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轴承铸造 > 古钱币什么是翻模铸造

古钱币什么是翻模铸造

发布时间:2022-11-29 14:45:57

『壹』 古钱币要怎么识别

最佳答案古钱的作伪与辨伪

中国从有货币算起,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钱币的品种不下有数干种,其中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称“物以稀为贵”。大凡收藏钱币的人总想得到存世不多的珍贵钱币,这种心理恰恰被那些古董商所利用,鱼目混珠,伪品便出现了。因此,无论是收藏、还是研究钱币,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去伪存真的问题。本文想就几种钱币作伪和鉴定的方法,以及鉴定钱币所应具备的一些知识等方面作一比较系统的介绍。
1.古钱作伪的主要方法
(1)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国古代铸币的主要工艺法。隋以前铸钱多采用钱范铸造,自唐代开始,则采取母钱翻砂的技术,不管是哪一种铸造方法,除了某些历史时期外,总体上说都比较讲究铸币的工艺质量,钱币的质地一般都比较紧密细致,流传至今,表面自然产生一层色呈深褐色的包浆,让人感觉火气尽退,色泽柔和。而伪品的铸造工艺一般比较马虎,致使钱质疏松,让人感到火气很重,钱面砂眼和气孔虽经打磨,但总不及自然磨损而显得光滑。
制造伪钱一般采用母钱翻铸的方法,极少有用钱范作伪的。古代铸钱,放入砂箱中的母钱不止一枚,而是整箱,由于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压力均匀,铸造出来的钱币厚薄一致。而作伪者一般仅雕刻一枚母钱,不是整箱翻砂模,因此,同样是母钱翻铸,由于母钱的数量和铸造工艺不一样,翻铸出来的钱币厚薄因变形而不同。
古代铸钱从砂模中取出的钱币毛坯往往成树形,需要加工打磨,由于古钱形制是方孔圆形,所以翻铸出来的钱币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时旋转打光,钱币边上留下的锉痕并不成直线状,而成弧线形,与钱边平行,从清代咸丰钱中的一些大钱还可以隐约地观察到,即使如此,由于年代的久远,钱边的锉痕或者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伪者锉毛坯时只知道反复锉磨,使钱边光滑就行了,形成钱边的锉痕杂乱无章,或者呈直线状,使人有一种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币的加工方法与众不同,它们被加工时尽管也可能数十枚地串在一起,由于形制上并不是圆的,所以锉磨的痕迹或与钱面垂直,或与钱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线状。而赝品一般并不注意这些,大多留有合模范线。
鉴定钱币,钱穿即钱币的方孔也是应注意的地方,这是作伪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钱币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之后,人们使用时是用绳索之类的工具将钱币串在一起的,所以,随着钱币流通时间的增加,钱穿经自然磨损已不再像新出炉的钱币那样棱角分明了,有的甚至会造成钱穿变形。伪钱却不同,钱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锉痕迹。
由于作伪者使用真钱翻制砂模时用力不匀,不但使钱币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钱币文字的高低也会不同,这种情况在真正的古钱中不多见。
由于用翻砂法作伪会带来如此多的麻烦,容易被识别,因此,作伪者常常会加上一些铜锈来加以迷惑,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鉴定知识,而不单单从翻砂这一点来推敲是否作伪。
(2)改刻法。
这种作伪的方法比较重要,就是将一枚普通钱币经过加工改刻之后,变成一枚珍贵的钱币。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利用流铜进行改刻。古代铸钱,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铜钱表面会留下浇铸时遗留的铜液结晶,钱币界称这种结晶为流铜。流铜的存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在作伪者眼里却成了可以利用的对象。这些流铜往往被刻成星纹或月纹,也有的则被刻成文字,这些被刻成的星月纹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
一种是直接在钱币表面阴刻文字。出现阴刻文字的钱币大多是半两和五株钱两种。作伪者常常会在钱币表面刻上一些吉语或意义隐晦的符号、数字和文字,也有的在钱币边上或肉上刻上一些花纹图案,这些附加在钱币上的文字、符号、数字和花纹,由于是后刻上去的,往往与整个钱币不相协调,给人有一种多余感。
一种是对原有钱文进行改刻。这种改刻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对钱币面文的改刻;一是对钱币背文的改刻。
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大化”三字刀发现较多,算不上什么珍贵,而“齐返邦张大化”六字刀却不然,发现较少,于是,作伪者利用六字刀不易得而收藏者又急想得到的心理,将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混水摸鱼。乍看起来,这些假的六字刀形制规整,符合先秦齐刀特征,文字有的也一样,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文字排列拥挤和改刻时留下的刀痕。对钱币面文改刻,有的采用将文字铲去,如将太平天国背圣宝小平钱的“天国”两字铲掉,使之成为出谱的横读“太平”背“圣宝”。又如将康熙通宝之“熈”字铲去第一笔撇划成简体字“熙”形,等等。在改刻的钱币中,有一种利用旧有光背铜钱磨去面文进行改刻,比如有一枚直读半两钱,粗看上去,制作、锈色、包浆等都相当的好,但看文字却让人生疑,“半两”二字与钱面一样平,这在秦汉半两钱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细细品味,“半两”二字系人工琢刻而成,文字笔锋处留有刀痕。
据说,改刻钱币还有一些离奇的方法,例如利用古铜镜刻成钱币等。
以上这些改刻的方法,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作伪者为了使改刻的地方不露痕迹,经常会施以假锈,这种假锈正因为是假的,所以与钱币自然生成的真锈不一样,容易剥落,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与整个钱币极其的不相协调。然而,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仿清代雕母的赝品。由于清代距今不远,雕母大多没有锈迹,这样便给了作伪者可趁之机,不再需要像改刻其他钱币那样做假锈。如何区别雕母真伪呢?凡是真品雕母都用精铜雕琢而成,色泽温润、金黄,刀痕尽化而光滑,文字自然生动,浑成一体,而伪品却不然,不仅所选择的铜料不及真品,而且刻工粗糙,又由于是模仿之作,钱面文字总显得有些呆滞,缺乏精神,尤其是满文,特别要当心的是那些出自清代钱局雕模工匠之手的雕母仿制品。作伪的雕母中有些是用翻砂铸成的,则比较容易识破。
(3)嵌补法。
嵌补法是钱币作伪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所说作伪的挖补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补法一言以蔽之。
古代钱币常常会因错范或移范而形成一些比较特殊的版别,例如合背,这种因铸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别,一般都要比普通的钱币为少见,对于收藏者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品种。作伪者利用这点,或者将两枚钱币磨得很薄之后粘合在一起,或者各取钱币的一半粘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少见的合背或面文。用这种方法造假的钱币,无论从文字、还是从锈色等方面观察,似乎都无懈可击,但轻轻地扔在台面上或地上,发出的声音与真正的合背等钱币相比较,真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有些厚肉赝品的制作方法也类同于此。
挖补作伪是嵌补法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大有偷梁换柱的感觉,即挖出钱文中的一个字或两个字,然后用其他钱币上的钱文代替补上,使之成为珍稀钱币。如北宋“圣宋通宝”小平钱是罕见珍品,作伪者将普通的圣宋元宝钱之“元”字剂去,然后取下与宋钱文字风格接近的其他钱文中的“通”字粘在“元”字的位置上,就成了一枚“圣宋通宝”。再如将“庆元通宝”的“通”字剜去,以“洪武通宝”的“武”字嵌入,就成了“庆武元宝”,变成了一种臆造品。挖补作伪的方法容易留下以下的痕迹:一是,嵌入的文字与其它钱币文字风格不一致;一是嵌补文字的地方所留下的蛛丝马迹,或用假锈遮盖。前者只要熟悉一个时代一种钱币文字的书法风格,还是比较容易辨识的,后者除了用传统方法辨别外,还可以用现代科技的探伤仪器进行识别。
钱币作伪除了翻砂、改刻、嵌补三种主要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使用腐蚀法,在一块铜片上用油漆或蜡勾勒出所需要的钱币轮廓、穿孔、文字,再放入腐蚀剂中,待一段时间后取出。用这种方法作伪的钱币比较少见。现代人作伪不仅运用传统工艺,而且还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运用电脑,尽管这种方法在古钱作伪中还不曾见到,据说在银铜币膀品中已有发现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古钱辨伪的方法
(1)传统鉴别法
①辨字:
我国的货币文化从产生、演变与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在中国,当金属铸币产生之时,就在钱面上铸造了文字,或表示币值,或表明地名,或为钱币之名称,没有文字的铸币相反倒显得比较少见。不同时代的钱币钱文具有它所在时代的文体风格和韵味,后人尽管可以学习前人,但毕竟是一种摹写,充其量也只能达到维妙维肖的程度,由于手势、运笔、气力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这样,对古钱上的文字进行辨伪,就成了钱币鉴定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这里,我们可以举较为典型的不同时代的钱币文字特征来加以说明。
先秦时期是我国货币发生、发展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货币经济得到了确立,金属铸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时期的铸币主要有刀币、布币、圜钱和楚货币四大系列,无论是哪一个系列的货币,它们大多铸有文字,这些文字一般所具有的特征是:纤细、流畅、售秀,布局随意得体。由于先秦铸币文字是用刀直接刻在钱范上铸就的,所以,文字留有明显的刀刻笔意,并且一气呵成,没有改写的痕迹。又由于当时铸币文字是由铸钱工匠所为,所以文字并没有同时代青铜容器上的铭文来得规矩、严谨,布局相对来说也显得粗放,但前后连贯呼应,生动自然。先秦铸币文字所具有的这些时代特征,即使是一位对此颇有研究的行家,也难以达到出神入化、毫无差异的程度,更何况大多属势利之人的作伪者们呢?
以悬针篆体自成一格,为后人所推祟的王莽钱币除货泉、大泉五十、货布、大布黄千外,其它都比较少见。因此,存世的赝品就显得比较多些,有的超过存世真品本身的数量。通常所见的王莽钱伪品主要有货布、大布黄千和一刀平五千三种。一刀平五千又称错刀、金错刀,真品“一刀”两字在环首的肉上,为阴文嵌金,伪品则或无“一刀”两字,或“一刀”两字为阳文,据说还有用金粉之类的东西描写“一刀”两字等,作伪方法相对来说容易辨识些:货布、大布黄千尽管存世和考古发现较多,但由于其文字、制作之精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深受收藏家们所喜好,就文字书法而言,货币、大布黄千的钱文最能体现王莽钱文的风韵和水平,纤细而有力,流畅而隽秀,布局得体而完美,真品一般字口比较生辣、峻削,而一般作伪的方法是用真品翻制,铸造出来的赝品尽管文字与真品达到了形似一致,但缺乏原来的生气,而显得木然,字口浅平。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制作加工方面的缺陷。
钱币钱文的鉴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通过接触大量的实物加以体会、咀嚼,然后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每个时代每种钱币钱文的书体特征和风格。此外,最好具有良好的书法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
②辨锈:
辨锈,是鉴别钱币真伪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辨锈,即辨别铜的锈色,一般指铜锈。铜锈是指由于铸造年代久远,铜钱表面形成的一层氧化物。这种氧化物,又由于地理、地质、入土时间等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堆积程度亦不尽相同。这种在钱体表面由铜胎自身发出来的质地坚硬牢固的小粒或块状铜锈,一般称为“自然锈”或“硬锈”,用指甲或刀削等难以剔除,分布自然得体。铜锈因土层所含的化学元素不同,显现出来的颜色也不大相同,主要有绿、红、蓝三种。
辨锈,首先要知道假锈的一些作伪方法,要不然,就会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混淆。根据前人的经验,我们将假锈的主要制作方法归纳如下:
a.用漆和颜料拌和涂在伪钱上,做得好的几乎可以乱真,但时间一长,容易脱落。
b.用松香或胶水及颜料拌和做假锈,效果没有第一种方法好。
c.将伪钱放入潮湿的土中或半于湿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锈,这种作伪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产生的效果比前两种来得真切,但一经磨擦,仍易脱落。
d.将伪钱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铜,形成的绿锈带有结晶状。
e.将伪钱浸入硫酸溶液中,尽管会迅速生锈,但钱币表面受损严重。
f.将铜锈配上粘合剂、酸类溶液,涂在伪钱上作伪,这种方法产生的假锈比较牢固,锈色真切,但缺乏神采,容易使人上当。
知道了假锈的作伪方法,对我们鉴别铜锈真伪大有好处。无论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假锈,其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是:质地松脆,由于大多不是由铜胎内部自然产生,而是利用化学反应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浮在钱体表面,用指甲或刀削等很容易被剔除,因此又称为“浮锈”或“粉状锈”。真锈由于是自然形成,其分布随意得体,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而假锈却不然,由于要做得逼真,能与真品混淆,在铜锈分布上,作伪者往往刻意琢磨,最后反而露出了马脚。
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安徽、江苏等地发现的钱币中,钱体表面也会生成类似粉状锈那样的真铜锈,对具有这种铜锈的古钱不能一概而论地都定为赝品,它们真假的区别在于,钱币真品生成的类似粉状锈的铜锈不像假锈那样浮在钱体表面,而是由铜胎中自然发出,因此,与钱体连成一片,不易剔除。鉴别钱币真伪时,应该尽量多地了解有关钱币的来源、发现地或出土地等资料。
需要指出的是,钱币表面不是都有铜锈的,先秦时代楚国金版就是如此,尽管相距今天有近二千年的时间,其色泽依旧,金光闪闪。鉴定这些东西,光凭锈色,会一无所获,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同文字和当时的制作技术等结合起来分析判断。辨别无锈的清代钱币使用同样的方法。
钱币大体上分为“生坑”和“熟坑”两种,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钱币,表面一般氧化比较严重;熟坑,是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品。熟坑的钱币经过人们长期流传、抚摸,钱体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层呈褐色或深褐色等色泽的保护膜,这层保护膜俗称为“包浆”,虽是极薄的一层,但放在水中煮洗不会脱落。伪造的包浆一般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水冲刷,会基本消失。还有一种是将钱币放入煤堆等黑色素集中的地方,时间久了,也会在钱体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薄衣,打光之后宛如包浆一般,对此应特别加以注意。包浆中比较常见的是呈黑褐色的传世古色,又称“黑漆古”。传世古色伪造的方法常常见到的有两种:一是将伪钱用火煅烧,取出后使之冷却,钱的表面便产生黑色,再放在衣袋里,经过一年半载,色泽光润,与真钱相似;或待角火煅烤冷却之后,用布沾上油脂在钱体上搓擦。这种方法偶有带红锈的。二是将伪钱用盐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现黑色,用前种方法加工,色泽与真的传世古色相同。对于这种带有传世古色的伪钱除了采用识别真假包浆方法外,还应根据文字、形制和制作等加以仔细辨认。
③辨形制:
钱币的形制一般由政府明文规定。形制包括钱径、钱穿的大小,钱体的轻重厚薄,内外郭的宽狭,钱背的深浅等诸方面。我国自金属铸币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以来,不同时代的钱币形制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大相径庭。熟悉历代钱币形制变化,对鉴定钱币真伪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我国钱币形制大体经历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仿制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二是方孔圆钱,三是机制不带方孔的圆钱,如银元、铜元。
先秦时代的钱币形制尽管众多,但仍可以理出几条主要线索来。先秦货币可以分布币、刀币、图钱和楚货币四大系列。布币是由仿制青铜农具钱搏而来,各种布币的主要区别在于首部、肩部和足部,一般都比较轻薄。刀币是由仿制青铜工具刀削而来,形制上基本相似,齐刀大而厚重,明刀和圆首刀则轻而薄小。圆钱一般为平背,齐、燕两国铸行的方孔圆钱面有郭,三晋地区的圆孔钱则没有,据说它们都是由仿制玉壁而来。楚蚁鼻钱是仿天然贝而来,金版仿龟背而来。先秦货币形制在中国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与其他历代货币风格迥异。
秦汉六朝时期开始,我国货币正规化、一统化,一般都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制。这种方孔圆钱的钱币形制一直被延续到民国初年,历时二千余年。秦汉六朝时期,半两钱除四株半两中有的有郭外,一般皆平背,前期大而厚重,上海博物馆所藏一枚秦半两重64克。后期小而轻薄。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铸行的五株钱,钱背一般都比较深峻、狭缘。六朝时期铸行的永通万国、五行大布等虽然在大小上有区别,但形制上类同。隋唐五代钱币中出现了宽缘者。
宋代钱币一改前制,钱背平浅,外郭大多较宽。金代钱币与宋徽宗时铸造的钱币一样,都相当精美,钱背较深,显得轮廓分明。元明钱币也是如此。清代钱币则又恢复了宋代形制的某些特点,不同的是,面背内外郭都比较浅显,道光以前的钱币实行一等制,咸丰之后则出现了大钱。
尽管方孔圆钱依然铸行,从清代光绪年问开始出现机器铸造的货币,主要有银元和铜元,民国时出现过机铸的镍币、铝币等。光绪年间曾铸造过一批机制的方孔圆钱,多见宝浙局等。
④辨制作:
了解各个时代钱币铸造技术对鉴定钱币来说,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方面。
我国钱币铸造在唐以前采用的是范铸法,唐以后采取的则是母钱翻砂法。唐以前的钱范有几种质地:泥陶范、石范和铜范,它们并不是同时被使用的,而且一个范能够铸多少数量的钱币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最早出现的泥陶范,起先是一范铸一钱。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石范和铜范,布币石范通常是一范铸两钱,即在一块钱范上刻有两枚布币型腔。而一块刀币石范能铸造的数量就不止这些了,通常在三至五枚。就石范铸造技术而言,钱币面范为石范、背为泥陶范共同使用的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范体热变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先秦时代对于铜范的使用仅见于齐刀和蚁鼻钱,尽管以前著录中有布币铜范,但实物未见。齐力铜范铸钱采用的是立式叠铸技术,它不直接用于铸钱,铸钱时仍需翻制泥陶范。蚁鼻钱铜范在当时被直接用于铸造,据说目前蚁鼻钱铜范仅发现五件,其中,1982年2月安徽繁昌县文物组在横山采购站拣选到的两件,相当精美与完整,一次可铸币分别为66枚和67枚。秦汉六朝时期泥陶范、石范、铜范同时得到使用,并且一次铸币数量大大增加,1986年5月在山东省博兴县贤城村发现的一块榆荚半两钱范一次可铸钱176枚,实属罕见。
隋唐时期货币的铸造量大大提高,可是从没有发现过用于铸造钱币的诸如钱范之类的工具,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被鉴定为母钱的唐代乾元重宝钱,表明当时已经开始使用母钱翻砂法的铸造工艺,这种工艺直接影响到以后历代铸币技术。根据明代宋应星《天工齐物》的记载,我们了解到古代母钱翻砂铸钱的大致工艺过程:用四根木条作空框,中间填上土,上面放若干母钱,再把同样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钱的背面,这样完成数十框,上面留出浇口,用绳捆紧加固,将熔化的铜液浇注进去,待冷却后开框,则成树枝形的钱,然后逐一摘断磨锉加工,便完成了一枚一枚的铜钱。在这里,母钱实际上充当的是钱模的作用,它事先用铜、锡原料精铸而成,由中央颁发到各地,各地据此翻砂铸钱。母钱之上是雕母。所谓雕母,就是在一块铜材原坯上人工琢刻加工成的钱币样式,现存最早的雕母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嘉靖通宝当十雕母大钱。母钱之下是样钱,样钱是用母钱翻砂铸成的,是正式大量铸造流通钱币之前铸造的样品。清代的样钱分为两种:一种是部颁样钱,一是进呈样钱。对于母钱翻砂法的工艺流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也有记载:其用工之序有之:曰“沙模作”,次曰“磨钱作”,末曰“排整体”。
虽然隋唐以后我国铸钱普遍采用了母钱翻砂法,但也有例外的。就目前所知,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铸“永隆通宝”使用的是范铸法。几年前,北京曾发现过一块同治重宝当十砖范,说明清代铸钱也有偶用钱范的情况。
在基本了解了我国每个历史阶段铸币工艺的大致情形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伪钱的制作水平,就能比较清晰地作一对比。
(2)现代科技鉴别法
在我国,铜钱基本上是用青铜铸成的,明代晚期才开始出现用黄铜铸造的钱币。每个时代铸造的铜钱,它们的化学成份是不同的,《周礼·考工记》就曾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合金成份的比例。这样,为我们今天鉴定钱币真伪提供了又一方面的资料。
①破损性化学成份分析:
所谓破损性化学成份分析,就是将某一时代的钱币去除表面的铜锈,从显露出来的真铜中取出若干标本,进行铜、锡、铅等各种元素成份所占比例的化学分析,最终得出这个时代各种铜钱所含各种化学元素所占的百分比。利用这种化学成份分析的方法,也能鉴定钱币真伪。但是这种破损性化学成份分析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要损坏钱币,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慎重,否则,将珍稀钱币也这样进行分析,岂不是糟蹋?
②无损伤性成份分析:
同破损性成份分析法一样,无损伤性成份分析法也是根校对铜钱化学成份的分析,得出铜、锡、铅及其它微量元素的百分比,求出这个时代铜钱化学元素含量的一个相对稳定值,并通过它来鉴别出同样的铜钱是否为同时代所造,由此得出钱币的真伪,这种方法较破损性方法更先进,它采用的是质子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并由计算机计算得出结论。
无论是破损性化学成分分析法还是无损伤性化学成分分析法,说到底,研究的是铜钱的质地(当然其它质地的钱币也同样适用)。根据铜钱的不同质地,来鉴定钱币的真伪,这些方法是相当科学的。但是,在实际鉴定过程中,往往碰到的问题是需要马上作出判断,而它们却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因此,就显得不很实用,这就需要我们凭自己的经验察颜观色。我们知道,同样是铜,又分为紫铜、青铜、黄铜等等质地,这些不同质地的铜钱所显现出的铜色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尽管它们的含铜量都在70%左右。所以,这为我们进行钱币辨伪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例如,新疆红钱是用紫铜铸造的,所以色呈红色,假如出现一枚黄铜色(清代制钱一般用黄铜铸造)的新疆钱,则极可能是伪造的,应认真对待。也就是说,鉴定钱币的真伪,也应注重铜钱的色泽。
除了上面讲到的化学成份分析方法外,对铜钱进行探伤测定,尤其适用改刻、嵌补的钱币赝品鉴定。
不管怎么样,鉴定真伪是收藏和研究钱币的基础,不懂得鉴别真伪,也就无从谈起收藏和研究。鉴定钱币真伪,需要大量触摸实物,仔细观察,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不断归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伪存真,为现实生活服务。
3.鉴定古钱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鉴定,是一门综合各类相关学科知识的学问,单靠有限的专业知识,是解决不了某些问题的,这样,就要求我们具备比较广泛的知识结构。
鉴定古钱首先要熟悉历史,不仅仅要熟悉通史,而且要熟悉断代史和专门史,这是鉴定的基础。
其次,要熟悉和掌握货币史。货币的发生、发展与其它历史事件一样,有着一个历史过程,对于这样一个过程的了解,至关重要,否则,就无从知道货币制度的沿革、货币流通与铸造情况 等许多重要问题。
第三,要具备钱币学的知识。钱币学是一门研究钱币发生、发展与钱币不同版别、质地、形制、铸造等特征的学科。在中国历史上,钱币根据厚薄、大小、钱文、纹饰可以分出许多不同的版别来,特别对宋代钱币,人们研究的侧重点更是在版别方面。钱币一般有铜、铁、铅、金、银等质地,哪一个朝代曾铸造过哪一种或几种质地的钱币,对于鉴定来说,尤其显得重要。而且,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铸造钱币使用的工艺技术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唐以前使用的是范铸法,唐以后使用的是母钱翻砂法,就是这两种铸造钱币的方法在各个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工艺过程和技术水平也不尽相同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在鉴定钱币之前去了解它,掌握它。
第四,要懂得美学、书法、篆刻,并具有一定的修养。我们在谈论鉴定真伪时,常常会提到文字的风格、精神、气息等一些比较难以理解与抽象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具备美学,书法、篆刻等知识,是极其难得要领和体会的。除此之外,还应具有语言学和文字学、文献学的知识。我们经常遇到的是中国的钱币,因此,古汉语和古文字学的知识,对鉴定钱钱币也相当的重要,不能忽视。
总之,鉴定钱币,重要的是加强自身修养和锤炼,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鉴定

『贰』 如何辨别古董的真假

首先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学习,书本知识,转古玩市场,增加见识增长眼力才能具备一双慧眼,现在假古董充斥市场,特别需要静下心来学习,踏踏实实实践,经得多见得广才能更好地辨别古董的真假。
例如:辨别古钱的真假
古钱币鉴定,是一门细致的学科,它需要我们日常知识的积累,
注重观察与思考,
仔细比较。
结合历代的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
找出一些可循的、
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从而归纳总结出古钱鉴定中的
一般性规律。本文简单介绍几种古钱鉴定的方法。
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

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
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
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
每个朝代
各有特点。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
铜锡合金铸造
的钱币呈青色。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
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

白中微带淡红。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
铸市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例如先秦时期的铸市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

地较硬挺;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
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叫做青钱。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
可循。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

地下埋藏了许多年,
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
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
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
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

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锈多在
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发掘品伪锈作法有两种:
(1)将伪品钱币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锈色;
(2)将伪品放入盐囱
砂(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
然后用胶水往钱币上面粘锈。传世品伪锈的作法是把伪品用火熏黑、
擦油、打蜡。传世真品黑得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

绿锈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别,地质带酸性的地区氧化程度也相

应严重些。北方干燥,雨水少,不易干,则锈色坚硬。南方多雨水且
潮湿,氧化层较松且多呈蓝绿相间二色。例如南宋钱币发行于南方,
放出土于南方较多,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钱币一般呈蓝绿色。如发现
浅绿锈者,则此钱有问题。如果入土区域燥热,铜锈会呈红紫色,但
这种锈色不会单独存在于钱体上,
必伴有绿锈混杂在一起,
称之为“红斑绿锈”。如发现钱体通为红锈,应属假钱,它是造假者将伪品放入
炉中烧红。这种仿锈肤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叁』 一枚铜钱正面写着五日午时背面是无毒请问这是何物

以此看这是黄铜制的厌胜钱,属于近代的,价值不是很高,20-30元

厌胜钱也叫做压胜钱,也叫押胜钱、压胜钱,并非流通币。它起源于西汉,至清末民初都有铸造。它最初的本义主要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两大类。到了后来,厌胜钱所指的范围越来越广,诸如开炉、镇库、馈赠、赏赐、祝福、辟灾、占卜、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铸厌胜钱。发展到后来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按不同的用途,大略可分为纪念、厌胜、凭信、上梁、供养、博奕、吉语、成语、戏作等品类。纵观历朝历代的厌胜钱,各种书法、图案内容,多是体现当时的礼俗时尚,因此厌胜钱对考察各朝代的政治、民俗、文化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厌胜钱的材质多种多样,除了铜质,还有金、银、锡、铅等材质。厌胜钱的产生、发展与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它大都反映人们祈求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因厌胜钱的图案品种繁多,铸造工艺多样,材质各异,因此水平良莠不齐。加上官方也铸造过不少不作通货流通的开炉、镇库、馈赠、赏赐、祝福、玩赏等花钱。使花钱品类更加丰富。
如今民间花钱遗存不少,其中不乏制作精美之品,对研究宗教史、民俗史、美术史、古建筑史、体育史、版画史等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厌胜钱的起源
厌胜,典出《汉书·王莽传》:“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后来“厌胜”演变成了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厌胜法,当时人们认为运用厌胜法就可以制服他们想要制服的人和物。厌胜法的“厌”读作ya,据《说文解字》解释:厌,笮也,今人作压。所以通常又把厌胜法称作压胜法。杜甫《石犀行》云:“自古虽有压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厌胜钱实际上就是人们据厌胜法的本义,为避邪祈福而制造的一种饰物,供佩带赏玩,厌服邪魅、求取吉祥。
厌胜钱最早起源于汉代,自魏晋南北朝,历经宋辽金元,厌胜钱得到了全面发展,品种、数量均比前期丰富。到了明清两代,厌胜钱币的铸造和流传达鼎盛时期,内容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称谓更是名目繁多。其形制、铭文、纹饰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界。
厌胜钱的种类和表象
厌胜钱的种类繁多,表象内容从赞美吉祥到附庸风雅、从婚丧嫁娶到诞辰祝寿、从辟邪除恶到因果报应、从佛教经文到道教符咒、从飞禽走兽到神仙鬼怪、从花草树木到亭台楼阁、从历史故事到诗词曲赋……。可以说,厌胜钱的表象内容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按照厌胜钱的制作工艺,我们将其划分为两大种类,即镂空品和实体品:
一、镂空品
镂空品厌胜钱始铸于汉代,形制以圆穿圆孔形为主,铸工十分精美,纹饰以植物、动物、人物为主题,纹饰变化丰富多彩,极具观赏性。这类钱的图案纹饰多饰以花草,所以又称此类钱为“镂花钱”和“通花钱”。
1、动物类镂空钱。纹饰以深受人们喜爱的龙凤图案为主,此外还有鱼、麒麟、鹿、鹤等。
2、人物类镂空钱。纹饰常以渔猎、耕作为体裁,继承了汉代画像砖上以渔猎、耕作为体裁的遗风,再现当时生活劳作场景。
3、植物类镂空钱。纹饰常以蔓草、桃花、牡丹等为主要题材,装饰风格生动巧妙、寓意深远,如实地反映了民间艺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遐想。
二、实体品
1、钱文品
钱文品正面有历代正式流通钱币上的纪重、纪值、纪年号、纪国号等铸币铭文,背面为各种类型的纹饰和图案�龙、龟、蛇、七星、宝剑、僧人等 ,形制古雅。
2、吉语品
吉语钱是指铸有“吉利祝词”的非流通钱币。钱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语汇。因民间有寄托心愿和自我安慰的语言兆吉习惯,所以又称此类钱币为“口彩钱”。官铸、民铸均可见,是厌胜钱币中铸量最大、版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品种之一,且广泛流传于世。吉语钱多用于社会交往,传递感情,表达寄托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吉语品厌胜钱因为种类繁多,按照表现的内容又可分为以下六种:祝寿类�如福寿康宁、天下太平等 、仕途类�如指日高升、万里封侯等 、科举类�如五子登科、状元及第、连中三元等 、生意类�如日入千斤、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 和愿望与赞美类�如川流不息、龙凤呈祥等 、撒帐类。这些吉语记录了历代百姓固有的生存意识和信仰崇拜,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自身命运的探索,寄托了龙的子孙们的美好理想、心愿和情感。
3、生肖品
生肖花钱正面是十二动物生肖图案、名称,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多为八卦、星官、吉语等相衬。有的一个生肖为一枚,十二枚为一套,有的十二生肖全铸于同一枚钱上。生肖品花钱内容丰富,形体大小有别,图形惟妙惟肖。现今一般认为生肖钱始铸于宋朝,以后历朝历代均大量铸造,尤以清末民国初年为盛。十二生肖钱,是先人们对大自然与人类关系的一种理解,生肖钱戴在身上,保佑平安吉祥,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的一种愿望。
4、八卦品
八卦钱面为八卦符,兼书卦文,背多为咒语,也有背饰为神话图案。另外,有的八卦钱的上郭附卷云纹或蝙蝠纹挂扣供戴,寓福从天降。八卦钱主要用于镇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巫术占卜等。据说八卦钱在清朝道光年间兴盛,用于修建殿堂时放置梁上,辟妖邪、祈福祥。自道光至清朝灭亡,民间人们为避兵乱、镇妖害,在建房时上梁时,也放置八卦钱。清王朝灭亡之后,主要用于巫术占卜了。
5、打马格品
北宋时期开始盛行起来一种搏戏工具,俗称“马钱”,以后历代民间均有铸造,品种多样。有的一面铸有马形图案,一面铸以马名,多为历史上传说中的名马;有的一面铸有骑马将军或马形图案,一面铸以将军姓名或职官名,涉及先秦以来的名将及职官。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传世马钱大多是宋元时期之物,但后世也有仿铸。
常见的有北宋的唐将千里�背为骏马图 、赵将廉颇�背将军骑马图 、白义�白义为周穆王八骏之一 、骅骝�骅骝为周穆王八骏之一 、渥洼之马�背骏马图 。
打马格钱是中国古代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反映,是考证某些游戏活动历史发展的具体实物资料。
6、神仙佛道品
钱币上铸有与道教、佛教相关的人物或咒语。
道教表现在铸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图案,包括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非常生动。
佛教表现在铸造有“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文字。
7、异形品
异形品厌胜钱铭文较多为吉语,背以吉祥图案为装饰,始铸于汉代,以后历朝均有铸造。形体多样,形态各异,图案丰富多姿。
主要有腰牌形制类、布形类、连体类、长命锁形制类、桃形类等等。
从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厌胜钱的种类极其繁杂,表象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虽然绝大多数厌胜钱是明清遗物,但我们不能单纯从时代的远近来衡量其自身价值,如同明清官窑瓷器走俏道理一样。厌胜钱属于吉祥物,任何一件吉祥物得到人们的青睐,除了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以外,工艺是否精湛、表现内容是否丰富、是否有艺术观赏性等则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厌胜钱正是具备了上述特点,经过二千多年的广泛使用,愈发受到人们的珍视。
厌胜钱的辨伪
厌胜钱大都是私钱又是迷信的产物,主要因其是非正规货币,过去的钱币学者很少研究,往往只在论著中一语带过而未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实际上厌胜钱流传很广、存在时间悠久。同时从厌胜钱的种类、铸工等来看,大都美观精致,故厌胜钱也应算是钱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它对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情况、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艺术等,有着极宝贵的参考价值。
近四、五年来,随着古钱收藏热的愈演愈烈,钱币收藏领域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由于钱币稀品、奇品存世有限以及受古钱市场的消化、饱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开始把收藏的视线拓宽,厌胜钱因其具钱形,亦为藏家青睐,日渐成为收藏新贵。因为厌胜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对厌胜钱的研究和收藏,也正是对我国祖先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和探索。由于厌胜钱日益稀少,其上升增值空间也极其可观。厌胜钱开始走俏、市场行情见长,是因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保值功能。因为厌胜钱属于古代钱币范畴,钱币虽是锱铢小器,但亦如青铜器、书画和陶瓷一样,有其自身的文物价值,是不可再生资源。存放时间越长,年代越久,今后升值的机会就越大。
二是欣赏功能。厌胜钱大都铸工精湛,文字优美,图案丰富,深受广大钱币爱好者的喜欢。因其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因而港台地区、日本、新加坡、欧美钱币爱好者也很喜欢收藏厌胜钱。
三是研究功能。厌胜钱与古代社会民风、民俗渊源极深,上面的图案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精神理念、宗教信仰,有很深的文化内涵。随着钱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的研究视线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有的已跳出传统古钱学研究范围。目前,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考证厌胜钱,甚至有的同志已提出“钱币民俗学”的观点,认为它是隶属于钱币学而又独树一帜的新学科。
同其他古钱一样,厌胜钱的仿造也历来有之。人们伪造厌胜钱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受封建迷信的影响,祈求平安、富贵、辟邪;二是受崇古敬古的思潮影响,以及对当时民风、民俗的追慕;三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
因为厌胜钱无定制,考证断代主要依据铜色及花纹图案。伪品厌胜钱的辨别主要取决于识别者的见识和眼力。从现在钱币市场上所能见到的伪品厌胜钱情况分析,历代厌胜钱的仿铸与作伪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真钱直接翻模。用真钱直接翻模铸造,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制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不管真钱的铭文如何清晰,纹饰如何生动,一旦再次翻模,新钱风格总难免有些板滞,此类伪品容易鉴别。真品色泽自然细腻、光亮,文字、图案清晰,伪品则不然。但如果仿铸得逼真,就要仔细加以鉴别,在形制、铭文、纹饰相同的情况下,注意铜质、厚重、文字书写特点、时代风格和特征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种方法是借真钱的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用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铸造出来的伪品存在四个致命缺陷:一是形制大小有异;二是轻重厚薄有别;三是文字生硬、呆滞;四是花纹图案不够生动,缺乏立体感。
在鉴别这些伪品厌胜钱时,若有一枚真品,一份清晰原大照片或精工制作的拓片,二者对照,伪品会马上原形毕露。
从目前钱币市场所能见到的厌胜钱伪品分析看,一些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厌胜钱仿铸得最多。五代时期铸造的“周元通宝”�背星月、背龙凤纹、背北斗七星等 ,因后世附会了许多传说,所以仿铸不绝,臆造品更多。生肖品、八卦品厌胜钱因为符合中国的民风和国情,所以历代都有仿铸。明代还仿铸了宋代大量的打马格钱,目的是在当时流行的“马吊纸币牌”游戏中作筹码。所以我们今天见到此类厌胜钱,往往要视其具体特征而定,不能统归于宋。清代由于钱币学研究领域的深入,钱币收藏开始兴盛,同时清代也是仿造历代厌胜钱的高峰。当时多仿造一些吉语和附会有一些美妙传说的厌胜钱,如因为有明代洪武、正德花钱的各种传说,因而民间竞相仿铸,形制、纹饰也千变万化,但早已不具备当时钱币的特征,而牟利成为唯一目的。
现今古钱的仿铸与作伪技术非常高超,已严重扰乱了钱币市场和收藏领域,厌胜钱仿造也是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才识,才能不断提高钱币鉴定水平,以免自己在经济和情感两方面都受到假钱的伤害。
明清以来,厌胜钱因为其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而受到广大钱币收藏鉴赏爱好者的喜欢。可以说,琳琅满目的厌胜钱为我们研究、考证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及民风民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厌胜钱属于最早的纪念币范畴,现在我国每年发行的金属纪念币大概就是承袭古代厌胜钱的一些遗风。
历代厌胜钱的收藏与鉴赏
在我国古代钱币中有一部分非正式行用的钱币,它们虽然铸造成钱币的形状,但却不能行使货币的职能,这就是厌胜钱,亦称为“压胜钱”。因大多数有花纹图案、供赏玩,故民间俗称为“花钱”、“玩钱”。厌胜钱上面的图案有反映古代民俗的内容,所以又有学者将之称作“民俗钱”。历代厌胜钱官方与民间均有铸造,但大都是民间私铸。材料一般是金、银、铜、锡、象牙,其中尤以铜质居多。厌胜钱主要用于馈赠、玩赏、配饰、卜卦、辟邪等,种类繁多,形制各异,是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货币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厌胜钱是我国古钱与民风、民俗渊源关系的一种体现,上面的图案多与历史上的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社会风俗、神秘文化有关,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厌胜钱的起源
厌胜,典出《汉书·王莽传》:“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后来“厌胜”演变成了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厌胜法,当时人们认为运用厌胜法就可以制服他们想要制服的人和物。厌胜法的“厌”读作ya,据《说文解字》解释:厌,笮也,今人作压。所以通常又把厌胜法称作压胜法。杜甫《石犀行》云:“自古虽有压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厌胜钱实际上就是人们据厌胜法的本义,为避邪祈福而制造的一种饰物,供佩带赏玩,厌服邪魅、求取吉祥。
厌胜钱最早起源于汉代,自魏晋南北朝,历经宋辽金元,厌胜钱得到了全面发展,品种、数量均比前期丰富。到了明清两代,厌胜钱币的铸造和流传达鼎盛时期,内容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称谓更是名目繁多。其形制、铭文、纹饰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界。
厌胜钱的种类和表象
厌胜钱的种类繁多,表象内容从赞美吉祥到附庸风雅、从婚丧嫁娶到诞辰祝寿、从辟邪除恶到因果报应、从佛教经文到道教符咒、从飞禽走兽到神仙鬼怪、从花草树木到亭台楼阁、从历史故事到诗词曲赋……。可以说,厌胜钱的表象内容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按照厌胜钱的制作工艺,我们将其划分为两大种类,即镂空品和实体品:
一、镂空品
镂空品厌胜钱始铸于汉代,形制以圆穿圆孔形为主,铸工十分精美,纹饰以植物、动物、人物为主题,纹饰变化丰富多彩,极具观赏性。这类钱的图案纹饰多饰以花草,所以又称此类钱为“镂花钱”和“通花钱”。
1、动物类镂空钱。纹饰以深受人们喜爱的龙凤图案为主,此外还有鱼、麒麟、鹿、鹤等。
2、人物类镂空钱。纹饰常以渔猎、耕作为体裁,继承了汉代画像砖上以渔猎、耕作为体裁的遗风,再现当时生活劳作场景。
3、植物类镂空钱。纹饰常以蔓草、桃花、牡丹等为主要题材,装饰风格生动巧妙、寓意深远,如实地反映了民间艺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遐想。
二、实体品
1、钱文品
钱文品正面有历代正式流通钱币上的纪重、纪值、纪年号、纪国号等铸币铭文,背面为各种类型的纹饰和图案�龙、龟、蛇、七星、宝剑、僧人等,形制古雅。
2、吉语品
吉语钱是指铸有“吉利祝词”的非流通钱币。钱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语汇。因民间有寄托心愿和自我安慰的语言兆吉习惯,所以又称此类钱币为“口彩钱”。官铸、民铸均可见,是厌胜钱币中铸量最大、版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品种之一,且广泛流传于世。吉语钱多用于社会交往,传递感情,表达寄托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吉语品厌胜钱因为种类繁多,按照表现的内容又可分为以下六种:祝寿类�如福寿康宁、天下太平等、仕途类�如指日高升、万里封侯等、科举类�如五子登科、状元及第、连中三元等、生意类�如日入千斤、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和愿望与赞美类�如川流不息、龙凤呈祥等、撒帐类。这些吉语记录了历代百姓固有的生存意识和信仰崇拜,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自身命运的探索,寄托了龙的子孙们的美好理想、心愿和情感。
3、生肖品
生肖花钱正面是十二动物生肖图案、名称,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多为八卦、星官、吉语等相衬。有的一个生肖为一枚,十二枚为一套,有的十二生肖全铸于同一枚钱上。生肖品花钱内容丰富,形体大小有别,图形惟妙惟肖。现今一般认为生肖钱始铸于宋朝,以后历朝历代均大量铸造,尤以清末民国初年为盛。十二生肖钱,是先人们对大自然与人类关系的一种理解,生肖钱戴在身上,保佑平安吉祥,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的一种愿望。
4、八卦品
八卦钱面为八卦符,兼书卦文,背多为咒语,也有背饰为神话图案。另外,有的八卦钱的上郭附卷云纹或蝙蝠纹挂扣供戴,寓福从天降。八卦钱主要用于镇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巫术占卜等。据说八卦钱在清朝道光年间兴盛,用于修建殿堂时放置梁上,辟妖邪、祈福祥。自道光至清朝灭亡,民间人们为避兵乱、镇妖害,在建房时上梁时,也放置八卦钱。清王朝灭亡之后,主要用于巫术占卜了。
5、打马格品
北宋时期开始盛行起来一种搏戏工具,俗称“马钱”,以后历代民间均有铸造,品种多样。有的一面铸有马形图案,一面铸以马名,多为历史上传说中的名马;有的一面铸有骑马将军或马形图案,一面铸以将军姓名或职官名,涉及先秦以来的名将及职官。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传世马钱大多是宋元时期之物,但后世也有仿铸。
常见的有北宋的唐将千里�背为骏马图、赵将廉颇�背将军骑马图、白义�白义为周穆王八骏之一、骅骝�骅骝为周穆王八骏之一、渥洼之马�背骏马图。
打马格钱是中国古代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反映,是考证某些游戏活动历史发展的具体实物资料。
6、神仙佛道品
钱币上铸有与道教、佛教相关的人物或咒语。
道教表现在铸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图案,包括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非常生动。
佛教表现在铸造有“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文字。
7、异形品
异形品厌胜钱铭文较多为吉语,背以吉祥图案为装饰,始铸于汉代,以后历朝均有铸造。形体多样,形态各异,图案丰富多姿。
主要有腰牌形制类、布形类、连体类、长命锁形制类、桃形类等等。
从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厌胜钱的种类极其繁杂,表象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虽然绝大多数厌胜钱是明清遗物,但我们不能单纯从时代的远近来衡量其自身价值,如同明清官窑瓷器走俏道理一样。厌胜钱属于吉祥物,任何一件吉祥物得到人们的青睐,除了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以外,工艺是否精湛、表现内容是否丰富、是否有艺术观赏性等则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厌胜钱正是具备了上述特点,经过二千多年的广泛使用,愈发受到人们的珍视。
厌胜钱的辨伪
厌胜钱大都是私钱又是迷信的产物,主要因其是非正规货币,过去的钱币学者很少研究,往往只在论著中一语带过而未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实际上厌胜钱流传很广、存在时间悠久。同时从厌胜钱的种类、铸工等来看,大都美观精致,故厌胜钱也应算是钱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它对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情况、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艺术等,有着极宝贵的参考价值。
近四、五年来,随着古钱收藏热的愈演愈烈,钱币收藏领域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由于钱币稀品、奇品存世有限以及受古钱市场的消化、饱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开始把收藏的视线拓宽,厌胜钱因其具钱形,亦为藏家青睐,日渐成为收藏新贵。因为厌胜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对厌胜钱的研究和收藏,也正是对我国祖先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和探索。由于厌胜钱日益稀少,其上升增值空间也极其可观。厌胜钱开始走俏、市场行情见长,是因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保值功能。因为厌胜钱属于古代钱币范畴,钱币虽是锱铢小器,但亦如青铜器、书画和陶瓷一样,有其自身的文物价值,是不可再生资源。存放时间越长,年代越久,今后升值的机会就越大。
二是欣赏功能。厌胜钱大都铸工精湛,文字优美,图案丰富,深受广大钱币爱好者的喜欢。因其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因而港台地区、日本、新加坡、欧美钱币爱好者也很喜欢收藏厌胜钱。
三是研究功能。厌胜钱与古代社会民风、民俗渊源极深,上面的图案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精神理念、宗教信仰,有很深的文化内涵。随着钱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的研究视线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有的已跳出传统古钱学研究范围。目前,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考证厌胜钱,甚至有的同志已提出“钱币民俗学”的观点,认为它是隶属于钱币学而又独树一帜的新学科。
同其他古钱一样,厌胜钱的仿造也历来有之。人们伪造厌胜钱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受封建迷信的影响,祈求平安、富贵、辟邪;二是受崇古敬古的思潮影响,以及对当时民风、民俗的追慕;三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
因为厌胜钱无定制,考证断代主要依据铜色及花纹图案。伪品厌胜钱的辨别主要取决于识别者的见识和眼力。从现在钱币市场上所能见到的伪品厌胜钱情况分析,历代厌胜钱的仿铸与作伪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真钱直接翻模。用真钱直接翻模铸造,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制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不管真钱的铭文如何清晰,纹饰如何生动,一旦再次翻模,新钱风格总难免有些板滞,此类伪品容易鉴别。真品色泽自然细腻、光亮,文字、图案清晰,伪品则不然。但如果仿铸得逼真,就要仔细加以鉴别,在形制、铭文、纹饰相同的情况下,注意铜质、厚重、文字书写特点、时代风格和特征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种方法是借真钱的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用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铸造出来的伪品存在四个致命缺陷:一是形制大小有异;二是轻重厚薄有别;三是文字生硬、呆滞;四是花纹图案不够生动,缺乏立体感。
在鉴别这些伪品厌胜钱时,若有一枚真品,一份清晰原大照片或精工制作的拓片,二者对照,伪品会马上原形毕露。
从目前钱币市场所能见到的厌胜钱伪品分析看,一些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厌胜钱仿铸得最多。五代时期铸造的“周元通宝”�背星月、背龙凤纹、背北斗七星等,因后世附会了许多传说,所以仿铸不绝,臆造品更多。生肖品、八卦品厌胜钱因为符合中国的民风和国情,所以历代都有仿铸。明代还仿铸了宋代大量的打马格钱,目的是在当时流行的“马吊纸币牌”游戏中作筹码。所以我们今天见到此类厌胜钱,往往要视其具体特征而定,不能统归于宋。清代由于钱币学研究领域的深入,钱币收藏开始兴盛,同时清代也是仿造历代厌胜钱的高峰。当时多仿造一些吉语和附会有一些美妙传说的厌胜钱,如因为有明代洪武、正德花钱的各种传说,因而民间竞相仿铸,形制、纹饰也千变万化,但早已不具备当时钱币的特征,而牟利成为唯一目的。
现今古钱的仿铸与作伪技术非常高超,已严重扰乱了钱币市场和收藏领域,厌胜钱仿造也是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才识,才能不断提高钱币鉴定水平,以免自己在经济和情感两方面都受到假钱的伤害。
明清以来,厌胜钱因为其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而受到广大钱币收藏鉴赏爱好者的喜欢。可以说,琳琅满目的厌胜钱为我们研究、考证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及民风民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厌胜钱属于最早的纪念币范畴,现在我国每年发行的金属纪念币大概就是承袭古代厌胜钱的一些遗风。

『肆』 古币鉴定

手工雕刻的母钱,亦称“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六朝后造钱不再使用大型整体铜、石钱范浇铸,而改用母钱翻砂造型浇制。最初用铜、锡、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为“雕母”。
祖钱的雕制需要十分精良,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的制作非常精良,质地选用上等铜料。在《皇朝文献通考·钱币考》一书中写到,各省铸钱均须“例由户局先铸祖钱、母钱及制钱各一文,颁发各省,令照式鼓铸之”。鲍康的《大钱图录》一书中记载,雕母“其穿孔非钱局人不能凿”。雕母的钱文非常精美,用手雕刻而成,文字细瘦高挺;字口深峻;笔画刚劲、有力;地章光洁,全身无铸造痕迹。穿孔大都是雕凿之后再锉光而成。雕母在铸钱过程中起规定钱式的作用,并在翻铸母钱时用于印模。雕母钱比同版流通的钱更大、更重,存世量非常稀少。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熔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后即成。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色一些。
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
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先将熔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它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铸,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伍』 古铜镜收藏的收藏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啊,谁可以给我解释一下,谢谢!

铜镜原本是古人照面饰容的生活用品,它见证历史,集观赏、实用、珍藏于一身,因其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因此铜镜有着广阔的升值空间。历代铜镜是一面时代的镜子,其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特别是它的一些铭文,更是难得的珍贵史料。

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四千年前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铜镜了。纵观铜镜发展的历史,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普及和发展;汉代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五代十国、宋元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铜镜铸造业随之走向萧条;明清时期,随着玻璃镜子的出现而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一、古铜镜的市场价值
从铜镜自身的价值和最近拍卖行情来看,铜镜已逐渐成为新的收藏与投资热点,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标准器之一。铜镜上的纪年铭和不同时代风格特征,是判断出土器物的重要借鉴和依据。通过对铜镜形制、花纹和铭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各个时代的铸造技术、工艺美术、工官制度、商业关系、思想意识以及与国外的文化交往等。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第二,铜镜既是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的珍品,可能成为新的有投资价值的收藏品。铜镜在历史上一直是宫廷、贵族享用的高档消费品,在早期使用上还有一定的级别限制,因此,铜镜的制造量少,保存流传于世的就更少,这也是造成铜镜专题收藏者极少的原因之一。最近嘉德这次铜镜大规模整体参拍的成功,为铜镜收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铜镜收藏有望形成新的热点。目前,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仍处在一个相对活跃的发展阶段,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明清瓷器仍是投资热点,但像历代铜镜这类个性化的藏品也正在呈现出受市场追捧的积极态势,有望形成新的收藏与投资热点。
第四,铜镜投资上冲空间较大。从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一般规律来看,一类藏品初次参拍时形成的成交价格都存在着行情上冲的较大空间,今天的“冷门”很有可能是将来的“热门”,虽然有不少铜镜都在数万元落槌,但并不意味着升值空间不存在了。客观上分析,铜镜的成交价格还要经过收藏界的一个认知或承认的阶段,这也是新门类的艺术品步入投资领域必须经过的阶段,估计一两年时间这些藏品的成交价就成了价格底线,形成行情稳步上冲的坚实基础。
二、古铜镜的鉴别
铜镜收藏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铜镜市场的价格不太统一,各地区价格差异较大,收藏铜镜时,一定要多观察、多比较,以争取合理的价格。在铜镜专业知识方面,由于有关的资料不是很多,在认识上会给收藏者带来一定的不便,而且备受投资者关注的汉唐镜赝品较多,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在收藏铜镜时一定要注意,真品汉唐镜花纹精美清晰,黑漆古或水银沁层光洁度好且很难拭去。赝品则是采用真品翻模铸造而成,其花纹模糊,黑漆古或水银沁层色死且易脱落;真品汉唐铜镜敲击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赝品的声音比较清脆,甚是悦耳。玩过古钱币的人会更容易识别古铜镜。收集铜镜应该从收集标本开始,对铜色、铜质、花纹、铭文作综合分析、潜心体会,慢慢地积累专业知识,享受铜镜收藏的乐趣。
由于不同的时代铸造的铜镜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因此收藏者要辨别铜镜的真伪,首先还是应该从铜镜的形制、纹饰、表现的内容等方面对古铜镜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收藏者还可以通过听声和看形这两种方法来辨别铜镜的真伪。听声就是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来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制的比例不同,因此它们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老铜镜的声音普遍比较沉闷、圆润,新仿铜镜的声音,往往比较清脆,有时甚至刺耳。除了从声音上辨别外,看形也是鉴定铜镜真伪的一个小窍门,看形就是研究铜镜的形状,从形状上对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一般来说,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镜子镜面基本上成为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伪镜的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在镜子边缘往往形成棱角。所以,伪镜照出的人和景物,一般不会清晰,甚至有时会出现变形的情况。
首先,应该从铜镜的性质、纹饰、表现内容等方面,对各时代的铜镜进行充分的了解。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又次之。如果铅背埋土年代久远,变为纯黑,谓之黑漆背,此价尤其高,但这种颜色也较易伪作。新仿的铜镜和老的铜镜在声音上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材料结构不同,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刺耳。
其次,“看形”也是鉴定古铜镜的一个小窍门。“看形”就是研究铜镜的形状,从形状上对古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小一点儿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所以,仿制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
除“看形”外,辨别铜镜上的锈和铜的味道,也可以对古铜镜进行真伪方面的鉴定。从锈上来看,新仿铜镜的锈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学手段,或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刮下来,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上面,这可以用水来辨别。仿制品的铜镜,把它放在水里,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它不沾水,有锈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沾水以后,新仿制的铜镜有这样几种味道:一种是硫酸味;一种是臭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还有一种是铜腥味,新炼出来的铜做成的铜镜,就有一种铜腥的味道,而老铜镜一般有—种铜香味,也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陆』 古币都是什么材质做的

古代铸钱除普遍用铜质作为钱币主要材料外,还使用过铁、铅、银、金等质料,后来又发展到纸币。

原料:

中国古代正式发行的铸币是以铜、铁等低值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但各类古钱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就材质而言,除了大量的铜、铁钱之外,也有金、银、锡、铅等其它金属铸造的,还有玉、石、木、蚌、骨、玳瑁以及陶土等各种不同材料制造的钱币。

钱币形制

古代货币形制十分复杂,仅用作货币的的币材就不下几十种,如铜、铅、铁、金、银、玉、龟、贝、牲畜、皮革、谷帛、纸张等。但沿袭几千年的基本形态是方孔圆形铜钱,其标准式样是西汉元狩五铢、上林三官钱及唐初开元通宝,轻重适中,重约4克,肉好皆有周郭。此外也有圆形圆孔、圆形无孔、铲形、刀形、长方形(钱牌)、不规则椭圆形等形式。

同一钱,又有大小、轻重、成分、质料、版别、钱面文字、钱背符号、有郭或无郭、重轮、重好、四出、决文、传形等区别,有合背、合面、剪边、磨边、对读、旋读、复文等不同情况,按钱币性质分,又有记重钱、记值钱、年号钱、国号钱、记号钱、纪年钱、镇库钱、开炉钱、样钱等,这些情况有时有两种以上并存现象,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铜钱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钱,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它是使用铜钱时代的最小货币单位,其直径约2.4—2.5厘米,重约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甚至当百、当千大钱。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古币

『柒』 什么样的古钱币值钱你知道哪些

因为经历岁月苍桑、洪涝灾害、兵火战争、人为因素损坏等众多缘故,我国有一些古钱币迄今已如微乎其微,存在量极其稀缺。有的迄今仍是“珍品拍卖”,如五代十国“开平通宝”、宋朝篆书“绍圣重宝”、明朝“永乐通宝”背三钱;有的存在仅有数枚,如五代十国“大蜀通宝”、“大齐通宝”、辽代“天显通宝”;有的存在但是数十枚,如秦代“三孔布”、齐“六字刀”、五代十国“天策府宝”、“乾元重宝”等。常言道“物稀为贵”,这种稀有钱币的收藏价值当然非同一般,少则几万元,更多就是数万元的甚至数十万元。难题是什么古钱币归属于稀有钱币,这就必须 古钱币个人收藏发烧友沉下心去多阅读文章古钱币书本,多查询古钱币著作谱录,多掌握各种古钱币铸行至今的发掘出状况和存在量的相关报导,还需要认真记多,保证胸中有数。这种稀有钱币是在我国古钱币历史天空中的夺目的“启明星”,是在我国古钱币五千年历史中闪亮的“珠贝”。

唐朝时期,还创造发明了翻砂工艺铸钱法,是钱币铸造技术性的又一次飞越,到五代时期这一方式已被广泛应用直到清朝。翻砂工艺铸钱法是将铸母钱用型沙印刷掏钱模,随后用于铸造钱币。大概加工工艺全过程为:用四根木板看空框,正中间填入型沙,用木或陶等物刻录成的母钱在沙子上扣除型范,再把一样一框型沙合在上面,变成钱的反面,这般慢慢堆叠累积达数十框之多,上边空出进胶口,用绳捆住结构加固,随后将溶化的铜液浇筑进来,待制冷后开框,则成树形的钱胚了。

4.锉钱,历经铸造后产生钱胚,必须 逐一开展摘断磨锉生产加工。锉钱就是将铜币边沿用矬具开展打磨抛光光滑的全过程,古钱币锉钱边沿全是历经顺圆上方位钻削生产加工,使制成品看起来当然、得当。

这就是古代人基本上的制钱步骤了。看起来简易,里边的操作流程或是比较复杂的,职责分工也很细腻,例如清朝制钱每炉设灶头一人,其所需工役有八行:看火匠、翻砂工艺匠、刷灰匠、杂作匠、锉边匠、滚边匠、磨钱匠、洗眼睛匠。由于拥有这种古时候匠人的成千上万精力与汗液,才有大家今日见到的这种闪亮古时候劳动者聪慧的千万结晶体哦!

『捌』 古钱币中,母钱和铜钱范有什么区别

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铸,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

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玖』 懂古币专业用语的帮忙看下哦!!

小平:折值一文使用的小钱,也称平钱,一般直径24毫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折值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28毫米,重7克。折三、折五、折十等类推。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串:一百钱(文)称串。
贯:一千钱(文)称贯。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背:指钱币之反面。
肉:指钱币的厚薄度,有厚肉、薄肉之分。
钱文:钱币文字、符号、图案的总称,正面的称面文,背面的称背文或幕文。
穿:指钱身穿孔,也称好。广穿指钱孔较大者;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指穿孔四周的突起部分,又称好郭。内郭较宽者称广郭;内郭较窄者称狭郭,内部重叠者称重郭。
四决: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者。
四出: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延伸到外轮者。
外轮:指钱身外围的突起部分。又称外缘、外郭。外轮较宽者称宽轮,宽缘;外轮较窄者称狭轮、狭缘;外轮重叠的称重轮。
日文:指钱背凸起的圆圈。
月文:指钱面或背凸起的圆弧。向上称仰月,向下称僵月。
星文:指钱面或背凸起的圆点。
孕星:指钱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钱背光素无文。
钱范:铸钱的模型,有泥范、铜范、铁范等。
钱样:用象牙、玉石、木质等材料手工刻制而成的钱币样品,专供皇帝或上司部门裁决。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一枚“咸丰重宝”宝河局当五十枣木雕刻的钱样。
雕母:又称祖钱。用铜、锡等材料手工雕刻而成的钱币模型。钱文纤劲,钱体厚大,精美超常,存世极少。穿孔多为小圆孔,俗称“金口未开”。现存最早的铜质雕母有报国寺钱币馆中的宣和通宝行草书雕母钱和南京博物馆珍藏的明代“嘉靖通宝”雕母钱。
母钱:由雕母直接翻铸加工而成,作为翻铸时的范模。钱文细挺,精美厚大,存世很少。
铁母:用来翻铸铁钱的母钱,本身为铜质。较铁钱精美、厚大。
铁范铜:用铸造铁钱的范型翻铸的铜钱。一般属试铸性质,铸量不多。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作为铸钱标准或供上司检验。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给地方钱局,作为铸钱标准的样钱。
进呈样钱:地方钱局进呈上级有关部门审查检验的样钱。
签字版:指金币、银币、铜币等机制币版别中雕铸有英文签名的一种。多为意大利雕刻师鲁·乔治的亲笔签名,一般在币面的边缘写有“L.GIORGI”之英文,或“L.G”的英文缩写。因文字细小,拓片上难发现,但在实物上却是很明显的。仅有少量试铸,作为馈赠留念用。市面所见,几尽伪品。
对钱:又称“对书钱”。用汉文不同书体书写而成对儿的钱。对钱从钱文、大小、厚薄、边郭、纹饰、材质方面均相同,惟书体不同,以北宋对钱最多。
子钱:指大量铸行的流通钱,一般精美程度不高.存世极多。
合背:指误用两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面。
合面:指误用两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传形:钱文呈反向排列,左右易位,见于秦至六朝时期。
直读:钱文按上下右左的顺序排列。
旋读:钱文按上右下左的顺序排列。
反文:钱文反书。
背逆:钱币正反面图文不相对,有移位现象。
重文:在铸钱过程中,由于铸模重复压制并移位而形成双重文字或图案,这种现象叫叠文或重文。
旋背:钱背以旋车加工者谓之“旋背”。车削之纹络由边向内,与边郭成若干同心圆状。
生坑:指新出土的古钱,表面氧化严重,锈色复杂。
熟坑:指未经人土的传世古钱。
传世古:指流传于世,未经人土的古钱表面颜色,一般呈黑褐色,有光泽,又称黑漆古。
水银古:出土的古钱表面呈现出银白色的氧化层,又称水银锈。
正用钱:指作为正式流通的钱币。
冥钱:古代特为死者而制的钱,有泥质、陶质、铅质、铜质及金、银质等。
花钱:对那些具有图案花纹或其他文字的非正用品钱及钱形物的统称。
压胜钱:指为辟邪求福、消灾解厄、镇压诅咒而铸制的钱形佩牌,是中国神仙思想产物,最早起源于汉魏时期,又称厌胜钱。
无文花钱:指没有文字,仅有图案花纹的花钱。
吉语花钱:指铸有吉利祝语的花钱。用于礼赠、祝福、纪念之类。
镂空花钱:钱体透空的花钱,币身似用刻刀契镂而成(实为铸造而成)。
生肖花钱:指铸有十二属相、八卦等图案文字的花钱。
仙佛钱:指铸有佛像、佛语的花钱。
棋钱:指古代铸成钱形的棋子。
马钱:北宋时期兴盛起来的一种游戏名“打马格”,钱上铸有马形马名,或铸有骑马将军及将军之名等。
异形花钱:指各种奇形异状的花钱,多为佩挂之用。
陶币: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流通使用的一种镁土所制辅币,中心圆孔,表面红褐色,有“一分”和“五分”两种币值。其他时期陶质币多为冥钱。
站人:英国侵华期间在印度铸造的一种银元,称“英国贸易银”,面值壹元,背有女人像站立,右手执戟,左手提盾。我国俗称“站人”、“站洋”等。
鹰洋:公元1823年,墨西哥共和国成立后始铸。鸦片战争后,逐渐流人我国,数量巨大。一面有飞鹰啄蛇图案,另一面似冠,放射光芒。我国俗称“鹰洋”、“墨洋”等。
罗汉钱:指点康熙通宝中的“熙”字写为“熙”的一种钱币,少量铸有“大清”或“龙凤纹”。特祝康熙皇帝帝运齐天,寿命长久之开炉钱。
材质:指铸造钱币所用的主要原材料,一般由铜、金、银、铁、镍、铝、铅等。
交子:北宋时期的一种钞票。宋真宗时发行于四川,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其后北宋的纸币还有钱引、小钞,南宋的纸币有关子、公据、会子等。
龙图:清代铸币中最常见的图形。有坐龙、立龙、飞龙、官局龙、大清龙等。
花星:清代机制币上的星纹图案。有梅花星、米字星、十字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圆点星等。
珠圈:由众多的圆点组成的圈形图案。通常铸于币的中央与边缘之间。
边道:铸币周边的侧面部分,有光边、齿边、鹰洋边等。边道的精细均匀程度,是区分铸币真伪的重要方面。
沙版:采用翻砂工艺铸造出来的铜元。银币也有这种非机制品。
库平:清代国家金、银库的标准重量。康熙时撰《律吕新义》,以古十二殊为当时二钱五分,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后编订度量衡表,以金属的立方寸重量为衡制标准。库平一两合37.301克。后来,中央与地方,或不同时期的库平均有差异。
厂平: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吉林官局铸造标准银币的一种计算单位。币值共分一钱、二钱、五钱、七钱、一两五等。仅属试铸,并未获准流通。清末吉林市俗称“船厂”,故其所铸银币的标重称“厂平”。厂平一两合35.86克。
湘平:清末湖南湘潭县所用称量银两的一种标衡,银每两重35.84克。清代咸丰以来,士兵多湖南人,所以军队中多用湘平称银,后在湖南全省推广,涉及长江流域各大商埠及新疆等地。湘平一两合36.65克。
法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政府下令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纸币,并规定这些纸币为法定货币,简称“法币”。
坐龙:中国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龙头正向,身呈“S”状蟠曲,其势如坐而得名。
立龙:中国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取其作站立之状而得名。分为水龙和早龙(无水波纹)。
飞龙:中国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取其作飞翔之势而得名。
长须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须长而直得名。
短须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须短而直得名。
曲须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须左右分开且弯曲得名。
大尾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尾特大而得名,龙须多达12道,且伸入云端。
反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尾右转,其龙身作反“S”状而得名。
品相:指钱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精美程度,一般分为新品(未使用)、极美品、美品、近美品、上品、近上品、中上品、中品、中下品、下品十个等级。钱币品相的优劣直接影响钱币的价值

『拾』 有那位高手知道这是什么吗

厌胜钱吧 厌胜钱也叫做压胜钱,也叫押胜钱、压胜钱,并非流通币。它起源于西汉,至清末民初都有铸造。它最初的本义主要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两大类。到了后来,厌胜钱所指的范围越来越广,诸如开炉、镇库、馈赠、赏赐、祝福、辟灾、占卜、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铸厌胜钱。发展到后来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按不同的用途,大略可分为纪念、厌胜、凭信、上梁、供养、博奕、吉语、成语、戏作等品类。纵观历朝历代的厌胜钱,各种书法、图案内容,多是体现当时的礼俗时尚,因此厌胜钱对考察各朝代的政治、民俗、文化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厌胜钱的材质多种多样,除了铜质,还有金、银、锡、铅等材质。厌胜钱的产生、发展与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它大都反映人们祈求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因厌胜钱的图案品种繁多,铸造工艺多样,材质各异,因此水平良莠不齐。加上官方也铸造过不少不作通货流通的开炉、镇库、馈赠、赏赐、祝福、玩赏等花钱。使花钱品类更加丰富。
如今民间花钱遗存不少,其中不乏制作精美之品,对研究宗教史、民俗史、美术史、古建筑史、体育史、版画史等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编辑本段]厌胜钱的起源
厌胜,典出《汉书·王莽传》:“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后来“厌胜”演变成了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厌胜法,当时人们认为运用厌胜法就可以制服他们想要制服的人和物。厌胜法的“厌”读作ya,据《说文解字》解释:厌,笮也,今人作压。所以通常又把厌胜法称作压胜法。杜甫《石犀行》云:“自古虽有压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厌胜钱实际上就是人们据厌胜法的本义,为避邪祈福而制造的一种饰物,供佩带赏玩,厌服邪魅、求取吉祥。
厌胜钱最早起源于汉代,自魏晋南北朝,历经宋辽金元,厌胜钱得到了全面发展,品种、数量均比前期丰富。到了明清两代,厌胜钱币的铸造和流传达鼎盛时期,内容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称谓更是名目繁多。其形制、铭文、纹饰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界。
[编辑本段]厌胜钱的种类和表象
厌胜钱的种类繁多,表象内容从赞美吉祥到附庸风雅、从婚丧嫁娶到诞辰祝寿、从辟邪除恶到因果报应、从佛教经文到道教符咒、从飞禽走兽到神仙鬼怪、从花草树木到亭台楼阁、从历史故事到诗词曲赋……。可以说,厌胜钱的表象内容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按照厌胜钱的制作工艺,我们将其划分为两大种类,即镂空品和实体品:
一、镂空品
镂空品厌胜钱始铸于汉代,形制以圆穿圆孔形为主,铸工十分精美,纹饰以植物、动物、人物为主题,纹饰变化丰富多彩,极具观赏性。这类钱的图案纹饰多饰以花草,所以又称此类钱为“镂花钱”和“通花钱”。
1、动物类镂空钱。纹饰以深受人们喜爱的龙凤图案为主,此外还有鱼、麒麟、鹿、鹤等。
2、人物类镂空钱。纹饰常以渔猎、耕作为体裁,继承了汉代画像砖上以渔猎、耕作为体裁的遗风,再现当时生活劳作场景。
3、植物类镂空钱。纹饰常以蔓草、桃花、牡丹等为主要题材,装饰风格生动巧妙、寓意深远,如实地反映了民间艺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遐想。
二、实体品
1、钱文品
钱文品正面有历代正式流通钱币上的纪重、纪值、纪年号、纪国号等铸币铭文,背面为各种类型的纹饰和图案�龙、龟、蛇、七星、宝剑、僧人等 ,形制古雅。
2、吉语品
吉语钱是指铸有“吉利祝词”的非流通钱币。钱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语汇。因民间有寄托心愿和自我安慰的语言兆吉习惯,所以又称此类钱币为“口彩钱”。官铸、民铸均可见,是厌胜钱币中铸量最大、版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品种之一,且广泛流传于世。吉语钱多用于社会交往,传递感情,表达寄托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吉语品厌胜钱因为种类繁多,按照表现的内容又可分为以下六种:祝寿类�如福寿康宁、天下太平等 、仕途类�如指日高升、万里封侯等 、科举类�如五子登科、状元及第、连中三元等 、生意类�如日入千斤、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 和愿望与赞美类�如川流不息、龙凤呈祥等 、撒帐类。这些吉语记录了历代百姓固有的生存意识和信仰崇拜,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自身命运的探索,寄托了龙的子孙们的美好理想、心愿和情感。
3、生肖品
生肖花钱正面是十二动物生肖图案、名称,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多为八卦、星官、吉语等相衬。有的一个生肖为一枚,十二枚为一套,有的十二生肖全铸于同一枚钱上。生肖品花钱内容丰富,形体大小有别,图形惟妙惟肖。现今一般认为生肖钱始铸于宋朝,以后历朝历代均大量铸造,尤以清末民国初年为盛。十二生肖钱,是先人们对大自然与人类关系的一种理解,生肖钱戴在身上,保佑平安吉祥,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的一种愿望。
4、八卦品
八卦钱面为八卦符,兼书卦文,背多为咒语,也有背饰为神话图案。另外,有的八卦钱的上郭附卷云纹或蝙蝠纹挂扣供戴,寓福从天降。八卦钱主要用于镇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巫术占卜等。据说八卦钱在清朝道光年间兴盛,用于修建殿堂时放置梁上,辟妖邪、祈福祥。自道光至清朝灭亡,民间人们为避兵乱、镇妖害,在建房时上梁时,也放置八卦钱。清王朝灭亡之后,主要用于巫术占卜了。
5、打马格品
北宋时期开始盛行起来一种搏戏工具,俗称“马钱”,以后历代民间均有铸造,品种多样。有的一面铸有马形图案,一面铸以马名,多为历史上传说中的名马;有的一面铸有骑马将军或马形图案,一面铸以将军姓名或职官名,涉及先秦以来的名将及职官。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传世马钱大多是宋元时期之物,但后世也有仿铸。
常见的有北宋的唐将千里�背为骏马图 、赵将廉颇�背将军骑马图 、白义�白义为周穆王八骏之一 、骅骝�骅骝为周穆王八骏之一 、渥洼之马�背骏马图 。
打马格钱是中国古代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反映,是考证某些游戏活动历史发展的具体实物资料。
6、神仙佛道品
钱币上铸有与道教、佛教相关的人物或咒语。
道教表现在铸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图案,包括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非常生动。
佛教表现在铸造有“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文字。
7、异形品
异形品厌胜钱铭文较多为吉语,背以吉祥图案为装饰,始铸于汉代,以后历朝均有铸造。形体多样,形态各异,图案丰富多姿。
主要有腰牌形制类、布形类、连体类、长命锁形制类、桃形类等等。
从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厌胜钱的种类极其繁杂,表象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虽然绝大多数厌胜钱是明清遗物,但我们不能单纯从时代的远近来衡量其自身价值,如同明清官窑瓷器走俏道理一样。厌胜钱属于吉祥物,任何一件吉祥物得到人们的青睐,除了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以外,工艺是否精湛、表现内容是否丰富、是否有艺术观赏性等则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厌胜钱正是具备了上述特点,经过二千多年的广泛使用,愈发受到人们的珍视。
[编辑本段]厌胜钱的辨伪
厌胜钱大都是私钱又是迷信的产物,主要因其是非正规货币,过去的钱币学者很少研究,往往只在论著中一语带过而未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实际上厌胜钱流传很广、存在时间悠久。同时从厌胜钱的种类、铸工等来看,大都美观精致,故厌胜钱也应算是钱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它对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情况、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艺术等,有着极宝贵的参考价值。
近四、五年来,随着古钱收藏热的愈演愈烈,钱币收藏领域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由于钱币稀品、奇品存世有限以及受古钱市场的消化、饱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开始把收藏的视线拓宽,厌胜钱因其具钱形,亦为藏家青睐,日渐成为收藏新贵。因为厌胜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对厌胜钱的研究和收藏,也正是对我国祖先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和探索。由于厌胜钱日益稀少,其上升增值空间也极其可观。厌胜钱开始走俏、市场行情见长,是因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保值功能。因为厌胜钱属于古代钱币范畴,钱币虽是锱铢小器,但亦如青铜器、书画和陶瓷一样,有其自身的文物价值,是不可再生资源。存放时间越长,年代越久,今后升值的机会就越大。
二是欣赏功能。厌胜钱大都铸工精湛,文字优美,图案丰富,深受广大钱币爱好者的喜欢。因其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因而港台地区、日本、新加坡、欧美钱币爱好者也很喜欢收藏厌胜钱。
三是研究功能。厌胜钱与古代社会民风、民俗渊源极深,上面的图案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精神理念、宗教信仰,有很深的文化内涵。随着钱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的研究视线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有的已跳出传统古钱学研究范围。目前,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考证厌胜钱,甚至有的同志已提出“钱币民俗学”的观点,认为它是隶属于钱币学而又独树一帜的新学科。
同其他古钱一样,厌胜钱的仿造也历来有之。人们伪造厌胜钱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受封建迷信的影响,祈求平安、富贵、辟邪;二是受崇古敬古的思潮影响,以及对当时民风、民俗的追慕;三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
因为厌胜钱无定制,考证断代主要依据铜色及花纹图案。伪品厌胜钱的辨别主要取决于识别者的见识和眼力。从现在钱币市场上所能见到的伪品厌胜钱情况分析,历代厌胜钱的仿铸与作伪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真钱直接翻模。用真钱直接翻模铸造,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制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不管真钱的铭文如何清晰,纹饰如何生动,一旦再次翻模,新钱风格总难免有些板滞,此类伪品容易鉴别。真品色泽自然细腻、光亮,文字、图案清晰,伪品则不然。但如果仿铸得逼真,就要仔细加以鉴别,在形制、铭文、纹饰相同的情况下,注意铜质、厚重、文字书写特点、时代风格和特征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种方法是借真钱的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用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铸造出来的伪品存在四个致命缺陷:一是形制大小有异;二是轻重厚薄有别;三是文字生硬、呆滞;四是花纹图案不够生动,缺乏立体感。
在鉴别这些伪品厌胜钱时,若有一枚真品,一份清晰原大照片或精工制作的拓片,二者对照,伪品会马上原形毕露。
从目前钱币市场所能见到的厌胜钱伪品分析看,一些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厌胜钱仿铸得最多。五代时期铸造的“周元通宝”�背星月、背龙凤纹、背北斗七星等 ,因后世附会了许多传说,所以仿铸不绝,臆造品更多。生肖品、八卦品厌胜钱因为符合中国的民风和国情,所以历代都有仿铸。明代还仿铸了宋代大量的打马格钱,目的是在当时流行的“马吊纸币牌”游戏中作筹码。所以我们今天见到此类厌胜钱,往往要视其具体特征而定,不能统归于宋。清代由于钱币学研究领域的深入,钱币收藏开始兴盛,同时清代也是仿造历代厌胜钱的高峰。当时多仿造一些吉语和附会有一些美妙传说的厌胜钱,如因为有明代洪武、正德花钱的各种传说,因而民间竞相仿铸,形制、纹饰也千变万化,但早已不具备当时钱币的特征,而牟利成为唯一目的。
现今古钱的仿铸与作伪技术非常高超,已严重扰乱了钱币市场和收藏领域,厌胜钱仿造也是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才识,才能不断提高钱币鉴定水平,以免自己在经济和情感两方面都受到假钱的伤害。
明清以来,厌胜钱因为其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而受到广大钱币收藏鉴赏爱好者的喜欢。可以说,琳琅满目的厌胜钱为我们研究、考证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及民风民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厌胜钱属于最早的纪念币范畴,现在我国每年发行的金属纪念币大概就是承袭古代厌胜钱的一些遗风。
[编辑本段]历代厌胜钱的收藏与鉴赏
在我国古代钱币中有一部分非正式行用的钱币,它们虽然铸造成钱币的形状,但却不能行使货币的职能,这就是厌胜钱,亦称为“压胜钱”。因大多数有花纹图案、供赏玩,故民间俗称为“花钱”、“玩钱”。厌胜钱上面的图案有反映古代民俗的内容,所以又有学者将之称作“民俗钱”。历代厌胜钱官方与民间均有铸造,但大都是民间私铸。材料一般是金、银、铜、锡、象牙,其中尤以铜质居多。厌胜钱主要用于馈赠、玩赏、配饰、卜卦、辟邪等,种类繁多,形制各异,是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货币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厌胜钱是我国古钱与民风、民俗渊源关系的一种体现,上面的图案多与历史上的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社会风俗、神秘文化有关,具有很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厌胜钱的起源
厌胜,典出《汉书·王莽传》:“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后来“厌胜”演变成了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厌胜法,当时人们认为运用厌胜法就可以制服他们想要制服的人和物。厌胜法的“厌”读作ya,据《说文解字》解释:厌,笮也,今人作压。所以通常又把厌胜法称作压胜法。杜甫《石犀行》云:“自古虽有压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厌胜钱实际上就是人们据厌胜法的本义,为避邪祈福而制造的一种饰物,供佩带赏玩,厌服邪魅、求取吉祥。
厌胜钱最早起源于汉代,自魏晋南北朝,历经宋辽金元,厌胜钱得到了全面发展,品种、数量均比前期丰富。到了明清两代,厌胜钱币的铸造和流传达鼎盛时期,内容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称谓更是名目繁多。其形制、铭文、纹饰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界。
厌胜钱的种类和表象
厌胜钱的种类繁多,表象内容从赞美吉祥到附庸风雅、从婚丧嫁娶到诞辰祝寿、从辟邪除恶到因果报应、从佛教经文到道教符咒、从飞禽走兽到神仙鬼怪、从花草树木到亭台楼阁、从历史故事到诗词曲赋……。可以说,厌胜钱的表象内容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
按照厌胜钱的制作工艺,我们将其划分为两大种类,即镂空品和实体品:
一、镂空品
镂空品厌胜钱始铸于汉代,形制以圆穿圆孔形为主,铸工十分精美,纹饰以植物、动物、人物为主题,纹饰变化丰富多彩,极具观赏性。这类钱的图案纹饰多饰以花草,所以又称此类钱为“镂花钱”和“通花钱”。
1、动物类镂空钱。纹饰以深受人们喜爱的龙凤图案为主,此外还有鱼、麒麟、鹿、鹤等。
2、人物类镂空钱。纹饰常以渔猎、耕作为体裁,继承了汉代画像砖上以渔猎、耕作为体裁的遗风,再现当时生活劳作场景。
3、植物类镂空钱。纹饰常以蔓草、桃花、牡丹等为主要题材,装饰风格生动巧妙、寓意深远,如实地反映了民间艺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遐想。
二、实体品
1、钱文品
钱文品正面有历代正式流通钱币上的纪重、纪值、纪年号、纪国号等铸币铭文,背面为各种类型的纹饰和图案�龙、龟、蛇、七星、宝剑、僧人等,形制古雅。
2、吉语品
吉语钱是指铸有“吉利祝词”的非流通钱币。钱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语汇。因民间有寄托心愿和自我安慰的语言兆吉习惯,所以又称此类钱币为“口彩钱”。官铸、民铸均可见,是厌胜钱币中铸量最大、版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品种之一,且广泛流传于世。吉语钱多用于社会交往,传递感情,表达寄托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吉语品厌胜钱因为种类繁多,按照表现的内容又可分为以下六种:祝寿类�如福寿康宁、天下太平等、仕途类�如指日高升、万里封侯等、科举类�如五子登科、状元及第、连中三元等、生意类�如日入千斤、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等和愿望与赞美类�如川流不息、龙凤呈祥等、撒帐类。这些吉语记录了历代百姓固有的生存意识和信仰崇拜,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自身命运的探索,寄托了龙的子孙们的美好理想、心愿和情感。
3、生肖品
生肖花钱正面是十二动物生肖图案、名称,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背面多为八卦、星官、吉语等相衬。有的一个生肖为一枚,十二枚为一套,有的十二生肖全铸于同一枚钱上。生肖品花钱内容丰富,形体大小有别,图形惟妙惟肖。现今一般认为生肖钱始铸于宋朝,以后历朝历代均大量铸造,尤以清末民国初年为盛。十二生肖钱,是先人们对大自然与人类关系的一种理解,生肖钱戴在身上,保佑平安吉祥,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的一种愿望。
4、八卦品
八卦钱面为八卦符,兼书卦文,背多为咒语,也有背饰为神话图案。另外,有的八卦钱的上郭附卷云纹或蝙蝠纹挂扣供戴,寓福从天降。八卦钱主要用于镇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巫术占卜等。据说八卦钱在清朝道光年间兴盛,用于修建殿堂时放置梁上,辟妖邪、祈福祥。自道光至清朝灭亡,民间人们为避兵乱、镇妖害,在建房时上梁时,也放置八卦钱。清王朝灭亡之后,主要用于巫术占卜了。
5、打马格品
北宋时期开始盛行起来一种搏戏工具,俗称“马钱”,以后历代民间均有铸造,品种多样。有的一面铸有马形图案,一面铸以马名,多为历史上传说中的名马;有的一面铸有骑马将军或马形图案,一面铸以将军姓名或职官名,涉及先秦以来的名将及职官。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传世马钱大多是宋元时期之物,但后世也有仿铸。
常见的有北宋的唐将千里�背为骏马图、赵将廉颇�背将军骑马图、白义�白义为周穆王八骏之一、骅骝�骅骝为周穆王八骏之一、渥洼之马�背骏马图。
打马格钱是中国古代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反映,是考证某些游戏活动历史发展的具体实物资料。
6、神仙佛道品
钱币上铸有与道教、佛教相关的人物或咒语。
道教表现在铸造有八仙的名字和图案,包括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人物塑造栩栩如生,非常生动。
佛教表现在铸造有“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文字。
7、异形品
异形品厌胜钱铭文较多为吉语,背以吉祥图案为装饰,始铸于汉代,以后历朝均有铸造。形体多样,形态各异,图案丰富多姿。
主要有腰牌形制类、布形类、连体类、长命锁形制类、桃形类等等。
从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厌胜钱的种类极其繁杂,表象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虽然绝大多数厌胜钱是明清遗物,但我们不能单纯从时代的远近来衡量其自身价值,如同明清官窑瓷器走俏道理一样。厌胜钱属于吉祥物,任何一件吉祥物得到人们的青睐,除了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以外,工艺是否精湛、表现内容是否丰富、是否有艺术观赏性等则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厌胜钱正是具备了上述特点,经过二千多年的广泛使用,愈发受到人们的珍视。
厌胜钱的辨伪
厌胜钱大都是私钱又是迷信的产物,主要因其是非正规货币,过去的钱币学者很少研究,往往只在论著中一语带过而未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实际上厌胜钱流传很广、存在时间悠久。同时从厌胜钱的种类、铸工等来看,大都美观精致,故厌胜钱也应算是钱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它对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情况、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艺术等,有着极宝贵的参考价值。
近四、五年来,随着古钱收藏热的愈演愈烈,钱币收藏领域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由于钱币稀品、奇品存世有限以及受古钱市场的消化、饱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开始把收藏的视线拓宽,厌胜钱因其具钱形,亦为藏家青睐,日渐成为收藏新贵。因为厌胜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对厌胜钱的研究和收藏,也正是对我国祖先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和探索。由于厌胜钱日益稀少,其上升增值空间也极其可观。厌胜钱开始走俏、市场行情见长,是因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保值功能。因为厌胜钱属于古代钱币范畴,钱币虽是锱铢小器,但亦如青铜器、书画和陶瓷一样,有其自身的文物价值,是不可再生资源。存放时间越长,年代越久,今后升值的机会就越大。
二是欣赏功能。厌胜钱大都铸工精湛,文字优美,图案丰富,深受广大钱币爱好者的喜欢。因其具有浓郁的传统风格,因而港台地区、日本、新加坡、欧美钱币爱好者也很喜欢收藏厌胜钱。
三是研究功能。厌胜钱与古代社会民风、民俗渊源极深,上面的图案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精神理念、宗教信仰,有很深的文化内涵。随着钱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的研究视线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有的已跳出传统古钱学研究范围。目前,有不少学者在研究、考证厌胜钱,甚至有的同志已提出“钱币民俗学”的观点,认为它是隶属于钱币学而又独树一帜的新学科。
同其他古钱一样,厌胜钱的仿造也历来有之。人们伪造厌胜钱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受封建迷信的影响,祈求平安、富贵、辟邪;二是受崇古敬古的思潮影响,以及对当时民风、民俗的追慕;三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
因为厌胜钱无定制,考证断代主要依据铜色及花纹图案。伪品厌胜钱的辨别主要取决于识别者的见识和眼力。从现在钱币市场上所能见到的伪品厌胜钱情况分析,历代厌胜钱的仿铸与作伪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真钱直接翻模。用真钱直接翻模铸造,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制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不管真钱的铭文如何清晰,纹饰如何生动,一旦再次翻模,新钱风格总难免有些板滞,此类伪品容易鉴别。真品色泽自然细腻、光亮,文字、图案清晰,伪品则不然。但如果仿铸得逼真,就要仔细加以鉴别,在形制、铭文、纹饰相同的情况下,注意铜质、厚重、文字书写特点、时代风格和特征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种方法是借真钱的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用拓片或照片仿照制模铸造出来的伪品存在四个致命缺陷:一是形制大小有异;二是轻重厚薄有别;三是文字生硬、呆滞;四是花纹图案不够生动,缺乏立体感。
在鉴别这些伪品厌胜钱时,若有一枚真品,一份清晰原大照片或精工制作的拓片,二者对照,伪品会马上原形毕露。
从目前钱币市场所能见到的厌胜钱伪品分析看,一些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厌胜钱仿铸得最多。五代时期铸造的“周元通宝”�背星月、背龙凤纹、背北斗七星等,因后世附会了许多传说,所以仿铸不绝,臆造品更多。生肖品、八卦品厌胜钱因为符合中国的民风和国情,所以历代都有仿铸。明代还仿铸了宋代大量的打马格钱,目的是在当时流行的“马吊纸币牌”游戏中作筹码。所以我们今天见到此类厌胜钱,往往要视其具体特征而定,不能统归于宋。清代由于钱币学研究领域的深入,钱币收藏开始兴盛,同时清代也是仿造历代厌胜钱的高峰。当时多仿造一些吉语和附会有一些美妙传说的厌胜钱,如因为有明代洪武、正德花钱的各种传说,因而民间竞相仿铸,形制、纹饰也千变万化,但早已不具备当时钱币的特征,而牟利成为唯一目的。
现今古钱的仿铸与作伪技术非常高超,已严重扰乱了钱币市场和收藏领域,厌胜钱仿造也是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才识,才能不断提高钱币鉴定水平,以免自己在经济和情感两方面都受到假钱的伤害。
明清以来,厌胜钱因为其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而受到广大钱币收藏鉴赏爱好者的喜欢。可以说,琳琅满目的厌胜钱为我们研究、考证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及民风民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厌胜钱属于最早的纪念币范畴,现在我国每年发行的金属纪念币大概就是承袭古代厌胜钱的一些遗风。

阅读全文

与古钱币什么是翻模铸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自动剪线绷缝机装置 浏览:671
2子宫有哪些固定装置各起什么作用 浏览:589
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是怎么工作的 浏览:455
青岛巨型抛光设备哪里有 浏览:144
天然气管道外面的阀门在哪个位置 浏览:396
crv仪表盘出现扳手什么意思 浏览:618
开料机自动上下料装置 浏览:7
莱州东升阀门厂有限公司 浏览:379
单个轴承晃动怎么解决 浏览:739
cad煤气管道阀门 浏览:992
店透视工具箱准吗 浏览:438
机械制造厂有多少车间 浏览:116
帕萨特仪表灯暗怎么调 浏览:286
超声波为什么不能用塑料模 浏览:566
慈溪健身器材怎么样 浏览:381
汽车仪表显示六角花表示什么 浏览:709
小区为什么没有水表阀门 浏览:76
制冷设备属于什么材质 浏览:501
车用工具箱的价格 浏览:248
阀门开关处漏小怎么办 浏览: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