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表面粗糙度如何標注
表面粗糙度一般標注採用Ra。
表面粗糙度與機械零件的配合性質、耐磨性、疲勞強度、接觸剛度、振動和雜訊等有密切關系,對機械產品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有重要影響。相關的規范有「GB/T 1031-2009《表面結構 輪廓法 表面粗糙度參數及其數值》」和「GB/T 131-2006 (ISO 1302:2002)《表面結構的表示法》」。
應用原則:
(1)工作表面比非工作表面的粗糙度數值小。
(2)摩擦表面比不摩擦表面的粗糙度數值小。摩擦表面的摩擦速度越高,所受的單位壓力越大,則應越高;滾動磨擦表面比滑動磨擦表面要求粗糙度數值小。
(3)對間隙配合,配合間隙越小,粗糙度數值應越小;對過盈配合,為保證連接強度的牢固可靠,載荷越大,要求粗糙度數值越小。一般情況間隙配合比過盈配合粗糙度數值要小。
(4)配合表面的粗糙度應與其尺寸精度要求相當。配合性質相同時,零件尺寸越小,則應粗糙度數值越小;同一精度等級,小尺寸比大尺寸要粗糙度數值小,軸比孔要粗糙度數值小(特別是IT8~IT5的精度)。
(5)受周期性載荷的表面及可能會發生應力集中的內圓角、凹稽處粗糙度數值應較小。
B. 表面粗糙度標注是怎麼樣的
表面粗糙度標注是用一個類似長了「尾巴」的三角形進行標注。
當零件大部分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時,對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符號、代號可統一標注在圖樣的右上角,並加註「其餘」兩字,統一標注的代號及文字高度,應是圖形上其它表面所注代號和文字的1.4倍。
不同位置表面代號的注法,符號的尖端必須從材料外指向表面,代號中數字的方向與尺寸數字方向一致。
表面粗糙度代號要求標注如:粗糙度參數值、測量時的取樣長度值、加工紋理、加工方法等。
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一般由所採用的加工方法和其他因素所形成的,例如加工過程中刀具與零件表面間的摩擦、切屑分離時表面層金屬的塑性變形以及工藝系統中的高頻振動等。由於加工方法和工件材料的不同,被加工表面留下痕跡的深淺、疏密、形狀和紋理都有差別。
表面粗糙度與機械零件的配合性質、耐磨性、疲勞強度、接觸剛度、振動和雜訊等有密切關系,對機械產品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有重要影響。一般標注採用Ra。
C. 表面粗糙度標注是什麼
表面粗糙度標注是:一個倒置三角形,上邊引一條線,然後標注粗糙度數,如25等。
12um」是指微觀不平度十點高度Rz,即在取樣長度l內5個最大的輪廓峰高的平均值與 5個最大的輪廓谷深的平均值之和。「12um」相當於Ra 3.2。「Ra 0.2」指輪廓算術平均偏差,即,在取樣長度L內輪廓偏距絕對值的算術平均值。「Ra 0.2」就是輪廓算術平均偏差為0.2um。
糙度系數公式:
該規范和手冊規定河床糙率採用謝才—曼寧公式計算糙度系數,為斷面平均流速;為水力半徑,即過水斷面面積與濕周之比。對於寬淺型河道,當水面寬度大於斷面平均水深的10倍時,濕周可近似地用水面寬代替,則水力半徑等於斷面平均水深;為水面比降。
實際上,水文部門糙度系數資料的測取和計算,在上述規范和手冊頒布之前,同樣是按照這種方法進行的。
D. 在軸承蓋視圖上標注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代號
最下面的明細表裡都標注清楚了。
E. 怎樣標注機械圖上表面光潔度
根據工件使用要抄求,用於襲測量、裝軸承、裝油封、手感等地方一般取0.8。用磨床實現。
次一點的用於測量、裝軸承、裝油封、手感等地方一般取1.6。用精車實現。非配合面一般取3.2。
F. 機械制圖表面粗糙度怎麼標
你好,我是中南大學機械類的學生。對於機械制圖當時學的還算可以,現在就專表面粗糙度的標注屬提出點建議。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和原理就不多做介紹啦,看下面這張表講的是其符號的畫法,挺詳細的。
其次是一些標注的地方,你記住,在加工零件的表面上,軸和管的配合(相互接觸的地方)等等一些零件需要配合的地方,都是需要標注的。另外,粗糙度上的數字也是有國家標準的,不是亂標的,畫圖的時候,一些零件的技術參數應該繪制出,你只要知道在哪裡標注就,可以了,這幾點經驗希望可以給你帶來幫助。
G. 我在畫圖時表面粗糙讀上的數值該怎麼標,有些是0.8 3.2等等選取原則是什麼
一般安裝軸承的孔或者軸應該和軸承的表面粗糙度一致,一般選用1.6或者3.2.
0.8的粗糙度,是磨床磨出來的,在一般的設備上來說,精度已經是非常高了,一般是在鍍鉻棒上出現,就是導向套和導向軸的使用場合。
普通的12.5的粗糙度,一般作為普通的定位基準面。最基本的加工要求。一般激光切割的面就是12.5.
如果是安裝:油封、密封圈(O型、V型等)、含油軸承等標准件的話,一般的標准件的樣本上都有尺寸和粗糙度要求。
還有,如果是鍵槽連接的話,國標的鍵槽尺寸和粗糙度都有要求,粗糙度好像是1.6(不過一般我們都標注3.2或者6.3,我們一般選用較緊連接,全是錘子敲進去的)。
其他的25,一般就是板材出廠的粗糙度了。一般也不用標注。
H. 表面粗糙度的符號怎麼表示
表面粗糙度的等級分為14級,如下:
表面粗糙度14級=Ra 0.012
表面粗糙度13級=Ra 0.025
表面粗糙度12級=Ra 0.050
表面粗糙度11級=Ra 0.1
表面粗糙度10級=Ra 0.2
表面粗糙度9級=Ra 0.4
表面粗糙度8級=Ra 0.8
表面粗糙度7級=Ra 1.6
表面粗糙度6級=Ra 3.2
表面粗糙度5級=Ra 6.3
表面粗糙度4級=Ra 12.5
表面粗糙度3級=Ra 25
表面粗糙度2級=Ra 50
表面粗糙度1級=Ra 100
1、表面粗糙度,指加工表面具有的較小間距和微小峰谷不平度。
加工過程中的刀痕、切削分離時的塑性變形、刀具與已加工表面間的摩擦、工藝系統的高頻振動都是形成表面粗糙度的原因,而表面粗糙度會對零件的耐磨性、配合性質的穩定性、零件的疲勞強度、零件的抗腐蝕性、零件的密封性等造成影響。
2、表面粗糙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加工過程中的刀痕;
2)切削分離時的塑性變形;
3)刀具與已加工表面間的摩擦;
4)工藝系統的高頻振動。
(8)軸承表面粗糙度如何標注擴展閱讀
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指加工表面具有的較小間距和微小峰谷不平度。
加工過程中的刀痕、切削分離時的塑性變形、刀具與已加工表面間的摩擦、工藝系統的高頻振動都是形成表面粗糙度的原因,而表面粗糙度會對零件的耐磨性、配合性質的穩定性、零件的疲勞強度、零件的抗腐蝕性、零件的密封性等造成影響。
表面粗糙度圖譜為研究表面粗糙度對零件性能的影響和度量表面微觀不平度的需要,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德國、美國和英國等國的一些專家設計製作了輪廓記錄儀、輪廓儀,同時也產生出了光切式顯微鏡和干涉顯微鏡等用光學方法來測量表面微觀不平度的儀器,給從數值上定量評定表面粗糙度創造了條件。表面粗糙度儀
從30年代起,已對表面粗糙度定量評定參數進行了研究,如美國的Abbott就提出了用距表面輪廓峰頂的深度和支承長度率曲線來表徵表面粗糙度。
1936年出版了Schmaltz論述表面粗糙度的專著,對表面粗糙度的評定參數和數值的標准化提出了建議。但粗糙度評定參數及其數值的使用,真正成為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標准還是從40年代各國相應的國家標准發布以後開始的。
首先是美國在1940年發布了ASA B46.1國家標准,之後又經過幾次修訂,成為現行標准ANSI/ASME B46.1-1988《表面結構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紋度和加工紋理》,該標准採用中線制,並將Ra作為主參數;接著前蘇聯在1945年發布了GOCT2789-1945《表面光潔度、表面微觀幾何形狀、分級和表示法》國家標准,而後經過了3次修訂成為GOCT2789-1973《表面粗糙度參數和特徵》,該標准也採用中線制,並規定了包括輪廓均方根偏差即現在的Rq在內的6個評定參數及其相應的參數值。另外,其它工業發達國家的標准大多是在50年代制定的,如聯邦德國在1952年2月發布了DIN4760和DIN4762有關表面粗糙度的評定參數和術語等方面的標准等。
形成原因
表面粗糙度圖譜表面粗糙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加工過程中的刀痕;
2)切削分離時的塑性變形;
3)刀具與已加工表面間的摩擦;
4)工藝系統的高頻振動。
主要表現
表面粗糙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表面粗糙度影響零件的耐磨性。表面越粗糙,配合表面間的有效接觸面積越小,壓強越大,磨損就越快。
2) 表面粗糙度影響配合性質的穩定性。對間隙配合來說,表面越粗糙,就越易磨損,使工作過程中間隙逐漸增大;對過盈配合來說,由於裝配時將微觀凸峰擠平,減小了實際有效過盈,降低了聯結強度。
3) 表面粗糙度影響零件的疲勞強度。粗糙零件的表面存在較大的波谷,它們像尖角缺口和裂紋一樣,對應力集中很敏感,從而影響零件的疲勞強度。
4) 表面粗糙度影響零件的抗腐蝕性。粗糙的表面,易使腐蝕性氣體或液體通過表面的微觀凹谷滲入到金屬內層,造成表面腐蝕。
5) 表面粗糙度影響零件的密封性。粗糙的表面之間無法嚴密地貼合,氣體或液體通過接觸面間的縫隙滲漏。
I. 機械制圖裡面的粗糙度怎麼標
從機械制圖的要求看,右邊的標注位置是正確的。但從圖上看,3個直徑為3的孔應該是通過加工而成的。那麼標注成不通過去除材料方法獲得粗糙的就不正確了。左邊的圖,如果表在孔內側的話也是正確的。
J. 軸的 表面粗糙度在 CAD上怎麼 標注
如果是大量的標注可以創建塊 就是先畫出粗糙度的符號 不過多大 然後選擇它 點創建塊 然後就是插入塊 插入快界面可以調整快的大小 和旋轉方向``` 塊可以無限制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