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铁壶的历史演变:揭秘日本铁壶的发展历史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通茶) 而解之。茶最早起源于华夏,兴盛于唐宋时期,日本则通过僧侣来华取经学法时对茶文化进行汲取。镰仓幕府时期( 公元1185 年~1333 年)的高僧荣西禅师曾来华虔诚学法并习得宋时茶道,之后回到日本便写下《吃茶养生记》,此书被奉为日本茶学经典,荣西禅师则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铁壶随几百年日本茶道演变而成。一般说的日本铁壶,在日本称为铁瓶或急须。在江户时代天明期(1780 年代)的古文书中记载有铁瓶,铁壶在庶民间开始普及便是在这个时期,而到了幕府时期民间铁壶的使用更加普遍。 铁壶起初在日本茶道中被称为铁釜。铁釜是没有提梁和壶嘴的,煮沸的水要用竹勺舀出来。因为使用时极不方便,后来就有人在铁釜的一面造出一个向外倒水的壶嘴,俗称为流,又在釜的上面按了一个能将釜提起来的提梁,这样的铁容器就是铁瓶,也就是现在的铁壶。日本铁壶分为南部壶与京都壶两派:南部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南部,而是指日本历史上被姓南部的藩主统营的地域,其壶身与壶盖一体铸造,且古朴不加修饰,是寻常百姓家中的日用品。而京都壶,工艺精致,常镌刻汉诗词及文人绘画作为装饰,供殷实家庭购买,其壶身和壶盖并非通体铸造,壶盖是铜制的,属于收藏品范畴,以龟文堂、龙文堂、金寿堂、光玉堂四大堂号为代表。其中,龙文堂是日本铁壶史上第一家采用脱蜡法精铸铁壶的,名望影响日本及欧洲长达百余年。蜡铸法又称脱蜡铸造法,即先用蜡型雕刻成需要制作的形状,经过附砂、烤模后,将蜡融出,从而形成砂模,浇铸后将砂模打碎,取出成品。在龙文堂鼎盛时期,一年所造铁壶也不超过一百五十把,所以后世流传下来的当世铁壶极为稀有。龙文堂的创始人四方龙文制成的算玉型铁壶,上面铸有灵芝图案,色泽古朴,整体形态典雅敦厚,表面肌理斑驳淋漓,给人以浑朴之感。而波多野正平作为龙文堂家族二代釜师四方安平的其中一个得意门徒,在学艺大成后自立门户为龟文堂,且不断创新进取,除了堂内名釜师自成一格的壶风外,还有铸造了波千鸟系列的以山水、鸟、虫、兽、舟、桥、花、草、木为题材的铁壶,且其壶的提梁一律采用龟文堂发明的S形可拆卸式提梁。四方安平的另一位门生秦藏六在掌握了师傅的蜡铸法后对中国青铜器的文化研究极为热衷,在他后来所制的铁壶中总能隐约看到中国青铜器的影子,而且他还将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图腾纹样铸在自己的壶身和器件上,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藏六釜师虽然没有创建自己的铁壶堂号, 但他造的壶体上一般都有藏六居造藏六二世三世四世藏六造等章款,其壶身落款藏六一直代代相传,也可等同于藏六堂。在日本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使用铁壶,铁壶具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在当世多为茶道欣赏的雅玩之器,但其实用性也不可小觑。铁壶具有极强的导热性能。用铁壶煮水水开后,由于壶本身的温度还能继续将水温提高几摄氏度,这一点温度就可以使陈茶、老茶的香气、汤色完全激发出来。而且被铁壶烧开后的热水具有一定的二价铁离子,能够软化水质,使茶水入口更加顺滑、清甜、厚实且饱满。波多野正平初代所制的铁壶所用的铁都较为特殊,其表面都附有一层红斑,这种红斑铁壶跟其他铁壶相比,所软化的水更为可口柔顺,波多野正平初代小豆壶就是这种铁质,盈盈一握的小壶只够烧一壶水,这壶水的量只能泡一壶茶,但却也保证了每一壶茶叶都能泡到最好的水。日本铁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诸多壶上都铸有汉字诗词或汉字名言,有着中国书法绘画和茶文化的影子,很多老壶的壶身上都铸有汉字诗词或汉字名言。如另一把波多野正平初代的蟹兰花样的铁壶上另一面就是赖山阳的作品。而壶身或壶盖上的堂号和釜师标志也都用汉字来落款,龟文堂初期多用直式或横式的龟文堂龟文堂造等印记印在壶把下方与壶嘴对应处,底章则用正平之印龟文之印的四方章。日本铁壶不仅极具文人气质,而且装饰华丽细节细腻。一般采用生铁铸造的日本铁壶,部分铁壶选用铜制作壶盖是因为铁的壶盖一经蒸汽熏较易生锈,早期壶盖材质中有一种由七种金属熔铸车制的壶盖, 通称七宝铜盖,这种铜盖看上去有紫铜、黄铜等好几种有色金属的颜色,有的还有浮雕式的自然凹凸肌理。日本铁壶中的好壶一定是原壶配原盖, 特别是名釜师的壶盖, 都是与壶身浑然一体。所以,就连在壶盖上的摘钮都别具匠心,每个堂每个名釜师都具有其不同的风格。壶盖的钮座也同样是别出心裁,花样百出。日本铁壶都是手工完成且每个都花费了釜师大量的心血,因为外形的唯一性,所以没有一个铁壶是一样的,据说当年波多野正平做一把壶从定制到交工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光定制就要当时一套房子的价格。但时至今日 ,那些极具盛名的制作大师几乎都已不在人世了 ,日本铁壶的制作高峰也已随着二战而中断(因战争对钢铁的需要,日本几乎将整体铁壶作坊全部关闭)。目前,除了日本南部铁壶仍有创作和生产,一直备受关注的京都壶在昭和年间已销声匿迹。现代的日本铁壶,大多为工业产品或是旅游纪念品,其精美程度和艺术成就也远远无法与当年相比。但据统计,日本老铁壶生产总量在三十万只左右,经岁月洗礼,如今保存下来的不到当初的一半了。曾经的日本铁壶,如今已可被视为百年难得的珍贵古董。B. "陶范法"和"失蜡法"铸造出来的铜器有何工艺特点
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因工艺的原因,一定会有以下几种痕迹:器壁薄厚不匀,器腹、底、足等部位有铸痕,范与范合拢处的花纹部位有错位现象,耳、足、鉴内残存有红或灰色的范土,很结实,用指甲抠不掉;腹、底部位会有排列较有规律的垫片。
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2)脱蜡铸造表面怎么样扩展阅读
1、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用一次,青铜器会留下一些工艺痕迹,这是陶范法的特点。
范线:由于“外范”是分成多块的,在“合范”时各范块之间都会有一道小缝,浇铸时这道小缝会在铜器表面上留有铸痕,一般器物铸造后要经过打磨,但在花纹多的地方不易打磨,器底一般不打磨,易看到范线。
垫片:在“合范”时为了调整内、外范的位置,要在内、外范之间垫上铜垫片。铸造后这些铜垫片会留在青铜器的器壁上。由于垫片摆放时要避开有纹饰和铭文的部位,故垫片多见于青铜器的底部和下腹部。
气泡:浇注时,会出现气眼(即铜液未流到之处)。由于古代青铜熔液是采用木炭脱氧,并因当时工艺水平所限,铸品中会出现大量气泡和熔渣杂物。现代铸造是采用磷铜脱氧,加上用熔模、翻砂,故铸品密度好,可仿范线,但仿不好垫片。
铸疣:浇注孔和通气孔残存的铜液,冷却后就形成了铸疣。
另外,有些封闭的部分,如足、耳的内范上常有角椎状的突起,这突起的高度正好是所浇铸的足、耳的厚度,所以浇铸后,泥芯会封闭在铸件的内部。
2、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云纹铜禁和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青铜盘尊也是失蜡法制作的典型器物。
经汉唐到明清,失蜡法被一代代匠人传承和发扬,历久不衰,直到如今,仍是常用的青铜铸造技法。
C. 脱蜡铸造 琉璃
熔模精密铸造就是用易熔材料(例如蜡料和模料)制成可熔性铸模,在其上涂覆若干层特制的耐火涂料,经过干燥和化学硬化行程一个整体模组,再用蒸汽或热水从模组中熔失熔模而获得中空的型壳,然后将型壳放入焙烧炉中高温焙烧,最后在其中浇注熔融的金属等物质得到铸件的方法。
通常所用的易熔模料是用蜡基制作,故也称为“脱蜡铸造”。用此方法获得的铸件与砂型铸造相比,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和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值,可实现少切削或无切削。
20年前,当杨惠珊看到法国的DAUM琉璃之后,誓将这种工艺带回台湾,所以成立了琉璃工房。在台湾研发琉璃的制作技法时,中国还没有琉璃工艺品,也没有“琉璃”这样的称谓,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是平板装饰玻璃、玻璃杯、K9水晶工艺品等。法国百年的琉璃品牌“Daum”是世界一线玻璃品牌中唯一以脱蜡铸造工艺为主,而且工艺技术秘不外传;琉璃工房的几位创始人为了研发这门技术,费劲心血,甚至四处借贷投入了很多资金,花费近10年时间才将这门技术成熟和完善,然后有了材质的文化、传说、美学系统等。
现在,琉璃工艺技术不再是秘密,以模仿起家做脱蜡铸造的工厂遍地开花,甚至在地摊上可以买到廉价的压制琉璃工艺品。不幸的是很多卖家,嘴里流利地谈论着琉璃的古文化,卖的作品却丝毫让人感受不到对文化的虔诚和对美的追求。
D. 什么是脱蜡铸造法
脱蜡铸造是玻璃加工成形方法之一,其主要过程是将玻璃加热到高温使其具有流动性,流入预先制好的模壳内成形。由于模壳是经由加热后脱除蜡模而制得,故称脱蜡铸造。
一、介绍
由于含氧化铅的玻璃(俗称人造水晶)具有钻石般的高折光率及在高温下的高流动性,因此,铸造玻璃常选用人造水晶为材质。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一般将上述脱蜡铸造铅水晶玻璃制品称作琉璃。采用脱蜡铸造法可制作出造型复杂精美的工艺品。[1]二、脱蜡精密铸造法 脱蜡铸造工艺是由古代铸造工艺发展而来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古代工匠就在青铜器的制造中广泛采用了失蜡铸造工艺。当时的工匠根据蜂蜡的可塑性和热挥发性的特点,首先将蜂蜡雕刻成需要形状的蜡模,再在蜡模外包裹黏土并预留一个小洞,晾干后焙烧,使蜡模气化挥发,同时黏土则成为陶瓷壳体,壳体内壁留下了蜡模的阴模。这时再将熔化的金属沿小孔注入壳体,冷却后打破壳体,即获得所需的金属铸坯。现代失蜡铸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并无二致,只不过更加复杂精密。这主要体现在对蜡模的型位精确的要求更加严格。现代工艺中蜡模的获得不只是对蜡的直接雕刻,还可以通过对金属原模(版)的硅胶模压得到阴模,再由硅胶阴模注蜡后得到蜡模。浇铸材料也不再是黏土,而代以铸造石膏。这样的产品比古代的铸件精细得多。流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