀,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萬別。

就是同一爐所鑄的錢,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難以辨別。中國鑄幣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時採用了機器鑄幣,新鑄銅元制幣整齊精巧,大受人民歡迎,而政府也獲大利。

『玖』 懂古幣專業用語的幫忙看下哦!!

小平:折值一文使用的小錢,也稱平錢,一般直徑24毫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折值二文使用的錢,一般直徑28毫米,重7克。折三、折五、折十等類推。
文:錢幣的基本單位,一枚小平錢稱一文。
串:一百錢(文)稱串。
貫:一千錢(文)稱貫。
小樣:指錢徑小於同類型者。
大樣:指錢徑大於同類型者。
面:指錢幣之正面。
背:指錢幣之反面。
肉:指錢幣的厚薄度,有厚肉、薄肉之分。
錢文:錢幣文字、符號、圖案的總稱,正面的稱面文,背面的稱背文或幕文。
穿:指錢身穿孔,也稱好。廣穿指錢孔較大者;狹穿指錢孔較小者。
內郭:指穿孔四周的突起部分,又稱好郭。內郭較寬者稱廣郭;內郭較窄者稱狹郭,內部重疊者稱重郭。
四決: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者。
四齣: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延伸到外輪者。
外輪:指錢身外圍的突起部分。又稱外緣、外郭。外輪較寬者稱寬輪,寬緣;外輪較窄者稱狹輪、狹緣;外輪重疊的稱重輪。
日文:指錢背凸起的圓圈。
月文:指錢面或背凸起的圓弧。向上稱仰月,向下稱僵月。
星文:指錢面或背凸起的圓點。
孕星:指錢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錢背光素無文。
錢范:鑄錢的模型,有泥范、銅范、鐵范等。
錢樣:用象牙、玉石、木質等材料手工刻制而成的錢幣樣品,專供皇帝或上司部門裁決。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有一枚「咸豐重寶」寶河局當五十棗木雕刻的錢樣。
雕母:又稱祖錢。用銅、錫等材料手工雕刻而成的錢幣模型。錢文纖勁,錢體厚大,精美超常,存世極少。穿孔多為小圓孔,俗稱「金口未開」。現存最早的銅質雕母有報國寺錢幣館中的宣和通寶行草書雕母錢和南京博物館珍藏的明代「嘉靖通寶」雕母錢。
母錢:由雕母直接翻鑄加工而成,作為翻鑄時的范模。錢文細挺,精美厚大,存世很少。
鐵母:用來翻鑄鐵錢的母錢,本身為銅質。較鐵錢精美、厚大。
鐵范銅:用鑄造鐵錢的范型翻鑄的銅錢。一般屬試鑄性質,鑄量不多。
樣錢:試鑄及初鑄的樣版錢,作為鑄錢標准或供上司檢驗。
部頒樣錢:由中央戶、工兩部監制頒發給地方錢局,作為鑄錢標準的樣錢。
進呈樣錢:地方錢局進呈上級有關部門審查檢驗的樣錢。
簽字版:指金幣、銀幣、銅幣等機制幣版別中雕鑄有英文簽名的一種。多為義大利雕刻師魯·喬治的親筆簽名,一般在幣面的邊緣寫有「L.GIORGI」之英文,或「L.G」的英文縮寫。因文字細小,拓片上難發現,但在實物上卻是很明顯的。僅有少量試鑄,作為饋贈留念用。市面所見,幾盡偽品。
對錢:又稱「對書錢」。用漢文不同書體書寫而成對兒的錢。對錢從錢文、大小、厚薄、邊郭、紋飾、材質方面均相同,惟書體不同,以北宋對錢最多。
子錢:指大量鑄行的流通錢,一般精美程度不高.存世極多。
合背:指誤用兩件面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是錢面。
合面:指誤用兩件背范鑄成的錢。雙面均是錢背。
傳形:錢文呈反向排列,左右易位,見於秦至六朝時期。
直讀:錢文按上下右左的順序排列。
旋讀:錢文按上右下左的順序排列。
反文:錢文反書。
背逆:錢幣正反面圖文不相對,有移位現象。
重文:在鑄錢過程中,由於鑄模重復壓制並移位而形成雙重文字或圖案,這種現象叫疊文或重文。
旋背:錢背以旋車加工者謂之「旋背」。車削之紋絡由邊向內,與邊郭成若干同心圓狀。
生坑:指新出土的古錢,表面氧化嚴重,銹色復雜。
熟坑:指未經人土的傳世古錢。
傳世古:指流傳於世,未經人土的古錢表面顏色,一般呈黑褐色,有光澤,又稱黑漆古。
水銀古:出土的古錢表面呈現出銀白色的氧化層,又稱水銀銹。
正用錢:指作為正式流通的錢幣。
冥錢:古代特為死者而制的錢,有泥質、陶質、鉛質、銅質及金、銀質等。
花錢:對那些具有圖案花紋或其他文字的非正用品錢及錢形物的統稱。
壓勝錢:指為辟邪求福、消災解厄、鎮壓詛咒而鑄制的錢形佩牌,是中國神仙思想產物,最早起源於漢魏時期,又稱厭勝錢。
無文花錢:指沒有文字,僅有圖案花紋的花錢。
吉語花錢:指鑄有吉利祝語的花錢。用於禮贈、祝福、紀念之類。
鏤空花錢:錢體透空的花錢,幣身似用刻刀契鏤而成(實為鑄造而成)。
生肖花錢:指鑄有十二屬相、八卦等圖案文字的花錢。
仙佛錢:指鑄有佛像、佛語的花錢。
棋錢:指古代鑄成錢形的棋子。
馬錢:北宋時期興盛起來的一種游戲名「打馬格」,錢上鑄有馬形馬名,或鑄有騎馬將軍及將軍之名等。
異形花錢:指各種奇形異狀的花錢,多為佩掛之用。
陶幣: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流通使用的一種鎂土所制輔幣,中心圓孔,表面紅褐色,有「一分」和「五分」兩種幣值。其他時期陶質幣多為冥錢。
站人:英國侵華期間在印度鑄造的一種銀元,稱「英國貿易銀」,面值壹元,背有女人像站立,右手執戟,左手提盾。我國俗稱「站人」、「站洋」等。
鷹洋:公元1823年,墨西哥共和國成立後始鑄。鴉片戰爭後,逐漸流人我國,數量巨大。一面有飛鷹啄蛇圖案,另一面似冠,放射光芒。我國俗稱「鷹洋」、「墨洋」等。
羅漢錢:指點康熙通寶中的「熙」字寫為「熙」的一種錢幣,少量鑄有「大清」或「龍鳳紋」。特祝康熙皇帝帝運齊天,壽命長久之開爐錢。
材質:指鑄造錢幣所用的主要原材料,一般由銅、金、銀、鐵、鎳、鋁、鉛等。
交子:北宋時期的一種鈔票。宋真宗時發行於四川,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其後北宋的紙幣還有錢引、小鈔,南宋的紙幣有關子、公據、會子等。
龍圖:清代鑄幣中最常見的圖形。有坐龍、立龍、飛龍、官局龍、大清龍等。
花星:清代機制幣上的星紋圖案。有梅花星、米字星、十字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圓點星等。
珠圈:由眾多的圓點組成的圈形圖案。通常鑄於幣的中央與邊緣之間。
邊道:鑄幣周邊的側面部分,有光邊、齒邊、鷹洋邊等。邊道的精細均勻程度,是區分鑄幣真偽的重要方面。
沙版:採用翻砂工藝鑄造出來的銅元。銀幣也有這種非機製品。
庫平:清代國家金、銀庫的標准重量。康熙時撰《律呂新義》,以古十二殊為當時二錢五分,十錢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後編訂度量衡表,以金屬的立方寸重量為衡制標准。庫平一兩合37.301克。後來,中央與地方,或不同時期的庫平均有差異。
廠平: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吉林官局鑄造標准銀幣的一種計算單位。幣值共分一錢、二錢、五錢、七錢、一兩五等。僅屬試鑄,並未獲准流通。清末吉林市俗稱「船廠」,故其所鑄銀幣的標重稱「廠平」。廠平一兩合35.86克。
湘平:清末湖南湘潭縣所用稱量銀兩的一種標衡,銀每兩重35.84克。清代咸豐以來,士兵多湖南人,所以軍隊中多用湘平稱銀,後在湖南全省推廣,涉及長江流域各大商埠及新疆等地。湘平一兩合36.65克。
法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黨政府下令中央、中國、交通三大銀行發行紙幣,並規定這些紙幣為法定貨幣,簡稱「法幣」。
坐龍:中國機制幣中常見的龍形圖案之一,龍頭正向,身呈「S」狀蟠曲,其勢如坐而得名。
立龍:中國機制幣中常見的龍形圖案之一,取其作站立之狀而得名。分為水龍和早龍(無水波紋)。
飛龍:中國機制幣中常見的龍形圖案之一,取其作飛翔之勢而得名。
長須龍:通常用於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的版別區分。因龍須長而直得名。
短須龍:通常用於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的版別區分。因龍須短而直得名。
曲須龍:通常用於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的版別區分。因龍須左右分開且彎曲得名。
大尾龍:通常用於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的版別區分。因龍尾特大而得名,龍須多達12道,且伸入雲端。
反龍:通常用於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的版別區分。因龍尾右轉,其龍身作反「S」狀而得名。
品相:指錢幣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精美程度,一般分為新品(未使用)、極美品、美品、近美品、上品、近上品、中上品、中品、中下品、下品十個等級。錢幣品相的優劣直接影響錢幣的價值

『拾』 有那位高手知道這是什麼嗎

厭勝錢吧 厭勝錢也叫做壓勝錢,也叫押勝錢、壓勝錢,並非流通幣。它起源於西漢,至清末民初都有鑄造。它最初的本義主要是壓邪攘災和喜慶祈福兩大類。到了後來,厭勝錢所指的范圍越來越廣,諸如開爐、鎮庫、饋贈、賞賜、祝福、辟災、占卜、玩賞、戲作、配飾、生肖等等,都鑄厭勝錢。發展到後來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按不同的用途,大略可分為紀念、厭勝、憑信、上樑、供養、博奕、吉語、成語、戲作等品類。縱觀歷朝歷代的厭勝錢,各種書法、圖案內容,多是體現當時的禮俗時尚,因此厭勝錢對考察各朝代的政治、民俗、文化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厭勝錢的材質多種多樣,除了銅質,還有金、銀、錫、鉛等材質。厭勝錢的產生、發展與當時社會的諸多方面有很大的關系,它大都反映人們祈求太平盛世的美好願望。因厭勝錢的圖案品種繁多,鑄造工藝多樣,材質各異,因此水平良莠不齊。加上官方也鑄造過不少不作通貨流通的開爐、鎮庫、饋贈、賞賜、祝福、玩賞等花錢。使花錢品類更加豐富。
如今民間花錢遺存不少,其中不乏製作精美之品,對研究宗教史、民俗史、美術史、古建築史、體育史、版畫史等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編輯本段]厭勝錢的起源
厭勝,典出《漢書·王莽傳》:「莽親之南郊,鑄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銅為之,若北斗,長二尺五寸,欲以厭勝眾兵。」後來「厭勝」演變成了古代方士的一種巫術——厭勝法,當時人們認為運用厭勝法就可以制服他們想要制服的人和物。厭勝法的「厭」讀作ya,據《說文解字》解釋:厭,笮也,今人作壓。所以通常又把厭勝法稱作壓勝法。杜甫《石犀行》雲:「自古雖有壓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厭勝錢實際上就是人們據厭勝法的本義,為避邪祈福而製造的一種飾物,供佩帶賞玩,厭服邪魅、求取吉祥。
厭勝錢最早起源於漢代,自魏晉南北朝,歷經宋遼金元,厭勝錢得到了全面發展,品種、數量均比前期豐富。到了明清兩代,厭勝錢幣的鑄造和流傳達鼎盛時期,內容幾乎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稱謂更是名目繁多。其形制、銘文、紋飾都達到精美絕倫的境界。
[編輯本段]厭勝錢的種類和表象
厭勝錢的種類繁多,表象內容從贊美吉祥到附庸風雅、從婚喪嫁娶到誕辰祝壽、從辟邪除惡到因果報應、從佛教經文到道教符咒、從飛禽走獸到神仙鬼怪、從花草樹木到亭台樓閣、從歷史故事到詩詞曲賦……。可以說,厭勝錢的表象內容幾乎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內容豐富多彩,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按照厭勝錢的製作工藝,我們將其劃分為兩大種類,即鏤空品和實體品:
一、鏤空品
鏤空品厭勝錢始鑄於漢代,形制以圓穿圓孔形為主,鑄工十分精美,紋飾以植物、動物、人物為主題,紋飾變化豐富多彩,極具觀賞性。這類錢的圖案紋飾多飾以花草,所以又稱此類錢為「鏤花錢」和「通花錢」。
1、動物類鏤空錢。紋飾以深受人們喜愛的龍鳳圖案為主,此外還有魚、麒麟、鹿、鶴等。
2、人物類鏤空錢。紋飾常以漁獵、耕作為體裁,繼承了漢代畫像磚上以漁獵、耕作為體裁的遺風,再現當時生活勞作場景。
3、植物類鏤空錢。紋飾常以蔓草、桃花、牡丹等為主要題材,裝飾風格生動巧妙、寓意深遠,如實地反映了民間藝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遐想。
二、實體品
1、錢文品
錢文品正面有歷代正式流通錢幣上的紀重、紀值、紀年號、紀國號等鑄幣銘文,背面為各種類型的紋飾和圖案�龍、龜、蛇、七星、寶劍、僧人等 ,形制古雅。
2、吉語品
吉語錢是指鑄有「吉利祝詞」的非流通錢幣。錢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語匯。因民間有寄託心願和自我安慰的語言兆吉習慣,所以又稱此類錢幣為「口彩錢」。官鑄、民鑄均可見,是厭勝錢幣中鑄量最大、版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品種之一,且廣泛流傳於世。吉語錢多用於社會交往,傳遞感情,表達寄託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願望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吉語品厭勝錢因為種類繁多,按照表現的內容又可分為以下六種:祝壽類�如福壽康寧、天下太平等 、仕途類�如指日高升、萬里封侯等 、科舉類�如五子登科、狀元及第、連中三元等 、生意類�如日入千斤、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 和願望與贊美類�如川流不息、龍鳳呈祥等 、撒帳類。這些吉語記錄了歷代百姓固有的生存意識和信仰崇拜,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現象和自身命運的探索,寄託了龍的子孫們的美好理想、心願和情感。
3、生肖品
生肖花錢正面是十二動物生肖圖案、名稱,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多為八卦、星官、吉語等相襯。有的一個生肖為一枚,十二枚為一套,有的十二生肖全鑄於同一枚錢上。生肖品花錢內容豐富,形體大小有別,圖形惟妙惟肖。現今一般認為生肖錢始鑄於宋朝,以後歷朝歷代均大量鑄造,尤以清末民國初年為盛。十二生肖錢,是先人們對大自然與人類關系的一種理解,生肖錢戴在身上,保佑平安吉祥,反映了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的一種願望。
4、八卦品
八卦錢面為八卦符,兼書卦文,背多為咒語,也有背飾為神話圖案。另外,有的八卦錢的上郭附卷雲紋或蝙蝠紋掛扣供戴,寓福從天降。八卦錢主要用於鎮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巫術占卜等。據說八卦錢在清朝道光年間興盛,用於修建殿堂時放置樑上,辟妖邪、祈福祥。自道光至清朝滅亡,民間人們為避兵亂、鎮妖害,在建房時上樑時,也放置八卦錢。清王朝滅亡之後,主要用於巫術占卜了。
5、打馬格品
北宋時期開始盛行起來一種搏戲工具,俗稱「馬錢」,以後歷代民間均有鑄造,品種多樣。有的一面鑄有馬形圖案,一面鑄以馬名,多為歷史上傳說中的名馬;有的一面鑄有騎馬將軍或馬形圖案,一面鑄以將軍姓名或職官名,涉及先秦以來的名將及職官。現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傳世馬錢大多是宋元時期之物,但後世也有仿鑄。
常見的有北宋的唐將千里�背為駿馬圖 、趙將廉頗�背將軍騎馬圖 、白義�白義為周穆王八駿之一 、驊騮�驊騮為周穆王八駿之一 、渥窪之馬�背駿馬圖 。
打馬格錢是中國古代人們文化娛樂生活的反映,是考證某些游戲活動歷史發展的具體實物資料。
6、神仙佛道品
錢幣上鑄有與道教、佛教相關的人物或咒語。
道教表現在鑄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圖案,包括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和曹國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非常生動。
佛教表現在鑄造有「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等文字。
7、異形品
異形品厭勝錢銘文較多為吉語,背以吉祥圖案為裝飾,始鑄於漢代,以後歷朝均有鑄造。形體多樣,形態各異,圖案豐富多姿。
主要有腰牌形制類、布形類、連體類、長命鎖形制類、桃形類等等。
從以上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厭勝錢的種類極其繁雜,表象內容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雖然絕大多數厭勝錢是明清遺物,但我們不能單純從時代的遠近來衡量其自身價值,如同明清官窯瓷器走俏道理一樣。厭勝錢屬於吉祥物,任何一件吉祥物得到人們的青睞,除了其精神上的象徵意義以外,工藝是否精湛、表現內容是否豐富、是否有藝術觀賞性等則是極為重要的條件。厭勝錢正是具備了上述特點,經過二千多年的廣泛使用,愈發受到人們的珍視。
[編輯本段]厭勝錢的辨偽
厭勝錢大都是私錢又是迷信的產物,主要因其是非正規貨幣,過去的錢幣學者很少研究,往往只在論著中一語帶過而未作進一步的探討,但實際上厭勝錢流傳很廣、存在時間悠久。同時從厭勝錢的種類、鑄工等來看,大都美觀精緻,故厭勝錢也應算是錢幣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它對我們研究當時社會情況、風俗習慣和民間文化藝術等,有著極寶貴的參考價值。
近四、五年來,隨著古錢收藏熱的愈演愈烈,錢幣收藏領域的競爭也變得激烈起來。由於錢幣稀品、奇品存世有限以及受古錢市場的消化、飽和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人開始把收藏的視線拓寬,厭勝錢因其具錢形,亦為藏家青睞,日漸成為收藏新貴。因為厭勝錢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對厭勝錢的研究和收藏,也正是對我國祖先精神世界的一種追求和探索。由於厭勝錢日益稀少,其上升增值空間也極其可觀。厭勝錢開始走俏、市場行情見長,是因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保值功能。因為厭勝錢屬於古代錢幣范疇,錢幣雖是錙銖小器,但亦如青銅器、書畫和陶瓷一樣,有其自身的文物價值,是不可再生資源。存放時間越長,年代越久,今後升值的機會就越大。
二是欣賞功能。厭勝錢大都鑄工精湛,文字優美,圖案豐富,深受廣大錢幣愛好者的喜歡。因其具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因而港台地區、日本、新加坡、歐美錢幣愛好者也很喜歡收藏厭勝錢。
三是研究功能。厭勝錢與古代社會民風、民俗淵源極深,上面的圖案大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精神理念、宗教信仰,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隨著錢幣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的研究視線和領域也在不斷拓寬,有的已跳出傳統古錢學研究范圍。目前,有不少學者在研究、考證厭勝錢,甚至有的同志已提出「錢幣民俗學」的觀點,認為它是隸屬於錢幣學而又獨樹一幟的新學科。
同其他古錢一樣,厭勝錢的仿造也歷來有之。人們偽造厭勝錢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受封建迷信的影響,祈求平安、富貴、辟邪;二是受崇古敬古的思潮影響,以及對當時民風、民俗的追慕;三是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為了獲取高額的利潤。
因為厭勝錢無定製,考證斷代主要依據銅色及花紋圖案。偽品厭勝錢的辨別主要取決於識別者的見識和眼力。從現在錢幣市場上所能見到的偽品厭勝錢情況分析,歷代厭勝錢的仿鑄與作偽主要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用真錢直接翻模。用真錢直接翻模鑄造,這種方法非常簡單,製作起來也比較容易。但是不管真錢的銘文如何清晰,紋飾如何生動,一旦再次翻模,新錢風格總難免有些板滯,此類偽品容易鑒別。真品色澤自然細膩、光亮,文字、圖案清晰,偽品則不然。但如果仿鑄得逼真,就要仔細加以鑒別,在形制、銘文、紋飾相同的情況下,注意銅質、厚重、文字書寫特點、時代風格和特徵就顯得非常重要。
第二種方法是借真錢的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用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鑄造出來的偽品存在四個致命缺陷:一是形制大小有異;二是輕重厚薄有別;三是文字生硬、呆滯;四是花紋圖案不夠生動,缺乏立體感。
在鑒別這些偽品厭勝錢時,若有一枚真品,一份清晰原大照片或精工製作的拓片,二者對照,偽品會馬上原形畢露。
從目前錢幣市場所能見到的厭勝錢偽品分析看,一些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厭勝錢仿鑄得最多。五代時期鑄造的「周元通寶」�背星月、背龍鳳紋、背北斗七星等 ,因後世附會了許多傳說,所以仿鑄不絕,臆造品更多。生肖品、八卦品厭勝錢因為符合中國的民風和國情,所以歷代都有仿鑄。明代還仿鑄了宋代大量的打馬格錢,目的是在當時流行的「馬吊紙幣牌」游戲中作籌碼。所以我們今天見到此類厭勝錢,往往要視其具體特徵而定,不能統歸於宋。清代由於錢幣學研究領域的深入,錢幣收藏開始興盛,同時清代也是仿造歷代厭勝錢的高峰。當時多仿造一些吉語和附會有一些美妙傳說的厭勝錢,如因為有明代洪武、正德花錢的各種傳說,因而民間競相仿鑄,形制、紋飾也千變萬化,但早已不具備當時錢幣的特徵,而牟利成為唯一目的。
現今古錢的仿鑄與作偽技術非常高超,已嚴重擾亂了錢幣市場和收藏領域,厭勝錢仿造也是如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才識,才能不斷提高錢幣鑒定水平,以免自己在經濟和情感兩方面都受到假錢的傷害。
明清以來,厭勝錢因為其文化內涵豐富、寓意深遠而受到廣大錢幣收藏鑒賞愛好者的喜歡。可以說,琳琅滿目的厭勝錢為我們研究、考證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藝術及民風民俗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依據。從某種意義上說厭勝錢屬於最早的紀念幣范疇,現在我國每年發行的金屬紀念幣大概就是承襲古代厭勝錢的一些遺風。
[編輯本段]歷代厭勝錢的收藏與鑒賞
在我國古代錢幣中有一部分非正式行用的錢幣,它們雖然鑄造成錢幣的形狀,但卻不能行使貨幣的職能,這就是厭勝錢,亦稱為「壓勝錢」。因大多數有花紋圖案、供賞玩,故民間俗稱為「花錢」、「玩錢」。厭勝錢上面的圖案有反映古代民俗的內容,所以又有學者將之稱作「民俗錢」。歷代厭勝錢官方與民間均有鑄造,但大都是民間私鑄。材料一般是金、銀、銅、錫、象牙,其中尤以銅質居多。厭勝錢主要用於饋贈、玩賞、配飾、卜卦、辟邪等,種類繁多,形制各異,是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貨幣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厭勝錢是我國古錢與民風、民俗淵源關系的一種體現,上面的圖案多與歷史上的宗教信仰、民間藝術、社會風俗、神秘文化有關,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鑒賞價值。
厭勝錢的起源
厭勝,典出《漢書·王莽傳》:「莽親之南郊,鑄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銅為之,若北斗,長二尺五寸,欲以厭勝眾兵。」後來「厭勝」演變成了古代方士的一種巫術——厭勝法,當時人們認為運用厭勝法就可以制服他們想要制服的人和物。厭勝法的「厭」讀作ya,據《說文解字》解釋:厭,笮也,今人作壓。所以通常又把厭勝法稱作壓勝法。杜甫《石犀行》雲:「自古雖有壓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厭勝錢實際上就是人們據厭勝法的本義,為避邪祈福而製造的一種飾物,供佩帶賞玩,厭服邪魅、求取吉祥。
厭勝錢最早起源於漢代,自魏晉南北朝,歷經宋遼金元,厭勝錢得到了全面發展,品種、數量均比前期豐富。到了明清兩代,厭勝錢幣的鑄造和流傳達鼎盛時期,內容幾乎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稱謂更是名目繁多。其形制、銘文、紋飾都達到精美絕倫的境界。
厭勝錢的種類和表象
厭勝錢的種類繁多,表象內容從贊美吉祥到附庸風雅、從婚喪嫁娶到誕辰祝壽、從辟邪除惡到因果報應、從佛教經文到道教符咒、從飛禽走獸到神仙鬼怪、從花草樹木到亭台樓閣、從歷史故事到詩詞曲賦……。可以說,厭勝錢的表象內容幾乎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內容豐富多彩,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按照厭勝錢的製作工藝,我們將其劃分為兩大種類,即鏤空品和實體品:
一、鏤空品
鏤空品厭勝錢始鑄於漢代,形制以圓穿圓孔形為主,鑄工十分精美,紋飾以植物、動物、人物為主題,紋飾變化豐富多彩,極具觀賞性。這類錢的圖案紋飾多飾以花草,所以又稱此類錢為「鏤花錢」和「通花錢」。
1、動物類鏤空錢。紋飾以深受人們喜愛的龍鳳圖案為主,此外還有魚、麒麟、鹿、鶴等。
2、人物類鏤空錢。紋飾常以漁獵、耕作為體裁,繼承了漢代畫像磚上以漁獵、耕作為體裁的遺風,再現當時生活勞作場景。
3、植物類鏤空錢。紋飾常以蔓草、桃花、牡丹等為主要題材,裝飾風格生動巧妙、寓意深遠,如實地反映了民間藝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遐想。
二、實體品
1、錢文品
錢文品正面有歷代正式流通錢幣上的紀重、紀值、紀年號、紀國號等鑄幣銘文,背面為各種類型的紋飾和圖案�龍、龜、蛇、七星、寶劍、僧人等,形制古雅。
2、吉語品
吉語錢是指鑄有「吉利祝詞」的非流通錢幣。錢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語匯。因民間有寄託心願和自我安慰的語言兆吉習慣,所以又稱此類錢幣為「口彩錢」。官鑄、民鑄均可見,是厭勝錢幣中鑄量最大、版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品種之一,且廣泛流傳於世。吉語錢多用於社會交往,傳遞感情,表達寄託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願望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吉語品厭勝錢因為種類繁多,按照表現的內容又可分為以下六種:祝壽類�如福壽康寧、天下太平等、仕途類�如指日高升、萬里封侯等、科舉類�如五子登科、狀元及第、連中三元等、生意類�如日入千斤、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和願望與贊美類�如川流不息、龍鳳呈祥等、撒帳類。這些吉語記錄了歷代百姓固有的生存意識和信仰崇拜,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現象和自身命運的探索,寄託了龍的子孫們的美好理想、心願和情感。
3、生肖品
生肖花錢正面是十二動物生肖圖案、名稱,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多為八卦、星官、吉語等相襯。有的一個生肖為一枚,十二枚為一套,有的十二生肖全鑄於同一枚錢上。生肖品花錢內容豐富,形體大小有別,圖形惟妙惟肖。現今一般認為生肖錢始鑄於宋朝,以後歷朝歷代均大量鑄造,尤以清末民國初年為盛。十二生肖錢,是先人們對大自然與人類關系的一種理解,生肖錢戴在身上,保佑平安吉祥,反映了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的一種願望。
4、八卦品
八卦錢面為八卦符,兼書卦文,背多為咒語,也有背飾為神話圖案。另外,有的八卦錢的上郭附卷雲紋或蝙蝠紋掛扣供戴,寓福從天降。八卦錢主要用於鎮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巫術占卜等。據說八卦錢在清朝道光年間興盛,用於修建殿堂時放置樑上,辟妖邪、祈福祥。自道光至清朝滅亡,民間人們為避兵亂、鎮妖害,在建房時上樑時,也放置八卦錢。清王朝滅亡之後,主要用於巫術占卜了。
5、打馬格品
北宋時期開始盛行起來一種搏戲工具,俗稱「馬錢」,以後歷代民間均有鑄造,品種多樣。有的一面鑄有馬形圖案,一面鑄以馬名,多為歷史上傳說中的名馬;有的一面鑄有騎馬將軍或馬形圖案,一面鑄以將軍姓名或職官名,涉及先秦以來的名將及職官。現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傳世馬錢大多是宋元時期之物,但後世也有仿鑄。
常見的有北宋的唐將千里�背為駿馬圖、趙將廉頗�背將軍騎馬圖、白義�白義為周穆王八駿之一、驊騮�驊騮為周穆王八駿之一、渥窪之馬�背駿馬圖。
打馬格錢是中國古代人們文化娛樂生活的反映,是考證某些游戲活動歷史發展的具體實物資料。
6、神仙佛道品
錢幣上鑄有與道教、佛教相關的人物或咒語。
道教表現在鑄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圖案,包括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和曹國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非常生動。
佛教表現在鑄造有「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等文字。
7、異形品
異形品厭勝錢銘文較多為吉語,背以吉祥圖案為裝飾,始鑄於漢代,以後歷朝均有鑄造。形體多樣,形態各異,圖案豐富多姿。
主要有腰牌形制類、布形類、連體類、長命鎖形制類、桃形類等等。
從以上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厭勝錢的種類極其繁雜,表象內容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雖然絕大多數厭勝錢是明清遺物,但我們不能單純從時代的遠近來衡量其自身價值,如同明清官窯瓷器走俏道理一樣。厭勝錢屬於吉祥物,任何一件吉祥物得到人們的青睞,除了其精神上的象徵意義以外,工藝是否精湛、表現內容是否豐富、是否有藝術觀賞性等則是極為重要的條件。厭勝錢正是具備了上述特點,經過二千多年的廣泛使用,愈發受到人們的珍視。
厭勝錢的辨偽
厭勝錢大都是私錢又是迷信的產物,主要因其是非正規貨幣,過去的錢幣學者很少研究,往往只在論著中一語帶過而未作進一步的探討,但實際上厭勝錢流傳很廣、存在時間悠久。同時從厭勝錢的種類、鑄工等來看,大都美觀精緻,故厭勝錢也應算是錢幣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它對我們研究當時社會情況、風俗習慣和民間文化藝術等,有著極寶貴的參考價值。
近四、五年來,隨著古錢收藏熱的愈演愈烈,錢幣收藏領域的競爭也變得激烈起來。由於錢幣稀品、奇品存世有限以及受古錢市場的消化、飽和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人開始把收藏的視線拓寬,厭勝錢因其具錢形,亦為藏家青睞,日漸成為收藏新貴。因為厭勝錢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對厭勝錢的研究和收藏,也正是對我國祖先精神世界的一種追求和探索。由於厭勝錢日益稀少,其上升增值空間也極其可觀。厭勝錢開始走俏、市場行情見長,是因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保值功能。因為厭勝錢屬於古代錢幣范疇,錢幣雖是錙銖小器,但亦如青銅器、書畫和陶瓷一樣,有其自身的文物價值,是不可再生資源。存放時間越長,年代越久,今後升值的機會就越大。
二是欣賞功能。厭勝錢大都鑄工精湛,文字優美,圖案豐富,深受廣大錢幣愛好者的喜歡。因其具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因而港台地區、日本、新加坡、歐美錢幣愛好者也很喜歡收藏厭勝錢。
三是研究功能。厭勝錢與古代社會民風、民俗淵源極深,上面的圖案大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精神理念、宗教信仰,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隨著錢幣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的研究視線和領域也在不斷拓寬,有的已跳出傳統古錢學研究范圍。目前,有不少學者在研究、考證厭勝錢,甚至有的同志已提出「錢幣民俗學」的觀點,認為它是隸屬於錢幣學而又獨樹一幟的新學科。
同其他古錢一樣,厭勝錢的仿造也歷來有之。人們偽造厭勝錢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受封建迷信的影響,祈求平安、富貴、辟邪;二是受崇古敬古的思潮影響,以及對當時民風、民俗的追慕;三是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為了獲取高額的利潤。
因為厭勝錢無定製,考證斷代主要依據銅色及花紋圖案。偽品厭勝錢的辨別主要取決於識別者的見識和眼力。從現在錢幣市場上所能見到的偽品厭勝錢情況分析,歷代厭勝錢的仿鑄與作偽主要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用真錢直接翻模。用真錢直接翻模鑄造,這種方法非常簡單,製作起來也比較容易。但是不管真錢的銘文如何清晰,紋飾如何生動,一旦再次翻模,新錢風格總難免有些板滯,此類偽品容易鑒別。真品色澤自然細膩、光亮,文字、圖案清晰,偽品則不然。但如果仿鑄得逼真,就要仔細加以鑒別,在形制、銘文、紋飾相同的情況下,注意銅質、厚重、文字書寫特點、時代風格和特徵就顯得非常重要。
第二種方法是借真錢的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用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鑄造出來的偽品存在四個致命缺陷:一是形制大小有異;二是輕重厚薄有別;三是文字生硬、呆滯;四是花紋圖案不夠生動,缺乏立體感。
在鑒別這些偽品厭勝錢時,若有一枚真品,一份清晰原大照片或精工製作的拓片,二者對照,偽品會馬上原形畢露。
從目前錢幣市場所能見到的厭勝錢偽品分析看,一些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厭勝錢仿鑄得最多。五代時期鑄造的「周元通寶」�背星月、背龍鳳紋、背北斗七星等,因後世附會了許多傳說,所以仿鑄不絕,臆造品更多。生肖品、八卦品厭勝錢因為符合中國的民風和國情,所以歷代都有仿鑄。明代還仿鑄了宋代大量的打馬格錢,目的是在當時流行的「馬吊紙幣牌」游戲中作籌碼。所以我們今天見到此類厭勝錢,往往要視其具體特徵而定,不能統歸於宋。清代由於錢幣學研究領域的深入,錢幣收藏開始興盛,同時清代也是仿造歷代厭勝錢的高峰。當時多仿造一些吉語和附會有一些美妙傳說的厭勝錢,如因為有明代洪武、正德花錢的各種傳說,因而民間競相仿鑄,形制、紋飾也千變萬化,但早已不具備當時錢幣的特徵,而牟利成為唯一目的。
現今古錢的仿鑄與作偽技術非常高超,已嚴重擾亂了錢幣市場和收藏領域,厭勝錢仿造也是如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才識,才能不斷提高錢幣鑒定水平,以免自己在經濟和情感兩方面都受到假錢的傷害。
明清以來,厭勝錢因為其文化內涵豐富、寓意深遠而受到廣大錢幣收藏鑒賞愛好者的喜歡。可以說,琳琅滿目的厭勝錢為我們研究、考證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藝術及民風民俗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依據。從某種意義上說厭勝錢屬於最早的紀念幣范疇,現在我國每年發行的金屬紀念幣大概就是承襲古代厭勝錢的一些遺風。

閱讀全文

與古錢幣什麼是翻模鑄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攪拌通風發酵罐是怎麼工作的 瀏覽:455
青島巨型拋光設備哪裡有 瀏覽:144
天然氣管道外面的閥門在哪個位置 瀏覽:396
crv儀表盤出現扳手什麼意思 瀏覽:618
開料機自動上下料裝置 瀏覽:7
萊州東升閥門廠有限公司 瀏覽:379
單個軸承晃動怎麼解決 瀏覽:739
cad煤氣管道閥門 瀏覽:992
店透視工具箱准嗎 瀏覽:438
機械製造廠有多少車間 瀏覽:116
帕薩特儀表燈暗怎麼調 瀏覽:286
超聲波為什麼不能用塑料模 瀏覽:566
慈溪健身器材怎麼樣 瀏覽:381
汽車儀表顯示六角花表示什麼 瀏覽:709
小區為什麼沒有水表閥門 瀏覽:76
製冷設備屬於什麼材質 瀏覽:501
車用工具箱的價格 瀏覽:248
閥門開關處漏小怎麼辦 瀏覽:228
不需要皮帶傳動裝置防護 瀏覽:832
閥門手動兩用啟閉機套什麼定額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