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轴承铸造 > 铜佛是怎么铸造的

铜佛是怎么铸造的

发布时间:2022-11-28 02:41:38

Ⅰ 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

对于金铜佛像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懂得一些辨伪的方法是必要的。下面是我为您分享了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

如何鉴别一件金铜佛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造型的鉴定

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风格特征,根据其突出的造型特点来进行鉴别。

1、面相和姿态。佛像的面相与姿态是鉴定佛像的关键。包括面部的五官和表情、身材的比例,以及或坐或卧或立的姿态。

2背光与台座。佛像的背光和台座是鉴定佛像的参照。例如区别佛、菩萨、罗汉,可以根据有无头光和身光,以及台座的不同式样、做工,作为断代的依据。还可以根据台座的样式进行鉴别,佛陀和菩萨多安置在莲花座上,而罗汉则位于蒲团座上。

3.手印与持物。佛像的手印和持物有严格的规定,根据佛像的手印和所持的法器,可以判定佛像的类别,例如大多数佛陀手中不持物,只以手印示意。而各种菩萨、护法手中的持物也有严格的区分。

(二)铸遗技术的鉴别

古代金铜佛像一般用失蜡法和模具法铸造。由于古代铸造技术高超,造像的器壁较薄,用手敲击的声音比较清脆、集中,就是行话中的“手头”和“声响”。作伪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随意铸成,作伪的佛像不是过厚就是过薄。胎体过厚或过薄的伪作,用手敲击,前者铜声混浊,后者铜声脆而散。

古代工匠有着丰富的铸像经验,注意佛身、背光、佛床之间的比例,一般下重上轻,或者将背光加重来校正器物的重心。但是作伪者无法顾及,佛像就做得十分单薄,尤其是佛的背光铸造得均衡、呆直.给人重心不稳的感觉。

(三)包浆的鉴别

包浆是鉴别金铜佛像的重要依据之一,指器物表面没有浮锈,氧化层均匀覆盖通体,呈现一种自然、莹润的光泽。金铜佛像的包浆有生坑和熟坑两种:

生坑是指新出土的金铜佛像,表面一般氧化的较严重。作伪者仿造生坑的佛像,一般作漆斑,色泽不润,刺眼,行话“发贼”。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辨别:一是用双手搓热触摸器物后,手上有铜腥味;二是用热碱水刷洗器表,假漆容易脱落。

熟坑,是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品。佛像经过长期流传,表面形成一种自然、匀净的光泽,底层色泽丰富,表层光亮耀眼。作伪者通常给伪作表层上蜡,虽然表层光泽明亮,但底层呆板,没有层次感。

(四)铭文的鉴别

金铜佛像的铭文,也称发愿文,铭文内容主要包括:时代、年号、月日、地方名、施愿者姓名、发愿内容等,有寥寥十余字,也有百余字。有的镌刻在佛床的边框上或是足表面,有的刻在佛像背面。

鉴别铭文的真伪, 是看字体,各个时期的风格不同; 二是看刀法,刀法的优劣,是否自然。特别是一些作伪者,在佛像上加刻铭文,通过观察字的铜色的新旧程度,加以区分。另外再看所刻的内容是否符合佛像所展现的时代风格特征。

(五)纹饰的鉴别

佛像的纹饰对于鉴定佛像比较实用,如南北朝时期,佛像的衣着为褒衣博带式大衣,衣纹繁复飘逸,具有汉式风格;隋唐时的佛像服饰已十分华丽,纹饰繁杂,璎珞粗大、饱满,束冠缯带低垂,帔帛下垂至足,显得飘逸秀美;宋代的时候出现了内穿V字领的僧衣,袈裟样式与宋代僧人所穿的相同;辽代的佛像多下着长裙,装饰简洁明清时期的佛像多为藏式佛像,浮雕珠宝,较为华美。

佛像的收藏价值

艺术价值远胜投资价值

比起投资价值,佛像的收藏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艺术价值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投资价值。据央视《鉴宝》栏目报道,佛像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佛教高深的哲学、美学思想集中凝聚在佛像里,可以说每一件都包含了古人的艺术生命力。

比如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

而纵观近几年的佛像拍卖专场,比较常见的除汉传佛像之外,藏传佛像的拍品更多。据了解,明清伊始,藏传佛教在内地开始大行其道,连带着藏传佛造像也开始流行中原。出自这个时代的佛像,代表了藏传佛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工艺和材质都更为讲究,也更有观赏性,所以在市场上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睐。

相比而言,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而同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造像,多以黄铜铸造,澄黄亮丽,他处少见。同时,眼与白毫常以白银镶嵌,唇部和衣纹喜欢用红铜镶嵌,使整体造像显得非常华丽。

鎏金佛像的收藏方法

一、中国古代的鎏金佛像有很多种风格,藏友们收藏的时候务必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根据相关资料结合整体特征综合分析,判断佛像是不是属于新仿,有没有进行过做旧的处理。

二、古代的佛像一般都放在佛龛上,时间长了,特别是铜像的表层会发生颜色暗淡,现代市场上那些新仿、做旧处理过的佛像颜色艳丽。

三、鎏金佛像所用的铜质很纯,非常有重量,而且浇筑的方法使得表皮非常厚重。而仿制的鎏金佛像一般铜质不够纯 ,质量偏轻,铸造使用的是合金材料。

四、古代铸造的佛像要经过人手工进行细致雕塑技法处理,其加工的痕迹清晰可见。而现代仿造的鎏金佛像都是使用机制打磨,加工痕迹特别的规模均匀。

Ⅱ 古代如何铸造铜佛

铸件订单认为:铸造工艺概括为范铸工艺、失蜡法铸造工艺、翻砂铸造工艺。宋以前的实心造像用范铸工艺和失蜡法铸造工艺均可,但元以后的空心造像只能用失蜡法铸造工艺才能完成,唐以前的造像都需要进行手工修整和手工开脸,而宋时期的多无人工修整和人工开脸这一工序,靠直接铸造成型。

Ⅲ 铜佛像怎么上古铜色,流程是怎么样的,化学药品有没有比例。谢谢!

佛像的质地(1)紫铜:即纯铜,亦称红铜。是以铜为主,其他元素含量很少的铜。紫铜的塑性和耐蚀性都很好,但强度硬度较低,只适合制作,锻造锤打出来的铜佛像,将铜佛分为前后两片分别锤打在分别制作其他部位,最后将各部位焊接到一起在进行作旧或镀金鎏金的装饰。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天然的纯铜,称为“自然铜”,正因为如此,人类最先认识和利用的金属就是铜,更具体地说是紫铜。(2) 黄铜:是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单纯的铜一锌合金称为“普通黄铜”,一般按纯铜的含量称为九。黄铜(含铜90%)、六二黄铜(含铜62%)等。习惯上也把铜、锌之比为9:1的黄铜称为一九黄铜,把铜、锌之比为7:3的黄铜称为三七黄铜。除了铜和锌之外,再加入其他元素的黄铜称为“特殊黄铜”,按照第三个主要元素的名称命名,如“铝黄铜”、“铅黄铜”、“锰黄铜”等。 与纯铜相比,黄铜的色泽鲜艳,强度高,价格低,质量轻(因为锌的密度比铜小),所以颇受欢迎。然而锌的熔点为419.4℃,沸点只有907~C,低于铜的熔点(1084度,目前留存的铜佛像中黄铜的占一大部分。(3) 青铜:是黄铜和白铜之外的铜合金的通称,按照主加元素来命名,如锡青铜、铅青铜、铝青铜、铍青铜、铅锡青铜等。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主要是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和纯铜相比,锡青铜具有高的强度硬度,熔点低,易于铸造,也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和耐蚀性能,从而显著拓宽了铜的使用范围。青铜铸造佛像是历代佛像中比例最大的,绝大多数佛像是采用青铜制造的。(4)金:黄金,熔点1063度,比重19.3。金的特点是纯金色黄,极细金粉为黑色,金的胶状溶液呈红色、蓝色或紫色;延展性极好,可制成0.00001毫米厚的金箔或拉成只有0.5亳克/米的细丝;化学性质极为稳定,不与水和氧反应,也不与酸、碱作用,但溶于王水;导电性好,是铜的百分之七十一。金由于其珍贵很少用来直接铸造金佛像,所以纯金铸造佛像存世比较少,另一个原因是其铸造工艺流动性不好,往往铸口处金的冷却不好出现裂缝。一般纯金佛像都是采用金的薄片锻造打制方法制造的,这一类在佛像里的比例占的也不多,而绝大多数为鎏金工艺制造的佛像。(5)银:银熔点960.8度,沸点2212度,比重10.5。银色泽白亮,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而且耐大气的氧化腐蚀,在所有金属中导电性、导热性最好,对可见光反射性最强,化学性质最活泼。由于银的延展性好佛像主要用银片打制加工方法生产。银的出现比金似乎稍晚一些,我国在春秋时期已有镶余错银工艺出现。银和金一样最初用来加工成装饰品和工艺品,其后又用于铸造钱币。虽然与许多金属相比,其化学稳定性好,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但从金属蚀的理论角度来讲,在自然界中,基本上是除了金以外的其他金属多是以矿物的形态存在,比如银除了极少数的是以游离态的自然银存在外,绝大多数以辉银矿与铅矿共生在一起或是以角银矿出现。银是一种柔软、洁白而有光泽的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易拉成细丝,比重为10.5,熔点96O℃,银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与金相比远不及金那么稳定,银器在大气环境中经常会变暗黑,严重的变色腐蚀对观赏和研究有影响,这是因为银虽会直接与氧化合,但却被硫化氢和臭氧的腐蚀。 银也主要采用锻造工艺制作佛像。银还用于电镀、制造合金和银的化合物。
专泡黄杂铜铸造的新铜佛像,表面呈绿底子的方法。醋酸铜:氯化铵:冰醋酸:薰醋等按8:8:8:76比例配制成药洗衣机,浸泡铜器表面会形成绿底子。另外器物如为紫铜胎,可采用流化钾溶在温水中浸泡。如成批的纪念币放入液中,2—3分钟即可生成古铜色。大件器物可将溶液配浓一些,用毛刷蘸药液涂抹表面,反复涂抹,一遍会比一遍颜色加深,时间稍长就会变成灰黑底子。操作中观察色泽,达到满意颜色时,应即在清水中冲洗表面,擦干,不然颜色会继续深变。此后用蜡膏擦表面,也可再生一些土锈色。(5)近代佛像古铜色作法。修复、仿制明清至近代传世的仿古铜佛,该类器物古铜色色泽雅致、美观,可采用镀层法,能作出古色古香的外观。补配铸块或新器物表面,先锉磨光洁后镀铜,然后在4—10克/升的弱硫溶液中浸泡5—15秒,再以时硫酸盐碱性溶液将器物氧化,化学氧化后按形状可以进行机械抛光或用旧粗布蹭光,用皮革边角料的毛面蹭光效果较好。为提高古铜色表面的防蚀性、抗变色性能,抛光后的器物可浸涂清漆,清漆中加入少量苯骈三氮唑(铜缓蚀剂)。

Ⅳ 大佛像怎么做

大佛像根据材料和方法的不同,其过程也并不完全相同,以“失蜡法“塑造铜佛像为例,过程如下:
1、泥塑:泥塑是佛像制造最为关键的一环,未来的佛像形体、姿态都来源与此,专为寺庙订制的佛像就更追求细节了。
2、浇浆:巨型铜佛像采用分块失蜡铸造而成,佛像的部件通过浇浆,形成蜡制或硅胶制的模型。
3、塑模:蜡像的小块部件由这些手工精巧的工人手工拼接在一起。
4、翻砂:工人为硅胶模型涂上沙子,这些砂型烘干后就要送去加热铸铜。
5、熔铸:蜡和硅胶在高温中熔化,剩下里边的泥芯型在泥范的空间中,注入金属溶液,待金属溶液冷凝之后,去掉泥范,铜像或铜像部件就应运而生了。
6、焊接:焊接是将佛像局部在制作过程中用热加工的方法,使局部连接在主体上。焊接方法的应用,既便利铸造过程,也可以丰富器体的造形,提高铜器的艺术效果。
7、打磨:成型的佛像要经过工人的手工打磨。
8、抛光:打磨之后再进行抛光。
9、贴金:一般大佛像要金装,这种七八块钱一张的金箔就是贴金的主要材料,小块小块的拼接构成了最后熠熠生光的金像。
10、上色:佛像上色往往使用色彩艳丽的矿物质原料,这种原料能保证佛像颜色的经年不变。
11、完成。

Ⅳ 现代铜佛什么样是这样吗

你好,你所提问的问题:

现代铜佛什么样是这样吗

答案:现代铜佛如下图:

铜佛像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的佛像。(西关铜艺)这类佛像中有相当部分表面鎏金,故又称“金铜佛像”。大型室外的佛像一般为铜佛像 。

广义的“金铜佛像”包括一切金属质地的可移动小佛像,常见的有铜鎏金、银鎏金、黄铜佛像、青铜佛像等。

不懂的话,欢迎追问。如果满意,请点击我的回答左下角“…”,这个点开,有个采纳,

请采纳下,谢谢。

Ⅵ 明清铜佛造像与香炉是用失蜡法铸造还是陶范铸造

原文地址:http://knowledge.shuobao.com/gudongzaxiang/qingtongqi/29290.htm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世面所见古铜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而我所鉴的多为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世面所见古铜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清代以失蜡法铸造铜佛、佛具、斋器多集中在北京“外观”、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萨、青海湟中、内蒙多伦、四川成都、山东潍县、江苏苏州、云南昆明与保山、广东佛山等地。
据华觉明《中国冶铸史论集》介绍,北京地区的民营铜器作坊,清乾隆年间有熔铜大局六处,铜铺432座。其中聚集在安定门外“外观”的佛作作坊,以铸造佛像为主,到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十多家、百余名工匠,较出名的铺号有涌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恒利等。在雍和宫周边,崇文门外的东晓市也聚集着一些古佛器作坊。北京的失蜡法铸佛技艺多为山西牛村传来,大概是候马地区的春秋晋国铸铜遗址所在地。清末至民国时期,北平的三位著名佛作艺人门殿普、林普生均为山西长治人,樊振铎清末学徒时,他的师爷即是山西人。清至民间时期,内蒙多伦有多处造佛像场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得好,制作工艺水平很高。在清代有名望的阿龙希、海桑岱等铜匠铺有七家,营业的字号有裕和永、庆圣德等五家铜像作坊,工匠多来自山西、河北,打铜胎制作佛像最为拿手,范模铸造用料工艺与北京相同。
传统佛作多采用剥蜡法、拨蜡法,其方法第一步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泥料塑成型芯,内芯泥料多为炭末泥与三合土;第二步贴蜡片,又称“捏蜡”;第三步,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第四步,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第五步,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工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第六步,挂内层约5毫米厚泥料,稠粥状细泥,今明清佛像多见内残留物为炭末泥,是由炭末经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组成;第七步,贴外层背料,俗称“糙泥”。泥料有马粪泥和纸浆泥(马粪泥,干马粪搓碎过筛与粘土加水拌成;纸浆泥由粘土加炉灰末、纸浆、水捣拌而成);第八步,阴干后加热脱蜡,焙烧;第九步,埋包浇注;第十步,打碎内外范模;第十一步,毛坯经锉、磨、錾刻纹饰,用椴木炭将锉划痕磨抛光,再鎏金或涂泥金、贴金。
了解了铜佛制作工艺,大家就可以对照特征鉴别真伪了。首先根据佛像外貌判定时代,再根据金色看脱金点及包浆。明清时期内地汉传佛教造像多以鎏镀金、贴金、上金、泥金等装金处理,内地制造的藏传佛像也多有采用。一般古代鎏镀金厚,成色发熟黄,前胸、盘腿膝盖、胳膊肘、衣摆等人手抚摸处,多为金脱落后发自内胎的氧化铜黑地子,肩弯、衣褶处多有积尘包浆。贴金、涂泥金佛像易脱落地子,行话“见肉泥金”,即佛像泥金脱落面露出的地子。元明时期有些藏传佛像制作中在镀完金后要做“上红”处理,将镀过金的佛像放在一种树皮红色液汁中煮,使黄金色呈紫黄金色。而现代仿做的铜佛像多为电镀的,金层薄金色发青,露肉处脱金不自然,故意不镀金层或磨掉,再做化学处理。电刷镀的金色虽正,但没有熟金感。顺便提及一点,某些镀金明清佛像的金面可散见一些微粒黑点,属于正常。铸佛铜合金中含有少量铅,铅以软夹杂形式存于铜体中,铜表铅微粒受存放环境影响发生化学反应,膨胀后顶破金饰面所致。再看刻铭,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一般楷书阴刻“大明永乐年施”、“大明宣德年施”,凡有铸铭的均为后代仿器。清代宫廷造佛像始于康熙年间,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六品佛楼造像通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刻款及佛名、部属三种款。也就是按藏传佛教修行必经过的六个次第(阶段),即般若品、无上瑜伽品父续、无上瑜伽品母续、瑜伽品、德行品、功行品———最高以大乘教般若品,上上品(又分无上阳体根本父续、阴体根本母续)、上品、中品、下品,共六品。如不动金刚像的下沿正面刻“不动金刚”,背后下沿刻“德行根本”,秘密文殊宝利佛正面下沿刻佛名,背后下沿刻“瑜伽根本”四字,其他还有“般若品”、“功行根本”等。
看内壁残留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首先在佛像内壁凹处找一找铸范残留物,如果有黑炭泥、灰色三合土属正常,如有白色石英砂块,必为现仿。再看支撑钉,一般多为四棱铁钉,手工打锻的,有些佛像采用铜钉。钉尖则多为弯曲的,这是由于铸造后掏挖内范芯时,用硬器砸弯的。有的钉大、钉多较明显,有的钉小量少,但也是较易看到的。有些铁钉齐根锈断了,用刻刀挖一下铁锈铁钉根子在铜内。现有做假者用多块小疙瘩铁锈粘在内壁上,或用一截现代圆钉嵌在内壁上,再用酸咬蚀成铁锈状。遇到这种有疑点情况时用刻刀挖一挖,如露出新圆钉、新铜底

Ⅶ 怎样鉴定铜佛像

九尊佛像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在兰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摊上常网球些好似很下的婆铜佛像,令收藏者真假难辨。
鎏金铜佛像的断代和鉴定是件比较难的事,但如能加以科学考证和分析,是会识别出真假的。
看造像特征以断代各时代的佛像的各时代的造像特征。这是我们断你的主要依据。
汉和十六国时期 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的,尺幅较小。例如1989年1月,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高6.5厘米,头后有横椭圆形光,头顶有肉髻,双眼微从事,两耳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相,左手拳执,结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绕于手腕,垂于足前,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了。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一铺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组成:华盖、背光和头光、置于狮子莲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小巧玲珑,工艺精湛。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
北朝(北魏以后) 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结跏跌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为点腰较矮的须弥座或为4足方座。有的头攮 项光,有的身后的背光,皆尖,周围作作火焰纹。北魏造像还有一显着特点是主佛两旁常为1至2菩萨,多为立姿。
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v hmn h。座下有双层4足高床或单层4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蛤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铭文或于座腿前。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宋喀巴皆戴“”形帽。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采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古代鎏金铜佛像,大都局部有锈,在实验室里作硫酸或盐酸对锈进行溶解后根据能否分解出铜离子或杂质离子,可以断定是做锈还是自然锈,这项工作一般实验室里都能做。

Ⅷ 明朝铜佛像有哪些特征

其具体表现为:造像躯体浑厚,造型敦实,体态优美大方,面相宽平,双目平直。衣纹都采取内地传统的写实手法,有较强质感,工艺上采取内地传统的失蜡法铸造,胎体厚重,表面都镀金处理,金质纯厚,亮丽悦目。莲座处都有封藏。
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明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年间,汉地造像独盛一时。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多头大身长,体态丰臃,传世品较多。明代铸造的金铜佛像工艺精湛,造型比较优美。从造像的风格上来看,更加贴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浓厚。从造型佩饰上看,菩萨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着大裙,肩上搭有帔帛等等。服饰贴体而轻柔,衣纹和衣饰的刻画运用写实手法,视觉效果非常逼真。

Ⅸ 泰国铜铸佛像制作方法及工艺特点

制作佛牌的过程工序繁杂。首先,僧侣在制作佛牌的前提要四处收集特定的材料,比如植物的根茎,草药,泥土,砂石,沙粒,木材,香料等,当所有用料全部收集好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后研制成粉末。为了增强佛牌的灵力,有些僧侣会加入自己的头发,经灰甚至自己吃剩的米饭或者从印度佛陀出生、成佛、传道、圆寂等圣地收集回来的吉祥圣徒加入制作材料之中。

准备好制作佛牌的材料后,还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就是高僧本人手持粉笔再黑板上写下经文,边写边持咒,然后写满黑板后将经文抹去,将粉笔粉收集起来,作为经粉之用。如此往复,经过上百次的涂涂写写,才能收集到足够的经粉。而后,这些收集到的材料经末经过均匀搅拌,再用模具挤压成一枚一枚的佛牌。这些压制出来的佛牌经过烘干后,寺庙才会择定吉日举行诵经加持开光仪式。再佛牌加持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的高僧加入,力求将经文力量尽量注入材料之内。一天不够,就十天,三十天,一百天,甚至高僧认为足够为止。有时,高僧也会再佛牌中加入符管来增加佛牌的力量。

佛牌中除了粉牌之外,泰国的金属佛牌多位铜片等金属制作,而在制作佛牌的金属中,金属有五宝,七宝和九宝的说法。相比之下,九宝铜是尤为珍贵的制作材料。所谓九宝铜必须有以下九种圣物,1黄金可以吸收能量挡煞,2白银圣洁,3铜黄铜或者红铜,4水银驱毒兽,5钳避险,6锌古钉,7锡米旦避祸圣物,8力泥非常珍贵的圣物,9镍铸造钱币的材料。

Ⅹ 古代铜佛像是浇铸的吗

古代金铜佛像大多是用"合范铸造""失蜡法"铸造。

范铸造大多为泥范,一般的流程好象有以下六步:
一、制模;
二、熔炼;
三、浇铸;
四、修;
五、补铸或加铸;
六、成品;

通常说的失蜡铸造法,又有熔模法、拔蜡法、出蜡法等多种称谓,原理很简单,就是人们用了逆向思维——不是铜器很复杂,做模翻范很困难嘛,那么就先用蜂蜡一类的虫蜡,做出一个与计划铸造出的铜器一模一样的蜡样,由于蜡很软,可以雕琢得很精细;蜡样加工满意后,再在蜡样外面一遍遍胡涂细细的泥浆,慢慢地,蜡样便被严实地包裹住了,这层厚厚的泥也就成为了外范。待整个外范晾干了以后,便可将铜液通过注口倾泻到范中,随着高温铜液的注入,弥合在泥范中的蜡模便迅速融化,化为一缕青烟消失了,铜液则占据了蜡模的空间。冷却之后,去掉外范,与蜡模一模一样的铜器就诞生了。

阅读全文

与铜佛是怎么铸造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挂车发电机轴承怎么换 浏览:187
净水器接燃气阀门 浏览:714
1t机械硬盘供电多少 浏览:637
上楼搬运助力机械装置 浏览:913
自动剪线绷缝机装置 浏览:671
2子宫有哪些固定装置各起什么作用 浏览:589
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是怎么工作的 浏览:455
青岛巨型抛光设备哪里有 浏览:144
天然气管道外面的阀门在哪个位置 浏览:396
crv仪表盘出现扳手什么意思 浏览:618
开料机自动上下料装置 浏览:7
莱州东升阀门厂有限公司 浏览:379
单个轴承晃动怎么解决 浏览:739
cad煤气管道阀门 浏览:992
店透视工具箱准吗 浏览:438
机械制造厂有多少车间 浏览:116
帕萨特仪表灯暗怎么调 浏览:286
超声波为什么不能用塑料模 浏览:566
慈溪健身器材怎么样 浏览:381
汽车仪表显示六角花表示什么 浏览:709