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佳能的低端單反相機(例如佳能700D)年年都有更新,而尼康低端單反卻沒有更新
說個一般很少人談論的理由。
尼康其實屬於軍工企業,比如阻擊槍的瞄準鏡,美國都買尼康造的,尼康類似一個國有企業,其實尼康一直都有實力自己造CMOS,可他就是不造,反倒出圖紙讓SONY造。尼康的攝影器材歷史悠久,對於這個企業來說,單反不是他很專注的一塊。
然後再說佳能,佳能絕對不是國企,所以他很注重市場,你看從廣告到產品,佳能一直在努力。
單反是佳能很重要的一個業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國家的扶持,我們看到的所謂佳能尼康的錯位競爭也許只是一個騙局,因為都是日系的東西,嚴格的說佳能再厲害也很難競爭的過尼康,現在這樣的格局我們可以看成是尼康故意把單反的市場給佳能,所以佳能比尼康強(技術上)也許是騙局,本質上說,兩個公司的都是商量好的出產品,甚至大部分技術都是共享的。
這樣也就能解釋通為什麼尼康沒有自己的感測器,尼康為什麼從來都不在意廣告什麼的,包括相機完全指南都沒有。證據嗎,你可以研究下佳能尼康所謂錯位競爭的相機的發布日期,定位如此准確,競爭如此和諧
㈡ 攝影所用的設備有哪些呢
攝影器材是照相機、鏡頭及其相關附件、與攝影活動相關的各種設備、物品的統稱。包括膠卷這樣的消耗品和大多數攝影器材經營者所經營的攝影用坎肩、攝影包等都屬於攝影器材范疇。范圍攝影器材的范圍很廣,除了大家熟知的照相機以外,主要包含各種變焦鏡頭、定焦鏡頭閃光燈、各種用途濾色鏡、相機包、照相機腳架、影室閃光燈、柔光箱、各種燈架、反光板、反光傘、外拍燈、攝像燈、石英燈、鏡頭蓋、遮光罩、三腳架、獨腳架、相機清潔用具、快門線等等,還包含上述器材的附件等。傳統攝影器材還包含暗房用的印相機、放大機、安全燈、上光機、恆溫盤、定時器等等。彩擴機、列印機等同屬於攝影器材。現在數碼照相機已經把攝影和攝像融為一體,所以又稱為更加廣泛的影像器材,包含了攝影與攝像兩大陣容。附屬設備腳架,快門線,閃光燈,電池,儲存卡,頸帶,手帶膠片掃描儀:常見的膠片掃描儀分為130幅面(底片尺寸為24mm×36mm)、120幅面(底片尺寸為150px×112.5px或150px×150px、150px×175px)、4英寸×5英寸或者更大幅面。此外,按照適用范圍劃分有工業用滾筒掃描儀。膠片和滾筒都涵蓋民用反射稿掃描功能。常見配件鏡頭這個是廣大攝影愛好者又愛又恨的東西,隨著品牌單反廠家的不斷升級換代,它的更新速度也是相當快的。而且原裝鏡頭的價格也不菲,是追求器材的那些「器材黨」永遠也沒法滿足的東西;相機濾鏡相機濾鏡就是安裝在相機鏡頭前用於過濾自然光的附加鏡頭。
㈢ 關於人像攝影,攝影器材的問題,麻煩知道的人進來看看,復制之類的就別來了。
1.主要就是曝光正常,也不一定說要亮部和暗部都有細節都有才是好的照片。打光的種類分的很多,每種光都不一樣,具體要看要實現什麼樣的效果了。照像玩的就是光與影,所以布光還是很重要的。
2.你說的那個黃光是造型燈,換不換無所謂,只要把相機的色溫調整為閃光燈的就可以。或是換個三基色5500K左右的造型燈泡。
㈣ 新手如何系統性地學習攝影器材
1、手機自帶相機特點
這個點包括:手機攝像頭的焦距、手機相機的操作界面、攝影配件這三樣。、現在大多數手機攝像頭的焦段在26mm—35mm之間,屬於小廣角鏡頭,大家要知道這個焦段的優缺點。手機相機的操作界面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但是需要大家非常熟悉才行,要知道哪個功能在哪裡,如何對它進行設置、調節,有什麼影響等等。
另外,各種攝影配件,比如:三腳架、各種外接鏡頭等等,大家要知道怎麼和手機搭配起來使用。
2、曝光和對焦
對焦准確是拍攝任何一張照片的基礎,對焦准確才能確保畫面主體曝光到位。需要懂得如何利用測光點控制畫面曝光,懂得利用曝光補償功能。拍攝追焦、虛焦等照片效果,這是手機拍攝的操作基礎。
3、專業拍照模式
現在的手機基本上都有“專業拍照模式”功能,在專業拍照模式里可以手動調整光圈、快門、感光度、白平衡等參數。專業拍照模式對專業性要求較高,需要先學習一定的攝影知識,但是拍出來的照片肯定也更好看。大家一定要熟悉這個模式該怎麼用,參數該怎麼調等等。
4、內置拍照模式
現在手機的相機內置了很多拍照模式,比如:全景模式、夜景模式、延時攝影等等模式。全景模式如何操作、如何拍攝全景分身照片?微距攝影需要外接鏡頭,外接鏡頭如何使用?蘋果、安卓手機拍攝慢門拉絲效果、光軌需要用到什麼模式、軟體等;延時攝影拍攝的注意事項、慢動作攝影等等,這些拍攝技法都需要自己多做拍攝嘗試才能搞懂拍攝的操作要領。
以上就是青藤小編關於攝影器材的相關分享,希望對你有幫助,總之,大家要善於利用這些模式,它能幫助你拍出不錯的照片。
㈤ 入門單反相機如何選擇
問題一、套頭是不是都很差?
答:不是。肯定不是。
事實上,廠家在決定用什麼樣的頭來作為「套頭」、跟機身組成「套機」一起銷售的時候,的確就已經先考慮好了、用戶最可能需要的鏡頭會是哪一個。這往往跟機身的「氣質」是配套而來的。比如,500D的套頭是18-55IS,這個塑料殼子的18-55IS焦段正好是多數業余拍拍照片的人們最常用的,更重要的是跟同樣工程塑料機身的500D正好組成了小巧輕便的一套,以此用戶可以非常容易隨身攜帶。50D的套頭17-85的尺寸、重量則正好跟50D機身大小、重量很匹配,焦段也同樣是非常便利地覆蓋了最常用的一段。
同時,廠家考慮得很多的也是「匹配」原則;什麼樣的機身,意味著什麼樣「高度」的拍攝要求,於是給予各方面匹配度都比較「配得上」的套頭。比如,5DII 的套頭是24-105/4L,1DsMarkIII的套頭是24-70/2.8L(原帖後來有網友回復說,這一說法不確,1DsMarkIII不作套機銷售)。尺寸、重量,都是匹配得比較簡明地好的。當然,所謂好馬配好鞍,背後也有默認的價錢對稱原則吧。
說到這里,估計沒有誰說套頭的壞話了——原來套頭里也是有紅圈圈的哦,聽說只要有紅圈圈的就是牛頭哦。
但我得說的是,即使是最便宜的機型,套頭也沒很多新手想像的那麼差、紅圈也沒想像的那麼好;之間的落差當然有,但絕沒那麼誇張。一句話,沒到影響你「出不出作品」的程度。跟世界上所有其他商品一樣,滿足基本功能的、打80分的東西,賣1000塊,則85分的東西就要賣3000塊,那個賣10000塊的東西也就打個87分。而不是我對新手有歧視哦,我覺得即使是我這樣的老菜鳥,多數時候也看不出(或者是根本就不認為有必要去看)那87分跟80分之間的差別。
因此,非常建議新手上套機用套頭。那真的是廠家通過多年市場經驗的積累後,為了最普遍意義的用戶、專門進行過平衡考慮的設計。
話說回來,廠家、尤其是這些日本企業的問題在於,對咱們的國情把握得的確不夠。他們不了解,咱們很多人胸前挎相機有一項重要用途,就是要顯得自己有檔次(所謂亮騷)。他們真該向他們做汽車行當的同胞好好學習;你看,什麼車到了中國,都會特別出品一款只針對中國人銷售、而且總是賣得特好的「加長版」(很有趣的是,也稱為L版)。這樣做,會給那些不懼頭重腳輕、一定要為500D配上24-70/2.8L的同志們省去不少麻煩。
問題二、「一鏡走天涯」好不好?
答:好。至少沒多麼不好。(支起小陽傘一把,擋磚)
感興趣的朋友們在器材版里肯定看過無數帖子大罵「一鏡走天涯」的。理由大概有這么兩個:一是光學素質差;二是失去了單反更換鏡頭的樂趣、「還不如買一個大變焦DC」。這兩個理由當然都成立,大變焦的鏡頭光學素質肯定不能怎麼樣,有了這么一個的確好像就是一個大號的DC了似的。
然而,「一鏡走天涯」真的是方便,在很多情形下不可替代的方便。尤其出門長途遠行、能夠隨身攜帶的東西很有限的情況下,尤其去到一些跋涉艱難、非常耗費體力的地方,尤其是經常可能突然遭遇到一些不可預知卻又容易轉瞬即逝的拍攝題材時。
新手們往往是還搞不清楚自己要拍啥的。一會兒看見好風景要拍,一會兒又覺得應該掃掃街拍拍所謂的「人文」,再一會兒又對遠處一頭漫步的驢感興趣。「廣譜」 點兒的鏡頭最適合他們用,方便快捷就是優點。需要拍過一段時間,逐步算是明白了自己感興趣的題材,再選擇自己最中意的焦段,很符合邏輯。
當然,畫質派會大聲反對:拍是拍到了,可是沒法看啊。——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這里千萬別輕易中招。在屏幕上放大到100%還覺得細膩無比,才覺得畫質好;這樣的心態也許有小道理,但沒有命中「大道理」。沒有一幅好照片,是以「在屏幕放大到100%時每個象素都清晰無比」作為必要條件。優秀攝影作品,跟 「絕對清晰」之間,沒有什麼必然聯系。
當然,畫質好自然是更好的事兒,會給好照片添彩的。但對於一幅好作品來說,如果全部分數是100分,則「畫質」項最多佔20分;其中,至少15分是現代工藝下絕大多數鏡頭在正確使用下就已經可以收入囊中的。多數情況下,只有在那些就知道把照片放到100%然後盯死了屏幕看的人眼裡,才會變成「沒法看」。當然話說回來,如果真的有必要追求畫質了(比如你象我一樣有因為工作需要而必須把某些東西拍得清楚無比的需求),「一鏡走天涯」的確就難以勝任了。
至於單反變成大號DC的說法,我覺得這個說法挺無聊。單反就是單反,能容納比一般DC更強得多的操控能力,無論換不換鏡頭、這些能力都存在著。你只要別有些「高手」說你兩句你就覺得臊得慌就行——他們說你把單反用成DC了,那是他們的事兒;方方便便拍照片的可是你自己,對不。
問題三、要不要上定焦?
答:你覺得呢?(靠,這樣回答是不是很討人厭……)
實情如此:要不要上定焦頭,取決於你需要不需要定焦頭(繼續廢話……)。
定焦頭有這么幾個特點:1,普遍意義上說,在同樣的光圈下,畫質比變焦頭更好。2,能夠做到較大的光圈。3,構圖、拍攝操作不便。4,新手乍裝上一個定焦頭的時候,容易產生一種「我更專業啦」的心理感受。
第1項是有一定意義的,不過其意義的重大程度參考前文。第2項是很要命的,意味著它能讓你跨越更大的光線范圍、對付弱光環境。我發現很多人因為要給孩子拍照片而購買了單反,而孩子既好動、又多半是在光線偏暗的屋子裡動,偏偏又還小、不能使用閃光燈,於是只好弄個定焦頭、把光圈撥到1.4來對付。這可真是沒轍;多數人很快就體會到了第3項的討厭了,想要攆上體力無限的孩子可真不是容易的事兒。最後的第4項,也算是一個交代吧,誰讓「定焦才專業」的鬼話已經流行了那麼多年呢。
多數人會覺得最迫切需要的是大光圈。那意味著一份多出來的拍攝自由。當然,很好,雖然以拍攝者躥前跑後為代價。但是,你的拍攝有多麼頻繁地必須用到這個大光圈,只好你自己衡量了。我身邊認識的,人雲亦雲地跟風買回去、然後興沖沖地試試大光圈和「背景虛化」、再從此只在攝影包的角落裡呆著的50/1.4有好幾只,日常上手的仍然只是某隻變焦。
至於我自己為什麼總是一個28/1.8,說穿了一文不值:懶。我是在胡亂拍照了N多年之後,越來越覺得可拍的東西少;但是又把拍照弄成了習慣,所以相機還總是隨身帶著,於是就帶了這么個焦距中庸、光圈彈性很大而個頭又比較小的鏡頭。
前陣子,資深高手右腿曾經發文說,高手用變焦、低手用定焦。我對右腿一貫很欣賞,不過他這個概念我不大贊成。我覺得應該這么說:高手善於選用最合適的那個鏡頭。有些拍攝題材的確只好用定焦頭才能勝任。
問題四、都需要些什麼配件?
答:咱們掰開揉碎了說吧。
第1項,手柄。我的個人意見是,對於大多數業余愛好者來說,手柄實際功能基本沒啥用。現在單反的電池續航能力都已經不錯了,如果再多備一塊電池,千把張照片都能拍下來了;標配的充電器充滿一個電池的時間最多倆小時,急了的話充上半小時的電池就又能支持三五百張。得比一個手柄輕巧多少啊;那玩意兒一加上,笨重了一大圈。
但還是有人給出了若干其他理由。首先是「配重」;需要手柄的自然不是1D系列,如果架上一個類似於小白之類的鏡頭,會頭重腳輕的。手柄在這時候基本起到磚頭的作用了。我只好同意、這應該有道理;雖然在街上常見的加上手柄的機器常常配著類似於A16這樣的標准鏡頭。其次是更方便「豎拍」;豎拍的時候有手柄的機器是不用右手繞過頭出演「孫悟空」的(據說很多女孩配手柄的原因就是免得夏天豎拍時會露出腋下的毛)。我也只好同意這應該有道理,雖然我自己從未因此覺得有什麼不便。
還有一項理由、支持手柄大賣的,就是:哪怕三位數的機器(如450D),配上手柄之後就顯得很大個兒,乍看上去跟大馬三似的很雄壯,容易得到周圍人們的羨慕。這也好,花錢買個自己開心么。
第2項,存儲卡。我認為這個錢不要太省。你會摁下快門,說明多少你是想留存記憶的。因為卡的質量問題、拍回來發現讀取不了,實在是冤。至於多大容量的卡合適,那就看你自己需要了。我自己,反正一張4G的卡外加一張古老的512MB備用卡,一直用到而今現在也沒覺得不夠使。
第3項,UV片。這個錢最好還是花,相當於給鏡頭上加個保護;同時,最好稍微貴點兒的,這樣能保證不至於對畫質造成比較明顯的破壞。但完全沒必要追求什麼頂級的。我強烈推薦Kenko的Pro 1d,價格便宜量又足,還薄。
第4項,攝影包。這東西是需要的,主要任務是在日常背相機出門的時候能給相機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是沒覺得那些崗崗大名牌的攝影包真就能比一般點兒的攝影包格外強在哪裡——如果你不是就准備好了要去磕去摔去淋的話。在我這兒,相機總是隨身帶、但非常不願意誰一看見我背的包就覺得我「搞攝影」的,呵呵,所以我就買了一個怎麼看都不象攝影包的帆布漂流木,再給我的450D買了一個套機皮套,從此可以隨便扔在任何一個書包里。
問題五、要不要「一步到位」?
答:一步永遠到不了位的;也可能隨便一步都已經到位了。
世界上不存在「一步到位」的事兒,數碼攝影器材尤其如此。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就不用說了,還有一堆比平常見到的佳能尼康之類「高端」得多的器材,我都叫不上名字、就知道人家的價錢還得翻幾個跟頭的。
說咱老百姓能夠得著的;就拿佳能來說事兒吧。現在市場上能夠買到的差不多最老的數碼單反是N手的300D,最新的則有如1D MarkIV;最便宜的新機器大概是450D,價錢僅僅是最貴的新機1DsMarkIII的十分之一。很多人的「一步到位」的目標,如5DII或者7D,其實都沒「到位」不是么。如果用安慰自己的方法來說事兒,「對於我來說就算一步到位了」,那你真的很認真地考慮過,為什麼500D或者50D對於你來說就沒「到位」?
鏡頭也是如此。18-55IS,售價便宜,「輕」而且「賤」所以很廣泛地被「輕賤」;24-70/2.8L,「貴」而且「重」所以很廣泛地被認為「貴重」。但「貴重」未必是個多麼好的詞兒;貴的意思是你花了好多錢、這些錢你本來可以給自己多塞好多好多饅頭;重的意思是你走到哪兒都得多費很多體力、那頓中午飯就得多塞倆饅頭。而攝影的樂趣,並不因為你更「到位」而增加多少,相反你如果再拍得不怎麼地的話、挨罵的幾率倍增。
技術總是在進步,綜合成本總是在降低;後買的人,也就總是在佔便宜似的。話說回來,早買的人還得了早用呢。用著是一個過程,隨著這個過程的延續,才能逐漸發現自己的真實需求;當手頭的東西慢慢限制了自己對需求的挖掘的時候,更換器材的必要性才能凸現出來。著什麼急呢,是吧;要是你從一開始就「一步到位」,然後在若干個月之後悲慘地發現、原來到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到的「位」,不是冤大頭么。
拍去吧;拍的過程中,自己的「位」慢慢就「定」了,才說得上去「到」。
說到器材,就難免要聯繫到一個低俗的詞兒,錢。很多人的「到位感」等同於「錢花夠了感」,因為在他們心中,「錢花夠了」就等於「品質夠好」。可是在攝影這個事兒上,作品的好壞對器材的要求沒那麼高,眼下的主流單反都已經具備了出好片的能力。
只是不免有不少人希望通過更貴重的設備來向世界宣告自己很有錢或者很注重「品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還是強烈建議,這種思路的人不妨直接在脖子上掛一大捆美鈔出門。
問題六、要不要上全幅?
答:隨便。都能拍得足夠好。但全幅很貴。
如果當初的35mm感光膠片的尺寸沒有設計成36mm×24mm、而是設計成22.2mm×14.8mm,這問題就沒人問了。現在,因為兩種畫幅同時存在,根據我們一貫認同的「大就是好」的原理,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全幅就比半幅好。
先得說,單純就畫質而言,我是有體會地同意的。半幅(APS-C)的CMOS板的面積僅是全畫幅面積的約40%,因而在同樣像素的前提下不得不把感光單元密度增加、從而導致如高ISO下畫面質量的下降。——但是,So what?夠不夠你用?
有人說,全幅才是潮流。這話我覺得幾乎不值得反駁了。眼下,非全幅的出貨量是全幅相機的N多倍,市場保有量大得多得多;無論哪個廠家都把非全幅當作最重要的市場重心,而全幅只是在高端市場上高高飄揚的一面旗子——哪裡有那麼多象你這樣雄心勃勃准備當專業攝影家的人呢;還是象我這樣出去玩的時候帶個相機拍拍照的人多,是吧。佳能最新推出的一系列EFs鏡頭,無論畫質還是做工都越來越傾向於精細,只是礙於面子、暫時還不肯把那個紅圈圈給EFs套上而已。
甚至更相反,我認為7D做成非全幅,是佳能的企業思路的一個信號:非全幅相機要向「專業領域」挺進了。15-85、17-55、60mmMacro等鏡頭的推出,無疑反映了廠家意圖正在順應市場而潛移默化。
這里就說到一個詞兒,「專業」。我不知道,有多少初哥在購買第一台單反的時候就奔著「專業」滾滾而去,呵呵。這個詞兒,誘人哪。曾經擁有全幅、因此「專業」過的N多老師們,肯定很enjoy這種被景仰的感覺、並且非常不願意失去,於是難免時不常地下意識地透露出那麼一點兒對非全幅的鄙視,讓非全幅的哥們兄弟們郁悶一小下、再景仰他們一大下。你中招不?不全幅就不專業,不紅圈就不專業;不專業,就很丟人哦?被表揚成很專業,就很得瑟哦?
今天,你專業了嗎?
問題七、哪個網站的評測比較可信?
答:國外的可信度高一些。
對國內各種媒體作出的各種評測,我是一直有戒心的。原因是,有錢人(廠家)有超乎你想像的話語權,因而大多數(不敢說全部)所謂評測文章都是公關稿件,歌頌是主要目的。只不過為了做得更象「客觀評測」,一般都不得不在文章的最後好歹也說一句諸如「電池續航能力一般」之類不著四六的似乎含有一點貶義的扯淡話。
這可能有些年輕人不信;那就給你們一個現成的例子,到網路去搜一下「漢蘭達爬坡門」就知道,一個叫做豐田的日本企業如何漂亮地把一次結果糟糕的評測徹底從人們的視線中抹除、乃至客觀評測者差點兒因為「誹謗」而蹲了監獄。這就是咱們現在的實情。也許你會覺得很不爽,那是因為你不足夠財大勢大;等你財大勢大的時候,你也會覺得很爽的。
而境外一些網站能比較客觀,同時也比較嚴謹。
同時,非常贊賞一些網友們自行作出的各種評測,這種無償卻認真的態度值得尊敬。但偶爾也有這種情況:擁有某設備的人為了肯定自己,以贊揚自己擁有的設備為出發點、進行所謂評測。因而,總結一句話就是,網上的評測謹供參考(包括我自己做的在內,呵呵)。
話說回來,一般評測都評些什麼呢?無非各種物理指標。還請同志們認真想想,對於攝影來說,器材的物理指標有多重要呢。它影響你什麼?限制你什麼?
當然這也是正常心態啊。就算咱是一小小王八,也恨不得蹚的是個大大池子,是吧哈。
問題八、RAW、還是JPG,要不要PS?
答:隨便。
我想這個問題只是因為很多人不知道RAW到底是啥。RAW其實是CMOS板感光後的所有原始電信號的記錄;相機會按照你的相機設置(白平衡、圖像模式等)通過一系列固有程序、把RAW計算成為一個JPG文件,從而呈現給你。如果你用RAW,等於你得到了相機的原始記錄,但這記錄你的眼睛是看不見的,必須經過軟體(相機內置軟體或者電腦軟體)的「翻譯」,同時還可以「賦值加工」(指定白平衡、圖像模式等)。
RAW當然能讓你有最「根本」的東西。但它很麻煩:一是它不能直接看見,必須經過電腦處理才能顯示(所以相機內置都有「RAW+JPG」的設置);二是它數據量很大,於是導致對存儲卡容量的挑戰,且造成數據讀寫量的劇增、從而影響連拍速度和數量。
——我反正是徹底認了自己是個懶人,所以非工作要求的情況下幾乎就沒用過RAW。直接出來JPG也挺漂亮了呀,不是么。說實話也基本什麼都沒耽誤。後邊 RAW允許的調整空間,其實在機身上作出合理設定後,就算是差點兒也差不到哪兒去:瞅一眼天空,大概色溫有數了,類似的吧。
但,象我這樣馬大哈的可能是少數。多數人還是很追求的。就比如Photoshop;很多人趴在電腦前用Photoshop「做」片子的時間精力,遠比拍攝時揣摩、構圖、拍攝來得多N倍。
得說這是好事。每每到人像版,看著美女們白玉無睱、玉骨冰肌的樣子,而在現實生活當中從來不曾見到過,賞心悅目之餘、自然慨嘆PS神功無限;「拍」出這樣的片子有面子,被「拍」出這樣漂亮的女孩子們更有面子,大家都開心,挺好。看著這種情形,電腦里都沒裝過Photoshop的我只好羨慕嫉妒恨。
然而我卻終於沒有去裝上Photoshop的意願。我覺得,拍照片是一回事,而做照片是另外一回事。拍,這事兒我喜歡,並且總希望拍得更真實。做?咱不感興趣。我總覺得,照片存在的意義是還原真實。世界本來並沒有那樣的做出來的艷麗,對吧。
在這一點上,我完全不指望大家的認同。
問題十、哪個鏡頭適合拍什麼?
答:坐下,喝個茶,咱們嘮仨小時,……
還是得大力鼓吹套頭。那玩意兒也許畫質不是最好、做工不是最細、能力不是最強,但多數都是兼顧了許多種拍攝需求的、綜合性能價格比很高的東西。仍以最便宜的套頭18-55IS為例。18mm的廣角端,等效35mm片幅的焦距是29mm,一般的風光片完全能拍下;55mm端,只要你別躲得太遠,拍個半身人像乃至一張大頭,也都沒問題。拍呀拍呀,自然就慢慢知道了不同焦距的感覺。
但是要偷偷摸摸不被發現地拍呢?要在燈火闌珊的夜裡拍呢?要拍出來能分辨出公母的蒼蠅呢?要「打鳥」「攝月」……呢?
大的規律,從鏡頭的命名屬性上就都可以得到答案了。廣角,就是對付大場面的。長焦,就是對付遠處的。大光圈,就是對付暗處的(也可以是製造「背景虛化」 的)。微距,就是可以湊近了拍、把小東西拍得老大的。移軸,就是真實還原各種幾何線條的。狗頭,就是……啊呸,說快了嘴、吐嚕錯啦。
——你是不是各種鏡頭都需要有呢?那看來你是各種東西都需要拍了哦,恭喜你,在如今這世道還如此胸懷大志。同理,你是不是也胸懷大志到所有焦段都要「配齊」呢?唉,這個「配齊焦段」的說法,又害得多少人花了多少冤枉錢啊;身邊的朋友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在買相機的同時忍不住花一堆錢去買回來一個白炮、之後在試用過三兩次後蛻變成為一件傢具。
那,啥頭適合拍人像(問這個的人最多)?其實,啥頭都適合拍人像。
大家愛說,人像就是85/1.2或者85/1.8或者50/1.4或者70-200/2.8L之類。說這些話的人是比較「主流」的、亦即比較時尚的,原因是,眼下人像片的普遍「境界」就在於「背景虛化」;因此,大光圈、長焦距,製造出「空氣切割機」的效果,那人像就是崗崗的(參看蜂鳥人像版)。
我在這里只好很非主流地說,「背景虛化」其實很容易(即使用18-55IS)。更難的,偏偏是那些能夠把人像和環境都放在一張照片里、而且環境能為人像製造氛圍凝縮性格的,不那麼「背景虛化」的片子。不妨看看那些攝影史上偉大的肖像作品,有幾張靠的是「背景虛化」?如果覺得那有點遠,咱們說近處:咱們著名的右腿(新手可能不知道,右腿全稱:「右腿骨折過」)在論壇里貼過很多紀實題材的片子,其中不少人像片子能講故事(那是我認為優秀的肖像片的必要條件之一);你不妨搜一搜看看,有多少是「背景虛化」的?
問題十一、蜂鳥該怎麼玩兒?
答:這池子你蹚對了。忒深。
你進了蜂鳥了,你就是蜂鳥會員了。蜂鳥會員分若干種,高級、老、中級、初級啥的。這些Title有啥用,我是還沒高級到有資格體會吧。怎麼得來呢,攢積分攢工分。
之前曾經在一個網友發問的時候,這樣回復的他:
高級會員,一般不講設備問題,拍人體和私 房;
老會員,一般講成像原理和攝影理論,喜歡拍細節;
中級會員,一般聊聊各大品牌的優勢劣勢,拍風景照和糖水片;
初級會員,一般問問相機應該怎麼配置,逮啥拍啥。
我一直覺得,積分也好工分也好、終歸不能換成鋼蹦兒換饅頭吃,所以也沒多在意;但後來看,在很多人心目中、這東西還很受重視。也鑒於對蜂鳥論壇觀察日久,給新手一些快速提高人氣的技巧(「勤能補拙」之類的辛苦狂灌不算技巧)建議如下:
技巧1,罵品牌。如果你用佳能、就罵尼康,反之同理成立。這一招術,百試百靈;盡管大家都嚷嚷著「不要口水」,但一旦有了口水、大家都還是忍不住要來添一口的,最不濟也會有一堆人來扮演「不明真相的群眾」。
技巧2,罵人。當然罵人得有技巧,主要是得挑准對象;如果你罵的是一個象我這樣的無名小卒,罵了也白罵、沒人站起來跟你對付,我自己還脾氣特好、你罵罵好了那種,事倍功半啊。找准名頭大、粉絲多、脾氣還不好的,一罵成名,可也。
技巧3,討罵。蜂鳥曾經出過一個執著高手,只用一招、就把大家都搞服了(當然這一招人家堅持了N百遍):以非常肉麻的語言寫帖,貼技巧非常寒磣的照片,發得滿論壇到處都是,每天自頂N次,……搞得人不罵之就堵得心慌。堅持下去,你會變成蜂鳥名人的。
更多技巧,只好大家去發揮創意了。
問題十二、有沒有其實很重要、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東西?
答:有!最典型的,就是:說明書。
記得很早以前在別的論壇里看到一位高手寫的帖子里有過這樣意思的話:如果你翻開一本單反說明書,里邊的內容你能看懂的不到2/3,你就不適合買單反。這話我不贊成的;如果我家飯桌的某條腿短了,就買一個單反來墊著,也不礙誰的事兒,對吧。但這話是有道理的;道理在於,單反相對於一般家用DC來說所擁有的各種好處,說明書里大概都已經說明白了。
器材版里經常會見到一些這樣的、看來是單反新手的提問,比如「M檔怎麼調光圈」、「曝光補償怎麼設置」等。這些問題,在說明書里早已經說得非常清楚,完全不必扔到論壇里、再指定某個著名大師來專門回答一次的(大師們真不容易呀,呵呵)。要是器材版變成了「單反說明書復讀機」,那實在是太無聊了。
我家LP看我折騰相機多年、時不常就給她秀點兒啥,跟著也就發生了濃厚興趣,自然在出門遊玩的時候也背了相機四處咔嚓。於是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景:我正在認真琢磨一個什麼,就聽得LP遙遠的叫聲傳來:LG,快過來看看這個怎麼辦啊;連忙拍馬過去,仔細一看,昨天晚上拍夜景用的ISO1600+F2.8光圈優先的設置,拍出來一片白茫茫……直到上個月我才把這塊心病去除:專門用了一整個周末,伺候咖啡伺候巧克力伺候牛肉乾的前提下,把說明書認真陪讀了一遍,並當場演示、看到哪頁就拿相機當場耍一遍。
尤其女孩子們,天性對這種物理的、邏輯的東西不感興趣,所以往往能仔細看說明書的少;這里給出兩個解決方案:1,勒令老公(男朋友)搞明白,然後在某個豪華餐廳的燭光晚餐餐桌上配合紅酒一瓶鑽戒一枚玫瑰一捆的情況下,手把手地教會你。2,在器材版發個撒嬌帖,題目為「小女子弱弱地問……」。
問題十三、器材的使用壽命?
答:足夠長,一般能用到你嫌棄它的那天。
到目前為止,我身邊認識的所有朋友之中,還沒有一例是某個機器或者鏡頭真的是「用壞了」而不得不扔掉重買的。相反,倒是有朋友拿著單位的設備,想要更新一下玩玩新的吧、舊設備卻怎麼都用不壞;新器材的申購理由就是成立不了,郁悶呢。
這也是我頗想發起的一個統計,就是現在的愛好者們手裡器材更新的周期。一款機器,大概耍了多久之後、就覺得不夠自己用了,或者就只是因為覺得自己可能落後了、於是要升級了。當年的350D曾經在市場上賣瘋了,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在用、有多少人已經出掉了換成了更新的機器、有多少人把它當作了「備機」?真正把它用壞了的,有多少?
器材壽命里最被廣泛關心的是快門。佳能只在兩位數、一位數的機身指標上有快門壽命的說明,曰10萬次到30萬次,同時不提供檢測快門次數的官方軟體。三位數、四位數的機器,快門壽命不標注,有人猜測說大概5萬次吧。
就拿5萬次說事兒;這個次數真的也已經足夠多。理由如下:
1,假設你每個月拍1000張(平均每周兩百多張、每天差不多「一卷」),你可以拍四年。這個頻率,在一般意義上、把攝影當作業余興趣的人來說,都屬於比較「勤快」的。
2,正常情況下,快門到了5萬次,並不是就不能用了,而是快門的速度將不能保證如剛出廠時的100%精確。
3,快門是相機的一個部件,更換起來很容易,費用也不高;一個三位數機身到佳能公司官方維修更換快門的費用大概也就是三五百元,這就是再獲得5萬次快門的成本。
唉。我想多數時候人們更換自己設備決不是因為它用壞了,甚至都不是「不夠用」了;而是它老啦、沒那麼漂亮啦、落後過時啦、不新鮮啦……嫌棄了唄,小媳婦變成了黃臉婆、捏在手裡「左手握右手」沒感覺了而已。感覺的事兒,跟壽命成反比例關系的;你買回來一個超長壽命的器材、永遠都不會壞,結果就是有朝一日你就是想要換掉它的時候心理上反而多出那麼一點兒負罪感。它還是自己壞了最好,是吧哈。
㈥ 經常使用的攝影器材包括哪些
1、鏡頭
這個是廣大攝影愛好者又愛又恨的東西,隨著品牌單反廠家的不斷升級換代,它的更新速度也是相當快的。而且原裝鏡頭的價格也不菲,是追求器材的那些「器材黨」永遠也沒法滿足的東西;
2、相機濾鏡
相機濾鏡就是安裝在相機鏡頭前用於過濾自然光的附加鏡頭。
3、引閃器
除了閃光燈外,還有一個東西作用也相當。引閃器,原裝的價格自然是不低,但是又不願意淘二手的,怎麼辦?其實也不難解決,找個國產的,不但是全新的價格也是非常適中,很適合攝影愛好者收藏。質量也相當過硬的。
4、定時快門遙控
定時快門遙控器一般用於延時拍攝。
a) 自動定時器——可設置延遲時間、曝光時間、間隔時間和拍攝數量。.
b) 支持手動釋放快門——即使啟動定時器,也可手動拍攝。.
c) 精確定時能以1秒為單位設置時間,從1秒到99小時59分59秒都可以。
d) 支持手動曝光、BULB、間隔定時、自動連續對焦、單張連拍(快門優先)
5、機身鏡頭蓋
相機鏡頭防塵蓋也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這個在配件中也是有的。但是用的時間長了,難免出現破損、鬆口的現象。鏡頭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於保護鏡頭,防止灰塵進入,使鏡頭的使用壽命、拍攝效果達到最佳狀態。這個東西一般都不貴,攝影愛好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相機型號來儲備。
6、TTL線
TTL線也叫做閃光燈離機連接線。這個需要配和引閃器一起工作。
7、快門線
它是家庭聚會、外出遊玩必備的單品。相比而言,無線快門更加方便、實用。有線快門也是自拍利器
(6)攝影器材怎麼更新擴展閱讀
范圍
攝影器材的范圍很廣,除了大家熟知的照相機以外,主要包含各種變焦鏡頭、定焦鏡頭、閃光燈、各種用途濾色鏡、相機包、照相機腳架、影室閃光燈、柔光箱、各種燈架、反光板、反光傘、外拍燈、攝像燈、石英燈、鏡頭蓋、遮光罩、三腳架、獨腳架、相機清潔用具、快門線等等,還包含上述器材的附件等。
傳統攝影器材還包含暗房用的印相機、放大機、安全燈、上光機、恆溫盤、定時器等等。
彩擴機、列印機等同屬於攝影器材。
現在數碼照相機已經把攝影和攝像融為一體,所以又稱為更加廣泛的影像器材,包含了攝影與攝像兩大陣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攝影器材
㈦ 攝影器材具體怎麼使用
攝影器材包括很廣,你可以去攝影網查下
㈧ 想要更新換代相機,拿不定主意
索尼這款,是帶實時取景的,索尼的機身性價比都不錯,但是我覺得,你這三款顯然是尼康D90比較好。索尼的a230/330是剛出的型號,用來代替之前的a200/300,馬上要出a380代替a350.
我只前用的a200.上個月換成了a700,我個人認為索尼的,要想玩的話,還是至少上a700。新手用a300/350練手不錯,但是新出的這倆款,索尼選擇模仿尼康,鍵位和a300完全不一樣了,手感也不一樣,做工更差。
我試著打開你的相冊,半天沒打開,女生的話,其實我覺得攝影的女生很酷,之前看到有女生背著nikon d300或者佳能50d,也不覺得不協調,主要是你個人覺得,尼康d90對你重不重,這三款裡面d90的畫質和功能顯然是最好的。
索尼降噪是個很大的問題,實時取景和屏幕反轉並沒有多大的優勢。這個對於攝影來說意義不大,尼康濃郁的顏色對於喜歡拍景的人來說很好,索尼還有一個問題是,套頭不及尼康佳能,尼康佳能的18-55要比索尼18-70好很多,如果預算超出,最好還是考慮佳能尼康,尼康建議上18-105套頭,比18-55好。
主要是看你預算多少,還有你要拍什麼。索尼的鏡頭不好配,a330,標頭太次,16-105的話,有點貴,5000左右吧,16-80蔡司也要4000多。都是一筆開銷。
可以在這個連接看看佳能,尼康索尼套機鏡頭的測評:
http://kurtmunger.com/sony__nikon_and_canon_kit_lens_reviewid244.html
㈨ 徠卡x1如何更新固件
1把解壓縮的固件放置卡根文件夾
2電池充滿電
3開機的時候同時按住INFO鍵,就會出現問是否要升級?
4按是繼續
5升級成功
我的就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