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區符合國家標準的運動器材出現傷人事件,物業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嗎
不需要。不要出現了死傷就必須要找一個地方賠償,按照法律,賠償有兩種原則,一種是無過錯責任原則,一種是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適應的范圍是比較小的,過錯責任原則適應是廣泛的。如工作時間工作場所死亡,是適應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就是說員工在工作場所工作時間死亡,單位沒有任何過錯,哪怕員工全是過錯,單位是要給予賠償的,這就是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廣泛適應的,過錯責任原則就是,給人造成死亡或身體傷害,有過錯的一方必須承擔賠償責任,沒有過錯就不要承擔責任。
在小區健身被動動器材夾傷了手,能不能找人賠償,可以從這些方面分析:動動器材是不是合格產品?是不是假冒偽劣產品?如果是假冒偽劣產品,那小區物業肯定是要負責任,至少應負一定責任。如果是正規的合格產品,那小區物業就毫無責任。如果器材是正規廠家生產的,但是質量不合格,但是物業無法判斷合格不合格,只看有合格證,小區物業也是毫無責任的。產品合格,小區物業沒有過錯,所以不需要負責。如果是假冒偽劣產品,小區有過錯,所以要負責。如果正規廠家的有合格證的不合格產品,那廠家要負責任,因為產品有暇疵,就是有過錯,小區物業還是不要負責任的。
㈡ 健身房的器械使用不對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危害
現在在下班之後願意去健身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所以市面上的健身房也越來越多,很多年輕人下班之後都會去健身。健身房裡面一般都會有很多的健身器材,但是如果健身器材使用不當的話,可能直接會造成身體的損傷,最常見的就是扭傷,還有一些人在操作不當的時候容易出現被砸傷的情況。
二、在使用健身器材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為了避免在運動健身的時候出現問題,大家在使用健身器材的時候,一定要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之下操作,尤其是那些剛剛去健身房,對於健身器材不了解的人。之前沒有用過健身器材的人,一定不要輕易的去嘗試健。在健身之前,一定要選擇自己合適的器械,並且要提前做好熱身運動和拉伸,先用緩和的方法來鍛煉,避免被健身器材砸傷。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健身安全,去了健身房最好找一位靠譜的健身教練或者是有經驗的老手來幫忙指導。
㈢ 體育鍛煉易出現的傷害事故、急救方法及預防措施有哪些
1運動損傷的概念和分類:1.1運動損傷的概念:體育運動中,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壞或生理上的紊亂,稱為運動損傷。運動損傷不同與一般的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損傷,他多與體育運動項目及技戰術動作特點密切相關,為此常有些運動損傷便以其運動項目冠名。例如:「網球肘」、「足球踝」、「跳躍膝」。運動損傷也常與運動訓練水平,運動環境與條件等因素有關。1.2運動損傷的分類:1、 按受傷的組織結構分類:皮膚損傷、肌肉、肌腱損傷,關節軟骨損傷,骨及骨骺損傷,滑囊損傷,神經損傷,血管損傷,內臟損傷等2、運動損傷按時間分類:新傷和舊傷;3、按損傷的病程分類:急性損傷:直接或間接外力一次作用而致傷者,傷後症狀迅速出現,病程一般較短。慢性損傷:陳舊傷,急性損傷後因處理不當而致反復發作者;勞損傷,由於局部運動負荷量安排不當,長期負擔過重超出了組織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過勞致傷。症狀出現緩慢,病程遷延較長。4、按性質分類:開放性損傷:傷後皮膚和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受傷組織有裂口與體表相通。如擦傷、刺傷、切傷、撕裂傷及開放性骨折等。閉合性損傷;傷後皮膚或黏膜仍保持完整,無裂口與體表相通。例如:挫傷、關節韌帶扭傷、肌肉拉傷、閉合性骨折等。5、按程度分類:輕度損傷:傷後鍛煉者仍能按計劃參加體育鍛煉中度損傷:傷後不能按計劃進行訓練,需停止患部活動。重傷:受傷後不能訓練。這種方法適合運動隊或體育院校。6、按運動技術與訓練的關系分類:運動技術傷:與運動項目、技戰術動作密切相關的損傷,例如:網球肘、投擲肘等,多為局部組織過勞。非運動技術傷:多為運動中的意外傷。2運動損傷發生的直接原因: 造成運動損傷的兩個潛在因素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統一,也是客觀存在的,它們的存在僅能說明運動中具有發生損傷的可能,並不一定直接導致損傷的發生,在進行體育運動及身體鍛煉中沒有適當的保護措施則使受傷的危險性增高。但是身體的不協調性也非常容易引起損傷。下面介紹促使運動損傷發生的直接原因:2.1認識不足,措施不當。首先:體育教師和體育鍛煉者對預防運動損傷的意義認識不足,思想麻痹,存在一些片面的認識,如「運動損傷難免」、「運動損傷不過是些小傷小病」,關系不大,甚至將預防運動損傷的科學態度與勇敢、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對立起來。因此,在教學中未能積極地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發生損傷後也不認真總結分析。其次:不少男性青少年生活經驗不多,思想麻痹,缺少防傷觀念,運動中好勝心強,好奇心大,心血來潮,忘乎所以,常盲目、冒失地從事力所不及的運動動作,導致運動損傷;一些女學生在體育運動膽小、害羞、畏難,做動作時恐懼、猶豫、緊張、這些都會造成動作失敗而受傷。2.2准備運動不足:不論在何種體育運動中,充分的准備活動是保證學生不受損傷主要手段。因此,無論是在平常的體育鍛煉還是教學、訓練中,都應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准備活動的目的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特別是克服植物性神經的惰性。通過全身各關節、肌肉的活動,加速血液循環,使肌肉組織得到充分的血液供應,以便增強肌肉的力量和彈性,並恢復技術動作的條件反射聯系,為正式活動做好充分的准備。2.3運動量安排不合理運動實踐證明,運動量安排不合理,不但不能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還會引發運動損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局部運動負荷安排不合理,長期局部負荷過大(例如單打一的鍛煉,以致超過了人體組織所能承受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體育鍛煉,人體組織結構因過度摩擦、擠壓、或因過度牽拉;二是一次大運動量過大,持續長時間劇烈運動,體力消耗過大,血糖降低,出現急性重度疲勞。此時,可以引起大腦皮層抑制過程破壞,運動能力降低,精確度、共濟能力均顯著下降,警覺性、注意力減退,防禦性反應遲鈍,這些都是引起運動損傷的條件。往往會發生嚴重的急性運動損傷。2.4教學、訓練和比賽活動組織安排不當。這方面的問題包括是否遵守教學、訓練和比賽的原則問題,也包括組織方法的問題。在組織教學、訓練過程中,不遵循個別對待原則,沒有認識到不同年齡、性別的學生其解剖、生理、心理特點不同,即使年齡、性別相同,個體間在身體發育健康狀況及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及技術水平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而在教學訓練中一律對待要求;沒有遵循運動負荷從小到達,技術動作學習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提高的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進行器械訓練是,因教師負責的學生過多,而缺乏必要的保護措施,男教師對高年級女生保護不便,對素質和技術差的學生未及時給予得力的保護等,此外,運動場地窄小,人多擁擠,增加了相互碰撞的機會,這在一般學校的課外活動中更為突出,沒有或不遵守運動場地分區,任意穿越投擲場地,或在非投擲區進行投擲練習;運動設備、器材破舊、不符合衛生要求,體育教師缺乏耐心的講解和正確的示範;練習的安排、時間、線路不正確2.5缺乏醫務監督及安全保護措施如果及時發現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身體結構、成熟程度因素,就可以採取必要措施對學生活動進行調整。因此對學生進行身體檢查,主要是眼、耳、咽喉、血壓、脈搏、疝氣等方面的檢查。是預防運動損傷比不可少的環節。不僅如此,有條件,還應該對骨骼系統從結構到外形進行各為嚴密的檢查。了解學生的肌肉力量、關節的穩定性 、身體姿態及以往所受損傷的原因。這樣有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損傷。2.6身體功能和心理狀態不良:睡眠或休息不好、缺乏經驗、思想麻痹、情緒急燥;或在練習中因恐懼、害羞而產生猶豫不決和過分緊張等。因此損傷的預防不僅僅從醫學的角度,還必須從心理上去進行。其次體育基礎差、身體素質弱,或動作要領掌握不正確,一時不能適應體育活動的需要,容易發生損傷事故。2.7場地設備,氣候條件不良。如:場地不平,有雜物;場地太硬等,器械安裝不牢,缺乏必要的護具等;過高的氣溫和潮濕的天氣,導致大量出汗失水;易使人疲勞,中暑,大量排汗,使人肌肉痙攣;在冰雪寒冷的冬季易發生凍傷;也可因肌肉僵硬、彈性、耐力下降,協調性差而發生損傷。以及場地,燈光等都會造成損傷。3運動損傷的預防3.1加強思想教育首先要加強體育運動的目的性教育。在教學訓練中,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把安全教育作為備課的一項內容。多渠道開展學校安全教育宣傳也是勢在必行,因為傷害事故的發生,其一是個別教師責任心不強,措施不落實人為造成;其二是部分學生組織觀念淡薄,紀律性、自我壓縮能力差而生產;其三是一些主、客觀因素(如器材隱患、氣候條件、技術掌握不全面等)而導致的事故發生實屬意外、突發、偶發事件,是無法預料和人為所能避免而造成。所以學校體育教育要充分利用教師的主導地位以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正確、認真地搞好安全教育宣傳這塊陣地,消除傷害事故隱患的出現,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必須加大措施,落實到實處,才能行之有效地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更好地推進實施素質教育,貫徹落實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健康、合格的有用之材。要通過認真實踐和推廣實施切實可行多渠道的安全教育宣傳,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潛移默化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才能防止了一系列傷害事故發生3.2認真做好准備活動准備活動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准備活動的內容與負荷;個人的身體機能狀況;當時的氣象三個方面。准備活動分為一般性准備活動和專項准備活動,一般性准備活動要充分,專項准備活動要有針對性。易傷部位的准備活動要加強;有傷部位要謹慎;注意時間間隔;同時要加入一些力量練習和一些伸展性練習對於提高肌肉溫度,預防肌肉拉傷有積極的效果。3.3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運動負荷安排不足,不能達到促進人體運動能力提高的目的,運動負荷安排過大,不僅使運動系統的局部負荷過重,還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疲勞,致使全身機能下降,協調能力降低,注意力、警覺反應都減弱,從而容易發生損傷。為了減少損傷,教師、參加體育鍛煉者應嚴格按照運動訓練的原則,根據年齡、性別、健康狀況、訓練水平和各項運動損傷的特點,個別對待,循序漸進,合理安排運動負荷。3.4合理安排教學、訓練和比賽 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充分備課,應對教學、訓練中的重點、難點對易發生損傷的部位作到心中有數體育課上的一些事故,不少是因組織工作不當造成的,因此,必須從安全形度出發,做好體育課教學的組織工作。其一,規定學生穿運動鞋和運動衣上課,以免滑倒摔傷和不必要的拉傷。其二,清理一節課所用運動場地的雜物、浮沙、塵土等,以免出現意外事故。其三,嚴格檢查上課時所用的體育器材,教師示範時,提前向學生講清楚器材的功能、以及危險性,提醒學生注意,以防傷害事故發生。其四、規范動作要領、嚴明練習紀律,明確運動信號(如手勢、哨聲、口令等),以免出現因為技術動作的變形、組織教學的失誤和紀律性差造成學生拉傷、擦傷、脫臼等傷害事故。3.6掌握運動要領,加強保護和幫助。體育課中發生意外事故是難以避免的,所以,我們體育教師要倍加小心,加強保護,確保安全。盡量讓事故減少到零,在教學科目中,要針對教學內容,重點加強保護。例如:在「山羊」或跳箱上做騰越動作時,教師要思想集中,站位合理,方法正確,保護及時。教師一般站在器械左前或右前方,一手握學生大臂,另一手扶其背騰越,落地時幫其臂上舉,保證平穩落地。在球類及游戲教學中要教會學生自我保護,一旦突然摔倒,切不可用手臂撐地,應快速抱頭團身乘勢倒地作自我保護。 3.6加強醫務監督,提高自我保健意識。 醫務監督在教學中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觀察學生的身體情況,面部表情;如學生面紅耳赤,大口喘氣,滿頭大汗,說明運動負荷大了,應立即調節,採取減少練習次數,降低練習強度,縮短練習時間和距離等措施。如個別學生面色發白,虛汗滿面,走路搖晃,說明他體力不支,應讓其休息,並注意觀察他的變化;在上下午的最後一節課,特別應注意學生的身體變化,此時學生大都是腹空肚餓,精力體力均不充沛了,所以要控制運動總量。
㈣ 運動傷害的運動傷害的分類
運動傷害的分類方法極多,依照受傷的情況或症狀的病史來區分時,可分為急性運動傷害和慢性運動傷害兩種。 所謂「急性運動傷害」是指單一次內發性或外因性的刺激,使組織器官破壞的現象。受傷者可以很清楚的記住;是那一次上課、練習或比賽中發生。就傷害的性質而言,可分為:
a.肌肉拉傷(strain)
肌肉在單一次的強大收縮作用下,或者不正常的肌肉協調、活動,而形成的肌肉受傷情形,最常見的是大腿肌肉拉傷。依受傷的程度可分為輕度(第一度)、中度(第二度)與重度(第三度)受傷。肌肉輕度拉傷,肌肉有一小部分的肌纖維斷裂,肌肉出血很少,只有在肌肉用力時或壓患部時,才會引起疼痛,外表並看不出特殊異常。肌肉中度受傷,是指肌肉有相當多的肌纖維斷裂,肌肉明顯出血,可能伴隨有水腫出現,受傷的肌肉肌力減弱,患部外表腫大。肌肉重度拉傷,則是指肌肉的肌纖維全部斷裂,整塊肌肉斷離,最常見的斷裂部位是肌肉與肌腱的交合處。此時肌肉大量出血,斷裂的肌肉縮至兩端點處,而形成凸起一大塊,斷裂的部位則凹陷下去。
b.韌帶扭傷(sprain)
韌帶在單一次的關節過度伸展下,形成韌帶受傷的情形,最常見的是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依受傷的程度亦可分為三級,輕度的韌帶扭傷,只有在活動關節時才會有疼痛感,沒有任何腫大或外形的改變。中度的韌帶扭傷,是指韌帶大部分斷裂,同時有關節腫大和劇痛出現。重度的韌帶扭傷,是指韌帶完全斷裂,伴隨嚴重血腫與關節不穩定的病症出現。
c.挫傷(contusion)(撞傷)
所謂挫傷是指皮下組織受鈍力性撞擊所造成的創傷,最常見的是被球(棒球)擊中身體。在受傷後會造成微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組織傷害,而使組織液流出,因而形成水腫的現象。因挫傷而形成組織內出血或血腫(hematoma)的現象,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可能因組織的纖維化與鈣化現象而造成慢性疼痛。
d.骨折(fracture)
骨骼經由外力的出沖擊而折斷或是由於疲勞或訓練過度時亦易發生。可分為閉鎖性和開放性骨折。是一般大眾較清楚如何緊急處置(固定、送醫)的一種傷。
e.關節脫臼(dislocation)
關節脫臼是指骨骼關節面被迫移位、關節囊破裂、關節韌帶過度伸展或斷裂。最常出現在肩關節上。可分為急性的脫臼和慢性的脫臼兩種,急性脫臼合並韌帶的裂傷。慢性脫臼患者,往往曾有韌帶裂傷、或韌帶經常被牽扯的病史,形成韌帶鬆弛與關節囊擴大,進一步造成關節的慢性脫臼。
f.開口創傷(擦傷、裂傷、創傷等)
此為一些身體創傷,不在此進一步說明。 慢性運動傷害是指累積多次微小傷害的身體病態現象。受傷者往往無法肯定何時何地發生的,但最後都因影響到運動表現而被發現。就受傷的性質可分為:
a.慢性肌腱炎或骨膜肌腱炎(tendinitis)
肌肉(肌腱)反覆過度的使用之下,造成肌腱連續性的輕度受傷,使得肌腱產生慢性發炎的現象,稱為慢性肌腱炎。著名的運動傷害「網球肘」,即是指網球選手肘關節外上髁處的慢性肌腱炎。
b.肌腱腱鞘炎(tenosynovitis)
在手腳的肌腱外圍,皆有含潤滑液之腱鞘包住,具有潤滑肌腱之作用。慢性的肌腱腱鞘炎起因肌腱長期的反覆過度使用,造成磨擦性傷害,或是急性的肌腱過度使用未完全治好,而繼續運動而反覆性發作。由於肌腱的潤滑作用受到限制,因而肌腱在活動時產生疼痛並發出聲響。
c.化骨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對訓練不足或已受傷的肌肉,施以繁重的運動負荷,使得肌肉因受傷而產生病變的發炎現象。可以分為纖維性肌炎與化骨性肌炎兩種。纖維化是肌肉復原時的一個時期,如果在肌肉未完全恢復前就施以繁重的負荷,將使纖維化的肌肉發炎,進而形成化骨性肌炎。
d.關節炎(arthritis)
關節炎的原因很多,有關運動傷害形成的關節炎,是指關節過度負荷或未經適當訓練而給予重負荷,使得關節受傷而發生退化性的病變。症狀則有疼痛、壓痛,但不一定會腫大,關節活動時經常會有聲響發出,有時則會出現腫脹痛覺或無力感。
e.滑液囊炎(bursitis)
滑液囊在關節附近扮演緩沖的重要角色,一旦關節過度負荷使用或受傷時,往往會引起滑液囊發炎。症狀為有腫脹、壓痛與關節活動障礙等,有時症狀類似關節炎,不易診斷。
f.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
骨骼在長時間的過度使用下,會在主要的壓力點形成壓力性骨折現象,症狀是運動時受傷處會持續疼痛與刺痛感,休息時的症狀會明顯緩解。經常發生於長跑選手的脛骨與庶骨。
g.急性傷害處置不當
急性傷害處置不當,造成運動傷害不易復原,甚至產生惡化或長期的後遺症,如肩關節的「習慣性脫臼」與踝關節的「反覆再發性扭傷」等。.以上資料節錄於中山大學王順正博士「運動與生理」一書. 踝關節扭傷必須小心是否合並骨折、脫臼或其他肌腱等組織也一起受傷,在處理上有所不同。單純的韌帶扭傷,依嚴重程度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度韌帶扭傷 - 較輕的外力造成,只有少數韌帶纖維受傷,受傷時只在局部出現輕微的腫痛或瘀血,韌帶的功能及強度不受影響,一般在一兩星期內會完全痊癒。
第二度韌帶扭傷 - 關節受到較強的外力扭轉,整條韌帶中有較多的纖維受傷,有較明顯及持續較久的腫痛瘀血,受傷時韌帶被拉長,其後韌帶的功能及強度都會減弱,復原必須較長的時間。
第三度韌帶扭傷(或韌帶完全斷裂) - 關節受到巨大的外力,造成至少一條韌帶斷裂。明顯的腫脹瘀血,痛可能反而不像第二度扭傷那麼厲害(因為韌帶整個斷掉了),但有不正常的關節松脫或不穩的現象,關節的功能受到嚴重影響,並且容易再受傷,連累其他的組織也一起受害,而退化性關節炎或習慣性脫臼,都是日後可能的後遺症。
如果合並骨折,不但有明顯且持續較久的腫痛,在骨折部位尚未癒合之前,關節的活動、負重、或沖擊性的動作都會特別疼痛而無法從事。
韌帶的完全癒合須要6-12星期,下肢骨折的癒合通常須要2-3個月。
在處理上,除了急性期的PRICE(保護、休息、冰敷、加壓、抬高)之外,第二度的韌帶扭傷,最重要的是在韌帶尚未癒合之前,給予適當的保護,才不致癒合不良,使痊癒的時間拉長,或者韌帶變長,以致關節較松,容易再受傷。
受傷後三至四天,腫脹已達最高峰,不會再繼續擴大時,才可以把冰敷停止,改在溫水裡運動,每天做2-3次,直到腫痛消失為止。不泡水的時候,就要用保護性的器材來限制踝關節的活動,使它不產生內翻或拉緊受傷韌帶的動作。
保護性的器材有很多種,比較確實有效的是用塑膠制的護木或支架來固定(甚至也有骨科醫師主張乾脆打上石膏,一方面保護的效果比較確實可靠,另一方面,「承重性石膏」weight bearing cast讓傷者可以直接穿著走路,活動反而比較方便),其次是黏性膠布的貼扎,至於一般的彈性綳帶或護套則比較不可靠。固定期間須要2-3星期,這段期間可能需要拐杖來幫忙走路,以受傷的腳不用力著地為原則。。如果固定期結束後,發現腫痛的現象仍然存在,或者活動踝關節還會疼痛,就必須再延長固定的時間2-3周,直到完全癒合不痛為止。
第三度的韌帶扭傷,處理原則類似第二度扭傷,但最好用石膏固定,而且固定的時間要延長到六個星期,並且拿掉石膏之後,還得繼續使用保護器材六個星期。換句話說,總共要保護十二個星期(差不多三個月)之久,才能使韌帶的功能與強度恢復。而完全恢復到受傷之前的最大強度,差不多都在受傷後的三至六個月之間,並且需要一段時間的物理治療,來改善關節的活動度及加強肌力。
關於腳踝扭傷的復健,可以參考賴金鑫醫師寫的書「運動醫學講座」。雖然書成至今已經過了十多年,但踝關節扭傷的處理和復健原則在這十年中沒有什麼改變。
踝關節扭傷後復健,常犯的毛病(錯誤)是:欲速則不達。RICE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唯獨常會忽略兩個P(protection保護性的措施)(prevention預防再度受傷)的重要性。[如果再加上S(Support 功能性支撐,如貼扎之應用),就成為2PRICES!]一般社會大眾扭到腳踝可能只要休息一兩個星期就好了,這常常是因為受傷的程度較輕(第一度韌帶扭傷),同時能夠真正的休息,復原後也不會馬上就進行激烈的運動;但運動員往往受傷的程度較嚴重,復原後關節的功能需求也遠超過一般大眾,因此在處理時就必須小心從事,以免留下長期的後遺症。
㈤ 器械鍛煉對身體損傷
有
但凡健身房裡的大塊
基本都有傷.
超負荷的機械訓練不但能損傷人體筋骨,甚至有可能是心臟的毛細血管爆裂。
㈥ 健身器材對人體傷害有多大
健身器材使用不當的話,是會造成身體的損傷的。一是拉傷和扭傷。雖然拉傷和扭傷通常也發生在由於沒有做好運動前的熱身運動導致的,
㈦ 大多數人認為的花樣滑冰的傷害有哪些可以詳細說說嗎
大多數人認為的花樣滑冰的傷害有以下五個方面:
1.肌肉拉傷
花樣滑冰可能會導致肌肉拉傷,加重跖骨和腳踝損傷,以及嚴重的腦震盪。花樣滑冰運動員隨時都有受傷的風險,因為如果花樣滑冰運動員沒有接受正確的訓練,他們就會受傷。同時,滑冰時可能會出現腦震盪、肌肉和韌帶拉傷和撕裂。
㈧ 這個運動器材可以把人瞌到腦死亡么
是有可能的因為這個運動器材就相當於你用一個鐵器去打人家的頭,而且是小孩,小孩的身體更加脆弱,所以是有可能的 就算沒有死亡也很嚴重。
㈨ 一孩子被我們玩過之後的運動器材傷到,我們有責任嗎
建在運動場上的運動器材是公共產物,大家都有權利使用鍛煉身體,如果你玩時發現器械出現故障,應該有告知義務,要寫上此器械已壞或告訴管理人員維修,在這種情況下,下一個玩的孩子出現傷害就沒有你的責任,同時,你玩後器械沒有損壞,你同樣沒有任何責任。
㈩ 跑步機對身體有害嗎
跑步機作為家庭及健身房裡常見的運動器材,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和居民健康意識的提高,逐漸飛入越來越多的尋常百姓家,在服裝廠上班的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年初,王女士和愛人商量購買了一台跑步機。當時以為跑步機都是一樣的,根本沒有考慮跑步機什麼牌子好的問題。三個月的時候,王女士減掉了十幾斤肉,這讓王女士欣喜不已。不過王女士也發現最近膝關節經常比較疼,疼得厲害時都沒辦法上下樓梯。
2013年,北京體育大學做了一份關於運動傷害的研究:《柔性跑台對人體足底壓力和膝踝關節角度的影響》。研究表明,使用弓形跑板能夠提高足對跑板的作用力,有彈性助力特點,提高蹬伸力量;另外在弓形跑板上進行運動,能夠讓使用者呈現良好的運動姿態,下肢積極主動扒地,大小腿充分折疊;運動過程中改進型跑台能夠充分發揮減震緩沖作用,減小膝關節負荷,減少損傷幾率。
根據北京體育大學的研究,澳瑞特推出了全新零傷害跑步機系列:虹途跑步機
虹途跑步機創新使用了弓形跑板,全面貼合腳弓。弓形跑板採用全實白樺木製造,經過先進的高壓高溫技術處理,形成高彈性高韌性的特點,能在受力時變形繼而形成極好的緩沖技能。此外,在跑帶與跑板之間,還有一層優質EVA高彈性軟墊,腳底觸感舒適柔軟,最大程度地保護運動者的膝踝關節免受沖擊損傷。」。
虹途跑步機的技術創新也吸引了很多用戶的關注,但大多人對價格有所顧忌。在隨機調查中,當了解到虹途弓板跑步機在京東、蘇寧旗艦店和天貓旗艦店的售價不到4000元後,正有意購買家用跑步機的王女士很吃驚。「本來以為這種弓板跑步機體驗這么好,價格一定很貴,居然還不到4000元,比一個iPhone還便宜。花不到4000元換來健康的運動、萬元跑步機的舒適體驗,確實很超值。如果選擇了不合適的跑步機跑出來毛病,不說減肥效果了,光醫葯費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選擇跑步機還是要知道跑步機什麼牌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