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去尼泊爾旅遊要帶什麼攝影器材
尼泊爾是一個以人文攝影為主的國家,當然也有風景創作的攝影部分,因此必須攜帶的鏡頭是廣交、中焦和長焦,一般來說廣角得達到17mm,長焦得具備200mm即可。
1、尼康用戶推薦攜帶鏡頭的順序為:24-70 70-200 14-24 16mm魚眼鏡頭 增距鏡。說這么多並不是讓你帶齊這么多鏡頭,而是盡量帶齊,別到時候想要拍特別的效果卻沒有鏡頭,找人借的話又不怎麼方便。假如你只想帶一個鏡頭的話,那就帶24-70,帶兩個必然就是增加70-200了,到時候拍大風景照可以用到。
2、其它攝影器材:三腳架、閃光燈(必須帶,各位切記)。附件:偏振鏡、中灰漸變鏡。三腳架的話,航空公司是要托運的,所以在啟程的時候這個需要注意一下,可以整個攝影團一起托運。
3、如果你有隨時都背著攝影包的習慣,那麼建議你帶一個小點的包就足夠了,因為我們攝影團的話一般都是長時間離開汽車在大街小巷進行攝影采風的,體力如果不是很強盛的話,還是不需要背大攝影包了。到時候如果拍風光的話,會建議帶大的攝影包。
4、為了在尼泊爾更好的創作,請各位隨身攜帶一些糖果和零食文具等,送給當地小朋友的禮物,當需要他們擺拍一些攝影題材的時候,也可以更方便的交流。
Ⅱ 你在出去旅遊的時候覺得用什麼相機好啊
如果是我自己的話,我會選擇5D4作為基礎機身,24-70LII或者24-105LII作為主力鏡頭。廣角可以考慮11-24L、sigma14mm定焦、16-35LIII等,長焦考慮100-400L2。這樣的思路,大概3枚鏡頭就把11mm-400mm的焦距囊括。當然,出國旅遊的話,如果去非洲,肯定要帶大炮,328、540少不了。如果去南北極拍極光,大光圈超廣角也必不可少。
Ⅲ 打算在非洲工作一段時間,想把家裡的電腦、相機、及一些攝影設備帶到非洲去,怎麼辦
走海運吧,相對便宜些。我一哥們剛移民澳洲,基本都是靠海運運過去的。
Ⅳ 一名專業的旅行攝影師外出必須要准備哪些攝影器材
在旅行攝影方面,你需要進行研究並只打包旅行的必需品,不必要拖著設備和配件,這些設備和配件會給你帶來沉重的負擔並使體驗變得不那麼愉快。如果你正在考慮您的第一次旅行攝影之旅,這里是你想要隨身攜帶的必需品。
1. 相機
雨袖(一個很好的替代品是浴帽,通常可以在您入住的酒店找到)
傾斜布和鏡頭筆,以保持你的裝備清潔無塵。
10. 保險
旅行攝影會帶來很多風險,而且你可能會攜帶昂貴的裝備,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可能損壞你的配件或相機的事故,保險是旅行攝影師的必備品。
我們希望您已經考慮到這個有用的列表,為你的下一次旅行攝影外出打包,以便你可以輕裝上陣。
Ⅳ 東非旅遊攝影攻略:器材准備與注意事項
導語: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前往特殊景點旅遊攝影,但鮮少人寫要怎樣為這可能是一生一次的經驗留下回憶做好准備,所以雖然技術不佳,還是寫寫一些自己前往東非時的心得分享。
准備前先問問題
首先就是要去照什麼,去哪裡照,與什麼時間去?其實東非(這邊指的是肯亞,坦尚尼亞)不外乎是照動物,風景,而許多人的首選為6-9月間,因為那是動物大遷移的時間,常常可以看到數以萬計的牛羚,其中又以貓科的獵殺與鱷魚的撲殺,渡河最為有名。人文來說主要是當地的市集與馬賽村落為主。
旅遊方式則使用各種交通工具前往不同地貌的國家公園,然後進行每日約兩次的GAME DRIVE,就是司機開車帶你在國家公園內找各種不同的動物拍攝。國家公園內是不可以下車的。
由於主題太不一樣,每個攝影者的喜好,對品質的要求都不同,很難寫出一個大家都會認可的攝影器材選擇,我也只能分享一些我的配件與方法,讓大家參考。
兩個機身
你永遠不知道哪個機身會壞,所以我永遠帶兩個機身。個人的選擇是Canon 5D III+7D,主要是因為兩者使用相同的鏡頭,記憶卡與電池,攜帶上非常方便。這樣的組合除了有個安全的備份,同時可裝上不同焦距的鏡頭,避免臨時要換鏡頭卻沒拍到的窘境,還可大大降低入塵的機率。
▲Canon 100-400mm我大多拿這來當特寫用的鏡頭
你所需要的鏡頭
我都是輕便為主,所以帶的是24-105mm、100-400mm、50mm定焦鏡、APS-C專用的18-200mm旅遊鏡。兩台機身,加上這樣的組合,可以涵蓋24-400mm(在APS-C機身上可達到600+)的焦距,可以滿足我大多時候的需求。
由於非洲國家公園內的旅館大多節約用電,所以還是需要大光圈的鏡頭,我選50mm/F1.4 主要是因為小巧。至於18-200mm,主要是用在需要不同焦距,但環境惡劣無法更換鏡頭,也不適合帶兩組機身的狀況下,熱氣球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超廣角部分我都是使用接圖來代替。旅遊時因為考慮要保留背景,同時大多是白日出遊,我幾乎不使用大光圈鏡頭。
▲50mm/f1.4 很適合於光線不足的旅館拍攝
三腳架
非洲使用三腳架的機率不高,因為國家公園內是不能下車的,同時車上放三腳架意義也不大,因為有一堆攝影者車上走來走去根本穩定不了。唯一比較有可能的是於旅館拍夜景與星軌,問題是,這兩個主題我都沒興趣。非洲是瘧疾疫區之一,晚上蚊子多,我不想冒險。車子上我推薦簡易的沙包,讓人可以在車窗等附近放置相機,減少手晃的機率。
▲大景我比較喜歡用接圖多過廣角
▲大家都花時間在構圖與故事性
四顆電池
雖然目前電池的續航力很好,同時電池狀況機身都會檢查,不像以前突然說死就死,但多備無患。首先是因為拍照的關系有時候常常在外面,雖說不大可能,但還是有機會一天用完一整顆電池的用量。
第二就是回旅館休息的時間有時候不久,沒有足夠的時間充電,所以這時候是直接留一顆用耗盡的電池在旅館里充電,外帶含兩個機身內的只有三顆,一顆備用,不算多。
▲旅遊鏡望遠端的壓縮效果也很適用於遠方的物體
盡量多帶記憶卡(或大容量記憶卡)
基本上第一次到非洲的人都會忍不住不停地按快門,畢竟什麼事都新鮮,大家不是用最大圖檔就是用RAW,一天六小時下來,不用幾天記憶卡就用完了。我個人很討厭帶許許多多的記憶卡,它容易造成混淆、遺失、跟檔案輸入時的重復檔名,所以我都是買64G 高速卡。相同的這樣造成記憶卡損壞的風險,所以我只買愛用的SanDisk。一次旅程下來,我帶了一張64GB SD卡、一張64GB CF卡和一張32GB CF卡,其實最後我只用到一半不到。
▲在非洲你的焦距永遠是不夠的
一台可修圖的電腦
雖然時間不多,但基本上還是有時間可以用電腦,除了與文明社會聯系的網路之外,就是檢視與備份自己的照片。我所遇過的攝影者不論多強,也都有檢視自己拍攝照片的習慣,確認與自己想樣的感覺相同。這些小小的光圈,快門,對焦與雜訊比例與差異,對一些攝影愛好者是很重要的,而相機上的小螢幕不容易看出來。所以,還是帶台小筆電吧。
多移動你的雙腳、嘗試不同的構圖與技術
這真的是自行發揮,可以說出一套原則的話那就變成每個人都拍得一模一樣,也沒有意義了。自己試試看不同的`構圖,拍攝組合,檢視結果然後修正,這也是攝影好玩的地方之一:「預期准備與檢視結果」。
▲用長頸鹿帶背後的足球場
▲用牛帶頭上的小鳥
其他注意事項
帶相機去極地攝影就是拿去操的,所謂的「防滴防塵」是保險,不是保證。個人很推薦電池充電器帶「無電線的」,然後多國插頭使用CARD牌的,因為可以同時接插頭和USB充電,LENSPEN鏡頭清潔筆記得帶。
許許多多的人說旅遊應該要用眼睛去看,這在非洲不大一樣,因為大家本來就常常要透過望遠鏡看,所以用相機也沒差。同時東非也是最適合帶兩個機身旅遊的景點,因為絕大時間是待車上看動物,並不造成身體的負荷。
攝影器材因為怕遺失我從不離身,所以我都是用手托運的,尤其是非洲。要注意手托運承重限制為大約七公斤,同時三腳架因為飛安規定不可放置。
▲山谷用狒狒點綴
▲熱氣球上你真的從廣角到望遠都需要
我跟我的朋友們用的器材從全幅、APS-C、手機、DC、底片機。鏡頭從大三元、小三元、旅遊鏡、定焦鏡,全部都有。只能說完全是個人喜好問題。非洲我去過兩次,約兩個月的時間,強烈推薦對攝影品質有進階要求的人,使用一定品質的器材,畢竟去的費用不低,不必在這地方反而省下來(攝影器材可保值且好的鏡頭容易轉賣)。
不是每種極地我都推薦「雙機流」或單眼。南北極很適合一機一鏡,海島很適合防水相機,這以後我有機會會慢慢一一介紹。
別想著要拍出啥驚世大作,放鬆心情,那照片不管怎樣都會保留自己當下快樂的感覺與回憶,畢竟這些照片八成不是用來得獎或賺錢的,何必在意?
▲構圖反而比技術更能詮釋攝影者的美感
Ⅵ 十一去非洲天氣怎麼樣 國慶節去非洲旅遊要准備什麼
非洲很大,看您去哪裡? 北非有突尼西亞、摩洛哥;東非有東非的動物大遷徙;中部非洲看維多利亞大瀑布;還有南非的好望角,納米比亞的紅沙漠。如果您想國慶期間來東非看動物大遷徙,需要准備:
東非入境黃皮書(小黃本),往返機票; 坦尚尼亞入境可以直接辦理落地簽,肯亞入境則需提前網上辦理電子簽。
攝影器材:單反加長焦鏡頭(至少200鏡頭),腳架(便於拍攝),望遠鏡(選備)
防蚊蟲叮咬葯品。
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特別需要准備的了.
Ⅶ 旅行攝影最實用的鏡頭組合是什麼
旅行拍攝的題材,無外乎風景風光,人文紀實,人物人像。
對於攜帶什麼樣子的鏡頭組合,根據情況的不同,給出大家三個組合的建議。
一、 自駕游形式的專業旅拍,並且拍攝主題需要兼顧內容較多。因為有車的便利性,配備一個大的鏡頭包,一個隨身的相機包。帶齊大或小三元(16-35、24-70、70-200)三個焦段的鏡頭,然後加上14mm、35mm、85mm等定焦鏡頭,如果有野外遠攝和打鳥需求,長焦鏡頭也要帶上。
實際拍攝中,根據需求,更換掛機頭,其他鏡頭和器材放在車上就可以了。當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雙相機的配備更好。
這是比較完善和專業的旅拍配備。當然器材和鏡頭很多,很重,是絕對不適合自駕之外的其他旅拍方式的。
二、專業度要求不高的,隨性隨意的旅行拍攝,交通工具經常變換,而且還可能長途跋涉。建議搭配鏡頭 24-105 加 50定,如果有大光定廣角鏡頭,可以帶上,沒有就算了。一般題材風景、人像,應該可以足夠應對了。
三、品質要求較好的旅拍,但是非自駕形式,器材不宜太笨重、繁瑣。建議鏡頭16-35mm,兼顧廣角風景到人文紀實,然後再帶上50mm定和85定就可以了。當然,缺少長焦鏡頭的組合,就不要奢望「打鳥」之類的拍攝題材了。
有人會建議,旅行拍攝的室外拍攝,一定要帶上70-200mm這個鏡頭。如果是短途旅行的話,這個鏡頭還可以考慮;如果是長途跋涉的話,體力好的男攝或許還可以,女攝的話,真心不建議。
2016年,我曾帶著70-200mm鏡頭去斯里蘭卡旅拍過,當時只考慮,這支中長焦鏡頭在室外人像的優異表現了。整個行程轉機倒車,帶著這么個大傢伙,真的是苦不堪言。
這是心有體會的肺腑之言,想帶沒問題,找好小哥哥專門給你背鏡頭哦。
旅行攝影最實用的鏡頭組合是什麼?
這個要看你是風光為主還是人文為主。如果在大三元裡面考慮,風光為主就帶16—35/2.8加24—70/2.8;人文為主就帶24—70/2.8加70—200/2.8,當然,別忘帶上三腳架和快門線。
第一、16—35/2.8是風光尤其是「大」風光拍攝利器 。它的特點是視角范圍大,適當誇張的畫面更具視覺沖擊力;成像 優質 自然,色彩還原度高,拍攝大風光就是首選。
第二、24—70/2.8是人文、活動拍攝利器 。這款鏡頭適應強,能夠兼顧風光、人文、人物活動和人像的拍攝,畫面變形很小,尤其適合城市風光、人物活動的拍攝,人像拍攝也有良好的表現。
第三、70—200/2.8是人物和「小」風光利器 。它是人像拍攝的利器,焦段較長,與人物的拍攝距離適中,不會有被拍者很拘謹和尷尬的情形,適合大場景人物活動的拍攝,近能特寫,遠能全景;拍攝風光也有不錯的表現,如果覺得它的視角還不夠大的話,可以藉助接片手段,也能拍攝中上場景的自然風光。
究竟使用深樣的組合,主要看本趟旅行拍攝的主要內容和個人使用喜好,不能絕對的看待。
旅行應該是邊玩兒邊拍,將自己走過的地方比較有特點的內容記錄下來,這個就需要個人負重越輕越好,這樣才能玩兒的高興,要是帶的東西重的自己都受不了,那還有心情旅行拍攝呢?
建議:根據自己 的 旅行目的,取捨攝影器材,如果去非洲大草原,建議帶長焦;如果去風景區,16—35或24—70:如果去人文味道濃厚的地方,建議帶24或35定。
18--200;24--240
這些是我常用的設備,來張合影先,漫漫旅行路上,誰不希望一路出大片,留給以後的自己細細品味、回憶,當然,在設備上,就不能馬虎,都說手機也可以出大片,那是給廣大人民群眾的福利,不是給追求完美的我們!
旅行拍攝,近交!遠攻!怎麼說呢,由於我們要不斷的更換新鮮拍攝環境,近攝和遠攝盡量能夠滿足快速切換,這樣在旅途上才不會錯過一些瞬間即逝的美妙風景、還有那些人,那些事!
所以設備上我個人使用的是雙機雙鏡,5d3+a7r3,鏡頭35 1.4+70-200 2.8,這種鏡頭組合能夠在我盡量保持能夠保證畫質的條件下能夠快速的切換。當然,單機也可,就是換鏡頭稍微耽誤時間。
35mm1.4 L鏡頭應用范疇很廣,人文,風景,特寫,星空,她幾乎全能,在有模特的情況下,可以較近距離拍攝,方便與模特溝通,畫質上更不用說,用過的都知道她的好:)不廢話,最具實用價值鏡頭非他莫屬!(個人習慣問題,不喜就噴哈)
70-200 2.8,雖然與35畫質有一定差距,好在是大光圈變焦,在遠處自己無法到達的區域,使用能夠及時抓拍有效鏡頭,不錯過每一寸風景,旅行必備佳品!
我的配置基本就是這樣,和萊卡大咖們的追求比肯定不如了,不過我覺得還是蠻實用的,圖片均為本人拍攝!僅供參考,互相學習。
旅行攝影,我個人理解,首要的是旅行,次要的才是攝影,與純粹的外出攝影創作不同(自駕游除外)。
我喜歡「跟團游」,也喜歡攝影。我使用的是尼康D810相機, 旅遊 時鏡頭組合是:尼康「大燈泡」(14-24f2.8)+「大竹炮」(70-200f2.8)。兩種金圈變焦頭,不僅畫質不輸定焦,而且拍攝起來也方便。無論是拍風光、建築等大場景,還是拍人文、人像、動植物,尤其是手持夜景,都能應對自如。
有人喜歡帶24、28、35、50大光圈定焦,加「大竹炮」也是可行的。
下面分享的照片,是我 旅遊 時拍攝的,希望能拋磚引玉,得到師友們的指點。
旅行大多拍攝題材就是風光,人文和人像。
各題材又可細分,比如風光,有些人又傾重於星空,有些人又是生態攝影,專業打鳥。
所以旅行沒有最佳鏡頭組合,根據你的拍攝目的和需求。
當然,如果你只是一個旅行攝影愛好者,不拘泥於某一題材創作,或者是風光,人文,人像都會涉獵,那麼建議大三元都帶上,然後戶外再帶個35/1.8定焦鏡頭,我覺得就足夠了。至於「大三元」是哪些鏡頭,解釋如下:
「大三元」鏡頭指的就是恆定F2.8最大光圈的三隻變焦鏡頭的總稱。這三隻鏡頭一隻是負責超廣角、一隻負責標准變焦,一隻負責長焦,三者加起來可以覆蓋從超廣角到長焦的最常用焦段(佳能和索尼是16-200mm,尼康是14-200mm,賓得是15-200mm),因此,就被稱為「大三元」。同時,只有最高檔次的恆定光圈鏡頭,才能被冠以「大三元」之名。
除此之外,你的機身裝備和體力狀況,你的鏡頭拍攝使用經驗,拍攝技術水平,旅行目的地環境(大海,沙漠……),旅行方式(長距離徒步或其它方式)都會影響到帶什麼鏡頭,因為畢竟鏡頭又重,換鏡也麻煩 。
總結一下,只有根據旅行目的地,拍攝需求和個人興趣,挑選最適合此次旅行的拍攝裝備和鏡頭。如果只帶3個鏡頭,非要最實用,我選35定焦頭和24-70,還有70-200。如果只帶一個,我選24-70焦段。
求所必而棄不必 ,歡迎各位攝友,驢友補充,指正,交流。
廣角1635,長焦70 200。
本人也喜歡經常旅行,看看不同地方的美景及人文,試過背一些器材出去,還有無人機gopro 之類的都背出去過,但久而久之意識到很多時候背太多器材都是用不上的,反而給旅行帶來不小負擔,所以推薦一鏡到3鏡,出去旅行畢竟是帶有人文色彩,拍人的時候最好帶一些周圍環境的風情,所以不太推薦背長炮出去,除非是有拍野生動物鳥類等需求。
一鏡24-105
二鏡24-105+35定
三鏡24-105+35定+12或14定
四鏡大三元+85定
五鏡大三元+35定+85定
再多可以都換成定焦頭了,不過那樣的旅行就像抗袋面在路上走,實在讓人受不鳥,極大的降低了旅行的樂趣。
其實旅行攝影只是一個大的范圍,旅行途中也會有人像創作,風景小品,甚至微距攝影等等,所以沒有一鏡走天下的鏡頭,只能根據自己旅行途中主要的拍攝題材來選擇,因為各自用的品牌和機型不同,所以就不推薦具體的鏡頭組合了,就從鏡頭類型方面來說一下。旅行攝影裡面風景拍攝自然佔大多數,所以要有一款畫質比較好的廣角鏡頭,為了構圖方便最好是廣角變焦鏡頭,光圈適中即可。因為有時候還需要有夜晚和星空的拍攝,所以可以再上一款超廣角大光圈的定焦鏡頭,拍攝宏大場景的片子。中間焦段來說可以選擇24-70適合平時當做掛機頭,風景人文都可以搞定,然後長焦可以再搭配一隻70200,只要不打鳥不射月,基本的都可以滿足了。
Ⅷ 到兩極拍攝所需要哪些裝備
導語:兩極指的是南極與北極,由於這兩地范圍實在太大,所以大多人說去過兩極,其實指的是南極洲與北極圈。南極中心點一般人不太能去,北極中心點因為環保問題去過的也不敢太招搖。
我去的是北極圈的冷岸群島與南極圈的Falkland,南喬治亞為主,兩者都有人類居住,不須破冰船,同時也是CP值較高的生態攝影路線。
至於要什麼時候去?要拍什麼?基本上兩極都是要夏天才能去(白晝與溫度問題),但因為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南極大約11-2月出發,北極則是6-8月。至於要拍什麼則差異很大,南極動物是拍殺人鯨、鯨魚、企鵝、海獅等,北極則是拍白鯨、北極熊、鯨魚、海獅等。但對於大多人來說,就是南極拍企鵝,北極拍北極熊。
兩極旅遊因為白晝的關系通常沒有夕陽
兩地都有美麗的冰河,其餘的我也不多述,畢竟兩地都極大,像是不可能簡短幾字形容完台灣生物地貌一樣,會意即可。
至於極光團則不大一樣,時間地點會落於北極圈9-3月間,大多在北歐,阿拉斯加與加拿大拍攝。
和東非攝影須知一樣,每個人選用的器材,拍攝的目的與喜好都不一樣,我只能供給個人經驗分享。一些基礎的配件會與非洲篇類似。請注意,以下設備推薦主要是以歐美旅行社QUARK EXPEDTION的兩極行程為主,在兩極夏日出發,旅遊方法主要為“住船上,小艇上岸探索”,但不是每一家公司或所有極地行程都是這樣的。
兩個機身
你永遠不知道哪個機身會壞,所以我永遠帶兩個機身。我的選擇是Canon 5D III+7D,主要是因為兩者使用相同的鏡頭,記憶卡與電池,攜帶上非常方便。這樣的組合除了有個安全的備份,同時可裝上不同焦距的鏡頭,避免臨時要換鏡頭卻沒拍到的窘境,還可大大降低入水的機率。不同於非洲,兩極更換鏡頭怕的是入海水、霧、雨,跟溫差時產生的濕氣。
高倍率變焦鏡品質真的不好,但很方便
北極熊的拍攝距離常常是以公里計
企鵝的拍攝距離常常是幾公尺內
你所需要的鏡頭
我都是以輕便為主,所以帶的是24-105、100-400與APS-C專用的18-200。不同於非洲,兩極攝影常常需要坐小艇和走路,背著兩套相機非常不方便,所以我大多是根據每次的狀況選擇要搭配的機身與鏡頭,不足的部分通常是廣角端,我會用iPhone來替代,還可錄像。18-200是一隻品質不好的萬用鏡,可以用於需要廣焦段,但不一定需要高倍望遠時使用,比如說不上岸的小艇探索行程。假設容許的話,我認為28-300是最適合北極的鏡頭,可惜那價錢我實在買不下去。
三腳架
三腳架可以當拐杖使用,但實際用來拍攝機率不高。主要是因為下岸的時間大多是不斷的探索與步行,沒有什麼機會可以停下來拍照。兩極行程的時間又多為永晝(沒有夜晚),所以連帶也不需要常曝的夜景與夕陽。真的很要求的人還是可以帶啦,不過我看帶的人大多是用來錄像的。
救難隊,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三到四節電池
必須再一次提醒,兩極不一定適合帶兩組機身拍攝,因為有太多的'惡劣天氣因素。也因為這樣,我推薦每次只帶一機一鏡,與導游確認每次參觀的景點比較適合哪種組合即可。許多人問電池是否冷天氣比較容易用完電,個人使用過Cano 450D、 5DIII、7D、Nikon D80和Sony A55,目前沒有這方面困擾。真的很擔心的話多帶兩節電池,放在夾克內襯保暖即可。
大容量記憶卡
與非洲一樣,許多人第一次來會很興奮地把相機當機關槍用,配合著越來越大的RAW檔,很快就用完所有的存儲卡。所以我建議多帶。我愛用的還是SanDisk,個人經驗中它的穩定度較高。因為考慮到可能會用相機錄像,用的都是Extreme 64G。我通常都是帶一張64G SD、一張64G CF,加上一張32G CF備用。我從沒用完過。當然,也是因為我鮮少用RAW,同時也沒那麼喜歡拍不停。
大多時候特殊的構圖與美感反而比較容易讓人注意
別忘記人也是美麗的風景之一
你永遠不知道會要去拍什麼
一台可修圖的電腦+IPAD
因為兩極船隻待船上的時間很多,運氣不好被浮冰包圍就整日無法下岸,推薦至少帶一台電腦,外加一台iPad。這樣的組合不但可以修圖,還有些閑暇時的娛樂。
兩極拍攝重點在於全手動,因為常會需要依據狀況改變快門,光圈與曝光的設定。個人推薦曝光時多使用光圈優先,ISO上限全幅不要超過3200(平常控制在400之下,快門不低於1/640,光圈則是看自己的喜好而定。)當然,這是一個參考值,依據每個人的喜好與想詮釋的意境而變。
其他
不論是哪裡一個國家,我習慣手提自己的重要攝影裝備,兩極也是一樣,記住手提行李不要超過七公斤,三腳架不能放手提行李中,不然會被沒收。
基本上我攝影與重要物件一定是陪我一起登機的
每一次搭小艇前先跟船務確認今日是否有要登岸?要去拍什麼?與哪支鏡頭比較推薦。QUARK都有配置攝影師,都很專業,所以問一下最安全。
構圖來說推薦低一點,不要都用俯視的角度,比較生動。
眼睛裡的倒影
遠處抓癢的北極熊
多帶些零食,尤其是速食麵與牛肉乾在我印象中都特別受歡迎。我幾乎都是一個滿的手提箱去空的回來。我是幫六人帶,不是我一人吃完。
請攜帶基本的相機雨套,沒有的話用旅館的浴帽。那邊的小艇的水常常會有水潑上來,外加大霧與下雨。
萬一相機掉進水裡,取出電池與記憶卡,不要繼續使用。相機是機械,開啟電源可能會燒毀裡面的IC,所以最安全的方法是帶回去修理。有可能不會完全報銷。
兩極的海域都帶有大量鹽巴,當清理時你可能會發現白色鹽巴結晶。注意要先清理掉所有的鹽巴,才可變焦或擦拭鏡片,避免傷害鏡頭。由於鹽巴與濕氣都很容易侵蝕相機,所以拉環與塑料皮都可能會剝落,這是正常。
相機去極地攝影就是拿去用的。去過兩極、非洲與海島攝影後,那台基本上也算的上是神話了,能用就好,別在意些許的摔傷與擦傷,器材能被好好使用壽終正寢也算是幸福的。
Ⅸ 准備去肯亞旅行需要做哪些功課
5、動物大遷徙:一般是7-8月,有時候也會由於季節問題,推遲道9-10月,可是即便是錯過動物大遷徙如此壯觀的時間,也會看到非常多的動物,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6、相關書:很多要准備的東西,已經說得差不多了,但是去之前要多讀一些肯亞相關的故事,讓這趟旅行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有了厚度。肯亞有太多的故事,這里推薦兩本書,一本是旅行指南孤獨星球出版的《肯亞》,一本是目前絕版,但是可以找到二手書的《白色馬賽》。內容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